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趋势
当前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政府的要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国地方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力度。电子政务的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落实这一决定,对于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在日益完善。建设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阻碍,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以一种良好的趋势向前发展着。
关键词:电子政务;现状;趋势
自教育部办公厅发表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后,电子政务在国家机关迅速发展。电子政务是指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发布、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
一、我国地方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信息的传播速度显的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增加政务的透明度以及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政府是这个社会最大的“信息处理组织”,政府治理的过程便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政府的职能的履行莫不依赖于适时、准确、相关的信息。信息及信息网络,是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没有这个系统,政府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混乱之中,电子政府是电子商业时代政府运作社会各项事业的电子服务系统,电子政府的价值十分重大。因此,当前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深刻理解温家宝总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的指示精神,降低行政成本,将电子政务应用摆在首位,使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推行我国地方电子政务是非常必要的。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
1.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政府整体工作水平。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以制定正确的决策,作出理性判断及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水平。同时政府通过信息化改革政府的工作程序,重构政府部门,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政府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2.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力量和财富。长期以来社会信息资源中80%的有价值信息在政府部门的挖掘之中,目前,我国国务院各部委、各高校、各省的3000多个数据库大部分都还是“死库”,实施电子政府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这部分库“活”起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若能充分利用这个最大的信息资源,实现政府信息流通和共享,必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
3.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化,政府全天候为公众提供服务。公民随时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水平。
4.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公民的参与程度。政府信息化可以使政府机关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政府组织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广泛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及行政组织部门与层级之间的限制,提高政府内外的沟通效率,及时传达政府施政意图、方针与政策,反映公民的要求和呼声,从而提高了政府治理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新兴的科技方式,与民众建立一个迅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意见反馈机制,从而扩大公民对政府公务管理的参与程度。同时,公开政府信息,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起到透明和公开的作用。实践证明,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等等对于促进政府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
5.促进政府改革,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必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变革和冲击。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化,使传统的科层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促进了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政府信息化,促使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政府信息化,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政府信息化,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凡此种种,均对政府效率的提高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在政务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在国外政务信息化的影响下,我们绝大多数党政机构首先推动办公自动化,实际上这时就开始了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历程。到了90年代,当网络技术出现以后,西方国家叫信息高速公路,中国在政府信息化层面上也加快了步伐,特别是90年代中期后,伴随着网络技术快速的发展,开始推动部门的、行业的,乃至地区的政府信息化发展,或者说加速了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其中突出体现在,比如99年,整体上发动了所谓的政府上网年,很多政府机构都通过99年政府上网年,在互联网上构建了自己的门户;再比如2000年推出了企业上网年,后来还推出了家庭上网,这都是网络技术出现以后对我们国家信息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在这个信息化过程当,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发展,一直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从90年代后,网络技术出现后,信息化集中的体现在带金字头的工程,比如金桥工程、金卡工程、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这是我们在行业领域、在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推动政务信息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在加强这些领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都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推动的步伐更快,力度也更大,从整体上看,取得的成效也比较显著,比如北京,从96年开始构建首都政务信息平台,到2001年基本实现了部门区县的全部联网,内容涉及到领导决策支持系统、机关内部运用系统、社区服务一卡通、扩建数据基础系统,以及网上办公系统等,按照北京政务信息化的目标,在2005年大体实现
政务信息化,以能够适应2008年奥运会对政务信息化更高的要求。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发布2002年17号文件,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未来的任务、重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经过数年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基本都在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且把重点开始转向对外的公共服务方面来了。
第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特点及其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具有如下特点:
1.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时代,提高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速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各类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政府能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尽管有的服务涉及多个政府机构,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相关机构在网上协同工作,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打包”服务,大大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相关费用。同时,政府机构内部之间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和交换的速度,提高办公效率。
电子政务促进相关部门、层次之间的办事规则统一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对那些本位主义、地方主义、部门主义的一些烦琐规定加以废除,可以使政策保持更大程度的统一性,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公务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电子政务的发展,将改变原有的行政业务流程,对管理机构进行重新组合,达到减少层次,保证信息传递的高速度,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及信息网络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2.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发扬民主
