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2019-05-12 08:3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总体经济发展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篇:2013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以来,鸡西密山市受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后继乏力,结构性问题制约及经济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速由两位数快速增长滑落为单位数增长,创11年以来增速新低,经济处于低增速运行状态。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促发展,着力化解不利因素,使全市总体经济呈现了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5%,高于鸡西市5.6个百分点,位于三县六区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3亿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5亿元,同比增长7.7%。

1、三次产业均衡发展

2013年全市三次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发展较为缓慢,三次产业比例为38:29:33。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小,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

2、农牧业稳定增长

2013年,密山市深入实施“四个率先”工程,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80家。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9亿元,同比增长

7.1%,其中分别实现农业、牧业增加值19.1和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和7.4%。到2013年年末,全市生猪发展到24.2万头,同比增长19.8%;牛发展6.8万头,同比增长7.3%;家禽发展到191.5万只,同比增长8.5%。全市肉、蛋总产量分别达到4.3万吨和3.3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8.4%和8.5%。

3、工业生产增速回落明显

2013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总体趋缓形势严峻,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比上年回落26.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用电量

2.4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同比下降5.6%;实现利税0.9亿元,下降56.8%,其中利润0.5亿元,下降51.1%;亏损企业8户,亏损面44.4%,亏损企业亏损额0.2亿元。

4、内外贸易总体平稳

2013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受到“三公”消费减少、企业效益不佳、大众网络消费蓬勃兴起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增长降中趋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亿元,同比增长17.2%。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8%。

5、财政金融有序发展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2.3%;税收收入5亿元,同比下降2.3%,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83.2%。完成财政支出20.9亿元,同比增长7%;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3亿元,同比下降0.6%,教育支出4.6亿元,同比下降1%,医疗卫生支出1.7亿元,增长26.5%。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9.3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00.7亿元,同比增长12.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54.3亿元,同比增长19.7%。

6、民生与社会事业进一步增强

2013年全市投入民生资金12.2亿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506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6元,同比增长11.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518人,同比增长6%;农村劳动力转移59430人,同比增长3.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5%。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8处,解决了9000人的吃水难问题。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013年,全市经济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受到下行压力的影响,全市经济发展还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1、工业化程度不高,效益水平较低

全市工业发展首要问题是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在2013年均是负增长。主要受国内外需求不足影响,且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都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观

念落后,以及缺乏大项目投资,不同程度制约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工业企业转型困难,企业升级难度加大,传统行业逐步失去市场优势,要想把全市建设成“工业大市”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产业结构层次低,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全市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仍然偏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发展缺乏特点。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以传统的种养模式为主导,粮食生产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特色农业、畜牧养殖难以达到规模化,缺乏与农业相关联的深加工企业。工业企业又多以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为主导。

3、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

全市城市规模较小,农村人口相对较多,城市化水平偏低,而且缺少高科技、高新行业、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使全市的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小。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仅有两家,对整个服务业行业的带动性不大,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4、投资项目规模小,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从全年投资变化情况看,全市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新开工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增幅出现减缓,项目储备和接续能力明显不足,影响了投资的稳步增长。投资规模小,且缺少大项目、工业项目、高端项目,直接影响全市投资持续快速发展,使全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促进密山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对策

虽然2014年密山市经济发展存在不少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将劣势转变成优势,将优势变成我们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

1、全方位服务,促进工业化进程

紧紧围绕工业经济裂变升级工程,充分发挥东粮米业、绿宝石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品替代升级。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政策环境,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担保机制,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系统要积极为企业的融资提供资金支持。政府逐步转变职能,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人才培训、技术引进、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加快全市现代化工业进程。

2、形成集群化,推进产业改造升级

全市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要充分发挥全市现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区域特色集群,将区域资源优势通过集群化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以煤炭、粮食、农副产品等传统行业为基础,发挥地缘优势,逐步延伸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3、多元化发展,打造精品服务业

依托全市旅游资源优势,把城市商业区与旅游区充分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逐步完善商贸餐饮、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相关服务行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培育一批具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4、引进大项目,保证投资扩大增量

依靠全民招商,积极引入大项目、工业项目、高端项目,尤其是适合全市发展定位的产业项目,解决项目后劲不足、不能达产达效以及计划项目落空等问题,而且能够集中精力“抓大不放小”,迅速扩大投资增量,对于确保增长非常必要。

