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两湖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一些建议
对加强两湖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一些建议
2010年7月1日,修改后的《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通过贵州省人大颁布实施,使两湖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修改后的《两湖条例》明确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的管辖范围、权限和工作职责。规定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在两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外延1000米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具体实施两湖水资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但由于两湖流域涉及范围较大,我局管辖范围内的排污企业和两湖一库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排污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交叉管理的情况,为协调好环境管理执法工作,将执法能力进一步整合,加大打击违法排污力度,我局根据本局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协调与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在加强两湖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加强合作,提高执法力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由于环境是没有区域边界的,许多环境要素如地表水、大气是流动的,整个生态环境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客观上要求环保工作不能受行政区域的影响而进行块块管理。但随着新《两湖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划定了我局与两湖一库管理局的管理范围,必然会存在两湖一库管理局管辖范围与我局管辖范围交叉影响的企业,如果没有形成一套处理跨行政区环境资源纠纷的制度,那一旦发生交叉污染纠纷,就可能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将耽误对污染纠纷的处理。因此,建议先建立一个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和清镇市环保局环境保护执法协调机制,明确协调联系人,形成每周开例会制度,在会上互相通报在环保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方进行配合执法的,立即安排执法人员参与。
二、由于我局与两湖一库管理局都是依照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因此建议定期选派人员到对方执法队伍中学习交流。
三、
第二篇: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现状及法律建议
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现状及法律建议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因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临诸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部分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存在重经济和轻环保的情形。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诸多利益纷争,导致基层环境保护执法存在体制障碍。在环境保护法修改后,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凸显,尤其是环境执法面临诸多困境。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最近,“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因此,研究基层环境保护执法的现状、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一、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法治意识提高,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高标准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环境中,噪音、空气、水、垃圾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成为基层环境保护执法的主要问题。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转型困难并且污染严重。“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与此同时,在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中,与环境保护执法相关的投诉排在投诉前列。与环保职能相比,基层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执法力量较为薄弱,许多乡镇街道并未设置乡镇街道环保所。基层环境保护执法工作面临治理手段和技术滞后的问题,如监控系统、数据监测。各地环境保护执法综合督察机制不健全,部分负有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未能积极配合综合督察工作。环境保护执法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扬尘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秸秆禁烧、餐饮油烟综合治理、燃煤锅炉整治、水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等领域。
二、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干预问题
在基层政府行政辖区依法实施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和参与行政执法是政府的法定义务。环境保护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然而,环境保护执法仍需面对诸多行政干预。在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和粗放型产业之间形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关系。因而,基层行政部门在环境保护执法和经济发展之间进退两难。部分基层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法治思维缺失导致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和出现执法工作的困境。基层政府从环保部门到企业进行监督和处罚时往往受到当地政府的阻扰或干预。当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拒绝排污申报或不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评估或审批行政处罚时,地方政府领导的招呼和游说扰乱了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进行。
(二)行政执法取证和定量难
在环保行政执法时,行政相对人的谎言、伪证等行为直接影响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在法律体制上,非诉讼阶段的伪证难以处罚更助长了此种行为。许多污染问题在环境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污染物早已发生变化而导致难以取证,如部分噪音。与此同时,基层环保执法装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执法人员素养等系列问题直接导致对环境污染物现场取证难。在环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的定量存在确定的法律标准和计算标准。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可见,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对法律责任的泛化导致环境行政执法操作性较差。
(三)行政执法执行难
