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成长 共筑和谐
关爱成长 共筑和谐
“留守儿童”作为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生活、教育上的引导和关爱,成长中潜藏着不少问题和危机。近年来,随着台州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面对社会发展的这一新形势,台州市妇联积极应对,快速跟进,及时启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以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一、以深入调研为先导,把握留守儿童的真实需求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台州市妇联多次深入基层开展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全面启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打下基础。今年年初,该市妇联专门到仙居县朱溪镇开展留守儿童工作调研。调研组实地参观、考察了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朱溪镇大洪小学的校容校貌,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朱溪镇党委书记关于该镇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情况的汇报,并详细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监护情况。通过调研,对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汇总。一是亲情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有了烦恼却没有正常的交流宣泄途径,容易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走极端。二是自控能力差。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有不良行为者远远大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三是价值观念扭曲。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生活中,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学习中,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四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种种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和留守儿童的真实需求,市妇联梳理、提练出全市留守儿童工作的四个关键点,即加强亲情沟通,加强监管保护,加强教育引领,加强心理疏导,并以此为核心,构架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运作机制和整体框架。各县(市、区)妇联也积极开展了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制作了留守儿童信息卡,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有的还开展了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优秀调研文章评选活动和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研讨会。经过各级妇联组织的共同努力,全市共有350000余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
二、以探索试点为依托,积累全面推开的成功经验
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和各县(市、区)的情况反馈,市妇联审时度势,迅速研究制定出全市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确定黄岩、仙居两个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县作为市级试点,一南一北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探索。3月,市妇联率先在黄岩茅畲逸夫学校召开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试点启动仪式,从而拉开了活动的序幕。仙居和其他县(市、区)也相继举行了启动了仪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两个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仅为全市留守儿童工作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活动的全面铺开创设了条件。
一是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各县(市、区)都依托乡镇、学校有关场所,融合社会资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且开设悄悄话园地、爱心图书室、留守儿童风采展示台等留守儿童喜爱的活动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娱乐和道德实践阵地。二是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开展“爱心浇筑和谐社会,关爱留守孩子成长”等活动,发放《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倡议书》,向社会各界广泛募集资金,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帮助解决贫困留守儿童上学难等问题。其中浙江竞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就捐助了7万元。三是设置“爱心电话”、“亲情电话”。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爱心电话”,免月租费,为留守儿童增进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向留守儿童及家长、临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老师四者的联系,为留守儿童编织起健康成长的亲情网络。四是建立“代理妈妈活动中心”。由“代理妈妈”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到“五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每月与留守儿童班主任联系一次,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每年陪留守儿童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关爱和温暖,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五是开展“手拉手”系列结对帮教活动。组织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深入留守儿童家中,以家庭教育为抓手,积极开展各类慰问、帮扶、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开展红领巾“手拉手”活动,组织城里孩子与留守儿童结成“手拉手”对子,互赠礼物,互留“结对卡”、“友谊信”,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发动老干部、老模范等老同志成立“爱心助成长”志愿辅导团与留守儿童开展“大手拉小手”辅导活动,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展师生结对和班干部结对活动,建立起师生、同学之间融洽、信任、真诚的感情,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六是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在试点学校确定了心理辅导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心理信箱”,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七是提供留守儿童爱心营养餐。由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提供专款,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爱心营养餐。八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欢乐月”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家乡风情一日游,“两地书、亲子游 ”书信大赛,科技节等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感到幸福和温暖,在关爱中接受教育。
