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他胸怀抱负,有一腔热情,却因生不逢时,才华而得不到施展。而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并不顺利的仕途生涯中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造就了唐诗中的一个有一个高峰,也有不少名句流传千古。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样出名的就是描写**与三郎爱情的《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句子可谓是妇孺皆知,朗朗上口。
面对这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又怎能不爱这样的白居易?他多情而又有才华,这样的男子谁能不爱?然而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我最爱的不是同病相怜的《琵琶行》,亦不是多情含恨的《长恨歌》,而是迷离玄幻,只有三句话的《花非花》。
初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我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在这首诗中,不论是花还是雾,都是我很喜欢的意象。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
然而这整首诗都充满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让人觉得似懂非懂,余味无穷。白居易说花非花,那又为何?雾又非雾,那又是什么?诗中所写的这种美好的意象,夜半时方来,天明时却又去了。试想,夜未央,红宵春帐,促膝长谈,共剪西窗烛。天空刚刚露出了鱼肚白,他却要离去。匆忙之间,竟将记忆留下。就如同灰姑娘留下了自己的水晶鞋,散发着妖娆的魅惑。引这人,去寻,去找。但又该到哪里去呢?读到这里不禁想,白先生写的这,莫非是梦?但这时作者却又说,他来时就像梦一样悄无声息,他去时又像早晨的云雾,散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似乎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场梦,又仿佛这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杜撰。原来是误会一场啊。写到这里,全诗结束。
除了这些美丽的意象之外,这首诗的语言也显示了白居易作诗的一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一向通俗易懂,不刁钻,也不会像李商隐一样,在诗歌里用足了典故,让人读起来感觉生涩而又吃力,甚至因此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但语言的直白,却从未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质量。在他的诗歌中,虽然都是白话,却因为语言奇特而又奇妙的组合让他的诗歌显得别有韵味。这就是白居易的风格,通俗易懂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是的高手。而白居易也是当之无愧的诗界高手。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在结尾处作者似乎故意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何物?虽然这首《花非花》只有这样短暂的几句话,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所创造的意境。白居易将这世间极美的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语言简单易懂,但终也没有让我们明白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如果将这首诗翻来覆去的读上几遍,便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这样想来我们的青春亦是如此。我们的青春是那样的美好,而我们也总是依仗着自己年轻就为所欲为。还喜欢把人不轻狂枉少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年轻,所以肆意的挥霍着青春。似乎我们永远也不会老去,可我们忘记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青春也是短暂的。
现在回首时,方才发现原本我们以为不会结束的青春已被我们挥霍了大半。轻狂、不怕犯错的年纪已离我们老去。时光荏苒,我们都已经长大,而父母也不再年轻,我们已然失去了放纵的资本。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努力地长大了,不再任性,也不再放纵。
珍惜光阴,珍惜美好。毕竟他们总是“夜半来,天明去”。
第二篇:读孽海花有感
读《孽海花》有感
“三十年旧事,写来都是血痕,四百兆同胞,愿尔早登觉岸。”
前几日闲着发闷,无意中拿起书架上的《孽海花》,想着也打发打发时间。不料瞥到这诗,顿觉兴致盎然。
以前读《红楼梦》里曹老先生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有过这种感觉,一开始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去读书中故事的,不想一遍、两遍、三遍„„待到真正进入情节,我不禁落泪,说不清楚是什么缘由,大概只是太矫情了吧!