2014年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抓好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富强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密山。

第二篇:2016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

2016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 2017-06-01 11:03:35 来源: 省统计局

2016年,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引领,以“五头五尾”为抓手,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建设“龙江丝路带”,全省宏观经济在预期中运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常住人口。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1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9‰。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79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49.1万人,乡村人口1550.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9%。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如下表: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3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0.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441.4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4.2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17.4:28.9:53.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432元,比上年增长6.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3.1%。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23.1万户,拥有企业从业人员324.4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46.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82.3亿美元,实现税收收入942.9亿元。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2.1%。从商品类别看,呈现“6升2平”:医疗保健上涨3.7%,食品烟酒上涨2.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0%,畜肉价格上涨11.6%,鲜菜价格上涨6.9%,食用油价格上涨1.9%,水产品价格上涨2.3%,禽肉价格下降0.6%,蛋类价格下降3.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7%,衣着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和交通通信价格与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6%,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下降0.6%,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6.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上年持平;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0%,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和纺织原料类分别下降7.0%、4.1%和3.2%。

就业情况。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城镇人员失业再就业人员47.4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18.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823.6亿元,增长5.4%;林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7.2%;畜牧业增加值697.6亿元,增长4.6%;渔业增加值48.4亿元,增长8.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9.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9:3.5:23.9:1.6:2.0变化为66.8:3.7:25.5:1.8:2.2。

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5634.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农用拖拉机158.6万台,增长0.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2.5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96.7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4.3万公顷。农村用电量77.5亿度,增长6.7%;化肥施用量252.7万吨,下降1.0%。

粮食蔬菜产量。我省粮食产量6058.5万吨,比上年减少265.5万吨,下降4.2%,连续6年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255.3万吨、29.0万吨、3127.4万吨和503.6万吨。全年蔬菜产量936.8万吨,下降2.2%;瓜果类206.7万吨,增长27.9%;甜菜11.4万吨,增长56.2%;油料23.2万吨,增长26.8%;烤烟5.0万吨,下降20.6%;亚麻0.8万吨,增长33.9%。

畜牧业生产。全省猪、牛、羊存栏量分别为1276.0万头、494.4万头和864.3万只,分别比上年下降2.9%、3.2%和3.5%;全年猪、牛、羊出栏量分别为1844.7万头、274.3万头和778.1万只,生猪比上年下降1.0%,牛和羊分别增长1.7%和3.5%。家禽存栏1.5亿只,出栏2.1亿只,存栏和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4.2%。从畜产品产量看,猪肉产量138.2万吨,比上年下降0.2%;牛肉和羊肉产量为42.5万吨和12.8万吨,分别增长2.3%和4.0%。禽肉和禽蛋产量为36.0万吨和106.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6.3%;牛奶产量545.9万吨,下降4.3%。

绿色食品。年末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7400万亩,比上年增长1.3%;绿色食品认证个数2200个,比上年增加580个;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30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510万吨,增长11.8%;实现产值1480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97.1亿元,增长8.3%。

劳动力转移。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7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1.1%。

三、工业

工业生产。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增加值2994.2亿元,增长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578.2亿元,下降0.5%;集体企业增加值11.9亿元,下降12.4%。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73.8亿元,增长2.9%;重工业增加值2020.4亿元,增长1.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024.0亿元,下降0.2%;小型企业增加值941.5亿元,增长6.7%。

工业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166.5亿元,比上年下降2.2%;主营业务成本9595.0亿元,下降0.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4.0亿元,下降40.6%。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268.5亿元,比上年下降0.4%;主营业务成本7251.0亿元,下降0.4%;实现利润343.8亿元,增长2.1%。

四大主导产业。全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4%。其中,食品工业增长2.6%;石化工业增长5.7%;装备工业增长1.9%;能源工业下降0.8%。

工业产品产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种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8种,占42.7%,其中有39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在重点监测的26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8种,下降的18种。增长较快的有:乙烯110.8万吨,增长31.8%;成品糖0.4万吨,增长13.1%;轮胎外胎541.6万条,增长9.7%;水泥3544.7万吨,增长8.2%。降幅较大的有:微型电子计算机1.1万部,下降35.0%;金属切削机床358台,下降29.1%;机制纸及纸板34.4万吨,下降26.7%;合成氨48.5万吨,下降22.6%;钢材332.7万吨,下降17.4%。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32.6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08.6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3970.0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投资5453.9亿元,增长6.9%。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2784.4亿元,增长1.1%,占工业投资的74.0%。民间投资7114.7亿元,增长7.9%。全年施工项目21798个,增长20.3%;新开工项目16743个,增长25.4%。全省产业项目7399个,增长23.9%,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31个。

