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问卷调查(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22:3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问卷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问卷调查》。

第一篇: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问卷调查

《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学情调查问卷及分析.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问卷题目

1.知道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吗?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大禹治水之后黄河在汉朝有没有泛滥过?如何治理的?

3.听过素纱禅衣吗?知道丝织品能薄到什么程度吗?

4.听说过水排吗,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

5.知道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什么吗?

6.知道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业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叫什么?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上表现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喜欢自我表现等良好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为完成本课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知识的学习融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感悟历史,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采取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整理同学们的问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比较肤浅,受电视剧影响较大。

2、学生在对历史知识的联系方面还很欠缺,对两汉经济发展的脉络还不能联贯起来。

3、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感悟历史,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二篇: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编制:×××

一、课程标准: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体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2.能力和方法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委奴国王”金印与“滇王之印”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公元纪年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四、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五、教法设计:

展示法、讲解法、提问法。课型:授新课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ppt.板书: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丝绸之路”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宣传片《锦绣中华》导入

边看视频边想:在我国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是什么?(丝绸)我国的丝绸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其他国家,享誉世界的呢?(“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形成于什么时期?(汉朝)汉朝是我国古代的盛世之一,它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本课仍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

【首先,我们对两汉进行简单了解。两汉指的是:西汉和东汉。西汉我们上节课学过,重点了解下东汉。看到教材第75页,东汉疆域图。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他是刘邦的子孙,皇室后裔。但他父亲的官职只相当于一个县令,为什么?(结合我们学过的内容:推恩令)。东汉的都城:(洛阳)请同学们对比西汉和东汉的疆域图的不同之处。(乌孙不属于东汉)对,东汉时期,乌孙不再归属于汉朝。所以,如果地图中汉朝的疆域包括乌孙是(西汉),不包括的是(东汉)。】

本课,将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首先我们看“丝绸之路”,什么是“丝绸之路”呢?我们来看看它的含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概括回答什么是“丝绸之路”?(商路,主要输出的是丝绸,所以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一条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古商路,因其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看史海拾贝“丝绸之路”一词的来历。19世纪末,冯李希霍芬在考察中国后,把这条从长安出发,到欧洲、非洲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域道”这个称呼。西域道指的是?(张骞通西域后形成的道路)

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

看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地图册第25页)材料一: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丝绸之路示意图

 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  根据地图描绘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根据地图指出:“丝绸之路”路线的特点。

(张骞通西域)对,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就是在他的路线上发展形成的。

(一路向西,起点是长安。从长安出发,出过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到达今天新疆地区,翻葱岭,到达今天的欧洲和非洲)

(特点:从东向西;长;贯穿亚欧大陆;连接许多国家;路线多;泽被东西;)

除了这条主要的丝绸之路外,还有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他们的起点和大致方向分别是?(成都,到古印度;广州,沿海到西亚)备注好。还有东方丝绸之路。到达朝鲜、日本。

“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泽被东西,它起着什么作用呢?(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世界古代重要的商路,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组图片:

1)烽火台、粉袋、马蹄印。烽火台是用来做什么的?深深的马蹄印说明了什么?(传递信息,加强管理;技术高超,以丝绸为主;丝路经济往来密切、繁荣)

2)东汉陶船、船厂遗址。陶船分为三等舱,还有船舵,遗址较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航海技术如此发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的可能。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向东的丝绸之路。从我国乘船向东,可以到达哪里?看到地图册。(日本、朝鲜)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汉朝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首先我们来看汉与朝鲜的交流。朝鲜指的是现在朝鲜半岛。还可以从陆上到达朝鲜半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74页,找出汉与朝鲜交流的史实。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交流频繁;技术先进)这些史实证明了汉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推动、促进作用)

汉朝对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与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呢?一起来了解汉与日本的交流。

再看看这幅图——“汉委奴国王”金印。看到教材第75页。结合教材叙述相关史实,此史实说明了什么?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南部列岛的倭奴国“汉委奴国王”金印。如今,这枚金印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它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那西汉有和日本交往吗?到了西汉时,日本列岛的国家派使者到中国,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资料可考。

中国除了与邻近国家朝鲜、日本友好交往外,也重视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当凯撒的长袍惊艳罗马,中国的丝绸散发着令人痴迷的光芒,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友好往来开始了。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大海:波斯湾)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ji)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后汉书〃西域传》

【都护:西域都护。班超(投笔从戎)条支:今两河流域,波斯湾。】  根据材料指出:甘英最后到达的地点,并分析原因。 结合教材,甘英最后到达条支而未到大秦,有什么影响?

