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禅商”的文化指向
“禅商”的文化指向
释果宁
摘要:
“禅商”是当代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它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赚钱动机与生存智慧、差别智与根本智、张扬个性与破除我执。“禅商”是继“儒商”之后中国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再斟酌和再选择。这种“悟心灵之源,体万物之道”的文化觉悟有助于当代经济生活的质量沉淀和“商道”智慧的逐步成型。2000年,韩国作家崔仁浩出版了一本名为《商道》的长篇商业小说,仅两年发行量就突破200万册,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也迅速畅销,形成亚洲文化圈中的“《商道》热”。2003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引进推出该书之后,一月订数即达15万册。《商道》讲述的是19世纪初朝鲜巨商林尚沃从一个卑微的杂货店员成为天下第一商真实而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在经商中悟得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所谓“商道”。《商道》虽是一部韩国小说,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含了很多儒释道的智慧和哲理。《商道》将经商做人的世俗智慧提炼升华为“道”的境界,并在书中渗透了“商道即人道”、“小生意旨在得利,大生意旨在得人”、“高手做势,中手做市,低手做事”的思想。崔仁浩在谈到他的创作动机时说:小说创作开始时,韩国发生经济危机,并进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监管的时代,于是他一面创作一面思索,韩国经济之所以陷入监管的境地,就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没有遵循“商道”的结果。
其实在国内,“商道”问题也是近年来企业界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所谓“商道”,究其实是如何将中华传统儒、释、道文化变现为当代企业文化资源的问题,在信息经济或文化经济时代,“知本”、“知道”、“知心”已成为看得见的趋势,而对“道”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的自觉选择,这种现代化的道,究竟是究于人际以德配天,还是追问生命直入空茫?或者是人天和谐顺应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界继“儒商”之后又有“禅商”一说,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所谓“儒商”、“禅商”,其实就是商人对“道”的某种斟酌和选择。禅与商的结合在中国大陆虽然还远远未到明朗化的那一步,但一部分企业家开始看好“修炼”的价值,这一点应是千真万确的。例如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中心做的“零项修炼”、“禅的涵养与心的管理”、“禅文化与汉唐经济文明”等题目,甚至还进入了经理人培训阶段。有趣的是,2004年9月新浪网还列表公布了54位“禅商人物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广东、福建、香港人,这大概与禅宗六祖的地缘有一定关系
(1)在禅商结合方面日韩港台要领先一步,日本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美传播日本禅,影响很大,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禅的接受可能远比对儒、道文化的理解来得容易。日本人的企业管理颇有一点禅的味道,其出世精神更甚于中国禅,从日本禅的出世主义到它的精工文化似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呼应。在中国台湾,全岛规模的“禅与管理研讨会”已经开到第四届,研讨的题目有“禅修对企业领导之意义”、“禅与管理”、“企业经营的禅式无方位全观”、“禅带给企业新的活力”、“如何藉由禅学的精进,培育管理的智能”等等。在中国大陆未来企业文化发展中,禅对商的渗透和商对禅的需求极有可能“一拍即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究竟什么是“禅商”?“禅商”与“儒商”到底有什么分别?香风谷禅网2004年9月2日发表了一段“净明山人”和“善财童子”的对话,将二者作了某种区分:
善财童子问:我行商以善济世,尽量做到利益众生,如对员工的照顾,对佛门的赞助,乃至救灾、济困等,这算不算与禅相应?
净明山人答:这仅是世间法上的善行,可纳入儒商的范围,如再加上文化上的延伸与国家、民族利益相一致的理念,才真正达到儒商的境界。
善财童子问:那么怎样才是禅商呢?
净明山人答:禅商要悟心灵之源,要体万物之道,要以智能运用文化知识,并充满着同体的慈悲与平等的精神,在运用商家的运作方法时,体现空灵无住的妙用,不住名利地位,不着个人建树,不贪着一己享乐,不倚财居傲,处处无为而又妙用常然,恰到好处,又能创立奇功,这是禅不二之道在商行中的体现。
(2)这种区别大约就是儒、禅之“道”的不同。“儒商”究于人际伦常,是此世的超越和忧乐天下的胸怀,而“禅商”要“悟心灵之源,体万物之道”,注重的是空灵无住的慧心妙用,在个体灵魂、智慧照用、生命本相这个层面上强调得更多,超越得更彻底。儒、禅虽同是负抱天下的“普世主义”,二者在生存论意义上的感悟却深浅有别。相比之下,儒的伦理教化、由人伦及天道的此世主义有它的局限性。近年来对“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反思就是一个明证,除了商业抱负和政治上的如鱼得水,现代商人更需要穷究生命本相,寻求智慧根基,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把握自己而不致迷失。心性的修炼和境界的提升是文化经济时代的必修课,也是物质文化日益精致化给当代企业家提出的要求。企业家潜力的开发实际上也是心性潜力的深掘和超越精神的比拼。汪丁丁在《企业家的精神》一文中作了一个颇有意思的中西超越精神的对比:
韦伯说的企业家的那种“敬业精神”,源于这些人感到有一种“神召”,也就是上帝的召唤下,我要去谋取利润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赚钱不再是身家性命的问题,不再是养家糊口的问题,而是敬不敬上帝的问题。你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说明你缺乏追随上帝所必须的理性能力,你肯定不是上帝的选民。要把利润作为“神召”一样神圣的东西来追逐,这是一种狂热的精神,是一种超越了身家性命追求的对利润的热爱。
我们中国企业的敬业精神,说实在的,只是从光宗耀祖的超越方式里面带出来的,一个企业家做得好了,他在家乡就光宗耀祖,到省里面,他就会被选为人大代表,再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这就是他的最高理想。
(3)“神召”是基督教文明的超越方式,而通过实现利润最大化来追随上帝,是新教伦理给现代商人提供的一个世俗超越之道。撇开有神论问题不说,仅就超越层次而言,只有“大于人”的东西才能把人变
