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海关服务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二十条措施
哈尔滨海关服务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二十条措施
一、增强服务意识,打造“阳光海关”。认真贯彻海关工作方针,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关务公开、警务公开力度,使海关执法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努力打造一个全心全意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阳光海关”。
二、建设文明窗口,优化通关环境。以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树行业新风”活动为动力,完善文明服务规范,加强监督检查,努力争先创优,建设优化顺畅、文明高效的通关环境。
三、加强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海关总署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海关人员6项禁令,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塑造廉洁高效的海关形象。
四、树立大局意识,推动“大通关”建设。加强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口岸联检单位和相关口岸的沟通,协调解决外经贸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共同加快大通关建设进程,为企业提供更加宽松、便利的通关服务。
五、建设现代海关,创新工作机制。按照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目标和要求,对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不断进行整合再造,科学审定岗位职责,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人员素质,真正实现优质服务和高效运作。
六、积极主动,争做老工业基地振兴先锋。成立“哈尔滨海关支持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密切关注重点和热点问题,主动参与协助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对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特别在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招商引资工作中,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增强海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关企合作,共谋发展。摒弃行政主导型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行“客户服务”机制,建立海关与企业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营造 “诚信、守法、便利”的氛围。
八、践行承诺,便捷通关。严格按照承诺的作业时限办理进出口业务,继续坚持实行全天候无假日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和进出口商品预归类、预审价等事前核定制度;加快推广“网上支付”方式缴纳税费;对鲜活、易腐等特殊进出口货物,开设专门窗口或快速通道,实行上门验放,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九、建立信用体系,实现守法便利。针对信誉良好、国家重点扶持的大中型企业,根据企业各自不同的特点、要求和条件,采取灵活有效的便捷配套措施,使其在进出口通关时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十、创新监管模式,降低贸易成本。按照监管模式要符合贸易实际的原则,创新监管模式,实现快速通关、便捷通关。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主动帮助企业探索
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为外贸企业提供一个真正高效率、低成本的通关环境。
十一、用好用足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加快企业项目开发、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强海关业务现场和职能部门的联系配合,加快审批速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十二、发挥统计分析优势,当好参谋助手。继续发挥海关统计分析的优势,跟踪地方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中的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实时性和前瞻性的统计分析。及时发布统计数据,加强综合信息通报,为地方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
十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监管水平。加快电子口岸、电子海关建设,推行无纸通关,与进出口业务较多的企业实行电子联网。在业务量较大的口岸海关安装应用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电子车牌识别系统、电子闸门和旅检设备,不断提高非侵入式查验(机检)比率,提高监管水平,加快口岸通关速度。
十四、加强中俄海关合作,促进对俄贸易发展。继续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俄远东海关管理局的行政互助合作,积极参与我省建立多层次的对俄会晤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对俄经贸中的各类问题,规范企业的贸易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对俄经贸的顺利发展。积极关注俄方海关政策的变化调
整,及时向地方政府和外贸企业通报相关情况,为促进我省对俄经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十五、建立应急机制,保证口岸畅通。成立“哈尔滨海关通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坚持领导现场值班,及时处理解决通关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疑难问题,保证通关顺畅。
十六、拓宽沟通渠道,密切关企联系。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现场办公、关企座谈、关长接待日和网上互动交流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关企沟通对话机制,了解企业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十七、加快改革步伐,简化审批程序。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一步明确权责,理顺行政关系,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十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开展调研,加强对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企业品牌保护意识,指导企业进行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备案,认真查办侵权案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十九、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海关互联网站。通过新闻发言人和向社会开通的哈尔滨海关互联网站,加强政策宣传服务,为社会各界了解海关政策提供一个新的窗口和渠道。
二十、广开渠道,接受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对海关工作的意见和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
参加“正行风,促发展”活动,树立廉洁、文明、高效的良好形象,全面提高海关工作的质量。
二○○五年二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服务经济发展的措施
商务局服务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做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推进服务工作,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机关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部门人员全力参与,协调推进项目开展,为重点项目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将项目推进工作列出时间表,倒排工期,落实项目承办单位工作职责,分工负责,强力推进项目开展。
