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活动实施方案
悦庄镇中心幼儿园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及户外活动”园本课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乡村中的一条小路、一条水沟、一丛野草、一块泥地、一块石头、田野里的萝卜、青菜等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材料,一切的大自然都是幼儿区域活动的乐园。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构建适合农村幼儿活动的区域,让幼儿自己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园积极响应新《纲要》精神,把“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发展低成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抓,立足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了以“民间编织”、“民间布艺”、“民间童谣”、“民间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手脑得到协调发展,同时形成了一套具有农村自然特色和乡土文化风味的园本课程,特制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及户外活动”园本课程活动方案。
二、活动口号:
低成本、变废为宝、因地制宜。
三、活动目标: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不断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2、自制教玩具,激发幼儿区域活动的兴趣。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充当孩子玩具,既经济实惠,又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活动兴趣,3、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开放性”自然教育环境。倡导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健康、亲和的家园关系,通过环境布置、专板展览、小制作比赛展览等形式进行定期展示,平行班教师之间也能够共商互探,通过互助的形式提高课题组教师的资源意识、课程意识、教育研究能力。
4、顺应幼儿兴趣特点,打造“自制性”农村特色玩具。围绕一物多用、多物组合、合理利用和不断创新的原则,组织幼儿积极探索各种自然物的多种用途。
四、活动具体内容:
1、将开展的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晨间活动中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区角活动一组进行户外活动。午餐后组织幼儿到户外玩教师制作的户外玩具。
2、将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与民间童谣相结合,引导幼儿将民间游戏渗透到一日活动中。童谣意趣盎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3、根据教育目标结合领域目标要求及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有效整合。努力根据幼儿的需求对活动环境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创设出一个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互动环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及区角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发挥,积极参与活动。计算区:投放松果、石头、贝壳、豆类、果壳果核、竹片,让幼儿进行数数、分类、排序等,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表演区:投放竹筒,在竹筒上挖一个小洞,然后放进黄豆,做成响筒;投放小竹板、小竹墩做成竹响板、竹管沙球、竹串铃等,让幼儿随音乐自由演奏;投放树叶、稻草、贝壳、豆类等做的服饰等供幼儿表演,有效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及
表现。
(2)每周三周五开展户外活动及区角活动评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及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每学期组织一次“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角及户外活动”的开放日,向家长展示幼儿的一日在园活动,开展亲子制作及亲子游戏活动。
(4)开展与活动相关的研讨、制作活动。通过上网查看及阅读相关的图书,让老师们重视此项活动,对开展此项活动有一定了解。
(5)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献计献策。把本项活动搞的有声有色。
五、活动实施步骤:
本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威发动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各阶段分别承担着以下任务:
(一)发动准备阶段(2011年9月)
1、制定活动方案,成立方案实施领导及指导小组。
2、搜集所需材料,明确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一是广泛收集材料,为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大到废旧轮胎、装修边角料,小到纽扣、螺丝,所有这些材料都是我们收集的对象。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幼儿体验活动乐趣。区角活动的宗旨应该是关注孩子需要的和喜欢的,我们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合理设计活动,创设了丰富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区域活动。
3、发动教师及家长参与,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我们发动家长、幼儿及教师广泛收集,并对材料进行有目的地筛选、清洗和归类,分装入盒。比如收集到的麦秸秆,先剥掉皮,用水洗干净,再根据需要剪成长短相同或长短不一的小段,放在盒中备用。再如玉米秆,剥皮清洗后,长的用来做扁担
挑着玩、当枪扛着玩、当马骑着玩,短的二三十厘米左右的放在建构区里用来搭建、拼摆,再短一些的剪成一厘米长的小段、染色后做成风铃、眼镜、灯笼等。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1、对照目标实施各项内容,并及时发现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反思、学习和研讨,不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2、将收集的材料分类摆放,并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对活动不断反思,力争将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3、对个班进行的户外活动及区角活动,将组织教师参观。
(三)活动总结阶段:(2012年元月)
对各项活动进行评价汇总,撰写活动总结。对开展活动好的班级及个人进行表彰,对支持本项活动的家长发放感谢信等。
六、保障措施:
1、幼儿园制定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召开家长会,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广泛收集材料,为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
2、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幼儿体验活动乐趣。巧妙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在设计活动时中尽量挖掘材料的利用价值,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操作相同的材料,获得不同的体验与经验。
3、资源共享,多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使用。可以减轻教师准备材料的工作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其次是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使用。低结构的材料可以留给孩子充分探索的空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材料的认识和思考不同,玩的方法也就不同。