得“象个人”,这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让“存在”高于“此在”(人)的本意,也是黑格尔批评孔子的哲学不是哲学(超越不够)的初衷。其实在中国,即使是比较正统的儒商也不大可能避开商业活动中的短期行为,他要立言、立功、立德,换言之,要在有生之年“露脸”,要为芸芸众生树立一个样板,成就一个楷模,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扬名立万的“知名企业家”。“修身”只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次第。因为对他来说,人不可能超越生命的大限,也没有人之外和人之上的东西可以敬畏,神秘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与他们无关,心灵只能对着“出人头地”、“经世致用”的目标有限地敞开,它还能有多少可以深挖的智慧潜力?至于大多数以钱为终极价值的商人,混一个有钱有势、财大气粗就心满意足,更谈不上超越。
当然,在这个多元主义时代,对文化资源的选择也是自主的和多元的,不能说“禅商”比“儒商”好,但是一定有某种不同,从“儒商”到“禅商”的新变也反映了某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显示了中国商人的一种值得称道的文化悟性。笔者感兴趣的是:“禅”与“商”究竟有何关联?在这种关联中会涉及到一些什么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思。
问题一:赚钱动机与生存智慧。一般商人以赚钱为目的,“禅商”的商业活动只是“悟心灵之源,体万物之道”的方便,是探索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不以赚钱为终极目的,亦不受外在道德理想的驱使。这里涉及到对财富和经商的看法。对禅商而言,财富只是因缘的虚现,商业谋划只是照机的流露,禅者觉性光明、人法本空,以无得之心经营财富,体现的是“生命的大道”。而问题就在于,这种高蹈的“禅”何以能融入世俗的“商”。解开这个结的关键是对“心”的理解。上海有位学者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见解:新时代就是心时代,新生活就是心生活,新经济就是心经济。佛学是心学,禅宗是心宗,佛经是心经。“所有的发展也只是为心灵的回归所作的铺垫”。
4)由此便可作如下发挥:信息产业不过是“交心”,教育产业只不过是“修心”、传播产业只不过是“明心”,娱乐产业只不过是“调心”、健康产业只不过是“养心”、咨询产业只不过是“益心”、服务产业只不过是“关心”,慈善产业只不过是“爱心”、宗教产业只不过是“安心”。于是得个结论:这是一个“直指人心”的时代。消费者不仅购买商品的功能价值,还要购买商品的心灵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对于商人来说,得人心者得市场。商品的开发就是心的开发,心的大化流行。心有万殊,故商品也有可供开发的万千形态。而“禅”是什么?禅就是明见本心,从明见本心而中得心源;禅也是发明本心,从发明本心而化禅入商,有了经商的基本阅历和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心”的质量提升和深度开发,所以从禅的智慧中直取商业活动的根本智是顺理成章的。在这里,商业活动只是外显的方便,智慧生存才是根本。
这种境界当然不是一般商人能达到的,它需要觉悟和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比如对财富的看法,可以因觉悟而自觉地改变,也可以因积累和投入的扩大而不自觉地改变。海尔总裁张瑞敏推崇觉悟,他的看法是:“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5)广东商人也有一句口头禅:“赚十万是自己的;赚一百万是家庭的;赚一千万是社会的。”一己之私的赚钱目的渐渐淡化,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境界上不来就会变成“数字游戏”,而回归根本智才能体现“生存智慧”。这种“大私无私”的现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尔·盖茨最高身价曾达1千亿美元,但他声称只为三个孩子留下几百万美元,其余全部用于慈善事业。用他的话说:“我不过是财富的暂时看管人”。在新经济时代,财是“守”不住的,是“液体”的、流动的,任何个人、家庭、民族都不可能把财富“圈死”,没有人是财富的终点。用禅者的话讲,叫作“取之于空,还之于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在禅者看来,经商是赚取财富的活动,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生存本相,是一种智慧活动而非智慧本身,经商不能着相,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经商又无非是真如缘起的大用,是利益众生造福社会的大行大愿,是用自己的智慧、福报、事业、财富大公于世。商本身是私,而没有对私的保护就不能有效地增长财富、行于大公。所以商人不经商就不
能见禅,此谓真俗不
二、禅商不二,禅是商的真源,商乃禅的妙用,惟有行此中道,才能不落二边、契入究竟。因此,经于商而不着于相,行于功利而又超于功利,这才是禅者的本色。
问题二:差别智与根本智。现代商业活动崇尚的是理性精神,每一项制度设计、每一种经营活动都需要科学地决策、合理地安排。经商是一种精明人所从事的讲求理性法则的智慧活动,是一种“差别智”,在这种条分缕析的理性精神的催生下,各式各样的管理理论、管理词汇也空前地繁荣起来:企业战略、名牌战略、CIS策划、营销企划、×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公关战略与策略、MBA教程、六西格玛、ERP、CRM、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OEM、MBO、股票期权、品牌管理、员工满意度······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的泡沫化倾向也是不言自明的。而高度理性化的另一面又是以某种激情偏执作为补充,现代营销的“魔鬼训练”和成功学的一些潜能激发就带有某种偏执成分。“似乎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人着起魔来,有股疯劲,真有一种潜能被激发出来的感觉。这是增长人性中无明渴望的妄业的方法,使人大脑处于兴奋、激动、贪着、竞争的一种颠倒状态,这样会导致人类社会失去宁静、自然、平和、正直、无求、喜舍、利乐的精神,更会在极端情况下产生不择手段地谋取财物与建树业绩,一切的罪恶均由此而引发,使人类在发展财富的同时,丧失了生命的根本原则,远离了觉性家园的空乐与清净。”(6)没有根本智的觉照,没有大本大源的显现,不能将商家的行为提升为道的高度,那么这些差别智就会演变成一场无休止的精神混战,经济发展也会偏离人性的轨道,比如泡沫经济、片面追求产值、短期行为、经济增长中的文化瓶颈、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假冒伪劣等等。
对于企业家来说,根本智的彻显应是开发创造潜力的首选。禅主张明见本心,在清寂无为的光明洞照中,为思维洗刷、简化、清零,从而使觉性彻显而得根本智。净明山人对此的描述是:“体达一念未生处本来空寂,而于空寂处又灵明了知,此体虽空明无相,却是万法的源头,一切商业运作都从此而生演变,故唯有把握现前一念,一切从此流出,并于此当下,智悲不二,内外一致,体用一如,则自性清净湛然,应用无亏,所有作为,均如理如法,符合于一切因缘的变化,而于禅商者心中却无一丝作为,自然而然,妙智独到,故虽经商济世利益广大却无一法在心,了然洞达,道契天地而不居功也。”
(7)禅无定法定见的束缚,心性无限开放而又心无旁骛,于当下一触即发、直截了当。这种悟性不是非理性,而是超理性,是将天下的道理“打成一片”,所以这种“悟”是经验、知识、能力、素养、智慧的升华和提纯,是商人开发心智的根本。