目前,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台州各大新闻媒体在黄金时间和黄金板快都播放或刊登了留守儿童的公益广告和“代理家长”招募活动,开辟专栏专版追踪报道活动的开展活动情况。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中国图片新闻网等一些国家级报刊网站也都对这项活动给予了深度的报道。仅几个月的时间,全市共募集帮扶基金15万元,结对2458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以计划实施为抓手,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
根据省里的要求,结合台州的实际情况,市妇联牵头,与市教育局、团市委、关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通知》,对全市留守儿童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确立了关爱行动的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实施要求。在试点工作成功开展的基础上,5月市妇联适时又在黄岩举行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现场推进会。6月——11月,全市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将全面铺开,通过活动逐步掀起关爱留守儿童的高潮。12月,市妇联将对在此项活动中先进进行表彰,对这一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提升,力求使这项工作成为妇女工作的又一品牌。
下一阶段,市妇联将继续加强对试点的指导和管理,整合各部门资源,积极落实相关措施,合力推进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发展,努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一要开展代理家长与千名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由各级妇联组织女干部、妇代会主任、热心妇女,共青团组织团干部、团员,关工委组织老同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志愿做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使代理家长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二要培育一批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在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教宣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优化他们的养育和监护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三要创建一批“留守儿童之家”。依托这一交流和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留守儿童课余文化生活和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管理、保护。四要构建一个留守儿童权益维护平台。结合“五五”普法,举办留守儿童普法讲座,增强留守儿童依法维权意识。开展留守儿童法律援助活动,加大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力度。深入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完善社会资助体系,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使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第二篇:关爱和谐成长
关爱,和谐,成长
和谐,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当今社会中,和谐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大到国家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小到在学校和同学,老师之间的相处之道、和谐,舞步祈祷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幸运而幸福的一代,我们沐浴在和谐的春风中成长,我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寻找到更多的快乐。
关于校园的和谐,可以分为校园文化的和谐,环境的和谐以及校园人与环境的和谐,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和谐,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校园建设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创造健康、言雅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化的完成,引导更快更好的去适应社会。校园文化是置身于奢华文化的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由大学校园里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在引导的激励,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社话话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人生定位,学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老师给了我们只是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间互助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气氛。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爱,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校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的良好环境中成长,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像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考试时坚决拒绝舞弊现象,同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上交一份满意的老师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如果一个班里有一群珍爱和谐,关爱他们的学生,这个把你就会迎来和谐的班风。
如果一学校里有一群珍爱和谐,关爱的班级,这个学校就会迎来和谐的校风。
如果一个国家有一群珍爱和谐的学校,这个国家就会迎来和谐的国风。如果全世界有一群珍爱和谐的国家,这个世界就会迎来和谐的春风。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只是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在和谐,关爱的校园中健康快来的成长!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共筑和谐家园
关爱“留守儿童 ” 构建和谐校园
近年来,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入“劳务输出大军”,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普遍由祖辈或相关亲戚监护,一般在监护上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由于亲情缺乏和缺少管教,农村留守儿童较一般儿童在思想道德、行为观念、性格心理上存在明显偏差和不稳定性,表现为内心较封闭、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自控能力较差,盲目性较强;学习成绩整体较差;有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不平衡,逆反心理强等;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一个教育工作者,班主任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入手,在档案中,具体记录有关“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年龄、姓名,外出务工的地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帮扶人等,使其一目了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针对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心理孤单,渴求心理慰籍,精神抚慰的情况,开办“亲情热线”电话,在家长和留守儿童之间架起“连心桥”,使留守儿童同样能享受到和谐家庭的温暖。老师每月和儿童家长联系一次,介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时常给孩子打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每个留守儿童都和父母在身边一样活泼、快乐。每学期表彰一批优秀留守学生,使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尊的健全心理。