4、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常规习惯,如玩完玩具及区角材料后要
放回原处,不乱扔垃圾,不浪费资源等。户外游戏时不打闹、不推小伙伴。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5、幼儿园加大过程管理力度,通过不定期检查,组织教师参观打分等办法,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意见,做好过程调控。
6、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断实践和研究,改变农村材料缺乏的情况,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游戏活动材料。
7、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开展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培养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活动区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悦庄镇中心幼儿园
2011年9月
第二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左权一幼 马瑞萍 032600
现在幼儿教育强调“活教育”理论,要求幼儿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因此,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入手,挖掘孩子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孩子感到学习就在身边,并且是鲜活的、可经历的,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亲近社会,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还培养了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表达以及构建自己的想法等多种学习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培养科学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可供探究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中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我园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的一所县直幼儿园,我们根据本园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主要尽量和孩子们一起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在科学活动中探索他们身边不同材料的性能,利用他们熟悉的材料充分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下面是我园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科学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的挖掘自然资源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一)利用农村自然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如春天一到,满枝的桃花、梨花争相开放,幼儿虽感兴趣却常常难以区分。我们就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组织孩子们到郊外去踏青,仔细观察春天的美景。孩子们边欣赏边交谈着:“老师看,小草变绿了,树上开了好多好多花儿,真漂亮。”“你们猜猜这是些什么花儿呢?”我问道。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是桃花,这个是梨花„„”“它们那儿不一样呢?”我紧追着问。有的孩子立刻说:“花儿的颜色不一样。”“还有那儿不一样呢?”“花瓣不一样、花蕊不一样”„„在观察讨论中孩子们掌握了桃花和梨花的各自特征,很轻松的把它们区分开来了。还有孩子难以区分的麦苗、韭菜,我们就带孩子们到种植园地去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看、摸、比较,孩子知道它们的叶子形状不同和手感不同等等不同之处,孩子们在玩中总结了经验,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2、农村孩子虽然经常看见麦子、稻谷及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农作物的种子,但却常常不能正确区别。我们在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比较这些农作物的种子的异同处,还将这些种子贴上标签,布置成“种子大聚会”,放置在自然角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比较,帮助它们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辨别。通过观察比较,幼儿得出麦子的种子皮薄而光滑,稻谷的种子皮厚而粗糙;黄豆、赤豆、绿豆等豆类的种子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等特点,从而使幼儿明确地得出具体实物的形象概念,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二)在种植活动中引发探究兴趣
有人说: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科学。我们幼儿园的户外活
动场地比较大,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乡土材料,不断刺激他们去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观赏价值,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供我们领着孩子们尽情地去探究。
1、开辟了种植园地。
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在种植园地里种上青菜、萝卜、西红柿、玉米、小麦等相应的蔬菜、农作物,并有意识地让幼儿参与种植劳动,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如春天里,我们买来了一包菜种子,带孩子们在种植园地里翻土、施肥,然后撒上许多菜种子,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当一颗颗嫩苗钻出来时,我们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嫩苗,指导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猜一猜这些嫩苗长大了会是什么蔬菜?让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关心菜苗的生长,主动参与为菜苗施肥、除草、捉虫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苗苗的生长。当一颗颗小青菜在大家们的期盼中长大时,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幼小的嫩苗是青菜呀,揭迷的喜悦可想而知,孩子们在关系这些蔬菜生长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这些蔬菜生长变化的过程,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爱护植物,认识和探究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浓了。
2、创造可供探究的条件。
为了使幼儿通过种植活动获得更多的自然知识,我们还在种植方法上翻花样。在我园的探究区里我们开辟了一块“比比谁先发芽?”的种植实验场地。在那儿我们提供了泥土、沙子、石子、水等材料供幼儿种植,在种植中让幼儿比较发现同样的职务种子种在不同的材料(泥土、水、沙子、石子)中,结果有什么不一样,以探索植物生长的条件和结果。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不仅懂得了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和手段,也了解了种植生长的过