从经营战略的角度看,企业家选择项目、谋划大局尤其需要开放心灵、提升悟性。企业家不是一般的商人和经理,他不能凭借发生过的案例来推理,而是要处理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他对项目的悟性总是发生在具体论证之前,其风险和不确定性甚至不可以用概率分布来描述。所以有人说项目是“嗅”出来的,是企业家的“原创”。北京地产商潘石屹以悦禅闻名,着有《茶满了》一书,他对项目的选择别有一套见解:“我曾经在internet上下载过一张世界地图,是傍晚从卫星上看地球。结果地图上灯光的亮度与人均GDP高度吻合。受此启发,我晚上开车横穿北京城,西边一片黑暗,······东边灯火通明,有在办公室加班的,有饭店的灯光,有酒吧的灯光,所以我把所有的项目都选择在东边。”
(8)这种选择靠的不仅仅是想象力,更需要心灵的敞开。潘石屹对此似有所悟:“创造需要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清灵、放松、天马行空的状态。有人反复强调要有周围环境,其实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战胜自己,本身最重要。工业文明的基石是专业化、细分化、规范化、标准化。这些在今天都过
时了,成为创造力的阻碍。在今天工业文明处处污染的天空,有一股清风就是‘禅’,她反对任何的形式,提倡自然、实证,也是现代人寻找到了医治工业病的良药。”
(9)禅讲开悟,开悟的心态就是不着相不定型、空诸所有、自由开放。
潘石屹也有一些怪诞的举止,比如他写《投诉潘石屹,批判现代城》的书,拿自己做的项目开骂,虽有广告炒作之意,却也不失开放自我、超越是非和恢复真诚批评的宽容。其实,世界上任何不可思议的创意都应该有一个平常心的底蕴,只有在“无”的空茫中,在大定现前、止水于心的清灵中,才会生出”天马行空”的自由和“无奇不有”的见地,才能空纳万境,火中生莲,权变随机。这就是不着相的智慧,就是根本智的开发。
差别智与根本智往往是互补的,不能偏废。商人偏重差别智,禅者倾向根本智。一般商人把“商业利益”当作唯一目的,即使悦禅也是只求“神通”,不求解脱;而禅者没有开发出差别智时,根本智暂处于本位中,自心清净六尘不染,唯于境缘中不得力,所以这种出世禅仍处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最易导致无明“顽空”。所谓“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10)禅惟有深入生活,觉性才得以活泼妙用,触途成观,“桃花红,李花白,谁道融融只一色?”
(11)差别智的开发体现了发明本心、变化无尽的妙用,禅者若能充分发展这种方便力,就是圆满自性的功德。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商这种高强度智能活动倒是一种最好的“修炼”。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经世奇才都有某种“修炼”的功底,比如诸葛孔明羽扇伦巾的镇定超然,得益于隆中草庐的闲淡;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的军事胜算,离不开长期悦禅的心得。
问题三:张扬个性与破除我执。现代企业家具个性风采,有推行自己的价值观的能量和魄力。禅的宗旨同样也是看重“自性”,主张“自家宝藏”、“即心是佛”,但这个“自性”虽是“自家”的,却又不是自我封闭的一己之心,而是超越小我的“大我之心”。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既有的、不变的“我”,一切都是流动的、缘起缘灭的,唯无我无法、无心无念,方有心灵的敞开。禅宗主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2),就是要帮助人们洞见这个虚化流动的世界本相,以无心为心,以无我为我,这就是般若的智慧。否则头上安头,被一个“我”字束住了手脚,就会落入无明与偏执。
对商人来说,“无心”、“无我”并不是提倡做事漫不经心,而是说做事的时候不要“我”字当头,要把主体破掉,做事就是做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应机而发,把我忘掉,不要把我的情绪、思量、观念、边见带进去,这样才能真正一心一意地“进入事情本身”,把事情做好;看问题也是这样,要就事论事,不要掺杂我的先入之见,即使有也要化掉,让它透明,“见则直下便见,凝思即差”
(13),直下之见才能让问题直接呈现,而不是被错综复杂的表象遮蔽,变成语言的圈套。没有边见的“直下之见”往往见之更深、见之更切,日僧咏富土山有诗云:“八面都无向背处,横空突出与人看。”
从平常的角度看,我们永远不可能同时看到六方体的六个面,但是一旦放弃角度的束缚,以直下之心相见,以无心之心为心,六个面就会同时进入我们的意识。这就是所谓“大道无门八方开”。
这种“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与商人的事业和个性并无根本冲突。因为“无心”成全的是“一心”,是世界本相的当下呈现,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种境界会使人更敬业、更专一,更能体会一沙一花的灵妙之境;而“无我”就是“大我”,是做大事的开放性人格,开放个性不等于消除个性,而是对自我的展开和超越。这种开放的个性是无需张扬的,有一种埋头做事的、“低调”的风格:“我所接触的禅,更像新经济时代的网络精神,更注重的是平等、自然而然的东西,你有什么样的事你就说什么事,表达什么。整个风格,无论是管理风格还是说话还是建房子都注重不要张扬。如果是张扬,显示自己的力量、显示自己的聪明,就和‘禅’背道而驰了,这是禅宗最重要的。”
(14)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真正开放的,就不需要“向外”张扬什么,因为没有“外”。也不存在“拥有”智慧,而是直接就在其中,前提是去我执、除边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以上是对禅-商关系的一点粗略之见。应当看到,禅与商的结合不仅为现代经济生活输入智慧资源,同时也是对人类经济行为的一种清理和质量沈淀。在中国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这个关口,在经济发展处处瓶颈和潜规则盛行的“商战”环境下,“禅商”也许可以给我们注入一些清醒剂,给我们一点返朴归真、自我反思的空间,这就是“禅商”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
第二篇:禅文化旅游
突出核心品牌 打造东方禅林
——对促进宜丰禅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的建议
棠浦镇人民政府 李宇
在《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合力打造禅文化品牌,加快旅游升温升级”这一重大施政纲领,并着重强调要打造禅文化品牌,将宜丰的禅文化旅游送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让游客来了宜丰就记住禅宗,想到禅宗就想到宜丰。个人认为,突出东方禅文化品牌的旅游发展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禅文化品牌打造成功与否对能否实现宜丰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具有极其重要、极其迫切的意义。
一、突出东方禅文化核心品牌的地位
