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年人日常活动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
老年人日常活动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
Effect of Daily Activities on Successful Aging in Older Adults
日常活动作为一种具有高生态效度的研究概念,可以描绘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图景。通过日常活动,能了解老年人在毕生累积下来的内、外部机会和限制条件下,如何构造生活内容和框架。因此,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和参与程度是各种老年适应理论的焦点,积极的参与活动被认为是成功老龄化的支柱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活动概念定义、研究方法的差异,目前有关老年人活动的研究结果众说纷纭。在我国,较为完整、系统的针对老年人日常活动及其与成功老龄化关系的研究更为罕见。鉴于此,本文在确定老年人日常活动类别的基础上,从成功老龄化的心理社会功能入手,首先研究了老年人日常活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在将传承感和社会支持质量引入老年人心理社会功能评价体系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活动类型和活动多样性对老年人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最后,本研究还分析了活动多样性对心理社会功能的作用路径和机制。结果发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方式受到个人资源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日常活动影响心理社会功能的不同侧面;活动多样性对幸福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上海市老年人活动方式本研究整理区分出了15类老年人日常活动方式,用参加率表示的主要活动是个人娱乐活动(95.6%),家务活动(85.4%),和家人的交流活动(83.7%),社会交往活动(80.5%)。平均参与活动类别为6.47。2影响老年人活动方式的因素本研究考察了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家庭收入、教育程度、职业以及个人生活目标等个人资源因素对老年人活动方式的影响:(1)有关年龄因素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纪增长,活动多样性下降。在具体的活动类别上,高龄老人仅在家务活动、个人兴趣活动、照顾上一代、照顾下一代、有偿工作和旅游活动上表现出显著低的参与率。(2)有关性别因素的研究表明,男女在活动多样性上不存在差异。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务活动、个人兴趣、正式和非正式志愿活动上,其中,女性更多地参加家务活动、正式和非正式志愿活动,男性则参加更多的团体娱乐活动。(3)在婚姻状态因素上,已婚的人比未婚丧偶离异的人表现出更高活动多样性。具体到活动类别上,已婚的人更多地参加家务劳动、继续教育、照顾下一代和上一代、有偿工作和旅游活动。(4)在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上,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老人表现出更高活动多样性,更多地参加个人爱好、继续教育、正式和非正式志愿活动、旅游等个人发展和生产性活动。(5)不同活动类型以及不同活动多样性水平的老年被试的个人生活目标差异研究表明,高活动多样性被试表现出对生活独立、经济安全、个人实现和发展以及社会价值和贡献等个人生活目标的重视;在具体的活动类别上,参加者和非参加者都在一个或者几个个人生活目标上存在差异。3老年人日常活动参与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1)首先发展了心理社会功能指标体系:第一,编制了传承感量表,将传承感分为三个因子,创造性、责任感和赋予感。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第二,编制了社会支持质量量表。将社会支持质量分为三个因子,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消极互动。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日常活动参与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分别以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一般自我效能、传承感和社会支持质量为因变量,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个人因素变量影响后,除了照顾上一代,其他活动类别都对心理社会功能都有影响,但是影响方向和效力不同,不同的活动作用于心理社会功能的不同侧面。第二,不同活动多样性水平对老年人心理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发现,不同活动多样性水平的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一般自我效能感、赋予感、工具及情感性支持上表现出差异。第三,活动多样性对心理社会功能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活动多样性对由情绪、生活满意度和传承感构成的潜变量幸福感具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方式。在间接作用过程中,存在两个中介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质量。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描绘了上海城区老年人活动方式的基本图景,支持了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和活动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心理社会功能的活动理论,丰富了成功老龄化模型中关于积极参与活动的论述,指出除生产性活动外的其他活动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负性情绪对活动不具有导向作用的研究发现补充了情绪选择理论。本研究能在观念上帮助人们客观地看待老年人的活动,不要因为社会需要或者主观偏见而忽视、损害老年人的利益,并为社区管理者和老年活动组织者根据老年人群的特点营造活动氛围、提供活动设施提供了事实依据;同时,各类日常活动和心理社会功能关系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利用日常活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干预与心情调整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第二篇: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调查报告
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调查报告
一、调查社区人们日常活动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宅在家里,调查社区人们日常活动可以更多的帮助人们走出家门与邻居建立更好的关系,让人们之间可以多点交流,邻里之间更加多的沟通才能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使老年人生活变得丰富。
二、老年文化建设要做好六点:
调查显示,有六点要做到
(一)要充分认识老年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二)要进行长远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老年文化市场;
(四)要办好老年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
(五)要加大老年文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老年文化产业对老年人的作用
(一)老年文化活动对老年人记忆力有促进作用;(二)寻找伴侣;
(三)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四)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利于发挥老年人潜能;
(五)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
四、分析与对策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显性需求不足;(2)组织不力;(3)设施不足。
(二)针对调查,老年文化产业发展以下途径
(1)以国家政策为依托,突出自身优势资源,根据老年人特点设计经营资深老年文化产品;
(2)以特色旅游与老年文化相结合;
(3)引进市场机制,按照产业生产模式来运营,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创造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项目;
(4)整合自身资源,注重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
(5)尽力获得国家本身对老年文化产业扶持。
五、结论
社会应鼓励发展城乡老年群众文艺活动组织,鼓励开展多样、健康向上的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文化的建设一要走民间与政府相结合的道路,二要走位社区服务的道路;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多方支持,也要积极扩展活动平台,把老年文化建设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第三篇: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权益保障浅析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权益保障浅析
