第一篇:21世纪发展走势
21世纪发展走势
时间:2011-06-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点,在21世纪,至少在21世纪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21世纪,以全球化为中心,世界经济可能呈现如下重要趋势。
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竞赛将进一步加剧。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四大推动力。在19世纪,资本积累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迅速推广和应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可以想象,在21世纪科学技术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在20世纪,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效应”,通过实行赶超战略,逐渐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差距。然而,在21世纪,高技术将越来越具有“全球自然垄断性”。谁能抢先取得新技术的知识产权、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标准制定权,谁就能对这一技术领域取得垄断地位。而后来者就有可能永远失去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在21世纪,大国之间在高技术领域内的争夺战将日趋白热化。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正确的科技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维持较高增长速度。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进出口总额在本国CDP中所占比重普遍明显提高。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总产出的增长速度。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的大大加强。而后者又是技术进步,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和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结果。在WTO框架下,各国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和各种区域性贸易自由区的建立,也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时期,全球性生产过剩相当严重,此外,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服务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速度,而服务业的许多产品从传统上看是非贸易品,因而,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将会有所下降,世界贸易在世界总产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有可能暂时中断。但是,贸易自由化的加深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的发展,将导致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在21世纪,国际分工将有可能进一步加深,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项严重挑战是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培植有竞争力的跨国工业和商业公司。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必须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不断升级,避免永远受制于西方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垂直分工体系。
跨国直接投资将继续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调整引资政策势在必行
在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跨国直接投资也在迅猛发展。直接投资的发展最初是同贸易壁垒的存在相关的。为了绕过贸易壁垒,一个发达国家在其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占领对方市场。当前的直接投资是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密切联系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世界经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但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投资包括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依然十分强劲。
在21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深化和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得到发展。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对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领 1
域的投资很可能出现加速趋势,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模式的直接投资可能被新的直接投资模式所取代,直接投资的形式可能会趋于多样化。发展中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引资政策,应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技术和知识含量)。
跨国公司联合与兼并浪潮进一步高涨,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加强。科学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运输、通讯、技术传播成本的下降,使跨国公司组织国际化生产的能力大大加强。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按照其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在全球范围内融资,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许多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已超过了一些 中等国家的经济实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化生产的组织者。
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抵消了规模收益递减的规律,跨国公司联合与兼并的规模效应将使其竞争力大大提高。由于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己达到惊人地步(动辄数十亿美元),而且周期长、风险大,联合开发成为唯一的选择。在21世纪,跨国公司联合与兼并的势头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必须抓紧时间培育本国大型企业或超大型企业,培育以本国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否则,在21世纪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失去关税保护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金融资本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继续发展,国际金融动荡不可避免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逐步解除对资本跨境流动的限制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资本、证券资本(股票和债券)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扩大,流动速度日益加快。