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论文—— 一人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思考
摘要:自2006年1月1日新公司实施以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谓在全国遍地开花。以重庆为例,据统计,仅在2007年1-6月份,重庆市新登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3488户,占新开办企业总数的约1/6。平均下来,每个月就有约600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然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突出体现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更容易出现股东逃避债务、转移财产、侵害公司债权人的情况。虽然《公司法》规定了公司人格否认、最低注册资本、股东连带责任等相关制度,但这些都并不足以完全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风险防范。本文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回顾出发,分析了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七个条文中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目前制度体系下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完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一人公司
历史回顾
条文制度
优缺点
建议意见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一人公司)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公司形式,最初是以一种事实而非法定的公司形式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当前,一人公司以其减少经营风险鼓励投资的独特吸引力,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公司立法所明文许可。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用七个条文来规范一人公司,明确其合法地位。此后,一人公司在全国遍地开花。以重庆为例,据统计,仅在2007年1-6月份,重庆市新登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3488户,占新开办企业总数的约1/6。平均下来,每个月就有约600家一人公司注册成立。一人公司虽有利于提振投资热情,将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但毕竟只是异化了的公司形式。因此,相对于普通公司来讲,一人公司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更好地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降低交易风险,《公司法》对一人公司作了特别的限制性规定。分别从注册资本、股东身份、财务与法人格否认、设立登记记载事项等方面对一人公司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为防止一人公司滥设及保护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作出了努力。但是,在一人公司的财务监督、治理结构、资本制度及保护债权人利益等方面,《公司法》的这些规定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因此,如何完善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使其最大程度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一人公司立法回顾
所谓一人公司(one man company),是指公司的股份或出资全部归属于单一股东的公司,单一股东可以为自然人股东或法人股东。一人公司有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和实质上的一人公司之分,形式上的一人公司是指公司名义上的股东仅有一人,并拥有公司全部资本;实质上的一人公司是指公司名义上的股东虽有多人,但仅有一人真实出资,其他人有股东之名却不出资。一人公司最初是以实质上的形态出现,后来为司法审判实践所认可,尤其是英国经典案例1897年的Salomom v.Salomom&CO.Ltd的判决对一人公司的司法确认影响深远。该案判决在英国司法制度上确立了一个重要原则:公司依法设立即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即使公司股份实质上持于一位股东之手。就世界范围而言,一人公司经历了从禁止到逐步承认的过程。现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允许设立一人公司。
(一)西方国家对一人公司不予认可到允许设立的过程
1、普遍禁止一人公司的设立和存续
西方国家公司法的历史上,普遍的一项要求是公司必须有2个以上股东方能组成,如股东人数低于法定人数,公司应解散。如英国法系的各国,包括英国、爱尔兰、以色列、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数通行的规定是私公司股东最少为2名。德国法系的各国,以德国和瑞士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为例,均曾规定股东最少为2名。
2、有条件地承认存续中的一人公司
从立法技术上看,严格限制公司设立时的最少人数是可行的,也是较易做到的,但公司设立后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受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动态的经济因素的影响,股东人数减少甚至减至1人的可能性很大。这种可能性,在20世纪中期以来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现实。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许多原来禁止一人公司的国家开始修正公司法。不同程度地对设立后再形成的一人公司(即嗣后一人公司)予以承认。
3、允许一人公司设立
设立后再形成的一人公司得到许多国家法律上不同程度的承认,开始在理论上动摇了传统公司法否定一人公司的理念,从而开辟了合法设立一人公司的途径;又加之二战后中小企业激增的社会经济现实需要,促使一人公司设立的问题被直接提了出来。
(1)美国。50年代爱尔华、密执安、威斯康辛等几个州就允许设立一人公司。60年代以来,有更多的州为吸引投资,也放宽限制,允许设立一人公司。1962年《统一公司法》以补充规定肯定了一人公司的设立。至今已有过半的州允许一人公司的设立。一人公司在美国逐步合法化。
(2)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各国关于一人公司的立法在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变革。1973年丹麦颁布的《有限公司法》明确肯定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德国1980年《有限责任公司增订法》最终确认了一人公司独立的法律地位。法国1985年修改公司法,允许一人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989年12月欧洲议会颁布公司法第12号指令,规定一人公司主要适用于以有限责任为主的封闭式公司。此后,欧共体各国关于允许一人公司设立的立法逐步走向统一。
(3)日本。昭和13年修正商法容许一人公司存续之后,又于平成2年公布了法律第64号“商法部分改正”令,删除了旧有限公司法第69条(一人公司必须解散的规定)。这样,日本采取不设发起人人数下限的方法,由1990年之前禁止一人公司存在,转而允许一人公司存在。
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司法,对一人公司采取了宽容的态度。20世纪中叶以后,承认一人公司成为许多国家修正《公司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确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已成为公司立法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一人公司也不是新鲜事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规定了外商独资企业,1993年的《公司法》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外商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均属于一人公司。2001年11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公平的WTO规则,需要对我国中小企业建立一个合理、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故而更需要对我国《公司法》加以完善。2006年1月1日我国修改后的《公司法》生效,该《公司法》用一节的内容对一人公司做出规定,将一人公司的投资主体扩大到国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同时,将一人公司定义为形式上的一人公司。二、一人公司的五项风险防范制度
修订后的《公司法》在允许一个法人或者一个自然人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时,从五个方面建立了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实行严格的资本确定原则。《公司法》规定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十万元,并且必须一次缴足;而《公司法》中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同时不得低于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相比较而言,《公司法》对一人公司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资本确定原则。
第二、一人公司的公示制度。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是自然人独资还是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该项制度是对一人公司投资者的身份进行公示,让交易对方明确知晓,以保护与一人公司交易的第三人利益。
第三、设立一人公司的限制。一个自然人只能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法人设立一人公司没有此项限制。该项制度旨在防止“皮包公司”的泛滥和社会资本虚增现象的发生。
第四、一人公司的财务制度。一人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并不需要财务会计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议,这对于一人公司来说是一项相当严格的制度。其目的是预防一人公司做假账,防止一人公司股东与公司人格混同,给予第三人相当大的知情信任,借此鼓励善意相对方与一人公司之间进行交易行为,维护社会信用和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否定制度。一人公司股东有义务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否则,将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发生债务纠纷时,一人公司的股东有责任证明公司的财产与股东自己的财产是相互独立的,如果股东不能证明公司的财产独立于股东个人的财产,股东即丧失只以其对公司出资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而必须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该制度有利于规范一人公司的行为,防止一人公司可能的弊端。三、一人公司制度的优点
(一)关于一人公司的规定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 《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规定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在公司设立方面和组织机构方面,公司法第58条、第59条明确规定了一个自然人股东或一个法人股东可以设立一人公司。设立和组织机构的有关要求遵循一人公司的特别规定,如果没有特别规定的,适用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规定。[1]这样就使得成立一人公司真正地有法可依,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
(二)对一人公司的规定为防止一人公司滥设作出努力 《公司法》第59条规定,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一人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定为十万元而非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三万元,可见成立一人公司的门槛相对要高,以防任何人以较少资本滥设一人公司。另外十万元的注册资本不允许股东分期缴纳,也会提醒股东慎重行事,尤其是一个自然人只能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也不可以再单独出资成立新的一人公司,以此来减少一人公司滥设的机会。
(三)对一人公司的规定为保护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作出努力 首先,十万元最低注册资本额为交易相对人利益保护提供了前提。一人公司因为是一人投资,因此,公司的债权人将会担心公司由于资本较少而不利于自己债权的实现。公司法将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提高,并且要求股东一次缴足,目的之一就是保证公司具有较稳定的资本运营基础,以确保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其次,规定一个自然人只可建立一个一人公司,而且该一人公司也不可以再投资建立新的一人公司,这样可以尽量避免一个股东操纵多个公司规避合同义务,损害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再次,对一系列章程、文件、决定的形式要求为一人公司交易相对人提供保障。例如,公司法第60条规定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便于交易相对人了解真实情况缔结交易关系。再如,《公司法》第62条规定一人公司不设股东会,股东作出决定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股东签字后臵备于公司。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将这些重要决定予以公示,以便于交易相对人查询。另外,公司法引入“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加强对一人公司交易相对人的保护。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被称为公司人格否认原则。一人公司最重要的缺陷就是公司容易被股东控制,股东利用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一点来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公司法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规定了当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时候,应当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发生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的时候,公司的独立性就会受到股东的影响,为了防止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实现非法目的,特别做了这样的规定,以此来保障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实现。四、一人公司制度的缺点
(一)“嗣后一人公司”未规范
公司法仅涉及一人设立的自始一人公司,而未考虑到因股权转让或继承导致股权集于一名股东的嗣后一人公司。非一人公司因股权集中转化为一人公司的现象十分普遍。公司法规定非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较低且可分期缴纳,无须在登记时进行特别公示,故嗣后一人公司在注册资本和登记公示上与公司法中一人公司的规定相冲突。对于嗣后一人公司,域外立法都将其纳入一人公司制度规范之中,我国此次公司法修改既未禁止,又未制定相关规则使其受一人公司制度规范,是一大缺失。为避免嗣后一人公司逃避法律规制,应对此予以完善。[2]
(二)人格否认难操作
公司法正式确立了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世界范围的公司立法而言,如果说公司法是一部兼采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近现代公司法之长的集大成的最先进和最现代的公司法之一的话,那毫无疑问公司法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应当算是伟大的制度突破了。因为世界上将公司人格否认法理作为一项具体制度或者原则规定在成文的公司法法典之中即使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极为罕见。但正像任何美好或伟大的事物都有缺陷,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同样存在着以缺点:
第一,公司法只在第20条和第64条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种规定在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欠缺之处。如公司法第64条只是针对一人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作了规定,而对其他公司(如关联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以及其他人格形骸化的行为(如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等)则没有规定;再如,公司法对其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诸如规避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行为等都没有做出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立法者无疑是希望能够制订配套规范进行规制,由于公司法与配套规范不能同时施行,这对于第64条特别是第20条而言,立法价值就大打折扣了。[3] 第二,公司人格否认认制度作为衡平性规范,直接以公平正义为依据,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公司人格否认即可适用,而不限于固定的场合和事由。[4]公司法只强调股东对因其滥用行为导致的债权人利益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但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却只字不提,而在现实生活中,滥用行为既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又同时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损害的情形俯拾皆是。此时,如果要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规制,则必然会陷入无法可依的窘境,这毫无疑问降低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范围和价值。