当今社会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在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老龄化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老龄化问题下,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如老年人的赡养、老年人权益保障、老年人法律保障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够有效处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长期的发展。所以,要对老龄化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主要针对当前形势下,老年人面临的社会生活的现状,如何合理有效解决诸多问题,如何保障老年人权益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关键词:老龄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
按联合国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1%。2007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增长至11.86%.我国最新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2802万人,而60岁及以上12%,其中65岁以上8.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比重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凸显出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峻。老年人权益保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然而在权益保护中却有许多问题产生。
(一)老年人社会生活的问题及现状
1、许多老年人生活状况恶劣,生活贫困,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关于这一方面,有很多的原因。首先,赡养人赡养意识缺乏。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赋有赡养义务的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老人是指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照料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有些赡养人没有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局限性,不去生活上照料,不在精神上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使这些老年人感到孤独、心灰意冷、缺乏生活的信心。其次,老年人受虐待、遗弃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年轻时未能读书或读书很少,无固定工作,老来没有养老金;有些老人子女多,住房紧张,以至在子女婚后仍和子女住在一起,在父母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婆媳之间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后,有些很难缓解,往往导致矛盾激化,此时的老年人本身处于劣势,在见中受虐待是常有的事,个别老人受不了这份“气”选择了离家“出走”,被赡养人遗弃在外。第三,老年人财产经常受到侵犯。有些子女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钱,父母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以至于自己不劳作向父母要钱,与父母在一起坐吃山空,有的要求父母把已购的所有房权过户给自己,还说父母死后继承时不交遗产税,致使一些父母尚健在时已两手空空,自己住的房子却是“子女的房子”。更有甚者有的子女还强行叫父母分家产。第四,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落后。绝大部分老人至今仍靠子女扶养,他们年轻时扶养子女,为子女上学、结婚耗尽了全部积蓄,有的老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让给了子女。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到年老时在经济上便完全受制于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特别是个别儿媳视老人为负担,老人在家里经常受气。
2、老年人相关的法律保障不健全,许多涉及到老年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①对老年人的特有权利法律规定不明确,导致落实难。对于老年人来说,权益需要法律作出切实的、明确的保障,当执法者不按
法律做,老年人就有依据向司法部门起诉,司法部门也可依法判决;对执法者而言,也是衡量他是否依法行政的试金石。②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一是对宣传贯彻该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虽然采取了一些形式的宣传,但真正受到教育的主要是有关领导、老年人和老龄工作干部,而没有广泛地向敬老养老的主体--中青年人进行宣传。二是宣传不够深入,有的地区和单位行动迟缓,边远地区和许多单位还有死角,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的干部群众中,对其主要条文内容不甚了解。三是对在宣传贯彻该法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尚未进一步研究解决。③老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一些情况不能及时处理。一是法制观念淡薄,观念陈旧。有的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不愿意诉诸法律,怕家丑外扬而忍气吞声。④
(四)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法律保护不到位。有赡养义务的子女相互攀比,推诿、拒养老人的事件屡见不鲜,有的老人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等问题也大量存在。
3、老年人某些正常权利不受重视,甚至遭到外界的阻挠。如老年人再婚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可是现在社会上仍有两股不正常的势力,一是外在势力,如某位老人结婚了,遭到的多是非议,有的说这么一把年纪还结婚“干什么”,有的干脆说其没出息还找个老太;二是内在势力,即子女们的阻拦和干涉。致使很多老人裹足不前,甚至是结了婚也痛苦连篇。
此外,老年人的娱乐健身、再就业、再受教育等的权利及权益都没有收到合理有效的保障。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与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有效进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面对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势必对社会的产生影响。对老年人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安置,使他们安度晚年,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相反,无视老年人的权益,则容易导致社会动荡。
2、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有效进行,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智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往往具备多年的工作能力,这些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如果得到有效开发,则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有效进行,会推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众多的老年人,给相关服务行业提供了重大的市场,经过有效合理的开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动。
4、老年人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到了他们的晚年,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保护,这也符合我国的传统。
(三)实现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可行性措施。
1、健全相关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新《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核心是采取法律措施来进行。一是要落实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新《婚姻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要依法强制赡养人履行义务,让他们真正做到从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实现老有所养,让老人们颐养晚年;二是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再婚权利,对干涉阻拦老年人婚姻的除进行劝导教育外,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治安和刑事责任;三是有计划地在老年人中进
