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金融电子化法律问题论文
[摘 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呈现出新的特点.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与传统的国际金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以一种国际化的思维解决之,应当成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金融电子化 问题 建议
二战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加上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因而针对传统金融业所设计的法律会不能完全适用。国际金融电子化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简单的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一、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简史
各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之路是不同的。大体而论,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金融机构间的电子联网,其标志为1973年美国将以电话、电报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储电划系统”改建为电子化的“联储电划系统”。即建立起联邦储备银行间清算服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在银行间的应用,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现钞、票据流动而转化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种以电磁信息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传统的以有形货币为调整对象所建立起来的金融法律规范受到挑战。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199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建立,网上商业活动增多,银行开始进入国际互联网增多,在国际互联网设置网点,进行咨询服务、促销宣传、提供金融市场信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衍生工具市场价格),为用户进行网上金融证券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阶段,网络虚拟银行的建立。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在24小时之内提供银行业服务,包括储蓄、转帐、信用卡、证券交易、保险和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目前,电子化已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就中国以言,其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过程。[2]所以我们可以从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而,著者认为要加快国际金融电子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
二、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的比较
要认清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的性质,有必要对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作一比较分析。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体制,建立了以信息为基础的自动化业务处理和科学管理的新模式:[3]
首先,它用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现金交易和手工凭证的传递与交换,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其次,它使金融业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发展成为一个全开放的、全天候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可以说,现代的国际金融业,是集金融业务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身的金融“超级市场”。
再次,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
最后,它使银行业务的重点从存、贷款转向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让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局面,将被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所代替。
三、国际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或者供给金融网络,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乃至产生交易网络瘫痪的严重后果。随着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中国的因特网服务提供上、证券公司及银行业也多次被黑客攻击。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4]为有效地防范以上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控制,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司法。
(二)管辖权问题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加入进来。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业的客户可以根据既定的协议,访问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的站点,而金融机构也因此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国际金融的这种跨国界的运作方式,也跨越的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比如,中国客户登陆美国的一家银行,成为美国该家银行的网上客户,那该银行是否要受中国金融法的管制?
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5]
(三)信用问题
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欺诈人以银行客户的名义,向客户的银行发出一箱支付命令,指示从客户的账户中划拨一笔款项到受益人的账户。这个受益人就是欺诈人或其同伙。
如何防范金融欺诈,在票据资金划拨中,核证问题可以简化为核对签字盖章。但在电子资金划拨中却无法使用此方法。另外,在没有找到欺诈人或欺诈人无力赔偿时,那应给有谁来承担这个损失?[6]这也需加以研究。
(四)主体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货币电子化。从而使银行从堆积如山的金融纸票(现金、支票和各种凭证)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的范围界定便是一个。
当下,对此的看法未尽一致。在美国,对于结算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是以联邦EFT法和各州的法律为基础的。即是在实施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广泛地参与者加入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列。在欧洲大陆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目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原则上限制于金融机构,并将此作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在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限定在商业银行,并要受制于央行的监管。因而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国的规定。[7]
(五)其它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上述问题外,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问题,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各国的立法协调问题以及各国的司法协助等问题。[8]
四、有关的建议
由于笔力所限,著者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是一个多视角、多范畴的概念,既然它是一个法学概念,就应该在理论和立法上不断完善它,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信用法制的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国际金融的电子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要继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对关乎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制定好、执行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要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对电子合同的规范是电子商务法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狭义的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代理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亦涉及少量管辖问题;广义电子合同法除包括狭义电子合同法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此处所说的电子合同法从狭义。由于虚拟化的操作,电子合同关系的主体通过电子手段来设立、变更、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在保证电子手段技术本身安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终端用户的收、发、转行为的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明文规定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对电子错误、电子监控等亦应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宜。电子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体法中包含了少量程序法条款,主要是合同的管辖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电子合同交易中的“场所”等问题。通过电子合同,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当前的主流思潮。