第三,即使是对因滥用行为造成的公司债权人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公司法的规定也值得商榷。因为依照《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有“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才“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此推论,如果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是“一般地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则滥用股东就无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显然与滥用行为的侵权性质与完全赔偿的原则不相符合。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即使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造成了债权人的一般性财产损害,滥用股东也不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了吗?而且如果一人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按照成熟的公司法理论解释,要否定法人人格,那就不仅仅是负连带责任的问题,而要负担无限责任的问题。可见,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即使是对债权人的保护也是不充分的。
(三)债务担保需建立 有限责任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适用不仅要求较高的司法水平,而且只是一种事后救济,对债权人保护极其有限。因此,国外有关一人公司的立法还通过债务担保制度强化对一人公司债权人保护。为避免一人公司制度的引入诱发过多利益冲突,我国公司法也应建立类似制度,要求一人股东除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外,在公司破产或解散清算时,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承担有限担保责任。有限担保责任可在股东、一人公司与债权人之间实现权利义务相对平衡,防止一人股东利用有限责任损害交易安全。[5]
(四)治理结构不周详
公司法未充分注意到一人公司制衡机制缺失的弊病,依然强调治理中的股东本位主义。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必然要和各种利益主体发生交易,仅强调股东利益肯定会与其他相关主体利益产生冲突。一人公司受一人股东掌控,这种利益冲突尤为明显,最需引入利益相关人共同治理机制,强调职工和债权人参与。因此应规定由职工和债权人充当一人公司的监督机关,并保障监督权不被虚化,如职工监事任职期间不得被任意免职、解雇,职工监事和债权人有权查阅公司所有账目,重大决策须有职工监事和债权人统一认可等。另外,公司法虽然禁止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以及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再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但并没有规定出现此种情形的救济措施。这实际上是假定登记机关消息万分灵通且不会犯错,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以事前监督的分配正义取代事后救济的矫正正义的立法技术是无法完全实现正义的。借鉴法国公司法,应规定一切利害关系人可请求法院解散非法组成的一人公司;法院解散公司前应贯彻企业维持原则,给予一定期限促其纠正非法状态。同时,公司法亦未引入域外公司法中的外部监察人制度。在一人公司,尤其是在一人股东兼任董事的情形下,公司内部的监督显得非常之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引入外部监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配套制度仍不够健全,加强对一人公司的外部监督有利于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维护债权人及交易相对人利益,同时也能够对一人公司股东设臵必要。
五、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一人公司的几个事前规制制度与措施
1、对一人公司设立主体资格的限制性规定
一人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对交易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不利,故对不同的一人公司应限定其从事一定范围的行业:国有独资公司应被限定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垄断性、公益性行业或其他重大行业为宜;非国有的一人公司不得从事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对于股东为外国人的一人公司的能力范围可根据维护国家经济独立原则做出特别限制。[6]
2、严格资本制度
出资是惟一股东的义务,工商登记部门对验资报告等应进行实质性审核,可像意大利公司法规定一样,要求一人公司在设立登记时,将现金资本全部交存于银行,由银行出具出资证明。[7]没有缴足注册资本金的,行政管理部门应拒绝为其注册;如果出资不是股东所有的物、出资本身没有价值、出资是不可能由公司变为所有人的或出资物上的负债大于其价值时,应认定为虚假出资,设立公司的行为无效,从而杜绝一人公司设立中的欺诈行为。同时,坚持资本维持制度,公司资本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获取信用、承担责任的基础,起着对债权人利益的担保作用。尤其是在一人公司的场合中公司的资本极易流失使得成立后的公司成为空壳。[8]所以自公司成立后和解散前皆应力求保有相当公司资本的现实资产。为公司利益考虑,应禁止股东或经理及其配偶、父母、子女等亲属以任何形式向公司借贷,使公司为自己对其他第三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可参照法国法规定,要求出资者必须将出资寄存在为公司设立服务的公证机关、银行等公共机关,禁止在设立登记之前返还该寄存金。至于实物出资,必须要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评估师作为出资检查人,出资检查人由单独股东选任;禁止单独股东、经理、实物出资人、公司或者从经理处受领报酬的人等成为会计监察人。但当各实物出资的价额不超过注册资金的二分之一时,可不选任出资检查人,但必须有该实物的评估报告,另外,实物出资单独股东在5年内对其评估价额负有担保责任。同时建立储备金制度。一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最典型做法是自己谋取非法利益后让公司出现资不抵债而破产,使公司人格归于死亡。对公司来说,其生命在于资产,有资产就不会死亡。因此,除在设立时严把验资关外,我们不妨规定,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若账上的资金减少到某一下限时,授权银行对该款项予以冻结。当公司出现了非支付不可的债务,等到审计部门对公司财务进行全面审查,证明确实没有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后,方可解冻基本储备金。解冻付款后公司仍未破产,那在下几笔业务进款中重新建立基本储备金,如此反复。这样不会让公司轻易破产,加上严格的财务检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止股东滥用公司人格。[9]
3、设立外部审计人制度
外部监督制度是与一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内部监督制度相对的保证一人公司交易安全的配套制度,目的是提醒交易方认识到一人公司的潜在风险,减低一人公司因人格形骸化导致的资本腐蚀风险。关于监察制度,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内部监督是指于公司内部设立监事,由股东自由选任监督其他董事的业务经营活动,以保障股东及公司雇员等的利益;外部监督则是从公司外部符合条件之会计监察员中选任,监督财务管理和自我交易不当事项,以保护债权人和相关第三人利益。关于一人公司是否设立监事的问题,考虑到强制设立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一人公司中的监事相对于股东的独立性是非常弱的,希冀其监督公司的财务会计及资本运营并不现实,但可以作为股东设立监事以健全公司经营管理结构同时对董事的相关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需要。就外部监督问题,基于一人公司的种种风险弊端,独立的外部监察制度是非常必要的。[10] 一人公司的有限责任应与严格监督相对应;在不破坏传统公司治理结构前提下加强公司外部监督;公司自治不应当明显不对称地损害债权人和第三人(尽管有此谨慎交易义务)利益;大公司信息披露对广义公众负责与小公司审计约束对债权人和相对人负责(不对外披露)的比例对应。一人公司引入审计人对较大公司(如大集团之子公司)是否可行,是否会因审计成本过高而抑止人们设立一人公司的意愿。事实上,审计成本与公司营业额是成正比的,小公司的利润与对应审计费用相比较并不会对该公司造成不相称的负担,另外这种负担与有限责任互为对价(这是投资者选择个人独资企业还是一人公司的重要参考点)。
(二)健全一人公司的几个事后规制制度与措施
1、健全公司财务制度
严格健全一人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将公司发生的每一笔业务登录在册,有关部门定期对公司财务进行审查。一经发现一人公司有脱离正常价格的交易,无限制支付给股东巨额报酬、隐匿资产等行为,立即加以制止并勒令受益者退回不正当所得给公司,同时按比例对公司课以罚款。财务会计制度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一个社会能否稳定的基础,而一人公司因为股东只有一人,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免都由唯一股东决定,唯一股东权力过大,财务会计人员只能对其“言听计从”,因此做假账的行为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设立专门的会计公司应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途径,财务会计人员隶属于会计公司,而不再隶属于一人公司,同时一人公司的财务会计职位必须由会计公司的会计人员担任,这样不但使一人公司股东对会计人员构不成利害威胁,而且还能使会计人员较好的遵守法律,有效地监督一人公司的财务状况,减少甚至避免做假账行为的发生。
我国在这方面的初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那就是上海率先实行的会计人员统一管理制度。即大凡要进入上海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都要由上海市统一招聘,然后由各单位录用,一旦该会计有作假帐的行为,就被列入不称职人员黑名单,逐出上海市,永远不得在上海市从事会计工作。这项制度有力地打击了作假帐这种风气,维护了国家利益,也保护了债权人利益。但鉴于各种因素,这种制度只在我国的一两个城市实行,还未正式在全国推广,并且仅仅是对会计人员的约束。我认为这种制度既适合于会计人员,也适合于其他财务人员,尤其是一人公司中,其他财务人员受股东的指使相对来说也是十分严重的。对这些人员录用采取这种制度,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自律,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整个企业的发展。当然在一人公司中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不仅仅是在录用这一环节,还需要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使财务会计人员与其他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除了股东与经理是同一人的情况外,我们认为股东、经理、会计三者可以形成互相的监督机制。这三者的制约基础并不是在目前传统法律规定的框架之下,而是在前面我们所说的经理连带责任和会计统一管理制度之下的。因为在这两种制度下他们三者都各自对各自的行为(这里只指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行为,而不是经理对股东或会计对经理的行为)负有相应的责任,他们一旦有过错,就会对其自身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样,经理和会计既会诚实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又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之中时刻监督股东的行为,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11]
2、建立一人公司担保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是强化了股东个人的责任,一人公司的股东除了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一人公司承担责任外,在公司破产或解散清算时,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当承担有限的担保责任。这种担保制度的规定,不应当是强制性的规定,而应当是一种任意性的,毕竟一人公司也是法人,是法人就应当承担有限责任,何况有限责任也是一人投资办公司的动力源泉,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人公司为了取信于对方交易人,可以向交易人披露本公司的投保情况,以加强本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法律通过这样的调整,会在一人股东、一人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人之间实现权利、义务的相对平衡”。
3、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如前所述,公司的独立人格与股东的有限责任原则是公司人格制度最基本的特征。[12]一人公司与其它公司本质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其独立的人格主体。因此,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也就成为一人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石。但是,股东有限责任又存在被滥用的危险。当股东投资于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合理化经营,而是为了规避法律、逃避合同义务、欺诈债权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非法目的时,这显然违反了公司法确立股东有限责任的目的,也违背了基本的法律精神:公平和正义。法律因此有必要对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3]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美国称“揭开公司面纱”,英国称“刺破法人的面纱”,德国法上称之“直索”责任。日本称为“透视理论”,它是指为了制止控股股东滥用公司独立的法人格,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允许在特定情形下,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控股股东对公司债权或公共利益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它强调的是支配股东和公司对债权人共同承担责任,其中股东若是自然人,承担的是无限责任。这就可以有效防止公司法人格被股东滥用,并能够在行为出现后,对债权人的利益实现最大的保护。[14] 股东有限责任被滥用的情形,在一人公司尤为严重,美国大法官道格拉斯(Douglas)曾慨叹:“在法律之所有经验中,没有比一人公司之类的欺诈案件更多者。”[15]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法律教授曾做过一项关于“揭开公司面纱”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闭锁公司判例中,一人公司被揭开面纱的比例占50%,超过了股东为2至3人的闭锁公司46%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在股东人数为3人以上时,就只有35%了。这个调查充分说明,由于一人公司单一股东对企业享有过多的控制权,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致使一人公司中单一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可能性增大,由此被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比例也就越高。
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在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判例法,其价值在于纠正有限责任原则的滥用。而放眼世界,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法官关于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判决理由一般建立在民法一般理论之上,如诚实信用原则;或建立在民法特别理论之上,如代理。它具有模糊性和零散性,缺乏精确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构建我国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时,没有必要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而应结合我国的法制现状及世界立法趋势。
笔者认为,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般法人格否认的特殊形态,其适用要件一般来说无多大差别,但也不能完全一致。另外,法人格否认的适用是针对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某一具体行为而言,即该行为是否构成了需要对公司法人格进行否认的事实。前面已讲到,公司法二十条及六十四条关于公司法人格否认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它将具体判定标准等问题交给了司法部门,给予司法实践部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在一人公司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时应遵从以下四个要件:
其一是行为人要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这一要件强调的是一人公司法人格之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权利的行使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形势,否则就是权利滥用。一人公司法人制度最积极的意义即是通过这种企业形式,授予投资者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权利,有了这种权利,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投资风险限定在一个预先设定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安全,增强其投资积极性。但由于公司都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一人公司又往往是由一人股东直接控制和操纵,很容易滑出正常的公司运作轨道,实施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
