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4 01:3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以及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319-0

2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农用地经营权的转移,其实质是除所有权外的其他产权主体的易位。不同产权主体通过产权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体现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制度之下的小生产、小流通、分散经营等低市场化程度的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发展以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同时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1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矛盾

1.1主要矛盾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以下简称“三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农业“三化经营”是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其以市场为向导,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同时配之以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实现农业的效率化、效益化经营。但在现行农业制度及我国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基本国情下,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将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

1.2矛盾双方的效用分析

1.2.1小规模分散经营。首先,小规模分散经营造成农产品产量低、商品率低,农户产前生产要素的积累、产中新技术的运用、产后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没有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完整、健全的体系或组织机构,形成“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局面,因而产销脱节,常遭受巨大损失。其次,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率低。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商品,供求波动所造成的市场风险更大;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供给稳定性差,这更加剧了的市场风险。“小生产”的农户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市场风险,任何价格波动损失都由农民单方面承担且无力化解。

1.2.2三化经营。只有实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才能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有效对接,使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专业化经营与社会化分工才能得以实现,才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逐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链,最终实现整个农业生产效率、产出效益质的飞跃。在现有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及财富的创造,但小规模分散经营又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及合理性。因此,需要在坚持农村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前提下,对农业经营制度进行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新农村建设需要流转土地经营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进一步诠释,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主要围绕3

个重点进行,即富裕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素质。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而与城市化同时推进是新农村建设之本。因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新农村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要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就是减少农民,将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让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一方面可减少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可增加农产品需求,农产品价格就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能不断增长。因此,强化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两方面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联系的。

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多地少导致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不相容。按照古典经济学中农业微观经济模型,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偏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经不起风险、不能吸纳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等。小规模经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障碍。因为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都离不开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建立在狭小规模基础上的农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土地经营存在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在土地承包地块分散的情况之下,虽然可以通过外部联合的方式实现成片经营,推行机械化生产,但终究由于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综合效益不高。规模经营要么靠土地私有化,进而流转土地所有权;要么靠流转土地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指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别人,但不能改变农用土地的用途。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流转土地经营权是扩大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必然选择。

二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形成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离不开推力和拉力,其大小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拉力有赖于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整治,如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涵盖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的市民化等一系列城乡统筹的制度建设。同时,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力的形成,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走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道路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而各种机械的规模生产导致其价格相对下降,使用成本降低,机械化替代劳动成为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收入更高的城市非农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农业小规模经营与日益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极不协调。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面临的是数以万计的小生产者,危机难以控制,这与农业生产现代化内涵背道而驰。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极其重要,推动土地流转是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3.1农村土地产权虚位是限制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 产权清晰是市场机制正常动作的基本保证。然而,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权能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承包地的产权主体不明确,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但集体所有的范围又包括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集体,产权主体不明确,土地所有权实际上归行政负责人掌管,农民处于无权状态;二是土地的各种权益模糊,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及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债权属性,如承包权、使用权、出租与买卖权、继承权、抵押权、收益权和转作他用权等权益,以及如何在集体和农户之间具体划分等;三是土地承包权的性质界定是以政策为主,土地权利的规定还没有被完全上升到法律高度。因此,承包土地的各项权能还不能完全受法律保护,权利边界模糊,弹性较大。

3.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在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职能。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阻碍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相对缓慢。

3.3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是土地流转缺乏中介服务组织,信息服务滞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使得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管理监督薄弱。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根本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户与业主间的土地租赁合同多数是双方自行草拟,合同具体条款不具体,权利义务等事项设定不规范。部分草签了书面合同没有报告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更没有到主管部门备案,合同监督执行不力。

4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通过政策调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确保农村的耕地不流失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体系,保证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符合国家的公共利益和不侵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义。

4.2加大政府支农的力度

由于土地流转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土地流转的供给方面,而在于流转方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也就是因为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差,缺乏能带来规模效益的种田能手和科技型农民。因此,应大力培育企业家型的农民和种田能手。对那些对农业有兴趣、有能力从事农业的生产者,要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将其培育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增强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在耕地的流转中,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采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政策,如每年中央财政可安排一定资金,地方再配套一定比例,补贴给购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节本增效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先进适用农具的农民。尝试给予种田大户和规模经营的组织以奖励,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手中集中;可借鉴国外实行离农奖励金的措施鼓励其离农就业,加速土地流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创造优越的条件。