(没有。海域宽阔,时间长;海上航行,路途艰险。(自然环境恶劣))(虽然没有到达大秦,但了解了沿途及欧洲的一些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

材料二: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jiao)外献象牙、犀角、瑇瑁(dai mao),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

【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中元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

概述材料内容,说明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东汉时代与欧洲的直接交往。也是最早记载。)

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

重点:丝绸之路、与日本交流、甘英出使大秦意义。

(小结完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汉时期外交繁荣的原因?给我们什么启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外交)

原因:(政治: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 文化:大一统、多元文化 外交:对外政策开发 交通:交通发达)启示:

国家实力为后盾;

坚持对外开放;

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通畅的对外交流道路。

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丝路的繁荣发展对当今世界意义深远。今天,我们重提丝绸之路,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重提建设新丝路有什么现实意义?

古:

今:加强联系、促进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

引去更多的人口及资金,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中国的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将东部过剩的产业向将新疆、兰州等地变成新的工业基地,物流枢纽,形成一个集金融、物流、人文为一身共同发展的生态圈。

世界:(亚欧60多个国家)

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级地区的发展、开发; 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的过道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共建繁荣世界。

第三篇: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案

第5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

时】1课时

【教

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x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指导学生看“丝绸之路”有关图片(教材72-73页:烽火台遗址、出土的绣花粉袋、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显示汉代对外交流繁荣,政策开放。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A长安

B成都

c洛阳

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第赛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元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A重庆

B成都

c洛阳

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A红海

B波斯湾

c里海

D黑海

拓展训练: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x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x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南方丝绸之路

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四篇:《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旧人教

版高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不同的几种文明。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要点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2.中朝贸易的发展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两汉与日本的关系

2.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三、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海上丝绸之路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本节的导入新课,建议教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在本章起始教学时,虽然已经对本章导言作了教学处理,但是那时学生只可能初步地且较为被动地接受一些结论性的概念,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具体史实,必然会对本章总引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转入本节的承接更自然一些,而且这时回忆导言的概述,温故知新,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对已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加深理解,也使教学内容前后照应,形成整体。

转入本节引言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汉朝对外交往比以前更活跃的基础。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官府间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这种使节往来又带动与促进了民间往来。

二、关于“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之后,他们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则一直非常密切。朝鲜半岛上的居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他们也大量吸取与借鉴中国的文明成就,发展了他们民族的文明。中朝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都是有益的。

讲授本目内容时,学生应当了解到以下中朝交往的史实:其一,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交往从未间断。在中原地区每有**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三韩则多次派人赴汉朝。这些往来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吸取与借鉴了秦汉文化的先进成果。其二,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这样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

三、关于“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日本,就有了交往,水稻和铁器也由中国经朝鲜传到日本。

本目内容以汉朝时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与两汉时期中日交往为中心,展开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叙述。第一,人们对日本的了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后汉书•东夷传》也有这样的记载,看来这是一些部族国家。当时,中国人已经知道日本列岛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些情况,并且中、日之间也有一些联系。第二,中日之间的交往。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以后,倭国又遣使来汉。中日交往的历史,既有中国正史记载,又有考古文物佐证。这种交往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关于中国与越南的关系。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中国的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也传到越南,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四、关于“丝绸之路”

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本目的教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讲课时,主要突出丝绸之路。

关于“丝绸之路”,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有:其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地处东亚,与西方遥隔万里,且又有高山、沙漠屏障,路途多有险阻。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联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强盛的西汉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很重视,“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以广其道”,并且设置亭站,“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其二,对照地图,弄清丝绸之路的走向和经过地区。其三,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许多生产技术,经过这条交通线西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许多外国货物由此进入中国;佛教后来也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我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其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南海浩瀚无涯、台风肆虐,但是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也重视这条航路,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地方,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线。其二,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其三,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正式开通于两汉时期。当时,中华文明的影响、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与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交流,都有了明显拓展,开始突破仅限于周边近邻的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五、关于“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安息、汉朝都曾盛极一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丝绸之路贯串这几个文明地区。自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系比过去紧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动也开始了。

