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有感

时间:2019-05-14 12:0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世说新语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世说新语有感》。

第一篇: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

近日,教学之余,在翻阅《世说新语》时,读得其中一个故事,觉得挺有味道,但细细品位之余,对其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郭洗马入洛,听伎人歌,言佳。石季伦问其曲,郭曰:“不知。”季伦笑曰:“卿不识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见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美?”

在郭洗马看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凭感觉去认识美,“不识曲”照样能言其“佳”,--就像见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样可以“知美”一样。

我感觉这是浅尝辄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体可感性,或赏心悦目,或动听悦耳。审美欣赏活动首先是凭感觉和直觉来把握事物,或者说,感觉和直觉是审美欣赏活动的起点。因而,美育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艺术化的程度。但是,审美欣赏活动仅有这个起点是远远不够的,它起码还需要知识、趣味、心境三个条件。

知识条件指的是丰富的知识修养。郭洗马“不识曲”也能“言佳”,这里的“佳”,只是一般人说的“好听”的意思。若进一步问“佳在哪里?”“为什么佳?”他是断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国有句俗话:“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郭洗马所说的“佳”,充其量不过是听着热闹而已。若是要听出门道,即能讲出“佳在哪里”“为什么佳”,则不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有人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知觉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悦耳的感觉;二是“情感的欣赏”,指听音乐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三为“理智的欣赏”,指听音乐而能对其结构、主题、技巧加以剖析。一个人要真正领略音乐之美,就应该努力达到“理智的欣赏”的层次。因此,感觉到东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田园交响曲》,一个音乐修养高的人会听得如痴如醉,赞叹不已;而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却会听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你已经懂得了乐理常识,又对贝多芬的时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听《田园交响曲》,那时的情形就会完全不一样。你不仅会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能对每个乐章都会细细品味,能分辨出哪是“初见乡村景色时的愉快情绪”,哪是“农民的欢乐舞会”,哪是“小溪流水”,哪是“狂风暴雨”……,从而真正步入音乐美的迷人世界。

欣赏艺术美,少不了知识修养;观赏自然美,同样离不开知识修养。有一出历史剧叫《关公单刀赴会》,其中写关羽带着周仓来到江边,见江水在旭日的辉映下一片通红,两人都产生了美感。周仓目不识丁,只能叫:“好水!好水!”关羽满腹经纶,便由通红的江水联想到在此发生的流血战争,感慨道:“鏖兵的江水犹然热,……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显然,关羽多获得的美感要比周仓丰富得多,原因就在于他比周仓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要高得多。面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与知识修养有关。游览黄山,知道一些黄山传说和历代诗人吟咏黄山的诗词的人,会比对黄山一无所知的人增添许多游趣。登上万里长城,有点中国历史知识的人,对长城的雄伟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感叹先人的智慧和才干。而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的人,面对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感慨的也只能是表面所见的景象罢了。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是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靠什么去发现呢?艺术修养和知识修养是很重要的方面。修养越深,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事物就会越丰富,你获得美感的机会也就越多。

欣赏美还需要健康的审美趣味。这里所说的趣味是个比喻,是由口舌的感觉引申而来。长有人讲:“说到趣味无争辩。”也就是说,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你喜欢甜,他喜欢辣,你喜欢咸,他喜欢淡,--这没有对错之分,高下之别,因而没有什么好争辩的。这种看法若仅仅指人的饮食口味,当然无可厚非;若扩大到审美领域,不说大谬不然,起码也是值得商榷。因为,审美趣味不仅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这种区分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例如,同是阅读文学名着《红楼梦》,从中看出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与只见骄奢淫逸和宫闱秘事,实在有天壤之别。同是欣赏西方绘画艺术,沉浸在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里,与只从裸体中寻找刺激和医学专用,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两码事。在这里,前者是吸收营养,后者是吸毒;前者是可使人的精神品位得到提高,后者却让人的思想品质受到腐化、堕落。

所以,培养健康、纯正的审美趣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大事,对青少年来说尤其是如此。青少年正是审美趣味的形成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引,那就是容易受各种低级、庸俗趣味的引诱;而一种低劣的趣味一旦形成,便会逐渐成为习惯,甚至进而由习惯变成自然,不但改起来难乎其难,甚至会执迷不悟,越陷越深。在这方面,一些青少年由接触网络到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到荒废学业,甚至违法犯罪的教训已经很多。因此,青少年要注意培养健康、纯正的审美趣味,在热爱优秀文学艺术的同时,自觉地抵制那些庸俗、低级“艺术”的侵蚀,以防自己的心灵受到污染。