4.3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

立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性质或债权性质,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即承包权物权化,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独立性和明确性上有所保障,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另外还要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使用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并对出让费管理、流转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做出明确要求,真正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4.4要建立畅通的土地流转渠道,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

继续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发挥作用。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由该组织从事土地信息收集、整理、广告、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开展土地资产评估。建立委托代理机构,接受不愿种地的农户或经营能力差的农户委托,代为出租、转租或转包给那些经营能力强的业主,从而促进农地的流动和集中,其形式可以是土地经营公司、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银行、土地保险公司、土地证券公司等。

4.5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弱化农地保障功能,真正为农民解除放弃承包地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转

移,实现农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5参考文献

[1]张丽艳.论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2008

(1):106-108.[2] 孙瑞玲.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研究——在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基础上的思考

[J].农业经济,2008(2):47-48.[3] 严立冬,刘新勇.河南省鹤壁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08(1):90-93.[4] 王志文,支万宇.论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23.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生产要素。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加速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这既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对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提出了新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岭市一直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农林局因势利导,根据农业向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开发转轨的新形势,围绕打造“效益农业大市,品牌农业强市”和建设“三个温岭”的战略目标,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和土地资源的集聚,推进了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但土地流转机制与现代农业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成为农业发展新跨越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笔者对温岭市的土地流转作了一次调研,摸清了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全市土地流转趋势、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规范、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了一些思考。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土地流转呈现形式多样化、运作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的新格局。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出户1.1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42%,土地流转面积1.4万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1.4%。具体有以下几种流转方式:

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出方负责。经调查,全市转包面积2 986.67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1.2%,主要是一些外出打工或务工经商的农户,因缺乏劳动力,将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委托亲朋好友代耕。

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从事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经调查,全市出租面积8 498.2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60.5%。

1.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更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调查,全市互换面积共有76.67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0.55%。

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

委托是指承包方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书面形式委托发包方或者合法的中介服务组织流转,委托方与受委托方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协议书,载明委托事项、委托权限、流转期限与流转费支付方式等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受托方在委托权限内将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农户或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委托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流入方按流入时约定的条件对受托方负责,受托方按委托协议书对原承包方负责。如箬横镇浦岙村在2005年土地整理后,村集体接受承包农户委托,将全村约86.67hm2承包田由村统一转包给种植大户,成片种植早稻、西兰花、豆类等作物,村集体每年向接包方收取承包租金4 500~6 000元/hm2,村向承包农户支付7 500~9 000元/hm2,差额部分由村集体经济补足,使广大农户有稳定的土地转包收入。经调查,全市委托面积1 746.47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2.4%。

1.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有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入股后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经调查,全市入股面积共有300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1%。

1.6其他形式

面积438.53hm2,占土地流转面积的3.25%,主要是户与户之间以代耕等形式进行的流转。

2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2.1流转规模稳步提高

第二轮土地承包后,确立了农户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政策,广大农户吃了承包土地的政策“定心丸”,一些长期从事二、三产业或向二、三产业转移,并有稳定二、三产业收入渠道的农户,逐步放弃承包土地经营权,专心致志经营二、三产业,从而在社会的分工分业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社会化分工的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要素不断被激活,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全市农村承包土地农户流出率、面积流转率稳定在40%以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2流转机制逐步完善

全市各地在充分尊重农户自主选择流转方法、流转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从自发流转向镇(街道)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委托流转及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等形式流转转变。全市已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8家,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3 080户,入股土地193.6hm2,委托流转面积从2007年8月的837.13hm2,发展到目前的1 746.47hm2,增长了108.6%。

2.3流转方向日益凸显

在土地流转中,流入主体逐步从农户之间的分散流转为主向企业化生产经营主体方向流转转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工商资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而且它们通过实行规模经营、专业生产、品牌开发,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能高回报给发包农户。因而土地流转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的趋势明显加快。目前,全市流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的经营面积达8 556.53 hm2,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0.9%,促进了农业向企业化、基地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

2.4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要素的集聚,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全市已实行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为8 650.9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5%,其中经营0.67~1.33 hm2的为1 842.00hm2,占规模经营的21.3%;经营1.33~3.33 hm2的为2 098.47hm2,占规模经营的24.3%;经营3.33~6.67 hm2的为1 158.33hm2,占规模经营的13.4%;经营6.67~13.33 hm2的为512.60hm2,占规模经营的5.9%;经营13.33hm2以上的为3 040.73hm2,占规模经营的35.1%。

