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时间:2019-05-15 10:2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一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 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二 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因。回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大体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级是朦昧的阶段。人类社会初期, 在神权论的统治下, 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创造, 人对自然界是无能为力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从属于自然, 在生产实践中只能单纯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 而不能改造自然。由于这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 人口也不多, 因此人与自然界是处在一种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对立的阶段。由于伟大的物种学家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进化理论, 批判了神权论, 树立了自然创造万物的思想本上是同一时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自然的们的思想,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阶段, 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 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

动性来改造自然, 用自然界的自然资源为自己谋福利, 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社会文明。但是这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摆得还是不正确的, 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对立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然资源索取的强度日益加大, 从而就形成了人对自然界的掠夺。

第三个阶段是和谐的阶段。人们在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的痛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 人类在一定条件下, 利用自然的两个有限性。一是客观上的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二是人们主观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由此就把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了更新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和谐, 人类既要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自然资源为不断发展经济提供物质基础, 从而就引导人们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自然资源与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质资料的自然基础。按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资源, 主要指各种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 主要指各种生物资源;可更新资源, 主要指土地资源、水域资源和气候资源等。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发展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在生产活动中, 如果没有自然资源的供给,任何生产都将无法进行, 当然也就生产不出任何物品, 生产活动也就不再存在;在消费活动中,如果没有了生产领域的供给, 人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 不但难以转化成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且难以维持生命。人类一代一代地繁衍, 就是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因为当代社会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消耗自然资源必然又快又多, 甚至会耗尽某些自然资源, 损害后代人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 从而影响可持续发展。因而,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

那么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如何? 从我国现已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来看, 储量是有限的。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山地、高原多于平地。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 亩, 比前几年公布的数字又有减少。长期以来, 我国的土地负荷过重, 人均耕地面积少,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土壤流失达50 亿吨。耕地减少而且质量退化。我国现人均森林面积只有1.65 亩,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 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据估算, 全国每年计划外森林资源的消耗量是国家计划内消耗量的2.32 倍。可供应的成熟林已满足不了增长的木材需求量, 现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8.4 立方米, 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我国的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 人均河川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居世界第88位。由此可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造成开发利用困难。城市缺水也日趋严重, 全国58%的城市缺水, 达58 亿立方米/ 年, 且地下水严重超采, 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污染也随工农业的发展而日趋严重。我国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但一些大宗消耗的矿产资源并不富有, 满足不了需求, 亟需探索新的替代资源和开采选矿技术。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00 年时, 除煤炭可充分保证国内需求和部分出口外, 铁、铝、铜、锌等只能基本保证需要。2020 年的矿产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中、长期经济目标的实现, 而且还将关系到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低。

2.3.1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的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既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然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的资源利用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或趋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协调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确定这个合理利用资源的度。

无论是自然资源经济学还是生态经济学,都强调用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资源的稀缺与利用。确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度,需要用到经济学的原理。自然资源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价格不仅是资源在不同部门(个人)之间配置的信号,也是调节资源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工具。因此,从资源价格出发,研究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对确定合理的资源利用的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图一为自然资源价格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图。其中,D为自然资源的需求曲线,MSC为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社会成本,MPC为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私人(企业)成本,P2和P3分别为考虑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时的均衡价格。

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3不同的关系,即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和过度性损失。代价性损失是指在市场功能完整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中必需的资源开发数量,也就是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合理的代价,这个代价的标准是在资源利用外部性内化的基础上,其配置达到一个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均衡。在这个关系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处于相互促进的阶段,该阶段的资源利用符合社会总体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因此,代价性损失就是合理利用资源的度。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损失不可避免,但只要是保证资源利用在代价性损失范围内就是合理的利用。这也提供了协调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途径。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资源利用由于市场发育滞后和政府的较多干预,过度性损失比较严重。