(二)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
各国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法。
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
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虽然电子资金划拨与票据交换都属资金收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二者的当事人不尽相同,法律关系也不尽相同,并且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电子资金划拨中电子化的票据既非无因证券,也不具有流通性,从而根本丧失了票据的特性,所以应当制定独立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9]
(三)完善监督系统
完善监管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并惩戒不诚实的行为。国家可以对数据交换、电子化交易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国际金融电子化下,由于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在Internet上进行交易,国家基于对电信通信信道的监管权而同时可以对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进行监管。
国家对电子金融信用的监管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是规范信用制度、搭建信用公共信息平台。按照“部门协调、联合征信、统一管理、分类使用”和“政府发起、部门联合、相对独立、逐步社会化”的原则,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其目的在于将信用信息公布于众,以此惩戒具有不良信用记录者。
除国家监管外,还应建立交易相对人监管制度和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交易相对人的监管不像国家监管那样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为个案监管。由于相对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债权关系,相对人一般都不会怠于监管,而恰恰相反,相对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而积极进行监督、催促。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一般也较为完整、系统,但是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自揭其短,从而影响了内部监管的效果。未来应当强调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监管结构,强化责任意识,实现自我监管。
(四)完善电子金融配套法
电子金融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联系的,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合同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立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现行法律规范对于传统金融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但面对电子金融新兴业务的发展,则相形见绌,难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如税收征管法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规定几近于零,特别是这种网上支付方式对税收问题没有做出较好的规范,因而必须做好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再如洗钱犯罪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发生频率较高,对此必须在法律上予以有效的规制,这样才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此外,诉讼法中有关证据的标准等现行规定对于电子银行纠纷取证极为困难,不利于其发展,对此我们也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辉.金融电子化:法律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486,498
[3]戴建兵.网络金融[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7,19
[4]林丹明 熊辉.证券电子商务――网络经济时代的证券市场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89
[5]同[3].102.[6]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43,147.[7]同[3]154.[8]同[3]101,103
[9]曹丽娜 梁诚 发展电子银行的法律前提[N] 金融时报2002.7.4
第二篇:国际金融与贸易论文
第二次作业:
1、国际运输方式有哪些?在选用运输方式的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海洋运输
2.铁路运输
3.航空运输
4.邮包运输
5.国际多式联运
考虑因素:
1、运送货物的量多少
2、运送成本
3、通过海关或边检的可能性
4、运输速度
5、在中途过程中所要承担的风险
6、采用国际贸易的方式
2、什么是共同海损?什么是单独海损?两者有何异同? 答: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当船泊、货物和其它财产遭遇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的法律制度。只有那些确实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才由获益各方分摊,因此共同海损的成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海上危险必须是共同的、真实的;共同海损的措施必须是有意的、合理的、有效的;共同海损的损失必须是特殊的、异常的,并由共损措施直接造成。
单独海损:是指保险标的物在海上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所造成的部分灭失或损害,即指除共同海损以外的部分损失。这种损失只能由标的物所有人单独负担。
共同海损与单独海损的主要区别是:
1.造成海损的原因不同.单独海损是承保风险所直接导致的船、货损失;共同海损,则不是承保风险所直接导致的损失,而是为了解除或减轻共同危险人为地造成的一种损失。
2..承担损失的责任不同。单独海损的损失一般由受损方自行承担;而共同海损的损失,则应由受益的各方按照受益大小的比例共同分摊。
3.损失的内容不同。单独海损仅指损失本身,而共同海损则包括损失及由此产生的费用。
第三次作业:
1、试述进出口交易的一般流程。
答:进口流程:
一、报价:
在国际贸易中一般是由产品的询价、报价作为贸易的开始。其中,对于出口
产品的报价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等级、产品的规格型号、产品是否有特殊包装要求、所购产 品量的多少、交货期的要求、产品的运输方式、产品的材质等内容。
二、订货:
贸易双方就报价达成意向后,买方企业正式订货并就一些相关事项与卖方企业进行协商,双方协商认可后,需要签订《购货合同》。在签订《购货合同》过程中,主要对商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包装、产地、装运期、付款条件、结算方式、索赔、仲裁等内容进行商谈,并将商谈后达成的协议写入《购货合同》。
三、付款方式:
比较常用的国际付款方式有三种,即信用证付款方式、TT付款方式和直接付款方式。
四、备货:
备货在整个贸易流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须按照合同逐一落实。备货的主要核对内容如下:
1、货物品质、规格,应按合同的要求核实。
2、货物数量:保证满足合同或信用证对数量的要求。
3、备货时间:应根据信用证规定,结合船期安排,以利于船货衔接。
五、包装:
您可以根据货物的不同,来选择包装形式。不同的包装形式其包装要求也有所不同。
六、通关手续:
通关手续极为烦琐又极其重要,如不能顺利通关则无法完成交易。
1、属法定检验的出口商品须办出口商品检验证书。
2、须由专业持有报关证人员,持箱单、发票、报关委托书、出口结汇核销单、出口货物合同副本、出口商品检验证书等文本去海关办理通关手续。
七、装船:
在货物装船过程中,您可以根据货物的多少来决定装船方式,并根据《购货合同》所定的险种来进行投保。可选择:
1、整装集装箱
2、拼装集装箱
拼装集装箱,一般按出口货物的体积货重量计算运费。
八、运输保险:
通常双方在签定《购货合同》中已事先约定运输保险的相关事项。常见的保险有海洋货物运输保险、陆空邮货运输保险等。其中,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所承保的险别,分为基本险别和附加险别两类。
九、提单:
提单是出口商办理完出口通关手续、海关放行后,由外运公司签出、供进口商提货、结汇所用单据。
所签提单根据信用证所提要求份数签发,一般是三份。出口商留二份,办理退税等业务,一份寄给进口商用来办理提货等手续。
进行海运货物时,进口商必须持正本提单、箱单、发票来提取货物。(须由出口商将正本提单、箱单、发票寄给进口商。)若是空运货物,则可直接用提单、箱单、发票的传真件来提取货物。
十、结汇:
出口货物装出之后,进出口公司即应按照信用证的规定,正确缮制(箱单、发票、提单、出口产地证明、出口结汇)等单据。在信用证规定的交单有效期内,递交银行办理议付结汇手续。
进口流程
办理海关进口手续流程图及简要说明
1、一般情况下的从国外进口到国内
到港货物->外贸公司或者委托外贸公司办理进关手续->进口
2、从国外视同进口到保税区
到港货物->保税区企业自行办理保税区海关备案手续->保税区仓库
3、从保税区进口到国内
保税区仓库内货物->保税区海关通关手续或保税区海关核销手续,海关通关手续->进口
4、从国外通过保税区海关(一次性)进口到国内
到港货物->保税区外的贸易公司代理进口保税区海关通关手续->国内
2、试说说你对发盘的撤回和撤销的理解。
答:发盘的撤回是指发盘人将尚未被受盘人收到的发盘予以撤销的行为。
发盘的撤销是指发盘人将已经为受盘人收到的发盘予以撤销的行为。它们的区别:
撤回:公约规定,未生效之前可撤回。
撤销:在未接受之前,可以撤销,如果撤销通知在受盘人发出接受通知前送达受盘人不得撤销发盘。或规定有有效期,受盘人有理由信赖该发盘使不得撤销的,且采取了行动。
信用证方式下进出口业务的风险与防范: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工作、吸引外商投资的不断扩大及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进出口企业的进出口业务的迅速发展,进出口企业对外洽谈业务大部分使用银行信用证。由于信用证业务涉及到不同国家习惯、不同客户习惯,在信息传递、贸易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同时,企业所选定的银行,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就不可避免地传导给银行。银行只要针对信用证结算业务特点,找准风险源,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那么所面临的信用证业务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信用证出口是如何结算的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保证,它是银行根据开证申请人(即进口商)要求
