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时间:2019-05-14 13:2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第一篇: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分流和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属性中的不良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在侵蚀我们的干部队伍,少数领导干部经不住考验,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个别干部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用手中权利做交易,放纵违规,采取各种手段大量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最后沦

为腐败分子。所有这些已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的形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个人利益驱动。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刺激了人们物求欲望的增长,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意识形态的强大约束作用维持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等传统美德逐渐弱化,使得一部分人物欲膨胀,形成金钱至上和商品拜物观念。在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中,个别领导干部在资产评估、转让、重组中利用职权大做手脚,侵吞国家和集体资产。同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承包经营,也为企业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的行使用人自主权,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任人唯亲;有的利用经营自主权,盲目决策,由厂长个人说了算;实行承包经营,只包盈不包亏,出现了“穷庙富方丈”;有的办暗厂、参暗股,由配偶、子女承包下属企业,承担企业采购供应,把国有企业的“肥水”流入“私人田”。通过贪污、挪用、行贿受贿等各种不正当手段,大发不义之财,严重损害集体利益,侵占群众利益。

二是廉政认识不到位。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反腐败斗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往往把经济建设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廉政工作对立起来,出现了许多模糊认识和谬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难以避免,纠风整纪搞多了,会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为腐败是开展经济交往的润滑剂,是消除计划经济约束的催化剂;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不发达,只要经济上去了,腐败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了;认为消极腐败现象是大气候决定的,别人搞,自己不搞,就要吃大亏。这些错误的观点,阻碍着企业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侵蚀着少数领导干部的心灵,使一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思想滑坡、道德沦丧、行为失控,忘记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的原则和纪律。甚至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成为企业的“蛀虫”,沦落为腐败分子。

三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首先是监督意识不强,有些党员干部怕报复、怕伤和气、怕招惹麻烦,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其次是监督渠道不畅通,对一些应该公开的厂务不公开,一般干部对一些敏感、重大的生产经营问题了解的甚少,想监督而又无能为力。一些党员干部汇报思想、报告工作不及时、不全面,有的只向主要领导汇报,而不向一般党员干部汇报,群众看领导是雾里看花。有的在民主生活会上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只谈成绩,不谈缺点,不批评别人,也不愿别人批评自己。再次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表现为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偏重事后调查,忽视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以致个别干部钻了监督不畅的空子,成了无人监督的特殊干部,工作中随心所欲、违法违纪。

上述问题是当前反腐昌廉应当重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制度,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的认识。

1、严格理论学习制度。要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党风廉政的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学习教育要经常化、长期化,对学习教育的检查,要轻过程、重结果;轻形式、重质量。要通过理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勤政、廉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帮助党员干部正确对待名利和权力,正确对待金钱和女色,正确对待纪律与自由。

2、变化教育手段,注重教育质量。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变化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在电化教育观看党风廉政建设警示片的基础上,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活教材。一方面树立企业反腐倡廉的正面典型宣传引导,弘扬正气;一方面深刻剖析企业反腐倡廉的反面案例,立镜为鉴。针对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现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案例剖析,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直观性,提高教育质量。

3、找准对象,突出重点。廉政教育的对象要以党员领导干部与管钱、管物、管人部门的党员干部作为重点,通过教育使他们弄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权力是为谁服务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努力增强他们的宗旨意识与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教育的内容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条例》及党纪国法教育为重点,通过“三个代表”教育解决为谁当官、为谁掌权的问题,通过《两个条例》及党纪国法教育解决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监督机制作用,不断加大监督力度。

1、增强监督意识,营造监督氛围。要把增强监督意识作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来抓。一是增强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在党内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在干部队伍中也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干部,教育他们树立平等意识,时刻把自己置于集体领导和职工群众监督之中。二是提高党员、职工群众的监督意识。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不避祸福,无私无畏,大胆监督。三是注意保护监督人,对给监督人穿小鞋、假公济私实施报复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责任人要从严处理,努力营造有利监督的良好氛围。

2、把握关键环节,突出监督重点。首先是领导班子成员要互相监督,特别是一把手要自觉接受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杜绝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现象,开好民主生活会,特别是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上级组织要派人参加下级组织的民主生活会,督促与会同志对有关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次要接受党员、职工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要自觉参加党的支部生活会,放下架子,倾听职工群众呼声,改进工作与作风。再次是要健全纪检、监察、审计、法律顾问四合一的监督机构,把党内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四是要加强监督人员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恪尽职守,秉公执纪,精通业务,能真正履行监督职能的人才队伍。

