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南溪四川白鹅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加快南溪“四川白鹅”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南溪县政府副县长潘伯根
南溪养鹅历史悠久,其“四川白鹅”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品种,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极具规模化开发潜力。要始终坚持“牧业富民兴县强财政”发展战略,确立发展“四川白鹅”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位置,培育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努力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一、南溪县“四川白鹅”产业现况
(一)畜牧产业初具规模。2007年,南溪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左右,规模养殖户养殖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35%以上。全县发展四川白鹅种鹅8万只,其中养殖种鹅1000只以上的10户,500只以上51户,200只以上的151户,100只以上300户;出栏商品鹅360万只,年出栏商品肉鹅的养殖户5000只以上的31户,400只以上的78户,2000只以上的129户,1000只以上的270户。
(二)保种选育体系完善。南溪县建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资源场——南溪县四川白鹅育种场,承担着四川白鹅的保种和选育任务目前,四川白鹅资源场规模达到1200只,建立了一级扩繁场10个,二级扩繁场30个。县内有先进的箱体式孵化机200台,容蛋量达500万枚,形成了由原种场提供种苗→扩繁场提供种蛋→孵化厂生产商品鹅苗的良种繁育体系格局。
(三)产业开发有效推进。为了推进南溪“四川白鹅”产业化进程,南溪县在2001年3月成立了南溪县富民白鹅养殖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四川白鹅”的产业化开发,兼从事其他畜禽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其产品注册商标为“蜀源”牌。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在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熟练工和杂工130多人,日宰杀量达4000只白鹅以上,产品远销上海、福建、新疆等地。
(四)发展专合助农增收。南溪县注重在推进“四川白鹅”产业中以公司为龙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03年12月成立了南溪县四川白鹅养殖协会。
协会现有团体会员35个,个人会员70个。以协会为纽带,将公司、协会、养殖场、养殖户、孵化场、市场等相关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加强了行业间的互助和沟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以公司为龙头,保护价回收商品鹅和种蛋,切实保护广大农户的经济利益。
二、目前“四川白鹅”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化生产存在制约因素。一是“四川白鹅”繁殖多集中在夏初秋末,不能常年提供鹅苗,此项自身特性为大规模的进行周年化养殖带来困难。二是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畜产品加工能力差,缺乏品牌竞争力,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推动乏力。三是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大多数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生产方式落后,畜禽养殖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农户散养为主导,规模养殖比重低,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二)新的疫病控制难度加大。白鹅、羽绒交易的活跃,代之而来的是疫病的传播速度相应加快。2005年初禽流感疫情的爆发,使许多养鹅户谈病色变。新的疫病危害性大,且具有潜伏期,一旦遇到应邀反应,立即暴发,具有毁灭性。全县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
(三)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滞后。一是少数示范户对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掌握不到位,致使仔鹅的成活率低;二是大多数养殖户仍然采取自然放牧的方式,不讲求科学饲养和营养平衡,圈舒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导致种鹅生产能力低;三是由于示范户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意识不强,许多先进适用技术与养殖环节时常脱节;四是新技术示范短缺,既影响了大院作用的发挥,也限制了“四川白鹅”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发展“四川白鹅”优势特色畜牧业的对策
当前,国际市场鹅产品供不应求,国内鹅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作为“四川白鹅”原产地的南溪县,只有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强力推进,才能加快白鹅发展,致富养殖农户,带动白鹅经济腾飞。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1、规划要坚持高标准、科学化。按照全县“十一五”总体规划要求,围绕“四川白鹅”品牌、产品和产业经济的发展,从建立白鹅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商品鹅饲养体系、鹅产品深加工体系、鹅业生产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指导性强的“十一五”白鹅经济发展规划,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实现种草8万亩,出栏白鹅700万只,发展种鹅15万只。实现白鹅产值3.3亿元以上,培养2-3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规模加工企业,防疫专业技术人员200名。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
2、规划要坚持分类指导、长短结合。规划既要有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和主养区、非主养区发展要求,又要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措施提出明确界定,做到分步实施、分类操作。将基础条件较好的南溪镇、江南镇等13个乡镇作为“四川白鹅”主养区,重点发展,重点推进。指导养鹅户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肉鹅)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四川白鹅无公害养殖,建设无公害肉鹅生产基地。
3、规划要坚持连续性、严肃性。规划一经形成,要严格依照规划实施,不因领导变动和政策调整而适时改变。县政府各部门要主动作为、超前谋划,按照规划要求,结合部门职责,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做好协调和配合。
(二)结合实际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在种草养鹅、疫病防治、鹅体研发、羽绒制品加工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县发改、财政、畜牧等部门要拼盘资金、捆绑使用,对养殖大户和散养农户予以补贴。支持龙头加工企业自建养鹅基地,或开展“订单收购”、“订单认养”等模式,支持、鼓励白鹅养殖。二是加大技术推广和产品研发力度。县农办、畜牧等部门要组成专门的技术推广队伍,采取示范引导、分片培训等手段,把养殖技术交给养殖大户和农户,大力推广人工育鹅技术,提高养鹅技术水平。成立“四川白鹅”系列产品研发中心,组建白鹅产业行业协会,在鹅绒深度加工、鹅体系列开发等方面尽快突破,形成新产品,增加白鹅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三是加大品牌优势的彰显力度。在切实保护好“四川白鹅”品牌的同时,以工业理念发展白鹅产业,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四川白鹅”品牌和产品在全国乃至国外的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白鹅、研发白鹅,带动我县经济快速发展。
(三)强化白鹅经济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充实县白鹅产业发展领导组,明确领导职责和工作重点,实行目标考核,确保领导力量到位。调整充实县白鹅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人员和力量,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制订规划,狠抓各项任务落实。重点乡镇要确定分管副职专抓,成立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在工作指导上,把白鹅经济作为“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评。建立县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制度,对口指导协调。建立白鹅发展跟踪服务机制,作为县畜牧局和有关部门重要职责之一,定期考核,量化评比,为白鹅经济发展提供组织和服务保障。
第二篇:加快南溪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加快南溪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南溪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学焦
