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务品牌诚信
打造“东平港务”品牌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
近年来,东平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实施“劳务品牌战略”,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有力的推动了东平劳务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已达15.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25亿多元。其中,在天津、上海、大连、烟台等沿海港口城市务工的人员达到6万余人,形成了较大规模,成功打造了“东平港务”劳务品牌,实现了当地与东平经济发展的双赢。“东平港务”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品牌,2007年“东平港务”被评为“山东省首届驰名劳务品牌”。对此,中国劳动保障报、泰安电视台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2010年,东平县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县”。
一、强化领导抓扶持
为了早日打响“东平港务”劳务品牌,东平县委、县政府不断强化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加大对创建活动的扶持力度。一是成立专门班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工作,将“东平港务”劳务品牌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 1
“东平港务”劳务品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东平港务”劳务品牌推进工作小组,制定了劳务品牌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了“东平港务”劳务品牌的发展。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对劳务输出人员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劳动就业办负责联系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关系协议,安排就业,对学员就业后实行维权、跟踪管理。三是加大投入力度。设计制定了劳务品牌标示,“东平港务”品牌宣传、培训基地建设、转移就业、维权管理都需要大量经费。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都安排了专项经费并予以落实。四是建立外出流动党组织。自2002年以来,东平县先后在北京、天津、青岛、上海等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组建了九个农民党员“流动党支部”,在天津港成立了中共东平县驻天津港办事处党委,将东平籍党员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对流动党员实现了管理“全覆盖”,使外出务工的党员实现了“异地有家,离乡不离党”的愿望,稳定了劳务输出队伍,创新了劳务输出管理的新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异地有家、管理有序、奉献有为”的外出务工党员管理新路子,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使我县劳务输出工作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巩固成果,提高效果,催生新果的目的。全面推进了劳务输出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二、从严要求抓培训
系统、严格的职业培训是发展劳务品牌的基础,也是打造劳务品牌的捷径。近年来,我县从狠抓培训质量入手,进一步扩大培训基地,严格培训门槛,强化各项考核措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真正训练了一批思想过硬、素质过硬的“放心”劳务输出人员,培养了一批高水平、高知识的“技能” 劳务输出人员,叫响了“东平港务”这个品牌。
根据市场需求,我们及时将外出务工人员纳入劳动预备培训的范围,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了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工作中,重点抓了六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教育、农业科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作用,整合利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了劳动技校、就业培训中心等20多家劳务输出培训基地,推广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劳务培训工作。二是积极推行“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形成了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输出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劳务输出质量和输出就业率。三是积极开展基本知识的培训。坚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常识、社会公德、择业观念、竞争意识、社会生存能力和安全知识的短期教育培训,增强他们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四是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和市场的用工需求,进行订单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工种,就培训什么工种。依托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职业中专、县技工学校
等培训基地,年培训务工人员15000余人,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五是开展诚信教育。对输出人员进行了诚实守信、忠厚朴实、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深受外地用工单位的欢迎,“东平港务”逐渐成为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天津港务工的人员有60%都是东平人。六是积极参与技术比武,提高东平劳务知名度。东平县驻天津港办事处成立于1989年9月,2003年6月成立了天津市塘沽区港宇劳务服务公司,现有在册员工2万余人,年创劳务收入2亿多元。多年来,劳务公司狠抓技术培训,积极开展技术比武,生产竞赛,员工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天津港务局开展的技术比武中,公司人员单班装卸达到3411吨,创下了整个港务局的最高记录,受到了港务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跟踪管理抓服务
创建“东平港务”品牌,服务是关键。我县实行“招生——培训——输出——维权服务——跟踪管理”的一条龙服务,既稳定了就业率,又赢得了市场信赖。一是集中组织输出。多渠道联系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加大输出力度,实行订单式捆绑输出。二是实行跟踪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驻天津港办事处等驻外机构的作用,建立了外出人员档
案库,记录了个人培训、就业情况的完整资料,极大地方便了业务咨询和个人就业。同时,及时更新和补充个人档案资料,对建档人员实行长年跟踪服务。一方面加强先进培养,进一步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劳务人员,树立自身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用人单位满意的典型,以先进鼓舞人,以先进促品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就业监管,对用人单位有投诉意见的,得知一起及时处理一起,坚决不因个别人影响队伍的整体形象,力争在“输得出、用得上、留得下”上做好文章,打造“东平港务”质量信用品牌。三是切实维护权益。坚持正当的利益诉求,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待遇保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鼓励用人单位依法落实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各种福利待遇,着力化解各类劳资矛盾和纠纷,做到既让用人单位放心,又让劳务输出欢心。
