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摘要: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副业向农业支柱产业跨越,在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现出其产业优势。如何将我县畜牧业做大,做出特色,是我县各级、政府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进行探讨。
【关键词】畜牧产业发展特色雷波资源
一、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优势剖析
(一)养殖优势。
我县为山地县,全县有可利用天然草场14.56万亩,一年生豆科牧草1.73万亩,芭蕉芋种植被面积8.5万亩,温差小,气候条件适宜,环境污染少,灌溉水质优,拥有养殖的良好环境。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我县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养殖历史悠久。
(二)科技保障有力。
我县农民从事养殖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技术和娴熟的技能。专门从事养殖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畜牧部门多年来与多个科研院、所、地区养殖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发展,建立了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1涌现了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在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芭蕉芋发酵养殖、南江黄羊改良本地山羊、小凉山土鸡养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县拥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0多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4人,中初级畜牧兽医师35人,可以承接畜牧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任务。
(三)区位优势。
雷波位于金沙江中上游,距离国家级巨型电站—溪洛渡电站10公里,南接北接东与相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获得了中央、省、州等各级政府的支持,畜牧项目源源不断地注入我县,无公害肉牛肉羊及芭蕉芋猪生产基地的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各种力量的汇集,可以更大范围调动、激活我县畜牧生产力资源,促进我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
(四)产业优势。
我县拥有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山地乌骨鸡养殖基地、小凉山土鸡养殖基地、芭蕉芋猪养殖基地、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随着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的实施,一批高效养殖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了一批畜牧科技示范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种草养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广大农户发展养殖业,为快速发展我县特色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对策及探讨
我县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形成一体化、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强化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积极推广畜牧兽医新技术,着力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培育重点养殖场(户),招商引资搞好畜产品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要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一)改变养殖模式,强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一是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高效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加快传统畜牧业的提升与改造,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畜牧科技水平,着力打造生猪、家禽、牛羊三大特色养殖。二是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一批产业大户,坚持不懈的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淘劣扩优,去杂扩良,提升品质,增强效益,发展优质畜产品。三是建立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鼓励、支持现有农户与专业协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建“协会+基地+农户”或“协会+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狠抓品种改良,优化生产结构
一是县委县政府加大种源投入,建2个纯种猪场、5个高标准种禽场和10个标准化的孵化场,形成生猪、鸡、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达到年产各类种猪3万头,优质鸡苗300
万只,鸭苗200万只的生产能力。二是在全县范围内配套建设2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个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负责对各乡镇养殖小区、专业养殖户提供优质配种服务。三是大力发展母猪养殖专业场户和合作社,实现生猪生产的社会化分工。
(三)抓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创建示范岗位、树立业务标兵、优秀学术领路人等形式,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把有技术、有思想、有做法、有胆识、有干劲的人才聚集起来,打造成一支精干、务实、廉洁、高效的畜牧兽医队伍,为广大农户提供药品、饲料、牧草种籽、畜牧机械等牧业生产资料及疫病防治、畜种改良、市场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服务,对农牧民的无偿服务逐步向有偿服务转变,以充分调动牧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与各农牧业研究院(所)、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创新合作,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或园区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合作机制,提高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三是加大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牧业生产技术,转化、引进、运用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鼓励技术入股,提高畜牧科技含量,积极探索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四是狠抓畜产品后续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外界客商的洽谈与协商,积极引进后续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立足自主创新,提高和生产效率,提升畜产品质量和档次。
(四)培育龙头,整合资源优势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全力扶持、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龙头,增强龙头的拉动力。坚持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放手让广大养殖场户进行竞争,按照市场原则,以实力强的养殖场户为龙头,按股份制方式整合本县畜牧加工企业,全力组建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牧业集团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市场,活跃流通渠道,培植精品名牌。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以本地原料交易为主,产品交易为辅,集收购、储存、销售、餐饮、商务为一一体的特色牧业产品交易中心点。二是建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搞活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养殖大户积极加入流通协会,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植其发展,使广大散养殖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创造宽松的畜牧业流通环境,实现诚信经营。三是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和畜牧项目,完成对我县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创建,达到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年宰杀500万只家禽的生产能力。实现畜禽屠宰、分割、包装、冷冻“一条龙”服务,特别注重我县“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精品名牌的打造。
(六)切实加强组织引导,搞好综合服务。
科学规划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目标,以良种良法、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应用新技术、新信息、新装备,提升养殖和加工水平。加大对水、电、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扶持招商引资和加工厂的优惠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在贷款方面对龙头养殖场户、牧业经营大户给予政策性优惠,并积极引导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参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七)唱响品牌旋律,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体,集中力量推出我县特色品牌(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组织重点养殖场户参加各种推介会、交易会等吸引外地客商、企业来我县加强交流,全面推介畜牧特色品牌。对我县资源优势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宣传。加强对我县特色畜产品质量及包装的管理,让品牌走出家门,进入市场,走向世界,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第二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
