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摘要: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一种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的手段和有力杠杆,它既是筹集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 又是调节个人收人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 个人所得税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其存在的缺陷, 因此, 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人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必要性影响
1.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自开征以来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尽管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但是离我们对它的期许和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 存在很多的税收漏洞, 许多税源在不断地流失。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 存在“富人偷逃税, 穷人万万税”的现状。我国的贫富差距并未因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而减小,却呈现加剧趋势,以及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不公现象都显示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面临着制度不优、实施不力的窘境。个人所得税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促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保障社会安定团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自然人为核心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进行改革可以更好体现以人为本,更好地解决纳税人之间的公平问题。通过个税的征收拉进社会贫富差距, 缓解社会分配差别,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也显示个税改革的社会价值。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总体收入水平不高, 加上现行个人所得税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个税收入还十分有限, 但它仍然是弹性较大、潜力较大的重要税种, 对我国和谐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2.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主要存在征税范围及税率设计不合理,费用扣除基数未体现公平,以及税收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个人所得税拉近贫富差距,调节收入分配,筹集财政收入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对于这些问题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1征税范围不合理,容易引起纳税人间的不公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采取的是列举法,应税所得分为11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也即分类征收制度,分类征收税模式征管手续较为简便,便于征纳双方执行,且可对不同的所得按不同征收方法计税,有利于体现国家政策。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我国公民收入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资薪酬而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基金、利息、房产收入等也构成了公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往的个人所得税税基自然不能适应当下居民收入情况。现实中各种收入名称众多又不统一,难以与税制所列项目做到对号入座,实际上给征税带来了困难,容易造成偷税和避税。同时,由于不同收入的透明度不同,因而很容易引起纳税人间的不公。工资薪金收入由于纳税人一般有比较固定的代扣代缴单位,这种收入相对于其他所得透明度较高,最容易被如实反映,而其他诸如“灰色收入”“福利收入”则常常被排除在计税收入之外。一些通过资本运作而获取高收入的群体被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引起纳税人心理不平衡。从个人所得税征收意义的角度来说,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应该是掌握社会财富较多的人,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依靠工资薪金的中间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来源。一些企业老板、明
星等高收入人群反而只占纳税总额的一部分,这大大违反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意义。征收范围的不合理,引起了税负不公平的现象。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4400
元,其中工薪收入为2000元,劳务报酬收入为800元,稿酬收入为800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 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甲本月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4400 元,却要纳235 元的个人所得税。乙的收入与甲的收入相当,甲不用纳税,乙却要缴纳235 元的个人所得税。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很难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2.2税率设计不合理,难以体现公平原则
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的核心问题, 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使用两种税率, 即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从5%到45%, 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从5%到35%, 除这几项之外的其他所得, 都适用的20%比例税率。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其一,对于工资薪金所得设计了9 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规定了3 到6 级的超额累进税率,级数过多不仅不便于计算而且意义不大。其二,工资薪金的税率级距设置不合理。低税率的级距小,这使得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成为被调控的对象。其三,个人所得税税率按所得项目的不同分别确定,包括比例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而超额累进税率根据两类不同所得项目分为9 级和5 级,结构相当复杂。其四,最高边际税率定得过高,尤其是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高达45%,而一些非劳动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却比较低,这样很难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失公平。并且,行为经济学的分析表明,最高边际税率的制订与偷漏税行为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最高边际税率越高,高收入纳税人选择偷漏税行为的机率越高。在税收征管水平低、对个人收入监控不力的情况下,如果高收入纳税人选择逃避缴纳税款行为,更不利于税收公平的实现。另外,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均属勤劳所得,却采用不同的税率,有悖于税收公平。其五, 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和工资薪金所得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相比较, 税负下降较大, 难以实现预期的调节过高收入缓解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既定目标。其六, 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分别课征, 缺乏科学依据。二者同属于劳动所得, 却在税率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样会在税负上造成不公。另外我国个人所得税还规定, 对劳务报酬一次收入很高的要加成征收。具体内容对纳税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在2万元到5万元的, 加成50%,超过5万元加成100%。这一规定也极不妥当,这毕竟是纳税人的劳动所得, 一次收入高, 说明他付出了极其辛勤的劳动相比之下, 偶然所得属于非勤劳所得, 但对它没有加成的规定,这似乎让人觉得税法是支持非勤劳所得的。
2.3费用扣除基数未体现公平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采取定额扣除法。个人所得税法中的费用扣除数1994年为800元,2008年起至今费用扣除数为2000元。现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测算, 免征额提高至3500 元/ 月,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不断调整中日趋合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免征额采取全国“一刀切”的征收方式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各地的基本生活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个人所得税应实行划区征收。②免征额只针对名义收入,没有考虑物价和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当生通货膨胀时,依靠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实际收入下降,但依然按照名义收入纳税,增加了其税收负担。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实施过程当中,生计费用的减除通常滞后于CPI,滞后于老百姓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期望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期望要求。③以个人为单位征税,忽视了家庭的整体收入和赡养系数的差异。收入相同,家庭赡养负担不同的人需缴纳相同的税收,有违社会的公平。每个人取得相同的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家庭的总收入,供养亲属的人数,用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规定所有纳税人均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明显是不合理的。我国目前的费用扣除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有违“量能征税”的原则,即个人所得税应按家庭实际支付能力而不是总收入征税,更不应按收入来源征税。目前执行的固定税前扣除标准和税前扣除项目,完全不考虑地区经济差异、纳税人家庭人口多寡和生活负担、纳税人生计费用和特殊费用,一律实行定额扣除的做法,不能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使个人所得税本应起到的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无法体现,这样很容易在实质上造成税负不公的后果,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扣除基数过于简单,未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以及未从纳税人角度充分考虑个人实际发生的生计费用和其他费用,缺乏对纳税主体的关照,不具备人性化和公平性。国际上的个人所得税分别以个人和家庭为计征单位的征收方式。
2.4税收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
税收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个人真实收入难以确定,纳税申报不实,征管水平低,征管手段落后,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轻等方面。