1、资源综合优势明显。宜丰种类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以官山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而且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客源条件、市场先入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此外,陶渊明品牌、天宝古村品牌、红色品牌等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特色,对旅游者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这些资源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个单个的吸引点,零星散落,没能形成一片,单个的旅游资源特色没能与其他的特色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组合。相比之下,禅文化品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今仍遗脉相承,景点丰富,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且在全市乃至全国佛教文化当中都可谓独树一帜,品牌优势明显。
2、产业基础更为有利。从现有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来说,禅文化品牌旅游产业基础更为有利,传统的禅宗寺院、禅文化遗迹保存的非常完好,且较为集中,有利于旅游开发,新建的东方禅文化园已经迅速成为全县一大亮点,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一个必去之处,而且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已陆续有很多外地游客来参观游玩。相比之下,其他旅游资源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可行性不够。
3、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发展旅游产业需要巨大的财力、人力投入,而我县经济实力有限,各类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却分布散乱不集中,且要么价值较低、要么规模较小、要么投资太大,这客观上给高密度、集中性、规模化的旅游开发造成了很大难度。因此,我们要确定一个突破方向,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予以全力发展,而这个突破方向非禅文化品牌莫属。优先发展禅文化品牌,就是要明确它的核心地位,全县发展旅游的所有财力、物力、人力、政策、项目都应该向禅文化品牌倾斜,其他旅游品牌的发展都应自觉围绕这个核心进行。
二、成立品牌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1、推动权责部门联动。十二五”规划既然把发展旅游业,尤其是要打造禅文化旅游品牌,做为一项如此重要的五年工作规划来抓,就应该在领导层次上、组织层次上做到同样的高度。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要在五年内打造出一个品牌,着实不易,非是旅游局或着临时性的旅游发展会议所能做到的,必然要综合各个相关部门来参与,要把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部门都集合起来,以共同打造品牌,打造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2、成立一个常设机构。禅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必将是一个关联度高,时间持续性久的过程,必须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力度的持续性。个人认为,县委、县政府可以参照“竹产业小组”的模式,成立一个类似的禅文化品牌旅游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把相关部门归纳为成员单位,安排一个副县级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该办应当为常设机构,长期负责发展禅文化旅游品牌的协调、督促工作,统一、有效执行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禅文化品牌工作的措施、方案。
3、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旅游产业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且禅文化旅游品牌宗教倾向明显,难免脱离政治意义,在这两个原因的作用下,打造禅文化旅游品牌这项政策的稳定性、长久性、连续性难言定论。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状,宜丰为山区县城,人流较少,经济落后,而且旅游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在这样的现状下,要实现禅文化旅游品牌的崛起,完全按市场运作是绝对不可能成功,必然要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导,尤其是在产业建设的前期,在夯实产业基础的过程中,必须由政府来主导,而且要确保政府主导的连续性,确保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或扯东顾西,眉毛胡子一把抓,弄成一盘散沙。
三、把东方禅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块”来抓
1、要看成一个“大块”。禅文化品牌做为一个大范围、大概念的旅游产业品牌,其下应该分成多个具体的小品牌,现有的洞山、黄檗山禅宗祖庭寺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建设的洞山、黄檗山、古南园禅修中心,正在建设的东方禅文化园,有待深入开发的禅茶、禅果产业,尚未挖掘的禅饮食、禅文艺、禅园艺,以及未成型的禅文化展览、论坛、讲座等纯文化产业。如果说禅文化品牌是棵大树,那这些具体的品牌就是这个大块品牌的枝干。要把禅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就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大概念意识,必须对其下面的枝干、支撑进行细化,细分为一个一个具体的小品牌,并予以一一打造,从而撑起整个禅文化品牌。
2、要结成一张“密网”。要做大做强禅文化旅游品牌这个“大块”,不仅仅是要把它下面的每一个小品牌做大做强,更需要把这些小品牌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把这些单个要素有机的整合起来,紧密、有序、突出重点的串联成一张大网。构建以禅宗祖庭寺院、禅修中心、东方禅文化园等主要固态场所为中心,融入禅茶艺、禅文艺、禅园艺、禅饮食、禅文化活动等背景文化,附以禅茶园、禅果园等为附属景点的禅文化旅游品牌网络,在这个品牌网络中,重点要突出,特色要鲜明,元素与元素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3、要自视为一“小块”。宜丰县旅游发展既要从符合宜春市区域旅游整体规划发展的角度推进,与周边各市县相协调,共同开发发展旅游;又要以竞争的意识,争取从中脱颖而出,从而占得先机,率先崛起。这一点对发展禅文化旅游品牌尤为重要,宜春已明确了大力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打造禅宗圣地和禅都宜春,就这个大局而言,我县就应当自视为一个“小块”,与奉新百丈寺景区、靖安宝峰寺、仰山栖隐寺等共同构建起整个宜春禅文化旅游的大版图。此外,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融入方略,将宜丰禅文化游推介融入上至武汉、庐山,下至井冈山的3小时旅游经济圈中,形成北上武汉登黄鹤楼,中入洞山修禅养性,南下井冈受革命教育的大旅游路线。
