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19-05-14 00:5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家港市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家港市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范文》。

第一篇:张家港市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范文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

一、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对所有的中小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新课程体系当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有不少实验区的学校先行了一步,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是跟上呢?还是继续观望、等待,等着“模仿”?但如果是一味去“模仿”,这门课程就总是别人的,而一群孩子是不应该重复另一群孩子的生活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应该是每一个学校为孩子们创造出来的各不相同的教育生活。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实施和管理,主要是由学校自己完成的。这就给我们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改革走出自己的路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摆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二、课程目标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目标,它没有严格的体系化的内容标准。但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但对具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主题来说,应有具体的活动目标。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活动目标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以下依据。

1、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发展。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未来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的根本依据。因而,我们需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以及他们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背景,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角度出发,制定活动目标。

2、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对每个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依据。我们处在一个变化日益激烈的伟大时代,以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信息社会、知识综合等为特征的时代,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他们创新精神精神和探究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与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等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3、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与综合并存,一方面,新学科、新

知识不断产生,学科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综合越来越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产生,科学研究日益依赖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学生要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

1、信息技术:学习通过计算机上网浏览、下载、处理并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技术;学习从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和网络分类搜集、整理并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技术。

2、劳动技术:学习简单的种植、锄草、修剪花木的技术、环境整理和布置等技术、自我服务活动;

3、社区服务:参与公益性的社区宣传、调查和服务活动。

4、专题研究:学习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学习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四、课程实施

1、实施理念

理念之一:是综合教育的思想。

首先,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儿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儿童生活领域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活动、家庭生活活动。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等方面;自然领域涉及人口与生存、环境与资源、动物和植物保护、人类健康与疾病等方面;社会领域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科技与社会发展、人与制度等方面。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的知识;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述思想交流成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理念之二:是实践教育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等特点。

理念之三:是主体教育的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强调由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主体精神,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明:“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传统意义上的各学科教育让儿童以学得间接经验为主,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的生活,致使儿童失去了天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也常常不在课堂里表现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2、实施措施

①课时安排

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保证每周三课时的活动总量。

②活动课型

活动设计的形式一般分为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活动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论文答辩型。

⑴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通常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等。研究课题涉及人与自然、社会、民族、国家、世界等方面。以社会领域问题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以社会调查研究为主,以自然事物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以观察、测量、实验为基本活动方式。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发展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社会、自我、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⑵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包括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创造出实施的办法,如设计学校草坪、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学生俱乐部组织体系、设计一个雕塑方案、设计一套校服:设计一个学校班级管理系统等;改进某一系统,排除系统障碍;计划和组织一项活动,对活动所需要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如设计采访活动、对政府官员的访问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开发性,着重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⑶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

⑷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生产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它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方式。

⑸以信息技术为基本形式的网络学习活动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任何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都应基于新的、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而进行,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景,防止流于形式或“电化灌输”。

3、师资安排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a、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b、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c、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d、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②教师安排

a、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由学校领导专门负责。在开学初就规划好各年级活动主题,便于教导处安排课务。

b、各年级级成立教师指导小组,由本年级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担任。c、同一年级各班开展活动时,原则上由班主任担任本班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活动安排,实施年级教师指导小组确立的活动方案。

4、实施计划

①准备阶段:2002年8月25日-9月10日

学习、研讨并制定实验计划,调整课表,确定人员。

②实施阶段:2002年9月10日-12月20日

第一阶段(9月10日—9月20日)

a、根据调查反馈学生喜好有: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工厂商店一日体验等(生产制作类);小鬼一日当家等(家庭学校生活类);参观旅游、小眼看老外等(国内国际社会类);生日会、集会活动等(季节班级社会类)。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有种植饲养、实验验证、进图书馆、上网等。引导学生自由组成若干活动小组,师生共同设计活动方案,聘请指导人员向智囊团提出申请后实施。

b、实施活动方案(尊重学生的选择或提出新问题)

c、活动结束后进行研讨小结改进

第二阶段(9月21日—12月20日)在第一阶段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选择合作伙伴、聘请指导人员、采取集体、小组或个人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或研究、交流活动方式与成果。