和指示,向受益人(即出口商)开具,在规定的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结算方式是指在进出口业务中,由进口方的银行及开征行应进口商要求向出口商出具的书面承诺,只要出口商提供了符合信用证的单据,开征行即担当第一付款人,向出口商支付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进出口商在外汇银行采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一方面能保障出口商如期如数收回货款;另一方面,由于货款的支付是以取得符合信用证规定的货运单据为条件的,这样就有利于进口商对进口货物的品质、数量等进行控制检验,并决定是否到银行付款赎单。但这并不是十分安全的,具体点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信用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企业的信用风险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进出口企业的资信风险 ①开证申请人(进口商)无理挑剔单据、拒收单据或倒闭破产,信用证到期不能付款,或进口商故意欺骗银行,预先提货而使银行信誉受损;②出口商信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银行收汇是否安全、可靠。如果出口商信用不良,出现出口货物以次充好或短少数量,与合同或信用证要求的物品不符;不按信用证规定时间装运货物,文件没有按信用证规定时间提交给银行,这些各种违约情况,造成银行收汇困难,出口商也不能按时收汇。
2.2 出口商伪造单据的风险 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中,开证行是凭符合信用证条款要求的单据向出口商付款,而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明文规定“在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当事人所处理的只是单据,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交的任何单据的形式、完整性、准确性、真伪性或法律效力概不负责;如果出口商信誉不佳,伪造质检单、保险单、提单等单据且使单据以假乱真并符合信用证条款,则进口商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款赎单,造成钱财两空。又如进出口商串通一气,采用有意使开证行、收单行名称、地点不祥或错误及误加密押等手段,使进口商难以收到货物,从而将开证行牵涉近来。
2.3 进出口商进行担保提货的风险 信用证结算方式中,由于进出口商双方国家距离较紧,货物到达目的港口后,提单、发票等信用证要求的单据还没有寄到开证行,进口商为了避免货物到港后产生压港费用,一般要求开证行根据出口商发来的提单和发票的传真件或者扫描件向海关出具担保文件提货,进口商可凭此文件办理先提货,而由此导致开证行放弃了对货物控制权。银行信用本身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出口贸易结算的50%以上采用信用证方式。企业选择这种方式原因,是让银行也帮助企业把好最后一道关。但是,信用证业务自身的复杂性和游离于基础合同的独立抽象性加重了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难度。世界各国不时有信用证诈骗案的发生,发展中国家更成为信用证诈骗的多发地区。由于银行结算自身对其信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防治是有限度的,特别是在内控制度建设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信用风险产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就信用证结算中银行信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3.1 银行业务人员审单不严格招致开证行拒付风险。开证行或进口商恶意挑剔不符点,开证行推卸责任,拒付款项,则意味着议付行就得被动承担责任,造成企业直接无法全额收汇。
3.2 企业选择银行,也要对银行各项服务作一定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银行收到客户开来的信用证,银行对信用证内的一些软条款和陷阱,及时提醒企业,避免给企业带来恶果。
除进出口商的商业信用和银行自身信用产生风险外,其它诸如外汇结算风险、交货、运输方式、航运风险、法律异地化风险、国际政治风险,这些都可能对银行信用证结算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信用证风险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风险。
所以根据以上风险,我们也拟定相关的对策。具体对策如下:防范信用证结算风险的对策
4.1 商业信用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的相互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对其二者的防范同样具有不可替代行,即不能单纯地防治商业信用风险为主,也不能片面地以防范、规避银行信用风险为主。
4.2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操作制度,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多给业务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企业业务人员自身也要不停的学习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银行也应该把新的政策和法规及时通知企业,银行根据新政策的出台举办业务培训,避免自身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
4.3 发挥企业和银行双方在防范结算风险上的互补作用。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涉及结算银行和进出口企业两大利益主体,双方配合的疏密程度,决定着结算的效率和安全与否。银行介入国际结算结束了进出口商之间的直接结算,提高了贸易结算效率,也大大减轻了企业帐务管理等方面的负担,使其能够一门心思搞贸易经营。但银行提供结算服务并不意味着进出口企业义务的全部解除,比如银行结算方式下,出口企业要制单、交单,对贸易伙伴自己要审核并决定是否接受。这些事情做不好,直接影响到银行结算的顺畅进行也是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时熟悉贸易中的有关规定,心存绕新心理和投机取巧的做法,提高预防、识别、处置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假信用证、假冒单据、软条款信用证、信用证项下货权丧失、挑剔不符点等各种贸易诈骗手段的能力,拒风险于国门之外。只有企业和结算银行立足于各自的内外环境,树立自我防范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维护银企双方的共同权益。如付款行或保兑行出现倒闭情况,银行贸易融资就会产生风险。银行随时提醒进出口企业,以免企业业务受损,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逐步实现业务规范化、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处理各种信息,才能更快捷的给客户服务。
第三篇: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论文
2003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与此同时,美国的减税措施和全球性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共同造就了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近年来不多见的普遍牛市大行情,各国股票指数、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石油市场要么是强劲攀升,要么是挑战新高。预计2004年将延续这一趋势。
一、各国经济概述
1、美国
与2003年第三季度的强劲增长相比,美国第四季度GDp增长大幅减缓,折合年增长率为4.0%,约为第三季度增幅(8.2%)的一半,而2003年全年GDp增长3.1%,仍呈现强劲复苏态势,但低于华尔街预期。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个人消费、出口、设备与软件支出、库存投资及住宅投资。但第四季度的数据表明,以上部分指标的景气状况有所缓和。
从财政和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层面来看,2003年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主要得益于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金融市场的宽松环境。未来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前景,除了尚不明确的一些政治、经济因素以外,市场的注意力仍应集中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之上。虽然2004年1月28日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1.00厘的45年低位不变,但未来美国货币政策环境仍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通胀方面,美联储关心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仍然低位徘徊,美国经济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可能。美联储局货币政策最为关注的3个方面:经济增长、就业及通胀压力中,只有经济增长是明确支持利率上调的政策倾向。从大选因素来看,决定联储加息最重要的因素应是劳动市场,但数据表明,美国劳动市场第四季度并不明朗,即使是近几个月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四季度末5.7%的失业率仍然是美国联邦政府无法接受的。因此,虽然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加息迟早要到来,但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仍主要取决于未来劳动市场的表现。
表1 2003年第三、四季度美国主要经济指标简要比较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消费支出增长
6.9%
2.6%
耐用品支出增长
28%
0.9%
非耐用品支出增长
7.3%
4.4%
政府支出增长
1.8%
0.8%
联邦政府支出增长
Na
0.7%
各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增长
Na
0.9%
企业投资
12.8%
6.9%
非住宅投资下降
1.8%
3.0%
设备和软件的支出
17.6%
10%
建筑支出下降
Na
2.4%
住房支出增加
21.9%
10.6%
整体个人投资
14.8%
12.4%
出口
Na
19.1%
进口
Na
11.3%
2、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
总体来看,2003年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在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进展缓慢。全年各成员国的失业率平均高达8.1%,劳动生产率增长仅大约为0.5%-1%的水平,2003年末欧盟各国的人均GDp也只相当于美国的72%。
从欧元区成员国2003年第四季度的表现来看,2003年11月份,欧元区12国工业生产比上月微升0.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为1.2%。11月份工业生产虽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幅度如此之低,表明复苏力度不如预计的那样强劲。在欧元区成员国中,爱尔兰和德国11月份的工业生产增幅分别为1.4%和1.3%,荷兰和卢森堡的增幅则相对较高,分别为2.1%和1.9%,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工业生产却下降了0.4%。在将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丹麦和瑞典计算在内后,欧盟15国2003年11月份的工业生产比上月下降了0.1%,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上升了0.9%。通货膨胀方面,欧元区2003年12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预计将由11月份的2.2%重新降到2.0%,即降至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
