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孩子一起阅读的日子
跟孩子一起阅读的日子——魔法石纵横谈4
或许对故事的痴迷,是人类的天性,想想,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类祖先的传说,不就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口口相传吗?记得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听别人讲故事。上了小学以后,我还经常在放学后跑到幼儿园,趴在窗台上听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我对识字始终心存感激,就是这一个个的汉字,给了我另一片广阔的天地。当我能自己一拉一拉地阅读的时候,我就钻进书里,再也不用等着听故事了。直到今天,我都更喜欢文字塑造的世界,而不是电影和电视剧。
于是,当侄儿还小的时候,给他讲故事成了我们每天的节目。小小的他,能收起所有的调皮,静静地依偎在我的怀中,一听就是一个多小时。就这样攒下了他的词语,他的言辞和他的理解力。可惜当他开始识字,要让他自己读书时,我却发现,一直的朗读培养了他的惰性,他只想享受地听着,不想自己动脑去熟识跟他还陌生的汉字。我不得不每天花时间把他拉在跟前,看着他一句一句地读出来。我们读得很慢,每天也就两三页,我想的是,这样与汉字打交道,比他把课本里的生字抄抄写写要强得多。有的时候,他作业太多了,我便挑些必要的让他写,余下的,自己模仿着他的字给应付了事,空下来的时间,还是照常读那每天的两三页。
如此积攒下来,他上小学这两年,读下来的书也甚是可观:一套童话故事,一套动物故事,美国科学教材《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质科学》1至3册,《太阳时钟》、《大地时钟》、《花的时钟》、《蝴蝶时钟》,《狐狸村传奇》一套,儿童小说《我与喜乐》。在他读书的过程中,我会让他停下来,说说某个词的意思,概况概况段意,或者在他读完后让他讲述读过的内容。我惊喜地发现,这些书由浅到深,给他的知识结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本来就相当不错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理解力,是建立在扎实的认知基础之上的,而文字,绝不是孤零零的字词,只有在语境中,文字才有鲜活的生命。孩子能认识多少字其实无所谓,重要的是他是否能感知到文字里蕴含的鲜活的世界。最近,在跟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在意教他在脑海里复原文字所描述的世界,希望有朝一日能与电视抗衡。
当我们口口声声重视孩子的教育的时候,有多少人愿意放一放手头忙碌的事情,听一听孩子的困惑;当我们慨叹传统阅读大势已去时,有多少人愿意关上电视机,跟孩子一起沉浸到书的世界里;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考试分数的时候,是否知道我们正在做舍本逐末的傻事?
第二篇:怎么跟孩子谈规矩
怎么跟孩子做朋友,谈规矩
儿童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都与这一时期的教育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的孩子每天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但也每天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教育难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孩子从小懂得规矩,长大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一、学会跟孩子做朋友
通常在家里,我们面对孩子时,会在孩子面前刻意的树立长辈的权威,与孩子之间产生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距离,很多时候我是真正把孩子当作朋友,并且不是刻意强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而是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时候家里老人会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生活中我发现你给孩子树立什么榜样,她们就会学什么样子。孩子也不是听不懂道理,而是我们没有完全耐心的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她们讲道理;当她们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时,孩子会耍赖,不听话,周雨璇有一段时间就经常说:“妈妈,你这也不叫动,那也不叫动,烦不烦人啊!”我就觉得孩子说这话背后一定有其动机与原因,因此不可以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
有些时候我们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都会说:“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怎样的,多听话,表现很好”,这时候你会发现小朋友先是看看你说的那个小朋友,然后才是安静下来去模仿,变得听话,这就说明小朋友的榜样作用很重要。很多孩子都喜欢听朋友的话,却不喜欢听家长的话。孩子之所以喜欢听小朋友的话,那是小朋友能够尊重孩子的想法,双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交往过程中有一种契约精神。也就是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就是:要是你不尊重我的话,我可以选择不和你做朋友。孩子和小朋友交往中体现了一种自由精神,但是家长却给孩子一种专制。孩子在小朋友那里,个人意志得到体现,但是在家长那里却是服从,所以我们要学会跟孩子做朋友,学会和孩子做朋友,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这也是一种交际能力。对于家长来说,关键是心态要摆正,必须要有耐心,毕竟孩子的反应是比大人慢的。如果处处都是高高在上,那么就很难和孩子做朋友,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和孩子成为真正朋友,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二、学会跟孩子谈规矩