3、加强民主监督,强化厂务公开制度。实行企业内部的厂务公开工作,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有关方面的工作越是公开,越是透明,越能形成廉政监督的良好制约机制,也越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重大决策,特别涉及到职工利益的政策措施,更要谨慎从事,要加大工作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规范操作规程,切实加大职工参政议政的力度。对职工群众关心“热点、焦点”问题,要实行最大限度的公开。同时应采取多样化的公开形式,注重实际效果,定期召开职代会,定期发放厂务公开征询单,定期组织职工代表对企业重大工作实施情况现场巡视评议,实施厂务公开公告栏,设立意见箱等,确保企业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正确性。

4、激励和制约同步,建立有效地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使其获得与责任和贡献相符合的报酬,同时要规范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增加透明度,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激励必须与考核制约同步,不能只讲报酬,不讲奉献,只讲增加收入,不讲贡献与责任。激励要到位,考核要严格,既要采取年薪制、期股奖励等形式,有效地激励经营管理者,使其劳有所得,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克服那种由于收入与贡献不平衡而导致公开拿不到,就偷着干的现象发生,又要严格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与责任,加大审计力度和财务监督,全面考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尽职情况,用真实的贡献核实其应得的报酬。对实行年薪制的企业,坚持先审计后兑现,不审计不兑现的做法。对那些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不仅要扣其所得,还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只有这样,经营管理者才能拿得安稳,群众才能服气,企业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努力做到:

1、细化责任目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细则,把责任目标细化、量化。做到易操作,好对照、好执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明确目标要求,不留“死角”,责任到人。区分集体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与分管领导责任的界线,让“板子”打到具体人,真正做到有错必罚、罚者心服。

2、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执行责任制,在执行中要自觉主动,不打折扣,不走样。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标要以解决已经发生的腐败现象为切人点,治本则要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着眼点。当前企业发案中最高的是贪污、挪用公款、借企业改革改制大量侵吞国有资产。要把握特点,秉公执法,严肃惩处,重点放在清理整顿住房和交通工具、为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提供优惠和用公款吃喝,编织个人关系网等问题上。在治本方面,除抓好思想教育、加强班子建设和强化监督外,要在制度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下功夫。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领导干部在如何运用权力,对待金钱和物质享受等问题上容易发生思想变质的现实,加强研究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建立一个步步设防的监督制约机制,使企业领导干部“不想以权谋私,不能以权谋私,不敢以权谋私。”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廉政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3、树立长期斗争的思想。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将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党风廉政建设是我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要不断地开展教育,揭示腐败现象的危害性及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到警钟长鸣,紧绷“防腐”之弦,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克服麻痹厌战情绪,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昂斗志,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不断探索和实践,争取反腐败斗争的彻底胜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浅谈社会中群体腐败的原因及治理的对策

浅谈社会中群体腐败的原因及治理的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的主体特征,提出了“群体腐败”的概念,并从法律,道德和社会学的角度分别剖析其实质,阐明这种腐败现象的特征及危害性。通过对群体腐败与一般腐败现象产生原因的共性分析以及产生群体腐败的具体原因的进一步探析,提出了遏制这种腐败现象的治理方法。关键词:社会群体腐败腐败现象治理对策

正文:当前,理论界依主体不同将腐败划分为个体腐败和集体腐败。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在揭露出的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中占有相当比例的“窝案”、“串案”却无法简单归属于其中任何一种类型,这个问题不解决便无法对各类腐败现象“对症下药”。事实上,“窝案”、“串案”都是典型的群体腐败。对这一点人们尚未充分认识,这与反腐倡廉形势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本文旨在对群体腐败现象进行理论分析,认清其本质和成因,探求遏制住这种极具危害性的腐败现象的理论基础和治理方法。

一、群体腐败的概念和特征

㈠群体腐败的概念

群体腐败同其它腐败现象一样归根结底就是以权谋私,只不过在行为主体和手段上与众不同:它的行为主体是群体,手段是联合、互利。从法学角度看,群体腐败本质上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共同腐败行为,构成犯罪的群体腐败在法律上归属共同犯罪。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通过的新《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1〕。构成犯罪的群体腐败适用于此,原因在于满足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对犯罪有共同的故意,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在群体腐败犯罪行为中,尽管各个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具体分工、参加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行为都是围绕着共同犯罪目标——谋私利,通过彼此联系、相互配合,对所产生的危害结果都起了一定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群体腐败本质上是一种集群行为。社会学意义上的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相对自发的、未经组织和不稳定情况下,因某种共同的影响和刺激而发生的行为〔2〕。个别腐败分子在相对自发、不稳定情况下,因谋求私利的刺激而联合行动,这便是群体腐败。㈡群体腐败的特征:

1.终极目的个体化

它的首要特征是:在群体的形式下追求个体的最大私利。

2.谋利形式群体化

群体作为群体腐败的行为实施主体,只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整体。正所谓“成员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使得群体腐败的谋利形式呈现群体化特征。

