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

时间:2019-05-13 03:1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

第一篇: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

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

夹浦镇许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志香

李志香,女,西蒋村人,全家3口人,2010年被村里效益农业发展大户推荐为西蒋村许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担当起西蒋村300多亩优质葡萄统一服务、管理、销售等工作,并给村民推荐为西蒋村女村民代表,在她的带领与帮助下,使西蒋村的葡农发展有了方向、种植有了经验、销售有了市场,成为西蒋村引领农民发展效益农业,走共同致富道路的带头人。主要事迹如下:

一、不甘落后,鼓励大家发展效益农业。西蒋村是一个临近太湖的水乡,离集镇较远,世代农民以渔业、种植业为生,农民生活一般,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有一定门路和经济社力的农户创办了家庭工业,在家发展轻纺业,但对于李志香家庭家底薄、没发展门路的家庭来说,只能外出打工、田里务农,李志香看到了邻村农民发展葡萄效益好,亩收入可达5000元—8000元时,她心动了,向邻村的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讨教致富方法,到镇妇联了解政府的一些惠农政策,鼓动家人发展葡萄产业,走效益农业发展兴家的致富道路。在她的说服下,她与丈夫向外出务工农户、办企业农户流转了土地,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发展了20多亩的优质葡萄,还鼓励周边的村民与自己一起发展,在她的带领下,目前西蒋村已发展优质葡萄300多亩、涉及农户15家,从业人员达到30多人,成立了长兴许金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农民自己的商标,2010年亩收益在6000元左右,年产值达到了120万元,为西蒋村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敢于实践,大胆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抱团发展模式。

1现代效益农业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新型农民,转变观念,用现代效益农业发展技术引领农民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效益农业发展,产业形成后必须有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抱团发展路子。李志香逢人就说:“农民怎么了,走对了路子,农民同样能闯出一片新天地,镇农办说农民发展奔市场要抱团”。在她的带领之下的合作社社员有空就在一起商量社里农户的发展,比如,葡萄基地上的水利工程、道路建设、商标注册、产品包装、销售渠道等问题,都做到了15户人家一个大整体,资源共享、有难同当,实现了葡萄园区内农户的统一管理、统一植保、统一施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销的“六统一”标准,把社里15户农户,30多名农民都引领成为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她在15户农户发展过程中,遇到农户发展资金上困难时,她主动到银行对结,为他们服务。

三、好学进取,用技能提升来断有服务于田间的创业实践。她从事现代效益农业时间不长,她深感自己从业本领不够,她跟社里的社员说:“现在种田不同于以前,产业要精品化,出产要高效益,必须要接受新技术的学习,学好扎实本领才能走上致富路,蛮干走不通。”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镇农办、镇妇联举办的葡萄培训会从不缺勤,遇到技术性问题到邻村宋社长田里去讨教,学会了来指导社里农民,经常邀请县、镇农业专家到田间进行现场指导,她要社里的社员抱团向土地要出产率、向市场要效益,成为夹浦镇11家合作社学习的典范,为夹浦优质葡萄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陈彩能潘连公(执笔)

(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天水市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分类指导,促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水平;广泛宣传普及,增强全民绿色农业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拓宽国际、国内市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等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途径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以石油化学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化肥、农药、激素、塑料薄膜、农用液体能源等技术手段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世人瞩目,但这种以大量石油化学物质投入为代价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不得影响。因此,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动石油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与现代生物工程农业的转型,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系统地解决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业综合效益较低的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天水市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1有利条件

1.1.1自然条件优越,为绿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天水古称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度地带,介于东径104°35'~106°45',北纬34°05'~35°10'之间。总土地面积14325km2,耕地以山旱地为主,全市土壤归属黄绵土、黑垆土等13个土类,26个亚类,67个土属,104个土种,平均有机质9.05mg/g、全氮5.8mg/g、全磷5.8mg/g、全钾17.5mg/g,表现为缺磷、少氮、钾较丰。天水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0.2℃,无霜期141~200d,年平均降水量480~610mm,年均日照2100h,日照百分率在46-5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

1.1.2农林土特产品数量多,动植物种类丰富,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种

1资源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生物资源丰富,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森林总面积43.2万hm2,林木覆盖率为30.2%。市内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众多的农林土特产品资源,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生产基地之一,为发展种植业和深加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天水农业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产业,形成了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为绿色农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1.3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为绿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1.1.3.1农业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全市已有水平梯田27.8万hm2,保灌面积2.422万hm2,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87.28亿元,农业增加值6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4.7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04%、137%和82.2%,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1.3.2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绿色农业生产能力逐步增强

