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基层行业务运行操作的探析
本网讯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它不同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遍布银行内部的所有岗位,业务运行操作风险更是操作风险的密集点,银行经营活动过程的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通过临柜人员进行操作,风险也存在于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差错甚至事故案件,给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和损失。因而,正视风险的存在,剖析风
险产生的原因,不断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有效降低和控制业务运行操作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业务运行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
业务运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很多,我们从形成风险的直接原因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为违章操作形成。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章不循,或违反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形成差错或风险。二是操作流程不严密或制度不健全,在操作过程中随意处理形成风险。三是技术原因形成风险,例如因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低,无法识别票据真伪形成风险。四是道德风险。表现在内部人员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也是业务运行操作风险的黑洞。五是操作失误形成风险。临柜人员每日都要进行业务操作,不停做账务处理、清点现金等大量重复性劳动,工作中的失误也再所难免。
风险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管理机制的偏颇导致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但通过对大量案例分析显示“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所有案件中的共同点,根本原因就是经办人员风险意识淡漠,在日常办理业务中没有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但这一原因的产生,与我们行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奖惩机制)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业务和产品指标通过上级行层层分解下达到网点直至每一名临柜柜员,而这些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并且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如揽存、销售基金、发卡或推销一笔保险等兑现多少收入,而对工作中无差错事故、无违章、无案件的柜员则没有明确的考核奖励标准或奖励很少,相对于产品奖励来说可谓九牛一毛,以至于某些员工趋利冒险。如揽存开户不审核客户身份证件,办理集体发卡、集体代发工资业务由他人代签客户名字等,为完成任务受理柜员明知违章仍然受理,形成风险隐患。一些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为了营销业务,放弃了主管职责,或不认真审查凭证,或将授权卡交于经办柜员,使业务主管的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客观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
(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业务、新制度的变化。
因新老员工更替及岗位轮换,目前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很强,但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一是新进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并且培训中也是简单介绍银行基本业务及制度,并没有掌握操作要领,使大部分新员工对制度要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制度规定的目的和意义更是一知半解,只能是边干边学,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除。二是目前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代理业务、电子业务发展迅速,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一些代理业务、电子业务、信用卡业务任务下发或产品开发都在个金部门,基层支行对员工的培训一般由核算部门负责,由于部门分工不同、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出现脱节现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新业务发展变化的节奏。
(三)内控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过分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往往以实现多少效益作为自己的功绩,而对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重视不够。但一个大的事故或案件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很可能使支行一年或数年创造的效益毁于一旦。第二,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变化。我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子银行、代理业务、银行卡等发展迅猛,但管理制度、核算制度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对新业务在凭证的使用、管理和控制上,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风险点;另外,新的制度办法不断推出,旧的制度没有明确废除,造成基层行无所适从。第三,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目前在支行以总会计、核算管理部为监督,以网点负责人、营业经理为操作管理,建立了运行管理的事中控制体系,但有的行配备的营业经理对前台业务不熟悉,在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就持卡上岗,因而对特殊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制约,弱化了事中监督的作用。同时,各职能部门对新业务的检查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代理业务、电子业务的检查频率较低,使一些风险不能及时暴露并得到有效控制。