四、多措并举抓诚信
一是东平县驻天津港办事处、上海港东平相武运输公司与用工单位密切协作。多次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县委县政府和县人社局领导多次到驻外办事处调研,推动劳务品牌企业加强诚信服务建设。二是各劳务品牌企业坚持把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位臵。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时代特点,积极组织开展了文明诚信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了东平人“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诚实守信、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把党的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
管理、提高员工素质融为一体,提升了各劳务品牌企业的战斗力,有力的提升了“东平港务”劳务品牌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开展诚信农民工和诚信劳务品牌企业建设。坚持把诚信农民工建设与推进劳务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农民工,进行曝光,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制约,对遵守诚信的诚信农民工和诚信劳务品牌企业进行奖励。通过诚信农民工和诚信劳务品牌企业建设,有力的推动了“东平港务”劳务品牌的知名度。
如今,“东平港务”这个劳务品牌已经叫响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增加我县就业岗位,增加劳务输出人员家庭收入,加强与外商企业联系,提高我县知名度,拓展招商引资路子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二篇:劳务品牌创建
“电光源制造”,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洪蓝镇2011.5.5近年来我镇“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按照“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以构建“和谐洪蓝”为宗旨,实现我镇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实增强就业和健全劳务转移工作机制。同时多渠道多方位的为农村劳动力和重点援助对象以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创建充分就业保障镇的工作,有效地缓解企业用工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我镇制定了具有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劳务品牌培育战略,因地制宜打造劳务品牌后,“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正是在这一战略部署下成长起来的。
一、“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发展现状
“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的成功创建,得益于我镇形成的以技能培训推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促进机制。目前“电光源制造”结合我镇整体电光源产业链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的建立了以劳保所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核心、以成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苏南职业培训学校为依托、以11个乡村培训实体为补充的培训网络。“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着力抓电光行业技术培训,定向培训电光源技术人才。
在打造劳务品牌的过程中,我镇还针对不同的需求,积极引进优质培训项目,适时调整培训专业,开展“特色培训”。着力强化技能培训,全力提升输转质量,培育创建劳务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劳务品牌知名度,促进了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体能型向技能型、自发性向组织型的转变。
1、我镇电光源产业促进我镇经济快速发展
我镇电光源企业共25家,包括南京瑞甫电真空器件公司、佛山照明公司、三乐电光源等知名企业,是我镇经济的主体。2010年底,全镇电光源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其中有4家超过5000万元以上,有12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5亿元,利税0.77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4060人。已经逐步形成洪蓝镇制造业的特色。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镇电光源产业呈现出一下特点:
一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镇电光源企业在总量上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16家,其中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二是经营主体更具活力。经过这些年的改制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电光源企业的投资主体已经为民营取代,成为我镇电光源产业最具有活力的源泉。三是空间布局趋于合理。我镇电光源产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启动3.5平方公里,已经有21家电光源企业入园进区,区域集聚效应亦已显现。
2、“电光源制造”努力促进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
2010年“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对促进我镇就业工作进一步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镇电光源产业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200多个,实现城镇人员就业105人,劳动力转移1305人。从我镇总体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规模来看,“电光源制造”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镇所有行业新增就业机会的50%左右,是安民富民的主要途径。
3、“电光源制造”打造特色就业培训,开展就业援助
一是围绕电光源制造业劳务输出培训工作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工种,取得新突破。劳动力就业培训完成916人,其中技能培训715人。二是对全镇就业困难、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实实在在面对面了解情况,与电光源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根据各自培训就业需求,逐一登记,编排培训计划和就业推荐途径。2010年培训120人,已有97名困难就业对象拿到了技能证书并就业;三是开展企工对接,实现就地转移。做好电光源企业空岗信息和求职登记,抓就业推荐服务,对企业空岗情况进行搜集并发布,同时结合求职登记情况推荐就业;三是依托劳动保障所的就业平台,定期举办劳动力招聘洽谈会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电光源企业用足用好相关就业优惠政策,近几年来电光源制造企业每年为我镇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困难对象、新生劳动力、大学生等就业,每年带动就业有250人左右。
二、我镇为打造“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所作的工作