二、着力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外贸提质增量。一是大力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二是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欧美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引导企业在境外建立网络营销等方式,着力开发俄罗斯、非洲、拉美、巴西、南非等新兴潜力市场,不断提高我县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三是着力培育外贸出口基地。抓住国家和省里“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优势产品出口基地的有利时机,提升产业知名度。四是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的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等内容延伸,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由短变长。五是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实现“以进促出”。抓住有利时机,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的相关政策,以进促出,推动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
三、着力加强利用外资工作力度,力争利用外资工作有新突破。一是加大境外招商力度,围绕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培育,锁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精心策划包装招商项目,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开展香港等重点地区专业招商活动。二是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股权并购等方式引进境外资金,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强服务业招商力度,努力实现“无地招商”和“少地招商”的内涵式增长。三是探索园区招商的新途径。以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政策上对境外投资项目给予倾斜,积极承接境外中高端制造业转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拓宽利用外资工作途径。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五是加大对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的调度、考核力度,加快推进在谈在建外资项目的升级落实。对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的利用外资工作实行月通报制度,提高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对利用外资的重视程度。加大在谈、在建外资项目的推进力度,推动外资尽快到位。
四、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将商务各职能股室办事程序、手续、法律法规依据、办理时限上纸、上墙,做到办事一目了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能办理的按照办理时限限时办结,只能提前决不推后,办理不了的及时上报领导做出答复。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投诉经查实确为工作人员问题的,局里决定,一次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向当事人道歉,二次警告,三次以上调离岗位,决不姑息。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树立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向企业传达相关政策和信息动态,引导企业积极应对。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鼓励商务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及时研究解决商务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优化商务经济发展环境。
五、减少企业成本,严肃检查纪律
商务局决定严肃检查纪律,不轻易到企业检查,不增添企业招待负担。不接受检查企业请吃请玩。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次提出整改意见,第二次警告,第三次按低标准进行处罚,我们所要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篇: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管理办法和哈尔滨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乡村建设管理,创造良好的乡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乡村,是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不包括建制镇,下同)和乡、镇所辖的村屯。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制定和实施乡村规划、建设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乡村规划区内的建筑设施和村容镇貌,必须遵守本办法。第四条乡村建设应当贯彻“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改造和新建相结合,以改造为主,以集镇为重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第五条乡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当地发展经济,扩大积累,自筹解决。依法在乡村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用于乡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
第六条省、市(行署)、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建设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面负责本乡(镇)的乡村建设管理工作,具体管理事务由乡村建设管理机构或建设助理员负责。
省农垦总局和省森工总局系统的乡村建设管理工作,分别由省农垦总局和省森工总局建设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的乡村建设管理人员,有权凭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检查证件,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检查,依法处理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必要的资料。
第八条所有乡村必须制定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乡村制定和实施规划,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乡村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和现状等实际情况出发,并同集体经济及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宜;
(二)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为依据,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水利、环境保护、乡镇企业、商业等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相协调;(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四)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规程和技术经济指标。第十条乡村规划分为乡村总体规划和集镇、村屯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乡村总体规划以乡(镇)行政辖区为规划范围编制。其内容包括:乡(镇)行政区域内集镇和村屯的布局、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交通、供电、邮电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和主要生产项目的安排等。
第十二条集镇、村屯建设规划应以乡村总体规划为依据,以集镇、村屯建成区及其长远建设发展需要的区域为规划范围编制。其内容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的布局、用地规模、发展方向和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计划,以及重点地段建设项目的布置等。地处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集镇和村屯,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编制设防规划,或者根据乡村总体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十三条乡村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
(一)乡村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村屯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村民代表会或者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乡村规划经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公布,并作为指导和管理乡村建设的法定文件,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和变更。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需对集镇、村屯建设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应报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集镇和村屯的性质、规划、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重大变更的,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五条省、市(行署)、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对经批准的集镇、村屯建设规划区内的土地和建设活动,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集镇、村屯建设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必须符合建设规划的要求。
