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时间:2019-05-13 22:1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篇: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崔闽

第二课时

课题范围:后两个框题。即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东北作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

2.能够分离并理解东北地区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农业的发展方向。

授课重点: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难点:农业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过程:

课间播放背景音乐《大东北》,以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调动气氛。

[导入新课]

欢快的歌曲声中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东北地区农业的丰收景象。不仅歌曲在称赞,全国地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也一直非常关注。那我们就了解一下。

[出示资料]张国宝:东北黑土地素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这个作用越发明显,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已达到1/3。

[教师据材料提问]那东北地区粮食的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建设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学生思考并回答]商品率高的原因:

1.产量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

2.地广人稀,人口少,人均占有量高。

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因:

1、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而东北地区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且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较好。因此,在我国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下,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教师转折]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图片(机械化)(东北商品粮基地分布)]

[学生得出结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地区专业化生产

[学生分析原因]机械化──地形平坦,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广

地区专业化生产──区域内部地理条件的差异

[教师解释]地区专业化生产概念:由于地区内部条件存在差异,因此根据国家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同农作物的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

[学生看图,分析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

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作物种类以春小麦为主。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大型灌区。

玉米:中部松嫩平原。这里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教师过渡]东北地区的玉米分布在我国著名的玉米带,美国的农业专业化十分典型,也形成了分布集中的玉米带,那两国玉米带在分布条件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等。

且生产规模都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

不同点: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较低。且经营方式不同,我国是国营农场,美国为家庭农场,而且美国玉米带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转折]通过比较,我们得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并不是尽善尽美。

[设问]那现在东北地区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同时出示东北地区几幅图片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以补充]

由于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问题跟上]那你认为政府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学生继续回答]要实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相结合,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教师继续设问]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想靠继续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加之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不同,那么东北地区的不同区域的农业该如何继续发展?现在政府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通过专家智囊团的充分讨论,假设你们就是东北政府请来的专家智囊团,每一组的专家所擅长的领域略有不同。平原、西部草原、山区,针对东北农业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你们将会给东北的行政长官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下面我们的智囊团就平原、西部草原以及山区农业的发展进行讨论,并用关键的词语和简短的句子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写在纸上),东北的农业是否能够发展起来就看各位专家的团体力量了。

参考答案如下:

[教师可适时解释和适时补充]

1.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

[说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威胁。

2.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以图4、13为例。以三江平原较为普遍的沼泽地为中心,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栽培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良性共处。

3.西部草业和中部平原区,能够既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也能使中部产量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密切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转折]通过专家智囊团的充分讨论,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发展重点。可见咱们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结]咱们学习东北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局限于东北本地,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清晰的分析思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首先要了解其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其发展的优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发挥优势,要解决问题,继而实现本地区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折]东北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可是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那南方地区到底在发展农业方面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根据本节的思路,咱们专家智囊团再接再厉,课下讨论论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南方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基塘生产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手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粪、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的回收利用了。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密切相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砂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低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成功地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结束本课]既然基塘农业这么好,那咱们当地也发展基塘农业,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那既然不可以,那本地发展农业的条件是怎样的?你了解吗?如果不了解,那本地的农业该

如何发展?家乡的父老乡亲如何能够放心的将家乡的将来交给咱们呢?所以咱们就把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作为咱们课下的实践作业。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必修2影响农业

区位因素

1.引导学生读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活动: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小结:(P61图4.2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渡: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还需要灌溉水源,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及分布?

(设问转折)除了气候和水源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1.出示幻灯片:东北地区地形图(问题情境)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同样也有影响,请同学读P61 图4.3 东北地区的地形,思考:(1)东北地区有哪几种地形?分布有何特征?(2)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引入学习主题。

1.思考回答,并根据位置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纬度高,近海——

温带季风气候)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量对农业

生产的具体影响。

3.读图找出东北地区主要河流,得

出灌溉水源较充足。

学生通过读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1.学生活动:请学生上黑板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

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先通过读图获得现状信息,后对现状进行相关联系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结:(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优质的草场);(2)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3.设问:土壤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农业生产哪一方面?(小结):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过渡: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内部的地形也是有所差异的。那么,除了地形它内部的气候有没有差异呢?

(读图思考)引导学生读课本P62-63图4.4和4.5,回答:(1)东北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对比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东坡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试着分析原因?