2.3.2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全面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机制和活力, 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这是主要的方面。但同时它也给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 在使自然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情况下, 避免过去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存在的各种严重浪费,同时要研究市场经济本身在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作用的某些不足, 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上的作用得到切实正确的发挥。

实现这一要求, 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全面、正确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包括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积极作用和避免由于其本身的局限可能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为此, 首先就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内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并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仁给以正确的引导。

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指导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自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看到, 它既能推动可再生自然资,如生物资源, 源源不断地被人们长远持续利用,又能推动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在有限存量之内, 最大限度地被人们长期持续利用, 两者都属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范畴, 都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促进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4.1我国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管理

我国的资源和经济管理长期以来以非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所带来的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当前转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一步的经济改革。

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落实于指导全国人民行动的重要措施。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计划管理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不矛盾。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的报告中就已指出, 要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改进我国的计划管理, 他指出我国“今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不但要进行综合经济平衡, 也要进行生态经济的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并已规定要将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行动对策纳入我国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并积极推进实施。这样做必将大大推进我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进程。

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调整经济结构。其中既包括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也包括调整我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关键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确定我国的产业政策, 即把它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所确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指导下, 我国应该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环境严重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而积极鼓励并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合理调整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关键是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分别明确各自的资源优势, 包括自然资源基础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 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实行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同时要实行优势互补。当前我国一个重大的问题是要促进加强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促进实现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克服短期行为。在我国长期以来非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到处存在。例如农业上的掠夺地力, 林业上的滥砍乱伐, 牧业上的超载过牧, 渔业上的竭泽而渔, 以及工业和矿业上的“三废”任意排放和野蛮开采等等, 都是典型的表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又是经济发展的原料基础, 发展经济中的短期经济行为大多突出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上, 其结果必然是既破坏了生态, 又限制了经济。这些短期行为的产生, 根源在于主管和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急功近利, 单纯着眼于经济而忽视生态,只看到某些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和全局的经济利益。因此只有把人们的认识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才能克服这些形形色色的短期行为, 从而把我国经济的发展切实放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2.4.2如何协调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不是靠少数决策者和专家就能推动的,它有赖于全民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生态道德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纳入到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帮助唤醒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进而超越自私和浅视的视野,自觉做一名大自然的‘守法公民’;要建设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氛围,使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受到社会谴责,不为公众所容忍。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我国新资源观的确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要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应采取如下几项主要措施:(1)建立自然资源利用限制线(既所谓的资源‘红线’),对水、土地、空气、森林、草地、矿藏、以及其它资源都分别确定科学的开发利用范围;

(2)通过征集资源开发利用税、环境补偿税,建立资源、环境许可证制度等,促进社会向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3)建立最低生态与环境标准,归还人类要求所处生境达到最低标准的权利;

(4)建立使资源和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机制,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纳入成本核算中,使环境因素被纳入决策全过程;

(5)确定行业和区域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本行业的发展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并协调不同行业的行为;

(6)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问题协调机构,并赋予其宏观调控的法律权力;(7)开展资源、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科学、资源科学知识,全面培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

(8)加大对资源、环境、生态研究的投入,制定长期研究政策。三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 也是我国当前和21发展经济的主题。它的核心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交织愈来愈复杂。事实已经证明, 当今的经济发展问题, 单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不能解决, 而必须依靠它们的相互结合。适应这一要求, 也形成了一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新兴边缘科学。本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包括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现实经济的发展情况出发, 探讨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进行我国经济改革的问题, 最终在促进我国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王松霈《论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学报 2淑丽《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3谭荣,曲福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读图,运用交流、分析的方法,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合理利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难点: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三:桑基鱼塘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理解并描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活动四:局部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的条件。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探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板书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种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二、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3、设计说明 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是《初中科学》第十五章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策略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众多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侧重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对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源的相关知识,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事例的分析,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阅读图表、分析典型事例,获得有关自然资源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

五、训练与评价:

