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的悲哀(读《白夜》有感)

时间:2019-05-14 11:3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寻的悲哀(读《白夜》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寻的悲哀(读《白夜》有感)》。

第一篇:追寻的悲哀(读《白夜》有感)

追寻的悲哀

——读贾平凹《白夜》有感

白夜,白夜,何为白夜?

白,是虞白。一个女人,长期休病假在家,住祖上传下来的大宅院,弹古琴,作诗,和老太太学剪纸,自己创了布堆画,不沾染人间烟火,端的是阳春白雪。

夜,是夜郎。黑,长身,马面,和卖烧鸡的卖菜的租住在肮脏的小院,没有固定的工作,在文化馆干过,和别人混过,后来到剧团里做些杂事,真真的是下里巴人。

‚在白天的晴朗人息中潜伏着黑夜的无助和阴霾,在如‘夜’的男人内心深处渴望的是如‘白’的完美人生,谓《白夜》。‛贾平凹先生则如是说。

白与黑,明与暗,相互吸引着,交织着,纠缠在这群现代城市‚社会闲人‛的各自人生中。‚白夜‛,是男女主人公爱情之路的纠缠,也是人追求在社会百态中的纠缠。

小说的男主人公夜郎,近乎一个物业游民,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从农村来到城市,寻求自我发展,渴望在西京闯荡出一片天地,安妥自己漂泊的灵魂。来自社会底层的夜郎,身上有着底层大众朴素的美德,善良,豁达,仗义,但同时也暴躁固执,他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缺始终无法静下心来。生活如此,爱情亦是如此。面对自己仰慕的虞白,他既自尊又自卑,不敢透露爱慕,无法应对,也不能自如,只好在两个女人,颜铭和虞白,之间徘徊犹豫,固守着最后的那一丝丝清明。

一如英国作家伍尔芙所说的那样:犹如附在蜘蛛网上浮游着生活。夜郎正是如此。混日子,混感情,没有信仰,只有迷茫的不断追求的灵魂,无所依傍的同时无法抑制灵魂对没的想往与滋长。无奈,苦闷,彷徨,心有不甘,夜郎就这样竭力挣扎在灵魂与现实的困惑中。

记得夜郎最后的出场,是出现在目连戏的戏台上,扮演着填海的精卫,贴着羽毛,唱着戏文。这戏文细细看来,也确是对夜郎的总结。贾平凹先生在《白夜》里还描写了众多世俗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有西京市高层的行政领导干部,也有得意或者失意的其他行政官员;有以房产为条件在商海中沉浮的老户口市民;有从农村进城闯世界的打工仔、菜贩子;有考古学家、警察、演员、剪纸艺人、服装模特;有暴发户、遗老、贵族后裔等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各式各样的物欲,各式各样的追求。

至于插在小说里的再生人的故事,初看时似乎和全文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有再生人留下的那把钥匙,成了夜郎和虞白初见的谈资。后来再生人抱了古琴,当街自焚,从火堆里传出的琴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倒是有了些意味了。

《白夜》里的所有人物,几乎都患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顽疾,无一例外地在欲望与理性钩织的迷网中挣扎,呈现出一种可怖的病态来。

清朴,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追随爱人而去,可

最终还是被伤害被抛弃,最后的最后又死得那么不近情理。

宽哥,一个忠于职守的好警察,世间少有的正直的人,可还是逃不掉被开初出警察队伍的命运。

邹云,被物欲盗取了灵魂的女人,在清朴死后也一样没有得到好下场,沦落风尘,成了妓女。

还有颜铭,从丑女变身的她,嫁了人,生了孩子,却要面对丈夫的怀疑,故事的结尾真相大白,可她也带着孩子黯然离开了。

……

这些人物都在夜郎的社会关系网中,和夜郎同处于一种生存状态——被现实冲击的渴望和潜意识里的挣扎。这群人是生活在浮躁的城市中并为它逐渐同化的人,他们不愿意承担自己在城市中既定的角色,为了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而不断谋划,在追寻中与现实苦苦对峙着,殊不知最后缺是作茧自缚,越追寻,越空虚。