文章标题: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
**县地处**,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48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9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30多万人,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为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发展地方经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政府推动、政策促
动、市场拉动、宣传发动、培训带动、有序流动”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十五”以来,全县共培训城乡劳动力36.5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46.5万人次,其中境外输出554人次,实现劳务纯收入45.5亿元,占全县GDP和农业总产值的30.1和41.1,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渠道和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后被省政府、省商务厅、省劳务办、省就业局授予“劳务开发先进基地县”、“建筑劳务输出10强县”、“外派劳务基地县”、“劳务输出示范县”等多项殊誉。
一、强化领导,构建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破解“三农”问题,为民增收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立县产业,纳入了“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从多方面入手探索劳务输出新路子。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下发了《关于突破性发展劳务产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务开发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外派劳务基地县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制订了劳务输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两级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成立了“劳务办”、“外派劳务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全县劳务输出的组织、信息收集等工作,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在各村社、街道和社区成立了劳务输出联络站,聘请劳务信息员127人、劳务经纪人23人、劳动保障协理员38人,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和劳务输出工作经费,建立了补贴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效果挂钩的机制,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建立了劳动保障、农业、财政等2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劳务输出联动协作机制,按时召开联席会,认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按季督查、评比、通报制度,逗硬奖惩。形成了党政直接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管理体系和以县劳务办、就业局为龙头,以乡镇劳动保障站为纽带,以村联络站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外协调、上通下达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把宣传引导作为劳务输出的先导工程,始终贯穿于劳务输出之中。一是利用大众传媒抓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休,强势宣传务工政策法规和致富典型,报道民工创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激励群众的务工热情。先后在《**周未》创办《务工政策问答》20多期,在县电视台开播《**人在广东》、《**民工走出国门》、《务工明星》、《培训_就业》等专题片50多期。二是开展主题活动抓宣传。每年相继开展了“春风行动”、“再就业政策宣传月”、劳务洽谈会、“职中学生双选会”、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下乡进村”等活动,集中举办务工知识讲座和创业明星事迹报告会58场次,发送《务工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30多万份。三是通过信息服务抓宣传。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发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务工知识,广泛分析和发布务工、培训信息,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由“固守种田、温饱即安、小富即满”的意识向市场经济意识转变,掀起了“跳出土地谋发展,走出家门天地宽”的务工热潮。
三、狠抓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不培训,不输出”的要求,实行“政府买单、学校接单、企业订单、培训免单”的“四单”模式,积极开展输出前培训。一是健全培训体系。考核认定了县就业训练中心、**职中、农广校、女子职业学校等8家公办机构和**饭店、联合科技等13家社会力量办学实体为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社会化培训体系。二是紧抓项目培训。近年来,该县成功争取到“省级财政劳务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中英大龄女童培训项目”、“加拿大慈善基金孤残、特困女童培训项目(全国仅**实施)”等培训项目,组织各类培训8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达5487人。三是抓实引导性培训。坚持培训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五进村”,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予以引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自去年来,先后深入148个村社,开展引导性培训17.4万多人次。四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各培训基地根据劳动者的意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办建筑、缝纫、烹饪、电工、钳工、焊工、种植、电脑等实用技术培训班,今年已培训农村劳动力6248人次。五是抢抓订单培训。按照“政府搭台,学校唱戏,校企联合,互利共赢”的思路,引导各培训基地根据域内外联谊企业及用工单位的要求,开展定单培训,定向输出。几年来,各培训基地为潮阳富田制衣有限公司等56家用工单位组织订单培训14582人
。今年县就业局还与广东玖龙纸业公司联合举行了两次人才招聘会,王超等31名高考落榜生获聘,由玖龙纸业公司出资送往华南理工大学深造,学习期满后,直接到玖龙公司工作,探索出招聘、培训、就业为一体的委托式培训新模式。通过培训,打造出缝纫、家政服务、煤矿开采、电子操作、厨师为主的五大劳务品牌,劳务输出实现了由体能性向技能型、粗放型向品牌型转变,西兴职中、**职中、**农广校、**女子职业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劳务培训示范基地。
四、搭建平台,加大输出力度。按照“联合企业、外输内补、协调各方、促进就业”的思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一是依托劳务基地往外输。通过聘请劳务联络员、外派劳务调研员、走访联谊知名企业、向经济发达地区派驻办事处等形式,先后建立起以广东、福建为主的东南沿海电子、玩具业劳务基地,以北京、山西、河南为主的建筑、煤矿开采劳务基地,以新疆、陕西为主的综合劳务基地,以成都、重庆为主的川菜、火锅餐饮经营劳务基地共92个,劳务网点65个,成为全县劳务输出的固定阵地,每年吸纳民工达8万多人。在劳务基地中积极开展“精品劳务基地”创建活动,开创出了“变廉价输出为高薪输出,变单工种输出为多工种输出,变输出个体为输出家庭,变输出民工为输出员工”的“北京大安山煤矿劳务合作模式”,使1851名民工、684个民工家庭走上了务工致富的“连心桥”。二是依托政府引导往外送。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利用元旦、春节民工返乡和求职的高峰期,举办劳务洽谈会,吸引外地的用工企业来县内考察、交流,开展招聘活动,洽谈劳务事宜。几年来,通过劳务洽谈会成建制输出2万多人。三是依托劳务订单往外引。积极参加省内外劳务洽谈会,与各用工单位广泛联系,争取劳务订单。几年来,先后组团参加了上海、西藏、浙江等13地举办的劳务洽谈会,签订劳务订单1.5万余人,成功输出1.2万人。四是依托务工能人往外带。充分发挥务工能人的带动效应,组织亲连亲、戚连戚式的劳务输出,目前,全县已培育起6200多名劳务输出带头人、经纪人,每年有5万多名城乡劳动力依托谭鱼头公司董事长谭长安、上海财能投资公司董事长刘星辉等一大批务工能人实现异地稳定就业。五是依托外派劳务公司往外派。积极与成都国际、遂宁寰宇、乐山天顺、南充东方国际等10多家外派劳务公司联姻,发展境外劳务输出。先后向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输出554人。六是依托产业发展本地转。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大批的就业岗位。几年来,全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多人。在输出过程中,坚持组织输出与多元输出相结合,做到与企业没有联系的不输出、不向诚信度不高的企业输出、不向可能拖欠工资的企业输出,实现了由盲目自发型向政府定向型转变,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由国内输出型向境外输出型转变。