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武山、甘谷、秦安、麦积、秦州五县区检测中心逐步建立,并以生产过程控制为核心,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甘谷的“全录王”牌辣椒丝、蒜苗、春萝卜,武山的胡萝卜、洋葱、蒜苗、韭菜、番茄、马铃薯,秦州区的太京大蒜、秦州双苞菇、马铃薯、胡萝卜等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3.3市场信息体系不断完善,产品销售范围进一步拓宽

通过积极争取和主动建设,全市已有天水瀛池、武山洛门、甘谷冀城、麦积东部、泰安北大五个以蔬菜、果品为主的农业部定点市场,成为全市农产品销售的龙头;甘谷县磐安蔬菜批发市场、甘谷县新兴蔬菜批发市场、秦安县西川蔬菜批发市场和清水县综合商贸中心综合市场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较大,已成为当地农业品营销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随着蔬菜、果品等产业的发展和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全市在蔬菜、果品主产区逐步形成了一批田间村头市场、微型市场和季节性市场,成为当地中大型批发市场的有力补充。

1.2制约因素

1.2.1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农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土地资源承受压力大,水资源

缺乏。农业主导产品粮食(小麦、玉米)、油料、蔬菜优质专用品种和名优产品少,竞争力较弱。

1.2.2劳动者素质低,技术水平不高

我市大部分地区处于贫困山区,文化落后,劳动者技术素质低。尽管市、县区近年来加大了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力度,但仍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广大群众因文化素质限制,接受高新技术能力不强,一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应用范围较小。

1.2.3基础设施差,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市农村人口大多数分布于山区,一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较差,制约着农产品的对外销售,致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由于坡耕地面积较大,保水保肥力差,产量低而不稳,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较慢,粗放经营,农民增产增收门路少,应有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很好发挥。

1.2.4发展水平低,城市带动力弱

我市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较低层次。七县区中有清水、秦安、甘谷、武山、张川、麦积六县区为国扶贫困县,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出农业经济比重大、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产品商品率低的特征,农业还没有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圈子里解脱出来,城市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力较弱,工业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力较差、促进作用不强。

1.2.5资金有限,投入不足

我市各县均为财政赤字县,资金回拢有限,无力向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多的资金,广大农民又因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发展潜力

2.1气候资源:天水属西秦岭以北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属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区,气候条件又适宜小麦、玉米、洋芋、油料、蔬菜、药材、林果等多种农作物和干鲜果生长,极有利于通过设施栽培和立体种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特色农产品资源:花牛苹果、甘谷辣椒、武山蔬菜、张家川皮毛、清水的大麻等一大批名、特、优产品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前景看好,一些名优蔬菜、水果还远销东南沿海及东南亚等国,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具有良好条件。

2.3劳动力资源:我市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不仅是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的有力

支撑,也是发展二、三产业的良好基础,更是外出务工,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证。

3.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绿色消费是目前主要的消费趋势,绿色需求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人们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性,而且是质量上的高品位。因此,我市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努力实现《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规划》目标,用先进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3.1分类指导,促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

立足我市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重点扶持发展绿色粮油、绿色蔬菜、绿色苹果、绿色密桃、绿色畜禽为主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开发地方名优产品。在产品结构上,由追求产量、质量向追求优质、高产、绿色名牌产品发展。在区域布局上,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模式,川水地区要以设施栽培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反季节绿色蔬菜;浅山地区努力提高绿色油菜和绿色水果生产规模;高山、二阴地区以绿色马铃薯、中药材为重点,扶持发展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在产业化经营上,加大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形成绿色产业链及产业群,促进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2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水平

把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内引外联,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建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相关技术的研究,尽快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型技术,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实施名牌战略,拓宽国际、国内市场

积极扶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努力增加绿色食品数量,扩大生产规模,争创绿色食品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市场占有率,加快“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大力发展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切实推进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增强花牛苹果、武山、甘谷蔬菜、航天育种的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备,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依托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新建和扩建一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形成辐射城乡、省内外的市场网络,并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经济洽谈会和因特网等途径,全方位展示我市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拓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渠道。

3.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

以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市、县区要把绿色农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和技术开发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各级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绿色农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农业流动,全方位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作者简介:陈彩能,女,19653年生,甘肃秦安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和农村能源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联系电话: ***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公园路63号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政编码:741000