与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行政执法机构相比,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保障能力较为薄弱,犹如小马拉大车。目前,部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存在一定冲突现象,并且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形。在基层环境执法中,具备执法资格证、执法能力和环保技能的专业执法人才不足直接导致执法力量薄弱,加之执法设备缺乏导致执法不到位和不及时。环境行政执法可发出责令停止、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整改和行政处罚,但没有相关的行政强制手段,如冻结、没收。因此,部分长期环境污染源没有能得到根本治理,进而淡化了环境行政执法的法律效果。此外,环境行政执法重视执行经济处罚部分,而对整改、关停等事项重视程度不够。对应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不移送,甚至出现以罚代刑现象,从而放纵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难
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社会公众的环境法治意识和环境保护水平仅仅停留在维护自身权益层面,远远未达到参与执法监督和维护公众利益的高度。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从法律规定来看,环境公益诉讼仅仅由公益社会组织提起,而普通公民无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大部分社会组织均没有环境公益诉讼的经验和经济实力,因而公益社会组织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积极性不足。应当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公民和行政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从而让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三、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的法律建议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
在环境立法思想上,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立法思想,确立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法治思想。修改现有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存在滞后、冲突和有缺陷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清理,及时填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空白。制定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减少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原则性规定和增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可操作性。扩大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权限和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在环境保护立法上应确立综合性立法观念,尤其是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责。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程序机制,制定环境行政程序法典。此外,中国环境执法工作应参考国际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并在适当时机将中国环境立法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相协调。
(二)落实政府责任和加强环境保护督察机制
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要求:“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尽管环保法将环境保护目标纳入考核体系,但并未明确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的政府责任问题。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应当依法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在基层环境保护执法中,对环保违法行为不作为、慢作为和懒作为应当保持长期的督察机制,严格执行后督察、环保督察巡视等制度和挂牌督察制度。开展环境执法稽查工作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执法机制。
(三)构建合理的环境执法体制
在环境治理体制上,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依照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作为顶层设计思想,建构污染治理的制度基础。“十三五”规划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需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或者成立综合执法局。由于环境保护是系统工程,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纷争导致环境保护执法难,仅仅依靠环保部门无法完成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同一污染问题导致出现多部门执法冲突或交叉时,应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或者设置综合执法机构以解决执法困境。此外,应当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方式,如空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体制、环境监测预警体制等都应当纳入环境执法体制。
(四)提升基层环境执法工作人员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
对基层政府而言,提高环境执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成为执法工作的基本条件。在环境执法人员的准入、考核、淘汰和监督机制上应当规范化和标准化。对环境执法人员而言,应当积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并在行政执法中规范执法和透明执法。在环境执法过程中,环境执法人员应当具备行政执法资格证,并且建立执法人员问责制。将法律规定的政府责任转变为法律责任,进而具体到行政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同时,由于基层政府面临人员不足、设备落后和投入不多的现实困境,因而需要国家在基层政府在环境保护执法上加大预算投入以保证执法队伍的现实需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环境保护已成为基层政府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主要方式。尽管环境保护法已经进行修订,但是基层政府环境执法仍面临诸多困境和问题。因此,基层政府环境执法工作应当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并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形成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框架。
第三篇:环境保护监管执法
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明确指出了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被党和政府当成也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艰巨任务来完成。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三步走的方针,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和国民文化程度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很大程度上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的,这造成了局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恶化,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中央决定将环境保护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及时提出了“走可持续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保证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针对当前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其现状、原因、以及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强化环境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等,分别、论证,并提出改革的设想和建议。
1、威海环境保护是什么现状? 1.1、空气环境
