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关注留守妇女
新农村建设关注留守妇女原因:长期的独自面对各种生产生活压力, 长久的夫妻分离, 也给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 既主内又主外的双重劳作加重了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 致使她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而更让她们沮丧的是,由于农业劳动收益相对偏低, 她们的超额劳动正在被其丈夫和她们自己归结为 家内的劳动 而贬值。其次, 教育水平偏低和技术培训机会与可能的缺失, 使她们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很多人不得不止步于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门槛之外。再次, 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与忧虑是留守妇女的难隐之痛, 主要靠电话的沟通和互动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 不时出现的留守妻子抑或外出打工丈夫情感与身体出轨的事件威胁着历来比较稳定的中国农村家庭夫妻关系, 而受流动影响, 儿童的成长问题也令父母和社会各界心痛不已。此外, 女多男少的主力军队伍已经让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后续乏力。
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素质低。留守妇女作为流出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导
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 首先表现在文化知识水平
低。据统计, 1997 年全国共有女性劳动力2.24 亿,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1.58 亿人, 占总数的70.26%,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0.6 亿人, 占总数的27.16%, 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2.58%。[2]正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使其外出打工困难, 才滞留家中,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 还表现在其科技素质低。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低, 就决定了其掌握科学技术比较困难, 往往被排斥在农业技术队伍之外, 只能从事简单粗放、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的种植业, 生产的技术含量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 “留守家乡的妇女从事的多是第一产业, 安徽和四川两省接受调查的农村妇女, 69.1%自我报告的职业都是务农, 还有14.8%的为家务劳动。”[3]最后, 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的劳作、生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 再加上营养的欠缺, 使她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而且这部分农村妇女一般都比较保守, 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安于生活现状。留守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劳动者, 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农村生产发展的快慢, 主要靠农村劳动者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重视作为流出地农村主要生产者和建设者的留守妇女的科技和文化素质问题, 以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市场应对能力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种市场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发展, 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对流出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 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相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留守妇女的市场信息获得量少且形式渠道单一。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 她们既要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又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各方面的生活。白天, 她们基本上都是在田间地头渡过, 回到家中则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这就使她们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去获取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 在农闲季节, 留守妇女的闲暇时间就会相应的多些, 她们也有了一定的精力去收集信息。但是, 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则只有看电视, 电视是帮助她们学习的主要媒体。从报纸和书上获取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至于
互连网, 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 则是知之甚少了。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 使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就处于被动地位, 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生产, 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生产浪费。其次, 留守妇女的市场意识比较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必须有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留守妇女由于长期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与外界的接触较少, 缺乏与外界的沟通, 不懂得学习和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 就很难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愿望。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 不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 不与市场接轨, 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就不会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再次, 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 进行继续学习困难。对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来说, 还是有接受继学习的愿望的。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当她们想要主动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时, 却遇到了理解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 无法很好的掌握她们需要的适应市场要求的农业生产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继续学习, 使她们不能及时、准确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农业市场知识。
(三)政治参与意识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基层民主, 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留守妇女是流出地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 但她们对农村的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问题, 普遍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她们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男人的事, 与她们无关, 她们不懂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去弄懂。虽然她们是农业生产和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 但男性却是家庭与社会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农村社区, 除了妇女队长需要有妇女来承担以外, 其他的社区工作几乎都有男性来干, 从调查妇女的职业构成来看, 担任各级干部(企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妇女比例只有1.1%
