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4 12:2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第一篇: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

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

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课后执教教师与听课专家、同行的互动评课摘录:

(主持人让执教教师先介绍课堂的设计思路)

李卫东:设计这堂课,我有四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

二、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三、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

四、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

张定远(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范例,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在生字难词上也要再下功夫,学习文言文,疏通关键。后面的打油诗值得商榷,可介绍可不介绍。

熊芳芳:李老师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挖掘得还不够。

湖南岳阳一教师:李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四个“读“的环节,但读的方式单调了些,可否考

虑让学生单个来读一读,在个别朗读的指导中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古代隐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来。

李卫东:感谢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补充说一说思想方面的问题。我本来想在第四个环节“放胆评,出口诵”中听到学生关于主题的局限性的发问,可惜没听到,后来时间紧了,便没有再做引发。刘禹锡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从“无案牍之劳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又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图之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就是在河南(注:公开课举办的地点)写下的,那时他刚贬谪洛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禹锡此时的复杂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动体现。但因学生的提问没有涉及到,时间也比较紧,就没有深入进行。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想,《陋室铭》的解读时空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

第二篇:李卫东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写给谁?为什么写?

执教者 李卫东杭州风帆中学初二学生

开场白中确定 真正的主角是你们。之后明确内容——写给谁,为什么写?

先讲一个故事——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原来是专门分发死人的信件的,……后来他当了律师的抄写员……他宁死也不写一个字……——屏幕显示

师:为什么不肯写

生:看了很多悲哀的文字,就伤感不愿意写了。

生:有可能师心里受了刺激,有点害怕了。

生:写了也没有人看吧。

师:没有读者来读,写了什么用呢?文字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要考虑读者,有没有目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

屏幕显示给××的一封信

屏幕最想写给谁?可以出现人名,可以出现称呼

2、为什么写?和目标读者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写?想达到什么目的?同学们,用笔记录下来,要简单 真实

学生动笔

学生起来回答——爸爸 妈妈妹妹自己同学 缺点 等等

下面 明确目的写作就要要明确目的的师:啤酒瓶打开的样子见过吗?冒泡……下面你们就冒泡吧,用短语将想写的内容一个个记录下来,不停地写

学生写完后,师:将这些事件内容按重要性排列,用数字标好排序,或者删除……同桌之间交流说说意见……看看有没有道理

生:给数学老师的一封信,说那天误解的事情,那天她来给我们讲作业,我们当时很不高兴什么的……

师:用几个相关的短语记下:数学老师作业本生气英语老师 争执

师:如果数学老师看了会怎么样?

生:会很欣慰……

师:在构思作文,批改作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核查……这篇文章有明确的读者吗,有明确的目的吗?有就打√,没有就打×

屏幕: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吗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吗有足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吗

作者写什么或者不屑什么考虑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了吗

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感受了吗

作者的语气适合读者对象吗语言表达能让读者明白接受吗

师:下面给老师带来的这篇习作评核一下。

找一个同学来先读一下 《给咪咪的一封信》(一个初一住校生刚入学不久给宠物的一封信)师:请同学们对照打√×,每打一个找一处依据,说说

……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出示中考题××,请听我说

杭州今年中考题成长,没有捷径

师:也就是说,可以假定妈妈或一类人看,然后确定内容,不过题目变换而已……以此来构思这

一类文章,假定了读者才能产生共鸣。

写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这才是核心问题……

第三篇:李卫东《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参透教材,“搔”到“痒”处

——《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及设计思路 文/李卫东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国王的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奚落、侮辱、威胁陶罐,陶罐谦和争辩,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成为文物,铁罐却锈烂为泥土,不复存在。现将我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背后的思考呈现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陶做的罐子和铁做的罐子哪一个更加坚固? 生:铁罐。

师:与铁罐的坚固相对,陶罐有什么特点? 生:陶罐是用泥土制作的,掉到地上就会破碎。师:好,概括为一个词,易碎吧。(板书:铁罐坚固 陶罐 易碎)

师:那么,坚固的铁罐和易碎的陶罐之间将会发生一件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课文是一篇寓言。什么昰寓言?

生:寓言就是一个故事,故事里面包含着一个道理。

师:对,一般来说,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寓言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编的故事。那么读寓言先要读懂什么,再读懂什么?