2.4.1.个人真实收入难以确定。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但税务机关对工资薪金外个人收入的有效监控却极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 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现金取得较多,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以计算。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个人收入隐性化已成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这部分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往往不是由正常渠道取得的,这些收入又往往非劳动所得,对此不能有效征税,而工薪收入者却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难以接受的。
2.4.2纳税申报不实。
当前一段时期,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普遍淡薄,对于我国纳税人数量最多、征管工作量最大的税种, 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采用了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 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我国更侧重源泉扣缴。但无论是源泉扣缴还是自行申报方面都存在漏洞。由于税法没有要求所有纳税人都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检查信息是单方面的,无法有效进行监督,使得源泉扣缴的执行力度在不同单位间有很大的差别。自行申报目前在我国尚未全面铺开,法律规定只有5 种情形下的个人收入应自行申报,据统计,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主动申报的人数占应纳税人数不到10%。由于没有实行全面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税收流失难以避免。
2.4.3征管水平低,征管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税务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还普遍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工作的要求,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完成税收任务为目标,强调征纳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从征税的角度考虑得多,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得少。现代税收应采取服务型模式,要更新管理理念,增强税收服务意识。另外,以人工为主的落后征管手段和方式,以及信息网络资源的不健全,使税务部门不能及时取得纳税人的收入资料,并对其纳税资料进行处理与稽核。这无疑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
2.4.4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轻,不能对纳税人起到震慑作用。
具体表现在:(1)对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的界定,税务执法机关在认定上难以把握,往往避重就轻。(2)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税务执法机关可能会出现受主观因素响而轻罚的现象。(3)处罚标准的规定太低。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4)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这样,对违法者本人起不到接受教训,自觉守法的约束作用;对广大公民更起不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违法现象得不到有效抑制。
3.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国外经验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上要领先我国,我国1994 年的税制改革也借鉴和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这方面多参考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同时对于我们以后要进行的更进一步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从税制模式看,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属于典型的综合征收制,即把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的各项所得逐项汇总相加,并按税法规定减去不予计列的项目及法定的扣除费用,然后按统一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具有灵活、及时、直接的特点,恰是中国所需要的。它建立在完善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个人所得帐户能及时显示个人的收入流量,并按照收人状况实行累进税,所以高收入者多纳税,对不确定的临时性收入可及时征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出现大量漏缴的情况,因此此次改革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综合所得税制再次明确了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安排
另外,美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即三个基本税率档次15%、28%、31%和两个高税率档次36%、39%。后又进行了改革:最高边际税率从39%降低到35%,最低税率从15%降低到10%。我国曾今的九级累进税率显得复杂与不合理,因此,此次改革完成了工资薪金税率等方面的调整。
在美国个人所得税中,存在大量不予计征的应税所得项目、所得扣除项目和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在确定应税所得时,美国规定了详细的费用扣除和个人宽免。费用扣除包括商业经营支出的扣除(商业扣除),也包括纳税人特
殊的生活费用扣除(个人扣除),如医药费用等,以此照顾有特殊情况的纳税人,以减轻他们的税负。为保证中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水平不会因纳税过多而下降,美国税法还规定了多种扣除、免税收入和退税制度。免税收入主要包括:特定的奖学金、伤病补偿费、联邦、州或市政府债券利息所得等。具体扣除大体包括:教育贷款利息支出、慈善捐助支出、个人退休保险及医疗储蓄账户的个人缴付部分、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支出、购买专业书籍和职业培训费等个人职业发展费用支出、甚至包括变换工作的搬家费用等。对于有孩子的家庭,美国税法规定为每个孩子抚养费退税1000 美元。家里需要供养的孩子越多,所获退税也就越多。这也体现了美国个人所得税法对家庭征收的“人性化”。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现状来看,具体扣除并未考虑到每个纳税人的具体支出现实,比如房贷支出、子女抚养费支出、医药费用支出、职业培训费支出、赡养老人支出等并没有被包含在扣除范围之内,而是简单地根据收入类别的不同规定了扣除标准。就一些发达省份的支出现状来看,每月2000 元的工资薪金免征额显然有些偏低。因此此次改革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提高了免征额,向以人为本进了一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正借鉴西方的优点向着合理且适合我国的方向发展。
4.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评析
4.1改革后的制度及其优点
此轮个人所得税改革,不仅解决了该税种本身的一些问题,也为我国开启全面税制改革做出了具体尝试。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完成了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等方面的调整,再次明确了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 日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对工资、薪金所得个税的调整内容是: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至45%;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15 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 年9 月1日起施行。改革后的优点体现在一下方面:
4.1.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尊重人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改革后的税制大幅度减轻中等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本次个税调整,实行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与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联动,使绝大多数工薪所得纳税人能享受因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带来的双重税收优惠,能够更好地缩小贫富差距,体现人与人的公平,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
4.1.2扩大征税范围
目前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准备在2012年启动全国地方税务系统个人信息联网工作,为“按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改革做好技术准备。继全国主要城市个人住房信息、公积金信息、保障性住房信息相继启动联网工作之后,全国地方税务系统个人信息的联网工作也有望于2012年全面启动。这样可以改变从前个人所得税按照个人征收,实行“收入属地征税”的征缴方式,而“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计征”,以家庭为单位,将家庭成员收入加总后,统一征收个人所得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试点以后,进入调节视野的居民收入便不再限于单一项目,而是综合性收入。鉴于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建立在综合计征基础上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无疑是更贴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实的调节。
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优点也在于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个人的纳税能力,因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家庭作为支撑。另外,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还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比如对儿童采用增加基本扣除的方法,对有学生、贷款购房、缴纳保险、捐赠的家庭都可以采取增加扣除的措施。
4.2改革后的影响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自1994 年实施以来,按照“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在调节收入分配、组织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更是进一步贯彻了中央关于加强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要求,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课税,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此外,还适当增加了部分高收入者税负,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进一步推动和维护了社会公平。
4.2.1对高层收入者的影响
高收入者依靠投资等方式实现财富积累仅将工资作为象征形式,通过在海外开工资等手段避开缴纳国内的个人所得税,使得个人所得税沦为了更多针对工资薪金征收的税种。