建设丘区科学发展先进县,推进南溪“三化”联动发展,一靠科技进步,二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南溪的率先崛起既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家,更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劳动者。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一、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南溪职中),现有学生5436人,教职工248人,拥有“物流管理”、“服装设计与制作”、“数控”、“电子”、“计算机运用”、“轿车维修”等6个较成熟专业体系,数控专业成功创建为省级重点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学生实习实作场地,职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9.8%。我县先后荣获“四川省发展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宜宾市职业教育先进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农民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虽然通过近年来全县人民的攻坚破难,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我县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途径。我县确立“科教兴县、重农稳县、工业强县”战略目标,把南溪建设成为宜宾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县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高、中级技能人才更为缺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抓起,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作用,从而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本领,提高社会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家庭多一个就业者、多一份劳动收入,社会就多一份团结、多一份和谐。因此,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才能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推进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我县职业教育资源远远低于普通高中学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职教攻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自加压力,锁定职教发展目标。抓住省政府计划三年投入100个亿用于全省职教攻坚,省、市出台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决定,南溪职中被确定为宜宾市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骨干学校等政策和自身发展机遇,加大职教攻坚力度,自加压力,高位确定职教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职普招生比达到5.5:4.5;建好1个机械实训基地,组建1个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70%以上的专业教师达“双师型”要求;将南溪职中创建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达到1万人。
(二)市场运作,破解要素制约瓶颈。超常谋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城市化的经营,市场化的办法,突破制约南溪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瓶颈,推动南溪职教跨步发展。一是以市场运作为手段,拓展职教资源。借鉴罗龙工业集中区、滨江三期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做法,突破用传统理念办教育的观念,将南溪职中推向市场化运作的主战场,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土地运转、资产置换、资本运行等方式,在县城以西征地200亩,投资上亿元迁建南溪职中,加快南溪职中迁建步伐,带动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以集团发展为方向,改革办学体制。切实遵循职业教育自身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把职教攻坚同南溪产业培育、区域发展、城市扩张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通过土地、税费、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和激励政策,鼓励更多民间资金参与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方式,组建政府主导、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参与的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全县教育资源,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理念,打破地区、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积极发展多领域、宽网络、广覆盖、立体化的大职教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全县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二)突出特色,打造南溪职教品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把打造品牌学校、品牌专业、品牌教师、品牌学生,作为职教攻坚的重要抓手,让南溪职教产生强烈的聚集效应和聚光效应,从而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以打造名师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校长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市场理念和专业化能力为重点,培育一支思维活跃、善于干事创业的教育管理团队。同时,创新教师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专项奖励制度,着力打造一批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以创建国示为载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市上下达建设“宜宾市数控中心实训基地”的要求,充分调动学校、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以南溪特色经济和产业布局为纽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齐全、示范与辐射作用并举,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训基地。三是以顺应市场为导向,打造精品专业。根据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结构、培训项目和课程体系,在办好文秘、服装、计算机、汽修等专业的基础上,彰显自身特色,重点打造数控、电子技术等精品专业,带动全县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四是以质量取胜为根本,创新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企业职工文化培训、技能培训、定单培训以及产业链延伸定向加工等方面校企深度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厂,形成“前校后厂、产教结合”的办学实体。按照“一年学基础、一年学专业技能、一年定岗实习”的办法,完善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制度,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技能、高成就、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南溪职中学生品牌。
(三)搭建平台,推动职教良性发展。从南溪实际出发,找准支撑点,与南溪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战略深度结合,让职教攻坚在为南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实现良性循环。一是与推动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立足我县精细化工、食品、医药、机械设备、轻纺、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搭建职业教育与“工业强县”的平台。依托实训基地培养技术工人,通过职业教育,使县内企业工人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工业强县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保障;依托职教集团促进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集团内部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支柱产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二是与推动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立足滨江园林城市建设,以新城活商,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需要,搭建职业教育与“扩新型城镇化”的平台。将南溪职中整体搬迁至西城新区,打造万人职业学校,以人气带动商机,繁荣城市。三是与推动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立足西南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需要,搭建职业教育与“重农稳县”的平台。加强榨菜、大豆等无公害蔬菜种植,白鹅养殖、水果栽培等特色农业的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适应南溪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型人才、新型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切实搞好定单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由自发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健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健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一是健全责任考核机制。成立职教攻坚领导组,建立完善职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职教攻坚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职教攻坚目标责任制,把职教攻坚工作列入领导任期目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设立职教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对职教攻坚的财政投入力度,保证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同时,拓展思路、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积极争取中、省、市的支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举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多渠道推动职教发展。