利用家长会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授课,引导他们建立理想的“家庭氛围”,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孩子的管理,促进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在学生中,师生中开展 “1+1”结对助学活动,让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联谊,坚定他们奋发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开展以上一些活动,“留守儿童”们增强了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易冲动、暴躁等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他们有的活泼开朗了,有的善于与同学交流、玩耍了,有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了。总之,关爱就是力量,关爱就是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和谐美满。让我们伸出关爱之手,共同创造校园、社会的永远和谐吧。
第四篇:共筑和谐校园
强化责任意识
共筑平安校园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提纲
(2012年5月31日)
稳定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一个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校园稳定事关教育质量,事关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近年来,我院综治工作紧紧围绕争创 “平安校园” 这个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举措,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校园管理,积极探索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师生员工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健康的教学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综治、维稳工作机制 一是党委重视,目标任务明确。学院现有职工750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4053人,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场所。大学生年轻活跃,稳定是最基本的要求,为此,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制定了综治、维稳工作的总体目标。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以提高防范意识为主线,以强化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开展定期不定期排查清理和整顿校园治安、安全隐患,努力创建一个教育管理有序、防控有力、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稳定和谐的文明校园,确保学院教育、教学、培训及生活秩序有序健康发展。为将创建目标落实到位,学院党委定期召开综治、维稳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总结成绩,提出工作要求,安排部署任务。
二是组织健全,制度措施到位。学院高度重视校园综治、维稳工作,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 组、创建“平安校园”领导小组、HSE委员会、交通安全委员会等机构,全面组织领导协调学院综治、维稳、安全的各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学院始终把综治、稳定工作摆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一些重点或敏感问题,分析、研究、部署、研判阶段性综治、维稳工作,提前做好各项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确保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综治、维稳工作认真做到安排部署、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整改措施、责任追究“五个到位”;学院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稳定工作、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各单位党政负责人确定为本单位的综治、维稳工作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群抓群防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综治、维稳工作的针对性 一是加强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工作。学院以“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恶性事件,不发生责任事件”为根本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利用每周一升旗时间,以治安防范、遵纪守法、爱国爱校等内容为主题组织学生演讲,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由各系老师负责,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做文明大学生”、“摒弃不良恶习”等主题班会,学习校规校纪,引导学生树立文明形象,自觉抵制和改正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通过开展安全知识展览、校园法律知识讲座、治安防范温馨提示、安全应急逃生演练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自2007年起,在校园网开通“心理咨询管理系统”,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连续5年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咨询周”活动,积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 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好安全防范,新生入学时,积极倡导学生购买人身伤害保险;在学生实习实训前,由校方与实习单位共同负责对学生进行入厂前的专题教育,与所在单位签订《实习安全协议书》,并派专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安全管理。
二是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学院每年拨付一定的资金用于购置、维修消防设施用具,按消防部门的有关要求,为教学楼、办公楼、学员公寓楼、学生宿舍、礼堂等场所配备安装了灭火器、应急灯,安全指示牌等消防器具,对所有消防器材用品,并做到责任到人。学院质量安全环保部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单位消防安全进行检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消防知识宣传普及,给学生讲解如何根据燃烧物正确选用、使用灭火器。学生处会同质量安全环保部定期举行消防灭火、反恐防恐等突发性事件逃生模拟演练,提高了学生的逃生技能。在开展群体活动时都会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并公布,预防事故的发生。