采集信息和数据的规模及其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质量。如果沿用传统的人工或半机械化的方法,即使雇佣大量工作人员仍然不可能满足需要。只有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并按规定的文件格式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才能使信息处理的质量达到全新的高水平,为政府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科学决策需要先进的智能系统。决策模型、统计分析等工具和方法的介人。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能使这种介人变得较为简单,便于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为政府附决策提供保证。科学决策更需要发扬民主。政府上网,信息共享,为专家及各阶层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直接与政府沟通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3.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
计算机网络能够把全国或全地区的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办公,达到信息、人力、知识、管理制度等众多资源的共享,政府的许多工作领域将实现虚拟办公、无纸办公。利用网络,可以进行跨部门或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办理、传输电子邮件等,并做到用专用软件进行公务统计,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资源。这不仅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会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办公经费,降低机构与人员的费用。办公设备的开支。管理服务和公务处理的成本。
尽管电子政务有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政府决策水平,充分利用资源等特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其次,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还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再次,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最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现在普遍担负不起这个任务。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王长胜主编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中指出:到“十五”期末,我国将初步完成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性工作。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边建设边发挥作用,新建部门业务系统全面运行于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原有业务系统平稳向统一平台迁移;门户网站在规范中取得发展,中央门户网站在建设中不断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全面投入运行,其它业务系统分期分批逐步上马;政府部门内部办公业务系统不断完善,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强,横向互联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体现;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重要基础性
法律法规颁布实施,配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备;电子政务培训工作不断强化,公务员和领导人员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发展电子政务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初步建立并发挥保障作用,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的安全监控和保障体系框架;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软硬件国产化比例大大提高,相当一批民营IT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受政策影响和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断达成共识,电子政务“为民服务”的宗旨开始得到全面贯彻。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正沿着这样四个阶段向前发展:第一阶段是信息发布、形象展示;第二阶段是信息交互、网上办公;第三阶段是一站式服务、协同办公;第四阶段是个性化服务、实时更新。而我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城乡、区域间存在发展差距,这在电子政务上也有所体现:从局部来看,有的经济落后的地方,电子政务还仅仅停留在形象展示的初级阶段,而在有的发达地区,已经步入信息交互的阶段,甚至还出现了部分服务的网上实现。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正逐步摆脱政府形象工程的“花瓶”定位,转向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实用型定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教信息厅〔2003〕1号
[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中国国家培训网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讲课录音整理
[3]王长胜主编。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电子政务建设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电子政务建设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来源:我本沉默发布网http://电子政务的国外发展现状
综观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虽然有许多不同,但有一些新的动向值得注意:一是以用户为中心。“顾客至上”,按照用户的需求和习惯设计政府网站,是当今世界上各个政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电子政务中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概念,可以帮助政府管理和协调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建立新的、更好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的关系。二是整合系统、一站式服务的门户网站。通过一个政府的门户网站,用户可以进入到政府的所有职能部门,接受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尤其对于需要几个政府部门同时介入才能完成的事务处理,这种门户网站显得更为方便,用户不需依次面对每一个政府部门,只需要在网上完成他所需要与政府发生互动的事务。由于“一站式网站”体现了“顾客至上”“、无缝隙政府”理念,强调系统的“易操作”和服务的“易取得”,努力实现无盲点、全覆盖、全天候、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与公民的双向交流及对公民要求的快速响应,因而已经成为整合电子政务平台的最佳途径。三是实行分阶段实施策略。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欧盟都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了系统规划,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目标。电子政府从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简单的事务处理,到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与服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实施。
按照美国的规划,2005 年将有 35%的政府将处于第二阶段,即:发展门户网站,把复杂的事务处理实现初步协作,对电子政务的技术复杂程度也慢慢提高,到 2010 年,绝大多数现有政府部门将按照电子政府的要求,被改造。四是注意克服“数字鸿沟”。公众是否真正接受电子政府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为公众减少麻烦,带来方便,这就要求在推进电子政务时重视“网络平民化”,考虑多种接入设备,特别是普及化程度高的设备(如电视、手机),应用操作要尽可能简便。五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各个国家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电子政务的市场化,各类企业和政府的结合(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不但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互惠共利的作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偏低,网上信息资源不够丰富,网站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网站互动性明显不足,信息资源如何实现共享等问题还需改进和创新。我国政府部门自成体系现象严重,部门之间互相不沟通或者沟通能力差,从而导致跨部门应用系统变成了部门内部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条块分割成局部网络系统。这样导致政府部门的协同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限制,基本上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有保障的并且受到群众监督的电子化服务。根据当前的发展要求,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改革和发展,行政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为从基础设施向应用一体化的方向。具体表现为:一是实现政府办公网络内部化,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内部资源整合,内部决策支持,二是整合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形成一个综合全面的,只有一个对外服务窗口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