五、全程服务,维护民工权益。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做到输前有培训、输中有护送、输后有服务,为民工提供贴心化、全程化服务。一是开辟“绿色通道”。在**县城建立了可同时容纳150人食宿的“农民工公寓”,免费提供住宿;每年春运期间,派出人员在成都、达州、宣汉三地的火车站设立民工服务站,帮助民工解决购票难、出行难等问题;在各村社成立了“助耕队”,各学校推行“留守学生寄宿制”,全力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回访制度。将电话回访和实地回访相结合,进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每年组织民工慰问小分队,分赴各劳务基地慰问看望民工,走访用人企业和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督促用工单位为民工参加相关社会保险,排查劳资隐患。去年,该县还推出“亲情农保万里行”活动,吸纳5482名务工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三是构建维权网络。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维权服务小组”、“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办事处”和劳动争议仲裁院,在民工集中的广州、深圳、北京等地成立了10多个**民工工会和党支部,在北京大安山煤矿等20多个用工单位设立了维权协议员,负责管理当地民工,监督企业的用工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协调劳资纠纷和劳动争议。特别是2005年5月,该县为死于山西煤矿矿难的15名**籍民工追回赔偿金320万元,得到社会广泛称道,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推介经验。几年来,先后成功调解重大劳务纠纷130多起,为民工挽回和索赔经济损失达1100多万元。
六、引凤还巢,反哺家乡经济。积极实施“回归工程”,鼓励、支持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立起劳务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是提供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推行“六不限制”和“五个优先”政策,将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范围予以扶持,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租用等相关税费。二是开展创业指导。组建了由县级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免费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项目论证、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决策参考等服务,引导他们免费参加全县组织的创业培训等活动。三是进行创业激励。每年评选一批返乡创业明星,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奖励,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起浓厚的创业氛围。今年,谭长安、张必海、何进等25位返乡创业人员还被市政府表彰为“农民工创业之星”。几年来,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完成了从“挣钱填肚子”到“攒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嬗变,全县有近6000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办各种经济实体6000余家,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两万余人,产生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社会效应。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
第三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开创龙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汇报材料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东南部,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段,通化市辉南县境内,2003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保护区总面积15061公顷。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系统及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成为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资源,保护区内的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总面积810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6780公顷、水域面积227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公园规划为“七湾、二顶、一瀑、一漂流”十一大景区,即三角龙湾、大龙湾、二龙湾、小龙湾、东龙湾、南龙湾、旱龙湾、吊水壶水瀑布、龙湾漂流、金龙顶山和四方顶山。
龙湾主体旅游资源是古地质年代龙岗山脉频繁的火山运动形成的众多火山口湖、火山锥体以及由此构成的火山地貌奇观和历经上百万年进化形成的森林植被景观,因此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兼具山林风光与火山地貌风光的资源品性,被中外地质学家誉为 “中国空间密度最大的火山口湖群”和“世界最典型的玛珥湖群”。由于景色优美、管理规范、科研价值高,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摄影创作基地、吉林省平安旅游景区、全国低碳旅游试范区、吉林省知名品牌、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东北优秀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2014年,作为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唯一代表,成功入选首批“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保护地绿色名录”,成为世界二十四个入选成员单位之一,为龙湾增添了一张亮丽的世界名片。(如领导要了解IUCN的有关情况,可做如下说明:IUCN,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环保组织,在国际环境公约和政策等方面拥有重要影响力。“绿色名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自然资源及其环境保护领域推出的新倡议,重点推出保护地资源价值和管理保护方面的国际荣誉,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判定管理良好保护地的国际标准,在自然保护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014年,龙湾景区共接待中外旅客3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实现1850余万元,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旅游业已成长为全局新兴支柱产业,同时极大地带动了关联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林区富余职工和居民就业,基本形成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兼顾并济、相得益彰的良好势头和局面。
在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中,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 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努力促进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龙湾生态旅游发展的成效、现状及特色
(一)科学规划景区、有机整合资源,持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999年,辉南县政府聘请北京师范大学编制《辉南县旅游总体规划》,该规划以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并将公园规划为“七湾、一瀑、两顶”十大景区,遵循该《规划》,我局确立以保护为主的旅游开发建设思路,将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区分隔开来,斥资100余万元清除了旅游景区内原有的餐饮住宿设施和对环境、水体有污染危害的经营项目,坚持轻体量、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式,侧重了对三角龙湾、大龙湾、吊水壶等三个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在近9年的时间内,累计投资近7600多万元,修建和完善了景区旅游公路、园区旅游步道、景观桥涵、停车场、游船码头、休憩区,景区出入口和旅游交通标识、指示标识、安全警示、解说标识以及垃圾箱、垃圾焚烧炉等旅游基础设施。多数设施和建筑广泛的采用了当地石、木材料与轻体量的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反映了“石碍路不移,树挡道不伐”,尊重自然、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旅游理念。得到游客的认同和好评。同时新建和改扩建成玛珥湖山庄、大龙湾酒店、三角龙湾酒 店、金龙山庄等一批高、中、低档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购置了生态环保的游艇、画舫、救生艇、电瓶观光车、雪地摩托等旅游观光设备;开发了青少年素质拓展、实弹射击、溜索等体验项目。使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2008年,我局在省林业厅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龙湾旅游区总体规划暨重要节点详细规划》。本次规划立足于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和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加强调了科学保护和开发的原则,将原《规划》中的二龙湾、小龙湾、东龙湾、南龙湾四个已经划归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景区,定位于严格保护下的区域,不予实施科考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在发展方向上强调了关联产业开发和旅游经济链的延伸,在空间结构、景区布局、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项目支撑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旅游发展观念,《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及可操作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本次规划的指导下,我局侧重了景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将三角龙湾和旱龙湾组成一个景区,展示火山口湖与湿地景观组合的魅力;把大龙湾和吊水壶景区利用3700延长米的木质栈道相连接,形成一个集流泉、飞瀑、湖泊、森林穿越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景区;另外,开发了四方顶登山康体游项目和龙湾漂流项目,从整体上提升了景区的品 味与可游性和可参与性,有效的扩大了景区的容量,丰富了景区的游赏内容、延长了游客驻留景区的时间,扩大了旅游消费需求的空间,促进了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惠及职工和社区居民