第十六条在集镇、村屯进行建设的审批程序:
(一)需要使用耕地建住宅的,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方可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向县(市)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建住宅的,由乡(镇)级人民政府根据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
(二)乡(镇)村企业建设项目,必须持县(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县(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县(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县(市)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三)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县(市)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按上述审批程序办理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十七条乡村各项建设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每年年底前,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下一年建设项目的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汇总平衡,提出建设指标,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十八条经批准施工的建设项目,其内容、规模、位置、标准(不包括装饰标准)等,不得擅自改变。
第十九条乡村建设必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乡(镇)、村工业建设项目,必须执行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
第二十条乡村建筑设计应当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土地、能源、材料及抗御灾害的规定,并注意体现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第二十一条下列乡村建设项目,须经取得设计证书的设计单位设计或采用经设计主管部门批准的通用设计图纸、标准图纸:
(一)二层及二层以上住宅;
(二)跨度、跨径或者高度超出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限定范围的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基础设施;
(三)砖混、钢混、钢结构的房屋、构筑物和主要建筑构配件。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允许采用的设计图纸,如需变更,须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禁止向乡村出售、转让无证设计的图纸和未经设计主管部门批准的通用设计图纸。
第二十三条在乡村承担建设任务的施工、开发企业和个体建筑户,必须持有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和有关文件,并按批准的等级资格和经营范围承担相应的乡村建设施工和开发任务。
第二十四条承担乡村建设项目施工任务的建筑企业和个体建筑户,应当按照有关的技术规程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不得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
本办法第二十一条所列各项建设项目质量,必须经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检查核定;其他工程质量,须经乡村建设管理机构或建设助理员检查核定。
第二十五条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乡村建设档案。建设中形成的规划图纸、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工程质量检查核定书、房产证照底卡、基础调查资料和有关文件等,应当及时整理归档,不得损坏、散失或据为个人所有。
第二十六条集体土地的房屋实行产权登记制度。原有房屋的产权所有者,须持村民委员会证明等合法证件;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的产权所有者,须持选址意见书、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意见和土地使用证书,到房屋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申请产权登记,领取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集体土地房屋权属证书》。买卖、继承、赠与、分割、交换房屋,有关当事人须持《集体土地》房屋权属证书、土地使用证等有关证件,经房屋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分别到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变更手续。
集体土地房屋的租赁管理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第二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集镇、村屯建设的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等建筑设施的管理和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和非法占有。第二十八条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乡村饮用水源,改善居民饮水条件,使水质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
第二十九条乡村居民在集镇、村屯建设规划区内采石、取土,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村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进地,不得随意破坏地形地貌。
第三十条乡村居民应当按照乡村规划的要求,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乡村居民应当在指定地点堆放垃圾、柴草和粪肥,自觉维护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以下处罚:
(一)违反第十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对严重影响乡村规划的,责令限期拆除或没收其违章建筑;对影响乡村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视情节轻重,对违章个人处以违建项目每平方米一至五元的罚款,对违章单位处以违建工程造价1~5%%的罚款。对违反土地管理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二)违反第十九条规定的,由环境保护部门按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三)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和省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建筑市场管理的规定予以处罚。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提出处罚建议;
(四)违反第二十六条第一、二款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办的,处以十元至三十元的罚款;
(五)违反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有关责任者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逾期不执行的,提请有关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罚没款全部上缴同级财政。
第三十三条被处罚单位和个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的乡村建设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拒绝、阻碍乡村建设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在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林、牧局、场部及所辖居民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一九九一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哈尔滨市集镇和村屯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总则
集镇和村屯规划 集镇和村屯建设 房屋和设施管理 容貌卫生管理 法律责任 附则
《哈尔滨市集镇和村屯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已经1996年9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汪吉焘
一九九六年十月三日