2.5异地流转蓬勃兴起

由于温岭市人多地少,而且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为了实现“有限土地,无限发展”,温岭市的一些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异地流转土地,到市外、省外接包土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如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分别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等地发展“玉麟西瓜”生产基地约1 333.33 hm2,并跨出国门在缅甸建成了约333.33hm2西瓜基地;温岭联树果蔗合作社在成都建立了约66.67hm2“温联”果蔗生产基地,全市参与异地转包土地发展走出去农业达2.47万公顷之多。

第二篇: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流转形式单一,程序不规范。目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主要以转包为主,流转形式单一,大部分是农户间自发进行,流转双方大多是亲戚、朋友或相互关系较好的,内部的私下流转,自行无偿转让或委耕给本村农户,流转规模较小,特别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乡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个别农户不想种地,有些流转是无偿的或只要求接转方交承包款,其实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转,不进行登记,不遵循一定的程序,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流转无契约约束,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土地经营权的交易,交易行为是市场行为,市场经济又是契约经济,所以土地流转必须有契约约束,目前流转大多采取“口头协议”,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造成承包关系混乱,流转工作无序。一方面容易引起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造成承包者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因流转双方大多约定一年一变,使得承包者没有长期保障,不肯对土地作较多投入,掠夺性经营,破坏地力,而且对水利设施没有妥善维护,生怕投入资金收不上来,造成浪费。

3、土地经营权流转出现以行政方式推动现象。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1995年国家又规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由于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出现了不尊重农民意愿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收回农民承包的土地,搞重新承包出租或集体统一经营。这种行政命令形式流转造成农村土地承包期不稳定,以及农民土地利用行为短期化等问题,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个人、单位通过依法订立承包合同所取得的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土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权利。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三个要素即:主体、客体、权利和收益。这其实也是任何一种产权必需具备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根据发包人和承包人依法订立承包合同而产生。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承包合同确定。

3、承包经营的客体是土地,包括种植业用地、林业用地、畜牧业用地和渔业用地。

4、承包经营权的内容以使用和收益为主,是以土地为基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取收益的权利。

三、1、法律上规定“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人”条文设计不科学。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属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下的流转形式,不发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即原承包方(这里转包方或出租方)仍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9条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按法理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是指转包方(即原承包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依法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转移给受转包方的行为。受转包方(即新承包方)只能取得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也是指出租方(即原承包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依法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转移给承租方的行为。承租方只能取得债权性质的农村承包地租赁权。但这两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可以是部分农村承包地发生占有约定,也可以是全部农村承包地发生占有改定,无法“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人”,因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完整财产权,不会发生部分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因此,该法第39条条文正确的表述应改为:“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移转给第三人,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

2、法律上规定承包方“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条文设计也同样不科学。《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2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按法理与实践分析,这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指入股者(原承包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依法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一般称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转移给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行为。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属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下的流转形式,土地股份合作社不能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只取得农村承包地使用权,该权利少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提法不科学。

第三篇: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等等,本文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土地改革 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的仍然占很大比例,如在济源市被调查的117个农户中,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的占78.4%,其中,既无书面协议又无口头约定的占10.8%;而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更少。在一些地方即便双方签订了书面协议,但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而且缺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对于农村流转地价的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导致农地转让的随意性和无序性”1。

(二)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

一是强制流转违背了农民意愿。个别地区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流转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与评估的市场。在笔者调研的市县中,无论是政府推动还是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对承租方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都没有进行严格审查,更没有让承租方交纳经营风险保证金。在土地流转后,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常常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 1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三)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土地供需失衡,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限制了土地流转区域范围,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针对土地流转尚未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机构、委托代理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保险机构等,制约了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健康、有序进行。

(四)土地流转管理不健全

目前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部门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有些地方土地流转主管部门虽然制定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土地流转合同文书格式,但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缺乏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在个别地方土地流转仍然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纠纷隐患较多。一些地方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机构,乡镇农经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管理的无序或缺位导致有些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现象,这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也造成隐患。

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导是帮助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角色定位不准,认识错位,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对有利的流转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没有科学制定流转后农民出路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提供服务,化解矛盾。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基层行政组织,违背农民的意愿而强行流转,这将为社会埋下许多隐患,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搞好规划、提高服务,在集体土地流转中做好服务员、裁判员的角色2。