中国电子政务近期的趋势与政府改革和政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子政务在中国建设的逐步深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成就。电子政务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手段,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创新管理,这样下来,电子政务的应用,会使政府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中值得推荐的是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杭州市的电子政务工作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目前“,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在 Alexa 的全球网站排名中为 4000 多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排名,全国政府系统网站系统中屈指可数。在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对全国 32 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政府网站的评估中,杭州以 7.7 的总体得分与广州并列,摘得了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政府网站排名的桂冠。
第三篇: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班级:09审计2班学号:090101200212姓名:胡晨恺
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等一些新的概念也很快产生。在我国,电子政务虽然起点比较低、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但是可以预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未来几年将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信息中心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关键字:电子政务;存在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对于我国来说,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与电子商务一样是从国外泊来的。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的,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是循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一条线展开的。从总体上看,与其他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基本相同,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就具体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又与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我国的电子政务的起点较低。这是由于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而西方国家的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而我国则基本上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
(2)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这些差别主要是表现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上,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另外,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它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
(3)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有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精兵简政。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造成对政府政务活动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要满足或保障这些目标的实施。实际上,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树立形象的问题,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改革。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
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
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
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
过和公开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
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
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
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
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四)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
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
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
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
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我国电子政务现存的问题
(一)观念上的误区
(1)OA就是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而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
(2)电子政务是上级的指令
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不能仅仅被动地停留在指令的执行层面,使电子政务流于形式,可谓认认
真真走了过场。
(3)电子政务是一种补充
政府办公方式的转变让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许多人在心理上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
礼。
(4)项目资金应用于购买设备
“轻调研重上马”、“轻计划重实施”是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资金无
法首先用于调研、计划、培训等基础性准备工作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缺陷
(1)“死库”资源开发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即原始信息多,加
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信息多,电子载体方式
信息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止状态的信息多,动态反馈的信息少。
(2)“信息孤岛”现象
与西方国家以“区域性管理为主导”的网络体系不同,我国采用的是“区域管理与行业管
理并存”的网络体系,且在具体实施中多以纵向的网络建设为主,逐渐形成了网络分离和条块
分割的局面。
(3)网站信息陈旧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
(三)发展不平衡
(1)数字鸿沟
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无法上网利用信息、无力应用高科技手段的社会弱势群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软硬件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绝大多数社会低收入家庭不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享用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物品”。
(2)地区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
(3)部门不平衡
对许多机构而言,对上网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网上的办事渠道,是它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四)短期效应问题
(1)急功近利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
(2)忽视整合目前,在没有对已经建立的行业或部门网络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一些机构就开始急着上新的信息化项目,许多旧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又不得不面对一些新的问题。
(3)不重维护
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在做电子政务规划时,重视工程建设投入而忽视系统运营维护。
(五)资源浪费现象
(1)重复建设
由于存在一些体制上的弊端,我国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了大量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盲目仿效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2)缺乏调查研究
许多政府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对自身所处的综合信息环境缺乏了解和评估,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脱离本部门实际和客观环境,引起资源浪费或资源不足等问题。
(3)缺少统一规划
我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办公业务网、信息资源网、社会公众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以致影响了计算机的整体应用。
(六)法律法规滞后
从总体上说,中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事项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许多现有法律规范中的具体规定,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有的甚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相抵触。
(七)网络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不同于电子商务,它涉及到很多党政机关的重要文件,其中有些内容甚至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而且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如果因为电子政务系统瘫痪而造成业务流程的停顿,带来的损失和波及的范围将会非常巨大。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需对以上问题逐步解决并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六、结束语