如今读到曾朴先生所著的这跨越了三十多年历史的一段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它带给人的真实的感觉,不像其他老套的敷衍的故事那样让人觉着虚伪且乏味。虽然我对于中国的历史不曾留意,但至少我内心是渴望了解的,而今这段不失真实感的故事倒是能满足我的好奇心了。
没有先前预想的那般死板和规矩,其笔调很有白话文鲜活的感觉,“爱自由者”、“东亚病夫”等尽是讽刺的味道,但也总避免不了古风的文绉绉,如写到状元金汮时,作者抒发的感慨“我想列位国民,没有看过登科记,不晓得状元的出色价值。这是地球各国,只有独一无二之中国方始有的,而且积三年出一个,要累代阴功积德,一生见色不乱,京中人情熟透,文章颂扬得体,方才合配。”读起来趣味倒是别致,令人不禁莞尔。
只是我终究不能以一种看戏的心态去品味这故事,待到第三回金雯青感叹“我虽中个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哪晓得到了此地,听着许多海外学问,真是梦想没有到哩!从今看来,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够有出息哩!”我不禁想到,如今虽心里明白自己所学尚浅,却让懒惰钻了空子,时常的唉声叹气,却不知是为哪般。颓唐也罢,自欺也罢,倒是没有古人“为赋新词强说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壮志”。在此竟拿状元自比,倒是感到羞愧不已了。
我一边读一边思考,心境也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换而起伏。国家命运的多舛,文人士子思想文化的改变以及社会动荡的加剧,不时紧扣我的心弦,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目睹一切变革的进行。如第十八回叙及金雯青由俄返国途经上海参加“谈瀛会”时,围绕“吾今自强之道,究以何者为先?”这一话题,众人各抒高见。他们或以为力争外交权为急务,或以为当以练兵为首要,或以为发展经济为基础,最具说服力的论辩,则是以为必以政体变革为第一,这一论辩最终成为名士们的共识。再有第二十九回写到革命派领袖人物杨云衢的演讲词“现在的中国少不得革命的了!但是不能用着从前野蛮的革命,无知识的革命。以前的革命,扑了专制政府,又添一个专制政府,现在的革命,要组织我黄帝子孙民族共和的政府。”这一主张激烈而切实,但是相合者甚少,所以陈千秋的悲愤“大家推崇的维新外交家王子度,也只是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众人惊诧的改制新教王唐猷辉,不过说到开国会,定宪法。都是扶墙摸壁的政论,没一个挥戈回日的奇才”也并非言过其实。
我也陷入思考,究竟在面对山河破碎的时刻,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决策来挽救呢?毫无疑问的是,当时的名士们思想上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前途抛头颅、洒热血,而今天的我却实属愚钝,怕是要负了作者“愿尔早登觉岸”的期望了。
读完《孽海花》,我心头感到怪异,一种说不清楚的无力感侵袭着全身。人们说这篇小说很具讽刺意味,我想作者本意并不是要我们感受那讽刺的快意吧?或许,看了这故事,我们会觉得自己何其有幸可以从中窥探到晚清社会的情状,作者却是以一种揭伤疤的方式让我们仿若身临其境,并且久久不能忘怀。他告诉我们,国家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我们不能一一幸免,不能置若罔闻,只能勇敢正视,即使其中饱含淋漓的鲜血和不堪的屈辱。
合上书,沉思片刻,我又觉愕然,自己如今所见的国家正是国运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我本没有必要纠结于过往。如此一想,倒也豁然。唯有趁着这大好时光,活出自己的一片天。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觉悟了。
第三篇:读《禾花》有感
读《禾花》有感
在这个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一本书——《禾花》。故事中讲到在一个偏远的客家穷困的农人之家,一个名叫禾花的客家女孩,在成长中过着比别人不一般的生活中,经历着比别人不一般的童年。
苦楝树下站着禾花,提一竹篮青菜,抱一把山花,藏在花后俏小的脸上神情有些紧张。禾花有个弟弟叫谷米,他俩没有朋友,因为他们家有一个疯子阿妈,一个瞎了的豆婆,一个两脚长短不一的豆角叔,还有他们的阿爸金瓜。
在这样的家庭里,村里的孩子们都嫌弃他们。他们的阿妈是阿昌(疯子),村里的孩子们都认为禾花和谷米也会变成阿昌,所以都不愿意和他俩玩,甚至看见他俩就躲得远远的。姐弟俩习惯了村里孩子这样对他们,所以他们从不计较。
在这本书中讲到禾花经历了许许多多童年中不该经历的事。她的爸爸金瓜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一个痴呆的阿爸,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阿爸金瓜就像一棵顶梁柱,现在这棵顶梁柱倒了,给了全家人重大的打击,家里的负担就落到了禾花一个人身上。过了不久豆角叔娶了一个媳妇叫三停,可这个女孩有先天性心脏病,在一次意外中俩人一起丢了性命。
