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梯按控制方式及各种方式原理(对电梯控制方式迷惑的朋友阅读)
电梯按控制方式及各种方式原理
按控制方式分类
①手柄操纵控制电梯。此种电梯由司机操纵轿厢内的手动开关,实现轿厢运行的控制。电梯轿门和厅门的开关有自动和手动两种型式。对于自动门电梯,当轿厢运行到平层区域时,司机将手柄开关回到零位,电梯就会换速自动平层,自动开门;对于手动门电梯,则需由司机手动将门关闭或打开。
②按钮控制电梯。这是一种通过操纵层门外侧按钮或轿厢内按钮发出指令,使轿厢停靠层站的电梯。这种电梯也有自动和手动两种型式。自动门电梯具有自动平层、开关门功能。对于手动门电梯,在电梯到站平层后,需要有人将门打开,并通过人工将门关闭以后,电梯得到按钮指令才可运行。
③信号控制电梯。这是一种由电梯司机操纵轿厢运行的电梯,具有将层门外上下召唤信号、轿厢内选层信号和其他各种专用信号加以综合分析判断的功能,因而自动控制程度较高。
④集选控制电梯。此种电梯自动控制程度更高,可以实现将层门外上下召唤信号、轿厢内选层信号和其他各种专用信号加以综合分析判断后自动决定轿厢运行,无需司机控制。集选控制电梯一般均设“有/无司机”操纵转换开关,可根
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如人流高峰或特殊需要时,可转换为有司机操纵,从而成为信号控制电梯。在其他情况下作正常行驶时,可转为无司机操纵,即为集选控制电梯。
⑤向下集选控制(向下集中控制)电梯。这种电梯的特点是,对于各层站的呼梯信号,轿厢只有在向下运行时才能顺向应
答召唤停靠。
⑥并联控制电梯。将两三台电梯集中排列,共用层门外召唤信号,按规定顺序自动调度,确定其运行状态。采用此种控制方式的电梯,在无召唤信号时,在主楼面有一台电梯处于关门备用状态,另外一台或两台电梯停在中间楼层随时应答厅外呼梯信号,前者常称为基梯,后者称为自由梯。当基梯起动运行后,自由梯可自动起动至基站等待。若厅外其他层站有呼梯信号时,自由梯则前往应答与其运行方向相同的所有召唤信号。对于与自由梯运行方向相反的召唤信号,则由基梯前往应答。如果两台(或三台)电梯都在应答两个方向的呼梯信号时,先完成应答任务的电梯返回主楼面备用。这种控制方式有利于提高电梯运输效率,节省乘客候梯时间。
⑦群控电梯。将多台电梯进行集中排列,并共用层门外按钮,按规定程序集中调度和控制的电梯。采用此种控制方式,是基于建筑物内不同时段客流量不均匀。一般早、晚和中午会出现客流高峰,平时上下往返交错为中等客流量,夜间、清晨客流量少。利用轿厢底下的负载自动计量装置及其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轿厢负载计算,并根据上下方向的停站数、厅外呼梯信号和轿厢所处位置,选择最适合客流量的输送方式,避免轿厢轻载起动运行、满载中途呼梯停车和空载往返。在客流量逐渐减少的夜间和清晨,还可实现电梯运行台数的相应减少,在返回基站后,不运行的电梯经过一定时间可切断电源。因此,这种控制方式有利于增加电梯的运输能力,提高效率,缩短乘客候梯时间,减少电能消耗,适用于配用电梯在3台以上的高层建筑中。
⑧智能控制电梯。这是一种先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电梯进行控制的群控电梯。其最大特点是,它能根据厅外召唤,给梯群中每部电梯作试探性的分配,以心理性等候时间最短为原则,避免乘客长时间等候和将厅外呼梯信号分配给满载性较大的电梯,使乘客候梯失望,从而提高了预告的准确性和运输效率,达到电 梯的最佳服务。此外,由于电梯采用了微机控制,取代了大量的继电器,使故障率大大降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大大增强。
第二篇:浅谈电梯保养方式
浅谈电梯保养方式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战略上都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过渡。作为从事开拓性很强又有长期收益保证的电梯保养行业,保养方式的科学合理性是提高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以人均保养台量的指标来衡量,国外发达国家是国内的3倍还要多。在故障预测、电梯零部件更换周期、长期保养作业计划等很多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国内的保养方式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上,我国才刚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长。结合本人多年来在保养工作上积累的实践经验,对电梯保养方式的革新作以简要的分析。
首先,分析归纳一下目前保养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用常规方法不能处理的方案。一方面,保养工作的流程交错繁杂,管理的效率较低。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保养作业,几乎都是较为全面的检查,大部分是对“自以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项目作调整,因作业项目的判断标准比较主观,导致时间的利用率不高,技术含量高的作业项目编排不合理等等诸多弊端。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文件资料方面的依据,对三包电梯的配件、质量不是很清晰,导致作业效果良莠不齐。