首先教材简介了安息以及安息与汉朝的联系。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武帝始遣使至安息”,他们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两国已有正式的使臣往来关系。由于安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商人多从事转手贸易。

接着教材讲授了汉朝与大秦之间的外交活动,突出介绍了双方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以及东汉甘英使大秦未果,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汉的史实。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处于疆域最大、经济最繁荣的“罗马和平”时期,罗马文化发达昌明,与秦汉文明,东西相互辉映。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说明当时中国与欧洲开始有了直接往来。

小结、两汉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活跃起来。既要看到汉朝在社会发展、经济文化发展诸方面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同时又要看到人类各文明地区各具特色,中外交往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有益的影响。

第五篇: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曾官至丞相。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

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

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少年才俊,荐入朝廷,为文帝所赏识。后为朝廷元老大臣等排挤,忧惧而卒,年仅三十三岁。其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法家因素。著有《新书》58篇,大体可分三类:专题性论文,如《过秦论》;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疏》)是贾谊也是西汉论说文的最高代表,又是后代专门史论的始祖、《论积贮疏》;杂论文。作者注意总结秦亡的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建议:重农抑商、削弱诸侯。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善用夸张和比喻,具有战国散文的特点。是西汉政论的典范,开整个汉代文风之先。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家。其思想较多的受到法家的影响,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如《论贵粟疏》(《劝农力本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文学对策》。提出了削藩、重农、戍边等一系列主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文字洗练,风格质朴。

《论贵粟疏》是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大约写于文帝十一年。文帝即位后,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但长期实行减免田赋的政策,得益更多的是地主。与此同时,放松了山泽之禁,促进了商品流通,商人势力迅速加强。农业发展使粮价骤降,商业兴盛令谷贱伤农。晁错从维护统治者长治久安出发,提出重农抑商、奖励粮食生产的主张和入粟受爵的办法。汉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经过文景两朝的推行,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边防也得到了加强。贾谊、晁错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为巩固汉政权和国家统一而献计献策。只是晁错的思想比贾谊更为激进,措施更为有力,但较贾文稍逊文采。二人都代表着汉初政论散文的高峰。鲁迅先生说二人文章“皆为西汉宏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西汉其他说理散文

1、《淮南子》

是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具有哲理性质的学术论著,内容比较庞杂,受道家影响较大。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为先秦以后最重要的子学著作之一。

2、《盐铁论》

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桓宽编著。本书为记录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历史文献。始元六年(前81),召集各地贤良、文学六十多人至京师,问民间疾苦等事。贤良、文学提出反对盐铁官营等意见,并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复辩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盐铁论》保存了当时辩论的内容,全书60篇,结构严谨,体例统一,风格基本一致,语言通俗明快,有相当的文学性。

3、刘向及其散文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高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编著的《新序》、《说苑》、《列女传》,是分类编集的历史故事集,也杂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刘向另有较多奏疏,写得情深意切。

4、扬雄及其散文

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成帝时入朝廷。后期致力于经学。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

三、东汉散文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所著《论衡》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是一部具有唯物思想与无神论光辉的哲学著作。王充提出了文学的实用性原则,即“劝善惩恶”、“匡济薄俗”。内容方面则要“归实诚”,使“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文学审美方面主张“息华文”、“倡真美”。《论衡》堪称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著作,其思想新奇,写作风格也如其所提出的文学思想一样,具有独特的面貌。

东汉后期还出现了一批以暴露和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为主要内容的政论文,如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王符《潜夫论》,皆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背景下的产物。

东汉散文还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的游记散文。

四、汉代书信体散文 书信体散文通常有抒情与议理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品有枚乘《上书谏吴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与孙会宗书》等。