哈尔滨市集镇和村屯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集镇、村屯规划建设管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集镇、村屯规划,在集镇、村屯规划区内建设住宅、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管理各项设施、容貌卫生,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市城区建设发展规划用地内集镇、村屯规划的编制和国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的,依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集镇,是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区、县(市)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形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本办法所称村屯,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本办法所称集镇、村屯规划区,是指集镇、村屯建成区和规划控制区域。具体范围在集镇、村屯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
集镇、村屯规划建设,应当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林地,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地方病多发地区、常年遭受自然灾害规模较小的村屯,应当控制发展,按照规划重新选址移地建设。
第五条
本办法由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集镇、村屯规划管理工作。
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镇、村屯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镇、村屯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集镇、村屯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执行本办法的义务和检举违反本办法行为的权利。
第二章 集镇和村屯规划
第七条
集镇、村屯应当制定规划,作为建设的依据。
集镇、村屯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集镇、村屯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市、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第八条 地处洪涝、地震、台风、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集镇和村屯,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在集镇、村屯总体规划中制定防灾措施。
第九条
集镇、村屯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城市规划区内集镇、村屯总体规划,经区、县(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应当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批准。远郊区或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委托区、县(市)人民政府审定批准,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集镇、村屯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村屯建设规划,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区、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集镇、村屯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经批准后,不准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集镇、村屯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区、县(市)人民政府备案;涉及集镇、村屯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集镇、村屯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的位置、建筑性质、建筑面积、层数及造型,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集镇、村屯规划区进行工程建设,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小型建设工程和居民个人建设住宅,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委托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委托审批的情况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外的集镇、村屯规划区进行工程建设的规划审批权限:
(一)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和农村村民使用耕地建设的住宅,以及主要公路两侧300米以内农村村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建设的住宅。
(二)乡(镇)人民政府依据集镇、村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负责审批除本条(一)项规定外农村村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建设的住宅,并报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在集镇、村屯规划区内建设各类工程,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和个人方可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申请,依法按规定的权限审批。
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和菜田建设各类工程。确需占用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哈尔滨市基本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区辖集镇、村屯内建设临时建筑,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县(市)辖集镇内建设临时建筑,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临时性建筑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时限期满前无偿拆除。国家建设需要时,必须按规定期限无偿拆除。
临时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永久性设施。
第三章 集镇和村屯建设
第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集镇、村屯建设规划,制定建设计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在集镇建设各类建筑,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标准向乡(镇)人民政府缴纳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从集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用于集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
第十八条
区、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进行供水、排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集镇整体功能。
第十九条
在集镇、村屯规划区内建设跨度、跨径或者高度超出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限定范围的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二层以上的住宅,必须由取得相应的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
在集镇、村屯内从事上款规定建筑施工的个体工匠,除承担房屋修缮外,须按有关规定办理施工资质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集镇、村屯应当有计划地改造土草房,建设砖混结构房屋,鼓励建设二层以上房屋。
第二十一条
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批准后,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二十二条
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职责权限对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工程竣工后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义务植树,建设防护林带,绿化街路和庭院。集镇、村屯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保护树木和绿地。
第二十四条
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建设统计汇总上报,建立健全集镇、村屯建设档案。
第四章 房屋和设施管理
第二十五条