留守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建设新农村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于流出地农村来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不可避免的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 她们则成为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妇女既是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从事者, 又是该地区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分析和思考留守妇女问题, 既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问题:
一、帮助留守妇女发展生产
1、根据留守妇女遇到的生产困难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2、要充分利用信贷和农村金融体系, 为留守妇女提供金融和信贷支持, 支持有能力的妇女发展生产。
3、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留守妇女的参与, 使她们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生产。
二、生活现状
1、改变收入方式,尽量让留守妇女的收入方式多元化,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副业经营以及非农产业发展等。
2、尽力改善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积极发展留守妇女参与到建设中。
三、乡风文明建设。
1、组织留守妇女开展文艺活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改善农村社会治安, 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
3、在规划村庄街道、饮用水设施、牲畜饲养圈舍、垃圾处理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留守妇女的意见。
四、调动留守妇女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同时, 留守妇女也应该冲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世俗偏见,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为村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满足留守妇女的长远利益需求, 就要转变以农村家庭夫妻分居、父母子女分离为代价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分流。这就要求: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收益, 吸引更多的精英留在或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将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各种资源引向农村, 加强农村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 增强农村的吸引力, 使农民无须进入城市即可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等生活设施, 实行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创造农民工夫妻团聚、举家迁移的条件。加大农村妇女的转移培训力度, 增强其非农就业的能力和城镇生活的适应。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 提高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加大民主法制宣传力度, 增强留守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留守妇女的思想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除了要不断地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还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展学院教授。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蒋永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岳雷波(南充市第六中学, 四川南充637000)
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20
字方针,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农民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爱集体,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体说来,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
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总之,要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用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村科技教育达到新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自身素质低。留守妇女作为流出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首先表现在文化知识水平低。据统计,1997 年全国共有女性劳动力2.24 亿,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1.58 亿人,占总数的70.26%,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0.6 亿人,占总数的27.16%,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2.58%。
(二)正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外出打工困难,才滞留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还表现在其科技素质低。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低,就决定了其掌握科学技术比较困难,往往被排斥在农业技术队伍之外,只能从事简单粗放、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的种植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留守家乡的妇女从事的多是第一产业,安徽和四川两省接受调查的农村妇女,69.1%自我报告的职业都是务农,还有14.8%的为家务劳动。”
(三)最后,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的劳作、生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再加上营养的欠缺,使她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而且这部分农村妇女一般都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安于生活现状。留守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劳动者,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农村生产发展的快慢,主要靠农村劳动者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重视作为流出地农村主要生产者和建设者的留守妇女的科技和文化素质问题,以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市场应对能力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种市场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对流出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相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留守妇女的市场信息获得量少且形式渠道单一。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她们既要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又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各方面的生活。白天,她们基本上都是在田间地头渡过,回到家中则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这就使她们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去获取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在农闲季节,留守妇女的闲暇时间就会相应的多些,她们也有了一定的精力去收集信息。但是,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则只有看电视,电视是帮助她们学习的主要媒体。从报纸和书上获取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至于互连网,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则是知之甚少了。