不得不提的是《白夜》的魔幻性。其一,故事里的大小人物似有着魔幻色彩的机缘,神奇的串联在一起。也许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机缘无处不在。其二,故事里的是由魔方、面具、霓虹灯和化妆术组构而成的城市,人鬼不分,真假难辨。死而复生生而再亡的再生人,诡异剪纸老太的奇特预感,隐含阴阳两界的鬼钥匙,不治的夜游症,官场失意者中风后的女化和蚕化,特别是那一出出神秘诡谲人神混一的目连戏,失去了历史,也没有了真实,没有了秩序。

现实与魔幻,心性与兽性,真偈与悟场,华耀与孤独,就这样表现得生动有形,淋漓尽致。

有评论这样说,‚《白夜》因其平静中埋伏机锋,练达处深藏宏义成为华语小说界公认的一部经典之作。‛贾平凹先生自己也认为《白夜》是他‚最好的作品‛。事实上,《白夜》关注并写出了一种现实的深刻存在,主人公那种找不到落点的灵魂无依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成为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白夜》也是极为出色的,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语言故事,或者是鬼戏的穿插。没有一丝造作,显得顺理成章,非常自然。或许有读者觉得世俗生活经此一写显得不真实,但是,从另一种层面上看,正是这样的距离感、生疏感让这部描写城市生活的小说摆脱了一般性的平庸可怕,变得面目清晰、有特色起来了。

《白夜》写了太多小市民,几乎多到理不清的地步。这些小人物在九十年代城市变化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他们追寻着,也失去着,在如‚夜‛的内心深处隐藏着‚白‛的完美人生。

在黑暗中仰望光明,求而不得,苦苦挣扎,所谓追寻的悲哀莫过于此罢。

第二篇:读《白夜》有感

整整一分钟的幸福

——读《白夜》有感

在一次课上,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的白夜奇观,顺便给我们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我被其中感人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于是借此写论文的机会,花了一个上午,一口气看完了这部优秀的作品。

看完这部作品,才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语言大师和心理学大师,有一句很具有概括性的话:“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是实至名归!首先是故事情节:一位靠幻想度日的孤独的幻想家与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第一夜他们相遇;第二夜他们互相对对方袒露心迹,讲述各自的人生经历;第三夜,幻想家安慰女主并帮纳斯金卡传信给她的迟迟没有露面的心上人;第四夜,纳斯金卡依旧没有等来心上人,痛苦失望之余决心和幻想家在一起,给了幻想家以极大的希望,可是在回家的途中,纳斯金卡该死的心上人出现并把她带走了!最后,他们各归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之人步入结婚殿堂。可以说,作家完全把我带入了这个故事,虽然早已从老师口中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看到最后还是抑制不住泪水,幻想家太可怜了,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可以敞开心扉、准备与之度过一生的姑娘,在快要美满之际,现实却把它活生生的击碎了,只能说:我好难过,堪比主人公自己。

其次是心理描写:就像老师之前提到过的,俄罗斯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心理描写特别多。这部作品出自“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手,当然少不了心理描写。可以说,心理描写无处不在,例如小说刚开始对幻想家孤独心理的描写:“打从大清早起,我就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苦恼的折磨”、“我孤零零的,正在 受到所有的人的抛弃,所有的人都在离开我”、“到了大街上,我感到很不痛快,这个人没有出来,那个人也没见到,某某人又不知道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回到家里也感到很别扭。我苦苦地思考了两个晚上,我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到底缺少什么呢?”、“莫非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 只要一把椅子放的地方与昨天放的不同,我就心神不定,不能自已。”、“ 我走了很久很久的时间,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程,像往常一样,完全忘记了我到底走在什 么地方”……诸如此类的描写不胜枚举,真想说:写到我心坎里去了,同感啊,和孤单寂寞时的我真是心灵共通!感觉孤独要将我吞噬了。接下来四个白夜里他与姑娘倾心交谈的心理描写更是传神:“这是一位姑娘,而且肯定是一位黑发女郎”、“真奇怪!”我想道,“她一定是在想什么事想得出神了!”、“于是我们便分了手。我整夜走来走去,怎么也下不了回家去的决心。我是那么幸福„„ 明天见吧!”、“我的天哪,我怎么可以这么想呢?既然一切都已被别人拿走,一切都不属于我,包括她的柔情蜜意、她的关心,她的爱„„都不属于我的时候,我怎么能够如此盲目,视而不见呢?”等处,写出了幻想者对他们下一次见面的期盼同时又有些忐忑不安的感觉,这时,幻想者慢慢地爱上了这位善良的姑娘。还有最后,当纳斯金卡和她心上人离开后,幻想者重新回归孤独:“我忽然觉得她目光灰暗,满脸皱纹,腰弯背驼、老态龙钟„„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觉 得,我的这个房间也像老太婆一样,老态百出。墙壁和地板已经变色,一切都变得暗淡无 光,蜘蛛网也越来越多。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向窗外望去时,我觉得对面的一幢房子,也 是老态龙钟,灰暗无色了,圆柱上的灰泥纷纷消蚀、剥落,房檐变黑了,而且均已开裂,深 黄色的墙壁,原来颜色鲜艳,现在也到处是斑斑点点,简直不堪入目了„„”这段景物兼心理描写,把他此刻内心的孤寂、失落、烦躁甚至有些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里,心痛、同情一齐涌了上来,可怜的孤独的幻想者!