③总结阶段12月21号~2003年1月20日

形成校本活动活动课程内容、活动方案、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学生成果、评价办法等。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评价的内容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

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为评价其发展状态。

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操作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另外,还要注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第二篇:双明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双明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它作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正式列入我校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经过理论的思考和初步的实践,特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是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了它的生成性。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昂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1)全员参与

全体师生要主动参与,不能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应秉持多元价值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重情感驱动和自主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志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因此,活动实施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兴趣和直接经验,以此来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3)重主动实践和有效指导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不能“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如: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甚至跨班、跨年级、跨学校等的合作探究方式。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4)重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同时,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在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又会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而学生从中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这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2、实施途径

(1)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不仅关注“怎么学”,还关注“学什么”。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及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3、实施目标

A、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和积极体验的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B、分段目标三、四年级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2)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

(3)通过了解、接触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群,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奉献爱心。

(4)了解环保知识,具有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

(5)增强生活自理的愿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

(6)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7)通过对生活中的废品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从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8)通过创编节目、模拟表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六年级

(1)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会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4)渗透环保意识,知道环保应从自己身边做起,让学生关注地球。

(5)学会有关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利用网络收集、整理、应用信息。

(6)了解科学研究的历程,感受并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6)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

(7)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小科技问题,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8)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表演,让学生感受艺术美,创造艺术美。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 成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专项理论。

 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

 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生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 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班级活动计划。

 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 分析学情,确立主题,设计教案。

(2)实施阶段

 制定学校实施计划,建立课程管理制度。

 分班或年级组按计划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体验、反应。

 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 课题组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情况进行关注性测评,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引导、调整,促使活动顺利进行;

 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

(3)成果展示阶段

 积累资料,创造性地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 举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完善机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课程评价

1、评价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它应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地评价。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2、对学生的评价

采用:成果汇报式、作品评价式、展示与交流式、技能比赛式、协商研讨式。

3、对教师的评价

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规划、管理、指导并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综合活动领导小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教育。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组织网络,不定期开展讨论,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突出问题。

2、计划保障

以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学校课程教师学习计划保证课程实施有序进行。

3、师资保障

以教师培训为先导,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加强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活动,及时向市教研室的进行汇报工作进展,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同时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加强师资力量。

4、教材保障

教材编写以课程实施计划为纲要,由学校课程任课教师编写,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听取各方意见,加以甄别、精选,结集成册。

(5)制度保障

制定管理、奖励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上足课时,上好内容,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成效。

2007年9月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南汶西联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2009-2010

一、指导思想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各年级、各班要按照综合实践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学校环境与资源分析

南汶西联小现有教师19人,学生334人,学校面积1240平方米,虽然活动面积很小,但学校各种设施齐全,电教室有45台微机;美术室、音乐室设备齐全,可供学生进行各种研究性学习。把天宝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非常丰富。

自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以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其中,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很感兴趣,热情较高,教师要作“有心人”,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且组织实施。

2、学会对自然、社会、生活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3、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

4、学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和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5、在学习的群体间建立起相互真诚、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四、课时分配

全面开足综合实践课和地方、学校开的课,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3-6年级每周安排2-3节,内容包括: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五、课程实施计划

(一)从三年级开始,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适当加入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从中探索以下问题:(子课题)

1.如何充分开发本校课程资源?

2.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内的四块内容进行整合,体现综合化特点?

3.如何在学科教材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5.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6.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和评价。

7.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8.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及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上四块指定领域内容既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实施,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或项目,以其中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将四块内容融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学生的交往活动等;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可以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参考《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指导用书。

(三)活动内容

根据课程原则,结合我校情况及学生实际,本学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体内容框架如下:

第四篇: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2013-2014年下学期龙湾中学

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开设这一课程,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关注社会与人生,努力创造和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

一、课程目标

(1)学校概况

①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有学生550人左右,学生主要来自本乡镇,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毕业后分别升人普通高中、职校技校学习,还有直接走向社会。学生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好差不等,但探究和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日常生活习惯于依赖家长。学生家长虽然文化水平差距较大,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普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趋向于单一的升学目标,忽略对子女的劳动、参加社会活动、信息技术学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我校教师虽然大都是大学毕业,但专业性都比较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教学的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缺少基本的认识。