其次,企业期望改善保养人员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技能,从而提高保养效率,推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保养产品,构建完整的维保数据库,提高保养管理水平。保养员工期望提高工作技能、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劳动强度、用更合适的保养作业方式提高保养效率。客户期望尽可能减少电梯故障次数,确保电梯能正常运行;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尽快赶到现场进行修复;降低保养费用;保养人员的素质要高;及时对客户进行提示性的预告或者忠告;保证足够的保养作业时间;所有的这些都召唤着我们这些从事保养管理工作的人身先士卒,开拓创新,在充分借鉴国外国内先进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保养市场特点的基础上,开创一条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道路。
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特殊情况等提供差异化服务,开发出的科学、合理、高效率、低成本的特色保养产品,抢占市场高端。同时,对客户的消费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克服对保养产品的消费行为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智,引领市场向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保养市场的良性循环,树立良好的电梯保养专业品牌形象,这也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
综合以上各方面,必须在保养计划制定、保养作业项目实施、保养工作管理、故障分析和预测、客户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统计处理几个方面采取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全方位进行保养方式管理的革新,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养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
根据电梯运行情况、使用环境、客户要求、零部件寿命、电梯型号、速度等分类建立维保作业指示书,编排每一台电梯的保养作业项目,确定每个作业项目的作业周期。建立标准作业时间(每一个作业项目的必要作业时间)规范,以便核准每台电梯的保养作业时间。根据零部件的设计寿命,编排零部件更换计划。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的短期和长期保养作业计划,用于指导保养人员的工作方式,提高保养效率。
加强故障分析,找出故障发生的根源。制定防止故障发生的对策并坚决落实,从根本上降低故障发生的几率。故障分析数据资源共享,一方面为故障处理员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提高保养员对故障发生的警惕性。
采用保养成本单台核算(保养工时、工资、材料等),完善成本统计流程。量化保养质量、工作量的考核指标。
二、建立科学的系统支持
构建维保数据库。集中多方面的信息以满足各种统计、分析的需要,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完善各种统计、分析手段,准确及时地掌握电梯的保养状况,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对客户信息的处理方面,建立对高端用户和大型用户的专案管理;在三包、保养工作的前1个月,由电脑系统自动根据每台电梯的结构和功能配置以及使用情况、客户特殊要求、故障记录、维保情况等各种条件,生成有针对性的作业指示书的要求进行作业,再将落实情况反馈到系统中去。系统根据反馈的情况、客户的要求等条件调整保养时间、作业项目、作业计划、形成故障预测等,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独具特色、高效率、低故障率的维保体系。
推广电梯远程监控以及智能化小区项目,便于电梯运行数据的采集和设备监控,使其与电梯维保有机结合。存储电梯运行的关键数据,通过分析,对故障预测和保养作业计划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缩短故障的排除时间,提高保养作业的针对性。
根据电梯的整体运行状况(尤其是使用年限10年以上的电梯),提取和准备相关信息如重要部件的磨损情况,可靠性等,为电梯的维修改造提供支持。
三、重点问题区别对待
对于一切特殊情况如特殊合同、特殊客户、特殊电梯等除了进行以上的常规处理要从合同一开始谈就建立这些特殊内容的跟踪预案,以确保主导性优势。
建立机动人员,跟进保养遗留问题和三包转保养的整改项目,因为这些遗留问题对以后的保养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对保证电梯安全运行、质量监控的重点以及客户要求的重点部位进行重点实施,如安全回路中安全开关和层门锁的可靠性,制动器的动作性能和轿门安全保护装置光电、光幕、安全触板的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对三包电梯的前期工作进行专项调整。经验证明,花精力把一些问题的重点充分把握好往往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培训,提高技能