洪蓝全镇共有劳动力资源2.64万人(农村劳动力2.28万人,城镇劳动力0.36万人),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找工作难的矛盾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镇政府下了很大功夫,如招商引资、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等。近年来,我镇坚持把扩大农民就业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内容、保民生的突出任务、保稳定的重要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我镇着力打造“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使之成为我镇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劳务品牌。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打造我镇劳动保障平台和“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相结合的特色促进就业模式。
一是实施了镇级劳动技能培训中心项目。该项目在市劳保局大力扶持下,投资了320万元,新建了近1800平方米的劳动大楼,设立了服务大厅、标准办公区和一流的功能齐全的电教化培训教室,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成,设施全部到位并正式投入使用;二是进一步完善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对各村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对各村劳动保障网进一步提升和维护,提高服务人民群众水平。
2、创建洪蓝人力资源市场。着重推荐就业,依托现有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力招聘会,形成本镇良性的招聘用人机制。对全镇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强化对接,帮助企业克服用工难的境地。做好企业空岗信息和求职登记,抓就业推荐服务,对全镇企业空岗情况进行搜集并发布,同时结合求职登记情况推荐就业,2010年全镇企业提供2406多个就业岗位,有2千多人实现了转移。
3、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办法,促进劳动力转移,创建充分就业镇。镇政府每年投入近30万元开展免费初中级技能培训。一是开展全镇劳动力资源调查,对所有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登记造册,并将信息录入计算机进行管理。通过调查建立健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各类台帐,做到家庭状况清、就业要求清、培训愿望清和求职状况清。重点摸清了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状况和培训愿望。二是根据劳动力自身的培训愿望,紧扣我镇的特色,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我镇的电光源产业,会同镇相关部门邀请相关专家开展技能培训。重点举办电焊、电脑、电工、车工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培训愿望的就业困难对象免费提供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8%,到电光源产
业就业的有50%。
三、下一步壮大劳务品牌效应主要措施
随着我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不断更新,企业用工的需求日益增长,以此同时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矛盾日渐突出,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及技能缺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造成部分农民找工作难、企业招不到工的两难境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电光源制造”劳务品牌为重要抓手,将劳务品牌打造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精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通过大力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品牌带动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政府政策扶持、社会舆论重视,进一步扩大劳务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劳务品牌的延展性,增强劳务品牌的可持续性。
1、着力发展南京电真空器材有限公司、亚欣照明器材有限公司和佑昌照明器材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不断加强技改和产品自主研发,从而带动行业中其他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本土企业根据各自的品种、自身的实力状况,向专业化,精品化、能源节约型、经济效益型方向发展,做精做强,创立知名品牌,生产高品质产品市场竞争,增强企业实力,从而更好的为本镇的经济、就业做贡献。
2、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成立电光源研发中心。加大提升电光源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同时成立洪蓝电光源产业协会,形成发展合力。组织电光源投资者、经营者到电光源产业最发达地区、最先进企业考察,让他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强信心。
3、做优发展平台。一是积极利用好政策平台,根据江苏省中企业局按照国家和省《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本着集中、集约、环保、提升、提高的原则,依托本镇现有实际,逐步建设一个大规模的电光源工业集聚区。我镇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把政策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加快发展。二是在现有电光源企业的基础上,建设洪蓝镇电光源产业园和电光源创业基地。产业园主要面向现有企业扩大规模,引进外来企业;创业基地主要为创业者提供产业场所,促进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在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厂房,为电光源创业者提供基本的经营要素。三是积极帮助电光源企业缓解融资困难,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向金融机构推荐我镇信誉好、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四是鼓励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计划,设置专业,适应企业生产需求,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
4、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用工作者的素质。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中长期培训。依托镇劳动力培训基地,围绕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好的工种和专业,抓好农村新生劳动力中长期培训,形成培训输出技能人才,基地聚集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成就劳务品牌的良性互动,达到品牌创市场、品牌增效益的目的。广泛宣传发动,推广“电光源制造”品牌效应。各村、居委会要充分利用黑板、标语、宣传单等载体,加强对全镇劳务产业发展及实施中长期技能培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利用各类场合、各种会议大张旗鼓的宣传全镇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和技能型务工典型事迹,要通过宣传典型,典型带动的方式,激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
第三篇:2014年劳务品牌总结
会宁县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工作总结
