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构建高效的企业流程管理体系
如何构建高效的企业流程管理体系
目前,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将只抓住市场机会、业务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到市场把握与内部管理相结合、重视内部管理建设上来。只有坚持流程的持续优化,才能在运营效率上超越竞争对手,创造竞争优势。
企业如何向管理要利润?方法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重新审视流程、强化流程管理,在流程上构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流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单个流程还需要规范、总结与完善;②流程管理业务体系没有形成;③流程管理的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根本原因在于后面两个。流程管理的组织体系与流程管理的业务体系不建立起来,单个流程的优化就没有方向,也不能完成企业的主动行为,自然难于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由于很多企业没有把流程管理视为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管理手段,因此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那么,企业如何建立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呢?流程管理体系包括方面:流程体系规划、流程设计体制、流程实施与评审机制、流程改进体制。这四个方面一脉相承,体现了管理的PDCA循环。
1、流程体系规划
首先,流程体系规划要考虑为使企业能够有效地规范、管理并支持业务发展,提升利润空间,企业需要那些流程。其次,为了便于流程管理,在做流程体系规划时,还需要建立分层分级的流程体系,明确流程之间的上下游及接口关系、识别基于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关键流程进行重点监控等。因此,流程体系规划可以参考下面几个原则:
●完整性将企业的重要活动纳入流程化管理,形成完整的文件化流程体系。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的流程体系建立以ISO9000质量体系为基础,其他方面涉及不多,一些重要的业务活动尚未纳入规范化的流程管理体系。另外,很多企业缺乏规划方面的流程,企业虽然变大了,而现有的流程体系仍然保留着小企业的特性,多着重于事务性操作,层次不高,缺乏大企
业需要的战略牵引,影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范围清晰 流程间的范围(起点和终点)明确,串起来能够形成完整的业务链,既没有断点,也没有相互交叉(既没有真空地带,也没有重复管理)。给流程界定一个清晰的范围,可以避免流程活动的相互交叉,提高流程的可操作性。例如,有些企业的流程,将规划工作与日常操作方面的工作合在一个流程当中,它们的性质不同,时间跨度也不同,责任部门、责任人也不同,将它们一一界定清楚,在实际的运作当中就不会出现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层次化、结构化流程体系按价值链进行结构化设计,建立分层分级的流程体系,使得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下游关系、支持关系)明确。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方面有层次化的文件体系,而企业层面的流程层次化,结构化并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散见于流程说明中,整个流程体系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这是造成部门间接口不清,相互扯皮的一个重要原因。
●认识关键流程基于阶段性战略目标识别企业的关键流程,便于重点跟进与管理。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基于阶段性战略目标去主动识别企业的关键流程进行重点管理,这不仅给很多企业缺乏明晰的战略有关,也是没有将流程管理提高到支持战略实现的高度的表现。
2、流程设计机制
这个阶段,需要把握规范化和优化两个原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规范化流程输入和输出明确;节点完整;活动规范明确(5W2H),便于经验积累和推广;有流程图、流程说明、表格。通常完整的流程包括三个部分:①流程图——理清活动范围以及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便于总体把握,也使流程改进小组能够从整体流程的角度,而不是从职能部门的角度看待问题;②流程说明——具体阐述流程图的各个活动的操作细节以及输入输出,便于工作经验积累和推广;③表格——流程实际运行于表格中,流程信息的传递靠表格记录。
●职责清晰流程角色分工和职责清晰。设计流程绩效指标:设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以判断流程运行绩效,并从战略的角度确定流程的关
键绩效指标。很多企业的考核指标是从职能考核的角度设立,而没有从流程的角度区建立、跟踪、考核流程的绩效。从本质上讲,所有的绩效都是依附于流程的或者说是在流程中产生的,从流程的角度设立的绩效指标,才能促使大家放弃部门本位主义,促使大家关注流程产出(过程产出、最终产出)角度去整合设计绩效指标,并选择与阶段性战略目标相关的指标作为KPI.●适应性 流程要适应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和实际运作要求。很多企业的流程还没有体现战略的要求,没有将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融入到流程当中,从而变成员工的日常操作行为;还有些企业战略变了,而流程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新的关键成功要素没有体现在流程中。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流程的适应性。另外,不要企盼用统一的流程去管理不同的业务,这样只会使流程从一开始就处于失效状态。
3、流程实施与评审机制
流程建立起来后,关键在于实施,需要树立起流程的权威性,以及建立起流程的持续评审机制,从而牵引流程的持续优化。流程的实施评审工作,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发布、培训执行流程发布后,要对相关执行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流程执行人员明确在新流程中的职责,执行规范的变化,及时掌握新流程所需的操作技能。
●树立流程的权威性流程建立起来以后,必须树立流程权威性,打造“重视流程、使用流程、管理流程”的氛围。流程要得到有效的执行,没有随意的破坏流程权威性的现象出现,企业全体员工形成按流程化规定的操作的习惯。
●建立评审机制(计划、方法、绩效测评)并实施评审这是保证流程持续有效的关键步骤。关键流程评审,由流程部门组织流程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其他流程评审,由流程主导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
●实施奖惩措施如何管理变革,包括流程管理变革,都必须要有制度支持,否则会不了了之。需要建立起一套制度,奖励在流程实施中提出有效改进措施的行为,惩罚不按流程规定执行的行为。
4、流程改进机制
针对流程实施与评审中收集到的流程缺陷,需要组织跨部门的小组进行流程的程序改进。不断,融入企业阶段性战略要求,融进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而消除管理瓶颈,使流程持续优化,持续有效,是流程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流程改进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体现战略流程必须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这样的流程才有效,否则就无效的,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因此流程改进目标必须体现企业战略要求。
●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 流程改进必须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
●消除管理瓶颈 流程改进目标必须消除目前的管理瓶颈。
●标杆基准树立行业或相关行业的标杆基准,学习业界标杆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以标杆为基准设置流程绩效目标和提升计划;对标杆基准进行跟踪研究。
●协调平衡 流程改进时,应同时梳理和协调上下游流程和接口流程,确保流程间的协调和平衡。
●持续优化流程完成流程管理的业务体系构建之后,还必须保持流程的持续优化。例如按照流程管理组织体系的要求,组织跨部门的流程工作小组收集流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流程进行评审,对问题流程或者适应性不强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优化工作方法,解决管理瓶颈。只有坚持流程的持续优化,才能在运营效率上超越竞争对手,创造竞争优势。
第二篇: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编者按
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
编者按: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才能解决“预算不准”的困惑。
“又到了8月┅┅”某企业财务部的王处长望着窗外沈闷的夜色愁眉不展,集团公司要求上报下的预算。然而,“预算不准”的老问题却令人绞尽脑汁。