再其次是景物描写,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作者用细腻的、高超的写作手法,以景烘情,如:“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好像每一幢房子都会

跑到我 的前面,敞开所有的窗户,对着我差点说出声来”、“那是一座非常令人喜爱的石头房屋,它是那么彬彬有礼地望着我,那么骄傲地望着笨拙的左邻右舍。”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活化,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还有“ 我们彼得堡的自然景色,也有它的无比动人之处,一旦春天降临,它就焕发出它的勃勃 生机,表现出上天赋予它的全部威力。花木吐出嫩绿的细叶,披上漂漂亮亮的新装,开出五 颜六色、万紫千红的花朵。”可以从对这些充满生机的景物的描写中看出作者此刻的心情还是不错的,为下文碰上纳斯金卡铺垫;第三夜开头:“今天是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多雨,没有阳光,很像我未来的老年。”、“今天我们不会见面,昨天我们分手的时候,乌云布满了天空,还起了雾。”、“多么潮湿、阴暗的天气啊!如果是晴天,我肯定会在那里逛悠一整 夜„„ ”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还有第四夜,当他们决定要在一起的时候:“您看看那天空,纳斯金卡,您看看吧!明天一定是个美妙的日子,多蓝的天空,多好的月亮!您快看哪,这朵黄色的云彩马上就要遮住月亮啦,您快看呀,快看呀!„„不,它 飘过去了,快看呀,快看呀!„„”美丽的景色,表现了幻想者此刻内心的狂喜;最后,女主更心上人离开后的一天早晨:“早晨的降临,结束了我的夜晚。天气不好。下着雨,雨点敲打着我的窗玻璃,令人感到凄怆。小房间里漆黑一团,外面也是阴沉沉的。”一个词:凄怆!!姑娘在给了幻想者“整整一分钟的幸福”后还是离开了……

“ 莫非是阳光从乌云里面钻出来,又藏到一朵雨云后面去了,所以我眼中的一切,又变成 一团漆黑”,作者用这句话形象的概括了整个事件:幻想者原本一片阴暗压抑的天空因女主的到来而迎来了珍贵的阳光,同样,最后也因为女主的离去而重新恢复阴暗。

“ 要我记住我受到的委曲吗,纳斯金卡?要我驱赶一片乌云,在您明朗而宁静的幸福头 上,留下一片阴影吗?要我狠狠地责骂您,让您的心灵,蒙上一层愁苦,暗暗地用良心上的 谴责,去刺痛您的心,迫使它在最最幸福的时刻,忧心忡忡地跳动吗?当您和他一起走上祭 坛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要我把您扎在您的黑卷发上的鲜花踏碎,即便是其中的一朵也罢,行吗?„„啊,不,永远也不!但愿你头顶上的天空永远晴朗,您迷人的微笑永远爽朗、平静,但愿你在幸福的时刻,非常幸福,因为你曾经把幸福给予过另一颗孤独的、满怀感激的 心!”这里是我最感动的地方,幻想者没有因为姑娘最后的离去而怨恨或者说是埋怨,他还是怀着一颗感激的心,感谢这位善良的姑娘曾为他阴暗、压抑、孤寂的心灵世界洒下了一片阳光,他由衷地祝福姑娘,这种胸襟是难能可贵的!