生:先读懂故事内容,再读懂故事中的道理。

师:真好!那我们就先来读懂故事内容。课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要读准字音。(投影出示词语:御厨、奚落、懦弱、轻蔑、争辩、恼怒、羞耻、流逝、宫殿、掘开、朴素、和睦相处、相提并论)(学生练习朗读之后,教师指名请学生朗读,并纠正“懦弱”“奚落”“轻蔑”等词语的读音。)

二、还原情境,品读课文

师:你读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词语也要读得准确,请大家练习朗读课文。(学生练习放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纠正读书姿势。)师:这篇寓言故事里有两个场景,分别是哪两个场景? 生:第一个场景是国王的御厨里,第二个是荒凉场地上。师:那么课文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了吧。怎么分?

生: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后面是第二部分。1.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一遍。)师:骄傲的铁罐对陶罐是什么态度? 生:看不起。生:奚落。

师:哪一个是心里对陶罐的态度? 生:看不起。

师:心里看不起陶罐,表现出来就是常常奚落陶罐。什么是“奚落”? 生:嘲笑,挖苦,讽刺,让它在众人面前丢脸,出丑,难堪。

师:铁罐怎么奚落陶罐?我们看第二至第九自然段,这些都是他们的对话。文章第一部分就是通过对话来写故事。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对,每一句都不一样。请朗读这些对话,把描写他们神态、语气的词语画出来,好吗?(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

生:这些词语是:傲慢,谦虚,轻蔑,争辩,恼怒。

师:请大家再次练习朗读,抓住这些提示语去,体会他们说每句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学生各自试读文句,后举手逐句朗读)(出示前三句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傲慢”“谦虚”“轻蔑”的神态和语气,从这些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内心)

师:你看,傲慢和轻蔑的意思很接近,但说话是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傲慢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轻蔑是别人在自己眼里很小很小,声音不大,不屑一顾的感觉。(引导学生再次朗读体会)生(齐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铁罐明知陶罐不敢还去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生:让别人看不起陶罐,让它难堪,让它受到羞辱。师: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什么? 生:奚落。

师:你从这个情景里感受到什么是“奚落”。铁罐奚落陶罐就是想让别人知道陶罐很懦弱。什么叫“懦弱”呢?想想“懦弱”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弱小。师:“弱小”是“懦弱”这个词里面哪个字的意思? 生:弱。

师:那“懦”是什么意思呢?看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竖心旁。“懦”是心小,胆子小,性格软弱。

师:对。就是身体弱力气小。如果一个人天生弱小,天生力气小,会被人看不起吗? 生:不会。师:“弱小”是力量小,力量小不一定被人看不起;胆量小就要被人看不起,“懦弱”就成了嘲笑人的词语。所以铁罐不说陶罐弱小,而是用“懦弱”一词,表示瞧不起。(出示中间两句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争辩、恼怒的神态和语气,感受人物内心,学生兴致盎然)

师:铁罐刚才是奚落陶罐,还没有恼怒。可是他听到陶罐说了一句话,立刻就恼怒了,陶罐说的哪些话让他恼怒? 生:陶罐说:“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师:这里面暗含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

生:我和你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让铁罐恼怒,因为铁罐是看不起陶罐的。生:陶罐敢跟他争辩让他恼怒。师:你看,就是因为陶罐的话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并且跟他争辩,他就恼怒了。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你抓住这些联系去读课文就能理解的比较深刻。师:铁罐开始是奚落,后来恼怒,再后来呢?课文还有一段对话,大家看看应该是怎样的语气,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出示投影片)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生(读后):铁罐这话像是在骂别人,诅咒别人,该是咬牙切齿地说。(生练习咬牙切实地朗读铁罐的话)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火冒三丈地说。(生练习火冒三丈地朗读铁罐的话)生:雷霆大发地说。(生练习雷霆大发地朗读铁罐的话)生:气急败坏地说。(生练习气急败坏地朗读铁罐的话)生:暴跳如雷地说。(生练习暴跳如雷地朗读铁罐的话)生:蛮横、威胁、恶狠狠、气势汹汹„„

师:陶罐说什么了让铁罐这样?你读陶罐的话。生(读后):陶罐说要“和睦相处”,这让铁罐发怒。师:(板书:和睦相处)“和睦相处”是说大家怎么相处? 生:就是和和气气的在一起。生:和平,友好,不要吵架。师:大家说的都是“和”的意思,“睦”呢? 生:在一起。师:真聪明!“睦”就是离的很近,而且有亲近的意思。“和睦相处”就是相处得好,很亲近。你想想,这个铁罐能接受吗,所以他要火冒三丈,再读这段对话。(生再读对话)(引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全部对话,体会铁罐语气变化的过程。)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不但今天坚固,而且永远坚固。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课文中的第二个场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许多年代后铁罐和陶罐的下落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生:陶罐还是像原来一样,而铁罐却无影无踪了。师:哪去了?