考虑经验年限、工作技能、知识水平等条件,建立各岗位和级别评定的必要条件以及可实施的作业,对维保作业人员按岗位和级别进行管理和培训。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比如现场演练、情境教学、理论学习等,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对保养市场和本职工作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也是告诫自己,要养成和培养一种观念,视电梯故障和客户投诉是工作没有做好的最大耻辱。
随着国务院373号令的正式实施,国家对特种设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和规范(限定保养次数、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但对国内大型的电梯专业生产、保养厂家来说也许是一个最好的消息。因为他们更有条件和实力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更扎实!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同时也期待着更多的关于保养管理革新问题的讨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借助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智能化的自动分析手段,国内的保养市场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编辑/李舶)
第三篇:电梯广告发布方式
全国电梯广告发布方式
一:发布时间;区域
通常而言,双方在确定合作的意向后,甲方(客户)需提前确认发布时间(即广告发布时长)最短投放单位为一个自然周,通常建议最短投放两个自然周(因电梯广告投放后需要一定的时间记忆沉淀及相应次数的广告反复周转度);然而,发布时间过长;投放基数则被相应拉短,在相同的预算情况下,建议同一产品信息发布时间不超过8周(即两个月)为宜。发布区域则以甲方市场客户群体为导向(例如客户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海淀区,那么则以海淀区的投放为重点;投放城市亦是如此)。
二:上画日期;画面要求
三:提前预订
需提前至少15—25天(通常提前1-2个月最佳)预订广告位数量则可选择广告位空余位置较多,预订后甲方(客户)乙方(广告商)3日内需签约广告协议(因预订时间越长,则乙方可销售数量则越少,故此项还望客户谅解)
四:预订方式
在确定发布时间及发布预算后,则需根据相对应的折扣或赠送比列预订相对应的广告位数量;预订方式通常而言都是采取电梯数投放(T1)(即一部电梯一面广告位;电梯内壁左;
中;右随机的一面);但在预算相对保守的情况下,且产品信息相对单一,未细分受众的情况下,则亦可以选择门洞数发布(T2)(即一座楼栋其中有2个门洞,则投放2个广告位,任意2个门洞的客梯内),不过,选择门洞数方式发布,通常而言,可选空余位置会相对较少。预订过程:乙方预订空位表首先发给甲方确认;经甲方圈定楼盘及数量后再反馈给乙方,乙方客服部核实甲方所圈定楼盘及数量所在发布期最终发布无误后,乙方再将信息正式通知到甲方,则整个预订流程圆满成功。(整个预订过程根据双方协商进度而定,通常而言约需1-2天,如发布一座城市,则半天时间足够)
五:制作;换画
乙方在收到甲方广告画面后,制作时间约需1-2天,根据画面数量多少。
制作费10元/张/发布期
电梯广告位更换收费情况
免费更换(发布两周后;需提前1周准备换画稿件)
第三至N次:收费更换(10元/次/每广告位,发布期内)
六:后期监测
合同签订后安装部进行上画工作(安装部有16人)
上框后由我公司监测部进行监测(有二辆车、4个人)。
上框10个工作日内提供监测报告光盘(光盘内会有PPT;EXLS两种格式,PPT包含每个社区一张远景、一张电梯远景、一张电梯近景;EXLS包含每社区实际发布数量及发布楼栋;门洞;电梯示图),上画后客服人员可陪同客户监测发布楼盘(抽查形式)。
注:以上资料由行业教父—周旺提供,如有疑问请联系:***(周旺)
第四篇:电梯零部件和材料控制
电梯零部件和材料控制 1总则
对零部件、材料的供方、采购、验收、标识、领用、代用进行控制,确保零部件、材料 的采购、使用环节满足产品质量要求。2职责
2.1工程部负责供方选择、评价零部件和材料的采购、保管和发放。2.2技术质量部负责零部件和材料的入库检验。2.3零部件责任人负责零部件和材料的质量控制。3 零部件和材料分类
工程部根据采购物资对最终电梯质量影响程度,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1)重要物资(A类):构成最终电梯的主要部分或关键部分,直接影响电梯 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顾客严重投诉的物资,如:曳引机、门机、安全触板、层门装置、操纵箱类、限速器、安全钳、液压缓冲器、地坎、变频器、PC机、进口空气开关、光幕、继
电器、接触器、光电开关、双稳态等。(2)较重要物资(A类):构成电梯非关键部位的物资,它一般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或即使略有影响,但可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物资。如:钢材类(钢板、型材)、钢丝绳类、导轨类、电缆类、电器、电线类、机械配件类、补偿链类、弹簧类、轴承、橡胶、尼龙、塑料类、紧固件类等。(3)辅助物资(C类):非直接用于产品本身的起辅助作用的物资。如:五金辅料类、油类、包装箱、木料类、工具、刃具类、磨具类等,凡未列入A、A类的物资,均属C类物资。4采购信息 4.1 工程部根据施工需要并结合仓库的库存情况,编制