在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不一定必须依靠所谓的“大山名川”。温和的气候、适中的海拔、优美的林相、良好的生态、普通的溪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物产和美食、甚至是清新的空气,都可视为旅游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精心的设计和人性化的建设就可以打造出宜人的森林游憩区和游赏线路。目前,龙湾景区已经不仅局限于龙湾国家森林公园,而是在逐渐成为一个更大范围的旅游区概念,并在全省旅游格局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景区规模的扩大、旅游产品的丰富,客流量的递增,促进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食宿服务业、小商品零售业、交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纪念品开发等产业围绕着旅游中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迅速兴起。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关联产业的发展明显的缓解了林企改革富余人员以及林区社会的就业压力,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现回聘全局一次性安置职工276人,在景区从事其他服务业的富余职工达740余人,林区社会从事旅游关联产业的人员达3000余人,他们的年均收入达 20000元左右。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逐渐扭转了林区社会中以蚕食林木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业的休养生息优化了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局的旅游收入已经赶超木材生产的收入,基本实现由“砍树”向“看树”的转变,在转变经营方式中探索出一条崭新和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
(三)强化旅游管理、增强宣传力度,不断开创旅游推介工作新局面
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我局在旅游经营管理上不断强化力度。以原来林场管理机构为基础,将公园的各个景区(点)实行统一管理,成立了龙湾旅游公司和龙湾森林旅行社,组建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局机关增设旅游管理开发办公室,并安排一名副局长主抓旅游工作,建立起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上连续几年来坚持抓管理人员、职能人员、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服务意识教育,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尤其是通过ISO2000和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了旅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标准,并成为通化市质量监督局建立地方旅游管理和服务标准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施行,景区以及所辖服务单位的管理和服务逐渐步入规范化。
把景区建设好、管理好、宣传出去,是开展旅游工作的三步曲。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局不断创新景区旅游产 品和旅游资源的营销、推介形式,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实际、重点突出、定位准确、富有成效的营销方式和招徕措施;首先我们确立了巩固以长春市为中心的本省市场,发展以沈阳市为中心的辽沈市场,北辐哈尔滨、南辐京津及长三角地区的市场营销宣传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及常规形式进行强势推介。利用图文、声像(风光片、画册、彩页传单、张贴画、贺年卡、导游手册、风光扑克等)资料,通过赠送、散发、张贴、销售等形式对景区进行适时宣传。利用电视、干线公路路牌、公交车体等高端媒体广告,打造景区品牌形象,扩大景区的知名度;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巩固和提高景区影响力及亲和力,每年5月举办的中国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现已经成功地连续举办了八届,借以营造每年的旅游强势氛围,收到了很好启动的效果和宣传效应;利用网络推广拓展终端市场。作为现代传媒手段,我们感觉到互联网络既可以推介宣传景区,也可以开展“点对点”旅游接待商务,是景区低成本走进广阔终端市场的重要途径。我们在2005年就已建立龙湾旅游网站,并通过网络域名链接等方式和措施进行名址推广,通过互联网络与外阜的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现已与省内外300余家旅行社建立了旅游合作关系,保持了游客总量逐年递增的良好势头。
(四)保护与发展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 无论是在景区建设、旅游管理、资源推介,我们始终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的生态旅游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措施和活动中,把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作为生态文明展示与培育的平台和载体。特别是在每年一度举办 “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的活动中,我们都精心设计一个生态保护主题,宣传景区的特色资源及其保护的意义,引导林区社会居民摒弃 “靠山吃山”随意索取生态资源的陈旧生产、生活方式,以新的资源价值观,来审视和对待旅游景区和保护区内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倡导生态、环保、文明旅游行为,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
正是由于龙湾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唯一代表,通过层层审核,成功入选首批“IUCN生态保护地绿色名录”,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更多的却是责任和鞭策。
二、开展龙湾生态旅游的探索和突破
一是开发建设,必须要有科学、严谨、规范的总体规划作为指导,旅游总体规划的制定必须以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基础,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二是旅游工作一定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眼界,才能学习到优秀景区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做法,才能做到理念结合实践,为我所用。
三是要根据龙湾生态资源的特色,未来的发展重点应该 向科研考察、科普教育方面倾斜。
三、影响龙湾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自从2012年开始,龙湾旅游业增速整体放缓,旅游直接收入始终在2000万左右徘徊,分析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成为了龙湾旅游业发展的桎梏: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一是林业系统没有专门列支的旅游建设专项资金,无法得到系统内部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龙湾自身产业赢利程度不强,主要是人员多(原因是为缓解林区富余职工就业压力),没有富余资金投入旅游产业;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无法得到社会优良资金的注入(景区在保护区内项目落实受到保护政策及法规的限制)。因此,龙湾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能以“滚雪球”方式发展,速度不快,目前,景区内许多基础设施,都已达到了使用周期和超过使用年限,更新和维护的费用比较大,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旅游公路建设。高速抚民出口(龙湾公园大门至龙湾主景区)旅游公路全长36.2公里,使用年限已经达到了13年,加之因修高速公路运料,路面被重车碾压而破损严重,部分路段已经失去了维修的价值,修建旅游公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二是旅游生态停车场硬化建设工程,五个分景区停车场建设面积35000平方米,建设资金1000万元(最低也需520万元);三是旅游公共厕所建设项 目,按照国家旅游局对旅游公共厕所设施的标准要求,景区内仅有两座达标,仍有16个厕所需要重新建设,建设资金800万元。上述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仅凭我局一己之力实难承负。
(二)林业和土地政策制约发展
由于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凡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涉及到土地用途改变、保护政策禁止等问题,从而造成不建设就满足不了旅游接待的需求,建设就违规的现象。例如:停车场拓宽硬化、旅游公共厕所建设、旅游服务接待场所建设等等。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战略指导
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林业系统内的产业,又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多旅游设施特别是旅游接待设施场所的建设项目在生态保护措施越来越严厉的形势下,很难落地景区内,所以龙湾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护区以外的发展空间,需要一个区域性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整合资源解决发展空间及产业、产品布局的问题。
森林旅游作为我省旅游的主要成分和优势,应当得到政府的战略性组合及战略性指导,以避免同类竞争和短期行为及无序开发。