2003年全年情况,德国GDp比前年下降了0.1%,是199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财政赤字总额为860亿欧元,占该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连续第二年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全年劳动市场状况方面,在欧元区12国中,西班牙的失业率最高,为11.2%,卢森堡的失业率最低,为3.9%。在欧元区经济大国中,德国和法国去年12月份的失业率分别为9.2%和9.5%,均与上月持平。
欧元区之外的主要欧盟成员国英国的2003年四季度数据表明,11月份制造业产值较上月下降0.7%,这是该数据自2002年10月份下降1.5%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期工业产值下降1.0%。与2002年同期相比,2003年11月份制造业产值增长0.7%,工业产值下降0.4%。通货膨胀方面,英国通胀压力仍然非常低,短期内也不太可能上升到2.0%的目标水平。
3、日本
虽然2003年12月份日本工业产值出现了4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较11月份减少1.0%,但由于10月份和11月份工业产值双双攀升,第四季度的工业产值依然大幅提高,较前一季度增长了3.6%,工业生产依然处于复苏阶段。四季度工业产值推动力来自出口尤其是对亚洲邻国的出口非常强劲,而12月份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机械设备的生产较上月下降了2.7%。2003年,日本全年工业产值增长3.2%,为200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业率为5.3%,比历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末失业率为4.9%,为近年来首次低于5%。日本经济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矿业生产持续增长。
二、企业收益改善,设备投资增加。
三、企业倒闭减少,失业人口下降,家庭消费开支出现增长。
尽管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好转,但影响复苏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包括:通货紧缩还在持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筹资难度未减;个人消费虽然出现回升,但消费增长主要依赖部分高收入者。另外,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持续增长
主要依赖出口主导型的汽车、电子机械类大企业投资的增加,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却在下降。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等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日本政府经济结构改革逐步出现成效,2004年日本经济将继续呈现缓慢上升态势,逐步进入以出口为主导的低速增长阶段。日本政府预测,2004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将为0.5%,实际增长率将为1.8%。
表 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指标
08/0
309/03
10/03
11/03
12/03
美国
非农业职位增长(万)
-4.112.513.7
4.3
0.1
失业率(%)
6.1
6.1
6.0
5.9
5.7
工业生产(较上月± %)
0.0
0.6
0.41.0
0.1
零售额(较上月± %)
0.6
1.0
-0.3
0.9
0.5
CpI(较上年同期± %)
2.22.3
2.0
1.8
1.9
欧元区
失业率(%)
8.8
8.8
8.8
8.8
零售额(较上月± %)
-1.1
-0.3
0.0
工业生产(较上月± %)
-0.6
-0.4
1.3
0.1
CpI(较上年同期± %)
2.1
2.2
2.0
2.2
2.0
M3货币供应增长(年率%)
8.2
7.5
8.1
7.4
7.1
日本
失业率(%)
5.1
5.1
5.2
5.2
4.9
工业生产(较上月± %)
0.5
3.0
0.8
0.8
1.0
CpI(较上年同期± %)
-0.3
-0.2
0.0
-0.5
-0.4
M2货币供应及存款证(较上年同期± %)
2.0
1.8
1.5
1.6
1.5
4.亚太和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
受SARS疫情的冲击,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普遍出现放缓;但第三季度,中国、印度、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等地区的内需加速增长,以及美日经济的复苏,大大改善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
2003年,菲律宾GDp增长了4.5%,略高于2002年的4.4%。印度在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4%,连续7年实现了快速增长。韩国由于内需不振,GDp增长率仅为3%。2003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为1996年以来增长最高的一年。新加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0.8%,而在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7%和3.7%,由此可见,在经历了一年的经济困难之后,新加坡的经济状况呈现强劲复苏趋势。2004年预计将增长3-4%。2003年,印尼经济增长3.8%,其中国内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2003年,香港经济第一季度增长4.5%,第二季度萎缩0.5%,第三季度增长4%,预计第四季度增长可达4.2%,全年增长将达3.2%,2003年10至12月,香港失业率为3.3%,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下降1.9%,仍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
对于东亚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状况,亚洲开发银行认为,2003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1%,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6%。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
拉美地区在阿根廷危机逐渐稳定之后,也开始走向了复苏之路。200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率为1.5%,城市失业人口达1670万,失业率达10.7%。平均通胀率8.5%,工资水平平均下降4.7%。2003年拉美国家中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阿根廷,增长幅度将达7.3%,哥伦比亚增长3.4%,厄瓜多尔和墨西哥分别增长2.0%和1.2%,巴西的增长率只有0.1%,委内瑞拉经济将下降9.5%。乌拉圭仍处于2002年危机阴影中,其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5%。2003年,拉美的外贸将连续第二年出现顺差(顺差额预计为370亿美元)。2003年,拉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左右,投资率约为18%(按1995年价格计算)。拉美的通货膨胀率将从2002年的11.4%下降到2003年的8.6%。
二、全球股票市场
受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反弹的影响,加上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在美国官方公布了2003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高达8.1%之后,全球股市也迅速做出了反应。2003年四季度,股市高歌猛进,到12月底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纳斯达克也冲破了2000点。
1、美国
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各上市公司三季度财务状况的持续好转的影响,美国各主要股票指数涨幅非常明显,2003年末,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同比上涨了25.3%,重新突破了10000点大关;而随着全球IT行业在下半年的全面复苏,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的NASDAQ指数涨幅更是高达50%,冲破了2000点心理大关;代表市场整体水平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也相应上涨了26.4%,达到了1111.92点。
表3 美国主要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收盘)
主要指数
2003-12-
312003-6-30
2002-12-31
涨幅
道琼斯30工业指数
10,453.90
8,985.4
48,341.63
25.3%
NASDAQ综合指数
2,003.37
1,622.80
1,335.51
50%
标准普尔500指数
1,111.9
2974.51
879.82
26.4%
注:股票指数涨幅均指相对去年末的波动(下同)。
2、欧洲
2003年,欧洲各主要股指结束了2000年以来的持续跌势,出现较全面回升,某些股指上涨的幅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市场。其中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年底较年初上涨了13.6%;巴黎CAC40指数则上涨了16.1%;法兰克福DAX指数涨幅最高,达到37.1%;意大利 MIBTEL指数涨幅为13.9%,西班牙马德里SMSI指数上涨27.4%。与美国各股指相比,欧洲某些股票指数的涨幅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欧元区经济景气状况仍然不如美国经济。与此同时,美联储利率长期低于欧洲央行利率水平,这也成为欧洲股市表现不如美国的重要原因。
表4 欧洲主要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
312003-6-30
2002-12-30
涨幅
伦敦FTSE 100 指数
4,476.90
4031.20
3,940.40
13.6%
巴黎CAC 40 指数
3,557.90
3084.10
3,063.91
16.1%
法兰克富DAX 指数
3,965.16
3220.58
2,892.63
37.1%
意大利 MIBTEL指数
19,922.00
18,360.00
17,485.00
13.9%
马德里SMSI指数
807.98
719.87
633.99
27.4%
3、亚洲和日本
表5 亚洲各主要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30
2003-6-30
2002-12-
31涨幅
香港恒生指数
12,575.9
49,577.1
29,321.29
34.9%