“采购申请单” 并经总经理批准。“采
购申请单”必须明确下列采购信息:
(1)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级、交货期限;(2)需提供的随机文件,如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型式试验报告等;
(3)验收准则;
(4)产品标识、包装、搬运的规定。供方的选择与评价合格供方的评价准则
1.1 质量保证能力:有稳定的生产技术装备,成熟的技术工艺、标准,已获得质量体系认证 的企业,可优先入围。
1.2 供方的资质:除供方的营业执照外,A 类、A 类物资的生产或经营单位应具备规定的资 质;必需具备生产经销的许可证。1.3 以往的供货历史和信誉:新增供方需了解其提供产品的用户名单及评价意见;老的供方
应统计过去的供货的质量情况,以质量稳定者为优先对象。
1.4 价格的适宜性:比较价格水平,在相同质量的条件下优先选择价格低廉的供货商。2 供方的选择与评价
2.1 对 A 类物资,由工程部组织调查,收集供方的资质、业绩、历史、信誉及以往合作情况
等资料,组织总经理、技术负责人、技术质量部对诸多供方进行评价,填写“合格供方评价 表”,报零部件责任人审核、总经理批准。
2.2 对 A、C 类物资,由工程部负责供方评价,查询、了解供方的企业资质、法人代表、业 绩、质量信誉、质量管理体系、供货能力、生产装备和检测手段等,收集相关的资料,填写
“合格供方评价表”报零部件责任人审核、总经理批准。
2.3 工程部根据审批的合格供方,负责建立“合格供方名单”。供方的控制
按已划定的 A、A、C 类物资,对供方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以确保所采购的物资符合规 定要求。A 类:
对施工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物资,每年至少作一次详细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的审核。
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如对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强制标准、强
制安全认证的产品,必须通过相应的认证。对当年使用过的产品,应在审核中记录使用状况。
A 类:对施工质量有较大影响的物资,每两年作一次对工程使用过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的审核,记录使用状况。
C 类:对施工质量起辅助作用的物资,每两年对所用物资的质量结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和市场对比。供方的重新评价与更新
工程部根据物资在电梯中使用的反馈情况,每两年对供方进行重新评价一次,评价供方的产
品的持续保障能力和供方的行政许可情况(许可项目、范围、许可证有效期限等)。对严重
违反合同要求或无许可资格的供方,由公司经理审定,取消合格供方资格,两年内不得采购。采购的实施
6.1 采购人员按照批准的“采购申请单”实施采购。
6.2 为确保采购的物资符合规定要求,采购人员应到“合格供方名单”中所列的供应商处实 施采购。
6.3 如因施工急需在合格供方处无法按时采购时,可以在“合格供方名单”外采购,但采购
前应经总经理批准,随后应进行补充评审。零部件和材料验收入库
7.1 零部件和材料进入公司,采购人员应将零部件和材料及随机资料交仓库管理员,仓库管
理员负责将实物堆放在待检区域,通知检验人员准备验收。7.2 零部件和材料验收由零部件责任人、检验人员、采购人员、仓库管理员一起参加。按照“采购申请单”的内容,对质量证明文件、型号规格、数量、外观质量、材料标记
等逐项进行验收。
7.3 零部件和材料的外观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7.4 质量证明书、材料标记及型式试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质量证明书应是材料生产厂的原件或加盖供材单位公章的有效复印件;
(2)
质量证明书应清晰,填写齐全、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3)
材料应有清晰、牢固的标记并与质量证明书一致;
(4)
型式试验报告应在有效期之内。
7.5 根据验收情况,检验人员应填写“入库验收单”,经零部件责任人审批。
7.6 对验收合格的零部件和材料,仓库管理员按照 “入库验收单” 办理入库手续,分类存放。
7.7 对验收不合格的零部件和材料,不准入库,由检验人员在实物上作出明显的不合格标识,填写“不合格报告”,经零部件责任人签署意见后交工程部,由采购人员与供货方交涉,及 时办理退换手续。仓库管理员应将不合格零部件和材料隔离存放。零部件和材料标识 8.1 零部件和材料入库后,仓库管理员应做好零部件和材料的标识,采用挂牌、贴标签的标 识方法。
8.2 标识的内容包括名称、规格、型号、批号(编号)、生产日期、数量等。
8.3 对每个或每批零部件和材料应有唯一性标识,标识要求正确、清晰、牢固、醒目,保证
可追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标识消失破坏,应恢复标识的原样,以保持标识的连续性。
