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一、总论
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二、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三、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城
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2周1、发热期 :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痛病情反而加重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四、艾滋病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期
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
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
抗病毒指征: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 或CD4+下降速率>每年0.08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SARS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或主要症状,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2—10天
五、检查: 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CD8明显降低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飞沫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 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10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血 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特异性荚膜抗原+ 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
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
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不宜应用磺胺 预防――可用磺胺类
七、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 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5周后。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 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
胆汁培养
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 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八、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
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志贺痢疾杆菌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宋内痢疾杆菌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
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2、病理: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重者浅表溃疡形成。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四、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镜检WBC>15个/HP;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急性非典型(轻型)
3、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高热,全身中毒为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呼衰,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过两个月
五、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六、治疗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中毒型: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障碍
九、霍乱
一、病原学: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革兰染色阴性。菌体有鞭毛,活动极活泼。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水污染→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外毒素(霍乱肠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质
2、病理: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四、表现
(一)分期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
1、泻吐期:先剧烈腹泻,后吐,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水样便。
2、脱水虚脱期
3、恢复期(反应期)
(二)分型:轻型,中型,重型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轻型
五、检查悬滴检查――初步诊断。细菌培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即有诊断意义。
六、治疗
1、补液――治疗的关键
2、抗菌――减少其腹泻量及缩短排菌时间首选氟喹诺酮类
第二篇: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
二、流行病学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一、总论 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
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2、传播途径:飞沫胆汁培养
感染后表现: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病原体被清除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三、病机和病理
六、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
1、病机: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
1、病机: 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性免疫。――最常见期发生DIC,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胞消失。细菌培养阳性。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七、治疗 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病变以软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状,不排出病原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脑膜为主。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二、病原体的作用
四、临床表现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10天,一般为2—3天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2周
(一)普通型
八、细菌性痢疾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发热期 :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
1、上呼吸道感染期;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菌。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志贺痢疾杆菌
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2、低血压休克期:热痛病情反而加重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宋内痢疾杆菌
五、传染病的特征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二、流行病学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
复发与再燃;后遗症继发感染、休克
3、混合型
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三、病机及病理
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五、检查: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脑膜刺激征(+)血 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特
1、病机: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微循环障碍和脑水
六、传染病的预防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异性荚膜抗原+ 脑脊液涂片镜检肿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六、治疗:
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
2、暴发型:大剂量
2、病理: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重者浅表溃疡形青霉素钠盐。不宜应用磺胺 预防――可用磺胺类 成。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二、病毒性肝炎
四、艾滋病
四、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
一、病原学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七、伤寒
(一)急性菌痢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二、流行病学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
1、急性典型(普通型):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动。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镜检WBC>15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个/HP;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三、病理: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2、急性非典型(轻型)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三、病机及病理
3、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高热,全身中毒为主;中枢
二、流行性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1、病机: 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神经系统症状,呼衰,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
1、甲、戊型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素。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传播途径:粪-口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2、病理: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过两个月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
四、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期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五、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六、治疗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中毒型:山莨菪碱
2、乙、丙、丁型:
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改善微循环障碍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抗病毒指征: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 或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CD4+下降速率>每年0.08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九、霍乱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四、表现