三是健全政策扶持机制。认真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履行职责,在土地支持、财政扶持、规费优惠、人事引进、税费征收、体制改革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职教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 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前段时间,筠连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筠连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区域优化布局尚未形成。我县农业主要体现为畜牧业、粮食产业为主的二元结构,而多年培育的粮、烟、茶、林、蚕桑、蔬菜等产业优势尚不明显。二是龙头企业弱小,带动力不强。三是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四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人才状况亟需改变。五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六是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民增收存在不确定因素。
为了探索加快筠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初浅的意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农业发展认识。县委、县政府在筠连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11115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各镇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各项措施,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实施“两大工程”,优化农业结构区域布局。一要突出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突出烤烟、特色茶业、黄牛产业,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形成筠连农业的支柱产业。二要突出 1
专业村的发展,形成区域布局,进而形成产业带。三要产业之间相互协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为出发点,种植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四要通过村企互动,以发展企业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五要在规划实施上,有权威性和连续性,规划一经确定,在推进过程中要持之以恒。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电水路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要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龙头企业制度,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加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集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发挥园区作用。三要切实解决发展软环境问题。四要加强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对接、与广大农户的联结机制。
五是加强培育和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围绕“两大工程”规划的组织实施,做好两大工程规划实施区域内农民群众的科技应用培训工作,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农村乡土人才;要以市场为纽带,引导农民关注市场信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心理承受能力,破除“等、靠、要”等思想。
六是探索发展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各级各部门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以科学的考核机制促进各级各部门认识的统一、力量的加强、措施的完善和工作的落实。二是要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三是要继续探索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坚持农民和企业互利的原则。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风险化解机制。五是要完善保护农民利益机制。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和查处,保证农资市场规范有序,保障农民利益不因假冒伪劣而受损害。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2007-02-10 16:48:4
5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总结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分析当前形势。一、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
与经验
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止××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万个,固定资产总额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亿元,分别比年增长、和。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万户,比年增加万户,增长,平均每户从中增收元,比年增加元。带动农户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
(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
(四)有力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
(五)有力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年,全国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约亿美元,比年增长近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出口创汇超过万美元的有家,超过万美元的有家,超过亿美元的有家。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
五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力度,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各地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
(二)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各地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
(三)坚持把促进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许多地方在发展产业化中,既抓龙头企业、又抓基地农户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良性发展。
(四)坚持把遵循市场规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准则。许多地方在产业布局上,考虑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上,鼓励有序竞争,坚持优胜劣汰;在指导方式上,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实践证明,凡是搞得好的地方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坚持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农
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总体要求,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上市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地党委、政府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制订了发展规划,出台了配套措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在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与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二是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三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体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市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央支持“三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大事。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深刻调整、体制深刻转换、社会深刻变革的新的形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运用商业化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精品名牌中的推动作用;坚持科技进步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中的创新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加快发展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今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业增效;通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三)贯彻城乡统筹方略,抓住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构