【例题】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人类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必须给它们“可再生”的机会,否则,就会变成不可再生的资源。从这一意义出发,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都要珍惜,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只有得到合理的开采,才能被人类永续利用。资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使地表营养大量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成为不毛之地。原来绿色的树林消失了,肥沃的良田荒芜了。资料二

20世纪 90年代,淮河水遭受严重污染,部分河段变为废水。位于淮河干流上的重要城市蚌埠,一直依靠淮河供水。淮河污染,使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排队买水。资料三

①近年来,一些采矿人员无视《矿产资源法》,纷纷涌入国家规划的矿区,把完整的大矿区、大矿带人为地分为若干小矿,乱采滥挖,使矿体从地表到深部都被搞得支离破碎。②我国南方某地,铜矿资源丰富。为了炼铜,人们无休止地毁林开矿,加上当地其他一些自然原因,这里大雨以后,泥石流危害严重。③我国有许多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矿床,但采矿时统统只采一种,抛弃其他有用成分。如采铅锌矿时,就把与之共生的硫铁矿(化工原料)抛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1、以上资料说明当前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过量开采,后继资源不足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运输困难 C.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D.地质条件复杂,开采较为困难

2、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结合以上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3、你从报纸、电视等媒体见过类似的报道吗?请举几个实例,说明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认真理会三个资料的真正内涵。资料一主要描述了乱采滥挖对环境的破坏,资料二和资料三主要侧重于对可再生资源的进一步理解,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可再生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答案]

1、C2、可再生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

3、(略),可通过阅读与收集完成一篇探究小论文,在班级中交流和展示。[评注]

完成好此类资料阅读型的探究题,关键在于除了要善于理解所提供材料的要旨,还要注意平时对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关注与积累,善于通过思考和分析,提高对有用信息的处理能力,并且能自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三篇:马克思论文 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在这之后相继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发展理念,他们不仅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的维护改善状况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把处理好社会关系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前提,更要求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首先从生态哲学的方面解读可持续发展观,这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作为衡量,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不仅是马克思实践生态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一种外在性的关联,而是处于相互依赖和共生的状态之中。生态哲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把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致力于生态文明的制度性建设,处理好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在生态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矛盾。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强调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时,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在自然资源及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的增加达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也就是对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要有一定限度的限制,改变长期以来人类在追求发展、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以牺牲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做法,以保证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持续到永远,以便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互相协调。这代表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再谈谈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自然环境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源泉。同时,自然资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劳动资料,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营养库和能量来源。无论是作为活动场所、环境、劳动对象,还是从中制造劳动对象,都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种类、组成等都会受到社会生产系统中经济政策、技术措施及人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又对自然资源利用产生巨大的作用。既然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更应该在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有人把西方基督教文化称之“罪感文化” , 把中国文化称之“忧患文化”。基督教从“原罪说”引申出“赎罪—救世说” , 构成西方文化的心理传统;而中国自 3000年前殷周交替之际即已形成、此后又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 , 是一种富于远见的理性思维 , 十分有益于当下人类。经历殷灭周兴的大事变 , 作为胜利者的周人(特别是其杰出代表周公、召公)并没有骄傲与狂妄 , 他们不为眼前的成功和安定所陶醉 , 而是从泱泱大国殷朝的灭亡中洞察到天命的无常、政权的可变 , 从而忧虑周朝有可能重蹈覆辙 , 担心继承者的荒怠 , 告诫他们兢兢业业地尽责尽职 , 发挥主观能动性 , 防微杜渐 , 以避免危难的到来。这便是《易传》所说: 君子安而不亡危 , 存而不忘亡 , 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②这段话后来简化成中国著名的成语——“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当然与盲目乐观恰成反照 , 但也不是对前途的悲观绝望 , 而是从历史责任感出发 , 对潜在危机的洞察和预防 , 也即《诗经》所言“未雨绸缪”③ , 《易经》所言“见险而能止 , 知矣哉”④、“思患而豫防之”⑤。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忧位”、“忧君”、“忧道”、“忧国”、“忧民” , 当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局限性。然而 , 作为东亚智慧的忧患意识又有着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普遍意义。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沉毅清醒的理念 , 可以帮助人们从一片升平气象中觉察隐患 , 这正是现代人所特别需要的富于穿透性的理念和清明如镜的心态;它可以使现代化从科技成就的背后 , 从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背后洞见人类面临的危机 , 从而预作谋划。中国汉代经学家郑玄(127年— 200年)说:

君子居安如危 , 小人居危如安。⑥现代人应从此类东亚智慧里获得启示 , 争取成为“居安如危”的“君子” , 切勿堕落为“居危如安”的“小人”。70年代初 , 联合国专门小组发表了著名报告——《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及发展大会 , 向世界发出严峻警告: 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话 , 前景就是毁灭。在此前后 ,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订“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 限制 CO2及硫化物排放量 , 等等。70年代以降 , 各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还竞相建立生态、环保研究所、系、学院 , 联合国专门成立关于人口、资源、生态、环保的国际性组织 , 定期开会 , 提出一系列规范和建议。当下人类已取得共识——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 , 所以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方式 , 由不可持续的发·70·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 3期

展方式转向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这些都几近“居安思危”之论。1997年 6月 23日纽约再次召开特别首脑会议 , 讨论气候变暧问题、沙漠化问题、保护淡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问题。人们发现 , 里约环境发展会议的协议未能得到很好实施 , 全球 CO2 排放量继续增长 , 美国超标 13% , 欧洲、日本超标 6%;自 1993年生物多样协定生效以来 , 全球又有 10万种动植物灭绝„„。这表明 , 谋求可持续发展 , 任重而道远 , 人类丝毫懈怠不得!此诚所谓“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⑦。

第四篇:合理利用网络促进家校沟通

合理利用网络,促进家校联系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如人们预期的那样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的未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新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点,总结近年来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入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中的家庭教育地位

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过程是具有能动、系统和相对独立特性的。相对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说,可以把除学生自身内化教育内容的环节以外对学生个体起作用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归为环境构成的因素。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有效实施所有因素中环境因素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环境构成因素在结合个体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实施的时间、空间、场合及条件,呈现着环境构成因素与个体内化过程的调和、融合、同化或顺从的态势,促进德育过程的有效开展。长期以来,家庭——人们往往把它仅仅认为是人出生的处所,其实,它的物质条件、情感气氛、所处的阶级背景、处世态度和家庭的受教育程度等对青少年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家庭是促使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是青少年学生德性发展的基础环境,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是道德课程的重要拓展渠道,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家庭又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受到社区和文化很大影响的社会系统。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强烈冲击。它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生态系统,改变了现代家庭的教化环境,给传统的家庭的交互作用以及家庭中儿童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说在网络时代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学校德育,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原因,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树立雄心大志;树立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观念。进行一种目标无层次、内容无差异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一些基础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在人之初,我们的德育要求太高以至于忽视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再加上网络文化带给学校德育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对学生课外上网时间与内容的有效控制监督上,学校显示出力不从心。家庭教育则正好可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特质,利用网络条件,从家庭道德与社会公德建设抓起,配合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把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心理分析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人的生理、认识、社会交往和关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阅历浅,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一边继续认同权威者对一些道德问题的价值观一边又有日益提高自主性的要求。然而知、情、意、行仍是构成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和形成过程。青少年学生常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进行的,最后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终端。行是知的目的,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是德育训练与养成的重要途径。道德情感同道德认识紧密相联,道德认识提高了,道德情感也会发展起来。反之,道德情感的发展也会促进道德认识的巩固和深化。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道德情感是稳固的、持久的。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意志力,也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道德动机,要排除内外障碍,要坚持到底的力量。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认识和情感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网络的开放性带来大量异质文化信息的强势冲击,必然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价值选择的迷失。另外随着网络的逐渐平民化、大众化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使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赖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现实直接的道德交往的机会将大为减少。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现实的人际道德关系疏远,网络交往中的复杂性、多向性、全球性已造成了大量的道德心理失范问题,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的道德心理障碍,产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不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必然与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冲突。青少年学生又通过在网上的行去加深和巩固知、情、意,伴随着行而体验道德感,通过行去增强道德意向,行在内化过程中强化、巩固道德认知和道德感。由网上的异常行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或人格失常。按现代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网络人格失常的根源大多是由于网瘾导致的。青少年学生过度上网所形成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以及多重人格等等。