一、病原学: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革兰染色阴性。
1、发病机制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临床分期 菌体有鞭毛,活动极活泼。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一、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二、流行病学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病理体表面2-3天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2、传播途径:粪-口(水污染→暴发流行)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二、流行病学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1、传染原:SARS患者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三、病机和病理:
(3)重型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4、恢复期:第5周后。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二)类型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外毒素(霍乱肠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质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
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2、病理: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四、表现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
四、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或主要症状,无上呼吸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一)分期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
胞浸润道卡他症状。
7、复发与再燃
1、泻吐期:先剧烈腹泻,后吐,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水样便。
四、病原学检查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2—10天
(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伤寒的第一次
2、脱水虚脱期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五、检查: 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3、恢复期(反应期)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CD8明显降低
五、检查
(二)分型:轻型,中型,重型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轻型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
五、检查悬滴检查――初步诊断。细菌培养抗体滴度呈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减少或消失。4倍以上升高即有诊断意义。
三、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
2、病原学: 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六、治疗
1、补液――治疗的关键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2、抗菌――减少其腹泻量及缩短排菌时间首选氟喹诺酮类
二、流行病学以A群为流行菌株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第三篇: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甘草龙骨牡蛎汤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
九、胸痹
败毒散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 或 葱豉桔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梗汤
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涤痰汤
1、气虚感冒——参苏饮
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当归四物汤
二、咳嗽
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草汤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
十、不寐
养亲汤
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
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三、哮病
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 或 小青龙汤 仁汤
2、热哮证—定喘汤 或 越婢加半夏汤
十一、癫狂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癫证
或 厚朴麻黄汤
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狂证 缓解期
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
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
六君煎
十二、痫病
四、喘证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汤
十三、痴呆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
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
丹,配合蛤蚧粉
十四、厥证
五、肺痈
1、气厥
1、初期——银翘散 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2、血厥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六、肺痨 虚证——独参汤 人参养营汤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3、痰厥——导痰汤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
十五、胃痛
鳖甲散
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
七、肺胀
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
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养亲汤
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
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白皮汤
十六、痞满
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
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
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
八、心悸
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
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十七、呕吐
汤合参附汤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
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
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
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
安神丸 甘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
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
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
1、聚证——
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
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 气散
十八、噎膈(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
2、积证——
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 失笑散
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
十九、呃逆 君子汤
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
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 二
十七、鼓胀
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
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
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
二十、腹痛 蒿汤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芩汤或济生
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 肾气丸
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
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 二
十八、头痛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二
十一、泄泻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
3、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
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
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
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
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
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二、痢疾 二
十九、眩晕
1、湿热痢——芍药汤
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三
十、中风
6、休息痢——连理汤
(一)中经络 二
十三、便秘
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
1、热秘——麻子仁丸
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2、气秘——六磨汤
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中脏腑
4、虚秘——
1、闭证——(1)气虚秘——黄芪汤(1)阳闭——羚角钩藤汤(2)血虚秘——润肠丸(2)阴闭——涤痰汤(3)阴虚秘——增液汤
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4)阳虚秘——济川煎
(三)中风恢复期(了解)二
十四、胁痛
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三
十一、疟疾
活血汤
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4、肝络失养证—— 一贯煎
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二
十五、黄疸 参汤
1、阳黄——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 宝饮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
4、瘴疟—— 露消毒丹(1)热瘴——清瘴汤(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2)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
5、劳疟——何人饮 犀角散 三
十二、水肿
2、阴黄——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脾虚血亏证——黄芪建中汤 合五味消毒饮
3、黄疸消退后调治
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
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饮或归
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 芍六君子汤
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
十六、积聚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八正散
2、石淋——石韦散
3、血淋——小葪饮子
4、气淋——沉香散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无比山药丸 尿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