生:他锈烂了,变成泥土了。

师:请你读读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下落的句子,细细品味。(出示投影片)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师:先看写陶罐下落的句子。注意“还是”一词。如果说“他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那就只是说现在;而加上“还是”,就有了言外之意,暗含着什么意思? 生: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和过去一模一样。

师:再看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从“连„„也„„”你会联想些什么? 生:原来铁罐是那么的坚固。

生:联想到铁罐原来是那么骄横和不可一世。

师:这样读课文,把词语、句子表面和背后的意思都体会到,细细地品味,你的语感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敏锐。

三、领悟寓意,多元理解

师:原来的铁罐这样坚固,现在如何?原来的陶罐易碎,现在如何?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课文读到这里,你突然领悟到什么道理?

生:做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生:一个人可以骄傲一时,但不能骄傲一世。生:不能看不起比你弱小的人,不能以强凌弱。

生:一个东西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变成缺点。不是永远是优点。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看一个人要全面去看。生:人们应该和睦相处。

四、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师: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没有被氧化,一直被人们使用。而陶罐却被摔碎了。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生:不可以。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师:我们假设的是铁罐没有缺点,而陶罐没有优点,那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生:不可以。因为不能伤害人家的自尊心,每个罐子都有尊严,所有的罐子都是平等的。师:说得好,大家都是罐子,虽然特点不一样,但都来盛东西的,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样你就读懂了陶罐的话。(出示陶罐的两句话,学生朗读)

“我们生来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看课题,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强调“陶”和“铁”)

师:再看课题,大家都是罐子,相互是平等的,要和睦相处。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重读两个“罐”字)

五、布置作业

师:老师留两个作业:1.把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长,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2.想想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和家境不好的同学,写一篇日记,在班会课的时候和同学讨论。[板书设计]

平等 和睦相处

铁罐

看不起 奚落

陶罐 设计思路

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很多,但切忌面面俱到。到底哪些东西教,哪些东西不用教,要看教材和学生。上课好比搔痒,要一下搔到痒处才是。要搔到痒处,就要了解痒处在哪里,这就要深入钻研,参透教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抓住这样几个重点,一是学习书面词语,二是理解句子联系,三是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一、在揣摩体会中感受和发现词语

这课需要学习的词语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轻蔑、争辩、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多是书面词语,理解上难度比较大。

怎么办?挑选重点词语重点理解,其余则放在教学中自然渗透。问题是如何确定重点词语。我觉得要考虑三点:一是对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新词语,二是对文本表达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三是学生在学习音形义上有困难的词语。由此我确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的词语是三个:奚落、懦弱、和睦相处。从文本内容看,这三个词语均含义深刻,并直接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怎么教学呢?

“奚落”的教学是两个层次,先是说说意思,这比较抽象;再进入文中体会铁罐为什么明知故问,理解人物内心,这就有了感受。“懦弱”一词,引导学生与“弱小”进行对比进行理解。“和睦相处”一般的理解,重在和平相处,而没有注意“睦”字有亲近的意思,“和睦”正是和平而亲近的意思,这让铁罐无法接受。对于其他词语,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理解,教师稍加点拨。

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是说说大概意思就行了,而是应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词语的存在,在词语的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并确有发现才行。

二、借助情节发展感受句子之间的联系 中年级教学中,读懂段落并运用段落去表达是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年级上册,我觉得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理解和学习段落做铺垫。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呢?

课文第一个场景里,铁罐的语气神态变化十分明显,由奚落,到恼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层层加深,这是许多老师都注意到的,但铁罐为什么如此,却容易被忽略。而这正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我让学生感受铁罐恼怒和火冒三丈之后都会问一句“他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去注意这之前陶罐说了什么话,再读懂是这话里面的哪个词句、哪个意思触怒了铁罐。这就让学生由对铁罐语气的关注逐步过渡到对铁罐语气变化原因的揣摩上来,感受人物心理,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回过头来又促进对课文的朗读。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上的阅读,这才是阅读的教学,这也是学生在课前读过许多遍也没有参透的意思。这样教,学生就会在课上对课文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同时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当然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参透才行。

三、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每一篇寓言故事都要说明一定的道理,本篇寓言寄托的道理可以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哲理1:事物的强弱或者人的长处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发展地看问题。哲理2: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生活启示: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更不能恃强凌弱——要和谐相处。