金融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以追逐最高的回报率,金融全球化一方面可以增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则大大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巨额国际资本可能由于非理性的心理作用而从世界的这一角落迅捷流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引起有关国家汇率的急剧变化和国内金融体系的严重混乱,从而导致一系列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连续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势头并未减弱,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规模仍在继续增加。在21世纪,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并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恢复稳定,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一系列基本因素并未消除,国际金融体系也未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在21世纪,爆发新的、更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传染效应”造成的冲击,在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逐步开放本国金融服务业市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必须正确把握资本项目下本国自由兑换的速度和时序,同时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以维持本地区的金融稳定。世界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与此同时,改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亦将重新高涨。
在21世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和世界银行仍将是金融、贸易和发展三大领域中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国家主权日益受到限制,世界经济组织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主权国家将不得不在很多方面接受国际组织的安排与裁决。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现存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和无效性,改革现存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必将重新高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各国际组织的内部或外部的斗争将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守和维护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打破美国和其它少数大国对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的垄断与控制,积极推动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
全球范围内收入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人类社会还将面临严重贫困问题和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同时,穷国与富国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收
入差距急剧扩大。据《福布斯》杂志统计,世界前225个最富有的人财富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仅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500亿美元),沃尔顿家族(480亿美元)和沃伦·巴菲特(330亿美元)三家的财富就超过了阿富汗、也门和赞比亚等48个发展中国家年收入的总和。由于这种全球性不平等的加剧,在一定时期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会加剧,一些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也将会加剧。
除收入不平等问题外,人类的贫困问题和生存环境问题也远未解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在21世纪,更多资源应被用于解决不平等、贫困和环境问题。换言之,可持续增长应成为21世纪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仍是各国政府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区域性经济合作与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区域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方兴未艾。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欧洲经济共同体终于实现了货币联盟,在21世纪初,在主要欧洲国家中,欧元将最终被代替为这些国家主权象征的本国货币。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也使不愿接受世界经济霸权的国家和经济体受到鼓舞
实现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合作),通过这种一体化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己越来越成为亚洲和其它地区各国和经济体的共同愿望。21世纪,在世界各地区,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大大加强。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特点的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兴起,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所提供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很难独自抵挡实力雄厚的国际资本的冲击。而现有国际经济组织又难以(或不愿意)对受到冲击国家提供及时的帮助(或这种帮助的条件无法令人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上接近的国家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托在邻国(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帮助之上。
近几年来,亚洲货币基金之类的货币合作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多亚洲国家和经济实体的关注与兴趣,基于亚洲目前的政治、经济现实,实现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的条件还很不成熟,但是,在21世纪,亚洲国家(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与货币合作,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必将大大加强。
21世纪将是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新世纪。回顾过去的100年,展望未来的100年,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和希望。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的繁荣富强就一定能够实现。
21世纪什么行业最有发展空间?
时间:2011-03-05 08:32世纪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主要有:
1、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业。
2、房地产开发业。
3、社会保险业。
4、家用汽车制造业。
5、邮政与电讯业。
6、老年医疗保健品业。
7、妇女儿童用品业。
8、旅游休闲及相关产业。
9、建筑与装潢业。
10、餐饮、娱乐与服务业。
第二篇:两岸走势及其未来发展
两岸走势及其未来发展
近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三、两岸经贸制度性安排实现的路径构想