3.成员的互利性

互利性是群体腐败最鲜明的特征,腐败群体的成员往往是或主动或被动地结合,因为在这种结合所产生的联合行动中他们彼此利用、各自得利,相互帮助、相互提携,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4.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群体腐败具有隐蔽性,主要是指它的发现和处理困难、复杂。

5.渐趋恶化性

群体腐败的发展会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形成恶性发展。集群行为的特征使其质的恶性发展表现在,成员间的相互联合经过屡次反复后,便会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较紧密的结合,导致群体稳定性加大。这样发展的结果,便会最终产生一个有组织性目标、有实体形式的腐败集体。

二、群体性职务犯罪成因

群体性职务犯罪是指在同一单位、机构或案件中,拥有公共权力的一些人或集体成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团体成员或个人私利的犯罪行为。通过对此类案件的调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道德修养的不足

由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形成,加之近几年来,由于许多地方和单位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致使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价值取向发生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导致一些人私欲膨胀,滑向腐败的泥潭。群体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二)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抱着“别人能捞,我也能捞”的错误心理,将手中权力资本化、商品化,肆无忌惮地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如某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所长何某、副所长蓝某和黄某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上便利,通过订购挂历虚开发票、虚拟拨款等手段,违法套取本单位所管理的国有资产23万余元私分给全所职员。

(三)认识上的误区

发生群体性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其单位的负责人和单位职工都是事后才知道他们侵吞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事前均认为是为单位职工谋“福利”,而且是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人人都有份,不会构成犯罪。某县电业公司虚列无电村工程款42万余元,在春节前以发劳务费、奖金名义集体私分。直至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该公司领导干部职工还不认为是犯罪行为。

(四)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打击不力

有的检察机关在查办的私分国有资产以及共同贪污等群体性职务犯罪案件中,除了依法追缴非法所得上缴国库外,数额不是很大,影响不是很坏的,能够作不诉的就在检察环节消化掉;数额较大,影响较坏的,就诉到法院。而法院也是能轻判就轻判,首先是考虑免除刑事处分,免不了的即考虑判缓判;数额很大,影响很坏的,法院也只是在最低量判幅度内判决:量刑幅度3至7年的,判3年而不是判7年。打击不力助长了个体性职务犯罪和群体性职务犯罪的发生。

(五)管理制度薄弱

一个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严密或执行不力,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成为引发和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从查处的案件来看,虽然单位内部各方面也有一些规章制度,但大都不完善或形同虚设,内部管理混乱,财务账目不清。主要表现在小金库仍然屡禁不止,致使单位资金监管失控;财务制度形同虚设,领导个人说了算,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普遍。近年来,某县所查处的涉嫌群体性职务犯罪的单位,无一不设有小金库。

三、预防与治理群体性腐败的对策

㈠国家层面

1.加强思想教育

应该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逐步构建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一是要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二是充分运用典型的案例和本地本部门查处的案例,积极开展法纪教育。三是要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实践证明,要保持党的作风建设与时俱进,务必“苦”字当头。四是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遏制权力的滥用

要防止权力的滥用,遏制群体腐败,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健全、完善和强化权力制约机制,构建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

建立外部制约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握好四点:一是广泛性。凡是群众办事经常碰到的制度,要全部向社会公开;二是科学性。制度要切合实际,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彻底性。凡是与群众直接有关的制度,无论对部门利益有无影响,都必须公开;四是严肃性。注意抓制度的检查落实,出台一项,落实一项。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环境条件。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我们先后建立了亲属回避、干部交流、岗位轮换等制度,通过调整干部的工作领域,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社会基础,有效地限制了权力的滥用。二是适度分解权力,形成相互制约的新格局。针对一些基层单位、部门和个人集权过重又缺乏制约的情况,对人、财、物等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权力进行适度分解,改变单一的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从而达到遏制或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目的。三是实行管理交叉。即对同一工作分别给不同的单位、部门和个人以一定的管理或检查职能,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

3.加大群体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

以查处大要案为着力点,逐步构建不敢腐败的惩处机制。一是要多渠道多层次深挖案件线索,扩大案源。二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从对象上讲就是要把管钱管物、管人的部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作为打击的重点,因为这类案件影响大、危害也大;从行业上来讲要把垄断性行业和执法监督部门作为重点,从问题上讲要把反贪污受贿、行贿诈骗、严重以权谋私和挥霍浪费作为查处的重点。三是要动真碰硬,一查到底。查处群体违纪案件是一项艰苦任务,特别是查处“能人”、“红人”、“名人”存在的群体腐败问题,困难多,难度也大。解决这个问题,党委要支持纪委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既要敢于碰硬,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又要善于办案,讲究政策和策略,提高办案水平。