公司法二十条将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表述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的行为。公司法第六十四条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表述为:将公司财产与股东自己财产相混同。这在公司法理上也被称之为公司股东与公司的人格混同。公司与股东在法律上之所以是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其基础就在于二者的财产是彼此独立的。倘若公司与股东的财产混同,公司的财产即股东的财产,公司与股东在资产、财务、收益、人员、管理方面出现混淆和同一,不分彼此,就意味着公司的独立人格实际上已经不再存在,也意味着与独资企业无异,股东就应当像独资企业的出资人那样,承担企业财产上的无限责任。这时,就可以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法律规定来追究股东的财产责任。[16] 其二是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这一要件是指一人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如果一人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没有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即使有滥用行为,如设臵“空壳公司”,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公司业务与股东业务混同,自我交易等,都不构成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的适用要件。这首先是因为法人制度中的公司人格独立,股东有限责任以及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宗旨,都在于如何将利益和风险公平地分配给公司的出资者和公司的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人之间,实现一种利益平衡体系。如果公司法人格被滥用,势必使公司法人格合理利用状况下原本应该平衡了的利益体系失衡,当这种利益失衡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导致公司债券人受到伤害。其次是因为公司外部的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人并不关注也无法关注一人公司利用者是否滥用公司法人格,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遭受了损失,而这种损失与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有关,所以需要通过公司法人格否认来追究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股东等的责任,实现一种利益补偿。[17]
其三是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要件要求受损害的当事人必须能够证明其所受损害与滥用公司法人格的不当行为间存在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指自然界和社会中,客观现象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另一种现象引起的,引起后一现象出现的现象就是原因,后一现象则是结果。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就是人们所说的因果关系。[18]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原因与结果的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果某一损害事实是由某一滥用法人格行为所引起的,某一滥用法人格行为是某一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则可以认定某一滥用法人格行为与某一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在一人公司场合,如果不是一人公司的利用者(包括一人股东和其选任的业务执行人等)的滥用行为,而是公司本身的行为造成相对第三人的损害,并且相对第三人对此明知时,不得对该行为要求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法理追究一人股东等的连带责任。因为一人股东等利用者没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也不可能有什么因果关系。除非受害者能证实所造成的损害是一人公司利用者的滥用公司法人格行为所造成的。
最后是行为人有过错。这一要件是指行为人具有侵害一人公司独立人格,滥用公司法人形式,谋求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过错。我国学者在论述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时认为“过错是一个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概念”。这就是说,过错意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应受非难性,客观行为具有非法性和不正当性,这就决定了对过错可以采取客观标准来衡量。客观标准是指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为过错要件,只以行为人客观上从事滥用行为,即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客观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在某些滥用公司人格的情形下,由于形式相当隐蔽,债权人要证明股东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十分困难。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采取过错推定的办法来确定行为人的过错。[19]只有通过上述方法认定行为人有过错,才能按照法人格否认之法理追究行为人责任。否则,如果不是公司或股东一方的过错,而是交易对方在明知一人公司为(空壳公司)或资本不足仍“故意地”与其交易,事实上“自愿”承担了交易失败的损失风险时,法院则无理由干扰这种由当事人双方通过谈判缔约对损失风险所进行的分配,受损害一方也无权提请适用法人格否认法理追究一人股东的责任,因为在这一交易上,一人股东是无任何过错的
(三)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拥有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人公司顺利发展的前提。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将会给一人公司的发展、交易安全的维护与债权人利益的保障带来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1、加强社会各方面对信用评级的意识。今后国家对信用评估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硬约束,把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信贷资金、商业信誉、经营业绩结合起来,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指标,提高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社会各方面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应经过信用评级,客户有权知道他们的信用情况,并有权依据他们的资信情况进行业务选择。对个人的信用评级可先从民营企业家、社会贤达名流和经常发生信贷关系的人做起。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建立全国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的信用库,银行和企业通过付费的方法可以便捷地查到有关客户的信用状况。
2、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结合我国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经济环境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进行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信息快速公开化、高度透明化,会使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投资者不会因短期暴利而放弃长期持久经营的机会去滥用一人公司的有限责任,自然就会减少诈欺、非法行为和虚伪陈述等。这样可以控制股东对一人公司法律人格的滥用,引导、规范公司的良性发展。
3、成立信用评估机构
政府和有关金融组织应合作成立一个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对一人公司的经营信息定期进行严格的分析评定,包括公司财务信息,公司以往交易记录,信贷记录,公司重大决策的备忘录以及股东个人信用记录等。对一人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保存备忘录,年度财务报告,并不定期进行抽查。之后,评估机构定期出具一人公司的信用评估报告并予以社会公布。以此加强对一人公司的社会监督,使一人公司在严格的社会监督下有序发展。
4、加大对企业失信的惩罚力度
司法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都应加大提高对企业失信的惩罚力度,企业一旦失信,将举步维艰,处处碰壁,直至破产,从而使失信者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逐渐培养诚信经济的理念,并且使这种理念成为企业经营者自觉遵循的行为守则,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良投资和恶意利用有限责任逃避法律义务。
结语
我国关于一人公司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有关公司法修改的大讨论中,一人公司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一人公司制度也是历经数次讨论,才在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可谓“好事多磨”。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担心,是我国立法在承认一人公司方面迟疑不决的主要原因。此次公司法的修改,首次赋予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降低交易风险,对一人公司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
由于一人公司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大热点,亦是一大难题。此问题不仅涉及一人公司本身的取舍存废以及相关制度设计,而且涉及民法和商法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且许多制度仍是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至已得以建立放诸四海皆准之成文规范。因此,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律人员,研究这一课题有点自不量力,所以只能以所学所感发表一些“井蛙之见”,同时也期待着有关一人公司制度的相关司法解释早日出台。
注释:
[1]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条文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2]《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
[3]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4]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5]《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
[6]王兆华、王力著《论一人公司的负面效应的法律规制》,载中国法律信息网。
[7]参见吴越:“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变革——意大利和中国的比较”,载西南政法学院欧盟法律研究所网页。
[8]周瑞玲著《论我国对一人公司的规制》,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6页。
[9]周瑞玲著《论我国对一人公司的规制》,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7页。
[10]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1]李成旺著《关于“一人公司”的立法探讨》,载《甘肃高师学的》2003年第1期,第20页
[12]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的版,第6页。
[13]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14]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15]转引自赵德枢著《一人公司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16]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7]朱慈蕴《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要件》,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5第期,第80页。[18]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页。[19]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407页。
第二篇:用地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建设用地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因专业性强且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文之中,为行政机关的宏观管理和依法行政带来不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纠纷会大量出现。因此,通俗而又系统地分析涉及建设用地的有关法律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用地的依据-规划和“三证”
1、规划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省域内各城镇发展,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综合安排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未在限期内完成的省、自治区,不得进行各省、自治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这表明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要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当然确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不一致的,可以适时调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是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而城市详细规划、农村集镇规划又分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细化且更具有可操作性。这些不同位阶的规划不仅编制和实施主体、审批和修改程序不同,而且法律效力也不同,低位阶的规划非因特殊情况在一定期间内不得与上位阶的规划相抵触。所有不同位阶的规划均为建设用地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不符合规划要求,不在规划范围的不得不申请建设用地。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县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第二,我国规划法只对规划区内的建设行为进行调整;第三,涉及规划区以外的如省道拓宽建设用地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关于全省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法律,涉及规划区外如乡村公共设施等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农村集镇规划和相关法律。
2、“三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用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批准证明(批准文件)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行文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拔土地。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证”是建设用地合法化和开工建设的必备要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已占用土地由政府责令退回;凡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属违章建筑,予以处罚。
二、建设用地的前提-土地的征用和申请取得
1、征为国有土地
土地的权属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因此属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须先征用为国有,使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在批准权限上,一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大型项目和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另外征用基本农田,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或者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也由国务院批准;二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三是一二项规定之外的农用地转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当然,批准农用地转用后,是否另行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也有明确规定。