建筑企业。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全省1566个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税总额103.3亿元,增长2.2%,其中利润47.6亿元,增长2.2%。全省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0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占72.7%,竣工房屋面积占50.8%。

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4.8亿元,比上年下降12.8%。商品房销售面积211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97.0万平方米,增长5.1%;商品房销售额1121.0亿元,增长9.1%,其中住宅销售额903.7亿元,增长9.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地域分,城镇零售额7349.0亿元,增长9.9%,其中城区6133.7亿元,增长10.2%;乡村零售额1053.5亿元,增长10.4%。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269.4亿元,增长9.7%;零售业零售额6129.7亿元,增长9.9%;住宿业零售额93.6亿元,增长5.7%;餐饮业零售额904.9亿元,增长11.3%。

热销商品。在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的27类商品中,零售额比重较大的有:服装鞋帽纺织品类475.2亿元,汽车类443.5亿元,石油及制品类329.3亿元,粮油食品类305.5亿元,中西药品类193.6亿元。增长较快的有: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44.0%,饮料类增长20.6%,中西药品类增长18.7%,书报杂志类增长13.1%,化妆品类增长12.8%,烟酒类增长12.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65.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3%。其中,出口50.4亿美元,下降37.2%;进口114.9亿美元,下降11.4%。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12.3亿美元,下降22.1%;边境贸易进出口31.7亿美元,下降18.6%;加工贸易进出口11.9亿美元,下降21.0%。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出口82.6亿美元,下降18.4%;民营企业进出口70.6亿美元,下降26.5%;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10.9亿美元,下降10.4%。从国别看,我省与俄罗斯贸易往来仍为对外贸易主体,对俄实现进出口91.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3%,降幅同比收窄38.1个百分点,对俄贸易比重(55.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对俄出口17.0亿美元,下降27.7%;自俄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1.8%。对美国实现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下降31.3%;对巴西实现进出口7.8亿美元,下降2.4%;对沙特阿拉伯实现进出口4.4亿美元,下降24.4%;对东盟实现进出口4.4亿美元,下降66.9%;对日本实现进出口3.8亿美元,增长16.5%;对欧盟(25国)实现进出口12.5亿美元,增长8.1%。

招商引资。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从外资来源看,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来我省投资兴业。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投资45.3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7.9%;北美洲和拉美洲位居其后,分别投资4.6亿美元和2.6亿美元,分别占7.8%和4.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周转量1715.3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6%。其中,铁路606.3亿吨公里,增长2.1%;公路904.8亿吨公里,下降2.6%;水运7.3亿吨公里,下降10.2%;航空2.7亿吨公里,增长15.4%;管道194.3亿吨公里,增长1.1%。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799.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9%。其中,铁路264.7亿人公里,增长5.4%;公路200.1亿人公里,下降12.8%;水运3910.0万人公里,下降4.5%;航空334.5亿人公里,增长18.9%。年末公路线路里程16.5万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其中高速公路4349.6公里,增长0.1%。

民用车量。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396.2万辆,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私人汽车346.0万辆,增长14.7%。民用轿车拥有量214.4万辆,增长15.5%,其中私人轿车199.1万辆,增长17.5%。年末摩托车拥有量29.6万辆,比上年下降38.0%;拖拉机拥有量158.6万辆,比上年增长0.6%。

邮政电信。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52.7亿元,增长63.8%;邮政业务总量68.7亿元,增长31.6%。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5.0万公里,增长8.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97.4万户,增长16.5%,其中,城市430.7万户,增长14.5%;农村66.8万户,增长27.6%;移动电话用户3445.6万户,增长3.5%。全省电话普及率为103.8部/百人,比上年减少1.2部。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75.0万户,增长9.0%;移动互联网用户2510.9万户,增长25.0%。移动短信和移动彩信业务量分别为4.9亿条和0.1亿条,分别比上年下降91.8%和94.7%。