㈡大学生方面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遇到腐败现象是,拒绝诱惑并且勇于与其作斗争,在强权、利益前做到不低头,永远坚持廉洁修身。现在的大学遇着小社会志称,而这小社会有着与大社会一样的腐败。父母给予的学费、生活费用在大吃大喝、赌博等事上面着实令人汗颜。大学生不仅要动的学习廉洁修身知道,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育他人。具体应做到:

1:围绕学生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作为学生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袭击、加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2:加强思想教育

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依法实行自己的权利。为反腐倡廉做出自己的努力。

注释:

〔1〕新《刑法》第25条。

〔2〕《当代社会科学大词典》社会学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第三篇:腐败原因分析

国内腐败原因分析

今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对一项全国优秀金融论文评比进行公示时,披露了央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的一份名为《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的课题报告。上述报告详细披露,中国腐败分子通常利用现金走私、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对外投资以及信用卡工具等八种途径向境外转移资产,上述报告并称这已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了影响,而且对于外逃腐败分子及其转移资金数额,至今仍没有公认的统计数据。

上述报告还援引社科院的一份调研资料披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逃党政干部,公安、司法干部和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驻外中资机构外逃、失踪人员数目高达16000至18000人,携带款项达8000亿元人民币。

这份课题报告显示的完成时间为2008年6月。而2008年至今,国内腐败分子在落马大小官员的审讯中暴露出来的贪污腐败上亿不明来源财产的情况比比皆是,已经不足为奇。最近在网上网下火红的“最牛工商局长”,因记者暗访而大闹出版社的辽宁省工商局长儿子经营的,据连锁店总公司证实融资必须在800到1000万以上包点连锁店的资金来源不明,让此局长停职接受调查了。且不论纪委和检察院之前哪去了,此局长不明来源的巨额财产不过是表面事物,在其背后人民和国家的权利受到了怎样的侵害是无法计量的。

国内腐败问题,协同“三公”消费、行政不作为等,在经济发展到所谓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人民依然普遍深感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基本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的今天,早已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实问题,而腐败问题,首当其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腐败,同时是一种犯罪行为。从犯罪学的角度看,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呈星云状的。腐败分子的“事迹”在主流媒体的描述中,总是给人们一种这样的感觉:腐败分子是自己选择了堕落,是其本人经受不住金钱、美色、权欲等自愿一步步走向腐败犯罪的深渊。他们有这样的一套逻辑——难道位高权重者的贪官们还有什么在逼迫他们贪污腐败吗,况且那些声色犬马的生活是多么诱人,经受不住诱惑也是很正常的——并以此为腐败横行的主要原因。腐败犯罪片面归罪于个人因素,不仅导致了腐败的真正根源得

不到科学认知,更因此招致了治理腐败所谓“杀鸡儆猴”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也形成了越打击越腐拜,腐败官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民愤越来越大的局面。

在现代犯罪学理论中,犯罪原因不能片面的归咎于个人原因,每种犯罪行为都是由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构成的,腐败也不能例外。

在西方有这么一句哲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在国家成立之初,人民放弃私权报复而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力让渡出来,交给国家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这不只是西方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我党自立党之日始,就坚持党和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观点。而国家权力具体实施是通过国家机关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立法、司法行为来实现的,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决定权力的去向。当强大的国家权力由个人支配,权力就会在各个领域寻找制度漏洞,或出卖权力或以权谋私。犯罪学认为,犯罪人都是理性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都会计算其犯罪成本。犯罪成本等于惩罚力度与受惩罚概率的乘积。在我国,对腐败犯的刑罚可直至死刑,腐败犯罪的惩罚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腐败犯在我国受到调查审判的概率有多大呢?前不久广东茂名市原市委书记被停职接受调查时曾言:这位高官的话到底有多大的真实可信度,我想,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也即是说,因腐败犯罪被发现,进而被调查,再被判刑的概率是如此之低,而犯罪后受惩罚的概率过低,直接导致的是贪污腐败的横行蔓延,国家法律追求的公正和效率两大目标和党政形象,更是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另一方面,与我同源共根的我国香港和新加坡却有着廉明的政治环境。我国香港和大陆在地理上唇齿相依,但是香港的政治清明度是世界公认的,作为拥有76.7%华人华侨的新加坡更是清廉之邦。其实,我国现阶段所处社会各种矛盾凸显的转型期,在西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跟不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市场经济拜金主义等固有的局限;社会竞争环境恶劣社会保障缺失等原因下,掌控了国家权力的人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现象也一度非常恶劣,而并不只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以说,在我国大陆,腐败犯罪人的因素被过度放大,而社会层面的因素被人为忽视。

因此,国内严峻腐败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当前社会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导致的权力监管与权力过度集中的脱节。我想说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包括腐败问题在内,许许多多的问题都不可避免,这不是形而上的不可知论,而是历史唯物观。个人的原因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被激化也是历史条件下的必