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和尝试,通过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试图组建内部股份制,效仿长白林业局大戏台河旅游 区的做法,与长白山旅游建设集团建立利益共同体或股份制公司实现资源共享、区位互补、扩展空间、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长白山大旅游的格局的目的,(长白山旅游建设集团也有这的样意愿)。
四、关于促进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科学、专业、规范的旅游指导体系,我省林业生态旅游和湿地旅游已成规模,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专业指导相扶持,因此,省林业厅应该抽调旅游专业人员,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以适合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应该建立起协调沟通机制,打破行业壁垒,特别是加强省林业厅与省旅游局的协调沟通,有利于旅游专项资金的争取、申报项目的扶持。
(三)省厅应该设立系统内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促进系统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四)做好保护政策的协调工作,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涉及到的政策性问题,能够帮助协调解决。
以上内容是汇报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
第四篇:发挥资源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
生态经济致富路
郑荣胜(共淳安县委书记)
从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看,欠发达地区走上发达之路,大致都经历了把生态资源当做原料出售低附加值的生态资源原料化阶段,以及通过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生态资源经济化阶段,最终走上依托生态品牌集聚生产要素这一衍生附加值的区域经济生态化阶段。保不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地的认识迟早、工作力度的大小,决定了转段速度的快慢。在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水成为世界发展潮流人今天,作为杭州西部生态屏障的淳安要作何选择?答案是惟一的。
淳安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又是生态资源富有县,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始终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环保优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打响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上谋求跨阶段式发展,这不仅是打造“绿色浙江”、“生态杭州”的需要,也是淳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淳安集山区、库区、老区、边区于一体。县内有誉满天下的第一秀水千岛湖,是整个长三角地区水域最广、容量最大的一级水体,湖区森林覆盖率为95%,空气总悬浮颗粒指标仅26,生态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地区难得的绿色王国和天然氧吧。一直以来,淳安历届县委政府都始终把千岛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倾全县之力,创下自身的品牌,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国家环保“一控双达标”县、省级文明县城等多项荣誉。这样的生态建设成果,无疑成为淳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如何使用淳安的生态优势不仅为一块响亮的品牌,而且成为百姓摸得着的实惠,并使这种实惠内化成更高层次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的目标。笔者认为,一定要在“保护、利用、培植”上下功夫。
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必须坚持以优先保护环境为先决条件
淳安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第一、环境优先的基础之上,优先保护环境为万事之首,决不能焚山而猎、竭泽而渔,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做法都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是持之以恒地开展“保护母亲湖、洁美大行动”等群众性环保工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突出保护千岛湖生态环境重点,全民动员,常抓不懈,全面提高环保意识,在保护中进一步改善和美化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二是力抓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在加强建设162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以消灭荒山、荒坡、荒地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全县范围的森林覆盖度。三是狠抓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地质灾害。对易发灾害的小流域和山体用更高的标准进行生态型的综合整治。四是加大千岛湖保护和环保执法力度。近三年来,我们先后从千岛湖保护专项基金中支出3.23亿元,投入到母亲湖的保护之中。大力兴建和改善排污设施,2000年以来就投入了建设资金2215万元。严格执行禁磷等“五禁”要求,落实“三同步”政策,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保障环保产业发展。五是严把环保第一关。严格防止工业结构选择欠当、空间布局散乱无序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地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把好惟一一道“槛”,对有污染治理难达标的企业,哪怕有上亿的投资都要拒之门外,确保淳安按新型工业化轨道运行。在城建上严控建筑物高程、严禁侵占湖岸线资源,不露黄土,尽量不填湖。
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必须坚持以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培育别具一格的生态产业为有力支撑
以生态谋发展是一种超前的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过程。其关键在于认真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找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结合点,借生态优势之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在农业上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外连都市、内建基地、主攻加工”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大力发展面向都市消费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壮大茶、桑、果、畜四大支柱农业产业,发展水产、蔬菜、中药材、毛竹、花卉苗木五大特色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力争使淳安成为全国性的茶叶之乡、有机鱼之乡、山核桃之乡、蚕桑之乡,打响大都市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牌。二是在工业上要走环保型、资源加工型和百姓块状经济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突出培育水产业,重点发展以啤酒、茶叶、水果等绿色饮料产品加工业,打响“中国水业基地”品牌,改造提升轻纺业,力抓竹木加工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努力形成环保优先、以资源加工和高科技为重点的个性化工业产业新格局。三是在旅游经济上加快从观光单一型向集观光、休闲、度假、运动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转变,引入生态旅游新观念,构筑景区“一中心、两主线、三湖区、四板块”的点线面有机结合新局面,全面提高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风景名胜区。四是在城市建设上实施城镇化战略,按照“东扩西拓、南伸北展、伞状开发、梯度推进”的思路,追求个性和特色,不求大、只求精,不求洋、只求特,不求标新立异、只求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城在山中,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独特风格,强化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商贸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产业支撑功能,整体提升千岛湖的城市品位,努力把淳安建设成为全省人居环境最好的养生居住天堂和江南山水名城。
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必须坚持走培植和利用生态资源并举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如何在短时期内使淳安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整体融入大都市,全面接轨长三角,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经济腾飞的“助动器”。换句话,就是一定要在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优势的进一步培植和营造。一是全力培植和制造新的生态资源。立足县情,顺应发展需要,大力推广种植毛竹、速生杨桐和花卉苗木,迅速扩大种植面积,为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二是着力重组生态优势。在调研基础上对林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对千岛湖景区的林业进行科学改造,以营造新景观生态优势。三是大力开展创建工作。坚持创建工作“三步走”战略,即力争今年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5年力争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县;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四是借力经济全面发展反哺生态建设。专门建立生态保护基金,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五是认真实施《淳安县千岛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以规划来规范,以规划来推动,以规划来保障。要根据《规划》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措施,分阶段抓落实出成效。通过《规划》的实施,努力使生态建设全面涉及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整体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留下一片绿色,致富一方百姓,是一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只有打响生态品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才