旅游收入。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47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03.3亿元,增长17.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380.4万人次,增长1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72.9亿元,增长17.6%;接待国际旅游人数95.7万人次,增长14.7%,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增长15.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全省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148.4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税收收入实现827.8亿元,下降3.4%;非税收收入实现320.6亿元,增长5.2%。在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226.7亿元,增长20.2%;营业税135.3亿元,下降22.4%;企业所得税94.6亿元,下降6.0%;个人所得税37.3亿元,增长4.8%。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完成4228.0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一般公共服务和科学技术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5.8%、10.6%、10.0%和8.9%。

金融市场。截至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179.0亿元,比年初增加96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住户存款13448.4亿元,比年初增加1008.6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金融企业存款4298.8亿元,比年初增加214.0亿元,增长5.2%;政府存款3864.7亿元,比年初增加65.6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725.0亿元,比年初增加1510.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住户贷款4590.2亿元,比年初增加553.5亿元,增长13.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3034.9亿元,比年初增加897.4亿元,增长7.4%。

证券市场。截至2016年末,我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5家,内没有新增境内上市公司。其中,沪市25家,深市10家。按照企业类型划分,国有企业18家,民营企业16家,外资企业1家。上市公司总股本453.2亿股,比上年增长34.3%;总市值4481.4亿元,比上年增长8.7%。

保险收入和赔付。全年保费收入6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险收入148.9亿元,增长11.5%;寿险收入413.6亿元,增长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23.0亿元,增长124.2%。全年赔付额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95.0亿元,增长41.9%;寿险赔付金额118.7亿元,增长36.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金额24.0亿元,增长54.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年末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7所,招生2.2万人,在学研究生6.4万人,毕业生2.0万人。普通高校82所,招生20.6万人,在校生73.6万人,毕业生20.0万人。成人高校21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7万人,在校生12.6万人,毕业生7.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37所,招生7.1万人,在校生21.6万人,毕业生7.5万人。普通高中372所,招生18.6万人,在校生55.0万人,毕业生19.1万人。普通初中1451所,招生27.5万人,在校生90.4万人,毕业生27.6万人。普通小学1979所,招生24.6万人,在校生143.9万人,毕业生27.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31人,在校生7845人。幼儿园5720个,在园幼儿52.8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50.7万人次。

科技研究。年末全省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821个,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0%。全年共取得各类基础理论成果280项,应用技术成果1132项,软科学成果58项。受理专利申请35293件,增长2.0%;授权专利18046件,下降4.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747份,成交金额132.0亿元,增长3.7%。

监测机构。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82个,比上年增加94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办事机构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10.0万台件。地震台站49个,地震遥测台站63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1个,文化馆148个,公共图书馆108个,博物馆176个。全省共有档案馆15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80万卷。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全年出版报纸62387万份,出版杂志4340万册,二者分别比上年下降5.9%和2.8%;出版图书7336万册(张),增长2.3%。

医疗卫生。全省共有卫生机构89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2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09个,妇幼保健院13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2.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4万人,注册护士8.5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68个,其卫生技术人员0.4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48个,其卫生技术人员0.2万人。乡镇卫生院988个,床位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

体育比赛。全年我省运动员共获得世界比赛奖牌94枚,其中,金牌38枚,银牌35枚,铜牌21枚;亚洲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银牌1枚;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243枚,银牌222枚,铜牌211枚。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6元,比上年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45元,增长5.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24元,增长12.3%。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均为27.7%。

社会保障。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64.2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在岗职工参保601.8万人,增长1.5%;离退休参保462.4万人,增长3.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99.9万人,增长0.3%,其中,职工参保879.5万人,城镇居民参保72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13.2万人,增长0.1%;参加生育保险358.0万人,增长0.3%;参加工伤保险522.2万人,增长2.0%。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1万人,下降7.6%;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0.9万人,增长2.4%。

社会福利。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1万张,收养人员8.5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25处,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31个,社区服务中心588个,社区服务站1376个,其他服务设施530个。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25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4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2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9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在13个地级市中,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安全生产。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819人,比上年下降7.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53,比上年下降45.9%;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为5.990,比上年增长1.5%;煤矿百万吨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86,比上年下降52.8%。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采编:张文妍)

(责任编辑: 郑超)

第三篇:201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006年以来,双鸭山市以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经营体制,全市农业经济连续八年保持了快速发展。