2014年,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实施培训的“建筑与装饰”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工作在县劳务办的指导下,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全县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为中心,严格按照甘劳务发[2014]10号文件精神,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培训任务,并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县劳务办的安排部署下,与6月2日召开开班仪式,确定培训时间为3个月,培训人数300名,培训内容为架子工和测量放线工,6月2日开始授课,8月22 日结束,计划人数300人,实际完成306人,授课时间3个月,授课课时455时,其中理论195课时,操作实践260课时。通过学习,98%以上的学员掌握了架子工和测量放线工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经过考试和考核,98%以上人员合格,并达到了架子工和测量放线工的初级水平。
一、基本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为本次劳务品牌项目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我办组织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培训领导小组,以该校校长张克礼任组长,副校长牟生河任副组长,招生处主任杨映鸿任主任,技能骨干李汉彪任副主任负责具体实施培训工作,安排专人负责表册档案和影像资
料、财务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这次劳务品牌培训项目,我办及早行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传单、会议,统一编印招生简章,深入多个乡镇和建筑工地现场宣传。特别针对新生劳动力,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门技能后外出务工的情况,进行宣传发动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劳务培训的政策及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动农民积极参与。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上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意愿,灵活安排培训计划。
(三)制定培训计划与大纲。根据培训要求,我办制订了《计划与大纲》,明确了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训内容、方法和要求,制定了培训教学计划、撰写了培训教案,建立了学员培训卡,完善了学员情况登记表、培训台账等,并把培训的学习时间、内容等列表发至各受训人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具体实施,使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四)精心选聘任课教师。做好培训工作,选聘好教师是关键。我办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组织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聘请理论功底好、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程度高、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保证了本次培训的教学质量。
(五)采用“半天理论、半天实践”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本次培训班,改变了过去纯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而采2
用“半天理论、半天实践”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学员学有所成。
(六)坚持请销假制度及签到制度。为保证受训时间和质量,每天学员实行签到,记入考勤表,结业时公布考勤结果并记入培训档案,并明确规定请假的时间、手续。这些规定和做法对保证学习时间、提高培训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注重考核受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在考核学员遵章守纪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培训效果的考核。根据培训情况登记表,逐个审核,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才发给培训结业证书。
(八)搞好后勤服务。参训的学员,不少人来自乡、村,我们在注重提高培训质量的同时,尽力提供优质服务,使学员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静下心来培训学习,在学习、生活上尽可能提供满意的服务。
(九)鉴定考试。经我办培训合格的300名农民工,在白银市第十四技能鉴定中心进行了技能鉴定,并邀请了白银市技能鉴定所的专家,进行了现场架子工和测量放线工两个工种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并对参加考试的农民工建立了信息档案,做好了对外输转的准备。考试合格后,由省劳动和社保厅颁发国家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为务工者提供一个优先就业的良好机遇。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不够严密,部分培训班学员到位率不高。由于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差,造成培训工作组织化程度不高,给培训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培训效果受到影响。个别农户居住较远较分散,山大沟大,交通不便,集中培训困难较大,农民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化程度不高。由于基层办班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很强,加之农民平时散缓,组织纪律性不强,尽管有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班委会职责等,仍难以保证培训班的规范化。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务品牌竞争能力。一要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县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
(二)进一步擦亮品牌,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及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一要理顺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劳动、农办、农业、教育、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需要建立4
一种长效工作机制。二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性的县、乡镇(街道)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不断提升档次标准,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
(三)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要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二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应兼顾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提高组织化输出水平。加强培训资金的整合,大力开展品牌培训,加大管理、监督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015年,我县劳务品牌项目计 5
划培训500人。其中,计算机应用与维修300人,电子技术应用100人,餐饮酒店服务60人,服装缝纫50人。
2、全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祖厉建筑焊”“祖厉巧妹子”“三军会师圣地建筑郎”“会师兴陇采掘工”的培训数量和补贴标准。各培训基地学校要充分准备,积极参加全省劳务品牌培训。同时全方位认真做好“保安、计算机、家政、建筑、酒店服务”等劳务品牌的培训打造工作,提升我县劳务品牌知名度。
会宁县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
