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清健社科系列论文(53)
【杨清健社科系列论文】(53)
词类活用的成分判断法
·杨清健·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一套判断方法,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1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课文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副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状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四:名词作状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名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宾
这两种位置都是名词不该处的位置,所以它必须活用(就象学生一旦处在军队里一样,他必须变为军人才行)。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3、李牧连却之(课文宋·苏洵《六国论》)
4、外连衡而斗诸侯(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5、既来之,则安之(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课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伏清白以死直兮(课文战国·屈原《离骚》)
3、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4、巳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3)动词活用为名词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2、追亡逐北(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住近湓江地低湿(课文唐·白居易《琵琶行》)
5、贾家庄凡为巡徼所陵迫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
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动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项伯素善留侯张良(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5、火尚足以明之(课文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出自《临川先生文集》)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国策·赵策》)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大王必欲急臣(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4、臣请完璧归赵(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5、定心荣汝身(课文南朝《孔雀东南飞》出自南朝·徐陵《玉台新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3、太子迟之(《国策·燕策三》)
4、虽辱而愚之(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意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越国以鄙远(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课文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出自《魏郑公文集》)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5、不能容于远近(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
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形容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综上所述,总结三种实词的活用,可以编出记忆口诀如下:
词类活用记忆口诀歌
名词活在状谓语,前一后三正好记;
动词活在谓宾位,前二后一巳陶醉;
名词动词它都像,前三后一形容词。
名词垄断作状语,唯有动词才为动;
谓语位置有三动,使动为动加意动;
意动只属两个人,形容名词就他们。
2006-7-11制于南昌
第二篇:社科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给我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是指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社会主义观,包括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道路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等有关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的基本观点;狭义社会主义观,是指关于社会主义阶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的属性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具有以下根本属性:
1、唯物史观是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是在对所处环境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诞生的。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是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不断恶化,工人阶级不断贫困化,剥夺者应被剥夺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两大科学基石,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对其发展做出了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逻辑预测并论证了这一预测。他们指出,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设想,即:私有制的弊端用全民所有制来克服;按资分配的非伦理性用按劳分配来克服;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性用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性来克服;自由经济的盲目性、无序性用计划经济来克服。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客观的对资本主义弊端予以揭露并科学的提出了取代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具体手段。他的目的不仅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与经济基础相匹配的上层建筑的问题。
2、人的全面发展是它的价值追求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始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对于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的设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唯一目的”。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和批判就是为了解脱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实现其人身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在于对东方各民族的无限同情,为的是使人民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所以说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二、马克斯、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给我的启示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理解上的偏差也造成了社会道德滑坡、人文关怀主体缺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在其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矛盾中的寓言却至今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机制和对社会资本的重新调整缓和了这种矛盾,使其从显性变成隐性不易被人察觉。
两方面因素造成了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低潮”、“市场经济商潮”对社会主义的冲击,使许多人陷人了理论的困惑,从而模糊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国内外学术界试图用自由主义取代历史唯物主义,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经济学,这是对科学的社会主义观的严重否定。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片面的以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仅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和科学发展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迫切希望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寻求答案,因此回归马恩经典著作探寻社会主义观成为必然。
1、马恩社会主义观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他不仅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马恩社会主义观在当下中国的具体要求和表现。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恩社会主义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最终目的之所在。
社会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这就决定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个人能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其他一切活动皆是为了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人而进行的努力。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人们感到仅有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现代化的问题,还需要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来适应人的发展的要求。所以,只有明确了马恩的社会主义观,充分了解了其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这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才会弥补在现时的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工业利益造成的人文关怀上的主体缺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马恩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具体要求
恩格斯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所以同现在实现的大工业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灭”③。
在恩格斯眼中共产主义社会在发展上秉承着全面的发展观。要对实有资源给予分配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这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也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形态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设想还体现在注重社会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上。在当前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相互间良性循环状态,使社会的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这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体现。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通过社会作用于自然,使自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变化。这种作用必须使自然界按其本身的规律发生变化,才能在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然而,由于主体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对于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往往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的局限性,因而人类在对自然界作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往往都遭到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不能像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统治那样,可以随心所欲。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中的科学问题。那种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科学,对自然疯狂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是与科学发展观完全背离的,也必然遭到自然的更大的报复而失去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的来说,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这是践行马克思社会主义观最高价值追求的真正体现。
2、马恩社会主义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人类很早就开始追求的一个目标。“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它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其内在要求而且本身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之一。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等弊端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达到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马恩的和谐思想为今天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推翻资本主义”的问题。因此其和谐社会的构想重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推翻资本主义这一历史使命而服务。而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作为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理想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从必然到自由的实现而存在。
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贯穿于其整个哲学学说中,对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是将人类从私有制社会中解放出来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持。因此重新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学院
周鸣
学号: 201010779
第三篇:社科论文(小编推荐)
浅谈高校学生党员如何保持党员先进性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共产党员群体中的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的部分。如何让学生党员永葆党员的先进性,是关乎科教兴国的大业,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学生党员的根本任务是成才,所以我们的学生党员的先进性首要体现在“成才”上,应该把自己努力培养成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关键词:学生党员、党员先进性、党性锻炼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共产党员这一特定身份的人所应当具有的、为共产党这一先进政党所要求的一种重要特征,是共产党员不同于普通群众并对普通群众发挥模范带动作用的一种基本的性质、性能、性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称之为“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列宁、毛泽东等也常常称共产党员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高校学生党员又是共产党员群体中的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的部分,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优秀群体,以较高的思想修养、优异的学习成绩、出色的社会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和感召力,成为校园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优良代表。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党员永葆党员的先进性,是关乎科教兴国的大业,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学生党员的根本任务是成才,所以我们的学生党员的先进性首要体现在“成才”上,应该把自己努力培养成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学生党员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锤炼自己:
一、是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从我们党成立以来,马列主义一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的腾飞和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创新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最新成果。江泽民同志在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精炼地提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伟大论断。这些论断创造性地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度概括、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党的新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科学准确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为今后党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正确掌握和善于运用这些规律,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行动纲领,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是努力学习党章,自觉增强党性意识和加强党性锻炼,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章对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它直接关系着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是我党能否经受住新的验的关键,也是我党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对大学生党员来说,认真研究学习党章,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政治素质,自觉增强党性意识和加强党性锻炼,是共产党员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员党性的基石,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丢了党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员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邓小平指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如果理论上是非不清,必然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导致政治上的动摇。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而思想理论建设又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思想理论建设如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轨道,必然使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走入歧途。在大的原则、是非面前,要明确应当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并且能理直气壮,界线分明,绝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章。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联系实际地而不是片面、空洞地学习理解党章,才能真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弄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抛弃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认识和不正确的思想;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增强党性,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三、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作为一个党员大学生,一个青年中的先进分子,用什么来回报我们的党和人民呢?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还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党员大学生的身份既是大学生,又是党员,是当今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大学的时光就是充实完善自身的时光,我们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专业技能,更是能从老师们同学们的身上发现很多亮点,一些人格魅力,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图强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自身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作为一个党员大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要“创新”,首先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这对于无论是学社会科学还是学自然科学的学生都是一样的。继承前人,必须面对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分析前人、他人和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上要敢于“冒险”,要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发现新事物,以更多的发明和创造献给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理论的创新,理论推动实践,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出现。“三个代表”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是努力学习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优化知识结构,保证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党员大学生,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来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已深植人心,成为中国人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包括一百多年以来在长期共同反抗外来侵略中激发并增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等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文化;以及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民又积累起的不少独特新经验,出现的新精神风貌。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新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走向远不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我们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扬弃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应以至违背现代生活需要的消极因素,还要学习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在对待外国的文化道德遗产上,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我们应该接受过来。我们还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做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为我所用,带头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总之,无论中国和外国,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都应该批判地继承。但必须立足于中国人自己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在从事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此,中华民族文化将会发展成为先进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五、是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之中,在现实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党员大学生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加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和一切真知的最终来源。一个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南宋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所谓“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是古人从无数历史事实和亲自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说明了实践是个“大熔炉”,可锻炼出优秀的品质素质;实践是个“课堂”,可以从中获得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为此,一是要立足现实,努力拼搏,以饱满的热情、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创新中不断吸取新的营养。二是按照立体、复合要求,到一线基层,在艰苦的环境中亲身磨练意志,开拓视野,培养勇于吃苦,敢为人先,为人民利益而开拓创新的新境界。三是要在群众的实践主体中得到锻炼,虚心学习,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发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党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锻炼自己的素质,要按照党的立场和党性原则来加强自己的修养。在这方面,其中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是一个光辉的典范。周恩来的整个革命生涯,给我们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好榜样。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楷模,领导者在自己个人的素质修养过程中,就能有一个高的标准和正确的奋斗方向。作为党员大学生,无论是学社会科学还是学自然科学的,都要重视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现实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党员大学生的先进性。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各种不同的专业,毕业后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必然会碰到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的学习理念,那就是学社会科学的,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学自然科学的,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与责任,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实践,以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以理论的发展推动新的实践,从而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总之,只要我们每个党员大学生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实践先进性要求,发挥先进性作用,树立先进性形象,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起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参考文献: 【1】陈文,司晓博,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8;
【2】 浅谈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特点及长效机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 【3】崔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4】胡春江,沈越,刘进宝,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林林,袁圆,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J],安徽文学,2008; 【6】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第四篇:吴健论文
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教师
—学习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的讲话心得体会
排调第二小学
吴健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的讲话精神,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教师,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现就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要有理想信念。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尤其是我们基层教师,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我们教师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心中还要有国家和民族,明确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才能胜任教师这一岗位。在教学上,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中去,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其次,要有道德情操。
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专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干一行爱一行,做教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在 教学过程中不断虚心的向老教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干得干出理想成绩。
再次,要有扎实学识。
扎实的知识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本领、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是根本基础。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想要做好一名合格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很大程度上超出所教授学生的内容。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不断进取、刻苦钻研、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最后,要有仁爱之心。
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尤其是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自己身边,老师的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
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是简单的说教和学,而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需要精、细、化,更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农村小学这片土地上,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五篇:杨善洲心得体系列论文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剑川县国家税务局老君山税务分局 赵晓东
2011年5月4日,我参加了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系统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视频报告会,认真听取并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感触很深。
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首先,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
其次,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
—1— 高贵品质。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第三,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最后,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2— 作为国税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倡导广大干部职工围绕国税工作实际,认真履行职能职责,立足岗位多做贡献,按照“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三个一”要求,用实际行动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诠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