8.4 零部件和材料的追溯路径为:
物料标识卡——领料单——安装维修过程记录——产品档案零部件和材料存放与保管
9.1 零部件和材料应专区存放,设立“待检”、“合格”、“不合格”三区,分别用黄、绿、红 颜色表示(或挂牌表示)。9.2加强对零部件和材料表面保护,吊运时防止磕、碰与划伤,以及防止锈蚀。9.3仓库管理员应建立零部件和材料台帐,登录零部件和材料的库存量和发出量的动态帐册。
10零部件和材料领用和使用
10.1领料者必须在仓库管理员的协助下填写“领料单”,“领料单”一式两份,一份仓库留存,一份本部门留存。
10.2“领料单”上必须明确所领零部件和材料的名称、数量、规格型号、批号(编号)、合同号及电梯编号,以便实现可追溯性。
10.3领用者必须将领用的零部件和材料使用到“领料单”上填写的电梯上,而不能将其另作它用。若需另作它用,则应到仓库管理员处重新办理领用手续。10.4领用零部件和材料的同时,仓库管理员应将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型式试验报告等与零部件和材料一起发放给领用者。领用者将这些资料归入产品档案中。
10.5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做好零部件和材料的防护工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0.6零部件责任人应加强对零部件和材料的领用和使用进行监督。11零部件和材料代用
11.1零部件和材料代用不能降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必要时应取得顾客和用户的同意。
11.2零部件和材料代用由工程部提出申请,填写“零部件和材料代用申请单”,经零部件责任人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11.3零部件和材料代用信息应及时与技术质量部沟通。12 记录
KMTC/ZJ-23-2011/0《合格供方评价表》 KMTC/HT-24-2011/0《合格供方名单》 KMTC/LJ-25-2011/0《采购申请单》
KMTC/LJ-26-2011/0《零部件和材料代用申请单》 KMTC/LJ-27-2011/0《领料单》 KMTC/LJ-28-2011/0《入库验收单》
第五篇:深圳市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深圳市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精神,以及深化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的部署,满足人民群众对电梯安全保障的迫切要求,根据国家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广东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方案》(粤质监〔2012〕78号)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以电梯安全监管方式改革为切入点,力争在解决制约电梯安全监管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取得新突破,逐步建立健全电梯安全保障新机制。
二、改革目标
以明确使用单位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首负责任为改革核心,改革电梯维保、检验和监督模式,建立电梯事故责任险、安全评估和信用监管等制度,进一步理顺电梯制造、销售、使用、维保等各环节权责关系,构建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电梯安全责任链条,逐步形成“企业责任落实、市场有效调节、政府高效监管、各方监督到位、社会救助及时”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不断提高电梯安全监管水平。
三、改革措施
(一)明确电梯使用管理主体,理顺电梯安全管理权责关系
1、确认使用管理主体。电梯使用管理主体即国家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表述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是指应按特种设备法规规定申办电梯注册登记、定期检验,并履行特种设备法规规定的其它各项权利和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电梯投入使用前,应从业主、物业管理者、商业经营者和维保单位等多个责任主体中明确电梯使用单位。使用单位发生变更的,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变更登记前,原登记的使用单位仍应承担电梯使用管理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电梯安装后,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尚未将电梯交付其他责任主体的,该开发商或建设单位为使用单位。
电梯属于多个业主共有但无法明确使用单位的,电梯所在地区政府(新区管理机构)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或其他经营单位为电梯使用单位。市场监管部门及物业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必要协助。