“我的天哪!整整一分钟的幸福!即便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来说,难道这还少吗?”在幻想者今后孤寂的岁月里,这段留有遗憾的“情缘”会永恒,漫漫寒夜,他永远不会忘记曾经那位善良的姑娘带给他的温暖、希望和“整整一分钟的幸福”。

初次涉猎俄罗斯文学作品,就被其深深吸引:独具匠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腻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恰到好处的景物烘托,交叉而成了这部不朽的传世名作。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一部名著,感谢老师为我开了一扇窗,让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广阔奇妙的世界!

第三篇:读追寻有感

读 追 寻 有 感

人在中年,创业志坚。十年风险,坚持至今。益生文化,国学养生。民间传统,精益求精。易经八卦,佛道修真。道德善行,至诚精进。走访高师,深入民间。亲进山林,体验见闻。

终南修仙,虽是小说,功法内存,传古博今。几经回味,如临真景。道德修养,丹道修真。办刊坚定,读者坚信。十年时光,艰苦磨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大志定成。

吴克英2011年1月20日

第四篇:读《白夜》有感——当幻想照进现实

读《白夜》有感——当幻想照进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说,这是一部“感伤的罗曼史”,也是“一个幻想家的回忆”。幻想家在彼得堡住了八年,但他总是感到自己被彼得堡抛弃,每天都漫无目的的在街上晃荡,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他得到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所以他只能在幻想世界里沉醉,幻想自己拥有朋友,还有爱情。直到那一夜,他遇到了娜斯简卡,一个被盲眼奶奶用别针别在彼此衣服上束缚行为举止,终日等待爱人归来的姑娘。在幻想家看来,娜斯简卡是他“生命中的天使”,他对她倾诉内心所有,在她为爱人离开已久却毫无音讯而伤心时,他安慰她,并帮助她与爱人相见,即使那时他已经深深爱上这位姑娘。在娜斯简卡以为自己被爱人抛弃而伤心欲绝时,幻想家向她表白了,而娜斯简卡也决心要把爱人忘掉,与幻想家开始一段新的恋情。故事如果到这里就结束的话,那就有点落于俗套了。于是,娜斯简卡的爱人出现了,而她还是跟着爱人走了,幻想家很伤心,但他并没有怨恨,而是祝福:“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愿你那动人的笑容欢快明朗、无忧无虑;为了你曾经让另一颗孤独而感激的心得到片刻的欣悦和幸福,我愿为你祝福”。

对于幻想家的这段回忆,我心里有些感触。也许对于幻想家来说,与娜斯简卡一起的四个夜晚比他过去八年的生活更有意义,因为他得到了在幻想中也不能得到的真挚的爱情,即使只是片刻,也会是他余生最美好的回忆吧。假如娜斯简卡和幻想家最后在一起的话,也许我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不得不说,作者的结局就像一个圈套,让读者以为会有美满结局的时候突然来个反转,让幻想家的幸福破灭,也让我们跟着伤心。另一方面,幻想家牺牲自我,成全娜斯简卡与爱人,也表现了他善良美好的品性,而他最后还是孤独一人的结局,就更能让读者产生同情心理了。

对于娜斯简卡,我的感觉是复杂的,不可否认她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姑娘,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当她以为自己被抛弃时面对幻想家突如其来的表白,她决心忘记爱人投入幻想家的爱情中。我觉得,就像她说的那样,这不是“善变和轻浮”,而是一种敢爱敢恨的洒脱。而她最终还是跟着爱人离开而抛下了幻想家(即使前一刻他们还在诉说着对于未来的生活),也可以说她是忠于自己最初的爱的承诺,同样身为女子,我可以理解她的想法但还是会为幻想家感到遗憾。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如同幻想家一样爱幻想的人,我也是其中之

一。对于生活的不满无法得到宣泄,又没有能力去反抗的时候,就只能天马行空的想象未来,想象自己能够得到一直渴望的东西。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但就算现实再怎么残酷,我们也还是要生活下去。虽然在娜斯简卡离开后,幻想家又开始了自己的幻想,“一切在他眼里黯然失色”,但这时候的他已经不会再沉迷其中,因为他对娜斯简卡那无私的爱已经超越了失恋的痛苦,他愿意为她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我相信,对娜斯简卡真诚的爱可以让幻想家勇敢的面对现实生活,继续追求生活中的美好,而这,也是我所希望的隐藏的结局。

当幻想照进现实,就如同白夜里的微光,虽然暗淡,却可以比白天更闪亮。这是我从《白夜》里看到的——幻想的力量。而能够超越这种力量的,除了“爱”,也再无其他的了吧。

第五篇: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没有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尼采