最为著名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堪称中国散文史上第一篇正面袒露襟怀、抒发怨愤的作品。信中主要内容是说他遭李陵之祸的经过和受刑后屈辱、愤懑的心情以及他发愤著书的理想。信中充满了悲凉沉痛和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千回百转之笔,写出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抒写了愤郁不平之气,传达了曲肠九回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于议论叙事之中抒愤懑之情,在感情的表达上纵横排宕,方法手段丰富多变而又运用自如,语言丰富而生动,形成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量。

过秦论》对比的运用

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在对比的使用上很有特色。不仅全篇以对比到底的手法阐明了他的论点,而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现略作分析。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以六国‚合纵抗秦‛时的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进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秦王朝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了铺垫。由于作者对陈涉的偏见,文章在论及陈涉时,作了几方面的对比。文章先从才能上拿陈涉与普通人相比,再将他与孔子、孟子比贤,与陶朱、倚顿比富,以竭力渲染陈涉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此基础上,用陈涉的个人素质与其所领导的起义军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通过对比,突出

秦王朝暴政的不得人心。

三、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

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四、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

《过秦论》是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流传千古的名篇。他在文中论述了秦的过失,希望能够一次警示后世,莫步秦朝的后尘。

在《过秦论〉中,贾谊采用对比的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细细说明诸侯各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力量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六国最终却不战而败,‚争割地而赂秦‛。统一六国后的秦不断向外扩张,占领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于是良将驻守军事要地,天险作为外围之城,秦王以为自己可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是呢?秦只是传至二世就被‚氓隶之人,迁徙之徒‛的陈涉率领的‚疲弊之卒‛凭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推翻了统治,百世万世的梦想转眼间化为灰烬。陈涉的地位不诸侯国,智慧不如诸侯国,军事实力更是相差甚远。但是为何那么强大的秦竟如此不堪一击呢?在文章中,贾谊用几句简单的话总结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的结论告诉我们,统治者的统治措施会对他的江山社稷产生多大的影像。其实在中国,对统治者的言论一直很多,如何管理百姓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的思想最有代表性,在中国是深得人心。孔子要求实施‚仁政‛,要关爱百姓,使其老有所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老子则是愚民政策的代表,认为不要尊崇有知识的人,不要让百姓有知识,让他们无欲无求。但是老子的思想也有一个‚仁‛字,他认为一定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百姓不能太纵容,应强化法纪的力量,但是对百姓基本的衣食还是要顾及的。从这些言论中,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保证百姓的衣食所安,这样才能够坐稳江山。反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大兴土木,建长城,修阿旁宫,筑皇陵,劳民伤财,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再大的权利,再严的法纪对他们来说都比不过死亡的威胁。记得在《诗经》有一篇,讲述的是丈夫去做强盗,妻子担心他的安危,让他不要去了,丈夫也动摇了。但是看到家里无米,妻儿身上无衣,终于还是狠下心走了。试想一下,如果他能够有希望和奔头,他也不至于走上这条不归路。陈涉的揭竿而起能够得到四方的响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秦的统治之

下百姓已经走投无路了。

历代统治者看重贾谊的这篇《过秦论》,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中翘楚。他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入人心,成为他一世的警示,亦因为如此,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但是他的后代似乎忘记了祖宗的教诲,造成‚苛政猛于虎‛的局面。音犹在耳,但行动已改。看来,这真是历史开了一个大

大的玩笑。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

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

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无法代替的。

下载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问卷调查(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问卷调查(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 “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在谈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在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首先复苏......

    “十五”时期XX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浅析

    县域经济在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拉动XX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十五”时期XX市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提速,财政增收,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城......

    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答案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9 道,分 90fen 一、判断题 (10 道) 1. 要抓住率先复苏带来的商机,中国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正确 错误 2. 中国目前实施积极的......

    两汉乐府诗歌

    文1班 012969 刘双琴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

    练习先秦两汉

    先秦名词解释: 。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先秦两汉参考书目

    先秦两汉参考书目 (一)文学作品 1.先秦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 陈鼓应......

    低碳经济发展问卷调查活动策划方案范文大全

    低碳现在,绿色未来 一、活动背景: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由XX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是以低......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若干重要问题

    [专技人员继续教育]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若干重要问题  1.新常态下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需要做好哪些产业结构调整?( )(多选题10分)o o o o 得分:0分 A.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