三、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及其德育的策略

(一)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孩子上网情况,其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这个时候学校可以作为家长网络知识的免费培训单位,先通过访问、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这其中包括家长的职业、文化、家庭有没有电脑上网、家长具备多少网络知识等),然后根据家长的情况在其志愿加入的情况下对全校的家长进行定期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等,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站、班主任个人主页的建设并开设网上教师留言栏,使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从而使家长与教师紧密配合并形成教育合力,推进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家校互动的网络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便孕育而生(如下图)。

1.老师与家长的互动。老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测验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及时、全面、准确和轻松地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而家长则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非视屏网上即时交谈或视屏网上即时交谈咨询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学习更加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技能,获得有针对性地家庭教育帮助。例如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可以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家长培训班的老师发E-mail 获取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老师、家长与学生的交互。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非视屏网上聊天方式与学生对话,消除学生与权威者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了解学生个体需求,还可以通过网上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距,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则可以通过即时交流系统获得学习指导,通过在老师个人主页上留言发表自己对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意见,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学习档案,制作自己中学时代成长的完整电子日记,相互比较、交流,获得成就感。这一家校互动模式充分利用到网络交互的优势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构建了教师、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信息平台,建立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同步教育的网络,以一种现代化的全新方式完善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并且相对于原来一年几次的家长会,它提供了更多、更及时、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家、校沟通机会,大大减轻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负担。对于家长来说,再也用不着盲目地到学校找老师,也用不着常常打电话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学校会针对孩子情况主动及时地通知家长,大大减少原来的通信和交通费用,节约了原来家校沟通的精力浪费。

(二)家校互动网络德育的策略

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又是家庭教育的创新式发展。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通过家校互动对青少年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实施网络德育策略:

1.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上网。青少年正处在精力充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快、内容新、覆盖面广等特点,为满足青少年好奇心理需要提供了实现形式与条件。学校和家长都不能不让孩子接触网络,领略传统信息方式难以实现的境界,家长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在家中陪同未成年的孩子一起上网并适时激发他们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向青少年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业帮助,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通过家校互动,老师和家长都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老师或家长及时提供必要的学业帮助,避免学生在学业上掉队,可以使学生减少试图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和自尊感的可能性,而培养学生社会技能避免他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同伴的拒绝,可以使学生减少试图在网络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可能性。

3.利用网络提高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在孩子获得愉快的上网体验后,家长应及时让孩子认识到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道德已成为网络社会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维护网络秩序、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是信息时代人们自身共同利益的需要;在网络世界里,他人的利益、公共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青少年学生只有基于这样一种道德认识,才能够在网络实践中身体力行,追求高尚的网络道德境界。

4.把握每一契机与青少年学生讨论,让他通过网络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网络上的信息庞杂,老师和家长没有办法不让腐朽的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家长可以让自己孩子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与其讨论,提高其选择、识别信息的能力,让孩子自己更愿意接触网上体现真、善、美的信息内容,在网上寻求好的道德情感体验。

5.对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间进行监控。让孩子接触电脑网络,但又不能放任孩子长时间上网,青少年学生自制力差,规定他每天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 个小时,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每次下网后的情绪态度变化,友善的与他交流,分享他上网的体验与心得,想办法了解他发生变化的原因,预防青少年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