使用单位未明确的,电梯不得投入使用。
2、明确首负责任。电梯使用单位必须履行国家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使用管理责任和义务,并在申办电梯注册登记或定期检验时以书面形式明确承诺承担电梯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首负责任。
电梯使用单位有权聘请符合条件的维保和检验单位依 法开展电梯维保和检验工作,有权依法收集可能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制造、安装、维修、检验和使用的相关资料并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予以确认。
在发生电梯伤亡事故时,电梯使用单位应承担垫付伤员救治和事故调查组认定的善后处理等必要费用,受害者自愿直接追究其他相关责任者时除外。垫付后,使用单位有权对造成电梯事故负有责任的电梯所有人、使用人、制造者、销售者或其他责任人追偿。
3、理顺权责关系。当电梯业主和使用单位是同一主体时,业主享有使用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当电梯业主和使用单位非同一主体时,业主应通过授权或委托的方式指定使用单位,并参照省质监、工商部门联合发布的《电梯授权使用管理合同示范文本(试行)》订立合同,明确使用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使用单位应依照电梯信用监管信息及我市电梯维保平均成本合理选择维保单位,并参照《电梯维保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电梯业主应保证电梯使用管理、日常维保、隐患整改、更新改造所需的安全投入,对因安全投入不足而造成的停梯、故障多发或事故承担相应责任。电梯属于多个业主共有的,应当在业主管理规约中就电梯的使用、管理、维护保养、修理、改造、更新等事项作出规定。
使用单位应及时落实维保单位发出的书面停梯通知及隐患整改建议,对因未及时停梯或整改而发生的事故承担相 应责任。如电梯制造单位就电梯报废更新、移装改造、维修维保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因未执行相关意见而造成的电梯事故或故障,使用单位应承担相应责任。
维保单位应按合同约定依法开展电梯维保工作,及时发出书面停梯通知或隐患整改建议,对因未及时发出书面停梯通知或隐患整改建议而造成的事故承担相应责任。
建筑设计单位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使用功能、供电等情况,结合急救、消防、无障碍通行等需求合理设计电梯井道等土建工程并提出电梯选型、配置建议,对选型、配置建议不当而造成的停梯、候梯时间长、故障多发承担相应责任。
开发商、建设单位或集中采购单位应依据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选型、配置建议采购取得许可并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并负责向业主移交产权及相关安全技术档案。对未执行设计单位选型、配置建议或采购不合格产品造成的停梯、候梯时间长、故障多发承担相应责任。
电梯制造单位对产品质量安全负责。电梯存在设计缺陷、原材料和零部件缺陷、制造工艺缺陷和指示标识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制造单位承担相应责任。
电梯制造单位应依照国家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要求对电梯安装、改造、维修活动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并在电梯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结束后,负责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对校验和调试的结果负责,对在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存 在质量安全缺陷的电梯,应当主动召回和改正。同时,制造单位应将电梯维保工作纳入售后服务范畴,在产品随机资料中明确电梯维保的注意事项和电梯及其重要部件的正常使用年限,指导其他维保单位对电梯进行正确的维保,并在使用单位就电梯报废更新、移装改造、维修维保等提出技术咨询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电梯销售者因自身过错致使电梯存在缺陷,销售明知存在产品缺陷的电梯,销售未取得制造许可的电梯,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电梯,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承担相应责任。
(二)改革电梯维保运作和监督模式,规范电梯维保市场竞争行为