(二)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

分析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2叶桂英.浅谈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11 首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有些农民即使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由于失业的风险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他们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宁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意转移出让”3。其次,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土地流转的速度应该与工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与城市基础设施容纳的程度相适应”4,当前,城镇化速度慢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导致农民转移就业不畅,不愿放弃土地。第三,部分土地转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致使流转意愿不强烈。

(三)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

土地流转后,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进行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经营者开发资金匮乏,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一些经营者大面积承包土地后从事高效农业开发,后续发展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由于融资渠道少,致使部分经营者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从科技层面讲,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而一些承包大户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只能搞粗放的规模化,不仅无法提高效益,而且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一种浪费。所有这些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经营主体不断观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本来意义。

(四)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仅土地分户经营,而且农户在这种严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几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土地成片集中流转。而且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没有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产,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丘陵山区,地块小且不平整,水、电、路建设滞后,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大,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大型机械作业,阻碍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进行的对策思考

(一)逐步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因地制宜,切实把握“适度”两个字。首先,必须 34郭江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障碍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夏先鹏.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发展机遇与风险[J].中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研究,2009,9 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不能盲目跟风推进,以行政手段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政府和村级组织来说,只能是进行政策导向,创造发展环境,加强服务管理。其次,要把握规模的“适度”。适度规模经营就是生产规模要与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相适应,不能一味追求流转规模,生产能力却达不到,反而导致粗放经营,甚至抛荒,浪费了土地资源,违背了中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初衷。第三,要根据各地具体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或非农产业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而在非农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减弱,充分利用土地使之增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切实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村、社及农民群众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工作,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积极培育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市场

推进土地流转,就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严格而规范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一是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要建立和完善县一级农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农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农地流转服务组的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建立农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服务。二是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的问题。三是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土地受让方的投资变化,在研究受让方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时进行流转价格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反映土地的动态价值变化”,5从而建立健全农民流转收益增长机制,保障农民收益能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三)深入强化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各级基层党委、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特别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把各种流转方式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明晰。要切实做好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农户在农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禁止村级组织代替农户或超越农户对外签订流转合同,依法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同时,要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提供规范格式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实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和监督,杜绝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

(四)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

5王春超,李兆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困境:来自湖北的农户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要有效地加快土地流转,关键是要多元化和多形式地创新能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提高的规模经营主体。首先,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奖励、补贴、扶持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努力形成“规模化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次,加快构建服务“三农”的金融平台,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重点,适度降低支农信贷利率。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建议财政按实际担保额给予一定的担保风险补助。第三,加大技术支持,帮助规模经营主体真正实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发展现代农业,达到高产高效。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配套保障机制

土地流转的健康进行有赖于农村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不仅要受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就必须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缓冲能力,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同时使广大农民医疗有保障,失业有保险,以解除农民对土地转让后的后顾之忧,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应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确保土地流转能健康、有序、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2.叶桂英.浅谈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11 3.郭江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障碍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

4.夏先鹏.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发展机遇与风险[J].中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研究,2009,9 5.王春超,李兆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困境:来自湖北的农户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6.麻昌华,汪安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4)

第四篇: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是农业大县,地处安徽东北角,除土地之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更无区位优势,一小时内经济圈中无发达城市,因此城市拉动效应也不明显,长期以来位次靠后。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富民强县的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

县相比,特别是与毗邻的泗洪、睢宁相比,差距较大。“四化”进程步履艰难。成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农业大县首先应盯紧”农”字,没有农民的富,不可能有全县的富,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其他各业发展都将缺少基础。因此,“四化”同步,在我们这些欠发达的农业县,首要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组织化,生产社会化。达到这“四化”,“两集”是前提,即土地的集中,人口的集聚。“两集”实现了,城镇化、工业化应运而生,因此,土地流转是农业大县实现“四化”的咽喉要塞,是现代农业必过的一关。

一、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各级各部门过死的执行“自愿原则”,致使“一夫当差,万夫莫开”。2013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自愿”是指“种”和“转”,而不是不服从整体规划的“种”,更不是就在原来那个地方“种”。一块地小到几十亩,大到上千亩,往往因少数几户不愿流转(有的根本就不是价格问题,纯粹是有意作梗)致使好多外商望而却步,发展农业的外来资金、技术、产业随之消失。