但是,这篇寓言在说明哲理时对人物的语气、表情、语言都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从而展现了一幅强势者肆意欺凌弱势者的画面,如铁罐无缘无故地挑衅,侮辱对方时丝毫不留情面,显示自己不可一世,强调自己身份不一般,强调别人没有资格和自己说话甚至没有资格表达观点,直至最后欲将对方置于死地,其描述形象的逼真程度已远远超出了表现寓意的需要,让人不由得去猜测这是否就是一段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而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人和事?有,是文革。后来,我找到作者黄瑞云的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该文开篇就写到“《陶罐和铁罐》写于1969年,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印证了我的猜测。文章表面上是寓言,更深一层是杂文,表达作者对压制欺凌知识分子、拿知识分子不当人的社会现象的厌恶,还预测了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文本用陶罐的话提出平等、和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核心思想,而“看不起”三字是理解全文内涵的钥匙。读文至此,我对作者的才思和对世事的洞彻深深佩服。

由此,我除了引导学生领悟寓意之外,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隐含的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思想,并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永远坚固,他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学生充分思考,突破原有认识局限,理解到不能看不起陶罐,不是因为陶罐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是罐子,罐子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然后再朗读陶罐的语言“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教学到这里,学生受到巨大的震撼。再深入想,这个文本对今天的生活有没有价值呢?当今社会,人们被按照财富多寡、权势大小、户籍不同等标准分为不同阶层,这种影响在校园里已有体现。让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可贵的一种声音。面对三年级学生,我从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来选取教学角度。为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那个思考题和写日记。语文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还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唤醒和激励,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语文教学终究是针对人的,是人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的教育。这其中,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总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深入钻研,并参透教材,才能确定好教学内容。教学前心中有数,教学时就能搔到痒处。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社会发展和语文教育的高度审视和完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每一堂语文课。

第四篇:李卫东《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生2:代词“他”的意思。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第五篇:李卫东教学设计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

十一月一日听了李卫东老师《把握学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讲座,犹如一道精神的美宴,给予了我营养,也指明了我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报告中,李老师分析了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指明了教学重点。听了报告,我明白了句如何教,段如何教,篇如何教。

我知道了低年段重点是句子的教学,理解词意、句意,想想画面,知道从这个句子学习什么,进行写话练习;中年段重点是段的教学,理解全段的意思、结构,学会读懂段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高年段的重点是篇的教学,理解全篇的意思、结构、主旨,学会读懂篇的方法(鸟瞰、解剖、会通),练习写作整篇文章。如果按此步骤扎扎实实地教学,我们带出来的孩子阅读、写作水平能不高吗?

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

管理学院

系(所)

企业管理系

专业 篇三:《清贫》教学设计

公主岭市二十家子中学教学设计评选

参选作品

《清贫》教学设计

教师 苏婷婷 2012年5月2日

《清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格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

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2006年63岁时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在接到举报信后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二次三等功.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以受贿罪(认定1211万余元)判处文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2010年7月7日,文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局级公安局长.胡长清,江西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代表。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期间,先后90次收受、胡长清索取江西奥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裁周雪华(另案处理)、江西金阳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另案处理)等18人及江西省商业储运公司的钱物,折合人民币共计544万余元。其中人民币280万余元,美元8万元,港币94万元以及价值97万余元人民币的贵重物品。胡长清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为有关行贿人谋取利益,造成国家巨额财产损失.于2000年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胡长清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高官.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三名罪犯都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是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金

钱、权力、女色的诱惑下没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金钱的给养,他们在金钱面前却保持着领导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利诱面前临危不惧,他就是共产党的楷模-----方志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三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背景介绍(见教科书第33页长春版)

三、读一读

1、解题“清贫”

清贫,即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听录音范读并指定学生朗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标段序、识记字词)奢(shē)侈(chǐ)矜(jīn)持 金镯(zhuó)抛掷(pāo)威吓(hè)山坞(wù)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志敏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四、演一演

请三名同学依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方志敏被捕搜身的经过。(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重点句子研讨:

①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②“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五、辩一辩

论题:新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那么清贫精神是否应该大力提倡呢?(小型辩论会)

正方观点:清贫精神永不丢弃

反方观点:物质生活水平发达的今天要拒绝清贫

六、总结

清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不能摒弃,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清贫精神越来越凸出它的重要作用,那些贪官正因为没有清贫精神,没能经受金钱,权势的诱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警示。

七、作业

以 “清贫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清贫

方志敏

方志敏:节俭朴素 廉洁奉公 正义凛然 坚贞不屈

国方士兵:贪婪 野蛮 凶狠

清贫 坚持?拒绝?