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使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生产,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生产浪费。其次,留守妇女的市场意识比较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有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留守妇女由于长期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与外界的接触较少,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不懂得学习和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就很难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愿望。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不与市场接轨,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会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再次,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进行继续学习困难。对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来说,还是有接受继学习的愿望的。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当她们想要主动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时,却遇到了理解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无法很好的掌握她们需要的适应市场要求的农业生产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继续学习,使她们不能及时、准确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农业市场知识。
(三)政治参与意识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留守妇女是流出地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她们对农村的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问题,普遍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她们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男人的事,与她们无关,她们不懂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去弄懂。虽然她们是农业生产和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男性却是家庭与社会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农村社区,除了妇女队长需要有妇女来承担以外,其他的社区工作几乎都有男性来干,从调查妇女的职业构成来看,担任各级干部(企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妇女比例只有1.1%。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又要忍受与丈夫两地相隔的孤独,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做出以下方案:
第二篇:留守妇女
为她们撑起一蓝天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批农村劳动力流进城市,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本文透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身心健康,宗教信仰等状况及我们面对无奈的“留守”所需要采取的措施的角度围绕这一社会现象写的,为探索促进留守妇女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如何解决
参考文献: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阡陌独舞》:》;『中国农业新闻网』三农在线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现象随之出现。留守妇女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承受着多重生活压力。“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是留守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家庭负担使留守妇女不堪重负,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夫妻二人拥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因此在知识、信息、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对于长期分离的夫妻来说,婚姻应有的一些功能也很难实现,因此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
一、丈夫务工收入成为留守妇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留守妇女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生产中面临劳动力不足和生产技术等难题,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经济贡献很大,九成多的留守妇女家庭最主要收入来自于务工收入。丈夫外出务工后,绝大部分留守妇女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下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家庭养殖活动,转变为“男工女耕”模式下一人承担家务劳动、家庭养殖和农业种植活动,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据调查统计,留守妇女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不太好。
况且丈夫外出务工是子女教育的经济保障,但留守妇女在独自抚育子女过程中力不从心,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子女教育是75.0%的留守妇女家庭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目的,且29.1%的家庭最大支出项目为子女上学费用,排在第一位。
35.5%的留守妇女抚育有2个孩子。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留守妇女在抚育子女过程中遇到了子女学习辅导和管教的困难。农村社区中,23.0%的留守妇女为文盲,44.5%的留守妇女只上过小学。在子女抚育过程中,59.3%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子女学习,19.5%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管不住孩子,17.7%的留守妇女没有时间辅导子女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和体罚是留守妇女常用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有时留守妇女在身体过度劳累、心理压力过大时,甚至将子女当作“出气筒”,从而使其教育方式演变为严重的身体虐待和语言虐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沉重的劳动负担和精神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留守妇女与子女的沟通。留守妇女普遍表示在教育男童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
二.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留守妇女疾患增加,健康状况堪忧,农村医疗无法满足妇女的就医需求,长期的辛苦劳作,再加上丈夫每个月寄回家的微薄工资(有的甚至没有寄钱回家),使一大部分留守妇女生活艰难,没有营养,健康状况恶化。无论是农业生产劳动还是家务劳动,留守妇女承担的比例都在85%以上。同时,在丈夫外出务工后,55.0%的留守妇女做农活时间增加了,50.0%的留守妇女家务劳动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沉重的劳动负担也增加了留守妇女的心理负担,尤其在农忙时节,她们常因无法完成耕作劳动而焦虑、烦躁,进而引起生理疾病。另外,妇科疾病在留守妇女中也很常见,这主要与农村卫生条件及农村妇女的卫生习惯有关,也与农村妇科保健条件有很大关系。尽管目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系统定期对农村妇女进行孕检和妇科检查,但陈旧而简陋的设施条件无法满足其他的妇科疾病检查。调查发现,31.3%的留守妇女的身体状况较差。
三、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导致留守妇女情感满足等婚姻功能难以实现,留守妇女有强烈的孤独感,常常以哭泣缓解负面情绪,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其丈夫每年外出务工时间为9至12个月,丈夫务工地点在外省(市),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和丈夫通过电话进行联系,但部分的留守妇女和丈夫每次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电话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夫妻分离的距离感,但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大多数留守妇女因交通、费用和务工地的居住问题从未去看望过在外务工的丈夫。留守妇女的“孤独”情绪最为显著,这种“孤独”的感觉中不仅包含着留守自身的苦楚情绪,而