2、面对漫天要价的个别农户,各级束手无策。有些农户用征迁房屋的理念来经营地租,一看政府出面租地,不切实际的要价,其他人看有利可图,随之附和。最后土地流转只有“流产”。

3、政策优惠不到位,产生不了助推作用。目前,各级对土地流转无明显的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政府为流转大户拨过扶持经费的事。各级惠农政策还是针对家庭承包的模式出台的。各自强调自己的使用范围,无法向大户倾斜,特别是一些政策性的补贴,强调打卡,结果是种田者无补助,不种田者领补助,许多农业政策没有跟上“十八大”,与现实对接错位。

4、所有风险承包者自己扛,让好多人望而却步。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太多,好多问题在目前不是人力可为的(如今年的高温热害)。土地流转之后,等于把千家万户的风险集于一人,而目前对大户的保险没有新的政策,一遇到灾年,好多流转者会因此折腰。

5、公共设施跟不上。这无意间加重流转者的负担,有的土地虽然流转到手了。但规模经营与一家一户耕作是有区别的,这就牵扯到路谁铺、沟谁扒、井谁打、电谁架的问题。涉农项目虽多,但管理相当混乱。就举一个田间工程来说就有近10家实施,发改委(即批项目又实施项目,自批自干)、财政局(既当裁判监督资金使用,又当运动员使用资金)、土地局(管理者变成操作者)、项目办、扶贫办、水利局、农委等。每个项目,每个部门都有严格的使用范围,稍作调整就会背上“挪移涉农资金”的罪名,而针对种田大户的项目寥若晨星。

6、公共服务跟不上。无论是产前、产中、产后,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都跟不上。其次,农业生产者,设施用地申请指标艰难,本就势单力薄,再加上孤军奋战,没有相当实力,很难生存下去。

7、有些土地流转者“目的”有问题。有些人流转土地不是为了耕种,就是奔着某个项目或某些优惠政策而来,一旦达到目的就撒手而去,或因达不到目的而被动应付,不能全身心的去生产经营,致使土地产出效益低下,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

8、土地流转后再“流产”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土地集中起来经过两至三年的统一耕种,地形地貌将会有很大的改变,如果沟、路、渠重新修整,再加上设施用地,原有的地标、界线将荡然无存,个别农户的土地可能就消失了,一旦流入者经营不下去或半路跑掉,很难回复到农民手中,于是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9、政策亟待出台,平台亟待搭建,机构亟待成立,经费亟待落实。目前土地流转领域乱象横生,有的是租的,有的是转包的,有的是买断的,有的是接管的,有的是几家亲友合起来叫某一人上报的,有的有合同,有的没合同,且合同极不规范,想流出找不到人,想流入找不到耕地,流转的面积大小由谁定,怎么定等等问题急待解决。

10、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的进度。虽然近十年来,我们国家连续十个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虽然党的惠农政策如雨后春笋,但农业仍然没有摆脱其“弱势行业”的局面,各级各地因种种原因针对一号文件出台的配套政策也等等不一,有的地方领导高度重视,于是出现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向农业聚集现象,有的地

方光喊口号不做实事于是出现漠视农业现象,各地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从各项考评农业分值所占的权重看得一清二楚,重视农业的地方土地流转进度就快,反之,亦然。

二、对策。

针对以上十大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迅速出台一套规范性文件,内容包括:(1)财政奖补的额度。主要体现长期

性,要有吸引力。(2)项目倾斜程度。主要是为流转者解决道路、通电、排水、打井问题,以及设施用地问题。(3)地价尺度。对不同级差,不同区位的土地,给予基础价格指导意见,限定浮动幅度。(4)贷款门坎高度(5)特殊政策幅度,如流转面积达到一定数量,可享受额外农保财政补贴;为流转者学习深造报销学费;一些小型的田间工程,生产性项目允许不通过报投标,由他们配套一部分资金自己实施等等。

2、“灵活执行‘自愿’”原则。一块土地,如有85%以上农户同意流转,对少数不同意的户,用行政手段将他们集中在一头或者挪到别的地方自种(这也符合组织原则)。

3、充分发挥好土地流转平台作用。目前,县、乡两级都建有土地流转中心,村有土地流转站,但工作开展不尽人意,主要是人员没落实,经费没到位,交通工具没解决,仪器设备没配备。要想土地流转进程加快,这些问题必须迅速解决。

