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合同法五年来首次修改 劳务派遣须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法五年来首次修改 劳务派遣须同工同酬
据新华社电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昨天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实施近五年的劳动合同法做出的首次修改。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等。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法律还规定,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同时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修改 劳务派遣合同须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法修改 劳务派遣合同须同工同酬
2012年12月31日09:47河南商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该决定
劳务派遣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
企业不能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和比例
河南商报记者 杨慧俊
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劳务派遣须同工同酬。这是实施近5年的劳动合同法首次做出修改。“这对民营企业影响不大,受影响的主要是国企和事业单位。”郑州市长期从事劳务外包的庄先生分析称。
法律修改
明确劳务派遣须同工同酬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指出,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改进一步细化了同工同酬规定,明确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适用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根据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为了防止滥用劳务派遣,规定对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实行比例控制,任何企业都不能随意扩大劳务派遣用工的使用范围和比例。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现实情况
隐性同工不同酬仍然大量存在“在民营企业,劳务派遣和非劳务派遣员工之间的收入差别不大。”郑州市长期从事劳务外包的庄先生分析,法律修改后,估计受影响的主要是国企和事业单位。
庄先生以银行业为例,一线员工比如理财、柜台人员,外包员工(劳务派遣人员)年终奖一般三四千元,而本单位正式员工的年终奖多在一万元以上,高的甚至突破两万元。
“当然,单位正式员工的年终奖有时并不一定通过年终奖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单位要求员工提供发票,用发票报销的形式来发年终奖,外人很难辨别出来。”
即便是一些民营企业,有时在发放福利时,外包员工(劳务派遣人员)可能是一桶食用油,正式员工则可能是两桶食用油。“目前这种隐性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仍大量存在。
昨天下午,河南商报记者致电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工作人员表示,2013年7月1日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
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合同
一、劳务派遣: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派遣者签订劳动合同后,由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务派遣者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实际使用劳务派遣者,并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管理费而形成的关系;此属于典型的“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的用工形式。
二、劳务派遣单位是与劳务派遣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单位。《劳动合同法》第条第1款 58
三、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派遣者签订不低于2年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被派遣劳务派遣者无工作期间,按当地政府规定之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这与以前《劳动法》规定不一致,《劳动法》规定是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后,支付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务派遣者的报酬按月支付。《劳动合同法》第58条第2款
四、劳务派遣协议的签订:《劳动合同法》第59条
1、这种协议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签订的协议,与劳动合同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其大部分内容与劳动合同的内容相同。
2、用工单位需要在协议中明确退回劳务派遣者后,导致劳动合同依法终止或解除时,用工单位是否承担经济补偿金。
3、用工单位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损害劳务派遣者利益。《劳动合同法》
第59条第2款
4、劳务派遣单位有义务将派遣协议内容告知劳务派遣者。《劳动合同法》第条第1款 60
五、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者的劳动报酬。但用工单位应当监督劳务派遣单位的行为,否则有可能依据92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劳动合同法》第60条第2款
六、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不得向劳务派遣者收取管理费、扣留证件、收取押金等。《劳动合同法》第60条第3款
七、用工单位的要求:
1、对劳务派遣者的劳动报酬、条件的标准,严格意义上应当依据实际劳动用工地标准,但鉴于各地标准不统一,故适用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即用工单位注册登记所在地)。《劳动合同法》第63条
2、实行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者履行的义务基本等同于与其建立直接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义务,且实行同工同酬。但同时强调用工单位不得将劳务派遣者再次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第62条第2款、《劳动合同法》第63条
3、劳务派遣用工限定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劳动合同法》
第66条
八、《劳动合同法》对被劳务派遣者解除权给了一定限制,基本排除了该法
第37条规定的解除合同的情形,与非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相比,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比较严格。《劳动合同法》第65条第1款
用工单位的权力:劳务派遣者违反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退回而不承担责任。《劳动合同法》第65条虽未将第40条第3款列入退回被派遣劳动者的范畴,但依据《合同法》有关规定,由于客观情形导致劳务派遣协议无法履行,该协议是可以解除的,那么劳务派遣者是可以被退回的。《劳动合同法》第65条第2款
九、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法》第67条
第四篇: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设立资本同工同酬三性(2012修正案)
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设立资本同工同酬三性(2012修正案)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设立条件,对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三性”岗位等规定进行了细化。专家预计,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于2013年7月1日施行后,将会改善劳务派遣被滥用的现状。
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凝聚了众多专家和工会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今天,本报推出专版特向读者介绍《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亮点及各级工会推动和参与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前前后后;之后还将在本报第2版推出《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系列解读,敬请读者关注。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决定,实行了近5年的《劳动合同法》迎来了第一次修订,直指劳务派遣业中的劳动用工形态,从劳务派遣业经营的资格准入、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派遣劳动者的使用范围、违法派遣责任的追究等四个方面,细化了对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
《劳动合同法》修改的意义重大
本次《劳动合同法》的修改,聚焦劳务派遣制度的法律规制,是对该法施行后出现的新问题的及时应对。在这次法律修订过程中,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从“修正案(草案)”的起草、审议,到全民征求意见,到最后的审定,经过了立法机关与有关机构组织的反复调研和多方协调沟通,可以说,修正案凝聚了广大立法工作者、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专家和社会大众的智
慧。本次法律修订在征集社会大众意见的基础上又有完善,细化了法律标准,增强了可执行性,对于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见修正案在2013年7月正式实施后,必将对我国劳务派遣中的乱象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劳动合同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本次《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内容主要表现在:
(一)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资本由原有规定的50万元(草案建议100万元)提高至200万元,并增加了对单位经营场所和设施的要求,使得从事劳务派遣业的单位资质大为提升,防止皮包公司的出现,为行政监管的强化创造了条件。