集镇、村屯规划区国有土地内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由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集镇、村屯集体所有土地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由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六条
承担集镇、村屯基础设施维修、养护单位,及时维修、养护。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基础设施维修养护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其正常使用。
第二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集镇、村屯规划区内的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管理和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准破坏和非法占用。
第二十八条 未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或者挖掘集镇内的道路、绿地。
经批准占用、挖掘前道路和绿地的单位和个人,占用期满或工程完工后,应当及时恢复原状。
第五章 容貌卫生管理
第二十九条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集镇、村屯的容貌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维护集镇、村屯容貌和环境卫生;集镇、村屯应当院墙整齐、道路平整、有排水沟渠,并按指定地点在村外堆放粪堆、柴草堆。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集镇、村屯居民饮用水水源,改造居民饮水条件。
饮用水水质应当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
第三十二条 集镇、村屯建设必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
集镇、村屯应当统一设置垃圾倾倒点,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或者未按规划审批要求进行建设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权限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严重影响集镇、村屯规划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影响集镇、村屯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对违法个人按工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元以上10元以下处以罚款,对违法建设单位按工程总造价的1%以上3%以下处以罚款。
第三十五条
未按规定办理施工资质审批手续从事本办法第十九条一款规定工程施工的,由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并处以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损坏集镇、村屯道路、排水、通讯设施的,责令限期修复,并处以修复造价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二)擅自占用、挖掘集镇、村屯内道路、绿地的,责令限期拆除或修复,逾期不拆除或修复的,处以单位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处以个人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
(三)占用期满或者工程完工后未及时恢复道路原状的,责令限期恢复,不按期恢复的,处以每平方米5元以下10元以下罚款;
(四)乱堆粪便、柴草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处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无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质量未达到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建设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按《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
损坏集镇、村屯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部门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二条
罚没使用的票据和罚没款物的处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第 13 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管理办法〉的决定》业经二○○六年十月二十日省人民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张左己
二○○六年十月二十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删除第五条第二款:“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费应当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收取,并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开支,专款专用。”
二、将第六条第三款修改为:“省农垦总局和省森工总局系统的乡村建设管理工作,分别由省农垦总局和省森工总局建设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将第十六条修改为:“在集镇、村屯进行建设的审批程序:
(一)需要使用耕地建住宅的,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方可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向县(市)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建住宅的,由乡(镇)级人民政府根据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
(二)乡(镇)村企业建设项目,必须持县(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县(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县(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县(市)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三)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市)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按上述审批程序办理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
四、删除第二十三条中的“其中,跨乡承担建设任务的,还需到工程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五、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集体土地的房屋实行产权登记制度。原有房屋的产权所有者,须持村民委员会证明等合法证件;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的产权所有者,须持选址意见书、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意见和土地使用证书,到房屋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申请产权登记,领取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集体土地房屋权属证书》。
买卖、继承、赠与、分割、交换房屋,有关当事人须持《集体土地房屋权属证书》、土地使用证等有关证件,经房屋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分别到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变更手续。
集体土地房屋的租赁管理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六、删除第二十七条中的“规划区内”的内容。
七、将第三十三条中的“《行政复议条例》”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八、将第三十四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乡村建设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九、将第三十五条修改为:“拒绝、阻碍乡村建设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十、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在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林、牧局、场部及所辖居民点,参照本办法执行。”
十一、删除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黑龙江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此外,对条文的顺序作了调整。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发布。
第四篇:2016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
2016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 2017-06-01 11:03:35 来源: 省统计局