回忆起历年预算工作的开展,酸甜苦辣历历在目:预算例会,公司上下总是重视不够,似乎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预算编制,方法五花八门,合理性无从保证;预算指标分配,各部门争论不休;预算执行往往超标,反复调整也无济於事;月度预算分析,电话打遍公司上上下下,难寻问题根源;年终考核,实际数与预算数大相径庭,预算严肃性倍受质疑┅┅
其实,“预算不准”只是表像,其深层的原因是没有落实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运作计划。目前,“预算不准”的现象在企业中广泛存在,而如何实现全面的预算,已经成爲无数“王处长”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毕博以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和全球最佳实践标竿爲依据,爲该企业设计了完整、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方案,该体系包括确定组织架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预算模型体系。
确定预算组织架构
预算组织架构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骨架和起点。在预算组织架构中,我们明确了财务部和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定位,扭转以往“预算是财务部的事情”的错误观点,解决了王处长的痛苦之一。
部门经理也定义成爲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既提升了部门经理对预算管理的责任感,又增加了他们对预算的发言权,使预算更趋民主和合理。
创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坚持“战略、预算与绩效高效互动”的原则,以 “运作计划体系”、“预算执行评估体系”和“预算调整体系”爲设计的3大重点。
预算运作计划体系
预算编制人员常有这样的误解:战略由公司领导负责、运作计划由部门经理负责,我们可不明白领导的想法,编制预算只需凭以往的经验,一般都八九不离十吧!在编制预算时,对公司战略的实际含义及预算管理理念的认识存在种种错误。
针对战略、运作计划和预算基本处於割裂状态的现状,建议在预算啓动会议之前,公司管理层应根据公司战略及跨的战略行动计划,提出本年的战略目标和公司运作计划,并在预算啓动会议时下达。
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时,部门经理首先根据下达的公司运作计划编写本部门的部门运作计划,作爲预算编制的依据;然後,由部门预算编制小组依据部门运作计划编制详细预算,部门经理将对预算资料的合理性进行研判,并相应修改部门运作计划。预算和运作计划就在如此周而复始的回圈中达到协同一致。这样一来,就解决了预算编制人员仅凭以往的经验编制预算的问题。
预算执行中的分析与评估体系
一般说来,公司管理层只能从财务资料看到最表面的徵兆,比如:销售收入下降,利润减少,成本增加等等。而没有进行有效的预算分析。实际上,通过预算分析,一方面对差异进行分解和细化,从资料上挖掘到差异的最底层,另一方面,结合企业的全面经营分析,从经营角度寻找産生差异的根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一般运用两种分析方法。
首先,引入因素分析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沿着预测时的估算路径,通过层层分解将导致预算指标无法完成的原因分解至最底层,从而有效的爲管理决策提供支援。
例如:公司经营利润目标下降,是由主营收入下降造成的,通过拆分因素并与预算的目标值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收入无法达标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行动方案。
其次,我们设计了月度经营分析制度,来实现预算分析与经营分析的结合。
以往,预算执行的财务人员面对“有问题”的资料即使电话打遍业务部门,也很难发现问题的症结。业务部门是最了解自身业务发展情况的,让不了解业务的财务部门编制分析报告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问题实质。而进行月度经营分析後,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每月初,各部门都需要根据财务部提供的详尽的预算分析资料,对本部门上月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经营的角度分析预算差异産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各部门的经营分析报告由专人汇总成爲经营分析报告,提交月度经营分析会进一步商讨确定应对的管理行动方案。
通过全面经营分析体系,不但增加了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减轻了财务部门的负担,“以後做分析不用再手忙脚乱了,用因素分析法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个方面了”。“业务部门最熟悉自己问题的症结,由财务部全盘包办经营分析本来就有点越俎代庖”。
在完成预算分析後,我们再开始着手预算的考核与评估。以往,很多公司都未将预算相关工作完全纳入考核体系,没有真正追溯预算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同时,对超预算和上报预算不执行等情况也未采取全面的考核措施。预算“编一套,做一套”的情况理所当然会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的预算管理考核方案,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设定相应考核指标。如:对收入完成、费用节省、预算编制错误、预算调整次数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并作爲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绩效考核。极大程度控制和降低了“实际数和预算数大相径庭”的可能,提高预算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严肃性。
预算调整体系
预算调整必须基於一定的规范,如果稍有变化便调整预算,企业目标便无从实现,预算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我们首先将预算调整分爲两类:预算目标调整和预算内部调整。前者由於会影响公司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对这种调整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并且,除了突发的特殊事项需要进行特殊事项调整以外,一般每年只在7月份调整一次;後者属於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并不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只要履行规定的超预算审批即可,调整频率爲每季度一次。
预算的模型
我们摒弃了以传统的会计科目爲出发点的预算模式,而以业务活动爲驱动,爲其设计了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模型体系,极大程度地解决了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
简而言之,该企业的全面预算模型体系首先基於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预测出各类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等,然後,将这些业务活动落实爲会计意义上的财务资料。
在模型体系的设计中,我们先设计了预算模型方案,对预测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规范,包括从业务活动出发的业务类预算,即: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支出预算;以及从会计角度出发的财务类预算,即:资産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预算,从而统一了预算编制人员对各项明细预算的认知度和编制口径。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试算表将模型方案落实爲具体的财务模型,将预测方法在表格中加以数位元化和固定化,而预算表格则贯穿於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编制流程的始终。
这样,运作计划中的营销计划就可以很容易地转化爲业务预算资料,并进一步转换成财务预算中的会计科目资料。这一详尽的、系统化的、以活动驱动的设计,极大程度地解决了王处长对预算编制不准确的疑虑。
第三篇:浅谈构建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逐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崭新的企业形式开始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财务管理恰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最大保证。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就财务管理方面来看,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监督功能弱化,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失真,致使企业效益滑坡,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严重。由此可见对现有财务运作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建立新型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这就要转变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体制下的作用,改变“财务就是记帐”的错误认识;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解决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机制。