现今个税的改革使税务部门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财产摸底工作,联合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部门对高收入纳税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掌握。同时加大个人所得税在劳务报酬、财产租赁及转让、股票红利及债券利息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对演艺明星等以劳务报酬和高收入者以投资房产股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的人群进行高度监管,加大对其保有财产和劳务报酬的征收额度。本次税收调整扩大了最高税率45%的覆盖范围,将原9 级超额累进税率中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入了45%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范围,适当增加了高收入纳税群体的税负。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进一步推动和维护了社会公平。
4.2.2对中低层收入者的影响
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个人所得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一个较大的纳税开支项目。虽然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比较晚,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入改革,工薪等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应纳税额也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长。
本次个税改革,调整个税起征点、税率级距,主要是立足于给工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94%工薪族将得到减负。高收入阶层收入远远超过了起征点,而中低收入阶层大都在这个起征点,提高起征点后可以减轻大量普通劳动者的税收负担。财政部和税务部门统计,起征点为2000 元以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有8 400万人,将起征点上调到3500元,约6000 万人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只有2400万人继续缴税。
例:2011年8月8日某员工发放8月份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工资收入为6 800 元,如果按9 级累进税率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6 800-2 000)×15%-125=595(元)2011 年9 月8 日某员工发放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工资收入6800元,如果按7级累进税率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6800-3500)×10%-105=225(元)降低了370 元。这样相当一部分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负担将减轻,甚至根本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绝大部分纳税人获得征税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和税率结构调整带来的双重优惠,降低了税收负担,增加可支配收入,这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税负降低可缓解物价上涨对普通民众消费能力的影响,提高其消费能力,从而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5.结论
综上本次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是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通过借鉴外国的先进政策以及联系我国实际进行改革,对我国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摘要: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一种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的手段和有力杠杆,它既是筹集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 又是调节个人收人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 个人所得税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其存在的缺陷, 因此, 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人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改革
必要性
影响 1.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自开征以来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尽管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但是离我们对它的期许和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 存在很多的税收漏洞, 许多税源在不断地流失。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 存在“富人偷逃税, 穷人万万税”的现状。我国的贫富差距并未因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而减小,却呈现加剧趋势,以及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不公现象都显示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面临着制度不优、实施不力的窘境。
个人所得税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促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保障社会安定团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自然人为核心的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占整个社会财富流动和分配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个人所得税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进行改革可以更好体现以人为本,更好地解决纳税人之间的公平问题。通过个税的征收拉进社会贫富差距, 缓解社会分配差别,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也显示个税改革的社会价值。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总体收入水平不高, 加上现行个人所得税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个税收入还十分有限, 但它仍然是弹性较大、潜力较大的重要税种, 对我国和谐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2.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主要存在征税范围及税率设计不合理,费用扣除基数未体现公平,以及税收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个人所得税拉近贫富差距,调节收入分配,筹集财政收入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对于这些问题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1征税范围不合理,容易引起纳税人间的不公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采取的是列举法,应税所得分为11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也即分类征收制度,分类征收税模式征管手续较为简便,便于征纳双方执行,且可对不同的所得按不同征收方法计税,有利于体现国家政策。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我国公民收入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资薪酬而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基金、利息、房产收入等也构成了公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往的个人所得税税基自然不能适应当下居民收入情况。现实中各种收入名称众多又不统一,难以与税制所列项目做到对号入座,实际上给征税带来了困难,容易造成偷税和避税。同时,由于不同收入的透明度不同,因而很容易引起纳税人间的不公。工资薪金收入由于纳税人一般有比较固定的代扣代缴单位,这种收入相对于其他所得透明度较高,最容易被如实反映,而其他诸如“灰色收入”“福利收入”则常常被排除在计税收入之外。一些通过资本运作而获取高收入的群体被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引起纳税人心理不平衡。从个人所得税征收意义的角度来说,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应该是掌握社会财富较多的人,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依靠工资薪金的中间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来源。一些企业老板、明星等高收入人群反而只占纳税总额的一部分,这大大违反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意义。征收范围的不合理,引起了税负不公平的现象。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4400
元,其中工薪收入为2000元,劳务报酬收入为800元,稿酬收入为800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 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甲本月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4400 元,却要纳235 元的个人所得税。乙的收入与甲的收入相当,甲不用纳税,乙却要缴纳235 元的个人所得税。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很难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2.2税率设计不合理,难以体现公平原则
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的核心问题, 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使用两种税率, 即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从5%到45%, 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从5%到35%, 除这几项之外的其他所得, 都适用的20%比例税率。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其一,对于工资薪金所得设计了9 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规定了3 到6 级的超额累进税率,级数过多不仅不便于计算而且意义不大。其二,工资薪金的税率级距设置不合理。低税率的级距小,这使得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成为被调控的对象。其三,个人所得税税率按所得项目的不同分别确定,包括比例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而超额累进税率根据两类不同所得项目分为9 级和5 级,结构相当复杂。其四,最高边际税率定得过高,尤其是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高达45%,而一些非劳动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却比较低,这样很难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失公平。并且,行为经济学的分析表明,最高边际税率的制订与偷漏税行为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最高边际税率越高,高收入纳税人选择偷漏税行为的机率越高。在税收征管水平低、对个人收入监控不力的情况下,如果高收入纳税人选择逃避缴纳税款行为,更不利于税收公平的实现。另外,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均属勤劳所得,却采用不同的税率,有悖于税收公平。其五, 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和工资薪金所得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相比较, 税负下降较大, 难以实现预期的调节过高收入缓解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既定目标。其六, 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分别课征, 缺乏科学依据。二者同属于劳动所得, 却在税率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样会在税负上造成不公。另外我国个人所得税还规定, 对劳务报酬一次收入很高的要加成征收。具体内容对纳税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在2万元到5万元的, 加成50%,超过5万元加成100%。这一规定也极不妥当,这毕竟是纳税人的劳动所得, 一次收入高, 说明他付出了极其辛勤的劳动相比之下, 偶然所得属于非勤劳所得, 但对它没有加成的规定,这似乎让人觉得税法是支持非勤劳所得的。