且体现了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的家庭责任和压力。
四、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折射出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合法权益的缺失,在留守妇女群体中,哺乳期妇女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亚群体,占总体的12.8%。她们中有84.3%曾经在外务工,84.1%的年龄在35岁以下,怀孕生子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年轻化的特点和务工经验使她们成为留守妇女群体中最不稳定的一个亚群体。调查显示,有64.7%的哺乳期留守妇女打算待孩子断奶后,将孩子交给公公婆婆照顾,自己再次外出务工。她们的选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反映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中的不平等待遇。农村女性务工者很少能与雇用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既不能享受合理的劳动保障、生育医疗保障等,也因为怀孕而不得不丢掉工作、返回家乡。
五、部分留守妇女表现出明显的宗教信仰行为,且迷信色彩浓厚调查发现,7.3%的农村留守妇女信仰宗教,其中,河南省调查地区有22.5%的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现实生活给留守妇女带来了许多无奈,她们缺乏安全感、稳定感,家庭收入没有保障,身患疾病又没有能力治疗等,这些使得她们在自己现有的社会资源条件下无力改变这种无奈又无助的生活状况,只能转而向神秘力量寻求安慰和寄托。宗教信仰为留守妇女带来了心理调节、教友互助、行为约束和娱乐消遣等帮助。然而,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行为并不理性。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试图用精神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难题,是一种被动的无奈选择,尤其是把治病救人这样的愿望寄托于宗教信仰中,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这也折射出目前农民宗教信仰行为的一些特点。
对于出现的留守妇女的诸多问题,这样复杂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把关注留守妇女群体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级领导对留守妇女问题还没有进行认真地研究,没有一个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这也是留守妇女生产生活逐步陷入困境的原因之
一。根据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分析,留守妇女是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她们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妇女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整个社会就不会和谐,还将引发出更大更多的社会问题。
留守妇女问题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经济的落后;留守妇女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农村,几乎不存在留守妇女问题;那里的农村,不是劳动力大量向外地城市转移,而是在大量地吸收外地的劳动力,外地劳动力成了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无论对于改变农村面貌,还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
当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组织留守妇女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和物质支撑,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经营主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多数农村男性劳力被城市吸引的情况下,广大妇女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她们中的大部分缺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能,因此,必须组织她们参加技术培训。培训经费可以由政府买单,以便调动妇女们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送出去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的办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妇女的文化层次、接受程度,因人制宜地选择培训项目,保证她们学得进,输得出,用得上。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各类企业,拓宽就业门路。
必须发展工业经济,只有工业经济发展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才能就地消化,留守妇女家庭也就会减少。发展工业经济要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吸引国内外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和引导本地农民创业,走全民创业之路,让外出的农民回家就业。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政策等宏观手段,正确引导乡镇创办工业集中区。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工业集中区可在经济上与政府分离,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收益风险。按照“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引导,使集中区管委会逐步由履行行政职能过渡到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二是创新投资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多元投入,解决集中区建设资金问题。在集中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公司,主持和经营管理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按照自主经营、滚动发展、自我壮大的要求,进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式的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在集中区内建造多层标准厂房。三是创新发展空间。对一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乡镇,可从整合资源
入手,鼓励其引资在县城创办工业,借助县城工业集中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工业发展了,男劳力回家了,留守妇女问题迎刃而解。
(3)依法流转农民承包的土地,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农村土地的分散性阻碍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七十年代末实行土地承包政策时,为求平均,往往将土地好差搭配,远近搭配,使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户农民的承包地也分散成东一片西一块,无法实行机械化耕作,高强度的农业劳动更是给留守妇女增加了困难。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在继续执行农村土地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暂不改变土地的所有人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土地合法流转,让接收土地的人有合法的使用权。也可实行土地的有偿流转,农民可在转让的合法期限结束时,有收回自己承包土地的权利,以解决后顾之忧。也可以让种田大户出资,从有固定职业和进城落户农民那里收购其土地承包权。不管采取何种办法,都必须坚持依法流转,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好土地的流转档案,依法有据,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保证农村土地和农民劳力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土地合法流转后,分散到各个农户的土地又会重新得到优化集中,原来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将不复存在,促进农业的投资主体发生变化,从事土地规模经营的农场主也应运而生,有可能实现劳动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市场化,农业的产出效益会大大提高,有助于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实施家庭创业行动