(二)《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中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进行了原则规定,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则进一步明确了用工单位在履行同工同酬原则上的作为义务,即要求用工单位在劳动报酬分配上履行被派遣劳动者与该单位劳动者的同工同酬原则。用工单位上述义务的确立,为被派遣劳动者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继而对于违法派遣的追责提供了法律上的根据。
(三)更加明确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首先,增加了国家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定位,即补充性劳动用工形式。其次,细化了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之“三性”要件,从法律上厘清了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或情形。最后,增加了被派遣劳动者人数的比例上限规定,虽然具体上限规定留待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但是,比例控制这一制度工具的引入,使得宏观上调控劳务派遣业和微观上以企业内劳动用工的结构两方面有了具体化
可执行性评价标准。
(四)应对上述
(一)的修订,法律修订案新设了违法设立或经营劳务派遣业的法律罚则,同时增加了劳动行政处罚的方式和处罚力度,使得责任主体清晰化。
工会组织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实施中大有作为
本次《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工作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总工会主持了若干调研课题,深入到地方实际了解了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问题,全国总工会领导同志也在《中国劳动》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相关文章,从广大劳动者代表的立场上,为本次法律修改献计献策。然而,同时也应当注意的是,法律的修改毕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本次法律修订中,也留有遗憾,一方面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细则规定,同时,也对劳动实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集体劳动争议增加、工会职责角色凸显的当下,工会如何应对法律变化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劳动合同制和劳务派遣制下的职工)的合法权益,就成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点之一。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被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组织参加工会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律赋予工会代表相关劳动者群体维权的权利,也是对工会职责的法律要求。
由于本次《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劳务派遣制的用工将得到较大程度的规范,特别是被派遣劳动者在工资维权方面可能会依据新修订的法律,出现集中性诉求主张;同时,对于劳务派遣中的违法追责,也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诉求,发生集体性劳动争议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因上述法律变化带给工会工
作的挑战,建议工会在以下方面工作中予以重视。
(一)积极引导被派遣劳动者工会的组建和入会。随着劳务派遣业设立资格的提升(注册资本和经营场所设施等),在用人单位引导被派遣劳动者成立工会成为工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地方或行业工会可协同劳动行政部门,掌握取得经营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信息,积极开展基层工会的筹建。同时,对于劳动流动性过大的行业,可考虑在用工单位工会吸纳被派遣劳动者入会。通过上述两种渠道,增强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会组织率,为工会维权夯实组织基础。
(二)对于被派遣劳动者针对同工同酬问题以及其他违反《劳动合同法》行为,向用人单位或用工单位提出权利利益主张的,工会应当依法代表劳动者维护其权利。
(三)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仅为工资增长代表职工努力争取,同时,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原则的落实纳入到企业或行业集体协商之中,特别是对于劳动报酬分配方法、工资定级和增长制度、岗位工资水平等信息,应当代表劳动者积极了解实际,敦促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诚实义务履行。
(四)对于吸纳被派遣劳动者入会的工会组织,应当积极探索平衡劳动合同制职工与劳务派遣职工之间的利益矛盾,一方面通过普法宣传活动让广大职工认识到同工同酬原则的意义和法律规定,一方面通过与用工单位的集体协商确保两种劳动者群体利益的保障。
(五)代表意见的形成和确立,应当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少数诉求渠道,并探索工会领导中的构成变化、特殊投票权制度、特殊决议等制度,以保障
被派遣劳动者的话语权。
(六)当发生用工单位与用人单位连带责任的情形时,基层工会之间应当协同配合,并在地方或行业工会的支持下,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劳动合同法首次修改 劳务派遣用工不得超6个月
劳动合同法首次修改 劳务派遣用工不得超6个月
2012年06月27日12:09工人日报张伟杰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对“三性”岗位作出明确界定
●对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实行行政许可
●对保障“同工同酬”权利增新规定
本报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张伟杰)“一些被派遣劳动者长期没有归属感,心里落差较大。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滥用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对常规的用工方式和劳动合同制度造成较大冲击。”在26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乌日图向大会作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时发出警告:如不尽快解决劳务派遣带来的问题,必然给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着手修改已实施4年半的《劳动合同法》。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的核心内容是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岗位范围;对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实行行政许可;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增加对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
劳务派遣是《劳动合同法》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合同法》第66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但是,在该法2008年实施后,大量劳务派遣突破了“三性”规定,出现了劳务派遣单位数量大幅增加、劳务派遣用工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据全国总工会测算,全国被派遣劳动者人数2011年达到约3700万人。
乌日图表示,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劳务排遣单位过多过滥,经营不规范;二是许多用工单位长期大量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有的用工单位甚至把劳务派遣作为用工主渠道;三是被排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同工不同酬、不同保障待遇的问题比较突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参加工会组织等权利得不到很好落实,一些被派遣劳动者长期没有归属感,心里落差较大。据记者了解,目前的派遣用工大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派遣岗位大部分属于长期性固定岗位,有的岗位用工期限长达十几年。
乌日图今天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的几个重点问题,作出了详细说明:
为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草案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三性”岗位上实施,并对“三性”岗位的具体含义作了进一步界定:临时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辅助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替代性是指用工单位的职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该工作岗位上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被派遣劳动者替代工作。
为促使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经营,草案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并对取得行政许可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包括将注册资本要求有不得少于人民币50万元提高到不得少于100万元、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等。
为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草案增加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以及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同工同酬的规定。
另外,草案增加了对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一是增加规定,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二是进一步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处以罚款,并适当提高了罚款额度;对劳务派遣并可吊销其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行政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