2014年12月15日
第四篇:精心打造劳务品牌
精心打造劳务品牌 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崇信县劳务品牌发展纪实
一、品牌简介
2007年11月,由中国就业
“崇信人”劳务品牌注册于促进协会颁发。商标采用“崇信人”汉字拼音“chong xin”打头字母“C”、“X”和“人”的组合变形组合而成,“C”的变形可理解为广阔的天空和强大的发展力;中部“X”和太阳组成一个顶天立地人的形象。寓意来自“公刘故里”,有着古老文化、悠久历史的崇信务工者们尊崇信任、推崇信义、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定会在广阔的天地和市场中奋勇拼搏,不断发展壮大,开拓出“崇信人”的一片新天地。
二、主要做法
(一)挖掘本地历史传承,打造劳务品牌。崇信县儿女勤劳纯朴,文化底蕴深厚。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传承,通过引导扶持,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崇信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公刘故里”之称。春秋战国时属西戎古地,秦属北地郡,唐为左神策军“京师西北八镇”之一,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建县,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八年的历史。金、元、明、清初属平凉府,中华民国期间先属泾川道,后隶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1958年4月撤崇信县建制并入华亭县,1959年1月并入泾川县,1961年恢复崇信县建制至今。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了“崇信人”劳务品牌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发挥就业培训优势,打造劳务品牌。把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技术院校作为主阵地,结合市场需求,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引导培训机构结合各自实际,打造拳头专业,培育崇信人劳务品牌。一是整合师资力量。由“崇信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负责,健全教师队伍,针对全县各类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培训资源重叠交叉浪费的实际,从整合培训机构入手,对现有分散的农广校、职校、农技培训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进行有机整合,并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机动灵活的培训科目。二是整合培训资金。每年列支就业专项资金的10%全力支持农民工培训工作,为劳务培训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整合培训项目。按照“培训——输转——跟踪——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市场化技能培训,加速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形成政府牵头、部门(乡镇)实施、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机制。四是扎实实施培训。今年计划培训农民工12期9000人(其中技能培训5期2000人,引导培训7期7000人)。通过多种措施抓紧抓好培训,促进我县劳务输转规模不断壮大,努力形成“签定订单→技能培训→输出就业”的劳务输出新格局。
(三)围绕市场劳务需求,打造劳务品牌。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我们注重捕捉市场信息,调查市场劳务需求,着力劳务基地建设,通过市场引导、典型带动,结合实际培育发展劳务品牌。大力推介打造品牌输出基地,寻求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扩大用工信息网。依托“崇信人”劳务品牌,在原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针对我县农民工的优势,着力开发以“崇信人”为特色新型的劳务基地。今年至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宝鸡、青岛等地联席发展规模较大的劳务基地多次。接孩子目前累计建立各类劳务基地达72个,其中百人以上的劳务基地48个,省外26个。
(四)依托我县优势产业,打造劳务品牌。崇信县坚持“人才、规模、品牌”的战略思想,确立“以诚信闯市场,以质量树品牌,以联合促发展”的方针,从而进一步提升巩固了我县“崇信人”劳务品牌的地位。我县按照煤电产业集中低碳发展,草畜产业规模连片开发,果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的思路,根据资源布局,科学规划了铜城煤电化循环经济、新窑煤炭工业、汭河川现代农业、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生态旅游四大功能区。以我县四大功能区的开发的为优势,进一步推动了我县劳务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成效
(一)劳务品牌成为就业名片。我县“崇信人”劳务品牌传承历史,传承文化,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反映崇信人呢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崇信人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此品牌凭借过硬技术,诚信的服务,成为一张张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名片”。
(二)劳务品牌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劳务品牌为载体,加强劳务品牌专业的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为企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使劳务品牌转化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劳务品牌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了劳务品牌的效应,推动形成了区域性产业集群,将劳务品牌转化为产品品牌或技术品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偏低,致使劳务品牌发展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对技能型人才和高中以上学历人员需求增加,单纯体力型劳力需求减少。而我县文化程度普遍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劳动技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
2.县乡配套投入能力有限,致使城乡劳动力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导致劳务品牌开发不到位。资金的缺乏仍是阻碍当前我县大规模开展就业培训的主要因素。加之,目前没有农民工培训的专用场所,很难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的需求。
3.劳务经纪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能力差,致使与劳务品牌保护不到位。有些劳务经纪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发生劳务纠纷时,不能很好的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对策建议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务品牌竞争能力。一要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县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