2.思考回答。(土壤肥沃,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仔细观察图4.4,回答问题。

读图4.5,通过对比得出地形对热量

和降水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表达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如何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1、范围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3)土壤

3、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篇:“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

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

姓名:赵文军

【课程分析】在初中,学生已对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讲解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节课和本单元其它两节课对整册教材起到总结的作用。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点是针对所出现问题应采取什么途径来解决,从而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学情分析】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打下基础;在分析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但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发言、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信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三维目标。

【设计思路】用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指导课堂,在教学中贯彻“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的设计不拘于课本,遵循三个层次要素,即“观察、思维、迁移”。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因学生在初中对此有所了解,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整体感知;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点应在探究“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及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出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并让学生通过模拟扮演局长角色,探究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应用中提高;因东北地区离我们较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播放视频,目的在于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发展农业的自然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3、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投影】材料一: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世纪90年代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他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中国水稻平均单产量绝对不会超过日本,中国人不可能养活自己。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说:“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他的学生罗啸自信地说:“中国人养活自己。”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坚定地说:“我们自己养活自己。”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2003年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超过日本;李振声培育的杂交小麦亩产700公斤。然而,同学们也应看到我国许多地区由于人们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请看一段环境退化视频:

材料二:播放一段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的录像。

教师因势利导: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下面我们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为例来探究农业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情激情,用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导入,激发同学们爱国心及责任感;一段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环境的录像又能使同学们认识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简要实录:当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他的学生罗啸,“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信心十足回答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很激动;在场的老师们也很感动;当介绍我们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同学们感到很自豪;最后看录像时,同学们神情又沉重起来,认识到发展农业一定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课件投影】结合课本插图,认真阅读课本前两目,自主思考,积极回答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有什么特点?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哪些优势?指图说明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区。

3、东北地区有哪些利于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突破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学生基础较好,已有一部分初中知识做铺垫,再通过自学,应该很容易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需要老师讲;地理离不开地图,让学生上台指图,一方面学生读图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胆量也得以锻炼,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将随之浓厚。)

(简要实录:学生阅读完课本后,积极抢答,有的学生不看书就能答出;让学生指图时,有三名学生争着来台前指图,且指图准确,获得掌声,三个上台学生也很高兴。)

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一)播放视频,体会成就

【课件投影】材料一:请认真观看一段昔日兵团开垦“北大荒”的视频,体会经垦荒者的辛勤劳动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一段艰难历程。材料二:垦荒者的辛勤劳动确实带来了巨大成就,目前,黑龙江垦区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60亿千克以上,相当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人口和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垦荒者开荒过程及材料二,让学生体会东北地区土地开发成就。)

(简要实录:看视频时学生极感兴趣,边看边议论,看材料二时,学生发出感叹,露出赞赏之情)

(二)前后对比,深层探究

【课件投影】请观看一组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和三江湿地退化图片,结合课本第二目最后两段探究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合作探究,最后选代表发言。)

上扎龙看“鹤舞九天”

丹顶鹤的“聚会”

干枯的湿地

严重退化的湿地

1、美丽的沼泽地有哪些生态意义?如果大面积的沼泽地被破坏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2、“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

3、停止开发湿地后,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前后对比,给学生视觉震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通过第二个、第三个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简要实录:当学生看到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时,赞不绝口;看到三江湿地退化的图片时,惋惜不迭,针对问题,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激烈讨论,真正实现了交流和合作,最后小组代表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尤其是第二小组针对第二个探究问题的发言特别精彩。)摘录如下:

我们小组认为东北地区由“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原因是当时人们生态意识薄弱,认为湿地是荒地,是不毛之地,没有使用价值;刚建国时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科技水平低,人们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就大量开垦荒地,因此“北大荒”变“北大仓”是时代的需要;而退耕还湿,即“北大仓”再还为“北大荒”是因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用科技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湿地被破坏带来严重后果,人们不得不思考湿地的生态价值,人们生态意识增强了,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了。

三、迁移深化,活学活用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要求:100字左右,写出为保护黑龙江省的环境,你的施政措施;独立完成,再向全班同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此问题,兴趣很浓,刚展示出来题目,学生就认真写起来,然后积极展示。学生们的展示赢得阵阵掌声。)现摘录一个学生的小短文:

王小华:如果我是局长,我将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我将禁止人们开垦荒地,并且制定制度鼓励人们对已开垦的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要投资治理退化的湿地;我还要鼓励人们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搞农产品深加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光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增产;我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支持我!