4、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人,有知识的人,有技术的人投身农业。想方设法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向农业倾斜。让全社会的人都了解粮食危机,都关注农业发展。比如给年轻人无息提供从事农业的贷款,为从事农业的高技术人员提供特殊津贴等等。

5、积极调整政策,让政策与现实同步。粮补、种补、地补、综合补可直接加到粮食生产上。为国家提供一斤粮食,政府直补多少,省事省心,直截了当。其补贴尺度让人看出经营农业不比经营其他行业效益差。“谁来种地”的问题迎刃而解。

6、强化公共服务。搞好农企、农技、农商对接,借助项目扶持壮大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在耕、种、病虫草防治、储备、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灵活运用政策,整合项目奖金扶持这些为农服务的组织。

7、加大农保额度,拓宽赔付渠道。

8、在招商引资方面,农业项目享受工业项目同等待遇。

9、允许各类社会资金,以各种渠道注入农业领域。

10、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项目、人口集中的同时,搞好土地集中。

11、各级政府在年终考核中加大现代农业分值权重。

第五篇:土地流转相关问题

汇报对象:项目组验收人员

主要汇报内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分析——对红塔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红塔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的对策:流地农民的自我风险规避;政府对风险的调制与化解;农地流转流程的优化设计;负面流转的止损措施。

参考资料

1.2 红塔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社会问题分析

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村支两委和社干部有时并不代表“村民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职能,而是贯彻执行乡镇意图,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管理“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并因此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难以真正按效率优先的原则优化组合,并面临着政策、法律、经济等风险。

1.2.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风险

虽然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提出了“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但这个规定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而不是鼓励在农业生产领域搞“股田制”。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司长说,“我们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总体框架和合理内核不能变,因为土地在中国具有农村社会保障的功能。” 另外,依据现有的法律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30年不变。但合同期满之后农村土地经营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谁都无法预料,至于之后是否续签,那也要看实际情况。如果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旦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届满,土地使用权的存续就成了问题。因国家土地政策的原因导致家庭承包经营权终止,这一政策风险也是烟草公司及烤烟合作社必须考虑的。

1.2.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风险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民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根据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对等。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中,为了确保土地保障功能不因流转而受到影响,多数合作社在与农户签订投资流转协议时约定了特别保底条款,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后,烟农可以拿到固定的分红,该固定股利与合作社经营业绩无关。“根据最初签订的框架协议,我们合作社要负责保底分红的,不管今后的项目有没有盈利。”一家试点合作社的负责人这样说。这种“保底分红”的数额虽然不可能太高,但确实能给农民提供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如果从本质上分析,人们就会发现股农的这种收入分配实际上是基于债的法律关系而获得的一种收入,即基于土地出租而获得的租金,而并非基于股权获得的收入,因而也就不能看作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股利”。因为只有土地租金才可以作固定不变的约定,且租金收益与合作社经营业绩无需挂钩,而股利却是随着合作社经营业绩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合作社的经营业绩直接决定着股利分配。所以,保底分红的性质应是土地租金而非股利;再从股东的成员权角度来看,在合作社中,一方面人数众多的股农因各自在合作社中的股份小得微不足道而无法参与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现金资本的强大自然也会把股农排斥在合作社之外(这一点从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安排上即可看出,只有少数村干部才能成为合作社理事,普通农民是没有资格当选理事的),股东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权利落空。股利少得可怜,又没有实质上的经营管理权,虽然从表面上看农民和合作社之间是投资流转关系,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只能算作土地租赁关系。然而,在权利义务设置上,股农享有的只是租赁关系上的权利,而却要承担投资流转方面的义务和风险,为了获取少得可怜的“股利”,却要承担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风险,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对股农来说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违反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2)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出资形式与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从本条规定中可以看出,作为股东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必须符合以下两大条件:一是可估价性,即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不但应具有财产价值,而且这种财产价值必须能够用货币来确定或评估;二是可转让性,指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可以依法在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进行财产或者财产性权利的转移。公司资本不仅是为了公司存续所用,而且应当对公司的债务起最起码的担保作用。因此,股东的出资应当不仅可以由股东交付给公司,为公司经营所用,而且应当在公司对外清偿债务时,可以有效地从公司转移给公司的债权人,并由债权人予以有效的财产利用。农村承包经营权是以土地使用为客体的权利,具有财产属性不言而喻,但在目前情况下,对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定价评估,法律上则是一片空白,以至于有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办理 ,如果不能评估作价,公司的注册资本难以确定,公司成立就成了问题,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尽快促使公司成立,通过行政手段对土地随意折算股份了事。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因折算过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即便是土地评估作价科学,农村承包经营权的可转让性又成了问题。我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土地流转条件规定较为严格,一般情况下,只允许在集体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流转,对集体组织之外的主体流转规定了严格的程序。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导致承包经营权主体发生变化,主体由原来的农户变成现在的公司,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不在集体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流转了,如果这种流转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就可能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不相符合。2007年生效的《物权法》也对土地流转方式作了列举规定,明确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这种土地流转形式排斥在外。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也与《物权法》规定的法定流转方式不一致。所以,对《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土地使用权”应作狭义的解释,即不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3)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保底约定违反《公司法》关于公司利润分配的规定。《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对公司利润分配作出规定,“同股同利”、“无盈不分”是公司利润分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且公司利润必须是在上交税收、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以后的剩余部分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出决议后方可分配。从性质上看,该条属于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股东会、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所作出的决议不得违反该条规定,否则依据该决议所进行的分配无效,股东必须将违反本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给公司。即便投资入股时有特别约定,该约定也因违反这一条规定而无效。实践中,如果是在公司有盈利的情况下按保底条款约定进行分配,这当然不存在法律问题,但如果公司没有盈利而仍然按保底条款进行分配,就明显违背了该条规定的“无盈不分”原则,股农的这一保底收入实际上是一种违法所得,股农面临着随时被要求退回已分配的股利的危险。