如上节所述,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缓慢发展与逐步推进的过程。如大陆贾庆林在2006年召开的“首届国共两岸经贸论坛”开幕式上所说“应本着双向互惠、共同繁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而早在2005年,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也提出应先将金门打造成“一网三区”的两岸和平“新金门”构想(“两岸客货航运线”、“两岸台商信息交流区”、“金门和平观光特区”、“金厦共荣经济特区”),以现实和渐进的方式构建稳健的两岸关系。由此可见,在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上,两岸都考虑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与既有条件,认为,在整个区域层面一次性建立起一体化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须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到两岸共同市场,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次区域自由贸易区阶段。因为商务往来是两岸当前是政治对峙中最不具敌意,较不受政治权力拘束的交流。因此,在互相尊重与保障对方经济利益前提下,两岸双方可以在两岸次区域合作的层面上先行一步,以区域对区域、行业对行业、企业对企业的方式灵活处理贸易中的有关事宜,以局部、渐进的方式启动两岸经贸一体化进程,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制度性一体化奠定基础。比如,为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目前国务院通过和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台办又发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不断加大对福建省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力度。而福建省也专门出台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25条扶持措施,建立闽台行业对接机制,提高闽台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轻纺等行业领域的合作以形成较强的配套能力。
第二阶段,自由贸易区阶段。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岸双方可就两岸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进行商谈,进一步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实现两岸间商品完全自由移动,在此阶段,两岸仍各自保持对区域外成员的贸易壁垒与贸易政策,这是可即时见效与最为可能的措施。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着手建立商务仲裁制度,为日后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建构法律体系和机制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实践中,可以借鉴大陆与港澳的CEAP(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方式,通过签署“两岸自由贸易区安排”来实现,或者按照台湾的说法,签署“更紧密的经济运作架构(CEOF)”、“综合性经济协议(CECA)”或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来实现,也可视两岸三地各方的意愿通过建立“两岸三地自由贸易区”来实现,具体情况可通过两岸协商来决定。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一、二轮商谈已分别于2010年1和4月落幕,接下来将进入更加艰难的谈判,双方都愿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协议,具体的签署时间预计在2010年6月。
第三阶段,关税同盟阶段。随着两岸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两岸可进一步提升经济合作层次,推动经济法规制度的调和与各种标准化事宜,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两岸关税同盟”,不仅取消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还对区域外伙伴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如此,彼此的协调从相同的外贸政策开始,慢慢推向更多方面,以期实现更为全面的经济整合。
第四阶段,共同市场。共同市场的模式特征是不仅实现两岸商品自由流通,也不仅对从外界进口的商品实行统一的贸易壁垒,而且还在本区域内实行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移动;不仅协调与统一彼此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且协调与采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因此,就目前而言,“两岸共同市场”的实现还具有相当的难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只能将其定位在两岸经济一体化长期努力的目标。而究竟何时能够真正实现,则取决于两岸当局的意愿,由两岸共同协商决定。只有当两岸各方在既有的一体化中实现了预期获益,并认识到进一步获益所受到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一体化才能克服,而且愿意进一步让渡对有关。
以上是两岸关系的三个特征。两岸关系的未来,必将决定于和这三个特征相联系的三 大因素,即台湾岛因素、中国大陆因素和国际因素。在这三大因素中,起决定和主导作 用的将是中国大陆这一因素。随着中国大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防 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必将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无论是“渐 进台独”或“急进台独”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参考文献 [1] 李非《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形势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周叶中;张艳;《论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3]》;学习与实践2007年09期
第三篇:烟草企业文化发展走势刍议
烟草企业文化发展走势刍议
作者:佚名阅读次数:840更新时间:2003-11-20
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烟草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关键性因素,具有“育人强心、固本兴业”之效。烟草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它是烟草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哲学、企业科技水平、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品牌、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理念的总和。烟草企业发展实践证明,企业实力的大小,除了需要经济力,还需要用企业文化支撑,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因蕴含的企业文化内涵不同而在市场上一见高低和胜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产品营销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和较量,要获取成功,必须以文化的认同和共鸣为前奏,企业与消费者首先在文化上,思想上、精神上融洽和谐,共通互信,企业的营销行为才能成功,特别是在当前卖假冒伪劣产品现象普遍,服务态度不理想,顾客唯恐上当受骗的情况下,企业文化显得更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提出一个重要论断:“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10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动议一项《世界烟草管制框架公约》,意欲在全球范围内对烟草的生产,销售,税收、广告、贸易进行严格管制,并在全世界掀起了一个禁烟浪潮,中国烟草行业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后和WHO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在国内,《广告法》对烟草行业广告宣传诸多限制和禁止,虽然烟草行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有的人嘲喻“经济巨人,文化矮子”,在“先天不足”的状况下,更需要弘扬烟草企业文化,以取“长”补“短”。烟草企业的发展要靠“文化力”来启动。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文化力”,它是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现代管理创新思维。是企业增加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员工素质,塑造企业形象的“助推器”。家喻户晓的浙江“大红鹰”文化、云南“红塔”文化、淮阴“一品梅文化”都充分体现了烟草企业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力。弥补“先天不足”,在人们的心目中已走出烟草范畴,体现“众望所归”的文化魅力。它们不仅是烟草企业,同样也是社会所信赖、赞誉的公益模范。