日经指数
10,676.64
9,083.11
8,578.9
524.5%
汉城综合指数
810.71
669.93
635.17
27.6%
新加坡海峡指数
1,764.52
1,447.89
1,341.03
31.6%
4、拉美各国
表6 拉美各国股票指数2003年变动情况
主要指数
2003-12-30
2003-6-30
2002-12-
31涨幅
阿根廷 MerVal 指数
1,071.9
5765.61
524.95
104.2%
巴西 Bovespa 指数
22,236.00
12,973.00
11,268.00
97.3%
墨西哥 IpC 指数
8,795.28
7,054.99
6,127.09
43.5%
三、外汇市场
1、美元
2003年美元兑世界各主要货币的汇率,呈持续下跌态势,一改前几年强势美元的格局。美元兑各主要贸易国一揽子货币,自2002年末以来下跌了10%以上。其中,美元兑日元下跌约13%;兑欧元下跌了约16%;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美伊战争的影响;以及在下半年,美国政府为了使经济快速复苏而采取的弱势美元的政策,加上巨额且不断增加的贸易赤字和国内财政赤字等原因,是美元下半年仍无法走出下跌阴影的主要原因。
而在第四季度,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更是冲破了1美元兑110日元大关,继续向100日元的心理支撑点方向迈进。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在四季度也突破了1美元兑0.8欧元,达到了1美元兑换0.78欧元,创欧元诞生以来的新低。预计弱势美元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2、欧元
2003年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欧元一直处于升值的态势。一方面有美国经济和欧元区经济调整和经济基本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欧元正逐渐向它的合理购买力回归。但是在2003年第四季度,美元再次连续贬值,突破了1美元兑0.8美元的合理购买力比价。显然这对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欧元经济是极为不利的,从德国的出口表现来看,2003年德国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法国首次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高居不下等,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弱势美元造成的。因此,强势欧元和弱势美元对欧元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在2004年仍将有所体现。
2003年欧元兑日元的汇率,可谓是起伏不定,5-8月一度达到1欧元兑140日元,但是8月初以来,逐渐向125-130合理水平回归。然而在第四季度末,欧元兑日元汇率再次升值到了135日元。同样,强势欧元也会削弱欧元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日元
2003年,日本全年工业产值攀升3.2%,为200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业率为5.3%,比历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是日本年均失业率13年来首次比上年减少。以上数据表明,2003年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长达10年的萧条期。相应地,日元也呈现强势地位,尤其是兑换美元的汇率,200
3年从年初的1美元兑换135日元连续升值到105日元左右。短期内并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但是,正是日元过于强势,四季度出口逐渐下滑,才造成了2003年四季度日本工业产值出现了萎缩。这一方面与三季度的合理回调有关,但与四季度日元连续升值也不无关系。因此,强势日元对于刚刚走出萧条期,甚至仍处于通货紧缩困境中的日本经济显然是弊大于利。
四、各国利率
1、美国
2003年12月9日,美联储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利率决定会议上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于1%不变,并重申将“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利率于低档。但2004年1月28日,虽然美联储决定仍维持1%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但删除了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变承诺。这表明,美联储为了让市场消化加息的预期,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也为日后调高利率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文谈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程度、通胀压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尤其是最后一个因素,在没有明显起色的时候,美联储不会轻易修改当前的利率水平。
2、英国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英镑汇率的走软、强劲的消费者支出,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重新抬头,英国成为西方第一个提高利率水平的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是在美国和欧元区2002年整体萧条的情况下,英国的经济增长也从未转向负数,就业率也继续保持增长。这意味着英国的富余生产能力有限。因此,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将进一步加大提高利率的压力。2004年2月5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再次调升利率水平,将附买回利率从3.75%提高到4.00%。
3、欧元区
2004年1月8日,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决定将欧元区12国货币的主导利率维持在目前的2%的水平,承认欧元汇率过高对欧洲企业出口带来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逐渐复苏的经济增长以及消费需求部分地抵消了欧元升值带来的冲击。当然,强势欧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欧元区的物价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通货膨胀仍然在2%目标之内。因此欧洲央行决定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
表7 全球主要国家及相关地区最新指标利率一览表
最新利率水准
最近一次变动
美国
联邦基金利率1.00%
2003年6月25日降25基点
加拿大
隔夜拆款利率2.50%
2004年1月20日降25基点
日本
贴现率0.1%
2001年9月18日降15基点
中国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1.98%
2002年2月20日降27基点
一年期贷款利率5.31%
2002年2月20日降54基点
台湾
重贴现率1.375%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担保放款融通利率1.7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香港
最优惠利率5.000%
2002年11月7日降12.5基点
隔夜贴现窗利率2.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点
韩国
隔拆利率目标3.75%
2003年7月10日调降25基点
澳大利亚
指标利率5.25%
2003年12月3日调升25基点
欧元区
附买回利率2.00%
2003年6月5日降50基点
英国
附买回利率4.00%
2004年2月5日升25基点
瑞士
利率目标0.00-0.75%
2003年3月6日降50基点
五、国际期货市场
2003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的加快,原材料的价格都出现了大牛市行情,无论黄金、原油、钢材、水泥、铜铝,还是油籽、植物油以及棉花价格,都纷纷挑战新高,不少商品特别是基础生产资料价格创下了一年乃至数年来的新高,从而推动全球商品期货市场节节攀升。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全球期市成交量继续强劲增长,欧、美、亚三大洲的期市齐头并进,各品种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交量屡创新高。
在欧洲,世界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Eurex在2003年的交易量首次突破10亿手,比上年提高了27%。与此相比,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也不甘示弱,作为现代期市发源地的芝加哥,其3家期货交易所在2003年均有不俗表现:CME和CBOT的合计交易量首次突破10亿手大关,并且双双刷新了各自的交易量记录;CBOE的成交量也稳步增长,全年成交2.84亿手,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作为美国成交量最大的期货交易所,CME在2003年的成交量达到6.40亿手,同比提高15%,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由于今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市场对外汇期货的交易兴趣不断增长,表现在外汇期货的成交量和空盘量不断刷新记录。另外,由于美元汇率前景不确定,多种全球货币期货的空盘量也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作为世界头号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在2003年的期货和期权成交量达到4.54亿手,比上年提高了32.1%。除了传统的强项——农产品期货成交量大踏步前进外,CBOT的金融期货和期权产品的成交量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达到3.66亿手,比上年增长了36.5%,其中其龙头品种10年期国债期货以及联邦基金期货均有不俗表现;5年期国债期货的全年交易量也达到7374万手,同比提高46%;两年期国债期货成交量比上年提高106%。股指产品期货也是迅猛成长,全年成交量达到1554万手,同比提高69.6%,其中迷你道指期货的交易量达到1086万手,同比提高388%。
对铜市场来说,2003年世界铜的消费出现了显著的回升。铜市场出现了久违了的大牛市,NYMEX的COMEX分部也频传佳音,截止到11月25日,其铜期货就打破了16年来的年成交量记录,达到287万手,超过了2001年的286万手记录。LME三月铜从年初的1560美元/吨,涨至年底的2350美元/吨,实现了宏伟的大牛
市行情。
六、国际黄金市场
国际黄金市场2003年是多头扬眉吐气、收获颇丰的好年头。黄金市场历来与汇市联系紧密,美元从强势货币转为弱势货币。使得黄金市场多头“好风凭借力”,从年初350美元左右水平起步,一路走高到年末的410美元大关。仔细分析2003年国际黄金市场行情变化,可以发现,黄金价格的变动与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欧元甚至日元的变动有着惊人的密切相关性。黄金价格明显与美元有负相关关系,与欧元、日元有正相关关系。也即,当美元表现坚挺,呈升值趋势时,金价就疲软,而当美元下滑,欧元、日元走强时,黄金就跟随上涨。特别是欧元动向对黄金的影响更为显著,二者之间表现出来的一致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很少出现欧元走强而黄金同时在下跌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甚可以说欧元和美元的汇价是黄金市场的风向标。