2.3费用扣除基数未体现公平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采取定额扣除法。个人所得税法中的费用扣除数1994年为800元,2008年起至今费用扣除数为2000元。现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测算, 免征额提高至3500 元/ 月,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不断调整中日趋合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免征额采取全国“一刀切”的征收方式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各地的基本生活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个人所得税应实行划区征收。②免征额只针对名义收入,没有考虑物价和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当生通货膨胀时,依靠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实际收入下降,但依然按照名义收入纳税,增加了其税收负担。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实施过程当中,生计费用的减除通常滞后于CPI,滞后于老百姓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期望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期望要求。③以个人为单位征税,忽视了家庭的整体收入和赡养系数的差异。收入相同,家庭赡养负担不同的人需缴纳相同的税收,有违社会的公平。每个人取得相同的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家庭的总收入,供养亲属的人数,用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规定所有纳税人均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明显是不合理的。我国目前的费用扣除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有违“量能征税”的原则,即个人所得税应按家庭实际支付能力而不是总收入征税,更不应按收入来源征税。目前执行的固定税前扣除标准和税前扣除项目,完全不考虑地区经济差异、纳税人家庭人口多寡和生活负担、纳税人生计费用和特殊费用,一律实行定额扣除的做法,不能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使个人所得税本应起到的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无法体现,这样很容易在实质上造成税负不公的后果,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扣除基数过于简单,未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以及未从纳税人角度充分考虑个人实际发生的生计费用和其他费用,缺乏对纳税主体的关照,不具备人性化和公平性。国际上的个人所得税分别以个人和家庭为计征单位的征收方式。2.4税收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
税收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个人真实收入难以确定,纳税申报不实,征管水平低,征管手段落后,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轻等方面。2.4.1.个人真实收入难以确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但税务机关对工资薪金外个人收入的有效监控却极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 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现金取得较多,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以计算。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个人收入隐性化已成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这部分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往往不是由正常渠道取得的,这些收入又往往非劳动所得,对此不能有效征税,而工薪收入者却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难以接受的。2.4.2纳税申报不实。
当前一段时期,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普遍淡薄,对于我国纳税人数量最多、征管工作量最大的税种, 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采用了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
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我国更侧重源泉扣缴。但无论是源泉扣缴还是自行申报方面都存在漏洞。由于税法没有要求所有纳税人都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检查信息是单方面的,无法有效进行监督,使得源泉扣缴的执行力度在不同单位间有很大的差别。自行申报目前在我国尚未全面铺开,法律规定只有5 种情形下的个人收入应自行申报,据统计,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主动申报的人数占应纳税人数不到10%。由于没有实行全面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税收流失难以避免。
2.4.3征管水平低,征管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税务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还普遍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工作的要求,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完成税收任务为目标,强调征纳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从征税的角度考虑得多,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得少。现代税收应采取服务型模式,要更新管理理念,增强税收服务意识。另外,以人工为主的落后征管手段和方式,以及信息网络资源的不健全,使税务部门不能及时取得纳税人的收入资料,并对其纳税资料进行处理与稽核。这无疑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
2.4.4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轻,不能对纳税人起到震慑作用。
具体表现在:(1)对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的界定,税务执法机关在认定上难以把握,往往避重就轻。(2)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税务执法机关可能会出现受主观因素响而轻罚的现象。(3)处罚标准的规定太低。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4)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这样,对违法者本人起不到接受教训,自觉守法的约束作用;对广大公民更起不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违法现象得不到有效抑制。
3.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国外经验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上要领先我国,我国1994 年的税制改革也借鉴和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这方面多参考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同时对于我们以后要进行的更进一步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从税制模式看,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属于典型的综合征收制,即把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内的各项所得逐项汇总相加,并按税法规定减去不予计列的项目及法定的扣除费用,然后按统一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具有灵活、及时、直接的特点,恰是中国所需要的。它建立在完善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个人所得帐户能及时显示个人的收入流量,并按照收人状况实行累进税,所以高收入者多纳税,对不确定的临时性收入可及时征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出现大量漏缴的情况,因此此次改革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综合所得税制再次明确了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安排 另外,美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即三个基本税率档次15%、28%、31%和两个高税率档次36%、39%。后又进行了改革:最高边际税率从39%降低到35%,最低税率从15%降低到10%。我国曾今的九级累进税率显得复杂与不合理,因此,此次改革完成了工资薪金税率等方面的调整。
在美国个人所得税中,存在大量不予计征的应税所得项目、所得扣除项目和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在确定应税所得时,美国规定了详细的费用扣除和个人宽免。费用扣除包括商业经营支出的扣除(商业扣除),也包括纳税人特殊的生活费用扣除(个人扣除),如医药费用等,以此照顾有特殊情况的纳税人,以减轻他们的税负。为保证中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水平不会因纳税过多而下降,美国税法还规定了多种扣除、免税收入和退税制度。免税收入主要包括:特定的奖学金、伤病补偿费、联邦、州或市政府债券利息所得等。具体扣除大体包括:教育贷款利息支出、慈善捐助支出、个人退休保险及医疗储蓄账户的个人缴付部分、离婚或分居赡养费支出、购买专业书籍和职业培训费等个人职业发展费用支出、甚至包括变换工作的搬家费用等。对于有孩子的家庭,美国税法规定为每个孩子抚养费退税1000 美元。家里需要供养的孩子越多,所获退税也就越多。这也体现了美国个人所得税法对家庭征收的“人性化”。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现状来看,具体扣除并未考虑到每个纳税人的具体支出现实,比如房贷支出、子女抚养费支出、医药费用支出、职业培训费支出、赡养老人支出等并没有被包含在扣除范围之内,而是简单地根据收入类别的不同规定了扣除标准。就一些发达省份的支出现状来看,每月2000 元的工资薪金免征额显然有些偏低。因此此次改革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提高了免征额,向以人为本进了一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正借鉴西方的优点向着合理且适合我国的方向发展。
4.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评析
4.1改革后的制度及其优点
此轮个人所得税改革,不仅解决了该税种本身的一些问题,也为我国开启全面税制改革做出了具体尝试。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完成了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等方面的调整,再次明确了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 日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对工资、薪金所得个税的调整内容是: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至45%;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15 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 年9 月1日起施行。改革后的优点体现在一下方面:
4.1.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尊重人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改革后的税制大幅度减轻中等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本次个税调整,实行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与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联动,使绝大多数工薪所得纳税人能享受因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带来的双重税收优惠,能够更好地缩小贫富差距,体现人与人的公平,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4.1.2扩大征税范围
目前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准备在2012年启动全国地方税务系统个人信息联网工作,为“按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改革做好技术准备。继全国主要城市个人住房信息、公积金信息、保障性住房信息相继启动联网工作之后,全国地方税务系统个人信息的联网工作也有望于2012年全面启动。这样可以改变从前个人所得税按照个人征收,实行“收入属地征税”的征缴方式,而“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计征”,以家庭为单位,将家庭成员收入加总后,统一征收个人所得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试点以后,进入调节视野的居民收入便不再限于单一项目,而是综合性收入。鉴于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建立在综合计征基础上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无疑是更贴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实的调节。
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优点也在于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个人的纳税能力,因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家庭作为支撑。另外,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还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比如对儿童采用增加基本扣除的方法,对有学生、贷款购房、缴纳保险、捐赠的家庭都可以采取增加扣除的措施。
4.2改革后的影响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自1994 年实施以来,按照“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在调节收入分配、组织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更是进一步贯彻了中央关于加强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要求,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课税,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此外,还适当增加了部分高收入者税负,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进一步推动和维护了社会公平。4.2.1对高层收入者的影响
高收入者依靠投资等方式实现财富积累仅将工资作为象征形式,通过在海外开工资等手段避开缴纳国内的个人所得税,使得个人所得税沦为了更多针对工资薪金征收的税种。现今个税的改革使税务部门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财产摸底工作,联合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部门对高收入纳税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掌握。同时加大个人所得税在劳务报酬、财产租赁及转让、股票红利及债券利息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对演艺明星等以劳务报酬和高收入者以投资房产股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的人群进行高度监管,加大对其保有财产和劳务报酬的征收额度。本次税收调整扩大了最高税率45%的覆盖范围,将原9 级超额累进税率中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入了45%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范围,适当增加了高收入纳税群体的税负。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进一步推动和维护了社会公平。4.2.2对中低层收入者的影响
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个人所得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一个较大的纳税开支项目。虽然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比较晚,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入改革,工薪等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应纳税额也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长。
本次个税改革,调整个税起征点、税率级距,主要是立足于给工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94%工薪族将得到减负。高收入阶层收入远远超过了起征点,而中低收入阶层大都在这个起征点,提高起征点后可以减轻大量普通劳动者的税收负担。财政部和税务部门统计,起征点为2000 元以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有8 400万人,将起征点上调到3500元,约6000 万人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只有2400万人继续缴税。例:2011年8月8日某员工发放8月份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工资收入为6 800 元,如果按9 级累进税率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6 800-2 000)×15%-125=595(元)2011 年9 月8 日某员工发放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工资收入6800元,如果按7级累进税率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6800-3500)×10%-105=225(元)降低了370 元。这样相当一部分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负担将减轻,甚至根本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绝大部分纳税人获得征税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和税率结构调整带来的双重优惠,降低了税收负担,增加可支配收入,这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税负降低可缓解物价上涨对普通民众消费能力的影响,提高其消费能力,从而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5.结论
综上本次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是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通过借鉴外国的先进政策以及联系我国实际进行改革,对我国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目 录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1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存在问题.........................2
(一)征税制模式有失公平..............................3
(二)征收税率不合理..................................4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5
(四)税收征收范围不全面,征管难度大..................6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6
(一)征税模式的发展选择..............................7
(二)征收税率的调整..................................8
(三)费用扣除标准应作调整............................9
(四)改善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效率......................9
(五)完善个人所得税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10 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内容摘要】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国务院将于3月2日讨论上调个税起征点问题。个税改革也成为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个人所得税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税种之一,它的征管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个人所得税法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的意见和建议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制模式
征收税率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个人收入状况的不断改变,我们的税收工作与国家经济生活紧密联系,而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实行中逐渐暴露和出现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现有的个人所得税法既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又要与国际个人所得税法的大趋势保持一致,所以必然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主体税种,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征对象,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能力,实行多收入多征税,少收入少征税的量能负担原则①(这个注释怎么在一句话半中间的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其累进所得税率有利于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发挥税收稳定经济波动、调节消费和投资的功能。而个 ① 杨卫华:《个税改革方向已确定多年受阻于财产收入透明问题》,2011年03月19日,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0-06-19/124006654_6.html
人所得税的征收不仅为财政筹集资金提供公共服务,更是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我国个人所得税起步较晚,比起西方国家的起源我们落后了110年,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发展,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成为国内的第四大税种,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存在问题
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1950年政务院公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对“行商、坐商、摊贩征收所得税,实际上是对自然人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9月我国正式开征了个人所得税,同时确认个税800元的起征点。当时主要是针对来华的外籍个人,随后又开征了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三税合一),从而建立了我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法。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两处修改。其中,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作相应修改。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再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起