(四)外部欺诈及内外勾结作案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凭证进行诈骗的活动时有发生;伪造证件冒充行政司法机关人员进行查询、冻结、扣划,利用假身份证开户等诈骗行为也屡见不鲜,犯罪分子欺诈花样不断翻新,无孔不入攻击银行薄弱环节。另外,有的员工贪图享受,为利益
所驱,内部作案或被社会不法分子诱惑利用,内外勾结作案。去年发生的邯郸农行金库盗窃案就是一起员工为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的典型性案例。
二、业务运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以人为本,积极开展风险防范教育
一是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这样才能发挥每一位员工能力和潜力,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创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强化员工的责任心,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二是对员工采取案例分析等方式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警示教育活动,使员工在思想上对违法违纪的行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其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感触,并逐步巩固员工抵御违法违纪行为的思想防线。三是加强对员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杜绝虚荣、贪婪等不良道德观念的诱惑。引导全行员工站在对工行事业负责、对员工自己负责、对家庭幸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违规违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自警、自醒和自律,根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真正把“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的理念贯穿到一切业务经营活动中。
(二)强化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合理调配临柜人员及营销人员,科学调动员工积极性。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业务迅速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对人员和岗位分工的管理,健全岗位责任,狠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网点、重点人员管理,培养员工良好的操作习惯,使其业务操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防范风险,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要让这些制度措施深入到员工的脑子中,贯彻落实到业务操作中,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墙上,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比如制度规定小额低风险业务由一人办理,特殊业务和大额业务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在复核过程中就要认真负责,不能流于形式造成风险。第四,业务发展制度先行,要加快针对新业务的制度建设步伐,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变化改进旧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员工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柜面操作与业务流程的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做好全面培训,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对新业务,新流程改造及时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不仅让员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业务,还要明白业务的来龙去脉,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二是加强员工识假、辨假技能的培训。要求柜员熟练掌握票据、凭证标识、暗记等反假技能,利用配备eto票据定位对比器和紫光灯等仪器设备,对可疑现钞、票据进行鉴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堵塞业务操作漏洞,杜绝诈骗风险。
(四)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风险环节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环节,积极开发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控制力度,减少人为操作环节。目前经济体制下公转私业务非常普遍,由于系统不支持,本可以使用“一记双讫”一个交易就可完成账务处理,现在账务处理需要经过三¬¬¬¬至四个交易来完成,先单边借记往来户,单边贷记内部过渡户,再用“一记双讫”交易由内部户记入个人账户,如果是卡账户要使用两个单边交易来完成,这样柜员操作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差错。还有同网点往来户与个人账户大宗现金存取,如库存不足,往往会发生“先存后取”现象。
(五)加强监督,健全防范体系
首先,各级监督检查人员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检查中要注重改进检查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以强化重点部位监督检查力度。其次,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要紧抓不放,查清查透,监督其彻底整改为止。在检查的同时还应针对网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边查边纠,以提高网点核算质量。再次,各行要充分发挥总会计、运行督导员日常制度检查与风险发现作用,保障全行各类业务安全运行。最后,要尽快把一些新业务纳入检查范围,加强银行内部各监督部门间的协作,加大检查频率,有效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第二篇:基层行操作风险防范建议
基层行操作风险防范建议在我行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基层行案件濒发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给我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其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提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员工的心理治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队,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