展望2004年国际黄金市场,鉴于2003年国际黄金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临,国际外汇市场后续行情发展趋向有利于黄金,即美元持续疲软,短期内恢复元气的可能性不大,欧元朝气蓬勃,欧元区经济基本面向好及高于美元的利率支持,使欧元对美元在平价以上的兑换格局轻易不会被打破。
表8 2003年全年国际现货黄金价格走势(美元/盎司)
1.30
3.30
6.30
9.30
10.3111.30
12.29
国际黄金价格
369.2334.5346.10
384.55
384.15
397.50
414.10
七、国际石油市场
2003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强劲使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大增。在欧佩克9月份决定反季节削减供应量后,油价在低库存和寒流天气的刺激下节节上扬,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WTI和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于12月18日分别涨到33.71美元和30.80美元。而鉴于近一年多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欧佩克不愿采取措施冷却油市,2003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为28.14美元,是过去15年来最高的。WTI也高达31.02美元,是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达日均7600万桶,比去年多出120万桶,这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重要原因。
2004年年初,油价接近美伊开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将使石油需求继续保持2003年的增长势头。初步分析,支撑2004年全年油价高位走势的正面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增长与需求。世界经济的复苏进度加快,在石油需求上也将反映出来。IMF预测,2004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03年的3.2%上升到4.1%。摩根士丹利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全球经济利好因素,使得国际能源署最近两次调高对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2)欧佩克限产。欧佩克以美元疲软为由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合情合理。在2003年,在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17%的同时,WTI上涨了19%。欧佩克打算在2004年2月10日开会讨论二季度产量政策,预计届时该组织将从3月份起削减供应量,以防油价在需求淡季下跌。欧佩克10个成员国目前产量配额为2450万桶/日,届时该组织可能削减100万桶日产量。
而支撑2004年油价高位的负面因素包括:(1)非欧佩克增产。连续4年超过25美元的高油价使一些依赖高价格的非欧佩克油田得以生存。由于投资增加和技术进步,前苏联以及西非近海深水油田的产量在上升。初步预测,2004年非欧佩克产量将增加15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占80万桶/日。(2)伊拉克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在中东地区6,856亿桶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当中,伊拉克占16%,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储量大国。
初步预测,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增加120万桶,非欧佩克日产量将增加150万桶/日。2004年,供过于求的威胁将迫使欧佩克从3月份开始减产,以防油价跌到22-28美元目标范围以下。预计欧佩克实际产量仍将超过官方配额。然而,西方库存的增加仍会因欧佩克减产和需求的强劲增长而受到限制,油价在2004年可能还不致出现大幅下降。
第四篇:国际金融专业论文选题
国际金融专业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仅供参考)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
2.风险资本投资机制研究
3.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研究
4.中国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选择
5.金融控股公司与多元化金融服务
6.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与资产管理公司运作
7.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8.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10.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执行
11.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与政策含义
12.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13.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及其管理与内部控制分析
14.银行并购研究
15.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16.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17.金融期权、期货与基础市场间关系的研究
18.网络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跨国银行监管研究
20.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21.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开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2.我国养老基金的运营机制
23.利率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研究
24.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与竞争优势建立
25.论银行混业经营的机遇与挑战
26.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
27.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
28.跨国银行在华战略研究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启示
29.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30.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探析
3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导向策略研究
32.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研究
33.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
34.资产泡沫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
35.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17
36.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研究
37.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38.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
39.金融衍生工具在中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40.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衡量与管理
41.转轨时期我国银行监管的经济学研究
4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43.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44.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45.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及实施对策
46.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并购研究
47.我国银行卡业发展分析
48.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
49.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
50.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51.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
52.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利率渠道研究
53.我国汇率走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54.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55.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问题研究
56.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7.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58.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59.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60.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制约因素及对策
61.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早期预警研究
62.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6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分析
64.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研究
65.我国信用消费研究
66.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67.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68.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9.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设立基金公司分析
70.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71.中国外汇储备适度性分析