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这次修改,适应了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新情况,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虽然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从立法至今已有数次修改,但总的来说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征税制模式有失公平
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个人所得税大体分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三种。而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成11类,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用不同的税率、不同的计征方法和费用扣除标准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大多数采用源泉课征的征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源、简化纳税手续,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很好地发挥调节作用。同时借助差别税率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区别对待,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但它却不能对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费用,难以适应当今个人收入多元化、复杂化的现状和收入形式不断变化的趋势,从而限制个税的征收范围,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真正体现合理负担的的原则,不符合支付能力原则,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即一些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例如:如果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4500元,其中工薪收入为1500元,劳务报酬收入为1500 元,稿酬
收入为1500 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甲本月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2500 元,却要纳25元的个人所得税。乙的收入只有甲的收入的一半,甲不用纳税,乙却要缴纳25元的个人所得税。此种情况下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原则。可见,现行税制漏洞太大,容易被人钻空子,使逃税、避税成为可能。
(二)征收税率不合理
由于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税率依所得的性质类别不同而异,大体有三种:一是超额累进税率,即对工薪所得实行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制;二是对其他8项所得项目适用20%的比例税率;三是对一次收入畸高者的劳务报酬所得适用加成征税税率。现阶段我国个税实行的是9级累进税率,税率从5%~45%,而国际上多为4~5级税率。边际税率过高,违背了税率档次删繁就简的原则。在累进税制下,政府一般会加上许多扣除、减免等优惠条款,从而使富有者相对地少纳税,难以实现纵向公平,最终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越大。同时,面对繁杂的附则,有些纳税人可以通过纳税筹划等活动来避税,极易造成横向不公平,不利于税务机关的征管。这种“累进税率”所带来的事实上的不公平,极大地制约了其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发挥,也与累进税制设计的初衷相违背。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项目中,工资、薪金所得是九级超
额累进,个人承包经营收入是五级超额累进。同样的收入金额在纳税面前的负担是不一样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属于完全的劳动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属于部分劳动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属于投资所得;偶然所得属于意外所得。就完全的劳动所得来看,工资、薪金所得采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费用扣除标准为2000元;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费用扣除标准为:所得不超过4000元的过4000元为80%;超的为20%;稿酬所得实际税率是14%,费用扣除标准与劳务报酬所得相同。可见,同样是完全劳动所得的三个不同的具体项目,实际税收负担则不尽相同。就部分劳动所得来看,采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且有一定数额的成本费用扣除标准。就投资所得来看,尽管税率相同,但有的有费用扣除额,有的则没有费用扣除额。这样看来,拥有不同应税所得的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也存在不尽相同的情况。(前面就讲了完全的劳动所得的九级税率比较完整,这里部分劳动所得是五级,投资所得是怎么呢,税率相同,是多少呢,还有这里的标题说税率不合理,你觉得如何不合理说清楚了没有,要对照你下面写的建议,是否顺理成章)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建议对照建议写不足,注意上下一致)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现行的是综合扣除方式,对纳税人各种负担情况未作充分的考虑,同时忽略了经济形势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
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发生,个人维持基本生计所需也会相应增加,这个标准相对于我国居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已不太适应。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导致了一部分低收入者不合理地进入了纳税人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加重了居民的税收负担。
(四)税收征收范围不全面,征管难度大
目前我国的个税税收征收情况而言,个人收入不透明,隐蔽性强,信息来源不畅通,特别是纳税人借助消费性支出、材料消耗等名目或坐收坐支等手段发放红利奖金,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完全掌握纳税人相关资金流向,造成个人所得税征收难度大,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漏征漏管现象。加之各地信息化改革进程不一,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规范性受到限制,未能实现统一的征管软件,信息不能共享,影响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审核,降低了效率,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太少,加之专职稽查个人所得税的稽查人员很少,难以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作经常性的检查。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不难看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种种弊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一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道路。
(一)征税模式的发展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分类所得税模式加大了征收成本,缺乏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情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混合课税模式。混合课税模式是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与其他的应税所得则分类征收,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这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又能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还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征税原则,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低,税收征管手段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源泉课税的方法。完全放弃分类所得税模式会导致税收流失,加剧税源失控,故最好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对不同所得进行合理的分类,这样不但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征管中税源流失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税收改革的公平。另一方面,在谋求经济增长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任务是调节社会分配,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实行混合课税模式可以扬长避短,有必要对一部分人已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进行适当的税收调节。在保证人们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本着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通过征收个
人所得税来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有利于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二)征收税率的调整
在征税对象一定的情况下,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多少及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轻重,直接反映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为遵循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促进公平的原则,我国应采取超额累进税率,而不应采取比例税率,降低边际税率,缩小级别和累进级次,对同一税源的所得应适用相同的税率形式与级次,保持税负公平。对于综合征收的各类所得,税率档次一般在4—5档,最高税率在35%左右为宜。同时为监控高收入者,可以设立高收入者的最低平均税率机制,即收入超过某一数额的收入者,其纳税比例不得低于某个预计税率。此外,应尽快调整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标准,在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设计上应参考相关的经济指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制定有一定弹性的免征额区域,以此确定高、中、低收入档次,尽量扩大低收入档次,对较高收入档次的可以设置高税率。只有这样,征收个人所得税既能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又能在对中低收入层不过多差别对待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发挥其调节作用,最终促进社会公平。在2011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中,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认为有必要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的级次级距,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我们在把 8