2、征用土地的公示
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3、征用土地的补偿
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其中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主要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其标准均有明确规定。
4、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
建设单位持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文件向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审查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建设单位以出让(如招标、拍卖)等有偿使用的方式取得土地,属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或者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等法定情形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可以划拔给建设单位使用。因此,建设用地的取得主要包括出让和划拨两种形式,具体的操作要求有明确规定。
三、建设用地的难点-拆迁
1、拆迁的程序要求
被拆迁房屋土地权属为国有 只有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拆迁才能受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调整,被拆迁房屋的土地权属国有化是拆迁的前提。
拆迁人的资质 提交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方案以及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等五项法定资料,并经审查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才具有拆迁人资格。拆迁许可证是进行房屋拆迁的资格证明。当然拆迁人可以自行拆迁,也可以委托具有拆迁资格的单位实施拆迁。这里的“有拆迁资格的单位”,应该理解为与领取拆迁许可证的拆迁人订立委托合同,且具有一定人财物控制权的单位。
2、拆迁的途径
一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就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期限、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订立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协议订立后,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的,拆迁人可申请仲裁,也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间,拆迁人可申请法院先予执行。这就是所谓的“民事拆迁”。
二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房屋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拆迁人已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或者予以安置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当然,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期限法律已有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行政拆迁”。
在上述两种途径中,凡在裁定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房屋所在市县的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3、拆迁的补偿
拆迁的补偿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调换。基本做法是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给予适当补偿;因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给予适当补偿。关于证照不全的房屋补偿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符合规划要求或者规划制定实施前建成未办理证照的,应予以补偿但应扣除办证费用;不符合规划要求又未办理证照,不予补偿。
4、拆迁纠纷的处理程序
一是行政诉讼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人民政府或者城市房屋主管部门依职权作出的有关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的裁决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作为行政案件处理。
二是民事诉讼程序。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因房屋补偿、安置等问题发生争议,或者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反悔,未经行政机关裁决,仅就房屋补偿、安置问题,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四、建设用地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诉讼
调解、仲裁、诉讼是解决社会纠纷的基本途径,而诉讼则因最具权威性和终局性,被法治社会普遍接受并广泛采用。人民法院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涉及建设用地的诉讼,主要有以权力制约为根本目的的行政诉讼和以权益保障为根本目的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最为常见。
1、行政诉讼的管辖
行政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规定,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对于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层人民法院不适宜审理的,中级人民法院可以“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为由直接作为一审行政案件管辖。
2、行政诉讼的应诉与举证
人民法院立案后将在5日内向行政机关送达起诉状副本,送达可以采取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等法定方式,均合法有效。行政机关应在10日内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交答辩状。行政机关积极主动的应诉答辩将减轻对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有利于行政诉讼的解决,被动消极不仅不利于解决行政纠纷,而且会处于被动,因为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
行政诉讼有别于其他诉讼,举证责任由行政机关承担。行政机关必须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后果。行政机关不应诉,或者不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视为没有举证;行政机关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这些应引起重视。
3、行政诉讼的结果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将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如下四种处理:
一是判决维持。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予以维持。
二是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以及滥用职权,符合其中之一情形的,将被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三是判决限期履行.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拒绝履行法定职责的,将作如此判决。
四是判变更行政处罚。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应当注意的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一则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有损行政机关的执法形象;二则增加了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难度;三则容易引起行政赔偿。因此,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前一定要慎重从事,依法进行。
4.行政赔偿及其他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受害人有权取得赔偿的权利,这就是“国家赔偿”。
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赔偿案件将依照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计算标准,判决行政机关以赔偿金的形式支付。其中的人身损害以日计算,财产损害以直接损失计算。以建设用地拆迁纠纷为例,如果拆迁行为违法,而这种行为使一座位于闹市区的四间两层楼房被拆除,那么,行政机关的赔偿金额将是这座楼房的实际价值10余万元甚至更多,与这座楼房的拆迁补偿费用不足3万元相比,实在是损失惨重。
鉴于建设用地纠纷增多,建议人民政府对城市改造、公路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等四项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增强配齐法制办公室力量,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提高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改善执法态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纷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讼累。
第三篇:论一人公司论文
关于我国设立和完善一人 公司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
内容提要:我国《公司法》对于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设臵过高的门槛,容易导致实质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量设立和存在,并引起股权纠纷和债务纠纷。一个自然人限设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监事(会)没有必要作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必设机构。建议尊重市场选择,放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标准。
随着修订后的《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承认,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探讨也转入了如何完善立法的阶段。通过对公司法修改后的一人公司立法进行分析, 总结我国一人公司立法的成与败, 为完善我国的一人公司立法提供建议。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其中一个大的亮点就是“一人公司”的有关规定。至此,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在我国是否建立的争论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回应。这对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发展和完善公司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新《公司法》中对一人公司的规定还不够全面,有必要深入研究,以利完善。
关键词:一人公司制度;规制;完善
Ⅰ
目录
摘 要...........................................................I 目 录...........................................................Ⅱ 第一章 引 言....................................................1 1.对一人公司的基本认识...........................................2 1.1.一人公司的概念和特征........................................2 1.1.1一人公司的概念.............................................2 1.1.2一人公司的特征.............................................2 1.1.3 一人公司产生的原因.........................................2 2.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制度的缺点及有益............................3 2.1.“嗣后一人”未规范...........................................3 2.2.人格否认难操作..............................................3 2.3.一人公司治理结不周祥........................................4 2.4.一人公司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出资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5 3.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6 3.1英美法系国家.................................................6 3.2大陆法系国家.................................................7 4.一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7 3.1.一人公司与股东会...........................................8 3.1.2一人公司与董事会、董事.....................................9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Ⅱ
引 言
一人公司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公司形式。它最初是以一种事实而非法定的公司形式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一人公司以其减少经营风险鼓励投资的独特吸引力,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公司立法所明文许可。从国外的立法实践来看,尽管各国对一人公司的规制宽严不一,但承认一人公司已是基本趋向。
新修订的《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一直处于争议漩涡中的一人公司相关法律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社会资金投向经济领域,但一人公司毕竟只是异化了的公司形式。因此,一人公司相对于普通公司来讲,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更好地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降低交易风险,新公司法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作了特别的限制性规定。分别从股东身份、注册资本、设立登记记载事项、财务与法人格否认等方面对一人公司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为防止一人公司滥设及保护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作出了努力。但是,纵观《新公司法》中的这些规定,在一人公司的资本制度、财务监督、治理结构及保护债权人利益等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因此,如何完善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使其最大程度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对一人公司的基本认识
(一)一人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1、一人公司的概念
一人公司,顾名思义,是指股东(自然人或法人)仅为一人,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有限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1]它有自然人独资公司、法人独资公司、国家独资公司三种形态。一人公司可以从形式意义上确定,也可以从实质意义上考察。形式上的一人公司是指该公司的出资额或股份仅仅为单个股东所持有,即公司股东仅为一人;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指形式上公司的股东为复数,但实质上只有一人为公司“真正的股东”,其余股东为挂名股东,即为满足法律上对公司股东最低人数的限制而持有一定股份。
2、一人公司的特征
作为一人公司,与传统公司和其他企业形式比较,主要有以下特征:(1)股东的唯一性。无论是一人发起设立的一人公司,还是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的股份全部转归一人持有的一人公司在其成立或存续期间,公司股东仅为一人,或者虽然形式上或名义上为二人以上,但实质上,公司的股东仅为一人,这里的“一人”包括自然人或法人。这是一人公司最突出的特征。
(2)资本的单一性。公司的资产在形式上或实质上归一人所有。(3)责任的有限性。一人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去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独立承担责任。这是一人公司区别于个人独资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
(4)公司的经营多有投资者直接控制,一人股东通常都身兼董事、监事、经理等多种职务,并且作为股东大会的唯一成员,完全控制着公司的经营。
(5)法律对一人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运营方式等有特殊的严格要求。为了防止一人公司股东滥用一人公司的公司人格,损害公司相对人的利益,法律对其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
3、一人公司产生的原因
一人公司的产生既是公司内部机制运行的结果,也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1、一人公司是公司内部股权结构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股东的退出或死亡以及股份的转让等必然蕴含着成员只有一人股东的可能性,而