在老师第一次讲到弗兰克尔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茫然,因为我对这位意义治疗大家的一无所知。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感到愧疚。而当我读完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后,我为弗兰克尔的辛酸的生活经历所讶异,为他在逆境中的坚忍和乐观所折服,也为他在纳粹集中营所感悟到的生命的意义深深地感动。

我从未很深刻的去思考过人生还有人生的意义,我也一度认为人生的意义离我的生活过于遥远。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如此的平凡,而平凡的人的一生大约是与有意义的一生无缘的,有意义的人生只留给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的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现在想来,我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历史的长河从不是一个人写就的,我们的人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大多数的人都渺小如蝼蚁,但是我们依然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舞台,描绘出我们自己的精彩,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人生。

《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像弗兰克尔在我们的耳边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集中营的点点滴滴,在走出那片暗无天日的天地后,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感悟。这本书既是一部不完整的自传,又是心理学的专业著作。本书的前半段里面,弗兰克尔把自己在集中营里度过的三年的时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在集中营里挣扎的绝望,他们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被放出去。唯有对未来残存的一丝期盼成为他们厚实的支撑。而在书的后半部分,弗兰克尔从自己人生这一段无比黑暗但也让他无限感慨的经历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人所需要的实际上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一种自由选择的任务。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遣焦虑,而是呼唤一种等待他完成的潜在意义”。

我喜欢这本书。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不曾体味的世界,一个更能窥探人性的平台。我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弗兰克尔和他在集中营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胆战心惊地生活在一日复一日的恐惧中,从惊恐到冷漠,以至于当重获自由时,他们甚至于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我们的时代是和平的,我们不曾历经战争,没有切身体会过寒冷与饥饿,也不曾经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折磨,而在最黑暗的深渊中,弗兰克尔凭着爱、希望和乐观活下来,苦难也是人生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造成他受难的环境,那么,他仍能够选择他的态度”。

这本书有许多细节让我唏嘘不已。弗兰克尔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理学的大师,他细腻而饱含感情的笔触也让人折服。当他描述自己最初被一列火车送入集中营时,他写道“火车的鸣叫带着一种离奇的声音,就像是为怜悯那些注定走向地狱的不幸的人而发出的求助呼喊”,当他们在集中营劳作了一整天看到落日时,他写道“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荒凉的灰色泥屋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泥泞土地上的积水倒映着闪闪发亮的天空”,而当他走出集中营后,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在奔向自由后,弗兰克尔的内心的欢乐,“百灵鸟飞向了天空,我可以听见他们欢乐的歌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的喜悲感染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当回忆起这样一段岁月时,在在弗兰克尔的笔下,我没有看到抱怨,没有看到愤怒,我看到的是他对命运的毫无保留的接受,弗兰克尔将苦难当做生活的洗礼,他对生活的爱流露在每一个细节中,火车的汽笛,天边的落日和云,不美好的回忆最后变成了生活的馈赠,苦难酿成一坛甘甜的美酒。

而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弗兰克尔在描述集中营生活中,在面对无望的生活时展现的人生百态。

当所有人失去了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区别个体的只用一串冰冷的编号;当原来睡眠很浅 的人学会了在鼾声震天,拥挤的木板上熟睡;当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当值班医生用镊子撕去12岁男孩冻坏的脚趾,而旁观者依然变得漠然——“集中营的囚徒不敢做出任何决定或者采取任何主动性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的认为,命运是他们的主人,他不应以任何方式影响它,相反地,他应听从命运的安排”。

我想,他们曾经也是会想要反抗的,可是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他们的力量太过于渺小,除了顺从,他们别无他法。在自己的生命都无法的保全的时候,他们无暇顾及他人。他们没有暖和的衣服,没有齐备的医疗设施,没有充足的食物,他们冻伤了脚,冻伤了手,却只能忍住疼痛,让自己看起来和常人无异。而仅仅一小块面包,或者汤里多出的几颗豌豆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人性在最赤裸的现实面前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我们似乎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们在苦难中的所遭遇的一切——这样残忍的画面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在生命温饱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同情、怜悯、自尊的存在似乎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人们用冷漠包裹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卑微至斯。