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把每一位员工都当作主人和价值创造者,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搭建稳定的、通畅的发展空间。弘扬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强化员工的责任心。同时,经常对员工开展警示教育,定期进行员工排查,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将案件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端正经营理念,促进银行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是我行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早已明确了的经营指导思想。各级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抛弃只求规模、不讲质量、不惜成本抓存款的短期行为,始终把握正确的经营理念。
三、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各级行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和综合经营计划,建立和完善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同时,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尤其对案件频发的机构负责人要实行引咎辞职制度。
四、强化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培育合规文化。不断强化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做到人人主动合规,事事处处合规,逐步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
第三篇:基层行操作风险防范建议
基层行操作风险防范建议
基层行操作风险防范建议在我行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基层行案件濒发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仅给我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其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提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防范操作风险应立足于员工的心理治理,以人
为本,构建和谐团队,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要让员工有平衡的心态,把每一位员工都当作主人和价值创造者,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薪酬、晋升等激励办法,为员工搭建稳定的、通畅的发展空间。弘扬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提升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强化员工的责任心。同时,经常对员工开展警示教育,定期进行员工排查,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将案件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端正经营理念,促进银行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是我行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早已明确了的经营指导思想。各级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抛弃只求规模、不讲质量、不惜成本抓存款的短期行为,始终把握正确的经营理念。
三、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各级行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和综合经营计划,建立和完善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权责利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同时,强化和落实各级行经营管理责任,推行问责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尤其对案件频发的机构负责人要实行引咎辞职制度。
四、强化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培育合规文化。不断强化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做到人人主动合规,事事处处合规,逐步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
第四篇:投行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
试论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
经过对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规章制度的认真学习和思考,我试着归纳出了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点。我认为,对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业务流程中:
一、预立项审查(《股权性融资及公司债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
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3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预立项申请时是否按要求提交预立项申请表、保密协议、承诺函等文件。
2、保密协议对方单位有无正式签章,是否经过股权融资部初审、质量控制部复审。
3、预立项是否经公司分管投行业务领导批准。
二、立项审查(《股权性融资及公司债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和《投资银行项目立项委员会议事规则》)
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7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是否提前2天提出立项申请。
2、报送立项审查资料是否齐全。
3、是否经过股权融资部初审、质量控制部复审。
4、对于主承销商的股权类证券发行、实质性分销及重大并购重组项目,是否召开了项目立项审核会议。
5、投资银行项目立项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是否符合《投资银行项目立项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规定。