72.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73.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
74.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径与条件
75.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76.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与利率平价的关系
77.跨境资本流动的原因、风险及防范
78.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研究
79.国际收支调节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
80.外资政策与国际收支平衡
81.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研究
82.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研究
83.中国货币政策的外汇传导
84.资产证券化与金融风险防范
85.高额外汇占款与货币政策执行
86.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
87.我国货币乘数走势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88.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89.商业银行外汇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90.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研究
91.汇率、利率联动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92.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研究
93.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94.我国非正规金融研究
95.国际收支与货币政策执行
96.我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
97.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化解
98.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资本流动
99.商业银行的价值管理
100.公开市场业务研究
101.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研究
102.信用体系与征信研究
103.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资金运营 104.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渠道优化整合 105.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研究
106.中央银行票据发行与货币政策执行 107.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108.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
109.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
110.我国票据市场研究
11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12.我国银行业效率分析
113.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分析
114.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策略和方式选择 115.中外银行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比较 116.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117.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
118.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联研究 119.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120.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121.我国银行业风险的评估及预警
122.银行业公司治理及外部监管
123.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原因与风险
124.我国上市银行竞争力分析
125.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
126.中国外汇风险预警研究
127.民间融资市场研究
128.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与改进
129.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及对策
130.网上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131.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与利率市场化 132.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其风险防范 133.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134.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135.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研究
136.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137.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138.我国股票指数期货研究
139.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140.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业务研究
141.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服务研究
142.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143.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144.关于我国财务公司发展对策的研究 145.中国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策略研究
146.中国民间金融的现状、原因及发展 147.论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与金融创新 148.中国转轨时期民间金融研究
149.中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
150.利率原理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研究 151.风险资本融资方式下的高技术企业发展 152.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153.商业银行营销体系研究
15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 155.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56.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 157.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制度研究
158.我国银行并购的模式设计与制度研究 159.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践与评价
160.股权分置改革与认股权证、认沽权证研究 161.风险投资退出问题分析
162.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分析 163.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164.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
16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
166.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
第五篇:国际金融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姓名:谢玥玫
学号:110503001
312011级英语班
长春中医药大学
【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贸易、投资、金融和技术跨国界流动,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国际关系等各个领 域,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维性的系统整体。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为推动包括我国文化产业在内的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字】
全球化文化产业机遇挑战应对策略
【正文】
一、何为文化产业以及其影响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 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 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外文化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涌入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国外文化资本和企业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刺激了国外文 化产业投资商在我国的投资,从而有利于改善我国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状况,并将在一定程度上盘活整个产业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成 果、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利用其全球文化市场网络,将促进我国文化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加速我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的进程。同时,外来压力也给我国文化企 业发展带来动力,激发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促使其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注重产品开发和品牌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断提高企业的 竞争力。另外,随着文化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宽,境外文化集团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带来新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从大文化的角度整合 产业。