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孩子们还通过观察懂得种子发芽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别、花的叶子有很多的形状、植物是先开花还是先结果等许多自然科学常识,粗浅地了解种子、幼苗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了解人与植物、自然的关系等等。可见这些特制的场所能让幼儿得到探索的满足,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幼儿多提供这些有趣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感受到大自然奇妙的变化时,能得到老师的及时支持和引导,从而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物品是孩子进行探索活动的宝贵资源,玉米片、玉米秸、麦秸、树叶、种子、羽毛、石头、沙子、泥土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就利用这些资源,让孩子学习创造、学习探究,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
二、通过饲养动物丰富科学知识
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孩子主动去观察、去探究。在我们班的自然角里有孩子们自发带来的小蝌蚪、小乌龟、小鱼、小虾.......孩子们常常在游戏活动时去给它们喂食,和他们说话。通过饲养一些小动物,使幼儿更进一步接近动物,与动物建立起有好的感情和行为。而这些小动物,也常常会给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天不知是谁喊了起来:“快来看呀,小蝌蚪长腿了”。孩子们一窝蜂的跑了去看,“老师,小蝌蚪怎么就涨了两条腿呢?”“小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退?”......从孩子们的问话中我发现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还是似懂非懂,于是我就边带领幼儿每天观察记录蝌蚪的变化,边生成了新的活动《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在观察和交流中幼儿知道小蝌蚪不容易捉住,又滑又软,没有骨头;掌握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头前腿——尾巴没了——变成青蛙。我们在观察饲养的后期还组织孩子把蝌蚪送回家,这样不仅让孩子知道了蝌蚪生存的最佳地点,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他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他主张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知识,解决问题,作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让儿童“先试后讲”,目的就在于让儿童去探索、发现。发我们在教“有趣的根”时,要了解根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我们就提供葱、菠菜、胡萝卜、小麦等几种植物的根让小朋友观察、比较,让幼儿去发现,葱和小麦的根像胡须,菠菜的根直直的,而胡萝卜的根一块一块的,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须根、直根和块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真知,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儿童在活动中“试做一做”,“试说一说”,这非常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在活动中,要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适时地把握时机,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和探索的热情,为幼儿指明探索方向,时刻鼓励幼儿直到探索成功。
如在一次活动中,幼儿对被风吹起的塑料袋产生了兴趣,在追逐之后,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它像飞舞的蝴蝶忽高低?讨论的结果是风大飞得高,风小飞得底。虽然幼儿已经感受到了风的存在,这只是直觉体验,而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带着问题,我们进行了“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风的道理。之后,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制作了“转动的小花”、“风铃”等小玩具。可见,教师的适时引导,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领域,满足和发展了幼儿的求知欲。
又如为了使幼儿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首先引导幼儿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年糕进行观察,然后适时地引导他们试着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通过摆弄并进行比较,这时幼儿的发现是丰富而零散的。因此,在让幼儿充分感知后,须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帮助幼儿掌握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使幼儿认识更加清晰正确。
五、在大自然中发现,探索科学的奥秘
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教育素材,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特有的优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探索,获得科学知识。比如春天和孩子一起去田野里捉蝴蝶,去草地上捉西瓜虫......。这些仅凭几张图片很难介绍明白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实地观察中去发现蝴蝶的特征、西瓜虫的长相等,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幼儿的直接经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总之,幼儿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从中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我们深深体会到:利用农村自然优势进行科学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挖掘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刘克文.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7
2007年6月
第三篇:农村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之研究
农村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之研究
作者:admin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99更新时间:2009-10-26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运动与体育锻炼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园的运动是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是在幼儿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可根据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的发展,儿童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许多儿童由于长期运动不足身体虚弱、超重或出现肥胖等不良症状。今年三月份我园的幼儿出勤率仅为89.17%,发病率高达约4.45%,我们也发现我园幼儿在运动过程中大多处于你训我听,你教我学,你管我服的被动地位,缺乏对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这是运动质量不高,幼儿身体质量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农村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之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我园体育活动场地十分开阔,我们将利用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变“废”为宝,形式多样地组织幼儿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勇敢精神和乐观合作的态度。