一、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经过多年运用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以财务管
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和分配为主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而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套用,而应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吸收利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先进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二、建立财务预测系统,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能否获得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掌握信息滞后,信息反馈能力较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预算上下工夫,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算帐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编制出一套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预算体系。由此要充分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1.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预警能力。企业应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强化信息反馈能力,并根据市场信息地变化安排企业工作。
2.着力于做好预测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现金流量变化预测工作,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使企业财务活动在筹资、投资、用资、收益等方面避免盲目性。
3.搞好销售预测及目标利润预测。销售预测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正确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只有搞好销售预测,企业才能合理安排生产,预测目标利润,编制经营计划。
4.围绕目标利润编制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及其他各项预算。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及编制全面预算,有助于企业开展目标经营,为今后的业绩考评奠定基础。
5.围绕效益实绩,考核预算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三、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特别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们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为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筹资决策上应慎重分析比较,选择最适合企业的筹资方式,以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如果财务杠杆率过高,借入资金过多,一旦投资利润率下降,利息负担过重,就会威胁企业财务的安全。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强销售客户的信用调查,合理确定赊销额度,避免呆帐损失;避免随意决定赊销额度,盲目贷款,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
2.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我们不仅要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分析还要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如果企业财务状况出现一些不正常情况,如存货激增、销售下降、成本上升等要密切关注,弄清情况及时向企业有关部门反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3.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对策,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防止风险,分散风险,把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四.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挖掘内部资金潜力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安全高效地管理和使用资金,就要重视以下几点:
1.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企业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货款回笼,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占用,增强企业支付能力,提高企业信誉。
3.建立自补资金积累机制,防止费用超支现象。对企业按税后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促进企业自我流动发展。
五.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薄弱,费用支出控制不严等问题,为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控制水平,搞好成本决策和控制,提高资金营运效益,确保出资者的资金不断增值就显得尤为关键:
1.树立成本意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目标和责任,并与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提高企业成本竞争能力。
2.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管理。通过研究市场变化调整成本管理重点,把降低成本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3.建立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和牵制制度,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报表和分析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拓宽成本考核范围,改变目前的定额成本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企业不但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还应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售后的后续成本。真正把成本管理中心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上来。
六.实行企业财务公开,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适应建立规则健全,运转有效的市场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财务会计面向市场,由财务秘密转向财务公开,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市场和投资者服务,确保投资者利益。同时建立会计报表社会公正制度,加快建立以强化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财务社会监督体系,按惯例向公众公布经营状况。
七.强化内部监控职能,增强财务基础建设。