行法制宣传教育,除让他们认真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外,还要对他们进行《继承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依法来保护自己的再婚权、被赡养权、物权、增与权以及其它民事权利,在无撼中享受晚年。
2、建立现代社会的赡养制度,以子女赡养为主,国家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助与支持,使老年人的赡养制度更加的完善有效。
3、加强舆论监督,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赡养人,虐待、遗弃老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弘扬社会正气,在道德舆论方面加以督促,并辅以法律措施的合理管理与制裁。
4、加强自我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关键实际加强自我保护老进行。自己的权益掌握再自己的手中,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一是要克服“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思想,对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情形,要行使《婚姻法》第二十八条赋予的权利,敢于诉诸法律来保护;二是对子女虐待、遗弃、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多做疏导工作,并可随时请求基层组织和单位进行调解,对工作无法做通的子女,要向司法部门反映或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慎重对待自己的财产,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财产赠与给子女,尤其对住房这样的大宗财产的赠与更应慎重,要善待自己的财产,一旦决定财产给哪位子女,可采取遗嘱的办法,可进行公证,完善自有财产处分的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健全、社会的进步,老人的权益将会得到各界的重视,通过政府、社会、基层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权益将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老年人可以度过安静祥和的晚年。
参考文献:
①《中国老年报》2008年7月27日第4版。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③《中国法制史》,蒲坚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摘要】青壮年人口外流,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目前不争的现实情况,“空心村”、“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俨然已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新常态。很多过去粮食生产自给有余还能向市场提供部分粮食的村庄转变成了净粮食消费村,这一生产角色的转换不禁让人担忧起我国粮食安全。我国耕地数量眼下逼近18亿亩红线,在土地资源不充裕的情况下,唯有提高土地单产才是保证粮食供给充足的方法。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土地效率,水稻单产
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
眼下国人未富先老的窘境让人口老龄化成为了研究热点。关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有何种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划分标准为当60周岁以上人口大于等于总人口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大于等于总人口7%以上的社会称为老龄社会。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11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人占总人口的9.1%。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已经提前迈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我国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结果,06年末,全国住户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达34246万人,41―50岁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3.1%,51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2.5%,已远超国际劳工组织所划定的15%的水平。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定。
目前已有学者研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净流出机制及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例如范东君(2012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大学扩招,致使青年学生外出求学深造的机会增加,青年人纷纷走出乡村,农村务农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另一方面,城乡产业差距较大,外出务工赚钱较之农业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上升。有劳动力流出的家庭务农劳动力年龄普遍大于没有劳动力流出的家庭,劳动力流出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正相关关系。这种农业劳动力流出务工又被称作农业兼业,梅建明(2003年)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兼业程度越高,越将务农边缘化,并愿意在条件合适时退出农业。且大部分兼业农户在未来计划当中都打算继续兼业,也不愿让子女从事农业。
韩书成(2005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龄小于30岁的农户在种子、肥料和地膜中的投入均高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户。这充分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老龄化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如何,还需在下文进行讨论。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当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关系密切,我们可以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得到一些启示。发展中国家社会中存在两个部门,发达、高收益的城镇工业部门和落后、低收益的农业部门。同时,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零值劳动力。由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收益的差距,这部分零值劳动力将选择进入城镇工业部门工作。在这一收益差距暂时存在的情况下,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流出,进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当中,致使农业经营者的平均年龄上升,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
由于劳动力供给数量有限,随着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农村中出现了“用工荒”。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农业雇工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在北京、四川、山东等地,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工资逐渐上涨,2007年是50元,2008年70元,2009年80―90元,2010年男性劳动力在100―120元。
三、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投入的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因体力下降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使之减少。综合看来,老年劳动力在粮食种植当中所投入劳动力较之年轻劳动力不足。
(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用机械投入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导致的体力下降,劳动力投入减少,可能会引致老龄化的劳动力增加机械投入来弥补由于体力下降所导致的劳动力投入不足。
(三)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于农资投入影响。一方面,由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老龄劳动力可能倾向于通过提高农资投入替代其劳动力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老年劳动力较之年轻劳动力可能更为依赖过去种地的经验,产生路径依赖的作用,因而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可能慢于年轻劳动力,经验的优势转而成为阻碍优质投入品、投入技术推广的劣势。