二、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在课题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照《纲要》健康领域中有关体育活动的总目标、总要求、总的指导要点,逐步落实到实施过程的各环节,从而培养本园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快乐体育理论》指出不快乐的体育活动,丧失了体育活动原本最重要的价值,丧失了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快乐的体育活动,压抑了积极的人格的成长,培育了畸形的、消极的、反抗的人格。因此,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将以《快乐体育理论》为指导,在活动中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发扬体育活动的快乐特性。
3、德国奥古斯堡大学的一位教授一再强调:“儿童需要运动,儿童热爱运动。”所以,应该以多种方式鼓励学前儿童进行各类体育运动来增进他们的运动能力。
4、陈鹤琴曾经说过“在活动前,应首先确定儿童是主体的思想。”那么我们的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就要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主动的活动。让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二)指导原则: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幼儿园体育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遵循以下原则。
1、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要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和身
体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有效地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消耗过大或过小的运动都是不足取的,经常开展有适宜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才能得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3、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手段的采用等,要符合本园幼儿的特点和本地的具体条件。
4、循序渐进的原则
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都是由低到高、由少到多逐步提高的。其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也是逐步提高的,因此,组织体育活动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推进、不断提高的规律。
5、多样性原则
在体育活动中要利用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进行体育活动。采用多样化原则,有利于培养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措施
我们提出的“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是指利用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结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创造性地开发,变“废”为宝,形式多样地组织幼儿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我们的具体措施如下:
(1)利用废弃物自制体育游戏器材
一些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包括一些废弃物),有着很好的利用价值。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利用这些废弃物自制适合幼儿活动的体育游戏器材。在各班组织开展自制体育器材的评比活动,激发教师的制作潜能,丰富幼儿体育游戏器材,为幼儿体育锻炼时有多种选择创造有利的条件。
(2)将自制器材融进幼儿体育活动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体育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在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考虑器材的丰富性、适合性、层次性、游乐性、特色性、创新性、结合性、品牌性和安全性,从而达到较优的体育活动效果,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四、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全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小班年龄儿童55名,中班年龄儿童98名,大班年龄儿童90名。
2、研究时间:2008年3月——2010年6月
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辅之于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五、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确立课题,向教育局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
2、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形成研究共识。
3、制定实验方案。
4、前期调查分析,为课题开题做准备。
5、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10年4月)实施阶段
1.结合周围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创造性地加以开发利用,丰富幼儿的体育游戏器材,并将其运用到一日的体育活动中。
2.结合一些开发利用的体育游戏器材,课题组成员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3、召开阶段性小结会,形成系列成果集。
第四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课题结题阶段
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总结评定课题,形成研究报告,基本实现研究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
1、安全制度:课题组成员带领或布置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时,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师生的安全。
2、资料收集制度:各成员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有用的资料。如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案例设计及分析、论文、小结等。
3、汇报制度:要认真按执行计划开展活动,及时向课题组汇报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调整修改研究方案;课题组也应严格按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定期研讨和小结,及时向校教科室汇报、请示,以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最终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阶段性成果形式:教师自制体育器材、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优秀论文
【
第四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我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们农村幼儿园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活动设施少的缺陷,尤其是桌面玩具种类更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园的室内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玩中学”呢?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老师们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浏览、教师讨论等方式,最后决定可以尝试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中的可操作材料,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区角活动。从03年到现在,我园一直在操作在探索,不断充实和改进我们的区角活动。下面我根据我园这些年来开展区角活动的情况,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开展区角活动?