三是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饮食中心、培训餐厅严格食品卫生制度,坚持从进货源头抓起,对主副食品和主要调料实行采购索证、认证、入库、验收、感观记录制度;坚持每餐主副食48小时留样和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食堂、防疫部门和总务处“三位一体”检查制度,定期征求学生对食堂工作的意见要求。努力降低饭菜成本,加强对炊管服务人员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用合理的价格、良好的服务、较高的质量吸引学生,从源头上控制学生外出就餐,避免食物中毒。同时,培训餐厅认真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在2011年集团公司维修电工技能竞赛期间,克服多方面困难,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受到了参赛选手的好评。四是完善落实交通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行驶竞赛活动,按照油田公司要求,学院多方筹集资金给所有车辆安装了GPS系统,及时对机动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和行驶路线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对违章行为进行监督、教育和处罚。严格执行长途用车“行驶令”审批制度,坚持所有外出长途的车辆由用车单位填写申请单,质量安全环保部备案,学院主管领导审批,车队派车等工作制度。全院所有车辆一律实行“一日一事一办”、“ 路单派车”、重要节日“三交一封”、节日期间生产值班车辆开具“节日车辆准行证”等制度。对驾驶员进行出车前安全教育和定期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在特别恶劣天气严格执行禁行管理制度,确保车辆运行安全。针对学生教学区和生活区易发生事故的现象,积极采取办法对校园部分路段进行了合理封闭,有效杜绝了车辆进入学生教学区和生活区。
五是严格执行施工作业和检维修项目开工令制度。施工作业和检维修单位施工前,必须编制“两书”、“一表”,即《HSE作业指导书》、《HSE作业计划书》和《HSE作业检查表》,进行深入细致地风险评估和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在每个项目施工作业过程中,现场必须设立专职安全监督员,严格按照HSE检查表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对工业动火、特殊环境下动土、进入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施工、特殊环境下起重吊装、临时用电等特殊作业,必须制定书面施工方案,明确作业程序,指定负责人逐项确认、落实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确保施工作业安全。同时,还及时根据工作情况变化更换承包责任制牌。
六是做好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的维稳工作。学院高度重视重大 事件重要节点的维稳工作,在社会重大政治事件、国家重大活动期间,能及时明确工作思路,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学院保卫处、校区联管委及时完善维稳工作预案,落实责任承包,实行了“五包一”责任制,把“重点人”纳入到视线范围内,对“重点人”做到知道在哪里、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思想政治工作能及时跟上,确保管理到位不失控,特别是对“法轮功”不放心人员做到了有效监控。建立了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能定期召开分析会、工作布置会、情况督导会、排查汇报会,做到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报告,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七是做好抵制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学院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各项举措,确保宗教活动远离校园。首先通过“两课”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不断加大对师生的教育引导力度;其次加强校园管理,严格学生社团活动的审批程序,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再次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动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和其它媒体等反动、有害信息对学生的腐蚀和侵害,阻止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法轮功”分子等在校园内的渗透破坏活动,做到信教人员底数清,切实维护了校园稳定,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学院高度重视校园综治维稳工作,做到综治维稳组织机构健全。保卫处独立建制,现有内保人员9人,主要负责综合治理、维护稳定、武装保卫、户籍管理、校卫巡逻等工作;学院还设有质量安全环保部,主要负责 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冀中公安局在学院设有学苑派出所增强了学院的安保力量;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校卫队,协助保卫处加强对校园的巡逻。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加强作风建设和正规化建设,搞好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内保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骨干和治安巡防专兼职人员的作用。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坚决把好防范第一关口,有效预防和制止不法分子的侵害,维护了学院的教学、培训、生产安全和校园的和谐。
二是强化值班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学院实行每天由一名院领导带班,机关部室长、工作人员值班的全院值班总调度制度;保卫处、学苑派出所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学生处以系为单位安排辅导员夜间值班,每晚10:30学生班干部向值班老师汇报学生就寝情况;此外,学院各单位每天也都安排值班人员。严格的值班制度,为学院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学院加强对门卫的管理,提高门卫的工作责任心,增加对门卫值班情况的检查次数,加大对进出校园车辆、人员的登记力度。根据学院的特殊性,规定外来车辆晚7点后禁止进入校区,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
三是提高科技防范水平,发挥技防作用。利用数字化油田建设的契机,搞好学院的技防建设,提高科技防范水平,加大技防设施的投入,全面推进视频监控设施的安装和对原有监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目前学院建有教学楼、培训公寓楼、保卫处监控室三个,冀中公安局在学院大门口设有监控设备,基本实现了学院出入口、公共区域及重点部位的监控。此外,学院正在积极争取 资金,按照校园整体布局、功能分区的安全需要增加和改建监控设施,加强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建牢预防犯罪的屏障。
四是搞好治安隐患排查,提高工作效率。学院每年4月份开展“校园环境秩序综合治理月活动”,以教职员工关注的安全、治安问题为重点,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原则,开展专项活动。及时对校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问题、校园周边存在的治安隐患、在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群体性矛盾进行排查,摸清底数,建立排查档案。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制定措施,整改隐患,堵塞漏洞,改进工作。保卫处、质量安全环保部、学苑派出所等部门提前研究、在协调上下功夫,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千方百计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治安问题、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积极搞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完善公安、保卫处和单位“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建设,建立起了既有统一、又有分工,既有衔接、又有协作的调解工作机制,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小事不出科室、大事不出单位,努力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是搞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全力维护校园稳定。保卫处、总务处、学苑派出所与华盛综合服务处共同进行组织协调,对校门口菜市场、小吃摊进行了规范整治,划定了经营范围;对门口出租车辆提出了要求,规范了停车位置,指定了负责人。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目前校园及周边规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网吧、音像书刊点和各类流动摊点,因管理地域划分原因,以上摊点由地方管理,虽然学院多次与地方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但至今仍未妥善解决。2.由于近年来生源数量的下降,学院资金运转方面出现困难,造成综治工作中技防的投入上还难以满足要求。