然。再者,无论是什么问题,包括腐败问题,个人原因也好社会制度原因也好,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当然的,这不是说我们要任由腐败犯罪的发展,而是要认识到,腐败问题在我国现有阶段的治理,绝对不能只强调个人的道德素养的缺失或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应该尽最大努力推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尤其要在社会矛盾凸显的今天完善权力监管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国家蛀虫对国家财富的窃取和对人民利益的侵害。

第四篇:村官腐败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论文3000字

村官腐败问题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村官,村干部,腐败,贪污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农村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村财政的“腰包”开始鼓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村干部法治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自律意识不强,存有“升官发财”的思想。由此也出现了“村官”腐败的现象。

正文:村官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发生在群众身边,发生在社会生活相对贫困的人群中间,不仅直接伤害群众的感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由此引发了群众上访、举报,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尽管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查处了一些案件,但村干部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村干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日趋严重,从对查处案件的调查分析看,“村官”腐败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是贪污挪用公款相当突出。从近年查处的“村官”腐败案件来看,村干部腐败的主体80%以上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系贪污、挪用公款居多,贪污挪用公款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费,隐瞒人口差额款,占地赔偿款,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荒地款等等,几乎遍布支村两委职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村干部同时涉嫌贪污、挪用两个罪名,贪污、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村官”犯罪涉案数额呈上升趋势。从过去的几百元、几千元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万元以上的经济大案比例明显提高。

二是编造事由虚报开支相当严重。查处的案例中,大大小小涉及“村官”公款吃喝问题,部分村每年用于吃喝的费用达到几千元或上万元的已属平常,一些“村官”将吃喝费用视为正常的财务支出科目,并认为公家的钱财装在兜里是犯法,但吃在肚里不犯罪,便以待客、跑项目、购物资等各种事由吃喝招待,虚报吃喝招待开支,贪污公款中饱私囊。愈演愈烈的吃喝风为“村官”损公肥私创造了便利;有的“村官”隐瞒收入或虚列支出,侵吞公款。

三是失职渎职现象相当明显。查处的案例中,“村官”在工作中失职渎职时有发生,处理村级事务不按照议事程序办,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借宗族势力滥用职权,恃强欺弱或偏亲向友,肆意侵犯村民人身权利。部分村官还利用村里公共事项为机会,不经集体讨论,私自将事项交给自家族人办理,发放误工补贴,群众反应很强烈。

四是违法违纪手段多种多样。从的手段看,有的“村官”挪用公款,用于临时还贷、注册验资、炒股等经营性活动;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土地补偿款;有的利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挥霍等;有的是违反财务规定,公款私存或转借他人获取利息,或为企业、亲友提供经济担保;还有的是财务管理混乱,坐收坐支,吃喝玩乐,随意开支等。

这些村官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的甚至造成村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导致“村官” 违法违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村官综合素质不高。部分村官为官“动机不纯”。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则更加直接,为了捞几个钱;有的甚至认为,村集体的财物就是我的财物,我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有的认为当上村官就有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上任捞一把,捞完就走人;有些村官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国家干部,即便贪点钱财受点贿,也构不上职务犯罪等等,归根到底是法制观念缺乏、思想素质不高的表现。

2.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当前,绝大数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账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村官权力过于集中,所有支出全凭一把手说了算,白条自批自支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较为常见。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担心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含糊其辞;有的虽然公开了,但公开的内容隔靴挠痒,应付上级检查。有些村会计管账又管钱,干部批钱又花钱,为村官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3.乡镇监管机制缺失。部分乡镇领导有“村官不算官”的思想,认为只要他们把工作搞好,社会稳定就行了,至于廉洁方面,反正村干部手里没什么权而且实行村账乡管了,出不了什么事;有些领导即使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包庇、袒护有经济问题的村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村官的腐败。

4.村民监督意识淡薄。首先是自治意识、自治观念淡薄。村民奉守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只忙于自家发展生产,对村里事务不闻不问,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失或者能过得去,对村官的违纪违法行为也就视而不见,就不愿意去得罪村官;有的村民虽然发现村官的越轨行为,但找不到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又怕村官打击报复,也就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有些村虽成立了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小组,但其成员往往是村官的圈内人,裙带关系比较严重,再加上理财小组每年的报酬还要由村里发放。由此,这种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了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村民无法监督,也无从监督。5.查处力度不够。涉农案件涉案金额一般不大,关系错综复杂,村民因乡里乡亲、拉不下面而不配合,取证特别困难,在客观上助长了村官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法院对村官职务犯罪的“缓刑”判决率较高,刑罚的威慑功能有所削弱。被判处缓刑的村官返回村后,还炫耀自己是被冤枉的,甚至扬言要打击报复。而纪检监察机关因职务犯罪的村官没有职级,又非党员,只能查处,惩治乏力,无法起到威慑作用。