能不断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发展环境,从形式到内容上把经济效益与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发挥优势求发展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考
施放(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往往具有山地资源多、生态环境好的比较优势,由于历史原因,资源一直无法高效益利用。省委、省政府“十五期间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加快发展科教卫生事业。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科学利用内部优势促进进一步发展,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正确识别优势性质,二是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正确识别优势性质
从性质划分,优势有两类,一类是优势地位,或客观优势,其属于自然禀赋优势,如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二是优势实力,属于后天培育优势,如人文精神、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和优惠政策等。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作用就是做到“高起点实基础,开放型内聚式”,高起点就是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实基础要求以资源比较优势、竞争差别优势和发展潜在优势为基础,构筑跨越式发展平台;开放型是把地区发展置于率先实现现代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大环境下,使各类优势与周边地区的优势互补、互补、互动;内聚式则要求进行优势整合,使优势产生倍增效应,具体说就是培育、做强推进型产业,如现代大农业、绿色旅游业和深度加工业等。
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应该体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一是信念和信心统一,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有出路的信念;树立发展的力量源于人民,发展的成功利益于人民,依靠人民一定能实现奋斗目标的信心。二是超前和超常导向,即借鉴前人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即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策略,突破发展中的瓶颈,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为基础、城市化为载体的新路子。工业化与城市化应该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增强地区城镇对资源、人才、产业与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持续性发展相统一,在其发展的战略部署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持续发展。持续发展要求社会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又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建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不可替代的竞争力。现代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许多发达地区正在为治理环境污染而头疼,作为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无疑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生态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建设等,构建发展生态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摸清资源家底,充实管理机构,倡导文明新风,完善政策法规;运用绿色资源,开发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经济。
错位发展。错位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发挥地缘优势。地缘优势是一个地区所固有的地理位置和空间状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空间形式。地缘优势只有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它的优势发挥出来,它不是自发地发挥优势,而且地缘优势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它可能不再成为优势。所以地缘优势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发挥优势。优势的发挥要有一定条件,而且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地缘优势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优势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内容。同样,壮大经济实力也是发挥地缘优势的根本目的。欠发达地区真正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还需要正确定位,形成特色。错位发展可以促进特色经济的形成,特色经济的形成又可以推动错位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同一化,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区域间建立更加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把区域合作上升到产业协同的高度,实现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产业一体化的格局,实行非均衡发展。
在一个区域经济圈内,各地区发展的竞争力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特而强,既避开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强势,又借助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强势。如淳安的发展就必须与杭州“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战略相融合。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飞跃的充分条件。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注重培育创新的政策和氛围环境,构建创新的社会和企业体系,运行创新的风险和激励机制。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门槛更低、服务更优、效率更高、设施更全的能吸引投资的发展环境,创造使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
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力量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可以聚集异地的技术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出众多的本土化科技成果,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自身新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而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要面向未来,从重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向重点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资源型经济和科技型经济并举,把高新技术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还应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建立起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
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首先,社会应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进行调整,即由人类是自然的奴隶→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经济应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适应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就在于工业主导地位不强,工业发育不足,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偏低。只有发展工业化,才能增强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全力加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只有大力发展以最有效利用资源的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才能保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
第五篇: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特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特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伍仪章
(湖北省阳新县林业局 黄石 435200)