“人们只能通过指望未来才能生活,这是人的一种特性”——但是集中营里面的大多数人都不再看到希望和未来。弗兰克尔写道“大多数的囚徒生活在他们将在圣诞节时再次回到家里的天真幻想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没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囚徒们就丧失了勇气,失望战胜了他们。这严重降低了他们的抵抗能力,许多人因此死去。”他们总是在期盼生活会带给他们什么,他们的希望落空之后,终于绝望,也许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他们更应该去思考,他们可以给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换一种角度,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还记得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篇藤叶》,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看到了那片历经风雨仍然没有掉落的藤叶,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可是集中营里的囚犯们最终没有等到他们自己没有掉落的“藤叶”,他们放弃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众生百态中,弗兰克尔展示着他倔强的灵魂,从他决定放弃去美国的签证而留下的一刹那,在冥冥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使命和未来!

在集中营的日子给了弗兰克尔很多关于关于生命还有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我也看到了让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人的拯救是通过爱与被爱来实现的。在世界上不再拥有任何东西的人,只要他拥有短暂的时间来思念他的爱人,他就可以理解幸福”。在集中营里,所有人都被迫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当时的弗兰克尔也许不知道她的妻子已经死在集中营。但是这份爱却成为了他活下来的支撑。爱是人们最磅礴的感情,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人们与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爱,它也可以慢慢地弥漫开来,充满人们的胸腔,让人觉得幸福和温暖。

弗兰克尔不仅用这样坚定的爱与勇气来鼓励自己,他也向集中营的囚徒们宣扬着这份爱与信念,让他们看到绝望中盛放的希望之花。他告诉同在集中营的囚徒,“不仅我们的经历,而且我们所作的一切,不论我们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伟大思想,以及我们曾经遭受的,所有的这一切不会失去,尽管他们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使他们成为了一种存在”——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财富,它们深深烙在我们的灵魂中,没有人可以夺走。

“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时间越近,就越不能够”,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住我们的现在,而未来也终将成为过去,只要我们在黑暗中依然心怀美好和希望,所有的牺牲和磨难终究会有存在的意义。即使是受难,我们也要骄傲的去承受!弗兰克尔想要让集中营里那些看不到希望的囚徒,发现生活的全部意义。

在读到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结尾的这样一段话时,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当他登上一辆无轨电车,向着多年来在他意识中不断出现的家狂奔,按响门铃,正如他在一千次梦中所盼望的那样,但是结果却发现,应该给他开门的人不在那里,并且将永远不在那里”。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我们似乎都应该为即将出现的不幸做好准备。这样的场面我无法仅凭想

象去构造,我怀疑那样撕心裂肺的痛苦,已然是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当一个人再回到自己的故土的时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如弗兰克尔,这场噩梦夺走了他所有的家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独自感悟生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弗兰克尔对自己的意义治疗的概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不再是一个长长的自述的故事,它里面夹杂着一些个案,还有弗兰克尔自己的感悟。其实在读完整个第二部分之后,我依然不敢确定我是否真的读懂了弗兰克尔的理论。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但是还是只能浅浅的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意义疗法是结合了弗兰克尔自身经历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疗法。意义疗法的很多思想源于弗兰克尔在面对集中营生活时的有感而发。虽然弗兰克尔早年师从弗洛伊德,但是意义疗法不像精神分析那样执着于病态的人格和过去,意义疗法更强调未来。它在治疗策略上着重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一疗法就是要让人们找到生命中存在的意义,懂得自己“为了什么”而生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追求生命的意义,从中体验到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不是心理层面或社会层面,而是存在的意义层面,只有个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弗兰克尔单独将“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小章节放在这本书中,他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中存在着意义更能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这就是精神动力的强大之处。我们知道我们承担的使命,我们知道我们要活着去爱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的生命要延续因为我们我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在弗兰克尔看来,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的焦虑可以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看到问题的结症。

比起焦虑,现在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更普遍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的虚空”——我认为,这也可以被翻译成“无聊”。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将给普通工人带来大量的空闲时间,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利用这些新获得的时间干什么。这种状态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空虚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空洞,因为在这种空虚中,人们感到无所适从,生活的内容是如此的贫乏,他们在虚空中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意义疗法可以让人们重新开启生活,填补存在的虚空。因此创造和工作也成为了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一种途径。