2.进一步擦亮品牌,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及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一要理顺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劳动、农办、农业、教育、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需要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二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性的县、乡镇(街道)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不断提升档次标准,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
3.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要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二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应兼顾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要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五篇:2013劳务品牌培训总结
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
2013年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工作总结
今年,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严格按照《甘肃省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实施细则》和《甘肃省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及2013年劳务品牌培训项目管理责任书的约定,立足实际,坚持把提高培训质量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培训任务如期完成,培训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至8月底,共举办三期、七个培训班,培训700人,占任务的100%,其中,672人成绩合格并取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占培训任务的96%。同时,这672名成绩合格学员已通过学校推荐和自己联系等方式,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就业,占培训任务的96%。
一、基本情况
今年,省劳务办下达我校的劳务品牌培训项目人数是700人,其中保安员300人,机械设备维修工200人,建筑与装饰工200人。我校的培训工作从5月28日开始,9月底结束,共举办保安员培训班一期,两个班,分别是一班160人,二班140人;汽车维修工班一期,两个班,分别是一班100人,二班100人;建筑与装饰工培训班一期,两个班,分别是一班(电工)100人,二班(焊工)100人。在课程设臵和学时安排上,每期210标准学时,其中理论培训110
学时,技能培训100学时。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培训工作有序展开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为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学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指导和具体实施,明确分工,靠实责任。同时,结合以往培训经验,研究制定了《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保安员培训实施方案》、《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汽车维修工培训实施方案》和《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建筑与装饰工培训实施方案》等三个方案,以及《保安员培训计划》、《汽车维修工培训计划》和《建筑与装饰工培训计划》等三个配套计划,明确了培训要求,细化了目标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突破工作难点,落实参训学员。
针对每年5至10月是农民打工挣钱的”黄金时段”而参训人员难以落实到位的不利形势,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加强与乡镇、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协调联系,通过签订人员组织协议,充分发挥上述机构在人员组织方面的优势条件,由相关乡镇、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人员参加我们的培训,切实解决了劳务品牌培训的学员参训问题,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至8月底,六坝、南古、丰乐、顺化、张掖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县残联等六个单位和组织先后落实763人参加了保安员、汽车维修工、建筑与装饰工的培训,其中符合条件的700人,圆
满完成了培训所需的学员。
(三)结合当地实际,精心选购教材。
对建筑工培训所需的教材,我们采用选购的方式解决。根据我县建筑企业所需工种和参训学员意愿,经过我校对多个版本的建筑工教材对比,最后确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工、焊工、汽修工、钢筋工等各工种的初、高级课本为培训教材。该套教材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在调研全国百余所职业院校教学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的群体组织编写的,语言精练,可操作性强,使学生在短期内快速掌握鉴定考试要求。对保安员培训教材,我们继续采用了去年我校组织人力精心编写的通俗易懂、简便实用的《保安员培训教材》。《教材》分六个部分,37项内容,全面介绍了保安员培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为开展培训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认真选聘教师,强化师资建设。
按照2011年制定的《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关于选聘保安员培训师资队伍的实施方案》,我校根据学员的反馈和考评小组的打分,经过综合考虑后,重新认定并聘用了符合条件的8名教师为今年保安员的培训教师。同时,立足培训实际,积极筹划制定了《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关于选聘兼职培训师资队伍的实施方案》,聘任了包括建筑工各工种在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师12名,作为建筑工培训的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继续按照《兼聘教师授课
质量评定办法》,和《兼聘教师授课质量抽查表》,不定期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抽查,围绕教师的授课情况,根据领导小组的听课观摩,结合参训学员的反映,根据抽查内容进行评判。并将评判结果反馈给兼聘教师,作为以后聘用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多措并举,创新方式,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一)精心制定培训计划,合理设臵课程内容。针对保安员和建筑工职责和实际需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会什么,”的原则,精心拟订了《保安员培训计划》和《建筑工培训计划》。计划分五部分,分别是课程设臵、目的要求、注意问题、课时分配、教学建议,内容涵盖了保安和建筑工所需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并要求学员对所学内容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有计划、按步骤、全方位有序展开培训工作。
(二)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培训实效。