一、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93.5亿元,比2005年增长3.2倍,连续八年年均递增9.9%。其中,农业增加值为43.2亿元、林业增加值为1.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为47.4亿元、渔业增加值为0.9亿元,连续八年分别年均增长8.6%、8.5%、11.3%、3.6%。畜牧业增长速度高于农林牧渔业1.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比较明显。

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比2005年的0.3万元增长2.6倍,扣除物价因素,连续八年年均增长13.4%。

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2.05亿斤,比2005年增长1.1倍,连续八年年均增长9.8 %,其中,水稻产量达到11亿斤,比2005年增长了1.6倍;玉米产量达到38.9亿斤,比2005年增长了2.4倍;大豆产量2亿斤,减少了5.9亿斤。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普遍提高,2013年水稻亩产521.64公斤、玉米亩产520公斤、大豆亩产140公斤,比2005年单产水平分别提高了52.1公斤、2.66公斤、9.58公斤。全市粮食生产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宝清

县、集贤县、饶河县得到了国家或省级粮食生产大县奖励,全市也得到了国家级粮食生产先进市奖励。

畜产品产量逐年提高。2013年畜牧业出栏, 生猪205.2万头,牛27.8万头,羊59.6万只,肉鸡1026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0.9倍、0.7倍、1.3倍、0.2倍,连续八年分别年均增长8.4%、6.1%、10.8%、2.3%;肉类总产量24.8万吨,蛋类总产量2.4万吨,奶类总产量4.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0.9倍、0.23倍、0.22倍。全市生猪生产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集贤、宝清两县受到了国家级生猪生产调出大县奖励。

三、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粮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到2013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69.2万千瓦,比2005年的74万千瓦增加了1.3倍;农机作业面积631万亩,比2005年增加189.3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2.95%,比2005年提高了9.25个百分点。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加强。到2013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23.2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1.2倍,连续八年年均增长10.7%;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了27.9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0.3倍,连续八年年均增长3.1%。设施农业有了较快发展。2013年全市温室面积为1305亩,大棚面积7905亩,比2005年分别增长0.8倍、0.5倍,连续八年年均分别增长5.3%、8.9%。

四、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化呈现“三降一升”态势。农业、林业、渔业比重不断减少,畜牧业比重不断上升,跃居了“半壁江山”以上。2013年,在农林牧渔业

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为43.2亿元、林业增加值为1.5亿元、渔业增加值为0.9亿元、畜牧业增加值为47.4亿元,比重分别为46.2%、1.6%、50.7%、1.5%,与2005年相比,农业、林业、渔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了10.5、0.8、0.7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呈现“两增一减”态势。2013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03.2万亩,比2005年增加124.7万亩,其中,水稻面积为120.4万亩、玉米面积为405.6万亩、大豆面积为70.7万亩,比重分别为20%、67.2%、11.7%。从粮食种植面积变化来看,高产作物水稻、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低产作物大豆播种面积逐渐减少。与2005年相比,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面积比重,分别上升10.4和43.8个百分点;大豆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下降了54、2个百分点。

五、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逐步由农村向外转移。到2013年全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到了13.7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近1倍,连续八年年均增长了8.9%,其中,离乡到县的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出省从业人员的达到

1.9万人,出国从业人员的达到0.15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长0.8倍、0.3倍、1.4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到2013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17个,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会员达1.2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2.1万户,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291个、8785人、1.7万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272个,粮食专业合作社211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社74个,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31个。比2005年各类专业合作社个数分别增加198、161、42、18个。

第四篇:201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而我国经济进入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短周期弱复苏交织的困难时期,经济平稳增长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牡丹江市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全局,提出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的新定位,落实全市“346”产业项目攻坚的新要求,发挥十大产业联盟的新作用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牡丹江经济的跨越争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和社会发展的活跃细胞,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砥砺前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在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创造社会财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2013年牡丹江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非公经济贡献明显。2013年,全市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35.5亿元(含绥芬河),同比增长17%(现价),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1亿元,同比增长

6.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09.5亿元,同比增长17.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2.9亿元,同比增长17.3%。三个产业增加值结构占比为4.5:55.7:39.8。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8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克服压力保持活力。2013年,在全市经济放缓下行趋势的压力下,全市GDP(含绥芬河)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非公有制经济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3%,非公有制经济比全市经济快3.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0.8%,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同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专项调查中发现,选取的100户企业和40户个体户中,与去年同期相比,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分别占27%和35%。综合分析,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克服了压力,保持了发展活力,为全市经济经济运行不断注入动力。