6、项目立项委员会工作会议的程序是否符合《投资银行项目立项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规定。(见《投资银行项目立项委员会议事规则》5-2)
7、对于一般财务顾问和其他不承担实质性风险的项目,未通过立项委员会集中审查的额,是否有公司分管投行业务领导的确认手续。
三、尽职调查(《证券发行上市尽职调查工作规程》)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7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是否按监管机构的规定对应进行尽职调查的项目或阶段均进行了尽职调查。
2、保荐代表人是否编制尽职调查计划;若拟采取现场尽职调查形式,尽职调查计划是否报质量控制部备案。
3、尽职调查报告的内容是否详细说明了尽职调查涵盖的期间、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程序和方法、发现的问题、评价或判断的依据等。
4、尽职调查人员是否在各阶段尽职调查工作结束后10日内,整理完毕尽职调查工作底稿并经保荐代表人确认后,报质量控制部审核后由投资银行业务总部综合管理部归档。
5、每一阶段的尽职调查工作是否建立独立、健全、规范的工作底稿,内容是否完整。
6、项目执行方案确定:项目组是否根据尽职调查工作结果制订项目执行计划书;项目执行计划书是否报综合管理部备案。
7、《项目具体执行计划书》的内容是否完整。
四、过程控制(《股权性融资及公司债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
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5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获准立项的项目,项目组是否每两周向质量控制部提交《项目运行报告》。
2、每两周的业务管理例会(内容主要是对项目收支情况、进度、人员工作、面临的问题等)是否按期召开。
3、项目运作过程发生重大变化事项时,是否按照《股权性融资及公司债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的规定上报。
4、当发现项目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隐患时,项目组是否及时向质量控制部、投行银行总部总经理申请,并经分管投行业务领导批准而解除协议。
5、对证监会的反馈回复和发审会意见回复,是否经过质量控制部审核。
五、内核审查(《证券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内部核查工作规程》、《股权性融资及公司债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和《投资银行内核委员会议事规程》)
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6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文件是否经过公司证券发行内核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才向公司申请向有关部门报送。《证券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内部核查工作规程》
2、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文件是否经过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核查无异议后才提交公司证券发行内核委员会审核。(《证券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内部核查工作规程》第十三条)。
3、是否提前5天向投资银行内核委员会提出内核审查申请。《股权性融资及公司债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
4、向投资银行内核委员会报送的资料是否齐全。(《股权性融资及公司债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
5、投资银行内核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是否符合《投资银行内核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规定。
6、投资银行内核委员会议的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是否符合《投资银行项目立项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规定。(见《投资银行内核委员会议事规程》第十二条至第二十六条)
五、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管理办法》)
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10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市场开发人员是否对于满足立项标准指引的股份有限公司有计划地进行联系接触,每次接触是否向直接领导提交客户访问报告,是否形成书面记录。
2、对于立项审核委员会立项审查通过的辅导项目,是否经投资银行业务总部总经理审核确认后,签署正式辅导协议。
3、签署辅导协议后,是否成立辅导工作小组。
4、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制订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是否提交公司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审核通过。
5、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经公司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审核通过后,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准备辅导备案材料并向辅导对象所在地的证监局申请辅导备案。
6、辅导工作小组是否每月向综合管理部和公司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进行一次定期报告。对于发生的辅导过程遇到的重大事项,是否向综合管理部和公司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书面临时报告。每次召开中介机构协调会前,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将拟订的会议内容提交公司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讨论。
7、辅导工作小组是否每3个月按时向辅导对象所在地的证监局报送辅导备案报告。辅导备案报告是否在报送证监局之前提交公司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审核。
8、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执行完成后,辅导工作小组是否撰写辅导总结报告,提交公司投资银行项目质量控制委员会审核通过,报送地方证监局。
9、对于无法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是否向辅导对象及地方证监局书面声明解除辅导协议,终止辅导工作结束至主承销商推荐之间的持续关注义务。