“蛋糕做大”的同时,应该“分好蛋糕”②,缩小贫富分化。因为我们改革总体的原则是“以富帮穷,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低收入者免交税”。(免征额跟下面的费用扣除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是一样的,应该放在一个地方吧)
(三)费用扣除标准应作调整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长,超过了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每月2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导致职工消费支出不能在税前完全扣除,税负有所加重。我们应考虑到纳税人的各种情况及纳税能力,有必要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对费用扣除标准应以家庭为征税单位,综合考虑家庭的总收入和总支出情况,即供养人口的情况,尽量做到公平征税。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认为③,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家庭赡养多个老人的情况增多,以家庭为个人所得税核算单位,可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而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好否,直接影响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改革应因“地”制宜,就是将全国划分几个征收标准,允许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级政府,参照本辖区的工资水平、CPI、社会购买力、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等情况,相应划定自己的个税免征额,最后由国家税务总局进行审批后直接执行,这样可能更能体现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在立法的时候留有一定的余量给地方政府。
(四)改善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效率
②③ 赵义:《寻找共识,分好蛋糕》,《经济日报》2011年3月14日
张兆安: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中国经营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11年3月5日
在税款的征收上我们应完善“双向申报”制度。④双向申报是指在申报个人工薪之外,其他个人收入也要进行申报。这就首先要求税务机关积极推进全员全额管理。全员全额管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方向,税务机关通过全员全额管理,可以全面掌握个人收入信息,实现对高收入者重点管理。在税务管理上加强对税源的监控,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在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将纳税人量多面广、税源分散隐蔽的个人所得税管好,运用各项收入信息规进行收集稽核,规范税收代理工作;在中央、省建立数据处理中心,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强化税务稽查。
(五)完善个人所得税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既涉及税控模式的改变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首先,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将纳税人收入与财产情况显性化;实行并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使纳税人收入与财产情况规范化、透明化、法制化。
其次,将纳税人身份证号与其纳税号挂钩并终身固定,有利于将其纳税申报规范化,也便于管理,减少征管机关不必要的征管成本。
最后,根据条件,辅之一定的奖励制度,即对于主动申报的纳税者或累计纳税额较高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对其给予一定纳税期限的宽限或给予一定的退税补助等奖励性措施,从而鼓励人们追求终身纳 ④ 乔挚东:《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第四编,当代税务出版社,2005年,第 页。
税。
四、结束语
归根结底,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一直是在探求综合与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力图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提出个税改革为2011年重点工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曾撰文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参考文献:(按照1.2的标准改下面的)
1.郝昭成:《税收执法基础知识》,出版社,2002年5月。2.翟继光:《税收筹划》,中国税务哪一年总242期。
3、王连清,黄仕明:《新税制指南》1998年12月。
4、侯常青: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2,(10):198
5、张华香.毕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6、李爱鸽:《当代税制原则演变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扬州大学税务学报2002 第2期。
7、刘隽永:《社会公平呼唤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完善》,载《税务研究》2003年第6期第28页。
8、李林木:《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居民身份判断标准的完善》,载《涉外税务》2002年第2期。
第四篇:浅谈个人所得税改革
浅谈个人所得税改革
08级公管(1)班林尤正10822307011
1摘要: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中的重要税种,但目前的个税征收办法仍不完善。因此个人所得税改革可以从规范费用扣除制度出发,参照以往经验,通过科学测算,健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力争做到相同收入的家庭纳各自相当的税,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也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逐步成为各地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国家征得的75%的个人所得税却来自中低收入者,这显然与当初个人所得税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我国酝酿多年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延续了20多年的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尽管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会造成短期内的个税减收,但从长期来看,个人所得税仍是我国税收增长潜力最大的税种之
一。再者,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将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从而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形成税收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而且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国家积极鼓励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趋向。同时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纳税,加大了税收的征收力度。本次调整个人所得税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改革 思考
论文正文:
一、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状况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对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和在中国境内有所住所而再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符合减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本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历经了三次重要的变化:(1)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2)2005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将起征点由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3)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审议个税法修正草案,拟将起征点再提高到2000元。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制模式问题
1994年税改时,考虑到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很淡薄,我国当时的税收征管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局限,在征收形式上采取以源泉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与之相适应,选择了分类所得税制,对纳税人取得的个人所得区分不同项目类别,分别按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按月、按年或按次征收。分类所得税虽然有利于控制税源,也便于征管,但是,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没有累加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内取得的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所得,综合评价其纳税能力,税负难以做到公平合理;人为地将纳税人的所得按性质划分为不同项目类别,分别课税,一方面不同所得间的税负难以求得平衡,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税收漏洞,从制度上鼓励纳税人采取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的办法进行避税,导致税收流失,破坏税收公平。所以将个人所得税改为分类综合所得税制,除股息、利息、红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仍然维持现在按次课征外,其余所得综合报税。在征收方式上采取以自行申报为主,源泉扣缴为辅,按月或按次预扣预缴所得税,年终申报,多退少补。
2.费用扣除问题
费用扣除是个人所得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税负水平和税制公平。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不同项目类别的所得分别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很难设计得公平合理;费用扣除无视纳税人家庭结构的差异,不论有多少人取得收入,有多少人无收入来源而需要抚养、哺养、赡养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也有欠公平;在费用扣除上采取内外有别的做法,对于外国人、港澳台同胞在每月扣除8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200元的附加扣除,也显然不妥。将来适应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应取消内外有别的做法,充分考虑纳税人不同的家庭结构,按年设计比较公平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