第三篇:发挥资源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

生态经济致富路

郑荣胜(共淳安县委书记)

从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看,欠发达地区走上发达之路,大致都经历了把生态资源当做原料出售低附加值的生态资源原料化阶段,以及通过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生态资源经济化阶段,最终走上依托生态品牌集聚生产要素这一衍生附加值的区域经济生态化阶段。保不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地的认识迟早、工作力度的大小,决定了转段速度的快慢。在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水成为世界发展潮流人今天,作为杭州西部生态屏障的淳安要作何选择?答案是惟一的。

淳安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又是生态资源富有县,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始终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环保优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打响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上谋求跨阶段式发展,这不仅是打造“绿色浙江”、“生态杭州”的需要,也是淳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淳安集山区、库区、老区、边区于一体。县内有誉满天下的第一秀水千岛湖,是整个长三角地区水域最广、容量最大的一级水体,湖区森林覆盖率为95%,空气总悬浮颗粒指标仅26,生态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地区难得的绿色王国和天然氧吧。一直以来,淳安历届县委政府都始终把千岛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倾全县之力,创下自身的品牌,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国家环保“一控双达标”县、省级文明县城等多项荣誉。这样的生态建设成果,无疑成为淳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如何使用淳安的生态优势不仅为一块响亮的品牌,而且成为百姓摸得着的实惠,并使这种实惠内化成更高层次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的目标。笔者认为,一定要在“保护、利用、培植”上下功夫。

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必须坚持以优先保护环境为先决条件

淳安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第一、环境优先的基础之上,优先保护环境为万事之首,决不能焚山而猎、竭泽而渔,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做法都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是持之以恒地开展“保护母亲湖、洁美大行动”等群众性环保工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突出保护千岛湖生态环境重点,全民动员,常抓不懈,全面提高环保意识,在保护中进一步改善和美化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二是力抓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在加强建设162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以消灭荒山、荒坡、荒地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全县范围的森林覆盖度。三是狠抓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地质灾害。对易发灾害的小流域和山体用更高的标准进行生态型的综合整治。四是加大千岛湖保护和环保执法力度。近三年来,我们先后从千岛湖保护专项基金中支出3.23亿元,投入到母亲湖的保护之中。大力兴建和改善排污设施,2000年以来就投入了建设资金2215万元。严格执行禁磷等“五禁”要求,落实“三同步”政策,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保障环保产业发展。五是严把环保第一关。严格防止工业结构选择欠当、空间布局散乱无序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地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把好惟一一道“槛”,对有污染治理难达标的企业,哪怕有上亿的投资都要拒之门外,确保淳安按新型工业化轨道运行。在城建上严控建筑物高程、严禁侵占湖岸线资源,不露黄土,尽量不填湖。

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必须坚持以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培育别具一格的生态产业为有力支撑

以生态谋发展是一种超前的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过程。其关键在于认真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找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结合点,借生态优势之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在农业上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外连都市、内建基地、主攻加工”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大力发展面向都市消费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壮大茶、桑、果、畜四大支柱农业产业,发展水产、蔬菜、中药材、毛竹、花卉苗木五大特色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力争使淳安成为全国性的茶叶之乡、有机鱼之乡、山核桃之乡、蚕桑之乡,打响大都市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牌。二是在工业上要走环保型、资源加工型和百姓块状经济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突出培育水产业,重点发展以啤酒、茶叶、水果等绿色饮料产品加工业,打响“中国水业基地”品牌,改造提升轻纺业,力抓竹木加工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努力形成环保优先、以资源加工和高科技为重点的个性化工业产业新格局。三是在旅游经济上加快从观光单一型向集观光、休闲、度假、运动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转变,引入生态旅游新观念,构筑景区“一中心、两主线、三湖区、四板块”的点线面有机结合新局面,全面提高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风景名胜区。四是在城市建设上实施城镇化战略,按照“东扩西拓、南伸北展、伞状开发、梯度推进”的思路,追求个性和特色,不求大、只求精,不求洋、只求特,不求标新立异、只求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城在山中,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独特风格,强化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商贸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产业支撑功能,整体提升千岛湖的城市品位,努力把淳安建设成为全省人居环境最好的养生居住天堂和江南山水名城。