“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者使命。因此,他的个体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复。因此,每个人的任务与他实现这一任务的特定机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从来不会在某一刻停留,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也因人而异。无独有偶,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向我们勾勒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使命和不同任务,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各自的和共同的使命,我们要成为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就好比现在的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而形形色色的人做着形形色色的事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中聚拢,交叉,分离,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又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但也需要承担选择后果的责任,人们有责任实现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每个人都会被生命所询问,只有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爱是理解一个人个性的唯一的、最核心的方法”——在弗兰克尔看来,爱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二个办法,没有一种感情可以像爱那样博大,它博大到可以容纳天地万物,爱可以给人们以精神的力量,爱使人们突破自己的潜能,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容量更加的庞大,意义也更加的深沉。通过爱,人们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自己。

“受难的意义”——这也是在我看来弗兰克尔理论中最别具一格的部分——他认为受难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三个途径。弗兰克尔写道:“我们永远也不应忘记,即使当我们面对绝

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的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的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将把一个人的悲剧变成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通过勇敢的接受受难的挑战,生命直到最后一刻都会充满意义”。尼采说过:“不能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那么苦难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在一个让人变的强大而坚忍的过程中,虽然他的存在让我们苦不堪言,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的存在,锻造了我们无坚不摧的灵魂。苦难使我们强大,生活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享受和快乐。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弗兰克尔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年人因为失去了他所钟爱的妻子而痛苦,弗兰克尔反问这位老人:“如果您死了,而您的妻子还活着,将会发生什么?”老人回答:“她将遭受和我一样的痛苦。”这时,弗兰克尔告诉这位老先生:“正是因为你还活着所以免除了您妻子的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为类似的痛苦所困扰,我们也需要改变我们的视角,改变我们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事情——“当发现一种受难的意义,如牺牲的意义时,受难就不再是受难了”,弗兰克尔如是说。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豁达和乐观真的是人生来而有之?抑或,弗兰克尔是在历经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悲惨遭遇后,从无望的生活中慢慢地去发现和探索,才逐渐的看到我们不曾发现的人生的另一片天地。一个人究竟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灵,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有这样卓绝的建树?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处境,但是我们我们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些处境时的态度。因为苦难的存在,人生的意义更加的深刻。

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前年暑假的时候,我曾去过一个基督教堂举办的青年集会,教堂的中间是一个十字架,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所承受的苦难是为了人类的存在。其实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有几处我看到了宗教的痕迹。当弗兰克尔的父亲带回的石碑上刻着《十诫》中的那条“荣耀你的父母,地球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而我在查过资料后发现据《圣经》记载,《十诫》是上帝亲自用指头写在石版上,后被放在约柜内。犹太人奉之为生活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而弗兰克尔认为这句话是“上帝的指示”。在书中,弗兰克尔也写道:“一位难友在到达集中营时,与天堂签订了一个契约,他的受难和死亡应当把他所爱的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弗兰克尔对上帝的虔诚或多或少也表现在了他的理论中,尤其是他对于苦难的的意义的叙述。

书中弗兰克尔举了很多案例,而通过大量的案例,弗兰克尔也总结出他自己的意义治疗常用的三种方法:去反应、矛盾意向和态度改变。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准确,但是在我看来,这三种方法到最后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受到困扰的来访者转移焦点,改变态度。

非反思法是用来应对过分反思的,有意识地抽回集中在这一症状上的注意力,取消自己对某一行为的强迫性关注,使来访者的预期性焦虑和注意力从行为本身或自我转移到积极的方面,转移到外部事物,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个体不再被焦虑所困扰。弗兰克尔用一个因为年幼时受到父亲性侵犯以至于在成年后导致性冷淡的妇女为例,他告诉这位女性,不要在童年的阴影下恐惧的生活,每次和伴侣有亲密体验时,她应该放下对自己的经验的过度担忧,而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她的性伴侣身上。而当这位女性的目标转移,她的注意力不再死死地扣住某一环,去反应产生作用。那么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矛盾意向“是由患者态度的转变构成的,他的担心被一种相反的愿望所替代”,弗兰克尔曾经让失眠的人不再关注自己的失眠,而是让他们尝试努力让自己变得清醒。患者的关注点由“想睡觉”变成“要清醒”,失眠也神奇般的治愈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思维,天才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实实在在的起到了弗兰克尔想要看到的效果。人们仅仅是转换了角度,转换了对于睡眠的态度,事情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意义治疗的任务就是要改变这个人思考生活的方式, 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代替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 而最终是帮助患者对生活意义的认识, 确立新的生活目标, 生活态度的改变必然会导致生活意义的改变。弗兰克尔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存在,而且还要决定他怎样存在,在下一刻将成为什么。