旅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是21世纪创造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先导性产业,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据研究,旅游业每收入1元,就给国民经济的相关行业带来5-7元的增值效益。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将会为推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阳新发挥重要作用。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优势日趋明显。我县旅游资源总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特色突出,是武汉、九江、黄石都市旅游圈的亮点,在休闲度假旅游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仙岛湖、七峰山、网湖湿地等旅游景区,自然风景独特,生态环境优雅,旅游资源条件好,旅游品位高、优势大,具有很高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价值。仙岛湖珍珠般的小岛,纯清的湖水,洁净的空气,宜人的气温,野趣横生的生态,众多的人文古迹,构成了一个“碧波万倾胜蓬莱”的人间仙岛,已作为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进行打造。七峰山,群山起伏,林海松涛,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环境幽静,生态优良,正在作为黄石市生物公园筹建。网湖湿地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原始神奇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得天独厚的山水画卷,被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华中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省级保护区建设规划,已经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龙港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云集着中共鄂东特 委、鄂东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的48大机关,当时被誉为“小莫斯科”,保留下来的70余处革命旧址,有16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处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被喻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我县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旅游区位优势日趋突出。我县地处庐山与九宫山旅游黄金线中心,经106国道北与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相连,达武汉140公里;南抵江西省九江庐山130公里,与昌九高速公路相接;西到咸宁,东南直达南昌市。长江航线从富池溯江而上193公里抵武汉市,顺江东下经南京,直达吴淞口。纵贯县境51.25公里的武汉至九江铁路东达杭州、上海,南至福州、汕头,西抵成都、西安,并沟通京广线与京九线。阿深、宁樟两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到时全国各地游客也可通过高速公路直达阳新。
3、旅游发展势头日趋良好。仙岛湖景区和七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并通过了评审。“十五”期间,县政府累计投资600多万元,重点引导了仙岛湖、七峰山、龙港等重点景区的绿化、道路、通讯、有线电视、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仙岛湖一大批景点得到了有效开发,通过招商引进的台商吴德盛先生投资1.08亿元在仙岛湖进行星级宾馆、度假村、景点等开发项目全面启动,仙岛湖旅游产品公司和旅游服务企业迅速兴起。七峰山森林公园14.5公里长的登山公路路基工程已全面完工。陶港、富池、兴国、龙港等地旅游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随着旅游产品的逐步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日趋加强,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旅游者1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多万元。“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2 仙岛湖景区门票收入分别达160万元和120万元,分别实现旅游总收入800万元和600万元。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综合配套的产业体系,还需付出很大努力,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发展旅游业认识较晚,摆上议事日程的时间不长,对发展旅游业的前景、思路、措施、政策研究不深,没有制定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没有成立旅游发展综合协调机构,领导明显缺位,全县旅游开发各自为阵,发展缓慢。龙港红色旅游区建设项目因申报不及时,向上争取攻坚力度不够,未能纳入全省重点红色旅游区建设规划,错失良机。
2、发展规划滞后。我县还没有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发展定位不明确,全县旅游处于盲目开发阶段。仙岛湖、七峰山森林公园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没有详细建设规划,加之受旅游业在我县发展时间不长,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不同镇、村管理或所有,旅游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职能等因素制约,旅游开发也不能执行规划,其余景区还没有发展规划,因此,全县旅游以自主开发为主,导致旅游景区、旅游项目开发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多,旅游景点零乱分散,形成不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如仙岛湖的戏子洞、仙牛洞、观音洞、仙人洞、双龙洞、双王洞等天然岩洞普遍得到了开发,参与互动性的活动项目基本没有,库岛绿化滞后。还有些项目由于没有考虑水库的蓄水水位,而建 在了水位线以下。
3、管理体制不顺。县旅游局刚刚成立,对旅游业的管理缺乏力度。各旅游景区没有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和职责全部由当地党委、政府履行,没有专门的旅游服务公司,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服务员多是当地老百姓,整体素质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导游人员,旅游接待力不从心,服务水平不高,质量不高,档次不高。仙岛湖游船船员向景点索要高额回扣,造成旅游景点门票报价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游客“望价却步”,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4、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需要建立“政府导向”型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以加强旅游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投资者信心。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县政府没有设立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旅游开发投入明显不足,今年用于支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仅70万元,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却难以发挥出应有效应。开发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5、环保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性认识,“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如长乐港上游和沿线采矿、选矿对网湖的污染治理问题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围湖造田、养鱼屡禁不止。蔡贤水库网箱养鱼对仙岛湖的污染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景区建设不进行环保评估,排污设施 建设不配套,乱炸乱葬问题突出。七峰山森林公园在公路建设时随处倾倒土石,造成观音阁峡谷的林木、景物严重破坏,谷底被土石填没。
6、基地设施落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一处接待功能完善的旅游景区,没有一家星级宾馆。全县大多数景区,如网源、七峰山、半壁山等还处于原始状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未起步;正在开发的景区,如仙岛湖、甘宁公园、银山等景区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备,饮食、住宿、购物等服务条件差,接待功能不健全;龙港革命旧址破烂不堪,安全隐患大,16处国家级保护旧址中有7处安全威胁很大。彭杨学校、龙燕苏维埃政府和彭德怀旧居等3处旧址,已被省文物部门定为一级危房。
三、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突出主题,科学确定旅游发展新思路。根据我县的旅游区位和发展现状,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旅游的发展思路是:按照打造最佳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品牌的定位和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树立“以自然为主,保护和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塑造旅游主体形象为主线,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围绕“一山两湖一区”,突出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资源经营开发水平,推动全县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武汉、黄石、九江等周边城市的“后花园”。按照这一发展思路,我县旅游发展的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县建成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规范,秩序安全优良,环境整洁舒适,经济效益显著的旅游经济强县。