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必须坚持走培植和利用生态资源并举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如何在短时期内使淳安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整体融入大都市,全面接轨长三角,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经济腾飞的“助动器”。换句话,就是一定要在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优势的进一步培植和营造。一是全力培植和制造新的生态资源。立足县情,顺应发展需要,大力推广种植毛竹、速生杨桐和花卉苗木,迅速扩大种植面积,为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二是着力重组生态优势。在调研基础上对林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对千岛湖景区的林业进行科学改造,以营造新景观生态优势。三是大力开展创建工作。坚持创建工作“三步走”战略,即力争今年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5年力争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县;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四是借力经济全面发展反哺生态建设。专门建立生态保护基金,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五是认真实施《淳安县千岛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以规划来规范,以规划来推动,以规划来保障。要根据《规划》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措施,分阶段抓落实出成效。通过《规划》的实施,努力使生态建设全面涉及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整体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留下一片绿色,致富一方百姓,是一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只有打响生态品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才

能不断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发展环境,从形式到内容上把经济效益与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发挥优势求发展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考

施放(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往往具有山地资源多、生态环境好的比较优势,由于历史原因,资源一直无法高效益利用。省委、省政府“十五期间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效益农业;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加快发展科教卫生事业。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科学利用内部优势促进进一步发展,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正确识别优势性质,二是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正确识别优势性质

从性质划分,优势有两类,一类是优势地位,或客观优势,其属于自然禀赋优势,如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二是优势实力,属于后天培育优势,如人文精神、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和优惠政策等。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作用就是做到“高起点实基础,开放型内聚式”,高起点就是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实基础要求以资源比较优势、竞争差别优势和发展潜在优势为基础,构筑跨越式发展平台;开放型是把地区发展置于率先实现现代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大环境下,使各类优势与周边地区的优势互补、互补、互动;内聚式则要求进行优势整合,使优势产生倍增效应,具体说就是培育、做强推进型产业,如现代大农业、绿色旅游业和深度加工业等。

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应该体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一是信念和信心统一,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有出路的信念;树立发展的力量源于人民,发展的成功利益于人民,依靠人民一定能实现奋斗目标的信心。二是超前和超常导向,即借鉴前人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即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策略,突破发展中的瓶颈,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为基础、城市化为载体的新路子。工业化与城市化应该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增强地区城镇对资源、人才、产业与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持续性发展相统一,在其发展的战略部署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持续发展。持续发展要求社会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又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建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不可替代的竞争力。现代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许多发达地区正在为治理环境污染而头疼,作为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无疑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生态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建设等,构建发展生态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摸清资源家底,充实管理机构,倡导文明新风,完善政策法规;运用绿色资源,开发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经济。

错位发展。错位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发挥地缘优势。地缘优势是一个地区所固有的地理位置和空间状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空间形式。地缘优势只有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它的优势发挥出来,它不是自发地发挥优势,而且地缘优势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它可能不再成为优势。所以地缘优势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发挥优势。优势的发挥要有一定条件,而且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地缘优势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优势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内容。同样,壮大经济实力也是发挥地缘优势的根本目的。欠发达地区真正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还需要正确定位,形成特色。错位发展可以促进特色经济的形成,特色经济的形成又可以推动错位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同一化,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区域间建立更加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把区域合作上升到产业协同的高度,实现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产业一体化的格局,实行非均衡发展。

在一个区域经济圈内,各地区发展的竞争力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特而强,既避开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强势,又借助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强势。如淳安的发展就必须与杭州“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战略相融合。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飞跃的充分条件。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注重培育创新的政策和氛围环境,构建创新的社会和企业体系,运行创新的风险和激励机制。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门槛更低、服务更优、效率更高、设施更全的能吸引投资的发展环境,创造使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

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力量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可以聚集异地的技术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出众多的本土化科技成果,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自身新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而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要面向未来,从重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向重点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资源型经济和科技型经济并举,把高新技术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还应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建立起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

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首先,社会应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进行调整,即由人类是自然的奴隶→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经济应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适应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就在于工业主导地位不强,工业发育不足,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偏低。只有发展工业化,才能增强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全力加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只有大力发展以最有效利用资源的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才能保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

第四篇: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教学课堂

内容摘要: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在整个文化现象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既构成文化的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这些来自民间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教育教学