近年来,电子政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的焦点。目前,从政府官员到社会公众,从企业老总到新闻媒体,“电子政务”一词的点击率居高不下,反映了人们对电子政务的热情与期盼。
从长远来看,走信息化之路是电子政府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传播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所以必须适应这个大潮流,建立我们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韩文报,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2、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刘越男,王立清,政府网站的构建与运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国脉电子政务网,对电子政务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现存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2010年10月21日
第四篇:浅谈当前涿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
浅谈当前涿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
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监管、服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也将更加繁重,这就对政府的行政服务水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有效运用便为政府体制创新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化,而且意味着政府要通过网络来管理其管辖的公共管理事务。当前我国面临着重要的经济转型期和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务公开,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涿州市为切实提高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能效,节省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资金,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自动化管理,积极推进我市的信息化进程。并以提高政府各部门工作效能为目标,依托现有网络资源,以整合为重点,统一规划实施、统一规范标准、统一网络资源、统一安全管理为基本原则,促进网络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相对的不足。
一、电子政务概念阐述
电子政务是一国的各级政府机关或有关机构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政府传统的集中管理、分层结构运行模式,以适应数字化社会的需要。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内部的数字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三部分组成。
二、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为了对公众事务高效服务与管理,并有利于民众参与监督,必须积极推进政府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电子政务可以有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政府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相对于群众来讲处于强势,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用者和应用者。而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发展电子政务可有力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个中心环节的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二)电子政务可以高效、快捷地传递政令
政府最根本的工作可以说有两项:一是推行政令,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长期以来,我国政令的传达主要靠一级一级的文件的下发来传递,至今仍在延续,这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传达下去,同样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情况和问题才能反馈回来,一来一回浪费了很多时间,有时就会错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而电子政务通过网络传递政令,将彻底改变原来人工传递和纸质办理方式的繁琐和缓慢,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达到各级各部门,大大提高了政令推行的实效性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出了网上服务等项目,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知情权,更加方便快捷的为群众处理相关疑难问题,可有效地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三)电子政务可以拉近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电脑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群众也渐渐开始习惯于从网上这一新媒体了解各种信息,当然也包括各种政务信息。电子政务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政府加强办公制度,贴近群众的必然产物。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群众可以及时有效的了解各种政令,可以充分了解并加以执行政令,如有异议还可以通过有关渠道反映,督促政府对各项政令的审查。群众还可以通过电子政务中的政务公开,对政府的相关权力运行进行监督,这有效的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杜绝了暗箱操作,防止了以权谋私,大大促进了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同时,电子政务也可使政府及时地了解到社情民意,集中群众智慧,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例如,我市的书记信箱就是电子政务的产物,我市很多群众通过书记信箱反映自己的问题或诉求,工作人员也及时在第一时间将这一问题反映给领导,较快的解决了群众的问题,拉近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
(四)电子政务可以节约行政开支
传统的政府管理,大多采用开会研究、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耗费了量的行政经费。据初步调查,我市每年各部门收发文件的消费支出高达180多万元,再说复印机、复印纸、墨盒等费用支出,每年整个财政支出不少于200多万元。如果采用无纸化办公平台,每年就能节省数百万元的财政开支。而电子政务可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连线视频会议等方式,克服文山会海等现象,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五)电子政务可以更好的整合、储备政府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经过筛选、分类、整理和归纳,可转换成为政府工作的参考依据。经过整合的信息,有助于资源共享,便于社会大众和企业利用,增强政府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发展现状
(一)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
形成出口统一、覆盖市、乡(镇)和各部门的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公用网络平台;建设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效整合、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加快重点业务系统和重要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标准体系,建立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通过整合和规范建设,基本形成满足公共服务、决策支持、行政监督需求的全市电子政务体系。
(二)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加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按照省委、省政府、保定市委办公厅、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涿州市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无纸化办公领导小组,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在此基础上,我市今年又成立了无纸化办公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推进了涿州市信息化进程,领导体制也进一步完善。
2、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现阶段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设成。电子政务是由公务内网和公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公务外网和互联网实行逻辑隔离。公务内网主要用于河北省内党政信息共享及内部文件、通知、数据和各部门内部办公业务等保密信息的交换传输,支持督查、督办等业务。例如我市已建成公务内网,主要是通过DDN专线方式连接,目前已连接到15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和市委大楼里的相关单位;制作了涿州市党政信息网、涿州市电子政务系统,初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公务外网主要承担全省公务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支持各部门的公共服务和业务办公,正在建设中。
3、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进电子政务的稳健发展,涿州市委出台了《涿州市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实施方案》、《涿州市党政信息网使用管理的规定(试行)》等文件,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涿州市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实施意见(2006年—2010年)》,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今年又出台了《涿州市建设使用无纸化
办公系统实施方案》,对无纸化办公平台进行应用与普及。