为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因此,首先要强化对企业法人代表的管理,真正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约束其行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加强任期审计和离任前审计,防止其违反财经政策,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其次,要调整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加大建设管理会计的力度,形成会计实务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两大部分。财务部门要监督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企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再次,要建立快捷灵敏的企业信息网络。企业应逐步建立起以会计数据处理为核心、与销售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信息系统相连接的信息网络,及时反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篇:浅谈构建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逐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崭新的企业形式开始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财务管理恰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最大保证。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就财务管理方面来看,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监督功能弱化,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失真,致使企业效益滑坡,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严重。由此可见对现有财务运作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建立新型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这就要转变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体制下的作用,改变“财务就是记帐”的错误认识;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解决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机制。
一、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经过多年运用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以财务管
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和分配为主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而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套用,而应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吸收利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先进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二、建立财务预测系统,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能否获得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掌握信息滞后,信息反馈能力较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预算上下工夫,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算帐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编制出一套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预算体系。由此要充分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1.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预警能力。企业应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强化信息反馈能力,并根据市场信息地变化安排企业工作。
2.着力于做好预测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现金流量变化预测工作,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使企业财务活动在筹资、投资、用资、收益等方面避免盲目性。
3.搞好销售预测及目标利润预测。销售预测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正确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只有搞好销售预测,企业才能合理安排生产,预测目标利润,编制经营计划。
4.围绕目标利润编制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及其他各项预算。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及编制全面预算,有助于企业开展目标经营,为今后的业绩考评奠定基础。
5.围绕效益实绩,考核预算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三、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特别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们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为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筹资决策上应慎重分析比较,选择最适合企业的筹资方式,以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如果财务杠杆率过高,借入资金过多,一旦投资利润率下降,利息负担过重,就会威胁企业财务的安全。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强销售客户的信用调查,合理确定赊销额度,避免呆帐损失;避免随意决定赊销额度,盲目贷款,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
2.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我们不仅要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分析还要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如果企业财务状况出现一些不正常情况,如存货激增、销售下降、成本上升等要密切关注,弄清情况及时向企业有关部门反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3.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对策,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防止风险,分散风险,把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四.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挖掘内部资金潜力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安全高效地管理和使用资金,就要重视以下几点:
1.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企业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货款回笼,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占用,增强企业支付能力,提高企业信誉。
3.建立自补资金积累机制,防止费用超支现象。对企业按税后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促进企业自我流动发展。
五.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
目前大多
第五篇:如何构建及完善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
如何构建及完善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
【摘 要】培训问题是越来越多企业现在普遍意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培训工作牵涉到员工的素质、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问题,形成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企业尤为重要。本文从笔者所遇到的某公司培训管理体系的现状出发,论述了构建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构建的三个着力点;并提出了人力资源部为完善企业培训管理体系需做一些工作的建议。相信为企业完善自身培训体系建设将会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构建 完善 培训管理体系
一、企业的培训现状分析
M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某地方药品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对培训很重视,历年都投入了不少经费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公司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如进行公司内训、参加各种公开课、名企参观、户外拓展等),也对实施情况进行月度跟踪,并花巨资建立了一流的培训室。然而M 公司的培训状况并不乐观,培训实施率远低于公司的目标值,人员参与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培训的效果未能得以有效的评估,培训工作在M公司并没有达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而陷入不尴不尬的局面。
M公司在培训方面与国内大多数企业比起来,应该算是好的了,愿意投入资金,培训形式多样,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跟踪反馈。那么为什么M公司的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呢?