很多情况下,父母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让孩子高兴,但是作为父母必须清楚,作为家长,我们的态度和标准将影响到你的孩子能否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所以,你必须做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的决定。有时候孩子会为了某件事情不满足而哭闹,甚至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不达目的不罢休。但是,作为妈妈有没有想过,只要孩子一哭闹,你就把她想要的东西给她,或者做些什么事情去哄她的话,这无异于鼓励了她坏行为。我经常对周雨璇说:“你不要用哭闹来跟我谈条件,我是不会答应你的。”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静静等待她平静,对她这种纠缠说“不”,然后跟她讲道理,讲方法。就又回到前面说的,一定要耐心的用朋友心态跟他们交流。
1、家长所订的规矩,必须要配合孩子的能力和发展阶段,切忌要求过多及过高。制定规矩时,必须同时与孩子制定违规后相应要承担的后果,例如:以哭要挟家长买玩具的后果,就要立刻取消她感兴趣的一件事情,比如取消带她外出去游乐场活动的权利。
2、所订的规矩,必须简洁及明确,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告诉孩子:“发脾气时可以打枕头,但不可以打人(包括父母)及摔东西。”
3、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学习自主,所以家长应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以便孩子明白及信服规范。孩子的选择范围要看孩子的能力而定:我们家周雨璇看iPad,我控制她看ipad时间的方法是,给她前先讲好:“你选择是长针走到5字时要收起来,吃饭,你同意吗?”她会跟你商量:“看到6吧?”“可以”。时间久了,这就是规矩。
总之,讲得出,做得到:规矩订定后,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立场坚定,切实执行。讲得出,做得到:如果家长自知不能紧守原则的话,或是不能实行的,就不要订了,不跟孩子许愿,打空头支票,承诺了就要做到,也要知道不要哄骗,轻易承诺,否则就变得没有诚信了。
制定的规矩必须双方都遵守,如果你不遵守规矩,孩子也不会遵守规矩,不要以为自己的理由有多么高明,孩子学的也很快,她会找出同样的理由来对付你。
最后给大家推荐本书——《如何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会听》,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话的父母!没有不守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定规矩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方法和技巧的父母!
希望跟各位家长共同交流学习!
小四班周雨璇妈妈 2015年3月6日
第三篇:跟魏书生学教育孩子
跟魏书生学教育孩子 ——谈五个一分钟养成教育
各位家长大家好,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魏书生老师提出的每天坚持的五个一分钟。
我们的孩子即将离开幼儿园走上小学教育,今天我从魏书生的五个一分钟谈一下孩子的习惯养成。作为老师,我深深地懂得,天天坚持做事,用心做事,对我们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也希望在座的各位确实能从魏老那里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 一分钟家务
孩子每天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多了更好,少于一分钟不行。为什么,一个好人,首先得爱自己的父母。我一直认为,爱祖国爱人民,看不见摸不着。爱父母,别挂在嘴上,喊口号,要从小学会为父母
分忧解愁,孩子能做的事,从小为父母做,心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增长的,强化的,不是在喊
口号的过程中。
所以我建议,各位家长要从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引导他做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长大他才可能有责任感,对别人才可能有爱心。我说,孩子陪咱们做家务,他帮了咱们,咱做家长的是不是也教会他做事的方法,在这一起做的过程中,一起分享快乐。从做小事上,培养孩子“我能行”的自豪感,体验成功的快乐,那样孩子长大了,就不会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会,对自己做成事缺乏信心。第二
一分钟日记
每天写一分钟的日记,大家别提学谁,把这个事做好了,那么孩子习惯有了,意志有了,成绩有了,不是吗?一天写一篇日记,多了更好,不能少于一分钟,行吗?大家认为能做到吗?