四、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对全面提升我市机关信息化水平,推进机关信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促进政务公开透明,行政管理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电子政务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认识程度不够
电子政务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与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开展有效的网上互动才能达到网上办事的目标,而这种互动是以一致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电子政务的推行将打破原有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一个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工作的虚拟办公环境,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政府组织结构改变成扁平的、无中心的网络结构。网上办事、信息公开透明使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原有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使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完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电子政务与传统行政文化、政府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使一部分公务员担心发展电子政务对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由此产生了对电子政务的抵触和消极情绪。电子政务内容的不实用性、系统操作的不简便性、业务应用内容和服务项目的有限性,使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从电子政务应用中所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使他们对依靠电子政务解决问题缺乏信心,导致了他们对电子政务心理认同和认知度差。
(二)硬件建设滞后
大部分单位的微机配置水平偏低,直接影响网络的稳定和今后的网络升级;机房建设基本停留在“零基础阶段”,大部分单位没有专门的机房,不少联网微机就在打字室或办公室中放置,防火、防潮、防盗和保密措施均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政府公务员缺乏应用电子政务的知识素质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市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较差。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政府机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政府机关必然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特别是需要收进一批既懂得新技术应用又熟悉政府业务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公务员队伍又在不断缩减,一些优秀人才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而被拒之于门外。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少政府机关因为缺乏相应专业人才,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高政府公务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训,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任务。
(四)政务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不同于电子商务,它涉及到很多党政机关的重要文件,其中有些内容甚至关
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而且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如果因为电子政务系统瘫痪而造成业务流程的停顿,带来的损失和波及的范围将会非常巨大。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系统安全方面面临着多种威胁与挑战。第一是黑客的入侵和计算机犯罪;第二是计算机病毒的蔓延和破坏;第三是网络自身的脆弱性。由于政府网络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开放性强,技术水平不平衡,管理手段有差别,所以很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漏洞。从目前情况看,一些系统在防火墙的安装与维护,防病毒软件的及时升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容易把政务内网中流动的信息暴露在危险之中。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需要与电于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是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最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提供信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电子政务倡导的就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沟通,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系统安全性和信息开放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挑战。
五、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善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是政府提升工作效率、缩减财政开支的手段之一,也是提升政府形象、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为保证电子政务的正常、有序运行,必须要加以完善。
(一)强化组织领导,机构协调运行
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部门间的利益调整,组织协调难度很大。各部门应切实引起高度重视,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建设,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一把手”推动的工作机制,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实效。
(二)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我市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有关标准,制定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等管理办法,规范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加强网络与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和设施,构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运行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统一规划,整合资源
结合我市实际,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力求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全市网络结构,将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市直各部门纳入办公平台,通过与相关单位沟通,了解各单位对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平台的需
求,并与运营商协调,制定最符合我市实际需要的模块。同时要克服电子政务建设的盲目性,不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达到全市电子政务的有效应用与运用。
(四)加强网络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制定网络办公管理规定和网上办公违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网上办公管理,对违反规定的有关责任人启用问责制进行问责。一是各接入点必须做到“三专:即建设专门机房、责成专门人员、配备专用电脑。专用电脑一旦连接内网,严禁连接互联网,以免发生泄密事件。二是构建服务器级防火墙,保证公务内网免受恶意攻击的影响。三是加强后台管理,消除和屏蔽各种不良言论和恶意攻击信息。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不得违规操作,如发现系统安全漏洞或隐患,及时报告。
(五)强化培训,扩大宣传
加强各级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普及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是电子政务应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聘请技术人员,对全市各单位技术骨干进行全方位培训,首先通过实物演示和介绍,普及网络平台搭建的基础知识,保障网络能够正确使用;其次通过幻灯片对系统流程的演示和讲解,使其对无纸化办公系统的基本模块和功能熟悉、了解。
总之,电子政务的发展和运用是必然趋势,其在政府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电子政务虽然在现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但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电子政务也一定会极大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也必将对政府工作带来诸多利益。涿州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缩影,相信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第五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ECONOMY 2007年第17卷 第1期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寇继虹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介绍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基础设施、信息化标准等方面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信息化标准;专项业务应用系统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
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 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 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1.3 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包括国家防