6.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联合道德评价。德育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必须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家校互动,巧妙地运用评价手段,把学生、老师、家长三者有机的结合,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优秀学生的样板作用,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看到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不断激励自己健康成长。使他们“激乎情,见乎行”,达到“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思过”的境界,做到自如、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意志坚强,“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

四、家校互动网络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的任务是要启迪主体自身的道德内省,实现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主体的认识成熟和社会经验都起一定作用。如果企图仅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配合就彻底解决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德育问题是不现实的,另外家校互动的网络德育模式在矫正一些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方面并不是最有效的,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学生教育。网络游戏是有其特有的魅惑力的,它本身是禁止不掉的,而“其商业机制决定了用网络游戏实现教育目标是一个天堂式的梦想”。对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学生要先进行无网环境下的心理治疗,再由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其预防性干预。

2.网上伙伴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青少年学生在网上结交的同伴不再能简单地定义为同龄人,而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同伴的榜样作用是很具影响力的。怎样在网上给青少年学生定一个能遵守规则又能明确描述遵守规则不做犯规行为的理由且与青少年现有道德推理水平相匹配的榜样,不是一所学校,几个家庭能够办到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行为者人人从我做起,达到道德自律。

3.给青少年学生多进行正面教育。青少年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应结合具体事例、具体问题、多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进行道德教育。要避免反面事件带给他们的负强化,帮助他们把握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与义务,切“勿以恶小而为之”,失小节而坏大德,多从正面去引导,增强正强化。

总之,家校互动的德育模式是网络时代德育的一个创新,它以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符合新的课程改革中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这一目标。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与改进,必将成为推进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 水平的强大动力。

第五篇: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草庙乡中心学校

王正文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我在此次新课程改革中,面对山村孩子的积极思考。山村孩子坐于大山深处,信息闭塞,见识肤浅,这使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我校自2003年被列为教育部李嘉诚西部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和2006年被确定为宁夏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项目设备的使用,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的各种资源,生动形象的开展了教育教学活动工作,将远程教育的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使远程教育资源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朋友。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转变家长观念

大山的家长,他们纯朴,耿直。如果给孩子不布置家庭作业,如果在课堂上让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学习,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误,不狠狠地批评,不在全班让其出丑,如果„„他们会认为你这位老师不负责,会担心他的孩子学不好。面对现实,我想到的是利用远程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新型课例资源,转变某些家长的观念,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在家庭与学校都能轻松愉快地发展。深深地记得,一位家长观看了我下载的几篇关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光碟材料后,特地到校道歉:“老师,那天我错怪你了,真不该说是你偷懒才让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课堂上围在一起叽哩咕噜,原来他们是在一起合作学习哟!”“老师,现在的教学方法变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好啊!”打那以后,好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变了,特别是在家里知道给孩子如何辅导了。

二、观看各种课例资源,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1、看课例资源,孩子们领悟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孩子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他们脑海中的学习模式大多是老师教,自己读背、写,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不按老师说的做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我想到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掌握新的方法,有自己的主见,在课内外老师都是朋友,于是我组织他们看了远程教育中的新课例,光盘中的新教法,让他们体验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他们看到了电视里的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探讨问题,大胆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了尝试性的学习,学习人家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随后的学习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很自然地就走进了他们的脑海。潜移默化中,他们基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学习反方式。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时,他们总能较恰当地找到适合于课文、适合于自己的朗读方式;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时,他们也能较恰当地找到适合与课文,适合与自己的学习方式。我深深地记得,在学习古诗《江雪》时,孩子们结合图画自读一遍课文后,都建议我用多媒体来帮助他们学习,之后,教学效果特别好,特别是学生们对古诗意境的体会,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惊讶!