一是采取 “校企联合”“订单培训”的模式。在建筑工的培训上,根据项目要求,我们把招生、就业和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经过对全县建筑企业的考察对比,联系确定了实力雄厚、信誉良好、运行规范的张掖市第一建筑工程责任有限公司作为我校的合作方,通过协商并签订培训协议,由我校提供师资和培训、建筑企业组织人员并提供实训场地,实现了把学校搬进企业、课堂设在车间的培训新模式,受到企业和员工欢迎。同时,我们结合建筑企业夏季工程忙 的实际,尽量减少理论授课时间,在施工现场以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方式,使得建筑企业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很快掌握所学技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岗位,让企业满意。在汽车维修工培训上,我们积极与当地有资质、设备齐全、势力较强的民乐县福源汽修厂、民乐县富康汽修厂等汽车维修企业联系,现场对参训学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参训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是实行定岗实习培训模式。今年的劳务品牌培训方式,我们在理论培训、现场指导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顶岗实习内容。通过与保安、汽修、建筑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通过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安排学员到协议单位参加了为期15天得顶岗实习,进一步缩短了参训学员与用工企业的距离,实现了出了学校就能上岗的目标,受到了参训学员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丰富理论培训形式。根据参训农民文化程度高低不一的现状,我校从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入手,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突出培训实效。一是课件授课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根据农民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了一批形式各异、长短不
一、图文并茂的课件,来吸引学员,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培训效果。二是问答式教学法。事前要求学员对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筛选整理,在课堂上随时提问,由教师现场解答或演示。三是兴趣小组教学法。把参加培训的学员按培训意愿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教师辅导
答一疑,学员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四是案例分析教学法。组织学员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案例演示,教师从案例的编写、选择、布臵、组织讨论,到最后的评价进行场外指导,提高学员的独立思考和活动能力。
同时,根据农民学员理论学习理解能力弱的特点,我们在课程设臵上,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突出了实践操作技能在学时上所占比例,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各占50%左右,基本形成了早半天学理论、下午学习技能的授课格局,达到了以技能促理论,以理论巩固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共同提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受到了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加强学员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针对农民学员人数多、组织纪律性差和培训时间较长等特点,围绕提高培训质量这一出发点,结合以往的管理经验,从落实班主任责任、加强学员管理和自我约束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班主任岗位职责》、《班级管理制度》、《学员宿舍管理制度》、《培训学员定岗实习守则》等规章制度,并编辑成《培训须知》的小册子,对学员学习、讨论、组织生活、集体活动、考试、考勤、奖惩等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分发给学员,结合学校其它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了学员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同时,学校根据学员反映,不断改进后勤服务工作,为学员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良好的
学习生活环境。
四、规范程序,严格考核,技能鉴定成效显著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我们的技能鉴定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与培训工作同步进行。培训前积极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沟通,报送开班申请报告;培训中报送技能鉴定申请报告;培训结束后,在市、县技能鉴定专业人员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考试规定,填写准考证书、设臵考场、粘贴准考证号、登写成绩、装订试卷,组织参训学员分四期进行了考试鉴定。700名参训学员已经参加了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共有672人通过了考试,占参训人员的96%。目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正在办理之中。
五、建卡立档,规范运行,档案资料整理有序有效 按照统一规范、资料齐全、装订结实、直觉美观的要求,在组织保安员进行培训的同时,把工作人员分成四组,分组对包括培训签到表、培训卡、参训农民培训情况统计表等在内的培训资料和技能鉴定申请表、技能鉴定花名册、技能鉴定台帐等在内的相关软件资料进行规范整理;同时,将档案资料的建卡立档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培训成效的考核范围,明确分工,严格奖罚,确保了档案资料的有序整理和建档质量。
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校的劳务品牌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受训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理论文化课接受起来比较缓慢。
二是保安员工作岗位工资同其他工种相比,还是有些偏低,影响了部分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表现在人员组织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是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短缺,培训基地的教学设施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受训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效果。
七、下一步的打算
一是广泛吸纳借鉴兄弟学校和外地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主动与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多方组织协调,尽量采取到校进行集中培训;同时根据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针对他们的特点及作息时间,专门为其设计培训学习方案,让参训学员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到用人单位去实地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培训单位的教师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以便更好地组织开展培训教学。
二是继续加强对选聘教师的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的办法,派员参加相关岗位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类培训;同时,邀请有资质、声望好的高级专业授课教师,对培训师资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三是继续创新培训方式。在坚持原有培训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力度,积极探索订单培训、定向
培训、顶岗实习、校企联合等多种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参训学员的就业竞争力。
2013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