民族文化

促进发展

一、认识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几千年来,先辈们为我们传承下来珍贵的民族文化,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特征。然而,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却越来越少,不够重视,不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本民族的本色、风格,就等于这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长久不衰,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作为教师,作为一名文化知识传播者,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也是办活教学,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我们要摆正这两个轮子。民族文化走进课堂,是传承民族文化新举措之一,我们继承民族文化,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否则民族文化就会停止不前。当然,对那些濒临失传乃至快要消亡的文化。要尽力抢救,并将用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用来告诉后人。文化建设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创新,不能脱离原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要开展了民族文化教育,促使更多的中国孩子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加深了解,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发扬光大,使民族文化及其精神长久不衰。

在时代的脚步开始产生强大冲击波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留住?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保护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得从小抓起,在音体美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教育的形式、教学科目和方法

我在多年从事民族文化教学中发现,就当前教学内容涉及的民族文化教育教材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如果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族文化是很不利的,甚至使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要想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感情,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从小学习之,了解之,对民族传统文化才会有感情,长大后才会主动地去传承和发扬它。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自觉行动。

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具有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集合体,强有力地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本人认为,首先我们在设立教学内容时,必须强有力地包容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动态语汇,突出能体现该族群人民神态面貌的特有风格韵律,并将这些动态语汇和风格韵律向学生分析讲解,分解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训练,并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特性,并培养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

如:在苗族文化走进课堂中,主要是在音、体、美课堂上和课余活动上实施,把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作为切入点。上音乐课,把课本上的音乐知识与苗族音乐结合起来,要求每个学生要会唱几首苗歌;上体育课,增设民族体育内容,结合苗族舞蹈的节拍、点子、基本动作编成苗族体操;上美术课,将苗族的剪纸工艺结合起来,使课本上的知识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具体化、系统化,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相结合,不仅较好地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学习民族的东西就更容易了。通过摸索实践,逐步掌握书本和民族文化的异同点,从而掌握学习规律,如我校将苗族踩鼓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按其拍节分解,学起苗族舞蹈来就事半功倍;有的学生在家刺绣苦于绘画、剪纸,通过学习,他们掌握了方法和规律以后,进步很大,回到家里亲自实践,收效非浅。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的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实践使我们感到苗族文化走进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巩固率,减少了学生辍学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自然综合,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学生,其个人成长环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学生通过向家人询问或教师提供资料,了解某些技巧也较为容易,如:了解剪纸、刺绣、舞蹈形式等的象征意义,学习制作方法,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学校艺术教育可借鉴的方法。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开展

在教学中,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建立一个以本民族特色为主的文艺团体,让学生有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之地。有条件的学校,尤其是民族旅游景点的学校可以与当地旅游事业部门联系,在当地旅游景点建立民族风情艺术团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不断锻炼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学生参与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或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地学习了艺术技巧,同时也了解了它所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

让学生参与社会有益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发挥了他们的一技之长,而且使他们的学业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能让他们在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中获取精华,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多年来我校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如:贵州省台江县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的故乡,“天下苗族第一县”,“最古老的情人节”发源地,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苗族文化教育资源:反排木鼓舞、芦笙舞、苗歌、剌绣、古建筑文化、自然景观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是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造型强调想象力、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它的功能既能实用,又能教化,是精神的物化产品;它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可见民族文化走进课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门课,而是提高学生总体综合能力的一门课,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门课,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训练学生的形体技能和心理智能,而且还要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新一代民族文化人作为总目标,以此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篇: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摘要: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副业向农业支柱产业跨越,在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现出其产业优势。如何将我县畜牧业做大,做出特色,是我县各级、政府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进行探讨。

【关键词】畜牧产业发展特色雷波资源

一、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优势剖析

(一)养殖优势。

我县为山地县,全县有可利用天然草场14.56万亩,一年生豆科牧草1.73万亩,芭蕉芋种植被面积8.5万亩,温差小,气候条件适宜,环境污染少,灌溉水质优,拥有养殖的良好环境。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我县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养殖历史悠久。

(二)科技保障有力。

我县农民从事养殖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技术和娴熟的技能。专门从事养殖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畜牧部门多年来与多个科研院、所、地区养殖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发展,建立了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1涌现了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在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芭蕉芋发酵养殖、南江黄羊改良本地山羊、小凉山土鸡养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县拥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0多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4人,中初级畜牧兽医师35人,可以承接畜牧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任务。

(三)区位优势。

雷波位于金沙江中上游,距离国家级巨型电站—溪洛渡电站10公里,南接北接东与相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获得了中央、省、州等各级政府的支持,畜牧项目源源不断地注入我县,无公害肉牛肉羊及芭蕉芋猪生产基地的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各种力量的汇集,可以更大范围调动、激活我县畜牧生产力资源,促进我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