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逐步实现规模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彻底打通各类资源流入农村的渠道,改变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有利于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带动产业化经营质的飞跃;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拓展国家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增强产业化的发展能力。
(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生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五)适应市场竞争形势,提高发展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要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大力提高农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三、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
今后五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龙头企业集群要有大发展。重点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和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大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以上。
农产品品牌建设要有大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培育驰名商标个以上。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要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一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筹规划,抓住关键,重点突出,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围绕个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
集聚。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二)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范围,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验。
(三)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要把基地建设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解
决好一些地方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的龙头企业融入到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格局中,积极到中西部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是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企业要舍得投资,农民要按合同经营,努力实现双赢。
(四)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五)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组织开展以“选好产业项目、建立标准体系、创立知名品牌、完善追溯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龙头企业要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我部明年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七)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发展现代营销业态,建设新型物流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研究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八)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是中央支持“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深刻理解,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切实解决在落实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强化扶持政策。
各级农业部门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工作指导水平。要善于面对农户组织农业生产活动,而且要努力学会同各类市场主体打交道,尤其要深入研究龙头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调控方式,全面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水平。要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搞好调查统计,强化动态监测,做好项目管理,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和信息库,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衔接与协调,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
康发展。
第五篇: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
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是对我们搞好农业产业化,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鼓舞三,近年来,我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农村建设经营得有声有色。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缺乏大公司大品牌,农产品种类单一,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随着我县经济与外部市场联系逐步加强,我县农产品所面临的冲击也逐渐显现。为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导向作用。
与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冲突的是,当前,我县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企业成长速度缓慢,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有限,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品深加工不足,技术含量偏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发展受资金、土地、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比较严重。
希望政府各相关部门能够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确保惠农支农政策落到实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拓展农村发展新天地,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建议如下:
一、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致富一方百姓的需要,拓展当地经济的发展空间,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促进各相关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加大财政金融等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力度。要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整合利用支农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生产设备。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补贴范围,根据政策及时发放补助资金,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的资金需求。引导民间储蓄性资金转变为生产性资金,增强农村金融活力,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龙头企业提供税收和利率优惠,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吸引外资,优先解决用地指标等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三、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引导同类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和市场开拓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如组团参加各地农展会、举办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借鉴大田红菇、永安黄椒的成功经验,整合全县农产品品牌,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推广我县的农产品,树立明溪县优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
四、加大科技,人才的支农力度。一方面农技部门要加大良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成农业产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结对共建;另一方面要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结合,培养一批以新型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