欣赏美除了要有知识修养和健康的趣味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心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心情愉快时,往往见到什么都能寻出乐趣来;而当自己心情苦闷时,常常对再好的书和风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趣。兰花很美,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吧。”这不是说灾区的人没有欣赏兰花的能力,而是他们饥肠辘辘,没有摆弄和欣赏兰花的雅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景色很美,但在寄人篱下、爱情受到挫折的的林黛玉眼里,最使她动心的不是迷人的春景,而是一片无人清扫的落花。因而她置身于美丽的春色中,反而吟成一首酸楚凄恻的《葬花词》。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都是美神的使者,是很好的审美对象,但在杜甫伤感慨叹和怅恨离别时觉得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适宜的心境对审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学习的困难、考试落第的忧愁、失恋的痛苦、人事纠缠的烦恼,以及其他种种人生挫折,都会干扰和影响我们保持愉快的心境。减轻、消除这种状况的一种很好的办法,就是“看得开”,就是豁达、祥和、乐观--以博爱的胸怀去宽以待人,以淡薄的心田去疏远名利之争,以坚强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困难和挫折。如果说,美也有“偏心”的话,那么,它对于豁达、乐观者常常格外多情,它的大门对心胸开阔者也格外敞开。

第二篇:读《世说新语》有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读《世说新语》有感

阅读《世说新语》,如迎面而来一阵清风,里面的名士,淡泊名利,与众不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们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甚至语出惊人,让人感受到电光火石的瞬间迸发出来的智慧,令人回味无穷。他们生活简朴,随遇而安,常常蔑视权贵,让人看见对自我自由的追求与精神的超凡脱俗。他们率性而为,放浪不羁,无视礼教陈规,展现自己至真至诚的个性。

简傲,亦是风流人物

《简傲卷》中,政治新贵钟会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期望提高自身的名望。嵇康面对钻营于名利场中的钟会,“扬锤不辍”,“旁若无人”,“不交以言”,冷漠而无礼;还发出了“何所文而来?何所见而去?”的质问。这声质问,是一个高风亮节的名士对世俗之人的蔑视。虽然嵇康没有辉煌的功名留于史册,但他因精神的超然而被后人铭记。哪怕嵇康因傲气而危及性命,《广陵散》也是曲高和寡的杰作,余音不绝。

与嵇康相同的还有阮籍。

阮籍与其说是傲,不如说是狂。仍是《简傲卷》,一次,司马昭出席宴会,群臣严肃恭敬,如同上朝拜见皇帝一样。只有阮籍,胆敢“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司马昭居然还能容忍阮籍在宴席上的无礼,大概也是因为阮籍的人格魅力征服吧!

礼教,向来不去管顾

阮籍在母亲去世不久的服丧期间,出席了司马昭的宴席,在席上大口吃肉喝酒。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司马昭也看到了,但他庇护了阮籍。

儒家所提倡的“孝”,在阮籍眼中无非是形式。实际上,至情至性的人,很多行为都是孝,与吃不吃肉毫无关系。在为母亲出殡时,阮籍蒸了一头猪,喝了两斗酒,在诀别时只说了句:“完了!”然后便口吐鲜血晕去,同样体现了他的孝,对母亲的思念。子孙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而有意义,活得健康而充满乐趣,岂不是比二十四孝之类的极端行为更好吗!在礼教的陈规陋习面前,阮籍敢于坚持自我,也是一种高洁的行为,只不过更加独特罢了。

饮酒,养性畅志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独特的一人,他的绝技不是嵇康的琴,也不是阮籍的诗,更不是向秀的学术成就。他的绝活便是喝酒。他对就的“热爱”可谓惊世骇俗。早年,他喜欢带几坛美酒,坐着鹿车,天南海北到处转悠,还让人拿着锄头在后面跟着,并吩咐:“我醉死了,就立刻埋了。”“经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面对黑暗世界,品格高尚性格刚烈的名士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忘却现实的压迫。既然现实如此黑暗浑浊,那些虚幻的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自古如刘伶一类的好饮名士,他们内心的苦闷,又有几人能理解!