(4)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股权转让、股东退出公司、公司清算等规定相矛盾。就股权转让制度而言,根据公司法的一般原理,股东财产一旦投入到公司里就成为公司的法人财产,股东退出公司时无法收回出资部分。股东只能通过转让股份方可退出公司。由于公司法作出了强制性规定,一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投入到公司,股农要么因其没有其他选择只得终身成为公司的股东,分取固定股利;要么一次性转让公司股份,退出公司,告别土地。前者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却无法让农民致富,后者让农民彻底失去土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两种结果都令人堪忧。

1.2.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济风险

首先,我国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突出,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给农村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我国,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他们的“命根子”,是惟一的生活来源与基本的社会保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的这两大功能则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不少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往往是离家不离地。“将来在外面要是找不到活做,还不得回来靠这十几亩地过日子?”湖北的一位农民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在非农产业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也仍然把土地作为他们最后的保障,一旦非农产业失利,他们还能够享有最低的社会生存保障。而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出现势必会加速土地的流转,也必然会对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带来冲击。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其次,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远大于家庭承包经营。也许有人会认为,农民自己承包经营土地不也存在着风险吗?但我们认为,第一,农业生产过程的风险一般多来自于自然灾害,市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主要发生在交易环节上。以入股方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虽从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但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以此来增强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实在有限。要想真正增强农民抗风险的能力,还应在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等交易环节上做文章。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就是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来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的,而专业合作社主要由农户联合起来抵御市场上大资本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但专业合作社并不是以土地入股方式建立的,在直接生产环节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仍采用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第二,公司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使农民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大。不仅有来自自然灾害的风险,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风险。如果农民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投资入股,就等于将其生活保障的最后希望也托付给了高风险的公司,公司经营过程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入股的农民担心受怕。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入股农民能承受的起吗?曾经备受人们关注的“蓝田模式”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所以有人说,也正是这“一亩三分地”才能使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稳定,从而避免拉美模式在中国的发生。因此,社会保障程度低、公司的风险大提醒着我们,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1.3 减少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的对策

1.3.1 流地农民的自我风险规避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的农地流转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力大批外出打工,农地经营主体大量减少与变化。但是,随着外出人数的相对稳定,回流问题的不时出现,农民固有的恋土爱乡情结,以及流转中受到权益侵害等因素的影响,使土地流转呈现流转量小、流转率低、流转形式较单一的特点。除了客观因素,流转风险的考虑是主因,表现为:一是农民流转土地的能力不大。不愿或不敢接受别人的土地,是由于自己规模经营的技能不高,缺少驾驭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的能力,经营农业的收益比较低,难以在土地的集约经营中实现土地增值和个人盈利。不愿或不敢转出土地,是因为自己工作不稳,收入较低,并且没有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离乡不离土成为普遍选择。而全国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更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成了广大农民天然的现实的避风港。农地流转本身也内含不流转和非流转,这也是流转风险规避的一种必然选择。二是农民流转土地的成本复杂不定。现阶段,我国农地流转主要是在亲戚、同村家族和邻里间,以户对户的转包代耕方式进行,零星而分散,规模流转土地、集约使用土地的农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并不多见。至于用入股等现代市场方式流转土地经营农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原因是怕流转后产生纠纷、出现麻烦、留下隐患等风险。