四、稳定粮食产量的对策与建议
为确保我国粮食产量连增继续,需采取相关措施减缓老龄化趋势,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种田,提高这些人的种田积极性,并学会科学种田,提高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比较收益低是农村青壮年外流务工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是减缓甚至逆转此趋势的根本途径。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则需要采取如下方法和步骤:
(一)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地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克服我国农业根本矛盾――人多地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完善农业适当规模经营,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会种地的新兴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对于不适宜使用大型机械设备的地区推行小型机械。
(二)更多支农惠农的政策。政府在农业补贴上应该集中力量补贴真正种田种粮的农民,提高补贴额度及支持力度,减小农民资金压力,提高种田收益,提供方便的支农贷款,推广农业保险,让农民的扩大再生产不受制于资金短缺。
(三)提高土地流转灵活性。探索设计一些更加灵活的机制流转无人耕种的土地,相对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五、结论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农户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会导致农户粮食亩产减少。由于农业劳动力兼业化,种地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且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对于传统种植方法的路径依赖将会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阻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和采用。这会导致未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受到影响。而老龄劳动力种地的目的性转向会影响城市市场粮食供给,埋下粮食供给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晓鸣,任永昌,廖祖君等.农业大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态势、影响及应对――基于四川省501个农户的调查[J].财经科学,2014(4)
[2]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09(6)
[3]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3)
第五篇:浅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作者:颜婧芝
摘 要:我国是在发展过程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居民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老龄化不单单加重了家庭赡养负担,也使社会抚养负担和成本较为沉重;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虽然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长,却也减少了劳动人口的数量,“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口负债”,这将不仅仅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社会安定和谐埋下了隐患。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养老产业;养老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老龄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老龄化是我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那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健康水平堪忧,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造成人口“未富先老”。另外,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老年人“返贫”较为常见,城镇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等等。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从以上叙述的内容来看,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对社会养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赡养系数,指赡养人口占劳动人口的百分比,即60岁以上人口与15~59岁人口的比例)逐年增长,也就是说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将越来越重。预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等于 2000年的3—4倍。不仅如此,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
孩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养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的。可以说,未来几十年我国劳动人口负担之重是可以预计的,这就极易打击我国劳动人口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也提高了社会不稳定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三、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也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这种情况下,一些独居老人选择了雇请保姆。近年来保姆工资不断上涨,除了有经济条件的老人还能勉强承担,其他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大多只能望洋兴叹;加上老人与保姆相处未必融洽,许多老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
我国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给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产品市场,也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本自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把第三产业视为老龄化社会的 “救世主”。可以说,养老产业发展的好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不可避免。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济充分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化对他们经济社会发展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较高的收入水平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的赡养负担。我们制定合理灵活而又不乏活力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在全社会加强敬老爱老的教育宣传,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发展壮大老年产业等等。
可以说,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然而,从我国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不仅形势严峻,而且问题复杂,对此我们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成为世界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战略应对——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综述》,《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卷第6期.[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蓝皮书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3] 黄瑞,《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四期.[4] 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7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