-2-实际经济生活中,这种情况又确不鲜见;至于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股票的自由的 转让,完全有可能在公司成立后全部股份转让到一人股东手里,尤其是法人股东出现后,这种情形更为常见。
2、随着个人资本力量的增强,一人公司成为满足个人经营者对有限责任利益不厌追求的需要的企业形式。开始的时候,由于个人经营者的资本能力有限,为了发展生产经营,他们往往不得不采用联合的形式以募集资金。但随着产业的发达,个人资本力量的增强,公司“法人制度所显示的从少数纳款汇集成大宗资本的可能性,对于资本家来说,业已丧失了它原有的大部分意义,资本积聚的过程已经在颇大程度上贬低了这种可能性的价值,然而这一过程同时也却使‘有限责任’这个利益本身对资本家变得分外珍贵。”正是在个人经营者追求有限责任利益的驱使下,个人企业公司化则成为日趋普遍的现象。
3、法人独资公司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一人公司的活动空间。1889年美国新泽西州公司法规定,公司法人可以购买并拥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当时正逢美国公司法律自由化时期,自此开始了“股份占有法人化”的过程。美国出现设立持股公司的热潮,法人独资公司随之诞生。
4、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涌现和全球性的国有化浪潮,国有企业蓬勃发展,更为一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此外,在企业形态之间实行不均衡税制的国家、以及在公司形态之间存在着社会信用厚薄不一的国家,谋求节税和追求交易上便利的普遍心理,也会对经营者在选择企业形态时产生影响。[2]1从这个角度,一人公司也是可供选择的最佳企业形态之一。
二、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制度的缺点及有益
1、“嗣后一人”未规范
新公司法仅涉及一人设立的自始一人公司,而未考虑到因股权转让或继承导致股权集于一名股东的嗣后一人公司。非一人公司因股权集中转化为一人公司的现象十分普遍。新公司法规定非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较低且可分期缴纳,无须在登记时进行特别公示,故嗣后一人公司在注册资本和登记公示上与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的规定相冲突。对于嗣后一人公司,域外立法都将其纳入一人公司制度规范之中,我国此次公司法修改既未禁止,又未制定相关规则使其受一人公司制度规范,是一大缺失。为避免嗣后一人公司逃避法律规制,应对此予以完善。[3]2
-3-12 《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人格否认难操作
新公司法正式确立了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世界范围的公司立法而言,如果说新公司法是一部兼采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近现代公司法之长的集大成的最先进和最现代的公司法之一的话,那毫无疑问新公司法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应当算是伟大的制度突破了。因为世界上将公司人格否认法理作为一项具体制度或者原则规定在成文的公司法法典之中即使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极为罕见。但正像任何美好或伟大的事物都有缺陷,我国新公司法所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同样存在着以缺点:
第一,新公司法只在第20条和第64条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种规定在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欠缺之处。如新公司法第64条只是针对一人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作了规定,而对其他公司(如关联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以及其他人格形骸化的行为(如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等)则没有规定;再如,新公司法对其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诸如规避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行为等都没有做出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立法者无疑是希望能够制订配套规范进行规制,由于新公司法与配套规范不能同时施行,这对于第64条特别是第20条而言,立法价值就大打折扣了。[4]3
第二,公司人格否认认制度作为衡平性规范,直接以公平正义为依据,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公司人格否认即可适用,而不限于固定的场合和事由。新公司法只强调股东对因其滥用行为导致的债权人利益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但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却只字不提,而在现实生活中,滥用行为既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又同时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损害的情形俯拾皆是。此时,如果要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规制,则必然会陷入无法可依的窘境,这毫无疑问降低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范围和价值。
第三,即使是对因滥用行为造成的公司债权人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新公司法的规定也值得商榷。因为依照新《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有“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才“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
3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此推论,如果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是“一般地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则滥用股东就无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显然与滥用行为的侵权性质与完全赔偿的原则不相符合。
3、一人公司治理结不周祥
新公司法未充分注意到一人公司制衡机制缺失的弊病,依然强调治理中的股东本位主义。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必然要和各种利益主体发生交易,仅强调股东利益肯定会与其他相关主体利益产生冲突。一人公司受一人股东掌控,这种利益冲突尤为明显,最需引入利益相关人共同治理机制,强调职工和债权人参与。因此应规定由职工和债权人充当一人公司的监督机关,并保障监督权不被虚化,如职工监事任职期间不得被任意免职、解雇,职工监事和债权人有权查阅公司所有账目,重大决策须有职工监事和债权人统一认可等。另外,新公司法虽然禁止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以及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再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但并没有规定出现此种情形的救济措施。这实际上是假定登记机关消息万分灵通且不会犯错,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以事前监督的分配正义取代事后救济的矫正正义的立法技术是无法完全实现正义的。借鉴法国公司法,应规定一切利害关系人可请求法院解散非法组成的一人公司;法院解散公司前应贯彻企业维持原则,给予一定期限促其纠正非法状态。同时,新公司法亦未引入域外公司法中的外部监察人制度。在一人公司,尤其是在一人股东兼任董事的情形下,公司内部的监督显得非常之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引入外部监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配套制度仍不够健全,加强对一人公司的外部监督有利于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维护债权人及交易相对人利益,同时也能够对一人公司股东设置必要。
4、一人公司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出资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股东可以利用有限责任规避投资风险。从公司的发展历史上看,有限责任制度最初是被赋予股份公司股东的,以刺激投资积极性。有限责任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分散投资风险,所以,一经问世,立刻受到所有投资者的青睐,巨额的社会资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被聚集在一起。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5-一人投资是否可以享受有限责任的恩惠,这又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从事经济活动的风险也在越来越大,任何类型的投资者都希望在经济活动中受到有限责任的保护,个人企业主也不例外。一人公司可使唯一投资者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责任原则规避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当公司 法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性时,单一投资者就通过挂名方式实现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以钻法律的空子。
但随着公司制度的运用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它们凭借资本的实力,具有投资任何事业的能力。为分散投资风险,也为减少复数股东之间的摩擦,一人公司往往是它们实现多行业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最佳选择。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条件下,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也需要利用一人公司这种形式。当高科技、高风险的新兴行业不断兴起的时候,进入这些领域的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主要依赖于高素质的人。一人公司具有资合性弱但人合性凸显的特点,正是中小规模投资可采取的最佳组织形式。
第二,一人公司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这里所说的成本包括设立成本、代理成本。个人永远比团体更关注自己的利益,一人公司比多人公司,尤其是比那些具有成千上万股东的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要高得多。一人公司中,一个股东说了就算,一个股东的决定就是全公司的决定,不需要向上市公司那样还要通知、开会、表决,一人公司股东之间的沟通、协调、争论的成本几乎为零,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更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MBO的存在就是这个道理。
三、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英美法系国家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萨洛蒙诉萨洛蒙有限公司”一案,一直被公认为是承认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的典型案例。但其《1948 年公司法》却又否定了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直至1989年12 月21 日,英国才承认设立时或设立后的一人公司,但规定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欧盟成员国的有限公司,而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商事公司。从此,一人有限公司在英国法律中得以确立。本世纪50 年代前
-6-后的美国爱荷华、密执安、肯塔基等少数几州已允许设立一人公司。1969 年,美国《统一公司法》规定:“一人或若干人向州务长官送交公司组织章程作为组织公司的申请便可作为发起人。”肯定了一人可以作为发起人成立公司,即认可了一人公司的设立。
(二)大陆法系国家
德国在1980 年以前的公司立法中,一直不允许设立一人公司,可是对于一人公司的存续,则予以认可。到1980 年,德国修改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依照本法规定为任何法律允许的目的由一人或数人设立”[5],从而使一人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可能。此后,在1994 年德国股份公司法中,也认可了由唯一股东设立的股份公司。[6]法国1867 年法23 条规定:“当股东人数不满7 人时,(股份)公司就不能设立。”1985 年法律修正,承认设立后一人公司的存续,此外,并明文确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即使全部归属于单独股东,亦不适用《民法》第1664-5 条的法院命令解散规定,而就股份有限公司承认设立后一人公司的存在。日本可以说是目前在世界各国中对一人公司规定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国家。1990 年以前,日本曾禁止一人公司的存在。然而,在实践中,所谓“傀儡设立”(日语称为人形设立)现象不断发生,7 人股东的下限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于是,日本于1990 年修改商法和有限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无论在设立时或是在设立后,均可仅有一人股东(商法第52 条,有限公司法第1 条第1 款),从而确立了一人公司的合法性。当然,为防止一人公司之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日本新法修订时还特别导入了最低资本金制度,采取了强化设立手续、扩大资本充实责任、要求会计公开化等措施。四、一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传统公司法理念下产生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权分立机关是建立在“所有与经营分离”的原则之上,这一结构系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奉行资本平等、同股同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权力明晰、相互制衡原则上确立起来的。它通过股东会依法定程序,将分散的个别的股东意志综合提升为公司意志,然后由董事会及经理机构将公司的意志具体实施,而监事会则是对董事会或经理的业务执行权力进行监督。在各国公司中通过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7-分别执掌意思决定权、业务执行权(经营权)及监督权,借助以上权力机关达到公司内部自治监督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防止公司经营管理者可能滥用权力的问题。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股东多元化的状况,单一股东 使传统公司法关于内部组织机构的规定难以真正有效实施。股东会的召集程序、各项议事的资本多数决定规则,都将因一人股东而失去其实际意义,公司的意志也不再是多数人的共同意志,而是单一股东的意思表示。一人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制衡机制的缺失,新修订的公司法没有充分注意到一人公司的这一特点.而依然像对一般公司那样追求一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本位,将公司权利完全赋予了股东。实际上,一人公司与传统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存在明鲜的差别。因此对于一人公司仍应该明确绝不允许股东采用“自己所有、自己经营、自己收益”的运作模式。同时有必要在新《公司法》既有的特别规定之外,在日后的立法或修法过程中对一人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另行做出特别规定以完善一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一)一人公司与股东会
在普通公司中,股东会是公司的议事决策机关,其主要任务是集合多数股东的意见。在一人公司里,虽然股东只有一人,但依照公司法理,其仍有设立股东会,并依法召开会议的必要。然而,在股东只有一人甚至该股东同时兼任董事的情形下,是否应该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来履行召集会议的程序,是否有必要由一人股东担任召集人,向自己寄发通知或公告,无论是学界还是法院判例,目前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一人公司无需履行该项召集程序的规定,可直接召开股东会议。因为依法定程序召集会议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股东出席会议的权利,以防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在一人公司,一人股东出席会议即等于公司全体股东出席会议,表示所有股东均已知悉开会,况且在一人公司,公司的一人股东又兼任董事,即使他没有对自己发出会议召集通知,也不可能对自身利益造成侵害,所以一人公司中没有适用公司法中股东会召集程序的必要。[7]4一人股东行使股东会的权力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8]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虽然明文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没有设立股东会的必要,但要求单独股东负有书面记载决议事项记录的义务,间接地承认了单独
-8-4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股东的意思表示可以作为股东大会的决议。但是笔者认为这对一人股东作出决议的内容过于简单,应做以下补充:
第一,一人公司的惟一股东行使股东会职权,不得委托他人行使。因为一人公司之惟一股东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实质是在一人公司不设股东会的情况下,由 惟一股东作出的公司的意思决定。这种作法,与公司法关于公司组织机构规定的精神是一致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而委托他人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则意味着由公司以外的第三人为公司做出意思决定,它违背公司法的精神[9]5。