防止“村官”腐败,1.加强思想教育,使村官不想腐败。要把村官廉洁教育工作列入党政干部教育体系之内,形成经常性的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乡镇党委作为村干部的直接管理者,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干部的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村干部依法施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从根本上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进行曝光。

2.完善监督机制,使村官不能腐败。坚持和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党组织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监督,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自觉抵制利己主义思想,预防腐败。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每年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述职、述廉一次。通过进行述职、述廉,加强对村官的监督。发挥村级纪检监察信息员的监督作用。由县纪委在各行政村聘请村级纪检监察信息员,并规定村纪检监察信息员对村组重大事项拥有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反映权;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对村干部勤政廉政情况进行深入监督检查。

3.强化财务管理,使村官不易腐败。一是完善村账乡管制度。二是完善民主理财制度。理财小组成员不能由村干部指定而必须真正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其年终报酬由乡镇统一发放,以摆脱对村里的依附关系,进行独立、有效的监督;加强督促和反馈,对不按时公开或公开不规范的,应弄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三是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经管和审计部门要对各村的财务进行一年一审计和一任一审计,把村级财务纳入审计和任期审计的范围内,强化村级财务的监督。另外,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监督,保障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4.完善用人机制,使村官不愿腐败。当前要着力在农村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公平公正选人。选任村干部要实行公推公选,真正实现民主,让那些能力强,作风正,品德好,群众信得过,能真正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人担任村级干部。村干部在选任途径上,重点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挑选知识型人才;面向私营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种养专业户和致富能手,挑选经济型人才;面向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挑选管理型人才。对本村找不到合适人选的,可从邻村物色合适人选或从乡镇干部中选派。二是充实年轻力量。要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入农村干部队伍,以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一整套面向村官的激励机制,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村官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工作成绩突出,清正廉洁的村官,要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五篇:关于小官贪腐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本站推荐)

关于小官贪腐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关于小官贪腐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借助手中权力贪污、挪用、侵占公款和集体资产,违纪违规乃至职务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在群众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已成为引发农村基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当前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把握、有效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的主要特点

1、贪污贿赂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活跃,村干部贪污贿赂涉及到各项民生工程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补偿、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置等领域。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由传统的挪用贪污侵占型向贿赂型转变,不再以简单的贪污、挪用公款或打白条等形式出现,而是在体制、管理漏洞上做文章,披着合法的外衣打着“擦边球”,采取多报、虚报村民人数、种植面积等手段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再用虚假账户或伪造签名来据为己有。有的以合法形式作掩盖,在招投标中废标、串标、泄标,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变更工程量、虚报项目、虚列工程支出等,从中浑水摸鱼。同时,一些村干部为了得到领导的关照,争取项目或资金,出现向某些领导和权力部门行贿的行为,有的在集体土地出租、村级事务管理中,公然索贿受贿。如**镇**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人,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贿赂。我县村官贪污受贿占总数的87.5%,尤其是贿赂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占查办总人数的62.5%。

2、违法犯罪村干部群体越来越大。近两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大量资金、项目流向尚不富裕的乡村,给不法村干部以可乘之机,违法犯罪村干部从富裕的城中村向全县偏远村扩大。一些村干部违法犯罪作案时间跨度越来越长、作案频率越来越高、单笔金额越来越大,累计金额也大。2012年至2014年三年中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村干部8人,今年已立案查办了村干部7人,大部分为较为贫困的村。

3、“能人贪腐”初露苗头。在“能人治村”过程中,一部分成功人士返乡当了村官,他们有眼界、善谋划,有热情、肯投入,这些人加快和带动了地方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好评与欢迎。但从近年查办案件来看,村官中“能人贪腐”现象已有显露,一部分村干部巧借“项目兴村”名义,不通过主科学民主决策,搞个人说了算实施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后转而虚报冒领套取国家项目资金、强农惠农资金,导致违纪违法,且呈现出“小官大贪”现象。如今年查办的**镇天花坪林场“能人村官”丁某案,丁某在积极为村民向上争取修路、改电、饮水、项目的同时,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会计郑某虚列工程,套取水利项目资金2万元,该案已经检察机关刑事起诉。

4、“窝案串案”增多。从近两年查办的“窝案”来看,案件的群体性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村干部违纪违法主体由以往的单个作案,转向共同作案。在贫困山区,村干部往往利用群众信息闭塞、不敢监督以及账目混乱的时机,抱团腐败、伙同贪污。如**镇**村支部书记**在协助镇政府从事公务过程中,伙同其他2名村干部,采用侵吞、虚报、冒领等手段贪污公款。****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某与原两任会计**某、**某及现任会计**某,采取收入不入账、套取村集体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3万元窝案。