截至12月29日,威海今年有320天环境空气质量达优良水平,优良率88.2%,均居全省第一位。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年平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二氧化硫达二级标准,一氧化碳达到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超过二级标准,臭氧日超过二级标准。全市城市降水未出现酸雨。1.2、水质环境
威海市三条主要河流母猪河、乳山河和黄垒河共布设12个监测断面,5个断面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6个断面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1个断面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标准,所有断面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崮山水库、所前泊水库等全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状态,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全市近岸海域水质继续处于优良状态。1.3、声环境
威海市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2.2~54.6分贝,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处于较好水平。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处于好的水平。城市0至4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1.4、辐射环境
全市电离辐射装置放射源使用单位有28家,放射源总数为64枚;非密封型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单位有2家共计6种;射线装置138家349台套;电磁辐射单位22家,电磁辐射设备5622台(套)。全市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稳定状态。电离辐射环境质量处于天然本底变化范围内,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标准要求。1.5、固体废物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71.2万吨,主要产生于电力、热电、矿业等行业,综合利用率达到91.4%。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4座,年处理生活垃圾量60.4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市医疗垃圾处理量为1108.0吨,医疗垃圾统一收集范围覆盖全市镇级以上医院及市区医疗诊所,医疗垃圾实现了当日收集,当日处理。1.6、生态环境
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3个,风景名胜区8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8.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32平方米;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153所、绿色社区165个。
2、当前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工作中存在那些问题? 2.1、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2.2、环保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在管理体制上,根据规定我国地方环保由各级政府负责,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这样常常使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在环保队伍建设上,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环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企业显得力不从心。2.3、监管手段不足与监管不到位并存
目前,由于环境治理受到监管手段不足的客观限制,对企业违反国家环境治理收费政策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制裁。一是法律手段不足,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这导致部分工业单位为谋取私利来钻法律的空子,造成环境的污染;二是行政手段不足。对企业违反环保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许可证等手段,因缺乏行政强制措施的保障而难以落实。三是经济手段不足。治理环境收费是对资源价格进行合理补偿和对环境污染的惩罚性成本,目前的环境治理收费标准偏低,收缴率不高,远远不能弥补环境治理成本,无法充分发挥收费的杠杆调节作用。四是技术手段不足。对环境污染以事后治理为主,缺少事前的监督和防范手段,环境监测网络有待完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环境治理能力缺乏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环保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是法定责任不到位。根据环保相关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最高罚款金额不超过100万元;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其经济责任仅仅是按照国家规定征收两倍以上的超标准排污费。对这些造成巨大财产和人身损害的污染环境行为,法律责任畸轻。企业自建污染物处理设施耗资大,周期长,技术更新快,进行污染物处理的成本高于环保费用和罚款,而且企业常常以已经交费为由逃避或放弃自身的治污责任。二是行政处罚执行不到位。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乐于只收费不监测,或是以罚代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仅仅处以少量罚款。环保监管力度偏软,行政处罚执行难以到位,企业守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三是职能履行不到位,有些地方环保部门在实施环境评价的过程中,由于把关不严,收费心切,出现了“假环评”、“不环评”也出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现象。2.4、体制、机制、法制、能力方面的障碍是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
2.4.1、体制障碍
顺畅的执法管理体制是环境执法的关键环节。目前,环节执法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横向分散、纵向分离、地方分割。突出表现在:基层环保部门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环境执法工作的“瓶颈”集中在县级政府。执法权越放到下面,受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影响也越大,这是一个共性的。2.4.2、机制障碍
工作机制是环境执法与监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当前,环境执法的工作机制散而不全、有而无用。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有而不完善。一是缺乏事前监督机制。许多环境违法问题都是决策不当造成的,仅靠环境执法的事后监督,难以奏效,应加强事前防范,预防为主。二是部门日常联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三是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缺乏鼓励和重奖措施,降低了企业做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2.4.3、法制障碍
规范、严格、完备的法律是环境执法的必要前提。现行的许多有关环境保护单行法规过于宏观,难以体现环境具体法律,往往要求或禁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实施某种行为规定很多,但是却没有对应的法律责任条款,致使环境执法机关面对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查处。一是行政处罚额度低、抓手少,影响了执法力度。有的大型造纸企业治污设施每日运行费用在10万元左右,而规定的处罚额度仅10万元,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正常运转治理设施。二是法律规定不具体,操作性差,难落实。对于关停措施,缺乏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拆除销毁设备、取消贷款等法律规定。三是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决定权在当地人民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政府不愿意下达决定,有的甚至只发空头文件,不抓落实,应付检查。四是强制手段少,难以落实到位。对于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强制手段,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容易造成执行难。2.4.4、能力障碍