一、集思广益,共同开发可活动的区角。
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应为孩子创设角色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生活区和构建区等不同形式的区角,以及能体现班级特色的活动区。首先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其次我们要根据季节和时令来创设区角;我们还要考虑幼儿人数、幼儿活动的空间等等。构思有了,下一步就是充实我们的区角。
二、就地取材,为区角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
材料是幼儿园区角活动的重要支柱,离开了材料,区角活动几乎难以进行。为了给区角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发动家长、幼儿、老师收集丰富多彩活动材料。例:生活中废旧纸盒和日用品:牙膏盒、奶盒、鞋盒、酒盒、毛线、布头、纽扣等;根据季节搜集农作物:玉米皮、地瓜叶、小麦杆、高粱杆、葡萄枝、桃核、杏核、松球、法桐球等;搜集小朋友身边的材料:用完的彩笔筒、喝完的牛奶盒、吸管等…… 总之,大到废旧轮胎、装修边角料,小到纽扣、螺丝,所有这些材料都收集在各班的“百宝箱”内。
其次,我们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和清洗然后再分类。植物类:树叶、蔬菜、豆类、谷类、瓜果、果壳类、野花、野草、稻草等。瓶罐类:易拉罐、雪碧可乐瓶、牛奶瓶、哇哈哈瓶、药瓶。纸盒类:牙膏盒、牛奶盒、塑料盒、鞋盒、香烟盒。生活废旧料:包装袋、包装纸、吊针管、吸管等。其它:泡沫板、纸板、毛线、碎布、纽扣等等。收集的材料安全、卫生、经济、实惠,不仅节约了有限的教育经费,更突出了我们的自然资源特色。
另外,各班根据年龄进行选材并进行设计和安排。在小班可以开展树叶粘贴、迎春花、菊花粘贴、图形粘贴、可以用各种颜色纸张进行撕贴;用萝卜、土豆刻上各种图案让幼儿进行印章等;中班可以开展玩泥巴、绕线、手指画、拼图、串珠等活动,如利用毛线和纸板通过绕线装饰相框;在大班开展草编、趣味剪纸、学做食品、刺绣、绕线画、各种图形拼画等等。如大班开展草编活动:我们首先带领教师参观鲁艺工艺品公司,教师们受到启发,一些简单的操作我们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于是我们就开始整理玉米皮,给她上色,造模子,在制造的过程中发现,木制模子费时费工,可以用酒盒鞋盒来代替它…… 在这种过程中,好多材料是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或求得他人帮助获取的,幼儿不仅认识了材料,而且引起了幼儿兴趣。
三、分类利用,创设开放的可选择的活动区
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角活动的保证,我们根据季节和主题活动改变而不断调整活动材料,利用好身边的材料,创设会说话的区角,感染孩子。我们首先用葡萄枝、草绳组成的建构区;用黄泥捏小动物、小人物,用废旧纸盒粘贴房屋等;利用玉米皮、地瓜叶、小麦秆、高粱秆让幼儿进行编制创造;利用细沙子放在盘子里让幼儿尽情的发挥想像;……其次,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比如:小班生活区的目标是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应投放一些为娃娃穿衣、戴手套、扣纽扣、喂动物宝宝吃东西等材料,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使材料有效的为目标服务。
三、分类利用,创设开放的可选择的活动区
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了“一物多玩”让幼儿通过操作相同材料,但操作方法不同,幼儿所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因此,在科学投放各种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利用效益:
1、一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使用
我们要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来减轻教师准备材料工作量。例如:玉米皮:在美工区作线条表现物体特征、在生活区可进行编织、在益智区可以用编好的小辫组成小鸡、蝴蝶、小鸭等栩栩如生动物;布片:在生活区用于做衣服、在美工区用于做小人、娃娃等工艺品,还可用于制作布贴画……
2、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
挖掘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获得发展。泥巴:小班用来捏玩具、生活日用品,中班用来捏蔬菜、水果等,大班用来上色;粮食作物:小班用来练习数数、分类,中班幼儿自己调上多彩的颜色,粘贴小动物、各种花草,大班幼儿用来作填充物做工艺娃娃,……
3、一种材料针对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使用
自然资源的多功能多层次性,能创设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环境,让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玉米杆、高粱秆:巧手孩子用来做工艺品—风铃、眼镜、灯笼,奔放型孩子用来作枪玩 ;土豆、萝卜:男孩用其雕刻,女孩用其做娃娃;葡萄枝、木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光滑有粗糙、有尖有圆,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自由选择材料……
4、一种材料的递进延伸使用
材料一次使用后,我们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其它区角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小朋友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中班幼儿用玉米皮编成小辫,大班幼儿做好篮子的径,让中班幼儿用玉米皮进行绕、编;大班幼儿再进行整理装饰编好的篮子,用于环境创设,用于盛放其他材料等等……
5、各种材料的组合使用
自然资源有很广的余地,孩子可以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让各种材料在孩子的尝试、探索、操作中相互组合。小朋友按意愿选择野花、野草、树叶等自然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自由组合,做出各种漂亮的画;用豆类、卵石、泥沙制作出许多造型不一的动物、人物、房子及花草等;用牙签、土豆、地瓜做出的小刺猬可真神气;用香烟盒、火柴盒、易拉罐、树枝条制作成一列列小火车;用果壳、各类树叶、橡皮泥组合成漂亮的小鸟和金鱼……
四、建立活动区规则,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有些规则在自然活动中形成。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
产生了。
五、区角活动与课程的关系
在经过几年操作中发现区角活动应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将主题活动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让区角活动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区角活动可以是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
在数学区域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巧妙蕴涵教育意图的材料。如“排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仅凭一两次集体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目标是不现实的。况且由于其操作材料繁多,如果以集体教学形式开展,则很难满足幼儿的材料需求。因此,我们就将它结合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火柴棒、小盒子、易拉罐、酸奶瓶、树叶等。这一寻找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首先要明确目的,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筛选出可供选择的材料,最后自行设计出材料的玩法。如:他们把收集来的酸奶瓶按大小排列;树叶按颜色深浅排列;易拉罐按高矮排列;毛线按长短排列……多种多样的玩法吸引了幼儿,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在幼儿多次小组合作后,教师可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的玩法和规则,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相关经验。
2、区角活动可以为集体活动做铺垫。
为了让幼儿体验长度守恒规律,我们给幼儿提供了毛线、各种形状的小图形、积木等,带领幼儿玩毛线的游戏。幼儿用同一根毛线随意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从中体验了长度守恒的规律,为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做好了铺垫。对于这种富有挑战性、抽象性的知识,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索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发挥了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3、通过区角活动展现主题情景