合上书,空气似乎变清新了,名士们的高尚品格,经过历史沧海桑田的磨洗,仍然闪耀着熠熠的光辉,触动我们的心灵。

第三篇: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杂感

黄显鸿

《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志人小说的名著。该书共三十六篇,主要记述自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由长短不一的一千多则小故事组成。所记述之事,或高尚品行,或忿狷轻躁;或超逸气度,或调笑诋毁;或豁达胸怀,或狡诈假谲,都可窥见当时文人名士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以及思想情趣,其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生动感人、余味无穷。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从汉代开始,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就有了“仲尼之门,考以四科”的说法。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传统美德,从古到今,都是仁人志士追求的行为准则。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体制转轨,经济调整,社会转型,人们思想多元性、差异性明显,价值观点纷杂多元,人际交往形态各异。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魏晋时期虽处乱世,但人们对德行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故

事所述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范值得我等学习借鉴。

重诺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守则。华歆与王朗同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华歆予以拒绝。王朗则认为船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华歆却不以急相弃,携拯如初。魏晋时期,战乱不止,华歆“难之在前”,“后则救助”,可见其重诺守信;王朗“后贼追至”,欲舍所携之人,可见其轻率鲁莽,轻诺寡信。面对承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急公好义,全力相助,一诺千金,当为楷模。轻率鲁莽,轻诺寡信,甚至视利益前诺后撤,不讲诚信,当为世人所唾。慎重承诺,一旦承诺,则不离不弃,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实现承诺,也不失君子所为。当今之世,市场经济,交易频繁,轻诺寡信之事常见,朝令夕改、与民争利,出尔反尔、利令智晕,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

名利态度,是人们价值观的试金石。管宁与华歆在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管宁如《陋室铭》刘禹锡一般淡泊名利,而华歆如《学弈》中三心二意者,为名利所蔽,失去他原有的德行,也失去了一位至交。看似小题大做,却能领略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与崇尚老庄之风气。陈谌在评价家父功德时说,家君譬如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源之深,不知其功德与

无也。对其父的功德评价极为谦逊,更为淡然。如何对待如利,有的淡然处之,有的逐名追利,也有的主张清静无为。这几种态度也无以非议,关键的是动机、目的、手段。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品格,通过辛勤劳动而取得的经得起群众、历史、实践检验的政绩,则应是大力提倡的。如果出于不良动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牺牲群众利益,破坏环境资源,当我们所唾弃。

与人为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人得到不好的东西,本能的反应都会闪而避之。避之后,如他人再得之,肯定也是弃之,但已经受其所害。庾公乘马有的卢(传说中的凶马),有人劝他卖掉,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阮裕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与人为善,是传统美德。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相处,不害人,不损人,这是与人为善的初级境界。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不管环境如何变化,爱人、敬人,则与人为善的境界又高一层次。《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以己及物,仁也;以己推人,恕也。这应当是与人为善更高的境界。

控制情绪,是养成良好品性的重要途径。德行不好的人

以自我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就要遭殃。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不管快乐与失意,都不表现在情绪上。晋文王司马昭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阮籍作为皇帝身边的高官,从来未评论过他人的长短得失。慎微,是一个人的良好品行。先哲苏格拉底说过,要左右世界,先要能左右自己。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管理者就难有良好的绩效。这不也值得团队中的每一个自我深思吗?

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注重德行修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座谈讲话时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也绝不可能成为真正受人尊重的人。为此,我们要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激励前进的精神力量,不断加强道德品行的自我修练,在德与行的统一中自觉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自重、自省、自警”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自己的党性、人品、官德树起一面镜子。

第四篇:魏晋风骨——读《世说新语》有感

魏晋风骨

《世说新语》是我国的文化宝典,但又不仅仅是一部文化宝典。书中广泛反映了汉末魏晋之际的社会风气,诸如清谈玄学,人物品藻以及饮酒服药等等。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风骨”——魏晋时代的风骨。名士不拘一格,洒脱自傲,或寄情山水,或纵情饮酒,乐琴书,善清谈,至真至诚,至纯至孝,那是一个风流无需多言的时代。