一、烟草企业文化的六大功能
烟草企业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力主要表现为:
(一)先导功能:烟草企业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功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有发展前途,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都应该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现在具有先导的战略眼光,将来才能主导市场。中国烟草“一一四四”战略,站在跨世纪的战略高度上制定描绘烟草行业发展思路和宏伟蓝图,是中国烟草文化的典型体现,具有先导性和先进性。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注重发挥烟草企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近两年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但省局领导班子保持“兴必虑衰,盛必思危”的清醒头脑,针对江苏省经济发达,市场活跃,商品辐射能力强的特点,本着前瞻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全省烟草系统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先导性的认真规划,制定了省烟草系统发展“十五”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就营销批发网络建设,硬件资金投入,零售市场管理,职工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引进,经营管理现代化等作了科学规划。在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
增加理性和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二)凝聚功能:企业是一个团体,团体的凝聚功能越强,说明企业的生命力越强,发展前途越大,烟草企业文化所塑造的凝聚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例如淮阴烟厂的职工以“淮烟人”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在社会上以“淮烟人”为荣,自觉维护和塑造企业形象,在企业内自觉以厂为家,努力工作。二是对社会的凝聚功能,烟草企业具备浓郁高尚的企业文化,社会各界人士闻之就会情不自禁油然产生肃然起敬的心理,对企业的良好印象从而派生出对该企业的商品情有独钟,产生信任感和消费欲望。一些社会精英、专业人才则想方设法到该企业求职。烟草企业文化显示出在社会上凝聚人才的功能。
(三)激励功能:使企业员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烟草企业文化的基本目的和任务。营造温馨和高尚的企业文化环境,激励员工增强奉献为荣的献身精神,创造“人企合一”的境界。即企业在员工心中,员工的心在企业。企业与员工共兴衰。一是“环境同化”在勤奋奉献的企业文化环境中、谁都不愿意落后。二是“典型教化”,树立企业文化人格化典型,大力表扬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的典型人物,激励企业全体员工努力工作。
(四)约束功能;每一个企业都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企业道德规范、经营理念,但是有的企业员工遵章守纪的情况反差很大,参差不齐,自觉遵守的意识不强,烟草企业文化约束支配员工自觉维护企业利益,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发挥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勤奋工作,真诚待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规定。意识到遵章守德为荣,违纪丧德为耻,在个人品德,企业道德,社会公德上自觉界定是非标准,树立遵纪守德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五)辐射功能:烟草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营销策略,企业品牌的整合,企业的广告宣传,商品促销,市场管理,社会服务,使烟草企业文化伸延辐射到社会每个角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扬州承办中国第六届文化艺术节扬州分会场节目,亚洲举重锦标赛。第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扬州烟草公司把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全市为之瞩目的文化体育盛会结合起来,抢占先机,争取到独家主办权。在电视台、卫视、报纸、电台宣传展示烟草企业文化,经营业绩,产品品牌。在社会上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烟草企业形象和商品品牌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美誉度和信任度。
(六)纽带功能: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企业销售渠道联结社会上千万消费者和广大零售户是远远不够的,发挥企业文化的纽带功能,以零售店、营销网点为企业文化的宣传服务阵地。倡导服务与销售并重,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产品质量,宣传企业文化精神、宣传辨别真假伪劣商品和保管养护商品的知识。宣传《烟草专卖法》和《实施细则》,通过宣传弘扬烟草企业文化,把企业精神,发展前景,企业的光辉业绩、企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商品一样介绍给广大消费者和零售商。在精神上、文化上与消费者、零售商沟通。取得理解与共鸣,发挥烟草企业文化的纽带功能。
二、结合烟草行业特点,培育具有个性魅力的烟草企业精神
烟草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经营发展实践中,在追求和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支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社会上很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具备明显的共性特征,例如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开拓、进取、创新、拼搏、求实等词加以概括。应当说这些词都是很精炼的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加以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体现不了企业的个性魅力和独到之处、企业精神变成了企业界精神。北京同仁堂中药店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独具的企业精神和行业特色。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大家知道这就是具有特色的,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在企业精神的概括和表达上要有一定的深度、高度、独特之处。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特,特别是专卖专营、生产销售特殊商品卷烟的烟草企业,倡导和树立具有行业特色,突出烟草企业文化个性魅力的企业精神,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一个好的烟草企业必然会有一个突出反映时代先进潮流、先进的烟草企业文化发展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使人为之激励情绪,振奋精神的烟草企业精神。怎样才能具备具有个性魅力和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呢?