【教学反思】

《清贫》一文是传统篇目,清贫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为革命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清贫精神在他们身上永放光彩。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家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又都是家里的独生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就他们而言根本体会不到清贫精神的价值,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两个重要发的环节,一是学生根据课本情景分角色表演,90后的孩子特别善于表现自己,当我提出要表演的时候他们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的轻松氛围中体验到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论辩中感悟清贫的精髓,体会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清贫精神的巨大价值。篇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李卫东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比萨城、辩论、信奉、违背、拴住、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感受伽利略在思考前人观点是产生质疑又通过反复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向众人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宏大的精神境界;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3.了解课文第二、五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生字与生词。3个应会认的字“违、妄、执”;12个应会写的字“略、辩、奉、违、磅、拴、拖、释、宣、萨、妄、执”;正确读写的词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比萨城、辩论、信奉、违背、拴住、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2.阅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责备”两个词语,感受当时人们迷信亚里士多德的程度。

3.阅读第三自然段中亚里士多德的话,理解这段话通过举例子强调什么观点。4.阅读第三自然段中伽利略思考的话,感受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和独立的人格。5.阅读第四自然段中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感受理解伽利略严谨周密的科学态度。6.阅读第五自然段中众人嘲笑伽利略的句子,感受当时的社会风气。7.阅读第六自然段中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句子,感受这两个动作在科学史和人类丝线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8.阅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感受理解句子中多重意思。9.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亚里士多德的句子,思考并修改其中不严谨的地方。10.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的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理解、内化,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和言语技能的训练。【教学准备】

一大一小两个玩具球、电子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方法与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做两个球同时下落的实验。

[设计意图:感知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全文、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做到正确通畅。说说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词语: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比萨城

辩论、信奉、违背、拴住、宣布、固执、胆大妄为

学习易错生字的写法:辩、释、妄。

三、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2.理解:信奉。3.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设计意图:抓住“信奉”“责备”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当时人们迷信亚里士多德的程度。]

四、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

请学生演示铁球下落的过程。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板书:怀疑——试验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如下: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吗?从那里看出他不相信?(如果??)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设计意图:紧紧抓这一段课文逻辑严谨的特点,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感受伽利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真正地理解为什么伽利略能够不迷信权威,并能够发现真理。]

五、导读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伽利略做实验的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带着问题、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反复” 一词深入思考,理解伽利略做试验时的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六、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课件出示文字:“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理解这句话的多重意思,说得得体,分寸把握得好。

教师小结: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设计意图:“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表达很有分寸。教师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品读,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感。]

七、拓展练习:指出课文在表达上的疏漏

用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课文只说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没有说从同一高处落下来。如果是这样的话,10磅重的铁球有可能不先着地。应把课文中的“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话改为“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

[设计意图:巧妙地利用课文语言的疏漏,引导学生思考、纠正,培养学生逻辑严谨地思考问题。]

八、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几对反义词,抄下来。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怀疑————试验————公开试验

如果??那么 反复 拿着、脱手

[板书设计意图:这则板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的“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试验和公开试验是在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中间的“伽利略:怀疑——试验——公开试验”是伽利略发现真理的过程;下面的“如果??那么”“反复”“拿着”“脱手”等词语提示了课文中值得咀嚼的语段,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下载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陋室铭》课堂实录[五篇范文]

    《陋室铭》课堂实录3篇《陋室铭》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重点与难点: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

    陋室铭课堂实录范文大全

    《陋室铭》课堂实录 一、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

    陋室铭课堂实录用(大全)

    《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位文学家,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美妙的洞庭山水图;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会......

    《匆匆》教学设计 李卫东

    《匆匆》教学设计 承德县实验小学 李卫东 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

    李卫东英语自然拼读培训

    英语自然拼读法学习心得 李卫东 自然拼读法, 它不仅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孩子学习英语读音与拼字,增进阅读能力与理解力的教学法,更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初学者学习发音......

    《陋室铭》教案(北师大九年级课堂实录)5篇

    城关一中张英芳 教学目标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五篇]

    听李卫东老师讲座有感 十一月一日听了李卫东老师《把握学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讲座,犹如一道精神的美宴,给予了我营养,也指明了我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报告中,李老师......

    延安大学信息学院-李卫东院长卸任演讲稿

    (2013年10月12日) 到去年12月底,我已满55岁了,到了卸任的年龄。但由于学校的原因,直至今天才宣布。大家知道,这期间尽管学院有多个奖项、科研项目频频落地,然而学院调整 “一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