执法能力是确保环境监察执法任务落实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且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经费难以保障,环境执法能力严重不足。一是环境监察队伍缺乏主体资格,没有法律授权,对下级开展行政稽查也缺乏法律依据。二是力量弱。生态环境监察、环境监察工作量更大。三是执法能力差。环境监察机构执法车辆少,没有取证设备。四是人员素质不适应执法工作需要,有一部分环境监察人员对法律法规、生产工艺、产业政策不熟悉。
3、怎么加强环境治理监管执法的能力 3.1、强化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
一是要增强威海公民责任意识。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强化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二是要强化政府责任意识。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政府部门高度警醒,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促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并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整顿环境治理收费秩序,规范环境治理行为。三是要提高行政执法责任意识。治理环境是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责,要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既不能借履行职能之机向企业乱伸手,也绝不能在防污治污的问题上手软,确保国家环保政策落到实处。
3.2、突出环境治理重点
在环境治理资金总量相对不足、环境治理能力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突出环境治理工作重点。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保工作。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和农村承担了较大的污染物转移成本,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十分薄弱,各类污染引发的疾病发病率在农村急剧上升,农业对一些突发性、灾害性的污染事故无力应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努力克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劣势”,向农村适量投入环保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健全污染事故的补偿和赔偿机制。二是加强城市排污治污工作。加快城市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三是严格环保收费资金的使用管理。环境治理资金经过层层上解,不仅分散了地方财力,也不符合环境治理的属地管辖原则,本级财政调控则违背了资金专项使用的初衷。必须按照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统筹规划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确保重点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强审计监督。
3.3、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
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三面环海,海洋资源是威海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海洋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影响威海市民的生活环境;淡水方面,北方地区严重缺水,江河湖泊污染严重,这些问题都与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着密切关系。现行污水处理费标准偏低且收缴不到位,污水超标排污费与污水处理费政策界限不明,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保证居民饮水安全,也不利于水污染的防治,更不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水源污染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治理水污染任务十分紧迫。要尽快建立促进保护水资源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明确污水超标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最终实现供水建设与运营成本、污水排放和处理成本,严重缺水地区的远距离调水成本的完全补偿机制。
3.4、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办法,将环境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损益和保护费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行建设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规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环保要求及有环境隐患的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评价和准入制度;对多次责令整改后仍治污不达标的建设项目,强制实行市场退出机制。三是实行环境监管“目标责任制”。根据各地的环境现状和治污能力,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因地制宜确定地方环境保护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将环境监管目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四是推行环境治理行政“问责制”。对负有环境保护法定职责的相关部门,推诿责任、不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行政不作为,或对监管管辖范围内的污染问题失职渎职的行为,必须推行行政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3.5、加强环境治理收费监管
一是严肃查处环境治理乱收费行为。要坚决查处环保部门不出具检测报告而收取费用或以罚代收等违法收费行为,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案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并将经济制裁和追究行政责任结合起来。二是切实纠正任意减免环境治理收费行为。要严格执行有关环境治理收费减免或缓缴的范围和审批权限的规定,对欠缴的挂账企业可采取提前通知、方便缴费、服务上门等多项措施,保证环保专项资金的及时足额收缴到位。二是建立重点监督联系制度。要将价格监督检查关口前移,充分发挥价格举报信息平台的作用,并选取一些缴纳环境治理收费的企业大户作为监督联系点,随时掌握环境治理收费执行情况,分析环境治理收费违法行为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6、推行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的网格化管理 3.6.1、网格划分
一级网格:以威海市行政区域建立一级网格,责任主体为市政府,环境监管相关部门按职责承担相应的环境监管任务。
二级网格:以区市(含国家级开发区,下同)所辖区域建立二级网格,责任主体为各区市政府(管委),环境监管相关部门按职责承担相应的环境监管任务。
三级网格:以镇(街道)所辖区域建立三级网格,责任主体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明确具体部门承担相应的环境监管职责,并充实加强环境监管力量。
四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元建立四级网格,责任主体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四级网格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设立环保监督员,具体承担相应的环境监管职责。
一级、二级、三级网格可根据监管实际需要,可将多个同级行政区合并划为子网格,实现有效监管。3.6.2、网格运行管理
一是明确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逐级明确各级网格和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管职责。部门职责按照权力清单确定,做到职责边界清晰(《实施方案》对部门职责以附件形式同时印发)。