1、建立维保“一承诺八明示”制度。在电梯显著位置张贴由维保单位、使用单位联合签署的“电梯维保合格”标志,向社会承诺其确认电梯安全运行状况,明示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维保人员、维保记录;同时,通过公告栏或网站等方便公众查询的方式明示事故隐患、重大故障的原因及处置、维修项目、费用支出、电梯自检报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2、建立预防性维修制度。鼓励通过“全包”式维保,约定故障率指标,保证老化磨损严重的零部件及时更换,实现预防性维修,减少电梯“带病运行”导致的电梯困人故障和事故,切实提高电梯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3、构建以制造单位为主导的电梯维保体系。推动建立制造单位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到维保的全过程终身服务负责制。电梯制造单位自行维保本单位制造的电梯,其维保质量由制造单位负全部责任。由其授权、委托的维保单位维保的电梯,其对授权、委托范围内的电梯的维保质量承担连带责任。使用单位选择未经制造单位授权或委托的维保单位从事电梯维保时,电梯维保质量由该维保单位负责,对因维保不当造成的电梯损害、安全隐患和事故,制造单位不承担责任。
4、建立电梯维保人员能力提升激励机制。特种设备行业组织要开展电梯维保人员的安全技术、法规继续教育及维保技术水平自愿性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向社会公布,测试结果作为使用单位、维保单位选择维保人员及安全监察机构开展监督检查的参考依据,激励维保人员持续提升维保技术能力。
5、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电梯制造、安装、维保等生产单位违章扣分管理制度,通过量化考核建立退出机制。加大电梯维保等生产单位证后监督检查频次,对维保单位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资源条件不达标等违法行为从严查处。情节严重的,报请发证机关注销相应许可。
6、建立分类分级监管制度。市场监管部门要制定电梯分类分级评价标准,委托特种设备行业组织根据电梯制造、安装、维保单位的能力、诚信、守法等情况对其进行分类评级,并向社会公开,通过发挥市场调整机制引导电梯维保市场良性发展。
(三)改革检验体制和技术监督模式,提高检验机构技术监督效能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的部署,推动检验体制改革,将政府监督检验与法定定期检验相分离。改进国家现行电梯检验“固定检验时间、固定检验项目”模式,市场监管部门要在每年一次定期检验基础上加大监督抽查力度,重点抽查乘客投诉热点、人流密集场所、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电梯,提升电梯维保质量动态合格率;有针对性地拓展检验项目,将检验规则未纳入而在事故、故障、举报、投诉等中发现的影响电梯质量安全的项目纳入检验范围,提升电梯质量安全技术监督水平;促使检验回归技术监督定位,检验机构对所检验项目结论正确性负责;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可在检验规则规定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委托检验项目,不断提高电梯安全可靠性。
(四)推动建立电梯事故责任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的社会保障作用
1、引入商业保险保障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应会同财政、保监部门研究制定电梯事故责任险实施方案,建立以使用单位为参保主体,电梯制造、维保、检验等单位广泛参与的保险保障机制,提高电梯安全保障能力。
2、创新保险产品。鼓励保险业创新保险产品,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3、引导扩大参保面。鼓励电梯使用单位、制造单位、维保单位、检验单位及作业人员等相关主体购买保险。依托特种设备行业组织整合相关主体保险需求,扩大保险覆盖面,优化保险费率。
4、发挥保险安全保障作用。积极推动技术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保险公司的理赔和对投保人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安全风险的量化分析和保险差别费率的调节机制,促进电梯从业单位加强管理,主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积极防范安全风险。
(五)建立电梯安全评估制度,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进程
1.推进电梯安全评估。对制造单位没有明确正常使用年限但实际使用已超过15年或接近制造单位明确的正常使用年限的电梯或主要部件,使用单位应书面通知业主启动安全评估程序。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使用单位征得电梯业主书面同意后也可以启动安全评估程序:
1、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的;
2、电梯遭受水灾、火灾、地震等灾害影响的;
3、电梯需要更新、改造或重大维修的。
经业主书面同意后,使用单位应约请原电梯制造单位、同等资质的其他电梯制造单位或有能力的电梯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电梯进行安全评估。评估单位应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能否继续使用、继续使用年限和整改要求等相关建议,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安全评估结果可作为电梯使用单位向电梯业主申请更新改造费用或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及申领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补贴的重要依据。保险公司可依据评估结果,提出该电梯继续使用的承保条件和费率。