第二,一人公司的惟一股东行使股东会职权所作出的决议,应及时地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要保存一定的年限。这是由于一人公司侵害相对交易人或债权人的可能性比其它的公司形式要大,甚至一人公司的违法行为的几率也高于其它形式的公司,为保护与该公司交易的第三人、债权人以及维护商业交易秩序的义务,应及时将股东决议作成会议记录。同时由于这些书面记录的材料也有可能成为将来诉讼用的重要证据,公司法中有必要明确规定会议记录的保存年限,笔者建议保存年限为10年。
第三,当利害关系人对未被记载的决议产生争议时,可以要求法院认定其为无效,这样有利于督促书面文书(内容应包括会计报表、营业报告书、财产目录以及对会计中的公司状况的展望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的制成,对于在书面文书上记载不真实的或拒绝利害关系人查阅的都应处以罚款,以保证单独股东从事公司交易的规范性。
(二)一人公司与董事会、董事
在普通公司中,董事会是公司常设的业务执行机关和经营意思决定机关,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普通的公司形态中,对董事的选任要依据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但是在一人公司,由一人股东“选任”自己担任董事,在决定业务经营或公司交易时,由自己对自己行使同意权,这种情形属于“自己代理”。从法理上看,这种代理是一种以信任为基础,通过委托方式由董事代理股东经营公司的关系。从这种信任关系出发,股东给董事授予代理自己的职权。这就要求
-9-5朱慈蕴:《对一人公司立法与规制的思考》[A].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代理人(即单独董事)为被代理人(即一人公司)谋取最大利益,这也是代理人(单独董事)所应尽到的法定基本注意义务。但是单独董事也会由于个人私 欲而导致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继而会引发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矛盾,为在二者之间寻求符合公平正义的最佳平衡点,笔者认为还应对单独董事的行为加入如下的限制性规定:
第一,禁止不当行为的自我交易。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不得利用其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私利。在一人公司中,由于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董事的股东很容易与公司进行种种不正当的交易如公司向股东低价转让特定的标的物,或者公司从股东处高价受让各种货物与服务;在一人股东的操纵下,也可能发生间接的自我交易,即公司与公司外的第三人进行各种使公司利益受损的交易,然后第三人将交易中获得的利益转让给股东。又如,董事与经理要与本公司进行交易必须有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股东会的同意,而一人股东可以顺利地在公司章程中加入授权公司管理人员与公司进行自我交易的条款,而且这种自我交易要获得只有一名股东组成的股东会的同意更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股东随意地损害公司利益,与公司进行交易的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他的债权很可能被拖欠。如果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债权人的一部分债权可能就此落空。
第二,适当限制董事的超额报酬。一人股东在成为公司的董事后,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公司的财务方案,以公司的名义付给自己高额薪金,或者以其他方式巧立名目,支付各种报酬,变相转移公司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因此,应当限制董事的超额报酬。
结 论
一人公司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组织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各国的实践证明,一人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其大大提高了中小资本所有者的投资热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一人公司的立法也进入到了实质阶段,新的公司法草案也已公布,并进入到了本届人大会议的审议日程,其中,就有关于允许设立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实为公司法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该公司法草案也存在一些漏洞,对一些重要的制度也采取了回避态度。本文试图从一人公司的历史、存在原因、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状况、我国对一人公司的研究及立法状况、对一人公司的规制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构建科学、可行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为我国的一人公司立法及完善提出建议。
-11-参考文献:
[1]朱慈蕴.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的冲击.中国法学,2002,1(1):33.
[2]《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
[3]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4]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6]全国人大财经委.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7]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何乃刚:《从公司的内涵和治理结构看我国一人公司的立法取向》[J].《华东政法学报》,2004(4).[9]朱慈蕴:《对一人公司立法与规制的思考》[A].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2-
第四篇:法学一人公司的论文[推荐]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缺陷与完备的思考
姓
名
徐群
学号
2011417601
院
系
法学院
专
业
法
学
指导教师
张莉
职称
讲师
2015 年 5 月 27日 曲阜师范大学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一人公司概述„„„„„„„„„„„„„„„„„„„„„„„„„„„„„
2(一)一人公司的定义„„„„„„„„„„„„„„„„„„„„„„„„„2 1.一人公司的发展趋势„„„„„„„„„„„„„„„„„„„„„„„„„„2 2.一人公司的含义 „„„„„„„„„„„„„„„„„„„„„„„„„„„„2 3.比较一人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2
(二)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制度的规定„„„„„„„„„„„„„„„„2 1.关于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2 2.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相关规定„„„„„„„„„„„„„„„„„„„3 二、一人公司制度的立法缺陷„„„„„„„„„„„„„„„„„„„„„„„„3
(一)关于公司的社会责任„„„„„„„„„„„„„„„„„„„„„„„„„3
(二)关于一个自然人在投资设立一人公司数量方面的控制„„„„„„„„„„„3
(三)关于唯一股东对一人公司的义务„„„„„„„„„„„„„„„„„„„„4
(四)关于滥用股东权利„„„„„„„„„„„„„„„„„„„„„„„„„„4
(五)关于举证责任倒置„„„„„„„„„„„„„„„„„„„„„„„„„„4
三、完备一人公司制度的立法建议„„„„„„„„„„„„„„„„„„„„„„4
(一)一人公司的社会责任如何实现„„„„„„„„„„„„„„„„„„„„„4
(二)一个自然人在投资设立一人公司的数量方面如何合理控制„„„„„„„„„5
(三)公司唯一股东对公司义务如何确定„„„„„„„„„„„„„„„„„„„5
(四)对滥用股东权利该如何制约„„„„„„„„„„„„„„„„„„„„„„5
(五)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如何做到最有效适用„„„„„„„„„„„„„„„„„6
(六)充分发挥我国有关经济、司法部门的作用„„„„„„„„„„„„„„„„6 结论„„„„„„„„„„„„„„„„„„„„„„„„„„„„„„„„„„„6 致谢„„„„„„„„„„„„„„„„„„„„„„„„„„„„„„„„„„„6 参考文献„„„„„„„„„„„„„„„„„„„„„„„„„„„„„„„„„7 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缺陷与完备的思考
法学专业学生
徐群
指导教师
张莉
摘要:在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一人公司”作为改革的最大亮点首次被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范围,这意味着一人公司合法地位得到确立。随着2014年新《公司法》施行,更加全面的规范了一人公司。一人公司作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经济主体,面对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继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出设立一人公司的必要性,比较新旧《公司法》中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区别,以及研究新法不足之处,提出关于完备一人公司制度的看法。
关键词:一人公司 举证责任倒置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
About the Defects of the System of One-man Company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
students majoring in law
Xu Qun
tutor
Zhang Li
Abstract: In 2005, on the 18th session of the tenth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e company” as the reform of adjusting range that are attached to the company law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means that the legal status of one-man company.In 2014 the new company law, the provisions of the more comprehensive the one-man company.One-man company,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society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 main body, face the problem come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aut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problems lead to set up the necessity of one-man company, compare in the old and the new corporation law about difference of one-man company system, and study the law of the deficiencies, put forward the idea about one-man company system perfect.Key words: One-man company;Burden of proof inversion;The theory of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且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上学难已不再是困扰我国社会的难题,由此却造成了另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有调查显示,企业的职位供应量毕竟有限,且有些招聘职位资格要求比较高,致使相当一部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找不到与本专业相关或者感兴趣的工作。而很大比例的毕业生虽然有好的创业想法,却无奈止步于没有充足的资金也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因此只能望洋兴叹。据此,大学生就业无疑成为新时代一个需要严肃认真对待并且亟待解决的难题。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人公司制度不仅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拓宽了就业渠道,帮助了更多人就业创业。一、一人公司概述
(一)一人公司的定义 1.一人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人公司作为二十世纪逐渐兴起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公司形式,开始是以事实而不是法定的公司表现形式出现在社会中。一人公司通过降低经营风险来鼓励吸引投资,在世界各个国家的相关立法中逐渐被明文所认可。通过国外立法实践得出,虽然各个国家对一人公司的规范标准不同,但承认其合法性已然是大势所趋。
在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一人公司”首次被纳入我国《公司法》调整范围,这意味着一人公司合法地位在中国得到了确立。2013年末新《公司法》的再一次修订,2014年新《公司法》的施行,更加全面的规范了一人公司,此举无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出更多机遇与保障,调动起投资者的热情,进一步发展和完备了一人公司制度,进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秩序等各个方面进步与发展,也体现我国积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体现我国在经济立法方面的逐步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也相应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对于市场诚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且引发了不容小觑的市场风险。所以,对于应该怎样完善一人公司法律规制问题,让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我国一人公司法律制度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2.一人公司的含义
一人公司,也被称作独资公司、独股公司,是指只有单一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
[1]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是只有单一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我国新《公司法》第57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公司法》中所出现的一人公司为仅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是仅有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显而易见,我国的一人公司单指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包含一人股份有限公司在内。所以,本文中出现的一人公司即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3.比较一人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
我们对于一人公司的认识,几乎都会将一人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混为一谈,因为二者都可以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运营规模几乎并无差异,但一人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极为特殊的一类表现形式,与个人独资企业不同,具体区别在于:
(1)一人公司股东可以为自然人也可以为法人。但个人独资企业不包括法人。(2)一人公司股东依据其出资额为限度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但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却要用其个人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3)一人公司是独立企业法人,在公司成立之时既具有法人资格,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民事责任能力,是有限责任公司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存在类型。但个人独资企业属于非法人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2]
(4)一人公司和公司股东必须分开缴纳法人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但是个人独资企业只需要在获得投资回报后投资者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
(二)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制度的规定
20世纪我国仅认可国有独资、外商独资,而2005年修订《公司法》时才将一人公司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其合法地位,毫无疑问是修订后《公司法》一大亮点。而2013年最新修订的《公司法》,无疑又为一人公司做了极大补充。2013年末,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公司法修正案草案,其中针对一人公司制度做了较大修订。
1.关于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
根据最新修订,一人公司注册资本没有了最低限额,股东也不再需要一次性全部缴 纳一人公司章程所制定的出资额。只需要依据个人所能承担的经济能力来申报,即使金额只有一元,同样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设立合法有效且受法律保护的公司。新法中关于投资创立一人公司规定,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司创立门槛,真正实现创业“零门槛”,减轻了投资者的负担,提高了广大民众投资的积极性,为广大求职者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
2.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相关规定