有的家长肯定想问,每天写一篇日记,写什么啊,觉得没什么可写,我们可能会写白天发生的事,反思自己的做法、想法和行为,这日记不就变成一日一省了吗?我们还可以写花写草写叶子,写蔬菜写水果,跟它们做朋友,多观察多思考。当然我们还可以写云写雪写雨写海,写大自然,我们更可以写猫、狗、蚂蚁、螳螂,还可以写让你难忘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等,如果实在没什么可写的,我们就写自己身边的东西,总能每天坚持写这么一分钟吧。第三 一分钟唱歌
我觉得没有歌声的生活太沉闷。每天起床后,开始做事前,必须唱歌,多了更好,不能少于一分钟。唱什么歌,军歌,校园歌曲,别唱那些死不了,活不起,爱的死去活来的不好好活着的那些歌。于是,全是健康的,昂扬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歌声,它自然就陶冶情操,激人上进啊。
所以我建议各位家长,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听儿歌,听军歌,听校园歌曲,每天一首也行,唱一首更好,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积极上进、不畏困难的积极做事的心态。
第四
一分钟踏步
孩子每天都要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干什么,踏步一分钟,天天如此,感受那种堂堂正正的感觉,感觉那种脚踏实地的自豪感,踏实感,感受那种从大地中汲取力量的幸福感,愉悦感,天天这么训练自己。
我觉得,每天这么一分钟踏步,孩子挺胸,抬头,直腰,看头顶蓝天白云,看脚踩辽阔大地,孩子觉得只要我肯做,这个世界就有我的一席之地,我要珍惜自己,爱惜自己,天天感受活着真好,健康真好。当然也会自觉得锻炼自己的身体,心情也自然开朗。
第五
一分钟注意力或记忆力的比赛
一分钟我究竟能做多少事情。看多长的一段文字,看几页书,朗读多少字,默读多少个字,写字一分钟写多少字,背课文一分钟能背多少字的课文,背英语单词一分钟能背几个,每天都要有这么一段时间,全神贯注,定向,定量,定时,扑到学习上,感受这个快乐,自我成长的快乐。
我觉得,我们孩子长大,不是跟别人比优点,也不是比缺点,而是在自己与自己比赛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对自己做事的能力、效率,心中有数,遇事心不慌,遇事能为则为,不能做的也不会勉强自己,这样身边也能容得下其他人了,这样你帮我我帮你,生活上自然也就轻松了,和谐了。当然做事的这种专注的心态,是孩子学习、生活必备的法宝。
最后我提几点我想说的,为了我们和孩子,用魏老师的话说,有些认为好的事,一定要坚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狠劲,千方百计地坚持下去,以身示范。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给我们的天使,他们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只要他们能把这种天天做事,坚持做事,积极生活的心态传承下去。平时,我们家长,要多表扬孩子,肯定孩子,鼓励孩子去做,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发展孩子的长处。千万别总盯着孩子的短处,盯久了他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做事畏手畏脚,心情自然也不舒畅。多俯下身子,听孩子讲话,倾听孩子的想法、见解,听询他们内心的声音,多跟孩子交流沟通,引导孩子多说,孩子说话,不要打断他,先听他怎么说。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大人们的事,家常邻短、工作上的事,等等,更不要轻易把孩子掺和进来。把孩子那份天真、单纯、美好的东西留住。不要让孩子过早的成熟,过早的看到人性丑恶的一面。
最后引魏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就提到五个一分钟,实际,若干年之后,大家觉得这是教育的大事。把能做的事,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一天一天地做好。自然就不会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没有家园了。
谢谢大家!