10、辅导对象所在地的证监局出具辅导监管报告后,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将辅导工作底稿移交综合管理部,并向综合管理部申请辅导工作总结。综合管理部是否做到:对于辅导工作底稿移交齐全、完整的项目总结申请,组织召开立项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对该辅导项目进行项目考核、总结。未移交完整辅导工作底稿的辅导项目,不予进行项目总结、考核和结算。
六、主承销股票发行项目定价工作(《主承销股票发行项目定价工作规程》)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6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市场开发人员是否对于满足立项标准指引的股份有限公司有计划地进行联系接触,每次接触是否向直接领导提交客户访问报告,是否形成书面记录。
2、对于立项审核委员会立项审查通过的辅导项目,是否经投资银行业务总部总经理审核确认后,签署正式辅导协议。
3、签署辅导协议后,是否成立辅导工作小组。
4、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制订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是否提交质量控制部审核通过。
5、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经质量控制部审核通过后,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准备辅导备案材料并向辅导对象所在地的证监局申请辅导备案。
6、辅导工作小组是否每月向综合管理部和质量控制部进行一次定期报告。对于发生的辅导过程遇到的重大事项,是否向综合管理部和质量控制部书面临时报告。每次召开中介机构协调会前,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将拟订的会议内容提交质量控制部讨论。
7、辅导工作小组是否每3个月按时向辅导对象所在地的证监局报送辅导备案报告。辅导备案报告是否在报送证监局之前提交质量控制部审核。
8、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执行完成后,辅导工作小组是否撰写辅导总结报告,提交质量控制部审核通过,报送地方证监局。
9、对于无法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是否向辅导对象及地方证监局书面声明解除辅导协议,终止辅导工作结束至主承销商推荐之间的持续关注义务。
10、辅导对象所在地的证监局出具辅导监管报告后,辅导工作小组是否将辅导工作底稿移交综合管理部,并向综合管理部申请辅导工作总结。综合管理部是否做到:对于辅导工作底稿移交齐全、完整的项目总结申请,组织召开立项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对该辅导项目进行项目考核、总结。未移交完整辅导工作底稿的辅导项目,不予进行项目总结、考核和结算。
八、股票销售(《股票销售业务管理流程》)
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10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是否按规定成立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否符合《股票销售业务管理流程》的规定。
2、项目承做人员是否在发审委审议通过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将其提出的初步发行与承销方案,报公司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审核。
3、发行前,资本市场部是否根据公司股票承销领导小组论证结果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发行与承销方案。
4、以包销方式承销证券的,是否充分考虑公司的净资本和流动性状况,根据自身的净资本充足情况确定最大的承销业务规模,是否按规定向公司注册地证监局报备。
5、公司担任主承销的上市公司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或配股项目,是否采用代销方式,是否与发行企业协商好并在承销协议中明确发行失败后的处理措施。
6、资本市场部是否及时向询价对象提供报价申购表,在确定的发行价格区间内进行累计投标询价,以簿记建档等方式确定最终发行价格。发行价格是否经公司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同意后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并将定价结果予以公告。
7、上市公司配股的,配股的价格是否报公司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同意。
8、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格与认购对象的确定原则等发行方案是否报公司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同意。
9、建立回拨机制的,资本市场部是否提出建议并报公司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决定。如果启动回拨机制,资本市场部是否将网上发行与网下发行之间的回拨数量报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并在网上申购资金验资当日通知上证所。
10、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的有效申购总量大于发行数量时,资本市场部是否将配售规则及具体配售安排报公司股票承销领导小组同意。
九、持续督导(《证券发行上市持续督导工作规程》)
在此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9个操作风险点进行检查,以加强风险管理。
1、若保荐代表人因调离公司等情形被中国证监会从名单中去除,是否及时更换保荐代表人,通知发行人,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报告,说明原因。
2、保荐代表人是否为每一项目建立健全持续督导工作档案,并及时提交质量控制部审核后交综合管理部归档保存。
3、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后一个月内,保荐代表人是否根据证监会和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保荐协议及发行人实际情况等编制所保荐项目的持续督导计划,并报质量控制部。
4、在持续督导期间,保荐代表人是否按照《证券发行上市持续督导工作规程》的规定向质量控制部报告。
5、保荐代表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对发行人进行尽职调查工作,并以尽职调查清单、保荐工作备忘录或保荐工作函等书面形式与发行人进行沟通,交发行人董事会秘书或相关责任人签收,并获取加盖发行人公章的回函。
6、发行人每年年报公布前,保荐代表人是否就其该次年报公布是否给公司带来保荐责任做出基本判断,向质量控制部报送持续督导总结报告。
7、保荐代表人是否在每一会计年报公布后十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前一持续督导工作档案,并报质量控制部审核通过后归档保存,档案内容是否完整。(《证券发行上市持续督导工作规程》第二十三条)
8、持续督导工作结束后三个工作日内,保荐代表人是否将保荐总结报告书上报质量控制部。质量控制部是否自持续督导工作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协调完成审核,并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报送保荐总结报告书。