“家庭创业”行动作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有效载体,并取得了实效。通洋镇居委会留守妇女徐伟芳的丈夫在常熟市一家服装企业当裁剪师多年,“留守妇女家庭创业”活动开展后,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丈夫回家开办了服装厂,专做童装和护袖,所使用的原料全部是从常熟那家服装企业买回来的下脚料,成本小,价格低,薄利多销,供不应求,因此利润可观,她家的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20多名留守妇女在她的家庭服装厂上班,每月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实践证明,凡是“家庭创业”开展好的地方,夫妻闹矛盾、邻里闹纠纷的少了,人心思进、互助致富的多了,乐于学习、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家庭创业妇女实实在在的行动。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我们应该对此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护她们的切身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第三篇: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给她们一个支点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这些妇女就是所谓的“留守妇女”。
作为高中生的我,以前竟然从未听说过这个名词,对于她们的付出与牺牲,痛苦与挣扎,我们不应该视若无睹,心安理得。仔细想想,我们口口声声说把男女平等放在口边,其实真正做到的人是不多的,包括像“好男不和女斗”的啊云云,其实这是男性对于女性的忍让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尊重,包容。这样的社会现实让人很无奈,彻底实现男女平等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留守妇女的压力越来越大,带给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空间越少,沉重的家庭和劳动负担对留守妇女闲暇的挤压,加重了两性之间发展的不平等,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妇女已经习惯在家庭中处理日常家务活。出于农村实际生活的需要,农村妇女要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解决农民工从个体到家庭式的转移问题,单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快针对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对于留守妇女,农村基层组织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在劳动、子女抚养、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根据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在农业生产的种、收、管理等环节中,通过农村合作社等集体力量帮助组织农业生产和生活,减轻留守妇女的生活负担。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人们在颂扬“留守妇女”坚毅刚强,吃苦耐劳的同时,却不能对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熟视无睹。有人说女人如花,留守妇女则没有享受到花样的生活,她们的生活有更多的辛酸和无奈„„
妇女作为家中比较弱势的一员,担任起了家庭中主要的工作,而妇女在家中的地位仍旧不及丈夫们。这样在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所以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当然我们赋予妇女们的地位也要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妇联引导妇女建设新农村情况汇报材料
妇联引导妇女建设新农村情况汇报
材料
我市有354万农村人口,女性约171万,占;农村劳动力有167万,妇女劳动力有万,占农村劳动力的47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妇女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教育、服务妇女 的工作优势,广泛发动妇女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妇联组织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确立了我市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工作思路,即围绕“生产发
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照全省“百万妇女大学习、百万妇女大转移、百万妇女大创业”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我市发展战略和妇女工作实际,以提高农村妇女技能为先导,以创业就业为主线,以和谐家庭构建为背景,采取服务先行、典型引路、制造载体、严格考核的方法,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实现211工作目标,即培训2万名农村妇女、培育100个农村妇女家庭文化中心示范户、帮助千名贫困妇女家庭创业增收致富。
一、以阵地为依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培训网络和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和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妇联组织应重视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工作。
健全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农村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协调增设适合妇女参与的培训课程,为妇女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的机会。充分
发挥女能手、女经纪人、返乡妇女领头雁作用,支持、鼓励她们开办培训基地,帮助她们扩大招生、规范培训、发展壮大。县乡妇联利用各种条件自建培训基地,扩大妇女培训的覆盖面,力争镇镇有培训基地。今年我们将在全市建立20个妇女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拓展培训方法。组织妇女参加各类培训机构开办的培训班,使农村妇女系统学习、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利用妇联组织密切联系妇女的组织优势,组织各类现场会、观摩会,对妇女进行示范培训。邀请有关人员对妇女进行现场指导、现场培训,指导妇女及时掌握所需知识和技术。通过组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帮助妇女学知识、增本领。
开展分类培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使妇女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她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加强对农村女能人、女经纪人的培训,引导女能人创办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挥她们的“二传手”作用,示范和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加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富余女劳力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妇女的就业本领,扩大妇女的就业机会。
二、以“金点子”为引导,奏响创业就业最强音
生活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也是主要目标。增加包括广大农村妇女在内的农民的收入,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妇联要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帮助她们尽快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推广创业项目,引导妇女家庭创业。通过外出招商,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合妇女从事的家庭
创业项目,为妇女创业提供帮助。同时充分挖掘本地项目的潜力,选择其中较好的项目,进行扶持、宣传、推广,引导本地妇女学习参与,做大做强。目前,我们市妇联已面向社会征集了100个市场前景好、适合妇女从事的家庭创业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编印成“金点子”手册,无偿提供给想创业、要创业的妇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农村妇女组织化程度。经济合作组织在传播技术、沟通信息、联结农户、开拓市场、加强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机联结。要引导妇女通过股份合作、专业合作、销售互助等形式,大力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协会 基地 农户”、“能手 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撑起“半边天”。
外输内转结合,推进妇女劳动力转移纵深发展。一是推进有序转移。积极