通过调查,发现M公司在培训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虽然做过培训计划,却没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而是通过发放表格让各部门自己提出各自的培训项目及计划,各部门也未重视此工作,有的只是随便填填了事,使得培训工作在内容上产生偏差,导致后期的培训实践缺乏实际效应,并不能引起员工参与的兴趣,培训从一开始便偏离了目标。
第二,在培训计划变更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培训机构的延误导致培训未能按时进行的次数竟然占到了总数的16%,这一
现象表明,M公司根本没有对培训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导致有培训需求,而找不到培训机构的现象。在培训机构多如牛毛的今天,这种现象的存在,多少让人有点觉得不可思议。
第三,M公司在培训方面做的很好的是入职培训,但未在企业内部建立讲师队伍,没有对企业内部的知识经验进行归纳开发。这对M公司这样规模的企业来说,是有点不相称的。企业应该建立起内部知识传承的管理机制,这也是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M公司并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过有效的评估,仅仅是通过培训后的调查问卷了解一下情况,所谓的培训跟踪只不过是检查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至于培训产生的效果似乎没有予以强调,造成许多不需要的培训进入了企业的课堂,造成培训经费的巨大浪费。
第五,在培训职能整合方面,M公司没有采取措施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绩效管理等职能联系起来。这使得培训流于形式,对员工的工作并未产生激励的作用,反而成为他们工作的额外负担。
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培训投资的巨大浪费。也难怪许多企业的老板在培训经费的投入方面总是斤斤计较。因此,要想使企业对培训投资恢复信心,使企业的培训工作真正产生激励员工、促进公司发展的作用,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步地将培训的管理工作做到位,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
二、构建及完善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①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 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②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③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④
国外对企业中人员培训的研究发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⑤。美国、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国研究、效仿的对象,也被公认为较为先进的模式。而其先进性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其企业培训系统的(不断)完善及有效性。培训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独特的生产管理技术、推销制度、建议制度和职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创造了几十年辉煌的业绩。其中,“丰田式的教育体系”在丰田深入人心,为丰田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也初步建立了企业相关的培训制度。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培训计划经常不能按时实施;有些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培训对公司及个人的意义,甚至产生一些诸如“培训浪费我的时间”,“培训没有用”,“闲人才去培训”等不良观念;培训产生的效果不能被准确衡量,企业在培训投资方面的犹豫和动摇等,都使得看似简单的企业培训工作显得越来越复杂难做。
香港刊物《亚洲商业》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样本包括中国在内的八个亚洲国家中随机抽取的715位大型企业的高级经理。调查内容涉及对将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与核心的MBA在品质和技能方面的期望与要求等内容。一项主要的结果列举了MBA应具备的10项品质与技能是:创造与革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业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对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质、技术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⑥。这实际上是对未来亚洲企业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国内目前情况,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几年内,会有一批批已被培养好的、具备上述品质的企业
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业管理,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实际上,依靠国内企业现行的条件和培训现状,建立和强化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可能是提高企业培训效果有效可行的办法;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建立、完善适合企业现状的培训管理系统应有所作为。
三、构建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三个着力点
针对以上M公司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培训真正做到提高员工素质,进而为公司及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主要要关注三个着眼点:
(一)“好钢花在刀刃上”--整合及完善企业的培训管理流程
要想使企业的培训投资产生效益,一个畅通的培训管理流程必不可少。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质量上乘的培训机构、实用高效的课程内容、科学客观的效果评估和记录,从需求到计划、执行、再到评估,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培训管理成败的关键。
整合培训管理作业流程,就是要弄清楚每个环节间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各环节之间如何紧密衔接起来,如何规范作业方法,并形成制度。
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培训作业流程,重视每个环节对培训工作产生的影响,逐步建立了培训管理作业的各项制度,如培训需求调查采取什么方法、从哪些角度切入,如何依据需求调查进行分析,甄选出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培训需求等;如怎样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如何与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如何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排定培训进度,确保计划按期实施;如怎样进行培训供应商的管理与开发,如何健全各培训机构的资料库,慎重地选择培训机构;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培训课程进行细致的评价,确定课程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评估效果,如何进行档案记录等等。通过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得每个步骤都遵循较为合理的章程,而不是随意盲目地执行,以使得企业的培训投资真正落到实处。