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近期(2003年—2005年)目标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 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中期(2006年—2010年)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 全面开展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基本建成10 大水利业务应用;远期(2010年—)目标以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 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其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工程的龙头工程, 目前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了22 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 该系统在2003 年6—7月间的防总会议、2005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各级雨情实时监测系统、防汛信息查询系统、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系统正在全面建设之中, 这些系统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水情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2)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初步设计于2004 年9 月2 日通过审查。目前水利部已完成了水利电子政务一期项目, 实施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 实现了部机关与在京主要直属单位的内网互联, 建成了水利部网站和水利部办公自动化系统, 各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也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传输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市、区)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黄委、长江委、淮委、珠委等4 个流域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试点正在实施。
(3)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依托水利公用信息平台, 建立包括7大流域和31个省(市、区)分布式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评价与预测、优化管理和调度、统计分析和决策、水利电子政务等提供支持, 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一些流域机构和地区部门建立了相关的系统, 如黄河下游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邯郸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长江委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则处于建设过程中。
(4)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发布和共享体系, 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科学评价防治效果, 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了加强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 水利部办公厅于2004年7月16日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5年6月, 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了初步验收, 基本具备了试运行的条件, 整个系统预计在2006年底完成。
(5)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经过水利部水环境行业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国水系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水利部、各大流域、省、地区水质中心可定期发布水质公报, 对全国水系水质进行评估, 这些建设成果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有的水质信息系统在监测站网、水文水质数据共享、信息发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为了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与评价、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 有必要在实现全国水质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开发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
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在全国173条主要水系及其省际断面上建设5218个水质监测站和30个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全国7大流域、31个省(市、区)重点建设250个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中心实验室。
(6)水利数字图书馆。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 经过3年多的建设, 目前已完成项目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 于2006年1月23日通过该项目的审查验收, 为后续工程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水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为改变目前水利系统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落后现状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10大业务系统中的其他4大系统是中期建设目标要实现的系统, 目前正处于准
备或开始启动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势
(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为防汛抗旱、政务、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利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经过2004 年的重点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一定规模, 并发挥了效益, 在今后的建设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 如何充分利用建成的水利信息网络, 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建设重点。
(2)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 标准化的有效运用可使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水利部2003 年出版的《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 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水利部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后续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计划, 以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
(3)应用系统的建设将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应用。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传输得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 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因此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将会更加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的利用, 以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为业务系统的技术更新、功能升级留有余地, 促进水
利信息化水平登上新台阶。
(4)安全体系的建设将得到加强。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确保水利信息资源安全利用及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和安全运转,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 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已发挥作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 1] 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 J].广东水利水电, 2002(4):15-16;19.[ 2] 邓波, 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 —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 J].信息化建设, 2003(5): 12-15.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zation
KOU Ji-ho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analyzes on the tend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zation from aspects of the infrastructure, the standard of the informatization, etc.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standard of
informatization;special service application system
───────────────
第一作者简介: 寇继虹, 女, 1968 年8 月生, 2005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副教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