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4)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5)尿血
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三
十七、痰 饮(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
苈黄丸(2)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
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复花汤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
术甘汤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
风散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消骨散
2、血虚发热——归脾汤
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肺汤
2、心气虚证——七福饮
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心汤
2、肝血虚证——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
4、肝阴虚证——补肝汤
5、肾阴虚证——左归丸
(四)阳虚
1、心阳虚证——保元汤
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证——右归丸 四
十二、痹症
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症——双合汤
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 四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
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左归丸(2)肾阳虚——右归丸
第四篇: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药学
·第八章解表药(发表药)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泽泻利水渗湿、渗湿、泄热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敛固涩(煅)第三节:补血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琥珀镇惊安神 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当归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第十九章活血祛瘀药(不开窍)熟地黄补血养阴、益精填髓
散寒通滞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祛痰 第一节:活血止痛药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桂枝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滑石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酸枣仁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何首乌(制)补益精血、固肾乌须 紫苏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木通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柏子仁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生)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生姜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金钱草除湿退黄 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郁金 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 清心凉血、远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阿胶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解毒 熊胆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 清肝明目 通草清热利湿、通气下乳 利胆退黄 合欢皮 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香薷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夜交藤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第四节:补阴药
荆芥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地肤子 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首乌藤 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防风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南沙参养阴清肺、补气化痰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海金砂 利尿通淋、止痛 五灵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第二十二章平肝熄风药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石韦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第二节:活血调经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灯心草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丹参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养肺胃心阴,清肺胃心热)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除烦安神(不行气)牡蛎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温肺化饮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收敛固涩(煅)石斛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第五节:清虚热药 茵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代赭石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 枸杞子补肝肾、明目
苍耳子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青蒿清透虚热 凉血除蒸 解暑、截疟 虎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益母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珍珠母平肝潜阳 定惊明目 安神 燥旱莲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止痛 地骨皮凉血除蒸 清肺降火 生津止渴 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湿收敛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白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 ·第十四章温里药 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补心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泽兰活血祛淤调经、利水消肿 代赭石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 鳖甲 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透疹、疏肝行气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 消痈、利尿通淋 第二节:熄风止痉药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第十章泻下药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第三节:活血疗伤药 羚羊角(长清肝火)平肝熄风、清肝女贞子补肝肾阴、乌须明目
透疹、解毒散肿 第一节:攻下药 引火归原 马钱子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明目、清热解毒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吴茱萸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自然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牛黄(长清心火)化痰开窍、凉肝·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毒、逐瘀通经 小茴香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螫虫迫血逐瘀、续筋接骨 熄风、清热解毒 第一节:固表止汗药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芒硝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丁香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 麻黄根 固表止汗
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番泻叶泻下通便 高良姜 温中止痛、止呕 骨碎补 破血续伤、补肾强骨 天麻 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浮小麦 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血竭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地龙 清热定惊熄风 通络平喘 利尿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明目、清热解毒 第二节:润下药第四节:破血消症药 全蝎 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五味子收敛固涩 益气生津 补肾宁心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火麻仁润肠通便 ·第十五章理气药 莪朮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蜈蚣 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乌梅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生津止渴
阳气、退热截疟 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珍珠 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诃子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阳气 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三章(芳香)开窍药 五倍子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京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沉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第一节:化痰药 麝香开窍醒神 活血通经 消肿止痛 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升阳止泻 芫花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香附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一】温化寒痰药 催产 收湿敛疮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牵牛子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川楝子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 巴豆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消肿止痛 苏合香 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生肌
·第九章清热药 蚀疮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天南星燥湿化痰 祛风解痉、消肿止痛 石菖蒲开窍醒神 化湿和胃 宁神益志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荔枝核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胆南星 清热化痰、熄风定惊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佛手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禹白附 祛风痰 止痉 止痛 解毒散结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 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煅用收敛生肌、收湿、止血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 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化痰止咳 白芥子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第一节:补气药 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柿蒂降气止呃 旋覆花 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 人参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安止痛、芦根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清骨哽白前降气化痰 神益智 收湿敛疮