(2)全球化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基本纽带。没有一个发展完备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就失去了有效载体。加入 WTO后,我国文化市场由有限范围和有限空间的对外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按中国政府承诺的 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开放。我国的文化市场逐步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市场交易主体、消费主体、市场 规则也将逐步符合国际惯例,从而促进公平、竞争、规范、有序文化市场的形成。而规范开放的市场,将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为我国在全球化中的发展与竞争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国有着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渊源的大国,传统文化繁星浩瀚,且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对于我国文化产业 发展而言,中国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消费所
占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文化消费已占家庭总支出的12.3%,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10倍。据预 测,到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8500亿元。再次,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这就为我们充 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国内文化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有13亿人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目标的实现,文化消费将成倍增长,文化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文化产业所具有的这种优势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我国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兴衰关系着国家兴衰,文 化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所谓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 种文化状态。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大规模进入和急剧渗透。他们凭借其科学技术和文化设施的优势,控制文化资源和市场,在对 我国进行资本、技术、商品输出的同时,也倾销其文化和价值观。这种倾销必然对我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造成很大冲击。如果这种持久的文化侵略不 能有效遏止,就会使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下降,民族文化主权的内在凝聚力、亲和力也会弱化,我国的文化也就会面临被西方文化侵蚀、同化的危 险,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借口,以资金、企业准入门槛降低为契机,积极推行文化扩张,企图以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在意识形态上对我国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是我国在21世纪遇到的严峻挑战。
(2)我国文化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西方文化企业技术先进、经营成熟、市场竞争力强,对我国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从文化产业经营规 模看,仅美国时代华纳电视业务收入就达8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电影全行业收入的总和。美国《读者文摘》以19种语言发行,发行量达2800万份。而我国期 刊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寥寥无几。从技术上看,西方文化产业已经广泛应用数字、仿生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互融合。而我国的文化企业大多还停留 于传统技术手段和一般文化产品的制作与开发。从企业规模层面来看,西方已经产生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巨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而我国文化企业则规模小、产业 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分散、竞争力弱。2000年,我国文化产品的实际消费总量只有不到1000亿元人民币,仅占GDP的1%,吸纳的就业人员只占从业人员 的0.5%,出口创汇也较少。我国文化生产要与国外强势文化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竞技,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我国文化管理体制面临严峻挑战。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体制尚未完全转轨,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事业体制管理、财政划拨经费阶段。更为 突出的是,我国文化立法滞后,许多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许多执法以红头文件为主要依据,这与WTO要求的市场运作的公平性、透明化、法制化有明显差 距。加入WTO以后,要求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互遵循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政策透明原则等必将从体制、机制 和环境等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制度产生冲击。我们要修改和放弃原来熟悉的适应
计划经济条件的管理手段,学习新的通行规则、规范,这就会带来认识上 的冲突和实践中的矛盾。同时,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对文化的认识和管理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必将 在交流中产生冲突。
三、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坚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
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不仅要立足本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坚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我们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意识,放眼世界,将我国文化产业自觉地融入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中。
由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我国存在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中国图书、报纸、期刊出口额为1764万 美元(比上年增长5.5%),而进口额为69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进口是出口的4倍。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为出口的14倍。在文化 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
(1)发展文化产业要有全球化的市场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所说的市场不仅是指国内市场,还包括国际市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 也要有外需的拉动。
(2)采取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方式,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品牌产品。文化品牌既是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窗 口。
(3)打造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经济领域走出去积累起来的市场和经验,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有效地利用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
坚 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选择。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文化产业的各构成要素之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保持协调的发展关系,从而实 现产业发展及产品生产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广博丰厚。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关系国家与民族全局利益和长 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文化资源必须开发,只有开发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从拥有文化资源到形成现实文化生产力,特别是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文化生产 力要走很长的转化之路。因此,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实力,提高文化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文化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和科学发展观。
(1)要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研,科学认知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
(2)在全球化浪潮下要认真保护好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增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是由文 化资源的特点决定的。
(3)全方位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集约化经营水平。我国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