近期目标:2006年-2010年,抓好旅游精品景区的开发建设。重 点做好七峰山、网湖的策划、规划及招商建设工作;同时突出抓好仙岛湖的开发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我县第一个旅游精品亮点,推动全县旅游资源、线路的整合步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使旅游业初步成为我县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对外旅游整体形象良好,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到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亿元。
中期目标:2011年-2015年,全县旅游资源得到全方位开发,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科学合理,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仙岛湖度假村、七峰山森林公园、网湖湿地、龙港红色旅游区等四大精品景区达到国家3A景区以上标准,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快速发展,海外旅游市场高速增长。“阳新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品牌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黄金旅游品牌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主要接待指标位居全省中等水平,旅游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长期目标:2016-2030年,形成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管理体制完善,旅游整体形象突出,市场吸引力强,客源市场得到全方位开发。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加强领导,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一是建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由旅游、民政、宗教、文化、文物、林业、水利、环保、规划、等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和发改、土地、工商、城建、公安、消防、交通、铁路等相关管理服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阳新县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共同行使对全县旅游发展的最高决策权和执行监督权,解决当前全县旅游发展中各自为阵的问题。二是加强旅游行政管 理机构建设,配强县旅游局班子,配齐人员,切实履行管理、监督、协调全县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实施等行政管理职能。在“一山两湖一区”单独设立旅游开发管理区,专门负责旅游开发管理、向上争取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建议把网湖、宝塔湖、朱婆湖等区域从现辖镇中划出,合并设立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面负责网湖湿地保护区建设。三是建议县人大尽快制订出台《阳新县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从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管理、社会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三)准确定位,精心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一是编制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和武汉、黄石、九江等周边城市“后花园”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县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编制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用一流的规划作指导,建设一流的景区。严格实行发展一个规划管总,建设一个部门审核,加强监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我县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我县旅游总体形象,使我县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县旅游发展后劲。
(四)培育品牌,加快四大精品旅游区建设。一是建设仙岛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四星级宾馆、度假村和旅游景点建设,加强三溪镇仙岛湖旅游接待中心镇建设,开发划船、摩托艇、游泳、渔家乐等 7 水上休闲娱乐活动项目,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搞好库岛移民搬迁,加快库岛绿化步伐,保护景区森林资源,保护水体资源,打造一个青山绿水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二是建设网湖湿地生态旅游区。整合网湖、宝塔湖、兴国、富池、半壁山旅游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加快湿地保护区建设步伐,力争在2008年建成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网湖观鸟区、宝塔湖生态农业观光和垂钓园区和半壁山风景区,加强兴国城区形象工程建设,推进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加快富水河下游综合性治理与利用,开发富水河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设沿河夜市长廊,建成集鸟文化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区。三是建设七峰山森林生态旅游区。遵循“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突出生态功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开发建设登山游览区、体育运动区、科普教育区、野营体验区、森林狩猎区和青山、罗北口水库水上运动娱乐区,建成一个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体育运动、探险、休憩、摄影作画、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四是建设龙港红色旅游区。对龙港老街的革命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恢复老街原貌,整合龙港其它地区及洋港、富水的革命旧址、名山、名水、名洞、古民居和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形成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区。
(五)拓宽渠道,举全社会之力抓旅游开发。一是举政府之力抓开发。从实施旅游畅通工程、亮化工程和声讯信号覆盖工程入手,县财政每年建立不低于300万元的旅游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旅游景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举项目之力抓开发。抓住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的机遇,认真研究,8 找准对接点,精选项目,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力度,以政策争资金,以项目争资金。三是举部门之力抓开发。要把发展旅游业建立在充分发挥部门作用之上,从政策、资金、物资、项目、服务、舆论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组织林业、水利、财政、建设、交通等部门和资源相对集中的王英、龙港、白沙、兴国、陶港、富池等镇分头投资开发相关景区,组织商业、供销、粮食、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发旅游商品,使其从参与旅游开发中增加收入,调整产业和经营结构,达到双赢。四是举市场之力抓开发。继续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资源开发权、景点经营权、资产所有权、设施冠名权等推向市场,一景一策,一例一法,用足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五是举全民之力抓开发。继续动员和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游路建设、荒山绿化、环境治理、景点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
(六)营造环境,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城乡旅游环境。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加强对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构建“山上游、山下住、景内游、景外住,沟内游、沟外住,湖上游、城内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屏障。旅游景区新上项目必须通过环保评估,坚决杜绝新上有污染的企业,在旅游景区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劈乱炸、乱建乱葬、乱捕滥猎,严禁网箱养鱼和围湖养鱼,严禁在网湖养殖珍珠,严禁在库岛上建房。加强“三废”治理,逐步关闭景区矿井、采石场等严重消耗资源破坏植被的产业和企业。搞好景区移民搬迁。加强对长乐港上游和沿线采矿、选矿对网湖污染的综合治理,保护景区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9 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依法保护旅游资源。三是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选拔引进优秀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窗口行业服务技能,全力营造安全、文明、优质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在促销区域定位上,要由近及远,梯次推进。先以黄石、武汉、咸宁、九江等周边城市为重点,逐步向外拓展。在促销媒体上,既要抓新闻造势,更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团的联谊,让利于旅行社;既要抓静的宣传,如在交通要道建立大型宣传牌,在县城建立旅游风光一条街,在公共汽车上刷写旅游广告,也要抓动的宣传,适时举办旅游产品促销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全面开拓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