与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区域,能让幼儿自然地展现主题情景,产生真实情感、积极的情趣。区角活动中的材料类型丰富,数量充足,给幼儿极大的想像与选择空间,是区角活动情境更丰富、更有趣。我们可以利用我们主题墙,为幼儿创设主题情景。例:大班主题《我的祖国》可以创设祖国地图、家乡特产、祖国的辉煌。如:神舟6号上天、2008奥运会……区角活动是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它发挥着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早上入园时间、下午室内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对幼儿积极引导,合理安排。通过实践证明,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在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造力和责任心方面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学会辩别是非,对错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例如:
1、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应的区角活动,使它对幼儿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
2、如何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孩子们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们实施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时,我认为在启蒙阶段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区角活动,合理开展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发展与提高。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我们建立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挖掘自然资源蕴涵着丰富而浓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让我们的孩子在散发着农家“味”的环境中,立足实际,快乐学习,收获着未来,让我们拥有新的希望。
第五篇: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
3、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环。
4、不可逆的发展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
5、可培育性 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
1、气候资源 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
2、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
3、土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
4、生物资源 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2、地域性 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6、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宏观全局。
3、远近兼顾。
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1、光、热条件优越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
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 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
1、河川径流总量大。
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
1、农业用地比重小,耕地的比重尤小。
2、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
3、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我国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具世界第三。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3、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1、特有种和珍奇种类较多。
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
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
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2、农村经济底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
3、农业现代化装备有一定基础。
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方面:
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
3、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
4、渔业重捕轻养,遭鱼滥捕。
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水源污染。
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
1、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营运。
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
3、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
4、坚持分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1、制止对资源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农业。
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
3、建立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
1、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地。
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
3、坚持不谢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
掘耕地的内涵潜力。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兴建新的蓄水引水工程;长期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方针。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损失,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
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意,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注意问题:
1、对待生态平衡,要有发展观点。
2、对评价生态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
3、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与发展生产相结合。
4、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是一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区域划分和各个生产部门布局、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本手段。农业区划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贵在综合、重在协办。
2、战略性和超前性。农业发展的超前性和战略性才能满足农业宏观决策、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匹配性。
4、长期性与阶段性。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3、人类关系理论。