(一)凸现企业个性,结合企业自身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准确宣传,加强形势和使命教育,使员工们充满信心,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例如红塔集团,是全国烟草行业的一面旗帜,当全国烟草系统提出学习“红塔”集团的时候,红塔员工提出,“全国学红塔,红塔再前进”的口号,这就“红塔”企业精神的精髓,充满了时代责任感和危机感。
(二)企业的发展要坚持大跨度、高起点,体现大气魄、大手笔。南京烟厂“超越每一天”的企业精神就是高瞻远瞩、创新思维的真实写照,处处向国际优秀企业看齐,时时用国际标准规范管理。
(三)增强企业内部民主风气,营造畅所欲言、信任和谐的企业氛围,领导善于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
(四)企业必须尊重职工的人格,关心体贴职工。为职工办实事,帮助职工家庭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
(五)发挥企业领导的行为示范作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启迪心灵的耐心说教疏通,还要有率先垂范的具体行为导向。正如徐州烟厂领导班子提出的“领导做给干部看,干部做给职工看”。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对培育企业精神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六)突出企业的反省精神,企业的领导员工一方面要充满热情地努力工作,一方面要充满理性地冷静思考反省,通过思考、斟酌、比较,不断调整完善企业经营决策。
(七)树立烟草企业的发展永有潜力可挖的信念,社会上流行“烟草业是夕阳”的说法,我们则认为烟草业是蒸蒸日上,前途光明。永不停歇深挖企业发展的潜力,不断寻找捕捉烟草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点。充分体现烟草企业充满朝气、奋发拼搏、蓬勃向上的精神,增强烟草企业的发展后劲。
(八)克服烟草行业专卖专营政策带来的官商习气和惰性,体现服务与经营并重的企业精神、树立服务就是效益的观点。做到企业为网点服务,网点为零售户和消费者服务,而且是全方位服务。
(九)目前社会上不少企业效益滑坡,下岗工人生活困难,而烟草企业职工收入较
高,铺张浪费奢侈之风有所抬头,需要在烟草企业的员工中倡导崇尚俭朴,“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富而思俭”的企业精神。
(十)烟草行业既是经营性的企业又是担负着烟草市场管理的重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执法主体,在利欲主义盛行的市场环境中,在复杂的执法过程中,要求执法人员体现无可挑剔的执法水平和无懈可击的无私精神。
三、寻找烟草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促进烟草行业的发展
富有个性魅力和行业特色的烟草企业文化是烟草企业现有的物质基础上相对应的微观上层建筑,与其它行业一样,烟草企业一部分是精神范畴,即企业文化,一部分是物质范畴,即企业的资金、商品、经营硬件条件,如何充分发扬烟草企业文化促进烟草企业的物质基础的增长和发展,需要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之一:塑造卷烟营销网络文化。烟草流通企业,主要经营职能是购销卷烟,在目前卷烟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里,销售是烟草流通企业的重点。近几年,建立批发销售网点是烟草行业战略性工程,塑造卷烟营销网点文化,促进营销网络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是烟草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塑造营销网网络文化也是烟草企业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这方面可借鉴肯德基的“餐厅网点文化”,他们有一句名言“餐厅网点第一”,“餐厅经理第一”。意思是说全国400多家餐厅是肯德基集团的中心,因为餐厅是最终产生利润的地方,所以从一开始集团高层领导就有经常到餐厅网点激励员工的制度和惯例。肯德基中国区总裁在餐厅端盘子的照片挂在餐厅网点的大厅上,这是肯德基餐厅网点文化的生动体现。烟草企业利润的实现是在销售网点完成,所以营销网点是烟草流通企业的中心,近几年,扬州市烟草公司积极塑造卷烟销售网络文化,实现“四化”工程。1.实现网络队伍优化,抽调7名业务骨干到网点担任主任,2000年引进100名大学生,充实到网点第一线工作。加强网点人员的培训,网点人员营销、财务、专卖、微机培训优秀率名列全省前茅;2.实现网络管理信息化、市局成立计算机连网信息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网络现代化管理进程,使网点信息迅速综合反映给决策部门。设置扬州烟草网页,在网上宣传烟草企业文化。3.实现网点硬件标准化。新颖的橱窗布置、合理的柜台摆布、醒目的商品陈列,美雅的广告画招贴,给顾客造成一种品位高雅、温馨如家的感觉。营造出浓郁的网点文化氛围;4.营销网点管理行为规范化,近2年以完善健全网点管理制度为重点,使网点的经营活动管有章程,行有规矩。制定了《网点考核意见》、《安全管理规定》、《货源配送制度》、《微机使用办法》、《网点财务管理规定》、《网点劳动竞赛意见》。对网点运转的各个环节作出了进一步规范化的系统要求。
切入点之二:追附社会热点。有远见的企业家,他的目光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目标,而且同样强调社会目标;不仅仅关切企业自身的利益和本企业职工的利益,而且要关切社会公共利益,关切全民族的利益;不仅仅致力于企业精神的培养,同样也致力于优良的社会风气的培养。把培育和塑造烟草企业文化精神同民族强盛和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追附社会热点,借机抬高和塑造烟草企业文化的品位和档次,扩大影响、树立企业形象。当前全国城市涌动一股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热潮,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申奥热情被激发得沸沸扬扬,全社会为之瞩目。浙江的大红鹰集团突发奇想,组织庞大彩车队,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游行,“流光溢彩,琉璃穿市”,一方面为申奥鼓呼宣传、一方面宣传“大红鹰”的企业文化,取得轰动效应。全国宣传媒介频频报道扬州举办“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美国职业蓝球队来扬比赛表演,一度轰动扬城,扬州市局争取到主办权,并冠
名为“瘦西湖”杯,随之扬州烟草企业文化又进一步在扬州社会上得到了宣传和塑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入点之三:企业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烟草企业文化最高价值准则,企业员工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员工只有当个人的努力得到认同和尊重,并由此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企业才能有快速的发展,德国西门于公司的总裁为到办公室汇报工作的一线员工,亲自沏茶敬上。日本松下公司总经理亲自站在工厂门口,为过生日的企业员工献上鲜花和礼金的生动事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极富人情味的举措使员工流下激动的眼泪,沟通了领导与员工的感情交流。使员工感到领导对自己的重观,并油然而升为荣誉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心。得到精神上的激励。资本主义私有企业如此尊重人,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扬州市烟草公司在今年三月份开展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调动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由群众测评推选三个部门的领导职务,使职工找到了“是企业主人”的感觉。