第四篇:跟Marva学教育孩子 2011
跟Marva学教育孩子 2011-3-15
这是一个普通女人的名字。很多中国人未必听说。我也是从Tal Ben在哈佛大学讲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中知道的,但因此认识了她,我觉得很幸运。Marva于19世界30年代出生于阿拉巴马州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非洲裔美国人,妈妈是印第安人。她出生的时候正是种族歧视盛行,幸运的是Marva有一位对她非常有信心的父亲。从小他就对Marva说,“Marva,你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你会成为一个秘书”。而在当时,这对Marva来说其实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种族歧视是个无形的障碍,鉴于她的种族,鉴于她的性别。然而,Marva成功了,因为她的努力,她的智慧。Marva成为了秘书,工作干得还不错,但有一天,她觉得这工作不适合她,不是她毕生的使命。而她发现自己对教书很有热情,她想成为学校里的一名教师,于是她上夜校,几年后,她拿到了教师证书。Marva去了芝加哥的一所公立学校,她在那里看到了残酷的现实,城市到处充斥着大量犯罪,毒品泛滥,最重要的是没有希望。老师们的希望是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尽可能待久点,为什么?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12岁加入街头帮派,这样他们就不会接触毒品,不会犯罪。怎样让学生更长时间的呆在教室里呢?Marva经过一番思索后说,“Things are going to be different”。事情将会有所改观。一开始的时候,Marva在学校里教一年级到四年级。在上课的第一天,她对学生们说:“我们要练习自信。”她不断地重复地说着这则信息,整个学期她的这句话犹如不断重复播放的唱片,最后坚持了整年,然后几年,“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她继续不断地重复这则信息,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把眼光放在了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并加以培养。奇迹开始发生了,她的学生,那些认为“不可教”的学生,到了四年级就可以读爱默生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了,十岁的学生就可以做高中的数学。
但是有人嫉妒并恶语中伤她。Marva便离开了这所学校,开办了自己的家庭学校。给学生上课就在她家的厨房里,一开始只有四个学生,其中两个是她自己的孩子,渐渐地更多的学生来到了她的家,来的学生很多都是从公立学校退学的,还有很多街头的小混混,学生越来越多,她就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做教室,冬天寒
冷无比,夏天酷热难耐,但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奇迹在Marva的学生身上发生了,Marva 所有的学生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毕业,接着,所有的学生,注意,是所有的学生都上了大学,然后大学毕业,没错,就是那些“不可教”的学生。Marva 数十年生活贫困,然而她努力平衡学校开支,因为很多学生都缴不起学费。这些日子还是熬过去了。1979年,情况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CBS《60分钟》栏目的制片人得知了Marva 的故事之后,制作了15分钟的节目,她一夜成名,1980年,美国新当选的总统里根打电话给Marva 请她做教育部长,但Marva 拒绝了他的邀请,她说,我太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八年过去了,新当选的总统老布什再次打电话请她做教育部长,她再一次拒绝。1995年,一位慈善家捐赠了数千万美元给Marva,现在全国都有Marva 的学校,今天Marva 的学生有政治家,著名律师和医生,但更多的是教师。到底是什么让那些街头小混混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呢?是什么原因让奇迹发生呢?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两任总统选择Marva做教育部部长呢?
Marva说,我想我做得很好,我想我很聪明,我很特别,我会教每个孩子这么想。从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会不断重复地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很棒,你能成功,你可以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吧,停止抱怨社会,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幸福和快乐就在你身上。
当我的学生不守规矩的时候,我的惩罚是,我让他们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棒到要做那样的事,而且要按照字母顺序写:我很可爱,我很漂亮,我很勇敢。
我给他们例子要他们明白,我令人快乐,我很兴奋,我很厉害,我很棒,我是榜样,我无与伦比,我很热情,我很重要,我从不调皮,一直写到最后一个字母,如果有谁再犯,那就必须要用另一个同义词,它们不能再用原来的词。现在孩子们会对新学生说,我们已经厌倦告诉Marva 我有多棒了。
这就是Marva的成功之处,这就是Marva的学生成功之处。
第五篇:跟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会发言稿
跟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会发言稿
育儿这条路,家长们都是无证上路的司机,虽然自己在育儿行业从业十多年,外加七年的养女儿经验,听上去也许够年头的经历足以有带好孩子的资本。但事实上,我不得不说,七年来,正是因为孩子,我才真正找到自己,才得已慢慢成长,正因为孩子,我也在职业道路上找到了发展的方向。要说感恩,那真要感谢我的女儿。