四、实施三项具体措施
1、引导开展一系列佛教活动。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下,引导佛教协会组织、举办各种佛教活动,促进禅文化传播,弘扬宜丰禅宗文化,如举办各种佛教法会、佛法讲座、禅文化渊源展览、素食节等等,吸引大量的佛教信徒前来参与,并以此带动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形成宗教旅游产业。
2、建立一座禅宗文化展览馆。非常有必要在东方禅文化园内增建一座详细介绍禅宗文化、禅宗发展演变的展览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东方禅”的神韵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展现给广大游客,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通过人物介绍、图片介绍、佛教经典故事等载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要深入发掘并着重介绍发源于我县的曹洞宗和临济宗的具体历史,主要人物、经典思想、历史典故等。
3、打造一支禅游从业者队伍。从一般的旅游从业者队伍中、本地历史文化造诣较高的学者中、佛法研究颇深的僧侣中或其他潜在人才中选拔组建一支具备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佛教专业知识素养的禅文化旅游“开拓者”队伍。从文化历史功能上下手,深入发掘潜在禅文化资源,并及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包装,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资源优势。有目的、有组织地发动出家僧侣和在家居士参与促进全县东方禅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佛教旅游产业中的内行导游,为地方文化经济服务。
第三篇:商禅会主持词
“第一届商禅大会”主持词
开场前通告:
各位尊贵的来宾,欢迎莅临“第一届商禅大会”的现场,大会将于5分钟后正式开始,请各位来宾进场就坐。欢迎您的到来。
下面由我宣读会场纪律
请来宾们按时入场,按划分的区域就座。
大会期间请将您的手机调至静音
若无特殊事情,不得随意挪动座位或离开会场
请保持场地卫生,感谢大家的配合大会结束后 请各位来宾在大门处领取月饼,并合影留恋,祝大家节日快乐!请大家稍等片刻,大会即将开始!
主持人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伙伴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莅临“第一届商禅大会”现场,我是本次大会的主持人王娜,请允许我代表本次大会组委会向大家致以最真诚的祝福和节日的问候!本次大会围绕“融入置地团队,赚取人生第一桶金”这个主题展开,我想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把大家带入我们这次盛会。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装扮像魔术师的人来到一个村庄,他向迎面而来的妇人说:“我有一颗汤石,如果将他放入烧开的水中,会立刻变出美味的汤来,我现在就煮给大家喝。”
这时,有人就找了一个大锅子,也有人提了一桶水,并且架上炉子和木材,就在广场煮了起来。这个陌生人很小心的把汤石放入滚烫的锅中,然后用汤匙尝了一口,很兴奋的说:“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点洋葱就更好了。”立刻有人冲回家拿了一堆洋葱。陌生人又尝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又一个妇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盘肉来。“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无缺了。“陌生人又建议道。在陌生人的指挥下,有人拿了盐,有人拿了酱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当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里享用时,他们发现这真是天底下最美味好喝的汤。启示:那不过是陌生人在路边随手捡到的一颗石头。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煮出一锅如此美味的汤。我们就像这些村民一样,是这个团队当中的一员,当你为这个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众志成城,最后我们一定能调制出一锅美味的汤,那置地的文化就像这颗汤石一样,推动我们向着那美好的结局迈进,最后一起分享这成功的果实。
置地房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03年1月成立以来,以独特的经营模式发展至今,在洪雅人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及口碑,置地房产致力推动洪雅经济发展,为洪雅人民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财生活方式,让我们去体会我们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的骄傲.公司先进的理念,也让我们员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按揭人生计划”理念的实施中,我看到了公司对员工发展的用心,诸多的成功案例也表明该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以禅法净化人间,以禅学美化人生,以禅理度化人心,以禅道变化人心,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置地房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志刚同志为我们大会致辞及大会主题的阐释!大家掌声欢迎!
感谢龚总的精彩致辞,希望大家能真正的去领会我们龚总这一番话,去理解置地的文化,作为置地的一员,一定要融入其中!
那今天到场的置地以及我们的兄弟企业的同事总共有200多人,肯定有很多我们不太熟悉的面孔,刚才讲了,我们是一家人,哪有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的呢?以后有机会大家还会碰面合作,借这个机会呢,我们大家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彼此认识一下
这样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可能不至于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来彼此认识熟悉。
时间过得真快,第一届商禅会也即将接近尾声;
置地房产是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也是一个励志的大学堂,希望我们每位同仁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在这个大学堂里得到学习和成长。也希望我们在座的诸位能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一起携手,开谱写出置地房产辉煌绚丽的新篇章。愿置地房产的明天更加美好!!
再次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中秋快乐,国庆快乐!