1.3.2 政府对风险的调制与化解

各级政府在农民流转土地的风险问题上,有所作为,其主要职责是发挥流转主导作用,在地价评估、产权登记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系统的体系建构,成为流地农民利益的切实维护者。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尽量建立自我约束的科学机制,逐渐习惯于接受他方监督,尽早学会让利于民,还利于民,使自身利益从农地流转主体中剥离出来,尽力协调与流地农民权益相涉的各种关系,建立能监管、会调控、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的农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为农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创造一个好环境。

1.3.3 农地流转流程的优化设计

农地流转,包括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土地上的产品流的流动与传递。流程的实现应以农民权益为原点和终点,以土地流转为路径和载体,排除流转流程内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的时间滞后、信息失真和行为失控等阻碍因素,通过流转竞争、均衡和协调来降低流转成本,建立良好的农地关系及高效、灵活、良性的农地流转机制。农地流转,涉及规模、速度、形式、来源、用途和途径诸多复杂难题,既不能完全靠市场自然起用,也不可人为随意流动,像一阵风,如一窝蜂,遍地开花。应按科学的程序、有多种预案,在可预可控的范围内积极引导,稳妥推进。特别注意的是,需要防止流动性不足与过剩,避免流动性陷阱。在鼓励土地科学流转的同时,根据流转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刚性的政策,约束性的法规,在多方共赢的前提下,用强大的制度体系,支撑流转,实现流转流程的改进、优化、农地关系的良性互动,提高流转的公平、效益与效率。

1.3.4 负面流转的止损措施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内生机制不太成熟,造成农民权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存在风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方式,对农民吸引力不大,农民可因对新市场的适应性差而付出代价。土地双重两权分离使人对土地流转心存顾虑。流转有正负之分,对负流转止损是规避流转土地风险的重要方法。止损负面流转,需要兼备经营权的流出、转入与流回的全能。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承包权固化,使用权流转,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在承包期内,有权出让经营权,有权收回经营权,实现土地的资本循环增值功能,应该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实,农地流转是有限制的,中央规定了农地流转“一个不得,一个不能”,强调土地有条件再流转,但是,权益的转移、用途、权利人和经营者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导致流转过快、过急、冒进、脱变,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土地流而不转,转而不回,走两个极端。对土地流转,必须解决流而能转难题。只有全流程规避流转风险,才能防止流转失控。农地流转要做到有所流有所不流,可以转可以不转,防止人为设定流转速度和规模。只要充分尊重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就完全能够抵御、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充分提高农地流转的公正、效益与效率。

下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

    当前 **县是农业大县,地处安徽东北角,除土地之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更无区位优势,一小时内经济圈中无发达城市,因此城市拉动效应也不明显,长期以来位次靠后。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

    产业发展中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小编整理]

    产业发展过程关于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李永茂近年来,我村因地制宜,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我村产业化的不断深入,传统分散的农......

    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土地流转要坚持“一个前提”和“五个有利于”:农民自愿、自主,关键要自主。有利于粮食安全;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农业......

    土地流转问题调查问卷

    土地流转问题调查问卷 户主姓名:年龄:劳动力人数: 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土地面积(最初集体承包的): 1.你是否有过土地流转的经历? A有B无 2.若有,属于哪种方式? A租入B转出 3.什......

    农地流转中土地纠纷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土地流转中土地纠纷问题原因及 解决对策 Content abstract: generated from the current rural land circulation, use,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trad......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浅论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浅论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几种形式,并就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几点土地流......

    目前土地征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土地征收存在问题 摘要: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并给予补偿。随着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集体土地征收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土地征收制度本身的......

    土地流转问题与扶贫政策

    土地流转问题与扶贫政策 本报记者 徐蔚冰自2008年起,樊明教授已经指导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科生们合作出版了8部专著讨论公共政策,分别是:《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2008)、《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