弗兰克尔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是他也告诉我们“乐观主义并不是可以随意命令和调遣的东西,人们甚至不能无视各种可能,对抗各种愿望,任意地强迫自己保持乐观........因此,信仰和爱也是不能随意命令和调遣的”。就好比你想掬住一捧水,可是因为你的愿望太过于强烈,你攥紧了手心,水却全部溜走了。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收放自如,我们也要允许自己不快乐,乐观是一种态度,但是也不必将乐观的准则奉若神明,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违背。人生的意义更需要用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自然地去细细品味。

但是弗兰克尔的理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由于法兰克尔从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出发, 认为人以意义的追求不是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追求, 而是对超越现实和自我的精神意义的追求。他甚至把死亡和痛苦作为人的最深远意义和最高价值的实现,痛苦和死亡实然有他们的价值,人们在历经苦难,面对死亡的时候,的的确确会对人生有更深沉的体验,但是过度的强调,就走向了唯心主义立场。

放下手中的书,我的感慨很多,可是我能描述出来的东西却太少。“集中营中的生活打开了人的灵魂并将其彻底的暴露出来”——人性在最残酷的现实的面前无法遁形。

在集中营里,夜晚睡觉前人们相互抓着彼此身上的虱子为乐趣——这也是苦难,但是即使是这样充满的辛酸的过程,人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那丝快乐;

也有公平的厨师,在分发汤的时候给每个人同样分量的豌豆——比起很多凶神恶煞的看守者,这样的事无疑是集中营生涯中让人可以体验到的为数不多的温暖事件之一,而这样的人本身就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们力所能及的让每一个个体都平等,而不分亲疏;

集中营的人们仅仅因为转移的新地点没有烟囱而兴奋——这意味着新的集中营没有毒气,没有焚烧炉——面对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惧怕的,仅仅是可以活下来本身就足够让人觉得奢侈!

当人们变得冷漠的时候,身边同伴的死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人们从部表达自己的同情,关心的只是这个已经死去的可怜人还有什么可以拿走的财产,哪怕仅仅是一根香烟,一双劣质的皮鞋——这样的片段又包含了生活怎样的无奈和苍凉。

“除了可笑的赤裸裸的生命,我们已然没有东西可以失去”——在写下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弗兰克尔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此时的他,面对现实的处境,还有什么其他的感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有关生活,有关人生。弗兰克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里面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灰暗和光彩。我们要感恩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美好。我们更加应当去实践,学会用一种更淡然,更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在最深重的绝望中依然能够用爱去包容态度,即使深陷万丈深渊依然努力追寻阳光的勇敢,一种满载着希望去开拓的毅力。

下载追寻的悲哀(读《白夜》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寻的悲哀(读《白夜》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

    《追寻高原的白云》读后感 焦虹斐 如果放在从前,我真地不相信一本书能够改变一个人,但是现在我深深地相信了。真的像一句名言说的那样:“看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哲人交谈,会使人......

    读《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有感

    读《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有感 开学伊始,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学习了刘群同志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悟,刘群同志在文中......

    读《嫌疑人X的献身》有感:齿轮的“悲哀”

    齿轮的“悲哀”——读《嫌疑人X的献身》有感冰镇火药东野圭吾,这个名字又绕口,又长,可是,却是我记住的为数不多的作家,这对于看书不看作者的我而言是非常不易的。还记得第一次看......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5篇]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寻梦想......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优秀范文5篇)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初二(4)班何叙洁 “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 这是源自《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 Fran......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900字(精选5篇)

    小编小语: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900字作文是叙述对弗兰克尔的著作《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人生感悟,集中营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关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追寻班主任的幸福感

    追寻班主任的幸福感——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闲暇之余,我有幸品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刚开始是强迫自己挤时间读,但是,读着读着一种感觉在悄然而生......

    《四世同堂》有感:一个时代的悲哀(5篇材料)

    一个时代的悲哀—《四世同堂》有感原创: Benno 执影逐梦没有欢呼,没有鸣礼炮没有人来人往就这样,北平起风了《四世同堂》这本书,是去年大概6月这时候结束的一本书,至今可能里面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