2、通过课例,我也受益匪浅,领略了各位名师的风采,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方法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收获让我感到欣喜。

(1)孩子们通过网络学习,养成了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每当学习一课生字的时候,总会有孩子首先举起手来说:“老师,这个字我看电视时认识了,这个字我在药盒上看见过的,这个字我在洗衣粉口袋上认识的„„ ”每当这时,我总会说:“你们是留心生活的孩子,大声地教大家读一次吧!”这些孩子会乐得合不拢嘴。(2)探究识字,形象生动

远程教育上有一个典型识字例子。一个孩子说:“柳树的‘柳’字多像许多柔软的柳条组成的,我一下就记住了,他认“柳”。观看了这个课例后,孩子们能形象深动地记忆好多字。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时,里面有个“巢”字要求认。当我请孩子们介绍他们的识字方法时,罗亮同学站起来说:”巢”字下面是个果字,我把果字认为是果树,把上面的三个撇点当作小鸟,有许多小鸟在果树上搭窝,老师告诉我们了书面语言就是鸟窝就是鸟巢。”我夸奖了他,真是一个会形象分析的小能手。

(3)利用远程教育所能提供的丰富资源,使师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让教师和孩子尽享先进的教学资源,帮了教师,活了课堂。过去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情景教师费尽了口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现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找到相关资料,《天山景物记》美丽如画的景色、《三峡之秋》独特的风光、《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感人场面,通过电视给学生放出来,直观、明了、易懂。同理,对于理科类学科,利用电脑课件以及电视教育节目展示各种抽象的实验和二维以及三维数学空间,使得学生们接受起来也容易多了。

三、图片资源,趣味无穷,有利于孩子们的拓展创新

生动形象的图片,能呼唤起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扩展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前,我从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了一些美丽整洁的校园风景图片和轻音乐。一课结束后,我说:”孩子们,你们又读又表演很累了吧,现在听听音乐,欣赏一些图片吧!”这听与赏,给我带来了异想不到的收获。看完后几乎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地说:“生活在那些干净整洁的校园中真舒服,我们也一同来把自己的校园打扮一番吧!”孩子们说到做到,立刻分组,分工,制定计划,拟定方案。当时,我不禁感叹:孩子们真会学以致用!

四、电教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側坐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

小男子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电教媒体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四、信息技术资源,给大山的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大山的孩子知道,大山是青的,水是绿的,不会把麦苗说成是葱葱。可是,他们不知什么是信息技术,不知大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于是,我带领孩子们进入多功能教室,体验网络教学。孩子们从网络中学到了许多信息技术,不少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制作了许多小作品,把他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和同学。每当看到他们制作的一些“现代技术作品”,我都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没有远程教育,这些孩子就不会长出想象的翅膀!”

我还从网络中下载了许多关于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带回家给自己的亲人,不少家长或亲自到校或托孩子捎信,让我给他们下载一些种烤烟、养生猪等技术资料。

网络中学习,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每次课后,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感受。有一次,一个孩子悄悄给我说:“老师,通过这几次学习,我掌握了好多关于烤烟生产和农药肥料的性质、用途等知识。我想,长大后,我一定买一台电脑放在家里,带领我们全村人把烤烟种好。”网络中的信息技术给孩子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孩子们一定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在使用电教媒体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连接各种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因素,他决定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程度和水平,因而现代化条件下更不能忽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起色,新的感受,我想,只要我们勤于动手动脑,它一定会成为推动我们山村教育改革的一股巨大力量。

下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五则范文)

    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和地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梁家墩镇镇中心学校刘家沟小学:王宗荣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校在2002年成为远......

    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5篇材料)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

    合理利用调解机制

    合理利用调解机制,企业赢得最大利益 本案例由成都市锦江区保安公司常年法律顾问 四川益正律师事务所陈晓刚供稿案情介绍: 2010年3月1日,成都市锦江区保安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员工......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凸现。其中,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漾月街道是2013年12月师宗县行政区域划分调整后新成立的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 “绿色漾月、和谐漾月、法治漾月”......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属我国北方缺水省份,全省水资源总量398.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3.60亿立方米,重复量......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