切入点之四:“员工以诚为本”。烟草企业文化倡导“以人为本”,人要“以诚为本”以“学习本为本”,应是高素质“大写的人”,烟草企业文化最积极的意义就是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主要手段就是学习培训。未来最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学习型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依托,学习的重要性使企业每年都是学习培训年。
古代哲学家孟子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科技兴烟”的战略要求我们必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素养高,专业技术精湛,适应信息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队伍。2001年扬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专门成立宣传教育科,专抓教育培训、宣传学习工作,近两年,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政治思想工作研讨会,专卖管理干部培训班,网点主任学习班,财务人员培训班,计算机学习班,培训面达到百分之百,聘请扬州大学、党校的专家教授专门为烟草企业发展准备课题,撰写教材,学员脱产学习,学后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市局机关组织了45名干部职工到市科委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班,或参加市局计算机使用训练班,领导带头认真参加训练学习。掀起了全市烟草系统的学习热。考试合格重奖一台微机,浓厚的企业学习氛围促进了企业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了企业发展。
第四篇:河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河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兼谈《纲要》
引题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
教学改革要干什么?
教学改革还是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温家宝
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本位是什么?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人养德
一、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
(一)首先谈谈河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近年来,河南教育实现了“六大跨越”,即:
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跨越;(从集资办学到政府埋单)
职业教育实现了由薄弱徘徊到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跨越;(从1949年的8所职业学校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所)
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校从1949年的2所到现在的107所,在校生从不足万人到今天的150万人)
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到多元化办学的跨越;(8000多所民办学校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无限活力)
教育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到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跨越;
教育发展推进河南实现了由文盲、半文盲大省到教育大省的跨越,由人口大省迈向了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
先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说起:似乎举步维艰 1.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1)环境:国情、校情(2)观念:政府、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识和态度(十大阻力)
要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社会环境:
就全社会而论,要尊重创造,为创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如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思想上的自由争鸣等。
(1)确立创造的价值观。(2)建立有效的知识观。(3)树立积极的文化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十大阻力
阻力之一: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前、加大。
“就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应当是学生完成学业之后的任务。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一个主要的目标是参加高考,争取考上一所满意的高校,以便将来在社会竞争中能取得较大的优势,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捷径就是从现在起给自己施加“就业”压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题海大战,确保自己能应付各种形式题目的考验,这也成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大打折扣,惟有应考能力得以发展。
阻力之二:教师非专业化发展客观存在。
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人意。有相当数量教师有离职倾向,也有的对教师工作不感兴趣;
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师学历只能用“勉强”来表述,特别是一些教育落后的地区,有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制而来的,或由中师函授获得的学历,甚至还有代课教师现象存在等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根据一项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如多媒体教学能力、组织指导课外活动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欠缺,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不佳,12.6%的教师经常因为身体情况而影响工作;
第四,教师的知识补充不及时,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然而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素质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欠佳。
阻力之三:教育管理缺少创新
首先,教育管理思想滞后。教育管理思想未能彻底“革命”,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盲从经验、沉迷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其次,形式主义。一些基层学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玩花拳秀腿,时下一些管理者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搞应试教育”。
再次,教育管理系统开放不够。教育管理系统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缺乏从外到内的管理,这种管理系统缺乏开放性。