2016年,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引领,以“五头五尾”为抓手,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建设“龙江丝路带”,全省宏观经济在预期中运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常住人口。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1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9‰。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79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49.1万人,乡村人口1550.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9%。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如下表: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3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0.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441.4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4.2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17.4:28.9:53.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432元,比上年增长6.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3.1%。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23.1万户,拥有企业从业人员324.4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46.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82.3亿美元,实现税收收入942.9亿元。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2.1%。从商品类别看,呈现“6升2平”:医疗保健上涨3.7%,食品烟酒上涨2.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0%,畜肉价格上涨11.6%,鲜菜价格上涨6.9%,食用油价格上涨1.9%,水产品价格上涨2.3%,禽肉价格下降0.6%,蛋类价格下降3.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7%,衣着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和交通通信价格与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6%,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下降0.6%,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6.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上年持平;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0%,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和纺织原料类分别下降7.0%、4.1%和3.2%。
就业情况。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城镇人员失业再就业人员47.4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18.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823.6亿元,增长5.4%;林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7.2%;畜牧业增加值697.6亿元,增长4.6%;渔业增加值48.4亿元,增长8.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9.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9:3.5:23.9:1.6:2.0变化为66.8:3.7:25.5:1.8:2.2。
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5634.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农用拖拉机158.6万台,增长0.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2.5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96.7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4.3万公顷。农村用电量77.5亿度,增长6.7%;化肥施用量252.7万吨,下降1.0%。
粮食蔬菜产量。我省粮食产量6058.5万吨,比上年减少265.5万吨,下降4.2%,连续6年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255.3万吨、29.0万吨、3127.4万吨和503.6万吨。全年蔬菜产量936.8万吨,下降2.2%;瓜果类206.7万吨,增长27.9%;甜菜11.4万吨,增长56.2%;油料23.2万吨,增长26.8%;烤烟5.0万吨,下降20.6%;亚麻0.8万吨,增长33.9%。
畜牧业生产。全省猪、牛、羊存栏量分别为1276.0万头、494.4万头和864.3万只,分别比上年下降2.9%、3.2%和3.5%;全年猪、牛、羊出栏量分别为1844.7万头、274.3万头和778.1万只,生猪比上年下降1.0%,牛和羊分别增长1.7%和3.5%。家禽存栏1.5亿只,出栏2.1亿只,存栏和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4.2%。从畜产品产量看,猪肉产量138.2万吨,比上年下降0.2%;牛肉和羊肉产量为42.5万吨和12.8万吨,分别增长2.3%和4.0%。禽肉和禽蛋产量为36.0万吨和106.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6.3%;牛奶产量545.9万吨,下降4.3%。
绿色食品。年末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7400万亩,比上年增长1.3%;绿色食品认证个数2200个,比上年增加580个;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30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510万吨,增长11.8%;实现产值1480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97.1亿元,增长8.3%。
劳动力转移。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7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1.1%。
三、工业
工业生产。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增加值2994.2亿元,增长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578.2亿元,下降0.5%;集体企业增加值11.9亿元,下降12.4%。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73.8亿元,增长2.9%;重工业增加值2020.4亿元,增长1.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024.0亿元,下降0.2%;小型企业增加值941.5亿元,增长6.7%。
工业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166.5亿元,比上年下降2.2%;主营业务成本9595.0亿元,下降0.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4.0亿元,下降40.6%。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268.5亿元,比上年下降0.4%;主营业务成本7251.0亿元,下降0.4%;实现利润343.8亿元,增长2.1%。
四大主导产业。全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4%。其中,食品工业增长2.6%;石化工业增长5.7%;装备工业增长1.9%;能源工业下降0.8%。
工业产品产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种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8种,占42.7%,其中有39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在重点监测的26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8种,下降的18种。增长较快的有:乙烯110.8万吨,增长31.8%;成品糖0.4万吨,增长13.1%;轮胎外胎541.6万条,增长9.7%;水泥3544.7万吨,增长8.2%。降幅较大的有:微型电子计算机1.1万部,下降35.0%;金属切削机床358台,下降29.1%;机制纸及纸板34.4万吨,下降26.7%;合成氨48.5万吨,下降22.6%;钢材332.7万吨,下降17.4%。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32.6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08.6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3970.0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投资5453.9亿元,增长6.9%。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2784.4亿元,增长1.1%,占工业投资的74.0%。民间投资7114.7亿元,增长7.9%。全年施工项目21798个,增长20.3%;新开工项目16743个,增长25.4%。全省产业项目7399个,增长23.9%,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31个。