二是落实责任。1.领导责任。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分别为一级网格领导责任人和直接领导责任人;各区市政府(管委)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分别为二级网格领导责任人和直接领导责任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分别为三级网格领导责任人和直接领导责任人。2.主体责任。市政府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一级网格主体责任人;各区市政府(管委)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二级网格主体责任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所明确的具体部门主要负责人,为三级网格主体责任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人,为四级网格主体责任人。3.直接责任。市政府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在一级网格的子网格内派驻的监管人员,为一级网格直接责任人;各区市政府(管委)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在二级网格的子网格内派驻的监管人员,为二级网格直接责任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所明确的具体部门在三级网格的子网格内派驻的监管人员,为三级网格直接责任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指派的环保监督员,为四级网格直接责任人。各级环保部门及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根据各子网格的监管任务量和执法工作要求,合理确定监管人员数量。3.6.3、健全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环境监管相关制度。各级网格要按照管理全覆盖要求,制定完善环境监管网格内部管理、环境执法监督、重点工作督办、监察稽查、信息报送、档案管理、目标考核、绩效管理、责任追究、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等环境监管制度并督促落实。
二是建立监管对象信息库。各级网格应当建立全方位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移动执法、污染源自动监控、12369热线、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系统平台,开展网格监管对象普查,建立“一对象一档案”的监管对象信息库并实时更新。
三是组织开展日常巡查。一级网格直接责任人应当每季度对网格化监管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调度,并按照一定比例组织对网格内的市控以上重点监管对象进行抽查。二级网格直接责任人应当每月对网格化监管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调度,并按照一定比例组织对网格内的县控以上重点监管对象、一般污染源和特殊污染源进行抽查。三级、四级网格的直接责任人应当每月对网格内的监管对象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对部分重点监管对象可适当加大检查频次。现场检查要按照相关要求填写日常环境检查记录并归档。环保及相关部门具体监管人员要加强联系沟通,采取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执法等方式,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
四是建立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各级网格监管机构或监管人员应当对巡查发现和接到的环境案件尽快组织处置,对网格内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当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开展前期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五是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一级、二级网格应当依法依规处置网格内的环境违法行为,跨区域或者超越查处权限的应当及时向相应的上一级部门报告或移交移送。环境违法案件办结后,应当及时将有关资料整理归档。3.6.4、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各区市政府(管委)环境监管网格划分方案要于2015年年底前报市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二是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借助“智慧环保”等系统平台,运用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手段,推进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加强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并逐步与省网格化环境监管平台联网。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统筹安排环境保护资金,推动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实行“一级督一级”的督查方式,上级网格要对下级网格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制度不落实、管理对象出现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或发生污染事故的,实施行政稽查;对网格监管不认真履行职责或不作为、乱作为的,由监察机关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涉嫌职务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篇:对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市**区位于**省西南部,沅、巫两水交汇处。现拥有化工、造纸、陶瓷、纺织、竹木加工等各类工业企业134家,年工业生产总值24亿元,是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山区小城市。由于**区工业企业大都是传统的老工业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严重,酸雨频率更高达95%,是全国典型的酸雨污染区域之一。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的职责。下面我就**区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几点粗浅看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均衡。具体到**区的环保工作,就是要在充分考虑本辖区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依法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准入,限期关停一批规模小、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1)充分发挥绿色gdp的“指挥棒”作用,把环境保护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促使各部门主要领导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共同保护好**这一方山水。
(2)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企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产业布局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三赢”。
(4)建立和完善环保领域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引导、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环保,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环保“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是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提升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是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为此,务必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标准及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报批;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未经环评一律不予审批、报批;按照《**市**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的要求,城区内一切新建工业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报批。
切实加强新、扩、改建项目和工业园区的环保管理:
一是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把好项目审批关。如招商部门要从招商洽谈的源头上把好关,严格控制重污染项目进区落户,对化工、医药等环境污染较重的投资项目,事先必须经环境影响评估审核通过后,方可签订落户协议。
二是实行环保“三同时”保证金制度。新建项目严格执行湘政发[2006]23号文件规定,向环保部门缴纳“三同时”保证金。
三是加强监管,严禁新建项目违反环评要求,随意扩大生产规模,改变经营项目,督促企业按环评要求落实好“三同时”防治设施。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企业给予严肃处理。