第四,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来说,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不正常的管理现象。
第五,管理缺乏探索、创新,已造成教育体制过于死板。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校长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必然带来许多弊端。
阻力之四:国内的教育市场排斥教育国际化趋势
开放的教育使得西方的教育文化进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目的的教育机构会乘机进入,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阻力之五: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并反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必须服务于教育实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理论无论怎么先进,如果不被消化应用,则可能导致这些先进的教育成果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其应用价值。
阻力之六: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在现阶段,中国基础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教育资源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自身的教育环境和外界刺激的作用,出现了种种教师择校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向东线沿海地区和南线开发地区寻求发展,有的基层学校教师则向更高层次的学校寻求发展。还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有的行政人员分流至学校教师队伍,这样使得教师群体显得参差不齐。这给中国的基础教育管理带来了阻力。
阻力之十:课程改革急功近利。
首先,政府投入不够。在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保证地方的升学率,往往也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对课程的实质内涵的分析和改革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机制保障,使得课程不能起到应有推动作用。
其次,管理力度不够。由于新课程管理形成了三级管理模式,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完全依赖于地方的教育实践报告和教育试验区的个性化实施经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课程改革尽管有一定的主动权,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惯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为了确保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推行已成为一种课改时尚,但由于课程的管理层次性差异,使得新课程在管理环节上缺少一种统一性。
第三,“成绩”左右课程改革进程。由于在实际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少的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领导以及地方政府,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总是想方设法只报成绩,对于课改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基本不谈,使得课程在改革的进程中,往往见到的只是一些大而空的成绩,对新课程的实施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
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1)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应然状态)——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是什么?)——以“学”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凸显道德教育的价值;(相对于知识教育)——学科的横向联系(整合);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的联系加强; 在新的形势下,基础教育必须: 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专业发展;规范发展;安全发展;生态发展。政府和总理的关注
温总理的三个面向:改革创新精神、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立足国情。五个关注:关注公平、关注结构、关注教师、关注素质教育、关注校舍安全。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1)“以人为本”;(2)把知识还原为它本来的状态;(3)评价方式多元化;(4)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与教的辅助工具;(5)教育是对人脑的培养:放松性警惕的状态;编排浸润的学习经验;提供积极加工的机会——凯恩夫妇
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在试图冲破传统藩篱的同时,也可能在造就另一个新的“传统”。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巩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逐步推行标准化教学。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鼓励学校通过富有吸引力和特色的课程、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有偿的课外教学活动。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使教师成为最崇高、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加强教师教育,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懂教育、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建立职前职后贯通、校本培训和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行教师聘用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对我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反思
(1)传统教育对人的过于控制与压迫;
(2)传统教育把教育扭曲为制造社会不平等的工具;(3)传统教育使学校沦为一个为很多人所厌恶的地方。
(4)传统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严重脱节,俨然一个空中花园。教育已经不再是什么工具,而是现代人追寻人生意义与追求人生幸福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幻想着,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能成为孩子们感受人类文明幸福的场所,而不是承受“文明” 重压的牢笼!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能真正以教书育人为幸福,而不是无奈地“挣扎”;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能毫无功利地尊重孩子的人生选择,而再不受面子文化的“折磨”。
一句话,教育在于让人享受幸福!
基础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燃起追求幸福的渴望之火、充满追求幸福的自信之心!