以下是我个人对育儿的一些感悟与曾走过弯路的总结,每一条,我也只是在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有的,则是一生努力的目标。
一、关于父母成长:做父母是终身的修行
六年前,因为工作关系,让我有机会与全国的家长通过网络与线下直接交流孩子养育的问题,并有幸能认识很多优秀专家们。也正是她们让我对教育及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这才真正明白:育儿,其实是做父母的跟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家长要学的不是如何解决与改变孩子,因为孩子问题的根源是家长的问题。家长只有了解了自己并理解了孩子各各年龄不同的心理特点,才会理解孩子当下的行为,做到最高质量的陪伴成长。
孩子成长的脚步永远都让我觉得捉襟见肘、学无止境。记得齐妙小时候,我的性格很急,常常会因为工作的压力等因小事控制不住而跟孩子生气,有一次妙在纸上大字写下:“齐妙不喜欢爱生气妈妈”送给我,我很感谢孩子给予的提醒,我把这张字拍下来,并贴在家里明显的位置上,时时提醒自己。虽然情绪的控制有时很难做好,我能做的就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不断成长,以跟得上孩子的步履,不让这些不完美太多的影响孩子的人格养成。
二、关于习惯:身教重言传
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进入小学,以学为主的内容成为主导,我们不希望给孩子一种学习是吃苦受累的事,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基于兴趣、快乐且终生的事。在孩子上小学期间,晚上我们尽量不看电视,不陪写作业,给孩子一种气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内容。近几年我晚上看书学习,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也希望给孩子一个榜样,再大的年龄也要不断充电。爸爸晚上常会在家继续电脑前工作,也给了孩子一个努力上进的爸爸形象。
三、关于学习与兴趣:广泛阅读、取长“避”短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在齐妙一岁时就开始了,从图画为主的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到现在的大块头书籍《丁丁历险记》《法布尔昆虫记》《美国国家地理》等,我们没有特地让孩子认字,但发现孩子通过阅读不知不觉中可以独立阅读了,目前家里书最多的是孩子,她的书柜早已不够用,还在首图办了借书卡,当孩子把阅读渗透成为生活中必须的“主食”,我们知道未来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养成基础已打牢。过去有一个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个理论也让很多家长盯着孩子的那块短板,尽全力去提高,我们曾因羡慕学舞蹈女孩的特有气质而送她学芭蕾舞,结果却是,孩子没有明显的兴趣与天赋,有些基本功再努力都很难做得好,而另一些英语、美术、围棋的课程,齐妙却很喜欢。取长还是补短,我们选择的是取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兴趣与天分所在,我们最主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大力支持。因为未来可以让人成功并坚持下去的动力往往是兴趣。
四、关于主见:敢于反思与质疑
幼儿园及低年级的孩子习惯于从众并坚信权威,我一直给孩子一个理念,敢于反思与质疑:父母、老师、同学、哪怕是书上与考卷的观点答案不一定百分百完全正确,敢想敢问敢怀疑才有思考,才有去找答案的动力与勇气。我们常会跟孩子交流她在学校的故事,会跟她一起探讨她不认同或没想明白的事。未来社会创新的能力很多来源于敢想与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主见不盲从的人。
五、关于成绩:重过程,轻结果
中国的教育环境下,考试目前还是选拔学生的重要方式,分数自然成为我们很在意的事,虽然我们都知道,小学孩子的分数与未来的成功联系并不算大。齐妙是个很要强的孩子,自然很在意结果。我们尽可能的让孩子知道,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一年级的两次考试齐妙以全部满分给了第一年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我跟孩子爸爸每次都在学校出分数之前提前庆祝她考试结束,庆祝的是我们对孩子平时努力的认可,至于几天后的结果希望孩子知道,我们并不在意。
六、社交与适应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每个经历职场的人都知道,学校里成绩的高低与未来孩子的成就不一定成正比,反而是那些适应能力强,朋友众多的人心态上更乐观。这一代孩子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在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上很缺乏,做为家长需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跟小伙伴玩的机会,在我孕期时就认识了几个准妈妈,多年来,不仅因孩子成为了好朋友,几家“小狗娃”们也常常聚会短途旅行,我们让孩子试着参与策划活动内容。平时放学与假期,同小区的孩子们也常在一起玩。与同龄孩子的交流能让孩子学会未来与人相处的能力。也能让孩子自己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七、关于育儿:种豆得豆、付出与收获永远成正比
家庭的影响对于孩子远大于学校的教育,老师与学校永远代替不了家长的付出,育儿这件事最公平,你付出多少,自然收获多少,没有简便方法与捷径可言,种豆只能得豆,不可能结出瓜来。
最后我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育儿格言与家长们分享:
孩子们并不属于我们……
他们是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小小陌生人,给我们带来愉快和照料他们的责任,但我们并不拥有他们。
我们要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孩子在幼儿园时写给我的字,这句话也时时提醒我,好妈妈,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