③我校是乡镇中学,由于经费的问题,我校微机房等基础设施并没有同步增长,劳技课教学器材尤为匮乏。

(2)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情况,初步确定学校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为 :

1、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鉴赏和创造真善美的能力。

2、使学生乐于参加社区活动,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关心他人的疾苦,热心帮助他人;善于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科学,能够操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能够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搜索利用信息,能够设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程序。

4、使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对现存的东西思考质疑,提出改进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5、使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的和健康的生活素质。

6、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思考自己成人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努力方向,初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纲要》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纲要》认为应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根据《纲要》的这些阐述和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家务劳动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对小制作小发明有浓厚的兴趣。

2、学时安排:每周5课时

3、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要领,有一定的搜索、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学习和从事煮饭、烧菜、洗衣服等家务劳动;学习花卉的栽培;学习处理自行车的简单故障。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定点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设立和打扫社区包干区。

研究性学习:在各科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的同时,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丰富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①参观附近乡镇,了解近几年农村的发展变化。

②参观龙湾双丰村,了解农业生产的生产过程,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学生观察校园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

2、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围绕下列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①交通安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②本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③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④关于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⑤所居住的社区卫生现状及对策。

三、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决不能沿用通过量化手段来划等分类的评价方式,也不能沿用只有教师评价的单一途径。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应着重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因此,我校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进行以下评价和评价方式。

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①对每位学生发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记载卡,由学生自己填写。

②组织学生对自己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着重分析自己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收获,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③教师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作观察记录

2、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要求每位学生在下列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学习结果交老师评价或小组评议:

①对自己的课题总结或研究报告。

②主题演讲。

③自己设计的方案、模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提供的学习结果作出以肯定和建议为主的评语式评价。

四、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师在这门课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因此,评价教师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情况,决不能沿用均分、优秀率等考核指标,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而应着重考查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观察记录等等,因此,我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的情况进行以下评价;

1、评价的内容

教师所拟订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情况。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记录观察。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语。

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结。

2、评价的重点

着重评价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着重评价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是否严密周到、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是否到位。着重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是否贯彻”综合”的原则,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是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3、评价的方式

教师自评:教师对自己一定阶段的指导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成绩,找出

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备课组互评:以备课组为主,以探讨改进综合实践课程为目的,相互评议。学校评价:学校由职能部门依据备课组的评议情况作出评价。

五、对综合实践课的管理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领导小组,该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该领导小组,并分工负责。

2、成立综合实践课对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学生外出调研、考察等工作。

3、落实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考察调研的定点单位。

4、制定学生外出调研、考察审批制度,学生外出活动应精心组织,落实好措施,各年级、各班级组织学生外出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得到批准后,方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5、把承担综合实践课统一纳入教师工作考核,承担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教师和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师由学校按照其所组织指导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口 埠 初 中

2010.9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

1、社会实践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马应祥

成员:甄哲 徐建斌 王生龙

2.工作小组

组长:刘玉宁

成员:安志琴 李桂莲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的指导下实施。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初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初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

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

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凡在考评中等级认定为D等者,要求重修,由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监督执行。学生对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课程指导小组进行终审。军训的重修与下一届学生一起进行,其他活动的重修可自主掌握时间,也可另选活动项目。

下载张家港市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家港市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教学案例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

    侯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中心小学为了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采取“点班带动,面上推广”的工作策略,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一、组建机构。学校建立以国明政校长为组长,张文渻......

    菅等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菅等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2年—2013年) 一、背景意义 菅等中心小学位于临城县县西部菅等北。学校环境优美办学历史悠久。菅等中心小学管辖13个村,现有教学班1......

    李集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规划

    李集镇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规划 我们于2014年开始“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初定了学校的整体思路。在实施一年后,我们从中发现了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由......

    中心小学寒假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方案

    中心小学寒假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方案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方案(最终定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方案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

    2010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合集]

    GIHG0K58C5DJ400K>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x外语学校依据《x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制定《x外语学校社会实践课程......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校的周围环境特点为三年级的学生选择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活动大主题。 1、主题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