二、农村基层干部贪腐的原因分析

在当前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仍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干部自身素质偏低,党纪法治观念淡薄。村干部中除引入大学生村官和引进的能人村官外,80%以上的村干部是从“留守农民”中产生的,文化程度低。在查处的违纪违法村级党员干部中,初中以下文化占75%。受年龄、文化水平、党性修养、自身素质的局限,往往自警自律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有的特权思想严重,作风不民主,搞“一言堂”,为所欲为。加之村组干部待遇普遍偏低,面对农村工作条件艰苦、事务烦琐、工作量大,心理不平衡,要求回报和补偿,因而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好处。部分村组干部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作案手段高明,不易被发现,因而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有的村干部认为自己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不拿国家工资,即使出了事,大不了不当村干部,违法犯罪成本低。前几年,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的比较少见,发现问题后多是采用纪律处分的方式,致使一些村干部对法律惩处有恃无恐。

2、宣传教育缺位。一些乡镇领导片面强调发展经济,忽视对村干部进行思想、政策和法纪教育,对引进的“能人村官”,只考虑其成功的一面,忽略了该群体长年在外务工经商打拼且游走在法纪边缘的特点,容易主观武断,忽视或疏于教育引导,致使少数村干部急功近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膨胀,把村民赋予的权力作为满足私欲的工具,导致手中权力异化,一有机会,便滑入违纪违法的深渊。

3、制度落实乏力,财务管理混乱。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种支农、惠农资金的空前投入,基本都建立了村务公开、村财镇管、惠农资金一折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对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及防范村干部违纪违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基于复杂的镇情村情,这些制度运行不

一、执行不平衡,有变通走样的现象。一是私设“小金库”。由于乡镇无法对村级收支进行实时监控,一些村将部分收入不入账,另设“账外账”,使“小金库”成为职务犯罪的“温床”。二是乡镇审核流于形式。由于乡镇不能完全掌握村里的实际收支情况,其审核走形式,一些乡镇财务人员只负责给村里理财做账,不去审核、监督村里的收支,只要票据正规就可以入帐,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合理化,给违纪违规者以可乘之机。个别村干部与财政专管员相互串通,瞒天过海。三是书记、主任凌驾于制度之上,有的村支书或主任既是资金支出的经手人,又是审批人。有的村没有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农田、林地流转情况、宅基地审批和民生工程实施等事项。有的村“半公开”,有的村“假公开”,有的不公开。有的虽实施了村务公开,但有的村干部却利用一些出门在外、智力低下、出行不便的农户,以代办业务为名将存折及证件收集手中,要么收取“代办费”,要么在大笔资金的诱惑和失衡心理的驱使下,借机贪挪挤占、套取惠农资金,最终导致违纪违法。

4、监管机制缺失,监管不到位。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管不到位。目前村干部的管理,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组织部门管党建,民政部门管选举,镇财政代管集体资产和离任审计,镇级政府对其工作指导。少数领导有“村官不是官”的思想,认为村干部只要能完成经济发展指标,倚重多、监督少,导致政府和部门监管体系不健全,很少对村干部形成有效制约。二是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对一些村级工程项目建设及资金的使用、分配,县直职能部门缺乏全程性、系统性监管;乡镇财务对村财务的指导、管理、监督不力。三是民主监督不到位。一些农村党支部党的生活不健全,党内监督无力。一些别有用心的村干部打着村民自治的幌子,把自己凌驾于自治组织之上,没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习惯。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能力弱,对村级事务的管理没有全程参与监督,事前事中参与监督少,事后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群众监督难以落实,多数村民忙于自家生产,对村里事务只要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一般都不管不问。有的村民对村里事务虽有意见,但缺乏举报监督措施,不会固定和列举证据。违纪村干部为了不被查处,解除相互制衡,往往协商共同违纪,达成攻守同盟,致使纪委和其它部门对此类案件的查办难以深入,不能有效遏制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

5、执纪办案疲软。个别乡镇党委对违纪村干部平时也有所察觉,但考虑到“能干事的村干部难找到”,怕查了案子伤感情,影响工作积极性;有的怕查了案子乱了班子,于是能捂则捂、能拖则拖,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予以袒护,用组织处理代替党纪政纪处分,搞“内部消化”,导致村干部“带病在岗”,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少数村干部违纪违法歪风的蔓延,最终使小案拖成大案,个案酿成窝案。一些乡镇纪委书记分管工作较多较杂,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案件查处上,乡镇纪委委员基本上都是兼职,对纪检监察工作业务不熟悉,对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基本上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这种惯性积累也成为近年来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频发的原因。

三、遏制当前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对策

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坏,危害大,如何有效遏制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显得尤为紧迫。