另外,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目前尚未实行税收指数化,存在着税制过于僵固的问题。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对税制的正常运行和税收政策的运用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货币收入会紧跟着通货膨胀程度的加深而上涨。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档次爬升”,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纳税人在累进税率的作用下,会被推向更高的纳税档次,政府会因此从纳税人的实际收入中取走更大的份额,从而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这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增税,在西方也称为“通货膨胀税”。二是“扣除不足”,即通货膨胀时期,不能相应地提高以适应价格水平的变化,也会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为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货膨胀前的费用扣除标准是正确的,那么通货膨胀发生后,原来的费用扣除标准就肯定是不足的。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实行了税收指数化,即随通货膨胀适时调整费用扣除额和累进税率表中的应税所得额级距。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3.税率问题
现行税制根据纳税人的不同所得分别设计了5种税率:9级超额累进税率、5级超累进税率、3级超额累进税率和14%、20%等。各项目间税负不均,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出现劳动所得的税负,超过非劳动所得的现象。与实施分类综合所得税相适应,必须重新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减轻了工薪阶层的负担
本次个人所得税中工薪所得将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为1600元,翻了一番,不是
立足于调节收入差距,而是立足于给工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增加消费。按有关部门的计算,我国城市居民年消费支出月为1143元,将扣除费用确定为1600元,使中低收入者保证基本支出得到满足后略有结余,这是顺应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的合理调整。而在此之前,工薪阶层在基本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前就需缴纳所得税,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发展经济目的“是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这一宗旨的。本次个税改革的取向在于减税,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后,相当一部分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负担将减轻,甚至根本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
据统计,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1737.05亿元,其中65%来自于工薪阶层。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至1600元后,有人估算,财政可能因此减少280亿元的收入,也就是说工薪阶层每年可减少280亿元的纳税负担,也就意味工薪阶层增加可支配收入280亿元。根据税收乘数原理,280亿元的减税可形成社会需求1120亿元。据国家税务总局预测: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后,全国个人所得税的减收部分占到2004年个人所得税收入1737.05亿元的16%左右。
2、加大了高收入者的征收力度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目前所得税种中最能体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税种。在降低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的同时,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所得税在调整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在征管方面研究新措施、引进新手段,是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关键。
本次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提出了对富人进行重点征管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提出了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将以前的单项申报改为双项申报,即将原来由纳税人所在单位代为扣缴个人所得税,改为高收入者的工作单位和其本人都要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否则视为违法。条例规定,扣缴义务人都必须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这就形成了对高收入者双重申报、交叉稽核的监管制度,有利于强化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实施条例中,高收入者也有了明确的定义:“年收入超过12万元以上的个人”。
3、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统一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公平。如果对高收入地区实行高费用扣除标准,低收入地区实行低费用扣除标准,反而将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将与个税本来的调节意义背道而驰。目前,各地实行统一的纳税标准,对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将产生很大益处,西部相当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将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该地区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将会减轻,有利于鼓励消费,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己显出其不足和弊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使其顺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建立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实行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每一种所得进行非常细化的分类,然后将这些细化了的分类所得按照如下四种所得类型分别总计:劳务所得,营业所得,投资所得,其他所得。然后对那些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并且能够较好采用源泉扣缴方法的应税所得,实行分项征税的办法。对那些属于劳动报酬所得,营业所得,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则实行综合征收的办法。
2、调整税率结构,公平税负。
税率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关系到政府一些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应根据全球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趋向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结合税收模式的改革科学地设计个人所得税率:在总体上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行,以超额累进税率为主的税率结构;对适应超额累进税率的专业性、经常性所得,为体现税收公平,可以设计一套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同时,适当降低税率档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3、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符合实际负担。
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征收和分项征收相结合的模式,更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的作用,但综合征收的扣除,应该与实际的费用负担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削弱调节作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费支出,应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
4、扩大征税范围,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已不再是“打富济贫”的政策工具,开始成为国家税收的一种主要税种。但中国税收系统对个人征税的效率较低,大部分高收入者应交的个人所得税并没有足额交上来。因此,中国应在许多征税办法上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不应该把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重点,这样会破坏横向和纵向公平。
参考文献:
[1]张昭力《财政法制纵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张正军《个人所得税实务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刘剑文《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刘佐《关于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6年12月).
第五篇: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改革新视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决定》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民众都在关注改革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影响。
决定中提出“要完善税收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双林的解读是,未来将把工薪、股息财产所得和其他收入综合在一起征税,这将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在17日举办的“朗润·格政”解读三中全会的改革政策论坛中,林双林教授指出,《决定》对个人所得税的新提法是个税改革具体化的体现。
我国现行的个税制度是一种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的征管方式取得个税收入。
对此,林双林的评价是,当前的征税体制比较简单容易,征税成本也低,但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解收入分配的作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体制改革意味着今后我国的税收体制更加合理。个人所得税除了为政府筹措财政收入,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
“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即把工薪、股息财产所得和其他收入综合在一块征税,形式上类似于日本实行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对于综合征收的部分,应把所有收入进行加总制定统一的税率,而分类的部分则单独制定税率,如日本在利息征收上制定了单独的15%税率。”林双林说,个人所得税征收在实施调整后也要注意信息申报和退税等问题。
《决定》还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
对此,林双林解释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企业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0%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月基础养老金为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20%,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的1/120。
林双林指出,我国当前不同收入程度的居民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差别比较大,是缴得多领得多。这样导致的实际结果是,收入高的最后拿到的养老金多,收入低的拿到的养老金少,不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美国,收入比较高的教授退休后,一年可领取3万美元的基础养老金,而普通收入群体可能领取的是两万美元的养老金,差距较小。
尽管每个人的贡献有所差别,但在基本养老金的发放上应逐渐缩小差距,以此调节收入分配。当前各地社会统筹账户的使用情况不一,有些地方政府尚有盈余,而东北、上海地区已经出现了空缺,如果实行全国统一的账户管理,用有盈余的账户对空缺账户进行补给,将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