私以为,风骨源于心,流于行。因为是顺心而为,所以肆意,所以自在,所以至真至纯,所以感人无言——所以,成就了魏晋的风骨。

我看到荀巨伯探望患病的朋友,宁死不离,终让胡兵自惭撤走。他坚定的话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他重义轻生、笃于友情的崇高品质,极真挚、极感人,唤醒了粗野无礼的胡兵内心深处的良知,使他发出了“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的感叹。荀巨伯顺心而为,一举一动都彰显了其独特的风骨,感人至深,便如盛开的鲜花,无需见面,花香便已足够沁人心脾。风骨,源自于内心的善。前有孙叔敖埋两头蛇,后有庾公拒卖的卢。面对危险,想要逃避,面对灾祸,想要转移,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却不被庾公所接受。他只道:“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于是,风骨便在这淡淡的一句话中绽放了。这种崇高的精神,这种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因为内心的善。当一个人把善放在心头,就会从容安宁,习惯于将他人放在心上,知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谛,时时刻刻表现出这样一种大爱、大仁的风骨。

风骨,源自于内心的坚持。我感念着管宁的“子非吾友也”,殷仲堪的“拾以啖之”,范宣的“既终不受”„„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坚持,拒绝与自己的坚持不相符的一切事物,恪守自己的道。他们不因清贫而趋俗,不因荣华而骄奢,安贫乐道,秉持操守,登枝而不损其本。这恰如温良的玉,不论是深埋地下,还是供于桌前,玉始终仍是玉,散发着莹润的光泽,却含着不为瓦全的决绝。

风骨,更体现在发自内心的洒脱。支公纵鹤归林,嵇康奏《广陵散》,王羲之东床坦腹„„他们的洒脱,是对自由的追求,是对生死的淡看,是对名利的不以为意„„拥有自

己的精神世界,外物便自然而然的淡了,并非妄想“南山捷径”,而是看开了,看淡了。于是,在那翻飞的袖影间,在那颤动的琴弦间,在那随意的眉梢间,我看见风骨笑嘻嘻地探出头来,一如一个顽皮的孩子。

魏晋的风骨,源自于内心,体现在举手投足间。或许他们有些空谈,不切实际,但他们有自己的道,任凭外界风吹雨打,内心仍是岿然不动。于是,成就了那连生死也不可动摇的风骨!

我站在现在,遥想着魏晋的风骨。

第五篇: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有感

《世说新语》,简称《世说》,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撰。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全书共一千多则,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在书中得到较多的反映。虽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但也有批判黑暗、讽刺奢淫的记述。全书语言精炼、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很有影响。如《小事了了》一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小事了了,大未必佳”。改自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孔融的故事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小事并不是说什么都亲自过问,而且人也不可能有那经历,做为上层建筑太多花时间注意小事的话,大事那就真的未必佳了。

再如《王蓝田性急》一事: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这则故事,作者用了十个不能再简洁的词:“刺、怒、举、掷、蹍、瞋、取、内、啮、吐”便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王蓝田那急躁可笑,近乎天真的形象。首句以“王蓝田性急”点明主旨。虽选取的是生活中吃鸡蛋这样的一件小事,但极为典型。吃鸡蛋都性急如此,做其他事就可想而知。

《刘伶病酒》一则: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此则把刘伶骗妻酣饮一事写得妙趣横生,人物放达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写王子猷乘兴而行的率性任真,超逸不群: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再如写左思的一则故事,把左思那东施效颦的窘态写得令人啼笑皆非。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这本书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言行,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时代的文采风流。每读此书就让世俗的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启迪。我想在我们的心灵有莫名的烦恼和躁动之时读一读世说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下载读世说新语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世说新语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说新语有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

    读《世说新语·贤媛》篇有感

    月冷繁华——读《世说新语·贤媛》篇有感高二11班王文骁指导老师:徐秋发《世说》之书,玄旨高简,机锋俊拔,寄无穷之意于片语,包不尽之味于数句。烛影摇红,千年的沧桑于名士的弦上指......

    读《世说新语》大全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完《世说新语》,我躺在床上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位位历史名人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我思绪万千,无法入眠。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要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

    读《世说新语》有感:千年警语(共五则范文)

    千年警语——读《世说新语》有感管仲熹对于《世说新语》,我的印象一直是很囫囵的。犹记初中课本曾选取两则,一是《咏雪》,这篇熟些,尚能背诵几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文言趣读---世说新语,聊斋

    文言趣读 【《世说新语》德行篇.0.选读】 (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

    世说新语

    从中看修生养性 德行篇赏析 摘要: 《德行》是刘义庆的第一门,共47则,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很广,内......

    世说新语★

    1.这是一次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监考老师,更没有分数的考试。我们欢迎考生查阅资料,也 鼓励考生交头接耳,我们更欢迎考生对这套考题提出质疑、辨析和创建。——高考之后,《南方周......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作者介绍】 刘义庆(南宋朝文学家)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