第63条规定了唯一股东无法说明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相独立时,应该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人制度存在基础是股东有限责任。然而,股东有限责任只是把集中于股东的投资风险部分重新分配给了公司债权人,根本就没有减少公司债权人的风险,因此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对债权人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若是一人公司的股东通过有限责任制度规避法律、躲避债务,那么债权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极大侵害。如果其他公司的股东也随之效仿,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整个经济社会的公共利益也会受到严重侵害,不利于经济社会秩序的稳步发展。因此,在此大环境下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理论逐步发展起来。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通常也被叫做“刺破公司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具体是指,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通过否认公司和其股东各自的独立人格以及股东有限责任,督促股东对于债权人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侵害承担最直接责任,以此惩罚滥用股东权利的行为。同时,一人公司股东应该对公司财产是否与个人财产相分离负相关举证责任,即通过股东自己说明本人财产是否完全独立于公司财产,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不同于其他一般公司所发生的债务纠纷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一人公司制度中最大程度保护了债权人私人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进而实现了法律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价值追求。[3]
总体来说,2013年新修订的《公司法》中关于一人公司制度有更为完善的规定,极大的便利了公司准入,对于促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非常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举证责任倒置,无疑更好的保护了债权人利益,极大降低了业务往来中的交易风险,达到了强化一人公司的唯一股东必须将本人财产与公司财产严格分离的根本目的。二、一人公司制度的立法缺陷
新《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制度在推陈出新的层面上,多少还存在部分问题,因此在放宽公司设立条件的同时,如何缩小其中暗含的风险更加不容忽视。一人公司注册资本限额取消,极大程度上放低了一人公司注册门槛,但仍存在很多缺陷。
(一)关于公司的社会责任
公司的社会责任在我国现行法中的规定虽然有所提及,不过也是只言片语,空洞且不具实际操作性。如果公司的社会责任不到位,就极有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公司发展,制约经济进步。且因为一人公司的独特性,在对待社会责任方面更应该严肃谨慎。但是由于目前相关法律不完善,对于该问题并没有配套的应对策略,因此许多一人公司股东专钻法律漏洞,为一己私利逃避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具体规制一人公司的社会责任,从哪些方面完善公司的社会责任,怎样才能做到多赢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相关立法需要严肃对待。
(二)关于一个自然人在投资设立一人公司数量方面的控制
2005年《公司法》修订时,一人公司首次作为《公司法》调整对象,其合法地位得到了确立,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市场的需要,但是同样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所以必须要做到有所节制。2013年修订的新法虽然规定了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 立一个一人公司,此规定极大程度上控制了一人公司数量,避免了过渡泛滥的局面,但是新法只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了规定,没有微观把握,造成了社会上一人公司质量良莠不齐,出现各种空壳公司,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一人公司的质量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立法探索。
(三)关于公司唯一股东对一人公司的义务
一人公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内部治理结构单一,公司股东一人身兼数职,且没有相对的监督机构可以有效的制约股东,这就极易造成股东以权谋私,造成对公司债权人的侵害,破坏公司形象,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有序进行。而相关现行法只是对于一人公司的表面管理做了规定,对于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股东义务的细节还是欠缺相关规定。
(四)关于滥用股东权利
由于一人公司股东只有一人,因此唯一股东掌握了公司所有大权,再加之内外监督力度的匮乏,作为股东的一人能够轻易将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相混同,把公司财产挪为己用,给自己发放巨额薪酬,或者通过利用公司名义来给自己做担保或进行借贷行为,更有甚者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进行规避法定义务或侵权责任的行为,进行自我交易等行为,由于众多繁复的混同使得公司相对人无法确定与其交易对象是公司还是股东个[4]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合法权益极易遭到不法侵犯并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的发展。依据新《公司法》第20条、第63条虽然对于滥用股东权利的情况进行了规定,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第20条虽然表面上规定了公司股东在滥用股东权利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此规定对于严重侵害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要求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可操作性较弱,而且此条文规定了必须要以躲避债务为目的,显而易见的限制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适用范围。第63条仅规定了一人公司股东在无法证明其个人财产独立于公司财产时,应该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只有当一人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发生混同时才能对一人公司法人格进行否认,而对于滥用公司法人人格,通过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进行躲避法定义务或者是逃避侵权责任时如何适用条文目前无法确定。
(五)关于举证责任倒置
表明了一人公司与其他不同形式的公司的实际区别,放弃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虽然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但事情总会有两面性,另一方面,事实加重了一人公司股东法律义务,而且此规定极其含糊,过于表面化,因为缺乏更进一步的细化,在实际运作方面会面临各种现实问题:对于股东的个人财产是否独立于公司财产问题,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股东进行证明,又该怎样证明股东举证是真实而不是伪造的,如果设立中间机构,又该由谁来担任监督或推动股东进行证明的工作,而股东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证明才具有公信力,以及到最后谁来评判股东的举证究竟是否成立。
三、完备一人公司制度立法建议
综上,通过研究一人公司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发现目前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立法尚不完备,因此对于完备这些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看法。
(一)一人公司的社会责任如何实现
笔者认为,一人公司的社会责任,包括了对于公司员工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公司债权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消费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对于社会公益事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一人公司不仅要承担道德上的考量,还要从法律层面上予以制约。公司社会责任是一个公司在谋求股东自身利益 最大化时必须要承担的保护以及促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更加详细来说是指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合法需求的义务。[5]根据平衡价值角度和应对风险角度来看,一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都具有公平性、正当性、合理性,因此作为承担社会责任地必然要求,在立法方面更应该规范一人公司要实现资本充实、信息公开透明以及人格独立的目标,对于该要求,相关立法应做到完善、具体。通过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要求,争取达到股东、公司、债权人及社会经济各方面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真正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二)一个自然人在投资设立一人公司的数量方面如何合理控制
笔者认为,对于一人公司数量的控制,需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进行限制,不能使其无条件无限制的增长,对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不必要的负担。2013年新法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且一人公司不能成为另外一个一人公司的股东,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一人公司的数量,可以说是对设立一人公司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是新法只是从大体上限制了一人公司的数量,但是就具体层面来说,对于自然人本身,法律并没有做详细的限制,但是从市场经济安全考虑,对于自然人身份也应该进行必要的限制,可以通过自然人身份方面限制达到对于设立一人公司数量方面控制。比如有过经济方面犯罪的自然人,法律只是规定了禁止其担任公司高管等职位,但是并没有限制其不能设立一人公司,因此,在这些方面,即使不需要禁止曾经的经济犯设立一人公司,但是对其作出相应的限制考核条件,以及进行必要的监督是极其重要的。
(三)公司唯一股东对公司义务如何确定
笔者认为,对于公司唯一股东义务问题,应着重强调股东道德层面。由于一人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大多都是合一的,股东应对一人公司有注意义务以及忠实义务。注意义务为股东在行使合法权利时应该出于善意,股东应该以公司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行使合法权利,平衡各方面利益,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行为,公司股东应当以一般人所应有的细心、勤勉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决定某项经营行为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认识自身在当时所处条件下的文化水平及经验,作出相应合适合法的决定。当行使相关权力时,应该适时做出符合公司整体利益的决定。而忠实义务的中心问题则是合理排除或减小利益冲突。其实质要求表现为,股东应当为了公司整体长远利益诚实诚信的实行控制权,坚决杜绝自我交易,因为关联交易中往往存在着众多利益冲突,而对于一人公司股东来说,在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之间要做出正确选择,通常都是非常艰难的,因此,一人公司不得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关联人进行关联交易,否则,对于一人公司利益必定会产生负面作用。由此,在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不得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且不应该把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所混同。
(四)对滥用股东权利该如何制约
笔者认为,对于滥用股东权利问题,需要从根源上解决,也就是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层面解决。通过理解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要件来具体分析到底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运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
首先是主体要件。在法律关系中,适格原告只能为遭受损害的公司债权人而不能为其他法律主体。适格被告也只能是一人股东本身。其次是主观要件。一人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的行为以及滥用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时存在主观过错,此处强调必须存在主观过错。要求是存在主观过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司债权人的证明难度,但倘若由于公司管理不善等非人为非故意的客观原因造成债权人利益受损,如果仍然运用法人人格否认理论,要求一人股东承担连带责任,这显而易见极不公平。再次是行为要件。股东必须已经做出了财产混同行为,或者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的行为以及滥用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一人股东将公司的资产挪为私用,或者与公司自我交易等行为的方面。最后是结果要件。必须是一人股东行为造成了公司全部资产无法偿还债权人债务的结果,即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利益。但倘若公司资产足以 偿还债权人债务,公司债权人便不能向法院申请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理论。
虽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作为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强有力措施,但是因为一人公司的特殊性,在适用时应该更加慎重。在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时应该严格遵守相对应构成要件规定,禁止随意适用。[6]
(五)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如何做到最有效适用
笔者认为,对于一人公司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为了保证本项制度的高效实施,可以设立相应的权威组织部门作为“中间人”,比如在工商局下设一个部门,其并不参与一人公司的任何经营活动与运营计划,独立于公司以外,由工商局授权,制定具体的程序,通过该部门来做评估或鉴定工作。一方面,专业性较强,可以更好的起到监督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更具有权威性,降低了我国司法机构的工作难度,在审判一人公司人格否认相关诉讼时,不需要法官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查证股东对于其举证是否做到了诚实诚信,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限度保证审判工作的公正、效率,进而保护债权人利益。
(六)充分发挥我国有关经济、司法部门的作用
在我国法律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背景下,对于一人公司的发展和规制,有关经济、司法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最大化的实现一人公司的正面作用。对于一人公司的弊病缺陷,要及时做到早发现早应对,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要及时规划制定合适的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将一人公司制度尽可能的做到更加完备,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步发展。
结论
一人公司制度的发展,对于传统公司法理论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而我国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存在很多问题都欠缺相关的详细的法律填充,具体该如何实现一人公司制度积极作用的最大化,不仅需要法律层面上的硬性规定,还需要股东做到道德层面上的自觉,积极配合法律的实施,自觉遵守法律,不钻法律的漏洞,在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积极履行股东义务,正确引导一人公司进行合法有益的经营活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进步。
致谢
时光飞逝,眨眼间在曲阜师范大学求学已有将近四年了,记忆中2011年9月份第一次踏入学校大门时的场景,依旧能够感受到那份一见如故的愉悦。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中,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讲台上老师旁征博引,带领我们从一个个的小法盲,逐渐认识到法律,了解法律,爱上法律,老师们用心做的课件以及认真书写的板书,依然历历在目。
就要毕业了,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父母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养育呵护,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培养,感谢同学们的关心帮助。有了大家的关心鼓励才成就了我的今天。
特别要感谢的便是我的论文导师张莉老师,不管是关于论文的选题还是论文的结构内容,张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而张老师谆谆教导以及严谨细心的教学精神,让学生收获颇丰,在此对导师张莉老师表达最真诚的感谢与敬意!