9、持续督导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保荐代表人是否将所保荐项目涉及的所有持续督导文件按照公司投资银行业务项目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整理完毕,并报质量控制部审核通过后归档保存,档案内容是否完整。(《证券发行上市持续督导工作规程》第二十四条)
第五篇:业务操作
债券结算的基本流程
债券结算业务的全过程从结算双方发送结算指令开始,到最后完成债券与资金的交收,其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债券交易达成日,付券方通过簿记系统客户端录入合法的结算指令并加以复核;第二步,收券方对付券方录入的结算指令加以确认(由交易数据自动生成的结算指令由结算双方分别确认);
第三步,经确认后的结算指令生成结算合同;
第四步,簿记系统在合同指定的结算日根据结算合同的条件检查结算双方的券款情况,在券足情况下,付款方应及时划款,结算双方需根据采用的结算方式及时发送收款确认、付款确认等辅助指令;
第五步,簿记系统在券足和款足的情况下为每笔债券结算全额办理相应的债券交割。在结算日系统运行时间内,因指定券种数额暂时不足,或款项暂时未足额到账或暂未收到相关收付款确认指令而未能成功办理结算的结算合同,系统将其放入等待队列,在结算日日终前若相关条件具备后,系统将再次启动该笔结算的处理流程。
在结算日系统运行时间结束时指定券种数额仍不足,或在指定期限(包括系统允许的宽限期)截止时,款项仍未足额到账或未收到相关收付款确认指令的结算合同,系统不再处理,并通知相关结算成员结算失败。
结算成员应保证其结算业务由被授权人操作。操作人员应使用与其所办结算业务种类相对应的结算指令并及时、准确、完整地通过客户端发送或确认。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直接结算成员因联网终端出现技术故障无法及时修复,可以按照中央结算公司的有关规定采用应急方式办理债券结算业务。
结算代理业务
债券结算代理是指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法人(简称债券结算代理人)受市场其他参与者(简称委托人、丙类成员)的委托,为其办理债券结算等业务的行为。
债券结算代理人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代理其他参与者办理债券结算等业务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
委托人(丙类成员)是非金融机构法人和金融机构法人,并要诚实守信、严格遵守有关市场规则,同时要签署《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主协议》。
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内容主要是结算代理人以委托人名义为委托人在中央结算公司办理债券托管账户开户、销户等手续;根据委托人的指令,为其办理有关结算手续;在债券利息支付和本金兑付中,为委托人办理相关事宜。
结算业务应急处理流程
应急结算业务,是指结算成员因特殊原因不能正常地通过簿记系统客户端采用电子指令来办理交易结算业务,而必须通过书面传真的方式委托中央结算公司在中心端代为操作。通常只允许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办理应急业务:一是已与中央债券簿记系统联网的结算成员的终端出现临时技术故障并且无法及时修复;二是结算成员尚未与中央簿记系统办理系统联网。办理应急业务必须遵守《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管理办法接》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交易结算应急业务处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
应急结算业务流程:
(1)密押的事先备案
为了验证办理应急结算业务结算成员的真实身份及结算指令要素的可靠性,降低应急结算业务的风险,结算成员均应事先填制密押公式备案卡(附录1.37),以专人或特快专递的方式送达中央结算公司备案。结算成员应对预留的印鉴、密押以及经办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2)技术故障咨询
结算成员的客户端终端出现临时技术故障时,首先应立即与中央结算公司系统部联系,咨询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法。如经系统部确认不能马上修复,结算成员应及时电话通知市场部,以便相关业务人员做好办理应急业务的准备。
(3)应急指令书的填写与发送
根据不同的结算业务,结算成员应分别填写对应的应急指令书,包括《现券交易结算应急指令书》,《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应急指令书》,《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应急指令书》,《收、付款确认应急指令书》。应急指令书须填制密押并附有经办单位和经办人员预留的印章或签字。
结算成员应保证向中央结算公司出具的应急指令书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清晰,不得涂改。除签字以外的要素,应以打印文本填制,要素填写不全、印章和密押不符的应急指令书视为作废,须重新填制。
结算成员最迟于指定交割日中央债券簿记系统接收指令截止时间前30分钟,将应急指令书发送传真至中央结算公司市场部,以便市场部业务人员进行审核和人工录入。
(4)应急指令书的审核及指令录入
市场部经办人员收到结算成员的应急指令书后,首先对指令书进行审核,经确认应急指令书中的经办人、复核人、业务部门印鉴、密押与密押备案卡和预留印鉴卡相符,所填各要素项齐备、清晰后,经办人员会及时将应急指令录入到簿记系统。中心端指令的录入也采用双人复核制。
(5)业务处理结果查询
结算成员在应急指令书合格并发送成功后,可及时向市场部查询指令匹配及合同履行状态,索要簿记系统指令匹配情况记录。
应急业务完成后,结算成员可向中央结算公司托管部索要交割单,以此作为记账凭证。
办理债券结算业务的条件
凡符合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准入要求的机构投资者,要参与办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结算业务,首先应成为中央结算公司的直接或间接的结算成员,即需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相应的债券账户,直接结算成员应与中央结算公司签署《客户服务协议》。
直接结算成员需安装配有电子身份认证机制的簿记系统结算成员终端,与中央债券簿记
系统实现联接,才能通过客户端进行业务操作。间接结算成员不与中央结算公司直接联网,但需先确定自己的结算代理人,并与之签订相应的结算代理协议,然后通过其结算代理人进行债券交易结算的操作,并可通过中央结算公司的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系统用电话或传真方式查询自身账户余额和发生额情况。
直接结算成员应具备一定数量的合格业务人员。直接结算成员的经办人员分为授权管理员和业务经办人员,授权管理员、业务经办人员应经中央结算公司培训,通过资格考试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并在簿记系统注册后方可通过客户端进行业务操作。授权管理员应至少两名,而具体业务经办人员的数量则由结算成员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决定。至此直接结算成员才具备了办理债券结算业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