置地商禅会到此为止,请各位来宾稍等片刻,大家合影留恋,离开的时候记得在门口领取月饼。
第四篇:《红楼梦》中的禅文化
《红楼梦》中的禅文化 视觉传达1班张译丹 20145000811 《红楼梦》被大家所喜爱,历久而流传越广,不仅是因为结构严谨,描写细腻,情节生动,而是因为他的旨趣深广,为各个阶层的读者所爱。“悦心之事,殊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重峦叠嶂,景象万千,非可一览而尽之故”。《红楼梦》作为一部“以情悟道”的书(第五回),其中隐含的禅文化,禅学也是细细密密的贯穿始终。可以说,书中处处充满了机锋,回回存在着妙悟,从文学创作角度看,作者以佛教禅宗思想作为一条隐线,自始至终贯穿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之中,从第一回甄士隐听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后,心中禅机彻悟,于是当即为此作注,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多次写到主要人物贾宝玉谈禅、悟禅的情节,并在书的最后跟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似乎都与禅有关。因而,书中说空空道人改为《情僧录》。略通一些佛学的学者都知道,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虽然佛教宗派较多,但是,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红楼梦中提到了宝钗的描画刺绣,其实也很有禅意。
“莺儿说,自家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模样倒在其次。且不论那没说出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莺儿这一评价本身倒是十分中肯:无论蜂腰桥上扑蝶时的艳丽,还是母亲怀中撒娇的亲昵,都称不上最美的场景;无论诗社里的锦心绣口,还是绘画养生旁类杂收,亦不足以令人倾慕。一直以为,这么个博学多才的女孩儿,放下诗书勤于针线,虽是安于本分,却也令人惋惜。然而仔细想来,或许那描花刺绣的场景,才最是沁人心脾:“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无须花粉的自然之美不必多言。半新不旧的衣着,朴素淡雅的房间,如雪的面庞与精致的针线交相辉映。如此安静的场景,除了美丽,竟有几分禅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淡去忙碌,远离纠葛,回归那样一份宁静,如此清明,使空性的灵动于当下展开;更有那样一种安详,如此温暖,让生命的美丽得以充分绽放。温柔体贴,待人接物总携沁人馨香;博闻强识,日常点滴显其明艳灿烂。讽时谤世的诗词或可一窥其浩然清远;高山仰止的内心更要谓之以如雪晶莹。多少人倾慕她的艳冠群芳,可又有谁能解读这份绮丽如虹?无形无色的净水,正是天边彩虹的真身;淡到极致的内心,才是艳冠群芳的根本。充满活力的天性,自是绚烂生命的根源,但不加约束的热毒,却会使生命近于疯狂。知著甘苦的学历,恰似洗涤心灵的清泉,冷香固然是种束缚,但正是它,将生命达到新的高度。
其在《红楼梦》一书中,对于谈禅、机锋的故事多有描述。例如,作者在第二十二回贾宝玉的《参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 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林黛玉续:“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按故事的起因是湘云说出演戏的女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林黛玉说拿她比戏子取笑。宝玉生怕黛玉恼怒,马上使眼色,结果却惹恼了湘云。宝玉即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水浒》戏中《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于是,就引发了众人宝说黛玉的偈语才是悟彻,笑宝玉钝愚,以此阻止他参禅。其实,作者借参禅引出史湘云奚落黛玉像演戏的是一句机锋,意思是借用来影射汉人仕清者如戏子。
又如,作者在“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回中写到: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第九十一回)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但是,这可是佛家的禅语呀!
而在红楼梦中的禅语不止于此,在平日里的对词写诗中也可见一斑。
一是作者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到众人入园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后贾宝玉说过一句著名的佛家禅宗的典故——“曲径通幽处”。原文如下: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何如,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按照“曲径通幽处”,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因其中有一联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联句乃唐诗中的名句,历代广为传诵。此诗句中语带禅机,意思是说了佛家的道理,即一个人要到达能领悟妙道的至高境界或成就,不会仅仅是坦途,先得走过一段曲折坎坷的小路。
二是作者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借宝钗之口,对于家乡蕲州先贤黄梅的五祖禅宗弘忍欲求法嗣以偈语选择接班人的故事,推崇备至。书中写道: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而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撒开手不成?
薛宝钗所说的这个故事,为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挑选法嗣的故事。弘忍挑选法嗣的方法也很别致。所谓“法嗣”,即衣钵传人。一天,师父弘忍别出心裁地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以显示他们对于佛的理解,从而显示出优劣。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闻之,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将两偈进行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惠能作为法嗣传承其衣钵,是谓禅宗六祖。弘忍并当即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命他连夜南归韶州。弘忍这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深得楚人敢于创新的传统。而大弟子神秀卓锡于荆州当阳山的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后创禅宗北派。故光绪《蕲州志》称:“南北之宗,皆寓于蕲。”这就是《红楼梦》书中薛宝钗所讲述弘忍以偈语选定法嗣故事的由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不仅借宝玉参禅、悟禅的禅宗思想,表达自己的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尽管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作者主要用以揭露封建王朝末世的黑暗现实与世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是一个历经了纷纷世事的老人的一种回忆,消极是难免的,所谓韶华皓首的感叹。或许也像许多人说的一样其中隐藏着一些秘密。但应该还不至于到“想让我们看空这红尘”的地步。突然想到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文献 《全唐诗》
《红楼梦与禅》圆香出版社:佛光文化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霍国玲(校勘 紫军(校勘)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第五篇:指向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
《小学语文教师》记者 陈金铭
记者:2007年,本刊报道的《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引起一线老师广泛的关注。6年后,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阅读教学,又在小语界引发关注和争议。请问,你为什么提“指向写作”,而不是“指向表达”?
管建刚:表达,含“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指向表达”来得中庸,别人抓不住把柄。提“指向写作”,容易被人说三道四,好像你管建刚研究作文教学,把作文教学看得死重死重,完全是个人情感所致,而不是理智的科学研究所得。只好先用“课标”的话来辩解,“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作点小小的引申,阅读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牵牛要牵牛鼻绳。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要牵语文素养的牛鼻绳“作文能力”。我常把语文比作一座三层小楼,一楼是识字,二楼是阅读,三楼是写作。会阅读自会识字;会写作自会阅读、识字。一楼看二楼,仰起头,脖子酸;二楼看一楼,登高俯视,很容易。三楼看二楼,也是这理。
口语表达能力,几年前就炒得很热。“口语交际”的概念,提得好。然而,“口语交际”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那至少是偏的。课程标准讲“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说明,口语交际不是一门语文学科能做到的,放在语文学科里,只是相对“妥当”些罢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至多渗透、植入罢了;并且,这个“渗透”“植入”,各门学科都可以做到——哪个学科的教学没有师生、生生的交流呢?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是一回事。很多作品写得好的作家,并不怎么会说。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那不是我说的,是朱自清先生描述的。“口语交际”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语文教学吃了迷魂药似的,居然要把“口语交际”整合到“阅读教学”中去。学生从“书面语”中去习“口语”,这不说荒谬,至少牵强。村里能说会道、铜牙铁齿的大妈,哪个是从“书面语”学来的?倒是有很多书读得不少的人,时常沉默寡言,比如说管建刚。
口语的表达方式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有相通的地方,更有不通的地方。口语最需的现场性、交互性、即时性,“书面语”无法给予。以我个人来讲,演讲能力不是看书“看”来的,而是听别人的演讲“听”来的。再者,说得很精彩的人,常有“说”的机会,往往懈怠于“写”。这不只是写作能力、技巧的问题,而是“言说欲”的问题。一个会“说”的人,他的意思已用嘴巴表达了,往往懒得“写”出来。除非,有文秘帮他整理。这也不只是我说的。陈忠实先生也说过。
“指向表达”的说法,大概是很多人不愿惹事的挡箭牌。事实上,“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指向的几乎都是“写作”。我丢掉挡箭牌,不是不怕被人当靶子:总要有人当靶子,射箭人的本领才会高起来,对不对?