利尿 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 ·第十六章消食药 【二】清化热痰药: 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天花粉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蕲蛇祛风、通络、止痉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脓 党参益脾肺气、补血、生津 莲子 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神曲消食和胃 川贝母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散结消肿 黄芪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芡实 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乌梢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利尿、托毒生肌 椿皮清热燥湿 收敛止带 止泻、止血
解毒 伸筋草 祛风湿、舒筋活络 莱菔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瓜蒌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白朮健脾益气 燥湿利尿 止汗、安胎 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
焦凉血止血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 鸡内金消食健胃 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竹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山药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秦艽祛风湿 通经络 止痹痛 退虚热、谷芽消食健脾 天竺黄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甘草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清湿热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常山涌吐痰涎、截疟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第十七章驱虫药 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太子参 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瓜蒂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桑枝祛风通络、利关节 使君子杀虫消积 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白扁豆 补脾和中、化湿 胆矾 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豨签草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苦楝皮杀虫疗癣 黄药子 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大枣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安胎 络石藤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海蛤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海浮石清肺化痰 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第二节:补阳药 雄黄 解毒、杀虫、祛痰、截疟
黄柏 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第十八章止血药 瓦楞子消痰软坚 化瘀散结、制酸止痛 鹿茸 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硫磺(外)解毒杀虫疗伤(内)补火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桑寄生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安胎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第二节:止咳平喘药 托疮毒 助阳通便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苦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血、止血 白矾(外)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秦皮清热燥湿 收涩止痢 止带 明目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苏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鹿角霜温肾助阳、收敛止血(内)止血、止泻、化痰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十二章化湿药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不祛痰)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蛇床子 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藿香化湿、止呕、解暑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紫菀润肺化痰止咳、宣开肺气 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佩兰化湿、解暑 侧柏叶凉血止血 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款冬花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止痢)苍朮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白茅根凉血止血 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马兜铃清肺化痰清热平仙茅补肾壮阳、祛寒除湿
连翘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疏散风热、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肝、清大肠热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清心利尿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枇杷叶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止泻、纳气平喘 升药拔毒、去腐
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 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桑白皮(缓)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益智仁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砒石 蚀疮祛腐、祛痰平喘
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蒲黄化瘀、止血、利尿 葶苈子(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炉甘石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安胎 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 野菊花清热解毒第三节:收敛止血药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 止血安胎 疗伤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截疟、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续折
青黛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茯苓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解毒杀虫 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定惊 薏苡仁 利水消肿 渗湿 健脾 除痹 棕榈碳收敛止血、止泻止带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穿心莲 清热解毒 凉血 燥湿 消肿 清热排脓 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目、纳气定喘 蛤蚧 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猪苓利水消肿、渗湿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生)、收冬虫夏草 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第五篇: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方剂学
·解表剂
4、逐 水 黄芩 桔梗 甘草 滑石
3、温 经 散 寒 ·固涩剂 橘皮竹茹汤 ·治燥剂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1、辛 温 解 表 十 枣 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当归四逆汤
1、固 表 止 汗 橘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1、轻 宣 外 燥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麻 黄 汤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主治〗1.悬饮。2.水肿。一身悉肿,尤 〖功用〗疏风解表,泄热通便。当归 桂枝 细辛 芍药 炙草 通草 大枣 牡 蛎 散 黄芪 麻黄根 牡蛎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杏 苏 散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功用〗 攻逐水饮。仙方活命饮 〖〗血虚寒厥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自汗,盗汗。〖〗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功用〗降逆止呕,益气清热。〖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5、祛风胜湿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当归 甘草 皂刺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 生姜 人参 橘皮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羌活胜湿汤 桂 枝 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5、攻补兼施 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银花 陈皮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2、敛 肺 止 咳 〖〗 胃气虚寒证。温中益气,〖〗 降逆止呃。〖〗外感凉燥证。〖〗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炙草 川芎 蔓荆子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黄 龙 汤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脉微涩而紧。九 仙 散 桑 杏 汤 〗风湿在表之痹证 〗祛风,胜湿,止痛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 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组成〗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 ·理血剂 桑叶 象贝 香豉 栀子 梨皮 杏仁 沙参 独活寄生汤 九 味 羌 活 汤(桔梗 生姜 大枣)阳 和 汤 子 阿胶 乌梅 贝母 罂粟壳
1、活 血 祛 瘀 〖〗外感温燥证。〖〗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4、清 脏 腑 热 熟地 肉桂 麻黄 鹿胶 白芥子 姜炭 甘草 〖〗久咳肺虚证。〖〗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桃核承气汤 桃仁 大黄 桂枝 炙草 芒硝 清 燥 救 肺 汤 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功用〗泄热通便,补益气血。导 赤 散 生地 木通 甘草 竹叶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 〖主治〗下焦蓄血证。〖功用〗破血下瘀 〖组成〗桑叶 石膏 甘草 胡麻仁 人 〖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