【课后反思】我从一开始就不赞同学生学地理光靠老师讲,学生背的方式,但一直未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张教授给我带来了灵感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这是我参加聊城市教学能手评选的一堂课并且获得了成功,这要感谢年已七旬的张教授,是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参赛前,听说聊城一中不采用探究法,因此总担心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合作探究,但我相信诱思探究理论的先进性及科学性,相信只要老师引导好,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的。事实正如我所料,学生活动很积极而且发言很精彩。上完课,一些学生主动和我交流,说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型,这样的课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锻炼胆量。评委和听课的老师们也非常赞同这样上课,他们认为,这样上课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此课被评为第一名。

本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知识,自主获取;探究实质,合作交流;学以致用,现场模拟。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引导之下,积极参与,实现了五官并用,合作交流的课堂效果,真正实现了“满堂教”到“在教师的引导下满堂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对“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的讨论和写小短文“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时,学生激情四射,高潮迭起,发表了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大大出乎教师和评委的意料。这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学生是能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张教授的“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的指导思想在本课得以贯彻,且很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通过本堂课,我对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我认为只要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一堂课只要热热闹闹就是“诱思探究”了,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你一言我一语,浮光掠影式的热闹课堂,而是一种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学生真正学的课堂,学生的听、说、思、做都要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求热闹。课前老师下功夫了,课堂上教师轻松了,学生学习也就成为一种享受。当然,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后,我将坚持学习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并在课堂上不断的应用、探索、归纳。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精髓化为自己的东西,促使自己进一步的成长。

第四篇: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2、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及农作物分布情况。

导入:展示差异显著的农业景观图,例如:西北地区的牧场、江南的水稻、南方的林业。让学生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展示必修二的“农业区位因素”图。展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分析东北最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影响因素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过渡:我们本节课就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东北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过渡:一提到东北,我们就想到那儿冷,冬季可以去看雪景,赏冰雕。这样子的气候会对农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

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情况。

⑵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看图4.3得知:

(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2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思考:阅读图4.

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一)耕作农业区

分布::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特殊分布: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二)林业、特产区

分布: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产区: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图

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三)畜牧业

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畜种: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特殊分布: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它农业的地理条件,掌握东北地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及详细布局。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位置、范围、地位1 耕作农业区

2、自然条件2林业、畜牧业区

3、社会、经济条件3畜牧业区

课后反思:本节课《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农业发展为例,对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讲解。学生讨论参与“东北的三大农业类型”的形成与分类。课堂导入时以必修二所学习的“农业区位条件”以及商品粮基地等导入,复习以前的知识为本节课内容打好基础。教学语言较幽默轻松、教学态度认真、课堂驾驭能力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板书设计新颖、师生互动性强、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时间,对于重点知识“三大农业类型”讲解强调不够。学生这部分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需要多加专研学习地理专业知识、听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试讲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从成因跟危害中得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跟措施。

(6)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猜一猜:图中的阿富汗男子,他正在守着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这位男子守着的正是他家门口,你们猜对了吗? [教师讲述] 这是2002年8月11日,一位记者在马扎里沙里夫附近的一个村庄拍摄的,一名阿富汗男子守着几乎被沙子埋没的家门口旁。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 题?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

[教师讲述]很好。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页。(展示ppt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三、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1/4的的陆地和2/3 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

面积的1/4。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然而,到底什么是

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6页第一自然段。

[板书] 一 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完了吧,请大家一起朗读荒漠化的定义。

[学生朗读]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

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展示PPT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 很好,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土地退化现象。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 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 化和次生盐渍化。

[板书] 荒漠化 表现(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类型(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板书] 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

{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

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土地沙漠化、石质

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之间的区别。

[教师讲述]土地沙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

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

[教师讲述]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 终成为岩石露裸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

[教师讲述]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

渍化过程。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 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 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教师讲述]在我国荒漠化的情况也很严峻: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为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分布于18个省,其中80.7%的荒漠化土地分布

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三个省区。由此可见,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西北地区。下

面就利用我国西北地区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们先了

解下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

(展示PPT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引导同学们看图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

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展示PPT 降水量分布图和图2.2)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

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

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 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

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因为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教师讲述]对,由于身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又有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阻隔水

汽:因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

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

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

温、降水的变异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

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

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讲述]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

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

1、人口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 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

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

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

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

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

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

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 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 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

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 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

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

荒这样的恶性循环。而在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

荒漠化日趋严重。

[板书] 过度开垦

三、总结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

结合知识框架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荒漠化成因和危害去预习好下一节课我们要讲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下载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六章 认识区域第一节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5篇范文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主备人:苏延清 审核人:朱光平尚世伟 张新兰陈新龙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精选)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有的进入了创新提升阶段。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1......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二) 时间:2013-04-10 22:18来源:中国休闲农业 作者:佚名 点击: 278 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主要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摘要:分析我国现今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认清现状以把握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在全球化背景、市场化背景、统筹城乡背景和区域分工作背景这写全新的大......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湖南省为例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罗嘉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长沙) 摘要:党和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

    分类号: G76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以六安市为例 作 者 单 位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作 者 姓 名 罗 来 超 专 业 班 级 07级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指导教......

    生猪区域品牌建设--以湖南为例论文_生猪区域品牌建设--以湖南为例论文

    摘 要:近年来生猪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生猪行业的发展。对于生猪生产大省的湖南,同样面临着生猪产品质量低、国内和国际知名度低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区域品牌相关理......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