禾花才十几岁就承担着这个家中的大小事务,在一次次的打击中让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失去了笑容,她每天从早到晚在田里干活,回到家还要煮饭给家人吃,还要喂那些畜生,()可怜的禾花刚躺下就睡着了。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个家中有一种家族遗传病,阿婆一直没肯告诉禾花,当村里的孩子告诉禾花后,禾花希望是自己,不希望是弟弟谷米。她早早下定决心要磨练的弟弟,让他长大后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支撑这个家。禾花和谷米很幸运谁都没有变成阿昌,在这段日子里豆婆的精神也渐渐好起来,阿爸金瓜的病也有了好转,这是好事。豆婆的眼睛也重见了光明,禾花也可以上学读书了。读完了《禾花》这本书,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禾花的坚强和勇敢,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精神,在这个暑假中我并不孤单,因为有这本书的陪伴。也让我明白了,人不论有多贫困,不论在什么家庭环境中,要学会坚强,要学会勇敢。也让我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想要走出我们这个贫穷的苦聪人大山,那就是只有一个希望好好读书。
文:镇沅县者东镇中心小学
五(1)班 罗春莲
指导教师:周成荣
第四篇:读《花的勇气》有感
读《花的勇气》有感
四年级2013年5月9日
我读了《花的勇气》,不禁感慨万千。
文章讲述了“我”和小吕在维也纳,我原本以为四月的维也纳没有花,是乏味的,很失望。结果拨开草,发现底下有满满一层花,感到惊奇。离开前,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我以为小花撑不住,十分遗憾。后来,“我”发现所有的小花都在雨中傲然挺立,“我”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一勇气。
读了《花的勇气》,我明白了:如果失去了勇气,就等于把一切都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有勇气面对一切,不管你强大还是弱小,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不管你遇到的挫折有多大,都要面对这些风风雨雨。
读了《花的勇气》,让我想到林俊德爷爷。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决定转出重症监护病房,在普通病房坚持工作,开始整理资料,带着勇气与时间进行赛跑。他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整理的核试验资料也越来越多。几个月后,他也快支撑不住了,才决定上床休息,四天后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勇气依然存在。还有12岁的何玥。她即使身患重病,也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她的勇气驱使她签订了器官捐献书。她的心是正常的心一样健康,有着巨大的勇气。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勇气,他们的勇气是正常人无法比拟的。
第五篇:读《伤花落地》有感.doc
读《伤花落地》有感
《伤花落地》这本书是由作家常新港所写的。他于1957年10月出生在天津新港。他曾写过五十余本书,获得过许多奖项。而我读的这本《伤花落地》则就是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中的一本。
《伤花落地》这本书写了毕必胜、郁葱葱、马程序和江鱼他们“四兄弟”之间发生的事。一开始“四兄弟”的关系很融洽。但当江鱼对杨天笑说了给她起外号的事,杨天笑就和马程序友好起来。随着马程序和杨天笑越来越友好时,“四兄弟”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缝。江鱼和马程序开始不断争吵起来。只到马程序的生日时,江鱼、毕必胜和郁葱葱每人准备了一个礼物,送给了马程序。从此,“四兄弟”的关系像以前那样和睦了。
就在“四兄弟”的关系恢复时,毕必胜的家里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毕必胜的爸爸偷偷地将家里的的积蓄拿去炒股,见有一点利益时,就向别人借钱去炒股。但是,毕必胜爸爸买的股票急速下跌,损失惨重,债主每天都上门来讨债。在这个时候,爸爸也瘫痪了。有着这么大的压力,毕必胜到学校里都没心思上课。当他碰上高一班的梅可含时,便感觉轻松了很多。白天,他在想和如何保持与梅可含的友情,晚上,他就想如何才能不让爸爸负债累累。
有一次,毕必胜和爸爸的一次谈话触动了爸爸的内心。原来,爸爸“瘫痪” 是为了保护毕必胜和妈妈。从那以后毕必胜爸爸的股票开始回升。但是马程序和杨天笑却失踪了。毕必胜的爸爸给了毕必胜一些钱,让毕必胜、郁葱葱、江鱼和梅可含去找马程序和杨天笑。
虽然后来没找到,因为他们就像在生活中渴望快乐和伤心不已的自己,但是我们看见了冬天花开。
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五(3)班张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