——北京一个小学教师的自白
2.社会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1)知识观的改变(能力观和人才观)(2)对人才要求的改变: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事; 学会认知; 学会共同生活。
3、关于河南基础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几个问题求解 对策和建议:稳中求发展.这里必须有几个假定。(1)必须假定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2)必须假定这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以及财力;(3)必须假定这可能要面对许多失败的打击;(4)必须假定这需要有关专业人士的相助;
(5)必须假定对全体老师、管理人员以及学校领导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绩效提升途径:学习共同体)
(6)必须假定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7)必须假定用相关的制度与法规来约束或促进是很有必要的;
(8)必须假定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中的其他机构的建议是很有价值的。
(2)对几个具体问题的尝试求解: 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国家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适应人口流动性增加的新趋势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格局,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人、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的配置均衡;
从教育的目标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因此,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
从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出发,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基础教育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即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二是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三是基础教育在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四是基础教育在学校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学校教育经费投入、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均衡等多方面,这是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五是基础教育在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管理等方面的均衡,这是实现群体间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六是基础教育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这里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七是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
八是基础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学校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第五篇:2013中国服装业发展走势分析
2013中国服装业发展走势分析
新的高品质原料、全新的制造原理和方法,将提升中国纺织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促进中国纺织业的产业升级。
在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复杂变化之时,中国和美国因为领导人换届而引起的种种猜测已经尘埃落定,2013年,变化是肯定的,中国、美国及欧洲都在为经济的复苏寻找路径,并且都会根据其他方面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
自经济危机爆发,经过三年的努力,美国经济再平衡战略目标已经日趋明确,不是所谓简单的再工业化,而是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可贸易化,这将深刻改变未来世界。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同样影响重大。基于对今后经济大趋势的认识,笔者想谈谈对中国纺织企业今后发展机会的几点看法。
美国网络经济的异军突起是方向性的提示
美国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密切挂钩的服务业发展计划,可以被看作是构建未来世界新经济模式的努力。
在国内,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进展。2012年,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网络销售又一次创造了奇迹,网络经济已经不是虚拟世界,国内家电业著名企业可以不顾自身强大的销售网点及庞大的专卖店,大举进军网络销售,并且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相比之下,中国纺织业在利用网络经济方面的能力尚弱,企业在如何与信息平台融合和接轨方面基本没有形成系统。许多企业正在涉及的网络营销、企业ERP等,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未来趋势的微观层面的探讨,一旦形成基础能力,其发展可能是爆发式的。这里面的创新机会太多,空间极大,以至于我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中国经济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环境
现在中国中小企业处境堪忧,例如成本上涨、税负过重、汇率变化、市场不振等,这些麻烦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它能否解决及解决程度,要看一两年内中国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回顾一下,中国曾经因为投资扩张于1992年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整顿,在1995年实现了软着陆,之后的1995~2002年期间没有再发生通货膨胀。但当中国进入过剩型经济后,2003~2011年之后的9年中发生了三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在储蓄型经济中,没有总需求强劲扩张和宽松货币环境的配合,企业把上游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空间相当有限。所以,2003年后的中国通胀无论是供给面还是需求面的原因皆来自于政府型经济扩张。
至少我们现在可以估计到,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核心不会再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权,而是相反,中央政府要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我们将会在2013年逐渐且清晰地看到。
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基本特征及经济现象将表现为,随着基建规模缩减,释放的低端劳动力将重新回到制造业部门,青壮劳动力紧张能得到舒缓,工资涨幅也能变得平缓下来。而财政从扩张变为收敛,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空间将被打开,信贷的配给制和目前很高的银行存准率都可以放松,自然地逐步释放资金供给和需求。这样,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许多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可以得到改善或者根治。
新技术的突破将强化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外部市场的渐趋饱和,纺织企业在转变增长模式上将会积极依赖技术进步而不是指望市场需求增加。中国一直在不断加大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估计在“十二五”规划的后期,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主要依赖自己的研究成果。
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中国的研究人员在除棉花以外的天然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新型纺纱原理、新型印染原理等方面,正在酝酿或者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可以预见,新的高品质原料、全新的制造原理和方法,将提升中国纺织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促进中国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到那个时候,中国纺织产品才能摆脱质次价廉的形象,至少,中国纺织行业领军企业的信誉会得到普遍的尊重。
中外企业间合作空间更大
按美国现在的发展模式,服务业从国内的不可交换部门变成了跨国的新产业,这种变化为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与空间。
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纺织企业的综合水平差距不小,这种相对的落后恰恰是国外成熟企业的机会,可能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商业利润,而不仅仅限于商品贸易。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柯达公司的破产提醒我们,成熟模式的辉煌可能是致命的,一时的创新必然会被持续的创新所淘汰。中国成语“后来者居上”是对经济活动中一些现象很好的描述。
例如,数码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获得信息及技术的能力及习惯,并且将获得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机会。因此,中国纺织企业与国外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进行合作,而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贸易方面。
例如,在品牌、产品设计、技术转让、销售市场的共同开发等方面,中国企业与国外客户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但是,如何将贸易伙伴转化为发展战略伙伴,中国企业自身的进步与实力至关重要。那些作为纺织行业排头兵的企业,可以通过和中国顶尖研究机构及大学的合作,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成为与国外企业共同拓展合作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