四是抓好“三同时”验收。严格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对“三同时”环保设施进行验收,凡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或环境污染严重、群众意见较大的企业,不得享受区工委、区管委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三、多策并举,全面落实污染减排任务
1、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为重点,突出抓好造纸、化工、陶瓷等高耗能、高排放重点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减排工作。
对于造纸行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吨低耗水量、耗电量、耗煤量,提高碱回收率,强化末端治理,实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
对于化工行业,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岩门化工工业园区。采用先进工业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对分散布局的化工行业,集中搬迁至岩门化工园区,实行废水规模化集中处理,商业化运行,根治化工废水污染环境。
对于陶瓷行业,要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煤炭消耗量,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
2、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促进结构减排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我区旅游、商贸、房地产等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将**区的经济结构向工业、第三产业等
方向全面发展。
二是有效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对已建项目属于国家、省明令禁止的“十八小”、“新五小”企业(如:小化工、小冶炼等非法企业)坚决关闭;对符合国家政策但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治。
三是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开发、利用液化气、电、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生物质能等能源,改变**能源结构单一的局面。
3、以重点区域污染治理为重点,改善水质环境
全面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严防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对饮用水源的污染;深化城区河流水体污染综合整治,努力使**城区沅江深溪口、大湾塘、萝卜湾断面和巫水自来水厂、**大桥断面都达到功能区环境标准。
四、维护**环境安全和群众环境权益
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区级领导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点制”,一手抓挂点企业生产发展,一手抓环境安全;区环保局领导对全区企业实行包干负责制,对重点企业每周一排查,一记录、一整改,一般企业实行月查月报制,在环境污染排查中,对发展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要坚决依法处理。
2、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和投诉,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信访工作无小事思想,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切实做好联系群众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污染扰民问题,重点处理好工厂废气、废水污染纠纷、污染事故,维护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
3、加强环境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察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的技术支持水平;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环保电子政务水平,推进环保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事故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建设,提高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硬件建设,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教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篇:对学校工作建议
对学校工作建议
尊敬的校领导你们好,我作为敦煌中学的一员。今以诚恳的心态对学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关于新课程理念的问题。
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组织。教研组建设中的教研制度建设需要扭转有计划无落实或者有形式无实质现象,注重教学问题的针对性主体性系列性研究。要营造一种学习交流和自觉研究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将学习力作为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来认识和推进。
第二、关于教师培养方面
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教师寻找和体验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深刻享受工作的幸福。要发掘教师队伍中健康的优秀的治教品质和典型,给生命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不能或不可能,而是缺乏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完善自我的意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成功者需要的是一种恒心与毅力,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生活的精彩在于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诗意。当跨过艰辛之后,收获的将是掌声和鲜花。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层次与坡度的关系,要有总体规划和分层推进的策略。要在整体规划之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步实施。一是逐步完善教师素质的结构内容,二是合理分解年龄结构的培训方案,三是加强系列跟进和深化的操作方式。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一则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热情,二则可以发现教师的感动故事,三则可以营造学校的精神家园。第三、关于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教育有时候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要坚守一些恒定的优秀的真实的朴素的教育规律,稳妥而扎实地把价值观深入人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日常化生活化的,常规工作更是需要一种恒久不变的耐心才能收获教育的果实。改革的前沿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实践的主流,理念先行但不能脱离了实际。我并不反对创新发展,但是,我更注重遵循科学规律。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来讲,一所学校的前进方向,更多的是要看校长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以校为本,需要建立共同的信念,要有典型的引领,有制度的规范,有持之以恒的行为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种沉静的勇气和顽强的品质,先打造自己的品质,才能走出品牌之路。
学校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词眼,办好学校肯定要建设好学校文化。在学校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建设者、传承者和创造者。丧失文化很容易,建设文化很艰难。我想,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人文、从特色到品牌,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更关键的是人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