业主不同意启动安全评估程序,或未采纳评估单位建议的,或未保证相应安全投入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使用单位未书面提出申请,或业主同意后未启动安全评估程序,或未优先约请原电梯制造单位(已不存在的除外)进行评估,或未采纳、落实评估单位建议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2.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对于已经设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物业项目,市住建部门应根据《深圳特区物业管理条例》、《深圳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明确启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用于电梯更新、改造、维修的工作程序、使用比例、申请流程等;对于没有设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项目或物业专项资金余额不足以支付电梯更新、改 造、维修费用的,由使用单位提请电梯业主研究解决资金分摊问题。
各区(新区)可借鉴福田、罗湖区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政策成功推动辖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的经验,根据辖区实际,适时出台电梯更新改造资金补贴政策,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进程。
(六)建立电梯从业单位和人员信用监管制度,强化市场和社会的约束监督作用
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电梯制造、维保、使用、检验、评估等单位和人员违法行为和服务质量的记录、分类监管和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政务网站等方式对外公布相关信息,推动电梯信用监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同时将存在违法记录的单位和人员列入重点安全监管对象。通过对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保、使用、检验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信用监管,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来约束和规范电梯从业单位和人员,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七)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提升电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电梯应急处置能力。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在全国各地成立“特种设备事故技术调查处理中心”的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应全力强化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效履行事故应急处置、风险防控等各项职能,满足广大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对特种设备应急处置及时性、有效性的新需求。
2.运用科技创新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市场监管部门应推动使用单位、维保单位装设电梯运行监控系统,确保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第一时间掌握电梯运行状况,快速出动消除故障和安全隐患。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电梯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分析研判,及时向社会警示风险。
(八)创新公共教育方式,提高公众电梯安全意识 市场监管部门在积极通过传统手段开展电梯安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网站、微博等新媒体扩大电梯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制作视频资料和培训教材,会同教育部门研究将电梯安全教育纳入幼儿园、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开展“走进电梯安全”互动式宣传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代表体验电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