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从你的思考出发,“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跟“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你又是怎么理解这种差别的?
管建刚: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他的阅读跟社会人的一般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好比,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去看电影,和我们看电影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摄影师的解海龙看画展,和我们看画展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书法家的尉天池去看书法作品展,和我们去看书法作品展,也有很大的不同。张艺谋、解海龙、尉天池们,他们的“看”,内容理解往往是附带的,他们的专业眼光在于:张艺谋会看电影怎么“拍”出来的,解海龙看照片怎么“拍”出来的,尉天池看字怎么“写”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读了不少的金庸、古龙、梁羽生,却连一个武侠短篇都写不出来。也有不少女老师,读了一摞的琼瑶、席绢、岑凯伦,却连一个爱情短篇也写不出来。小说家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很不一样。他们看小说,不是跟着小说里的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么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这叫“专业的读”。
“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话,“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这不是排斥“提取信息”“熏陶情感”“塑造人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很重要,然而它不是语文的专业阅读的本质:看新闻可以提取信息、听别人聊天可以提取信息,生活中张开眼睛、竖起耳朵的地方,都可以提取信息。至于“熏陶情感”“塑造人格”,凡是艺术,都能对人的“熏陶情感”“塑造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看一篇小说可以流泪,看一部电影更容易让人流泪,看一场话剧更容易让现场的人泪流满面。
“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叶老的话有前提,阅读教学必须“指向写作”;不“指向写作”,学生的作文没有“段感”“篇感”,怎么可能写得好作文呢?
记者:以往的阅读教学,也重视表达,如我们经常说的“品词析句”,感受“字词之妙”。你刚才提到的“段感”“篇感”,是你“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吗?
管建刚:有一次,我请速记公司帮我整理一次演讲。拿来一看,居然是“一大片”,没有分段的。帮我整理的小伙子打趣道:“管老师,你在演讲时又没说:此处分段,另起一行。”一个人说话,总要琢磨这句话怎么说、这里用哪个字或哪个词比较合适。一个人的用字、用词、遣词造句,在口头中经常得到练习;而“段”的意识、“篇”的意识,口头中得不到练习;要是阅读教学也不重视,学生拿起笔来,写出来的,往往不像个作文。作文要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层次,考虑结构。学生作文最搞不懂“构思”。这跟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注意“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我们的阅读教学太强调“字词之妙”,为了一两个字的妙处,大半节课都不够,忘了带学生去领会全文架构上的奥妙。都说写作文,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然而积累的,不只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的,是“篇感”“段感”的积累。以为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就能写好作文,那就太幼稚了。这好比造房子,积累好的钢筋水泥砖头,那当然重要;然而,你若以为,有了这些你就是建筑大师,那就太幼稚了。“篇感”“段感”的缺失,跟作文教学从“写话”起步,一开始没有“篇感”意识有关。
“指向写作”的教学重难点,跟“指向内容”的重难点的选择,可能会“殊途同归”,也可能“分道扬镳”。“指向内容”的教学,重点段落大都落在体现“思想感情”的段落上。“指向写作”的教学,重点主要落在“表达奥秘”相关的段落。
我教《郑成功》,重点落在“鼓舞士气”“欢庆胜利”,教学“哪里该有提示语、哪里不该有”“哪里说话句可以独立为一节、哪里不该独立为一节”“哪里该写说话句、哪里不该写”。“指向内容”的教学,一般重点都落在“攻打台湾”部分。重难点选择上的差异,或许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跟“指向内容”的阅读课,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分界所在。
此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教师要解读出这一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而不是“凤头猪肚豹尾”“围绕中心来写”“起因经过结果”之类的老生常谈。解读出了“独有”,还不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式地说说课文的写作特色,而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于学生、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一篇课文“独有”的写作上的奥秘有好几个,然而跟当下学生的作文现状紧密相关的,可能只有一个两个,或者说,目前学生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可能是那一个、两个。换句话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典型的问题,正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要关注、要渗透、要解决的。因此,“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其前提、其基础是对学生作文能力与现状的研究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真正实现了“作文”和“阅读”的链接,真正实现了“读”“写”的完整融合,语文教学由此真正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
记者:很多“指向表达”的阅读课上,都安排“学生写”的环节。甚至有人认为,课上不写,就不是“指向表达”。而你的课上,很少有“学生写”的环节,你却说你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对此,你有什么解释?
管建刚: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更多的是孕育学生的“写作意识”,如篇的意识、篇的路径、段的意识、段的方式、线索意识、读者意识、剪裁意识、剪裁路径等等。我的课中,不大让“学生写”,那是我看到了阅读课中的“写”的问题:第一,阅读教学中的“写”,很多老师往往抓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写”。
这很有问题。如,有老师教《九色鹿》,课文结尾“国王很惭愧”,惭愧的国王会想什么呢?以此空白点,让学生“写”。我以为,写作的奥秘不在这里,写作的奥秘恰恰在于,作者为什么要留下这个空白,为什么不写这些“惭愧的心里想法”。很多老师抓的“空白点”写话,无意中,将课文在写作上的奥秘处,糟蹋了。第二,很多老师选择的“写”点,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真正的写作,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写作就是写自己心里有感而发的话,写自己的笑、自己的哭、自己的闹、自己的叫。课堂上,学生经常接受这样的“写”的练习,对学生的写作方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也有的“写”,是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这是可以的。不过,也不用多,不用每次都要“迁移性练习”。不是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写一下,就体现了“读写结合”。机械的“读写结合”对阅读、作文所造成的伤害,都很大。很多作文上的技巧、意识,要在今后的作文中“不期然”的“化用”,而不是“即时”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太功利了,课上教的,恨不得一下课,都能化到学生的血液里、骨髓里。愿望很好,却不现实。“怀孕”这个词,很有意思。“怀”上,可以很短促;“孕”,非得有那段时间,谁都逃不了。阅读课里的“写作”,主要是“怀上”;至于“用”,得允许学生有一段“孕”的时间,“孕”后,才能生产。写作意识、写作技能,种到脑子里,某天写东西,不期然地从脑子里蹦出来,那就是“活用”,那就是水到渠成的“生产”。刚怀上,就巴望着生产,搞到最后,只能是危险的“剖腹产”。
记者:“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很容易让人以为,你的教学忽视了内容的理解,而没有内容的理解,你又怎能“指向写作”呢?