1、强化教育提高人,使之“不想违”。一是要强化岗前培训。针对村干部换届流动快的特点,抓好岗前培训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有效运用“任前谈话”和“廉政承诺”两个重心环节,确保村干部上任伊始能对党纪国法有认知,增强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性。二是要突出政策法规教育。随着村干部协助政府管理行政事务的增多,对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中要加大政策法规教育的力度,依托村级“三会一课”、远程教育、半年群众评议、述职述廉等活动开展培训学习,实现常态化教育,提高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民主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三是突出警示教育。组织村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案例剖析、旁听法庭庭审、罪犯现身说法等方式进行警示教育。尤其要对“能人村官”急功近利、想有作为的想法予以引导,促其守法纪、讲规矩,自觉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确保“不想违”。

2、健全制度规范人,使之“不能违”。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加大内外监控力度。一是健全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村级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党员大会议事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按照“四议两公开”议事规则进行,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二是完善“村账镇代管”制度。乡镇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职尽责,对村里的支出严格进行形式上和实体上的审查,实行收支两条线,取消乡镇管理以外的一切账户。按照省“三资”监管新办法要求,进一步理顺村级“三资”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监督责任,切实解决管理粗放、监督乏力的问题,以有效防范村干部违纪违法。三是完善“三公开”制度。党务和村务要及时全面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重点是定期公开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农村低保对象评定、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救灾救济资金发放等群众关心的事务财务情况,收支明细账由乡镇定期在村委会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完善村干部接受村民质询和民主评议制度,切实规范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四是要积极创新长效监管机制。乡镇党委政府、县民政及组织部门要加强协作,把好选人用人关,防止不法之徒混进村干部队伍。探索村“三委”(支委会、村委会、监委会)的有效制约、制衡机制,把村官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村干部“不能违”。发挥村级监督委员会作用,实行“会签制”,严把费用审批报销关,落实好书记、主任共同会签,财务监督小组集体审查制度,对因把关不严,造成集体资金流失、浪费的违纪违法行为,追究相应责任。要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制约作用。县民政、农林、人社、住建、交通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对所拨付的村级项目资金的使用、分配,进行全程跟踪监管,财政、经管等主管部门应经常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监督,对监管不力导致所拨付的资金被贪污、截留、挪用的职能部门有关责任人,坚决进行问责。五是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强化村干部任期审计和项目责任审计。

3、增强保障激励人,使之“不愿违”。村干部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大、待遇差,年报酬不过一万元左右,一部分村干部违纪违法与待遇过低有关。因此,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深化政治激励关怀机制。从政治上关心村干部,将优秀村干部推荐到县市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树立典型并给予相应待遇,增强其从业荣誉感、自豪感。适度提高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的名额和频次,拓宽其发展出路。二是努力提高经济待遇,全面执行村干部待遇最低保障和符合条件的村主职享受乡镇班子副职待遇制度,逐步缩小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正职与副职之间村干部工资差距,打破失衡心态。三是建立村干部补贴正常增长机制,探索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适应的补贴待遇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村干部奖励机制,发挥好以奖代补激励作用。四是强化保障机制。建立村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干部离任补助和困难救助机制。继续推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通过探索实行各种激励保障机制,使村干部在思考中理性取舍,选择“不愿违”。

4、加强惩处震慑人,使之“不敢违”。引导好群众监督,实现信访举报、民意收集、舆论导向与制度反腐的有效对接。加强与检察、审计、财政、农经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和配合,盯紧惠农支农资金集中的农林、民政、社保、交通、农业开发、土地城建、土地征用等领域,优先查办直接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乡镇纪委要切实履行查办案件的职责,积极查处管辖范围内的违纪违法案件。全县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村级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侵占农村低保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征地拆迁补助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等案件,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严格执行“一案双查”,严肃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监管责任。通过案件查处和通报,形成威慑。加大案件剖析力度,堵塞诱发犯罪的制度及机制上的漏洞,遏制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发易发势头。

下载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浅议领导干部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历史性课题。从近年来出现的......

    对农村基层干部腐败原因的思考及治理对策

    针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村官”腐败现象出现高发态势,而且腐败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而今年中纪委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又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认真思考这些村官们何以产生腐败......

    企业欠税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合集5篇)

    企业欠税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企业欠税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2007-02-02 21:56:22×企业欠税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 长期以来,企业欠税的问题一直比较严重,户面广、时间长、数额大......

    企业避税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企业避税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论述了避税的定义,分析了企业避税的现状和原因,站在征税机构和办税人员角度上考虑分析了企业避税的原因,指出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和个......

    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知识经济的依托是人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一场激烈的人才“世界大战”正在全球展开。不......

    腐败防治原因分析详解

    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我国现行《选举法》制定于1979年,此后虽经三次修订,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选举法》......

    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陈良春何允海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国家的稳定,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土地的管理已成......

    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村干部在土地管理中腐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黄放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国家的稳定,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土地的管理已成为农村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