与外省市有关部门、企业联系,寻找就业岗位,建立接收基地,并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实现富余女劳力的向外有序转移。二是实现就地转移。充分发挥妇联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优势,帮助外来投资客商招收企业员工,加大招引大客商、大项目落户本地的工作力度,为妇女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良机。三是鼓励返乡创业。引导在外务工成功妇女返乡创业,帮助她们落实相关政策,解决创业困难,扶持她们创办、领办企业,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就地就近转移致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妇联引导妇女建设新农村情况汇报材料
我市有354万农村人口,女性约171万,占48.3%;农村劳动力有167万,妇女劳动力有78.5万,占农村劳动力的47%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妇女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教育、服务妇女的工作优势,广泛发动妇女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妇联组织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确立了我市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工作思路,即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照全省“百万妇女大学习、百万妇女大转移、百万妇女大创业”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我市发展战略和妇女工作实际,以提高农村妇女技能为先导,以创业就业为主线,以和谐家庭构建为背景,采取服务先行、典型引路、制造载体、严格考核的方法,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实现211工作目标,即培训2万名农村妇女、培育100个农村妇女家庭文化中心示范户、帮助千名贫困妇女家庭创业增收致富。
一、以阵地为依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培训网络和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和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妇联组织应重视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工作。
健全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农村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协调增设适合妇女参与的培训课程,为妇女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的机会。充分发挥女能手、女经纪人、返乡妇女领头雁作用,支持、鼓励她们开办培训基地,帮助她们扩大招生、规范培训、发展壮大。县乡妇联利用各种条件自建培训基地,扩大妇女培训的覆盖面,力争镇镇有培训基地。今年我们将在全市建立20个妇女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拓展培训方法。组织妇女参加各类培训机构开办的培训班,使农村妇女系统学习、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利用妇联组织密切联系妇女的组织优势,组织各类现场会、观摩会,对妇女进行示范培训。邀请有关人员对妇女进行现场指导、现场培训,指导妇女及时掌握所需知识和技术。通过组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帮助妇女学知识、增本领。
开展分类培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使妇女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她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加强对农村女能人、女经纪人的培训,引导女能人创办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挥她们的“二传手”作用,示范和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加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富余女劳力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妇女的就业本领,扩大妇女的就业机会。
二、以“金点子”为引导,奏响创业就业最强音
生活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也是主要目标。增加包括广大农村妇女在内的农民的收入,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妇联要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帮助她们尽快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推广创业项目,引导妇女家庭创业。通过外出招商,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合妇女从事的家庭创业项目,为妇女创业提供帮助。同时充分挖掘本地项目的潜力,选择其中较好的项目,进行扶持、宣传、推广,引导本地妇女学习参与,做大做强。目前,我们市妇联已面向社会征集了100个市场前景好、适合妇女从事的家庭创业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编印成“金点子”手册,无偿提供给想创业、要创业的妇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农村妇女组织化程度。经济合作组织在传播技术、沟通信息、联结农户、开拓市场、加强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机联结。要引导妇女通过股份合作、专业合作、销售互助等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能手+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撑起“半边天”。
外输内转结合,推进妇女劳动力转移纵深发展。一是推进有序转移。积极与外省市有关部门、企业联系,寻找就业岗位,建立接收基地,并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实现富余女劳力的向外有序转移。二是实现就地转移。充分发挥妇联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优势,帮助外来投资客商招收企业员工,加大招引大客商、大项目落户本地的工作力度,为妇女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良机。三是鼓励返乡创业。引导在外务工成功妇女返乡创业,帮助她们落实相关政策,解决创业困难,扶持她们创办、领办企业,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就地就近转移致富。
扩大典型宣传,带动妇女创业致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板报等舆论媒体和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女能人、女经纪人的先进事迹,为广大妇女树立学习的榜样,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今年“三八”期间,我们组织家庭创业报告团深入乡村进行巡回演讲,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在《××日报》开辟《巾帼家园》专栏,每月一版,通过开设巾帼风采、女性创业指南等栏目,宣传、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投身创业热潮,同时我们加大信息宣传工作力度,几乎每天都有宣传妇女创业的信息被省妇联网站录用。
&nbs
p;
三、以“家庭文化中心户”为载体,彰显和谐家庭新特色
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以促进和谐家庭创建为主题,以打造文明整洁新农家为目标,动员组织农村广大妇女家庭开展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
一是开展科技知识进农家活动。成立以家庭为活动场所的“文化中心户”,传播先进文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将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进村入户。今年将在全市培育树立100个农村妇女家庭文化中心示范户,达到六有条件:有一间综合活动室、有一批图书200册以上、有1-2份报刊、有一部电话、图书室每半月向村民开放一次、有一本台账,以此推动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
二是开展文明美德进农家活动。充分发挥妇联在家庭领域中的工作优势,把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创建活动整合起来,推动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为目标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明年将在农村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不断满足妇女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深化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活动。
三是开展卫生整洁进农家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绿化、美化、净化庭院与村庄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市妇联从今年开始,在全市逐步树立一批卫生整洁家庭样板,帮助农村家庭摒弃不良陋习,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妇联组织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