建筑企业。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全省1566个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税总额103.3亿元,增长2.2%,其中利润47.6亿元,增长2.2%。全省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0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占72.7%,竣工房屋面积占50.8%。
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4.8亿元,比上年下降12.8%。商品房销售面积211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97.0万平方米,增长5.1%;商品房销售额1121.0亿元,增长9.1%,其中住宅销售额903.7亿元,增长9.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地域分,城镇零售额7349.0亿元,增长9.9%,其中城区6133.7亿元,增长10.2%;乡村零售额1053.5亿元,增长10.4%。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269.4亿元,增长9.7%;零售业零售额6129.7亿元,增长9.9%;住宿业零售额93.6亿元,增长5.7%;餐饮业零售额904.9亿元,增长11.3%。
热销商品。在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的27类商品中,零售额比重较大的有:服装鞋帽纺织品类475.2亿元,汽车类443.5亿元,石油及制品类329.3亿元,粮油食品类305.5亿元,中西药品类193.6亿元。增长较快的有: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44.0%,饮料类增长20.6%,中西药品类增长18.7%,书报杂志类增长13.1%,化妆品类增长12.8%,烟酒类增长12.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65.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3%。其中,出口50.4亿美元,下降37.2%;进口114.9亿美元,下降11.4%。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12.3亿美元,下降22.1%;边境贸易进出口31.7亿美元,下降18.6%;加工贸易进出口11.9亿美元,下降21.0%。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出口82.6亿美元,下降18.4%;民营企业进出口70.6亿美元,下降26.5%;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10.9亿美元,下降10.4%。从国别看,我省与俄罗斯贸易往来仍为对外贸易主体,对俄实现进出口91.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3%,降幅同比收窄38.1个百分点,对俄贸易比重(55.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对俄出口17.0亿美元,下降27.7%;自俄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1.8%。对美国实现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下降31.3%;对巴西实现进出口7.8亿美元,下降2.4%;对沙特阿拉伯实现进出口4.4亿美元,下降24.4%;对东盟实现进出口4.4亿美元,下降66.9%;对日本实现进出口3.8亿美元,增长16.5%;对欧盟(25国)实现进出口12.5亿美元,增长8.1%。
招商引资。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从外资来源看,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来我省投资兴业。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投资45.3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7.9%;北美洲和拉美洲位居其后,分别投资4.6亿美元和2.6亿美元,分别占7.8%和4.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周转量1715.3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6%。其中,铁路606.3亿吨公里,增长2.1%;公路904.8亿吨公里,下降2.6%;水运7.3亿吨公里,下降10.2%;航空2.7亿吨公里,增长15.4%;管道194.3亿吨公里,增长1.1%。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799.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9%。其中,铁路264.7亿人公里,增长5.4%;公路200.1亿人公里,下降12.8%;水运3910.0万人公里,下降4.5%;航空334.5亿人公里,增长18.9%。年末公路线路里程16.5万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其中高速公路4349.6公里,增长0.1%。
民用车量。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396.2万辆,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私人汽车346.0万辆,增长14.7%。民用轿车拥有量214.4万辆,增长15.5%,其中私人轿车199.1万辆,增长17.5%。年末摩托车拥有量29.6万辆,比上年下降38.0%;拖拉机拥有量158.6万辆,比上年增长0.6%。
邮政电信。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52.7亿元,增长63.8%;邮政业务总量68.7亿元,增长31.6%。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5.0万公里,增长8.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97.4万户,增长16.5%,其中,城市430.7万户,增长14.5%;农村66.8万户,增长27.6%;移动电话用户3445.6万户,增长3.5%。全省电话普及率为103.8部/百人,比上年减少1.2部。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75.0万户,增长9.0%;移动互联网用户2510.9万户,增长25.0%。移动短信和移动彩信业务量分别为4.9亿条和0.1亿条,分别比上年下降91.8%和94.7%。
旅游收入。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47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03.3亿元,增长17.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380.4万人次,增长1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72.9亿元,增长17.6%;接待国际旅游人数95.7万人次,增长14.7%,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增长15.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全省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148.4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税收收入实现827.8亿元,下降3.4%;非税收收入实现320.6亿元,增长5.2%。在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226.7亿元,增长20.2%;营业税135.3亿元,下降22.4%;企业所得税94.6亿元,下降6.0%;个人所得税37.3亿元,增长4.8%。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完成4228.0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一般公共服务和科学技术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5.8%、10.6%、10.0%和8.9%。
金融市场。截至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179.0亿元,比年初增加96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住户存款13448.4亿元,比年初增加1008.6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金融企业存款4298.8亿元,比年初增加214.0亿元,增长5.2%;政府存款3864.7亿元,比年初增加65.6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725.0亿元,比年初增加1510.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住户贷款4590.2亿元,比年初增加553.5亿元,增长13.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3034.9亿元,比年初增加897.4亿元,增长7.4%。
证券市场。截至2016年末,我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5家,内没有新增境内上市公司。其中,沪市25家,深市10家。按照企业类型划分,国有企业18家,民营企业16家,外资企业1家。上市公司总股本453.2亿股,比上年增长34.3%;总市值4481.4亿元,比上年增长8.7%。