——税收总量稳中有升。2013年,牡丹江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地税、国税)共计6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地税非公有制经济税收41.2亿元,同比增加7.5亿元;国税非公有制经济税收25亿元,同比减少0.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总量依然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61.1万人,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5万人,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7.4万

人,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1.2万人,同比增长0.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全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的44.8%和51%,是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为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域外销售比例过半。产品销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销售范围决定着市场份额。一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等方式,开辟域外市场空间,产品市场份额不断突破,为企业发展壮大积聚力量。在被调查的61户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产品主要在牡丹江区域外销售的共39户,占调查企业的64%。

二、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2013年牡丹江市非公有制经济运行的监测,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活力的调查研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一)市场低迷,需求萎缩。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的大环境影响,牡丹江非公有制企业部分存在订单少,库存大,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成本上升,市场购买力下降等问题,影响企业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益,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例如:位于林口县的黑龙江恒辉陶瓷有限公司,是生产欧式全瓷连锁瓦的企业,今年由于房地产、建筑材料市场低迷,产品销售不畅,订单不多,造成价值2000多万的库存产品积压,企业生产效益不好,经营压力较大。专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100户企业中,有平均61%的企业反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困难。同时,在经营状况不佳的27户企业和14户个体经营户中,分别有25户企业和13户个体经营户集中反映了市场需求不足,产品滞销,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同类行业多,竞争激烈的问题。

(二)资金紧张,周转困难。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100户企业中,有59户企业反映资金不足问题,有67户企业反映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有84户企业的资金要靠自筹方式解决,资金紧张是企业反映最为普遍、最为突出的问题。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多,资金回收周期长,导致资金链断裂,资金不能正常流动,周转困难。同时,部分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经营者对融资信心不足。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成长型企业的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转型升级受到限制,市场拓展能力下降。例如:宁安市金龙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融资能力不足,目前用于扩建厂房、增加生产线和采购原材料的资金缺口达到1000万元。林口铭英电子有限公司由于客户不能按月定期结算货款,导致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周转困难,企业只有不断垫付资金维持生产,产品订单只能完成三分之一。

(三)人才短缺,后续乏力。在走访的企业中,虽然大部分企业在用工难问题上,已经得到缓解,但是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相当短缺,甚至出现断层。在100户被调查企业中,有25%的企业反映急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并且只能靠在自己企业员工中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企业占到63%。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和工资待遇的限制,很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愿受聘到企业工作,即使经过多年培养后,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也不断跳槽,离开企业。例如:林口胜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全厂十几名技术人员,全部是由公司总部从山西晋城派驻而来,本地专业大学生难以引进。据企业管理人员介绍,本地人员学历高的不愿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学历低的又不能满足技术需要,只能从总部带来技术人员组织生产,但用工成本又因吃、住、行方面增加很多。

(四)政策扶持,有待完善。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很多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也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在被调查的100户企业和40户个体户中,我们发现一些经营者对政策扶持上还有很多期望,在政策应用上反映了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执行不到位。有66%的企业反映没有享受过优惠扶持政策,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打折或无法落实的现象;二是政策宣传不多。有87%的企业和98%的个体户,反映对很多优惠政策部分了解或不了解,宣传渠道不够畅通;三是政策不完善。有些政策手续繁琐,检验审批多,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亟待进行完善和补充。有59%的企业和37%的个体户希望对一些政策能够简化兑现手续。例如:牡丹江恒伟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利用废旧饮料瓶生产打包带的企业,属能源再生型企业,这类企业可以享受50%返税的优惠政策。但至今该企业仍然没有办理完这项政策的审批手续,税金也无法进行返还。主要原因是该政策检测、审批手续繁琐,等待时间长,涉及部门多,有的还需要上级部门进行审批,经营者十分为难。天合石油集团汇丰石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出口俄罗斯,但因绥芬河口岸检关时间长,手续过于繁琐,加上企业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多,为不影响交货时间,只能舍近求远从满洲里出关,运输成本增加。

三、牡丹江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抵得住压力与挑战,如何增强活力和创造力,如何更好的利用优势,营造环境,加快转型,助推发展,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度重视,优化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扶持力度。