(四)产业优势。

我县拥有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山地乌骨鸡养殖基地、小凉山土鸡养殖基地、芭蕉芋猪养殖基地、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随着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的实施,一批高效养殖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了一批畜牧科技示范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种草养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广大农户发展养殖业,为快速发展我县特色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对策及探讨

我县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形成一体化、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强化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积极推广畜牧兽医新技术,着力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培育重点养殖场(户),招商引资搞好畜产品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要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一)改变养殖模式,强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一是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高效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加快传统畜牧业的提升与改造,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畜牧科技水平,着力打造生猪、家禽、牛羊三大特色养殖。二是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一批产业大户,坚持不懈的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淘劣扩优,去杂扩良,提升品质,增强效益,发展优质畜产品。三是建立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鼓励、支持现有农户与专业协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建“协会+基地+农户”或“协会+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狠抓品种改良,优化生产结构

一是县委县政府加大种源投入,建2个纯种猪场、5个高标准种禽场和10个标准化的孵化场,形成生猪、鸡、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达到年产各类种猪3万头,优质鸡苗300

万只,鸭苗200万只的生产能力。二是在全县范围内配套建设2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个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负责对各乡镇养殖小区、专业养殖户提供优质配种服务。三是大力发展母猪养殖专业场户和合作社,实现生猪生产的社会化分工。

(三)抓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创建示范岗位、树立业务标兵、优秀学术领路人等形式,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把有技术、有思想、有做法、有胆识、有干劲的人才聚集起来,打造成一支精干、务实、廉洁、高效的畜牧兽医队伍,为广大农户提供药品、饲料、牧草种籽、畜牧机械等牧业生产资料及疫病防治、畜种改良、市场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服务,对农牧民的无偿服务逐步向有偿服务转变,以充分调动牧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与各农牧业研究院(所)、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创新合作,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或园区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合作机制,提高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三是加大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牧业生产技术,转化、引进、运用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鼓励技术入股,提高畜牧科技含量,积极探索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四是狠抓畜产品后续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外界客商的洽谈与协商,积极引进后续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立足自主创新,提高和生产效率,提升畜产品质量和档次。

(四)培育龙头,整合资源优势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全力扶持、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龙头,增强龙头的拉动力。坚持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放手让广大养殖场户进行竞争,按照市场原则,以实力强的养殖场户为龙头,按股份制方式整合本县畜牧加工企业,全力组建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牧业集团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市场,活跃流通渠道,培植精品名牌。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以本地原料交易为主,产品交易为辅,集收购、储存、销售、餐饮、商务为一一体的特色牧业产品交易中心点。二是建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搞活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养殖大户积极加入流通协会,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植其发展,使广大散养殖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创造宽松的畜牧业流通环境,实现诚信经营。三是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和畜牧项目,完成对我县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创建,达到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年宰杀500万只家禽的生产能力。实现畜禽屠宰、分割、包装、冷冻“一条龙”服务,特别注重我县“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精品名牌的打造。

(六)切实加强组织引导,搞好综合服务。

科学规划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目标,以良种良法、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应用新技术、新信息、新装备,提升养殖和加工水平。加大对水、电、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扶持招商引资和加工厂的优惠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在贷款方面对龙头养殖场户、牧业经营大户给予政策性优惠,并积极引导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参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七)唱响品牌旋律,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体,集中力量推出我县特色品牌(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组织重点养殖场户参加各种推介会、交易会等吸引外地客商、企业来我县加强交流,全面推介畜牧特色品牌。对我县资源优势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宣传。加强对我县特色畜产品质量及包装的管理,让品牌走出家门,进入市场,走向世界,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下载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效益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学校

    发挥资源优势 创办特色学校 摘要: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上坪小学为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2009年重新创办就开始坚持把写字教......

    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思路

    发挥资源优势 创新工作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中共广宁县委 广宁县人民政府 (2007年8月28日)近年来,我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资......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化建设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化建设 ――关于乐清巿智仁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的思考 温州医学院金彬明 在今年省科技特派员和农村指导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夏宝龙副书记的一句话......

    XX乡效益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14xx乡效益农业发展调查报告浙江省长兴县1997年提出了效益农业的概念需要解释这个概念,1999年开始xx乡以吊瓜子为主导产业,经过不到5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有关人士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以......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

    文章标题: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县地处**,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48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9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30多万人,是典型的人......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共五篇)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开创龙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汇报材料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