管建刚:我的阿弟,初中没毕业,补考后拿到了毕业证。他看报纸,少有看两遍的,我问他看得懂吗?他很不屑地说:“这有什么难的。”除了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专著,写给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读者看;绝大多数的人写的作品,对读者的要求都不高。对读者的要求越高,作者的作品越卖不出去,越没人读。教授的专业性论著,往往只能自费出版。琼瑶的爱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郭敬明、韩寒的作品,普通读者都能读懂。杨红樱的小说,三年级学生都看得咯咯笑,杨红樱不成为“富婆作家”那才怪呢。学古文,要一句一句串讲;不串讲,不知道它讲什么。白话文,用不着。
报纸的选文,不一定考虑像我阿弟“初中没毕业”的。教材的选文,一定会考虑到了“各年级”的读者水平。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学生自读三遍,90%以上都能懂。至于那不懂的10%,你老师反复讲,引导,学生也不一定懂,很多“深意”,要搭桥引路,要背景知识,还要人生阅历、情感经历。有的地方,你一层层地讲了,学生点头了,却很快成为他们的“冷知识”,考试了,才拿出来对付一下;有的,考试了也拿不出来,老师只好整理出知识点,让学生背。无数的“深度解读”“深度理解”,不是“解”给听课老师看的,就是为无聊的考试题备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东西要不是无用功,就可能是精神上的“揠苗助长”。人没到这份上,讲得再有理也没用,负面作用倒出来了:对课文越来越不感兴趣。
很多老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太多的时间,抓的是枝枝叶叶,不是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只是一些为考而教的东西。考试为什么会考那么多的东西?很多出题者没有弄清楚: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究竟有哪些。当前流行的PISA阅读测试,只给了个提取信息、鉴别信息、运用信息的粗坯启示,到实际操作者的手里,很多阅读理解的考查会走样,考查的根本不是阅读力,诸如看拼音写词语、填写关联词、写出AABB之类的词语、读短文后写一条公益广告、填写标点符号、写读书名言之类,搞得“阅读理解是个筐,什么题目都往里面装”。
阅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找到了核心,做起来就简单、快捷、有效。你在核心之外的外围,做了很多的事,很忙,很累,效果却不明显。就内容的理解来讲,核心能力我找到5个:(1)概括的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3)抓重点句、关键词的能力。(4)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5)联系生活来理解。一个小学生,以上5个能力扎实了,阅读能力一定“优秀”。5个能力,一个学期主攻一个能力,也只要5个学期。小学中年段,以“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训练”为主,到了高年级,完全可以“指向写作”。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就是花90%的教学时间去纠缠那可能不懂的“10%”。其实,教学应该是,用90%的时间去教学生90%的“不懂”。一篇课文,学生90%不懂的在哪里?——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课文写什么,白话文,一个字一个句的,写着呢。无数的学生对“怎么写”处于“文盲”状态。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老在“理解”上;偶尔的“指向表达”,只是点缀,只是“理解”的“锦”上,添了朵体现理念的“花”。常有老师说,这么简单的课文有什么好教的。要让说课文“简单”的老师,写出一篇课文般“简单”的文章来,全中国大概没几个语文老师敢站出来。指向了“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了不简单的一面。
记者:读了你的课例《理想的风筝》,我发现,里面有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有理解“中心”,却又感觉你的课,的确是“指向写作”的,这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是不需要“内容理解”。“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排斥“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是“写法的理解”的基础,没有对内容的基本把握,“写法的理解”定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然而“内容的理解”要简化,“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崔峦语)”,“内容的理解”不用花那么多的力气去抠,“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有内容上的理解,但要求所作的训练,直指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拿着课文中的一个反问句,要求改成陈述句;或是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词“机智”,反反复复地让学生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机智”。一堂课下来,学生恨不得喊“机智啊机智,真他妈的机智”。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要“理解内容”。“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就是它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不是目的,“内容的理解”背后,站着“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
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我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还站着:(1)为了让学生领悟“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2)故事有了“小标题”,便于下面的“四条构思线”的教学的展开。教学《理想的风筝》,我也让学生揪出文中的刘老师“乐观、顽强”的品质特点,然而并没有让学生去“细抠”:哪些字词能看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而是转向了它背后的“写”:前两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表面看没什么关联,内部却有着关联;几个故事能否放一起写,要看它们有无“内在的关联”。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东西。例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用专家的话来讲,那就是“本体性课程内容”。语文的“本体性课程内容”,低年段应以“指向朗读、写字”为重点;中年段应以“指向阅读策略”为重点;高年段应以“指向写作”为重点。当然,任何“本体性课程内容”的教授,都离不开“例子本身的内容”。两者的关系怎么处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么处理:“内容的理解”要指向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也是“本体性课程内容”;然而又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往前走一步,走到“为什么这么写”那里去。
记者: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从你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了破解形式奥秘的美好未来。祝愿你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能够走得更深、更远、更好。
管建刚:谢谢。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是“现存”着的。一篇课文摆在那儿,内容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没有“现存”,一切都“隐匿”起来。这种困苦,对于有志者来说,不是不幸,恰是荣光:开辟者的荣光。再次真诚地感谢小学语文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