调查中,有74%的企业和70%的个体户期盼政府部门能够加大政策扶持及落实力度,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氛围,努力营造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落实部门责任,加强监督引导,提高办事效率,解决企业“办事难”问题;二是通过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拓展企业了解政策的渠道,增强企业运用政策的信心,帮助企业理解政策、落实政策,解决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沟通,充分了解企业诉求,提高政府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二)完善政策,拓展渠道,加大多元化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力度。

在目前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情况下,要通过完善信贷政策、建立融资平台、发展产业基金、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等方式,形成多渠道融资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缓解非公有制企业资金压力。一是调整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扩大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规模,拓宽企业抵押担保范围,规范抵押贷款登记评估,积极稳妥的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设试点工作,为企业贷款融资提供便利、宽松的条件;二是鼓励企业进行多元化融资,支持企业通过集合发债、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战略投资、股权投资、民间借贷、典当等方式进行多元化、多渠道融资;三是加强和完善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以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为补充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和自然人投资参股或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分摊机制,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规范行业发展。

(三)扶持创业,鼓励创新,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开拓力度。

在被调查的100户企业中,90%的企业没有研发机构,88%的企业没有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市的产业特点,要积极扶持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利用极具特色的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以此优化非公有制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一是对个体经营户转型、新办经营实体的企业,通过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优惠、提供政策性补贴、给予资金奖励等方式进行扶持,激发创业积极性;二是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对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科技发展资金补助奖励;三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引导企业参加各类产品展销会,不断完善和定期发布地方优势产品名录,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和帮助企业提高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的能力。

(四)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加大人才引进与技能培训力度。

人才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人才引进、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加强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引导力,企业的参与力以及社会

中介组织的支撑力。一是探索一条“外部引才、内部育才”服务模式,建立全市人才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让企业成为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主体;二是加强对人才开发的激励和保障。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为其提供系统配套的保障服务,如帮助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考虑配建人才租赁房或专项房。同时,给予精神物质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给予专项奖励,并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优秀人才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三是构建市场化的企业终端人才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以政府拨款为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内部培训,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定中长期的人才规划和人才培训计划,分层次、分行业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与高校的联系,引进社会力量、中介组织把培训工作进行外包,切实打造人才辈出的内部环境。

第五篇:2013年黑龙江省汤原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黑龙江省汤原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汤原县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林下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探索生产基地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的特色发展途径,力争把该县建成全市最大的林下产品集散中心,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发展林下经济,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汤原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1、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这不是一般的思想认识和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区域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大问题。只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思想上传统观念解放出来,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积极选择发展林下经济,就是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是历史的责任赋予我们的使命感。要把林下经济当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折点来抓,教育农民注意克服传统观念,树立勇于改革创新的新思想,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自觉性。因此说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

2、发展林下经济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选择林下经济的产业,就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因为林下经济做大做强,可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把发展林下经济当作提高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来抓,采取“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办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此说发展林下经济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3、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实际需要

农民传统的经营方式,只能保持温饱的生活状况,不能尽快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只有改变经营方式,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才能不断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把改变农民经营方式当作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重点来抓,发展适合本地经济效益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说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实际需要。

4、发展林下经济是地方党政领导决策和管理的实际需要

要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因为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经验。而经过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确定发展的林下经济,正是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需要地方党政领导的协调和指导,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现状

汤原县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五个新特点:

1、干群思想认识高。认真组织农村干部和农民学习省、市、县委工作会议精神,教育他们克服怕工作有难度、怕政策不稳、怕项目不适宜、怕个人不收益的思想,打破传统农业种养加***惯,创新种养加经营新模式,应用先进种养科学技术,加快发展林下经济速度,不断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齐心协力抓好林下

经济,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专业部门配合抓、千家万户自觉抓”的新格局。

2、林下经济规划全。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自下而上制定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末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13亿元、林下经济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5%的发展目标,落实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步骤以及具体要求,有条不紊地抓好林下经济工作。

3、打造基地建设快。着力打造“六个基地”、“一个园区”、“一个集群”,即:蓝莓实验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葡萄栽培基地、大榛子栽培基地、北药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果浆深加工园区、木材深加工产业群。