保险收入和赔付。全年保费收入6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险收入148.9亿元,增长11.5%;寿险收入413.6亿元,增长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23.0亿元,增长124.2%。全年赔付额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95.0亿元,增长41.9%;寿险赔付金额118.7亿元,增长36.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金额24.0亿元,增长54.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年末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7所,招生2.2万人,在学研究生6.4万人,毕业生2.0万人。普通高校82所,招生20.6万人,在校生73.6万人,毕业生20.0万人。成人高校21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7万人,在校生12.6万人,毕业生7.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37所,招生7.1万人,在校生21.6万人,毕业生7.5万人。普通高中372所,招生18.6万人,在校生55.0万人,毕业生19.1万人。普通初中1451所,招生27.5万人,在校生90.4万人,毕业生27.6万人。普通小学1979所,招生24.6万人,在校生143.9万人,毕业生27.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31人,在校生7845人。幼儿园5720个,在园幼儿52.8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50.7万人次。
科技研究。年末全省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821个,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0%。全年共取得各类基础理论成果280项,应用技术成果1132项,软科学成果58项。受理专利申请35293件,增长2.0%;授权专利18046件,下降4.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747份,成交金额132.0亿元,增长3.7%。
监测机构。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82个,比上年增加94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办事机构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10.0万台件。地震台站49个,地震遥测台站63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1个,文化馆148个,公共图书馆108个,博物馆176个。全省共有档案馆15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80万卷。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全年出版报纸62387万份,出版杂志4340万册,二者分别比上年下降5.9%和2.8%;出版图书7336万册(张),增长2.3%。
医疗卫生。全省共有卫生机构89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2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09个,妇幼保健院13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2.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4万人,注册护士8.5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68个,其卫生技术人员0.4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48个,其卫生技术人员0.2万人。乡镇卫生院988个,床位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
体育比赛。全年我省运动员共获得世界比赛奖牌94枚,其中,金牌38枚,银牌35枚,铜牌21枚;亚洲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银牌1枚;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243枚,银牌222枚,铜牌211枚。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6元,比上年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45元,增长5.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24元,增长12.3%。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均为27.7%。
社会保障。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64.2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在岗职工参保601.8万人,增长1.5%;离退休参保462.4万人,增长3.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99.9万人,增长0.3%,其中,职工参保879.5万人,城镇居民参保72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13.2万人,增长0.1%;参加生育保险358.0万人,增长0.3%;参加工伤保险522.2万人,增长2.0%。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1万人,下降7.6%;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0.9万人,增长2.4%。
社会福利。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1万张,收养人员8.5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25处,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31个,社区服务中心588个,社区服务站1376个,其他服务设施530个。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25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4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2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9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在13个地级市中,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安全生产。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819人,比上年下降7.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53,比上年下降45.9%;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为5.990,比上年增长1.5%;煤矿百万吨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86,比上年下降52.8%。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采编:张文妍)
(责任编辑: 郑超)
第五篇:服务经济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
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服务石化循环产业园升格省级园区;跑省进京做争取工作,全力服务石化千万吨扩能项目,葛洲坝异地技改环评和湖北晋煤金楚公司氨生产装置项目后评价获得省厅支持,爱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危废经营资质办理获得省厅认同,格林美公司申报进口废弃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机电定点加工企业资质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2012年全省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4800万元中,为我市4家重点企业5个污染治理项目争取到2900多万元,占比67%,比2011年同期上升34%。
农村环境整治 在全市农村积极推进“两清、两减、两治、两创”(清水养殖和种植、农药和化肥减量化使用、畜禽养殖和农村环境整治、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结合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在白庙街道江山村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杨竹流域新农村示范试点村。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打造牌楼镇牌楼村、麻城镇火山村两处乡镇污水处理示范工程;2013年争取全市有70个村纳入全国农村连片整治试点,获得2000万元以上的专项治理资金;结合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减排等专项资金政策,加大项目资金落实力度,确保安排3000万左右资金,用于胡集、双河、磷矿等乡镇重金属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