(二)“人走了,知识留下”--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机制,扩展企业培训的功能
企业进行培训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并发展员工的工作能力,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在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培训的功能得
以扩展与丰富,有些企业将培训作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有些企业将培训作为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看来培训已经具备了吸引、开发、留人等功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能够将培训工作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那么培训至少还应该拥有内部知识传承功能。
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人员,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是他们作为职业个体所拥有的宝贵资源,也是他们工作价值的体现。随着员工能力和价值的不断提高,企业中的一些优秀人员会选择离开公司,开始新的职业生涯,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企业如果能够建立起内部知识传承机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地将其能力转移到其他员工身上,那么在优秀人才离开公司时,就会将损失减化到最少。
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机制,形成一种制度文化,促使所有的人员都乐意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既分享经验,又锻炼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公司必须规范员工的权利义务,协助员工进行知识经验的归纳总结,帮助员工提高分享技巧能力,并在制度上确定分享的周期、方式、以及晋升的条件,从各种渠道激励员工不断地学习成长,进行知识分享的欲望,从而达到保留企业智力资本的目的。
通过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机制,还可以塑造出一支优秀的企业内部讲师队伍。从知识分享中发现企业的人才,为企业的培训增添活力。这就需要企业规范内部讲师的甄选、培训及晋升制度,需要企业对内部讲师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开发。
因此,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机制,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企业达到“人走了,知识留下”的目的,这是一个企业培训体系充满活力的象征。
(三)、“敞开激励大门”--整合培训职能,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我们一向认为培训就是一个激励的过程,而忘记了培训只是短暂的激励。培训给员工带来的或许会有能力的提升、或许会有短暂的激动、或许会对公司有更强的认同感,但是这些都只是短暂的激励。如何在系统的范畴内保证培训激励的持续性,整合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显得格外重要。
培训的激励可以通过员工提高绩效来持续,而绩效提升的结果可以使员工得到物质的满足或职务上的提升,职务的提升又将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等等,它们是一个永无终点的循环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些职能之间找到衔接点(如培训后员工能力提升后,以何种方式承认其新价值,如何对员工重新评估,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等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培训激励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
四、如何使培训更有效、使企业更成功
以上陈述主要是从培训体系构建的制度化因素角度阐述培训的重要性及做好培训应注意的方面,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脱离企业和人而独立存在。
为了使培训体系更加有效,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还有很多。如:
1、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采取适当的方式说服企业领导进行培训投资,取得高层的支持和信任;
2、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各部门意识到哪些培训责任是应该由他们来承担的,并配合人资部在培训系统上作有效的协调、沟通、配合及落实培训计划;
3、引导各部门主管及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归纳整理成系统化的知识管理教案,督促各部门开展经验交流,分享心得,人人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及完善现有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方式,如创建培训中心、进行网络学习,进行网络会议等各种形式,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深入研究各种各培训方法的适用范围。
5、系统地看待培训的作用,作好长期激励员工的计划,进一步加强员工学习的自主性。
五、结束语
培训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从系统的高度审视培训的功能,以理性的眼光梳理培训的流程,用客观的方法去制定培训的制度,以热忱的心态去构造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机制,同时,还需要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及完善起卓有成效的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①张一驰 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洛丝特 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③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英:贝纳德.泰勒、美:戈登.利皮特 合编,陈今淼 译,《管理人员发展和培训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Wexley K N.美国对工作人员训练的研究概况.心理学动态,1996年4月第一版,36~40页。
⑥余凯成.亚洲企业界对未来创业家抱有怎样的期望.管理案例研究,2005年9月第三版,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