4、特色养殖规模大。依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色养殖项目,全县梅花鹿、狍子、林蛙、小笨鸡等特色养殖也有所发展。

5、领导干部组织好。把林下经济纳入全县目标管理体系,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监督管理,落实贷款、自筹、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并通过加快基础、原料基地基础设施、产品品牌打造、专业市场、场局县合作共建等五大工程建设,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问题和原因

汤原县林下经济发展态势看好,但也存在严重不平衡的问题,比较快的乡镇占70%,一般的占20%,比较差的占10%,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

1、思想观念转变缓慢。有的农民受传统种养习惯的影响,对林下经济认识不足,满足于现有的经营现状,缺乏创新经营的思想意识,没有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不能自觉地参加林下经济活动。

2、发展各项措施较少。有的地方对林下经济缺乏具

体的实施措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有的对基础建设不强,菌发室建设满足不了生产规划的需要;有的地方对基地抓得不紧,林下经济形不成规模。

3、领导工作力度不大。有的地方领导习惯于一般的工作号召,缺少细致的研究和科学的规划;有的领导满足于会议部署,缺少深入实际的督促检查;有的领导对贷款、自筹、补贴抓得不紧,调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不够。

林下经济不平衡和产生不平衡的原因,已经引起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强有力的政策,采取各种果断的措施,努力把林下经济搞上去。

4、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工作部署,把发展林下经济当作全县经济工作重中重来抓,重点发展园区种植和养殖规模,努力开拓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思想建设,更新干群思想观念。要紧密联系部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满足现有生产现状、不想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实际,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推进会、组织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林下经济形势、任务及典型教育,使农村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优势在林、出路在地、致富在人”的道理,自觉地破除小富即安、不求发展的旧思想,树立“勤劳致富,勇于攀登”的新思想,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集中精力抓好林下经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2、采取有效办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要成立以林业、兽医、农技等部门为主导的技术服务队,分片包户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林农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要坚持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的原则,严把原料、生产、销售等三个关口,逐步实现林下经济生产管理标准化。要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鼓励种、养殖户搞精深加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扩大食用菌、北药种植和林蛙、梅花鹿等特色养殖规模。

3、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林下经济发展。要坚持因地因地制宜、合理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科学制定规划和确定发展项目。要加大投资力度,购置食用菌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补贴。要为林业种植地载黑木耳户提供采伐剩余物,解决食用菌所需原料,无偿提供摆放场地,优惠提供发菌房。对种植五味子、蓝莓的种植户协调土地和苗木。

4、精心组织领导,保证林下经济发展。要成立有主管领导牵头,质技监督、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种子管理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林下经济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林下经济管理相关事宜。要落实林下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发展重点指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形成责任明确、密切配合、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食用菌协会的作用,推出“大亮子河”品牌木耳、蘑菇、榛子等系列产品,巩固大连、哈尔滨、吉林等地营销网点,促进林下经济持续发展。

下载2013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总体经济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黑龙江省密山市总体经济发展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经济遭遇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寒冷的“严冬”,经济增速陡然下降,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举步为艰,......

    2013年黑龙江省鸡西市非公经济发展分析

    2013年黑龙江省鸡西市非公经济发展分析鸡西是黑龙江省东部能源型城市,主要以两黑一绿为支柱产业(黑色煤炭、黑色石墨和绿色农业)。2013年鸡西市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市......

    密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

    密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 一、基本情况 密山市幅员7843平方公里,有16个乡镇,1个中心街道办事处,154个行政村,4个国营农场,8个社区,72个居民委。总人口44.3万人,农村人口24.9万人,已......

    密山市人民政府先进事迹材料

    黑龙江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推荐表,可附音像资料;2、各市(行署)、中省直各部门自荐的,不需填写推荐单位意见栏。密山市人民政府先进事迹材料密山市人民政府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

    密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密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月30日在密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密山市人民政府市长赵醒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

    密山市第四中学汇报材料

    密山市第四中学 创建鸡西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工作情况汇报 密山市第四中学是一所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于一体的综合高中,学校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现拥有......

    黑龙江省密山市知一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成效明显[优秀范文5篇]

    黑龙江省密山市知一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成效明显 密山市知一镇“乡村学校少年宫”认真学习借鉴其他“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未成年......

    黑龙江省密山市实验小学孙长丽)线段 直线 射线和角 教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 密山市实验小学 孙长丽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