4、农学生态经济理论。
5、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
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量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而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
怎样搞好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1、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2、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我国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项长期战略任务。
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要正确处理一下关系:
1、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
2、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关系。
3、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归根到底,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产出。
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把料的作用最为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农作物产量诸因素中,60%取决于土地肥。
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注意问题:
1、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
2、扬长避短要兼顾趋利、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关系。
3、发展地区优势要从全国、全局着眼。
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分区分类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门科学,叫作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的性质:
1、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
2、着重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农业区划是以农业的地域为客体。
农业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甚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的地域分异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
农业区划是由地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农业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而各种地域分异要素发展演化
农业发展预测理论。
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农业区位论。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和保持平衡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本点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老公地域分工体现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面的协助。
2、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的区域农业少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3、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可以充分发展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合比较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可能多的产出。农业区划的内容:
一、分诶农业区划
1、农业发展条件,2、农业部门区划,3、农业技术改造区划。
二、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
三、分级农业区划。
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并取得成果的主要有:
1、中国地貌区划、2、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中国水文区划、4、中国植被区划、5、中国土壤区划、6、中国土壤浸浊区划、7、中国土地利用区划、中国自然区划、8、自然保护区区划。
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一、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城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成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放。
二、农业区划方法不断更新: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试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式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
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手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国外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1、动态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2、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3、定量农业区划研究。
4、农业不利因素整治区划研究。
5、农村功能分区研究。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形成因素,可以分几个方面:纬度地带性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
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地貌、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差异。
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南到北分9个温度带:北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农业生产布局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以致农村工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业内部的各种生产门类,在种类和数理上的地区安排。
为何以及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
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意义,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主要依据,3、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若干原
则,种植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
1、改变粮、饲不分的传统习惯,改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
2、主攻中部地带、中产田,从地区不平衡性中挖掘耕地的内部潜力。
3、分区、分类实现粮食商品化,以前设商品粮基地位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何瑶布局,建设好一批优质高产的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础。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国情,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饲料生产淮海平原、新疆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
2、油料作物:我国油料作物生产。
3、糖料作物:我国长期不能自给,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
4、麻类作物:黄红麻是我国主要麻类作物。
5、烟草:烟草生产包括考验、晒烟、琼烟。以烤烟为主。提高饲料转化率上增加畜产品主要途径:
1、发展优质饲料,提高饲料的蛋能比。
2、建立饲料工业,发展配合饲料。
3、合理调整畜禽结构,我国弄去牧业以猪为主。草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利用,主要变现在:
1、按照气候、土壤、草场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想结合的原则。
所谓生产要素的创新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改良,和新兴生产要素的输入两个方面。农业区域开发包括:智力开发、科技开发、资金开发、农用工业建设、农业工程建设、交通开发、农村能源开发。
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
1、有利于充分利用各个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4、有利于建立生产、加必须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1、保证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总产量的增长,2、保持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与产量的稳定与提高。
3、兼顾饲料作物质量的改进和数量的增长。根据这些原则,西北农业大学初步研究了山西饲料三个主要粮食产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统销压迫定购,议价冲击评价,退回同构和地区封锁现象在各地相继出现,进一步加剧矛盾,陷入进退威固的困境,正对这些问题对策:
1、分区、分类逐步实现粮食商品化,通过国家客观控制下的市场调节,改变粮食借个背离价值状况,使农民种植粮食有利可图,增加争产的内在动力,并使粮食社会消费量有所节制。
2、实行粮食分区调整,并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3、加强国家对粮食供需的宏观控制,建立各自范围内的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稳定粮田面积,调整粮食内部结构,要掌握“三保”原则。实行粮食“三保”原则:
1、保高产作增长。
2、保细粮作物。
3、保豆类作物。经济作物的共同点:
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严格。
2、绝大部分属商品性生产,要求高、优质。
3、技术性要强。
4、市场需求和粮食供应状况的反映比较敏感。
发展经济作物集中的基本原则:
1、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2、要考虑社会条件,尽量向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比较好,建设容易、投资小、见效快。
3、集中地区要考虑粮食自给的保证程度,或调剂的可能性。
4、比较大的面积上尽可能相连成片,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一批主要经济作物的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先有几种主要大田经济作物如下:
1、棉花: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生产波动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是黄
惊醒畜种和瓶中区域划分,充分发挥不同牧区的各自优势。
2、根据草畜平衡原则。
3、根据草场季节不平衡的特点,发展季节性畜牧业,提高草、料的幼小利用,扭转“冬瘦、春死”的状况。
4、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可以成倍、十几倍提高价格。渔业生产要致力于充分利用天然水面,进一步发展人工养殖。
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投资效益,一定的地域单元为对象,有重点、有不足的利用开发区域资源、整治区域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行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写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区域农业商品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成为农业区域开发。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农业区域开发是指以农业区域而不是以行政辖区为单元,是指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而不是单向开发。
农业区域开发的内容包括: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广度开发是指开发尚未经人类利用的资源,发掘资源利用的外延潜力。
深度开发是指对已经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不合理的资源,实行集约经营,深挖资源利用的内涵潜力。
资源保护是指对超负荷利用而导致衰退的资源要加强保护和进行人工资源增值,恢复和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
环境整治是指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要加强整治。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程序:调查、规划、评估、试验。
农业区域开发的若干原则:
1、统筹安排,择优开发,坚持效益领先的原则。
2、按照“补偿原则”,完善区域开发的政策体系。
3、生产要素创新与配套开发的原则。
4、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工、运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5、有利于集中连片建设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黄淮海区平原。我国粮、棉、油的主要产区之一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大部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整,水土流失严重。
2、气候属北温带向中温带及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光温条件较好,干旱威胁很大,3、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困难。
4、农村经济贫困,温饱尚未完全解决。
农业生产基础特征与存在问题:
1、早作农业为主,夏粮比重高。
2、坡耕地比重大,粗放经费,广种薄收。
3、农业结构第一,商品经济不发达。
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1、始终坚持以粮食为基础,实现并保持农村粮食稳定自给。
2、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建立具有优势的农村产业结构。
3、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开发治理的重点和目标:
1、汾清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
2、渭北陇东早原的农业开发。
3、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水平高,总量大,商品率高。
2、以水田为主的 具有传统的精耕细作特点,并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种植业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体。
3、林木渔业比较发达,与农区关系密切。
4、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5、农业生产发展尚不能适应本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着多方面矛盾。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热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好,农林用地少。
3、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水严重不足。
4、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林生态环境脆弱。
5、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锋不变,农村经济比较贫困。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1、农牧并重,以农为主,建立自给性与商品生生产协调发展的高度集约化农业。
2、节流为主,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建立节水农林体系。
3、以提高单位为主,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荒地资源。
4、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保护山区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