3.由于工作量不饱满,部分职工的收入降低,导致部分职工的思想波动,产生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4.重点上访人稳控难度越来越大,虽多次向省、公司反映,但至今没有妥善解决。
5.学生宿舍楼由于人员多和学院资金不足,导致技防措施暂时跟不上,致使财物被盗案件发生较多。
总之,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本着“高度重视、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确保稳定”的方针,进一步树立稳定第一,稳定就是效益,稳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思想,做到警钟长鸣;我们将按照油田公司和河北省“平安高校”创建工作的要求,继续做好校园综合治理工作,把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校园,为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五篇:多方关爱留守儿童 爱心共筑和谐新农村
多方关爱留守儿童
爱心共建和谐新农村
**镇**村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站工作经验
**镇位于**县西北部,二市三县交界处,辖58个村,总人口3.5万。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轻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安心学习。**镇**村通过探索“多方合作、搭建平台、服务为主”的留守儿童成长帮扶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档立制,建立帮扶留守未成年人机制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管,很容易染上社会的不良恶习,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村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为了准确把握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村认真做好摸底工作,村两委成员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利用早晚深入到留守儿童家庭了解情况,做好详细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做到“三知”,即要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通过摸底调查,**村有未成年人97人,其中留守儿童51名。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计生专职干部、村支部委员和推举的关心未成年人的村民为成员的未成年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定期研究分析如何为未成年人服务的问题。**村创新工作机制,从帮扶形式上着手,建立了三支队伍,一是村民巡逻队,制定巡逻值班表,每晚加强留守家庭的巡逻,提高治安防范力度。二是代管家长队伍,结合党员结对帮扶活动,村组干部和党团员担任代管家长,一对一负责留守家庭和儿童的保护和包扶,定期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变化,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重点帮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问题。三是教育指导老师队伍,为提高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质量,专门聘请有较长教育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长期开展活动。
二、以阵地建设为基础,多方关怀,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镇妇联做好牵头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形成了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2008年9月11日,由山东广播乡村频道、山东广播电视报、百灵网共同捐建的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村站点正式挂牌。活动主办单位为活动站配备了彩电、DVD、乒乓球台、书架、电话、图书及各种文体活动器材。**村配套设置了图书室、阅览室、乒乓室等,专人负责,制定了明确、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上墙、责任义务在心”,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同时占地105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向未成年人开放,解决了学生下午放学后和节假日无场所活动的情况。
**村还依托社会捐助的书籍,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村图书室目前有《四库全书》、《家庭教育》、《二十五史精编》、《十万个为什么》、《名言名句》、《法制与监督》等藏书和杂志300册,种类涉及法律、科技探险、健康饮食、体育、环境保护、小说等。阅览室定时开放,喜爱看书读报的青少年可以在这里享受安静的读书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设备为青少年播放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节目。随着“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站”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的视野开阔了,性格比以前开朗了,勇敢了,乐观了,自信了。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为此**村建立了家长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依托“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站”,设置了“亲情电话”,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制度,完善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实行动态跟踪。
三、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创新思路,为青少年开辟健康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将“五讲、四美、三热爱”贯穿整个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并多次组织开展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教育等。邀请老师、司法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青少年讲课,从思想上教育青少年爱国、爱家,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公民。2008年组织的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我们又开展了“交通安全教育”、“迎全运”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开展感恩教育和志愿活动。**镇妇联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军人)为主体组织关爱志愿者服务队,节假日带领留守儿童开展义务劳动、回报社会等志愿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交往,以积极的心态适应他人、适应社会,从而能够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世界,为促进留守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