最后,我会把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以及万千嘱咐熟记在心,并且会一直继续奋斗拼搏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参考文献:
[1] 杨烁,王平.浅论一人公司及其立法现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3-65.[2] 再怒热·艾合麦提.浅谈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制度完善[J].经济师,2011(6):79-81.[3] 豆涛.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探析[J].法制在线,2015(12):27-28.[4] 张硕.一人公司的利弊分析与完善[J].职业技术,2008(1):76-77.[5] 张锋.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探索,2008(6):104-107.[6] 刘康复.论公司法人格否认[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0-63.
第五篇:公司终止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公司终止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车红
关键词: 公司终止 公司清算 义务人 公司清算人
内容提要: 公司依法终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我国的公司解散、清算制度较为宏观,由此使得公司终止司法实务中的操作性和适用性都难以遵循章法。完善公司终止的相关法律规制,使公司终止能够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可以有效地保护公司股东、职工、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公司终止的概念
公司终止,又称为公司解散、公司解散清算,是指公司终止事实上与法律上的存在,其财产清算,营业停止,组织解散,法人资格消灭。①公司清算是在公司解散之后,清理公司财产,了结公司一切法律关系,并最终消灭公司法人资格的制度。②我国《公司法》对公司解散清算进行了规定,《民法通则》第45条规定:“企业法人由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
一、依法被撤销;
二、解散;
三、依法宣告破产;
四、其他原因。”
笔者认为,公司终止,是指公司由于出现法定或约定事由,导致其法人资格依法消灭的状态。公司终止,意味着公司组织结构解散、现存事务了结、资产处于清算之中。公司解散、公司清算是公司终止的法律特征,只有依法解散清算的公司,才能依法终止,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解散、清算是公司终止的条件或者必经程序。
公司终止的原因及程序
公司终止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公司终止的原因有:由公司的设立人或者原始股东,在公司设立后未开展营业或没有发行任何股份的情况下,终止公司;由董事会向股东会提议终止公司,董事会可基于公司现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其股东会提议终止公司;公司章程所规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公司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公司依法被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公司出现僵局被司法解散;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公司依法申请破产清算;公司债权人申请清算公司。
公司终止的程序。我们从以下事例出发,探究公司终止的程序。
案例1:A、B股东共同出资在B股东所在地设立C公司,之后由于C公司经营不善、连年亏损,A、B股东召开股东会,通过股东会决议:解散C公司,并依法组成C公司清算组,任命C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甲为清算组组长,乙、丙为清算组成员,负责对C公司依法进行清算,最终依法终止C公司。C公司清算组成立后,在当地相关媒体进行了公告,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了登记备案。在C公司依法进行清算期间,B股东负责召集C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免去甲担任C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任命乙为C公司总经理;将C公司名下的一套房产出卖,出卖所得用于安置职工。之后,C公司的房产被处置,C公司清算组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案例存在一些问题:首先,A、B股东作为C公司清算义务人,选任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是其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属于C公司的股东,并不属于C公司的职工;其次,C公司清算组依法成立,且经公告、备案,应当依法履行职权。对C公司的资产进行变价、分配,属于C公司清算组的职权,并不属于C公司职工的职权;再次,B股东在C公 1
司清算期间,召集职工代表大会,免去甲C公司总经理职务,并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因为总经理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并不是由职工选举产生;第四,职工代表大会无权处置C公司资产,C公司清算组才有权对C公司资产进行清理、处置;第五,C公司职工安置的相关问题,应当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据C公司同职工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处理。
笔者认为,公司依法终止应当遵循如下程序:
第一,由清算义务人确定清算人(组)。清算义务人是指公司出现终止原因后,在法定期限内,依法组织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的主体。清算人(组)是指在公司出现终止事由后,依照相关法律选任或经人民法院指定的负责在公司终止程序中清理公司资产、清算公司财产、了结公司现存经营及一切法律关系、最终完成公司注销登记及终止公司法人资格的主体。
第二,通知、公告债权人。公司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后,为了保护有关债权人的利益,清算组应当如实将公司解散清算的有关情况通过合法、有效的方式通知债权人,并在适当的媒体上对相关情况进行公告,通知债权人向清算人(组)申报债权。
第三,清理公司资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清算人(组)接管公司之后,应对公司的资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为制作清算方案提供有效、充分的依据。
第四,了结公司现存业务。公司在清算期间不能够开展新的经营活动。清算人(组)应当通过解除公司正在履行的合同等方式,停止公司的有关经营活动,包括公司的对外投资、经营、服务等。公司的清算,就是要对所有的法律关系包括未了业务关系,进行终结处理,以维护整个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第五,清理公司债权、债务。清算人(组)应当编制公司债权、债务清册。债权人向清算人(组)申报债权后,清算组应当按照债权审查的原则、标准、程序对债权人申报的有关债权进行审查、核实、确认,并按照确认的金额向债权人进行清偿。同时,清算人(组)应当要求公司的债务人清偿其对公司的有关债务。
第六,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清算人(组)按照清算方案,对公司债务按照相应的清偿顺序进行清偿之后,应将公司剩余财产依法分配给公司股东。
第七,在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清算人(组)在对公司进行清算期间,如果发现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应当追缴股东尚未缴纳的出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制作有关债务清偿方案。
第八,依法办理公司注销登记,终止公司法人资格。清算人(组)在完成前述各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制作清算报告,并按照公司注销登记的有关规定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注销申请,最终完成公司法人资格的终结程序。
公司终止的法律责任
公司终止的法律责任是指公司终止程序中的责任主体,包括清算义务人、清算人(组)未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应有清算义务,由此而导致的法律后果。
案例2:A公司同自然人甲、乙、丙、丁共同出资设立B公司,B公司的股权比例为:A公司持有60%的股权,甲、乙、丙、丁分别持有10%的股权。B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向C公
司借款人民币1000万元,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并约定了借款利息。之后,B公司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由于未能参加工商年检,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公司营业执照。C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因B公司被吊销后,其股东并未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清算,因此要求A公司、甲、乙、丙、丁依法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司法实践中,公司终止的法律责任主体主要为清算义务人、清算人(组),二者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所不同。
清算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公司出现终止事由之后,清算义务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事实上,清算义务人不组织清算,逃避债务,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侵害职工权益的情况十分普遍。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强制清算。笔者建议,对于不履行清算义务的清算义务人,应当禁止其设立新的企业,禁止其在其他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以促使其及时履行相应的清算义务。
此外,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有关规定,对于清算义务人未在法定期限内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债权人主张其在造成损失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
清算人的法律责任。清算人应当勤勉尽责,依法忠实履行清算义务,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23条的规定:“清算组成员从事清算事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公司或者债权人主张其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以清算组成员有前款所述行为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公司已经清算完毕注销,上述股东参照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直接以清算组成员为被告、其他股东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公司依法终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的公司解散、清算制度较为宏观,使得公司终止司法实务中的操作性和适用性都难以遵循章法,对相关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承担亦存在难以操作化的问题。完善公司终止的相关法律规制,使公司终止能够有法可依、有序进行,从而有效地保护公司股东、职工、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作者单位: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
注释:
①王欣新:《公司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4、275页。
②徐彦冰:《公司清算法律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