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如何进一步做好人大司法监督工作(范文模版)
论如何进一步做好人大司法监督工作
实施司法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在党的领导下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近年来,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的司法监督工作紧密围绕全县的工作大局,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制约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题工作汇报、执法检查、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等基本形式,针对司法机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司法监督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有力地深化人大司法监督工作。
一、提高认识,摆上位置,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司法监督工作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略,司法机关担负着重要使命。从总体上看,司法机关在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司法工作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近几年来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的来信来访来看,80%左右都是反映司法机关久拖不决、推诿扯皮、枉法裁判等案事件,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人大加强监督,以督促司法机关提高司法效率,确保案件质量,确保依法、及时、公正处理好每一宗案件。为此,方城人大把加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领导,明确一位常委会副主任分管法制工作,并定期召开公检法司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疑难复杂问题;二是充实力量,在机关人员少的情况下,选调有专业法律知识和司法工作实践较为丰富的同志到法工委工作,为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建立联系制度,定期互通信息,及时掌握司法工作开展情况,便于达成共识,主动、准确把握司法监督工作。四是重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方城县人大常委会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规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的意见》等。五是每年把司法监督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采取听取司法部门工作报告,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形式。几年来,先后听取了县法院经济审判、行政审判、刑事审判等工作和县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工作、立案监督、反渎职侵权等工作的报告,开展了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和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工作监督等。通过开展司法监督工作,该县法院和县检察院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能够自觉主动地把司法工作置于人大监督之下,解决和纠正了50多起违法案事件,较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公正司法。
二、突出重点,准确定位,进一步增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实效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法院、检察院都是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司法机关,而且是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机关。人大常委会对“两院”的监督不同于对政府的监督。人大可以直接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但人大常委会对“两院”实施监督时,不能直接去处理案件,应着重在监督上做文章,促使“两院”依法办案、公正司法,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查办案件。在实践中,按照“分工负责,归口办理”原则,采取交办、转办、督办的方法,督办协调,跟踪问效。因此,人大司法监督工作只有准确定位,把握角色,立足人大监督职能的发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做到用权不越权、到位不越位、督办不代办,才能使人大司法监督工作更具有实效。三年多来,县人大常委会从执法检查、工作汇报和信访等渠道,筛选出50多起涉法典型案件实施监督。突出抓了以下典型案件的监督工作:
1、司法机关在办案中,程序严重违法或判决、裁定、决定有严重错误的案件。
2、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如:朱亚军合同诈骗案。
3、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罚代刑的重大违法行为的案件。
三、拓宽渠道,加强监督,努力提高司法人员履职能力与水平
方城人大在对县“一府两院”及其所属部门开展工作评议的同时,结合本县实际,进一步拓宽了对所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的监督工作。开展了对县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县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简称“四员”)的工作监督。通过开展法检“四员”监督工作,把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人大监督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时效性。
法检两院“四员”身处执法工作第一线,在促进公正司法,构建和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当前,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面对错综复杂的执法环境,司法队伍面临的最大风险自然是腐蚀利诱的风险,面临的突出矛盾自然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工作发展的矛盾。司法工作人员在新时期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身体力行,一方面靠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靠监督。从目前群众的来信来访看,反映的司法不公等问题绝大多数是法检两院“四员”所为。法检“两院”队伍强不强,公正司法水平高不高,主要体现在法检两院“四员”的素质上。方城人大对此高度重视,主动向县委作了汇报,征得县委的大力支持,把对法检两院“四员”监督工作摆上常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一年搞一次集中评议活动。并制定了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监督对象、监督内容、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在开展监督过程中,一是宣传发动,将方案传达给法检“两院”和有关单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二是组织民主测评,向人大代表和有关单位发放测评表,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法检“两院”召开全体人员参加的动员会,并进行了民主测评。测评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根据测评结果,确定了考察对象。经考察,特别优秀的,县人大常委会将对其进行表彰,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授予“优秀法官”或“优秀检察官”。对于存在问题较多、反映强烈的法检两院“四员”,帮助其分析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意见,限期整改。对工作中有重大问题的或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从几年来的监督情况看,成效显著。法检两院“四员”相继有12位同志作为表彰对象,分别被县人大常委会授予年度“优秀法官”和“优秀检察官”,真正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有3位同志作为改进工作对象接受了整改,法检“两院”依照有关规定,对3位同志作出了相应的组织处理。此项活动极大增强了“两院”执法人员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了其司法为民意识、人大意识、法律意识,有力地推动了“两院”的队伍建设。
四、跟踪督办,追究责任,进一步加大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力度
实践证明,人大司法监督工作要取得应有的效果,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对一些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案件,人大常委会不能只交办、转办而已,而要跟踪督办,督促司法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处理,该纠正的纠正,该逮捕的逮捕,该改判的改判等。在实际工作中,方城坚持把对重大典型涉法案件的监督与落实错案责任追究相结合。对于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人,依法追究相应责任,起到了“纠正一案,影响一片”,“抓一案,促
一批”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多来,共依法追究错案10起,追究责任人员11人,对司法干警起到有力地警示作用,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进一步树立了县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形象。
五、几点体会:
(一)人大与司法机关要妥善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监督与支持的关系是人大监督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人大对两院实施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又是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种监督并不是干预法院的独立审判权、检察院的独立检察权。在我们国家,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各个国家机关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大家的目标相同,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在实践中,人大常委会要做到监督不含糊,参与不干预,不失职不越权,紧密围绕人大职权依法开展监督工作,对他们公正司法给予支持,不要去干预他们的工作。通过监督帮助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两院”公正司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达到监督与支持相统一的目的。只有这样,人大司法监督工作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人大司法监督要依法规范典型个案监督。近几年,通过对审判、检察工作中重大违法案件进行监督,督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纠正了一些错案,较好地支持了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正司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人大在对审判、检察工作中的重大违法典型案件开展监督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三个:党的领导原则;不直接办案、代行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原则;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对于司法机关中存在的执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重在启动并且监督司法机关充分运用自我监督纠错机制,及时查处,纠正错案。人大监督通过对具体案件的监督,解剖麻雀,透过具体案件了解审判、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
(三)人大司法监督要重视责任追究。人大对司法监督关键看效果。这就要求做到敢于撕破面子,动真碰硬,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运用罢免、撤职等刚性手段,抓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来信来访反映或执法检查、视察、调查发现的典型违法案事件,人大一定要站在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高度,切实履行好职责。不管谁办了错案都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排除一切人情干扰,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该罢免的罢免,该撤职的撤职,触犯刑法的追究刑事责任,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护人民群众和国家的权益不受侵害。只有如此,司法监督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彰显人大的权威。
第二篇:论人大监督与司法为民
坚持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它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基本要求。司法为民是一个崭新的先进的司法理念,它是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表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法院从自身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司法为民的要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法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理解人民法院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掌权、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评价和检验法院工作,根本标准就是司法为民。
司法为民的提出是法律本性的回归。法律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法院公正执法,本身就意味着会给全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一种利益。这种利益就是由司法公正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司法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使每一个当事人,走进法院的时候,有一种非常信任、非常安全的感觉,让每个当事人感觉到我们的法院是真正为人民的。所以,提出司法为民,是司法理念的进步,是司法文明更深层次的体现。
“公正与效率”与司法为民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的—个世纪主题。司法机关掌管国家的司法大权,公正是它的生命。效率对于公正是一个必要的补充,我们通常会说没有效率也就没有公正可言,或者说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公正与效率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就是司法为民,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公正的审判,通过有效率的审判来维护整个社会的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能否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关键在于国家法制是否完备、统一,司法裁判是否公正、高效,人民的利益在司法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要做到公正、高效,以实 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宗旨,不断推出和落实司法为民的具体措施,并切实将其贯穿于司法活动的始终。只有这样,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和体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本质要求。
在现代社会,司法不仅是人类解决各种冲突和纷争的权威手段,而且也是体现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从这一意义上说,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只有通过司法的公正才能得以具体实现。因此,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机关应当追求的目标,也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关键。实现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人民法院必须牢牢抓住这个主题不动摇。司法公正关系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主题,人民法院就得把司法为民作为全部审判工作的根本宗旨,这是人民法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也是检验是否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和社会的要求,是否维护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试金石。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必须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想法,了解群众的呼声,走到群众中去,只有代表了群众的利益,才能换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把司法为民落实到实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为民。
法治的历史告诉我们,法律只有经过具体操作,才能使其宗旨得以逐步实现:法治的现实也告诉我们,法律只有准确按照其宗旨去具体操作,才能使其宗旨得以准确实现。
现阶段的人民法院工作有着显著的时代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把握其运行规律,对于人大对法院实施有效的监督是大有裨益的。法院行使其基本职能有其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其难于自我解决的矛盾。一是法院必须严格按照内容繁多的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活动,并且基本上得公开进行这些司法活动。但是,法律没有完全做到,而且也难于完全做到使司法程序的每一道工序的具体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具体环节都使每一个人都感到那么尽善尽美;有时一方觉得方便有利的程序而另一方会认为不公平。况且这些司法程序也都是从事司法工作的具体的人在操作,事实上也难于作到尽如人意。
二是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实体内容去衡量事实,作出裁判,且必须向社会公开表态(公开宣判)。当然,这也还需要加以认真说明。法律本身有其时代性,一定时期所制定的法律从来都带有当时的思想、观念和政策的印记。同时,法律制定得再具体、再细致,相对争议事实来说,仍显原则,法律不可能针对具体的争议事实作具体的规定。因此,法官在将适用于一般事实的原则应用于特殊的事件时,由于法官个体的认识能力、法律素养、品格修养有别,裁判的观点会出现差异。另外,现实当中实际存在着的故意或过失违法审判,司法公正的防线也许会在这里受到突破。
三是在纠纷发生以后,并且是在当事人已经实际向法院寻求支持或救济时方才介入。“不告不理”,这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法院工作模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事人(公诉机关)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不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当事人(公诉机关)请求法院处理什么事情时,法院就只对所要求处理的那一件或一部分事表态。法院职能的发挥,都是在起诉(公诉)所提出的要求的范围内。
四是在法律体制上本身就赋予了法院公平正义化身的地位。一般来说,在我国,纠纷或争议发生之后,往往都经过了一番协调、调解或者讨价还价,非到万不得已不打官司;就是刑事公诉案件,也是经过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若干道程序的筛选后才到法院的。事情的处理和评判,已经是到了最后的阶段才到法院,一旦法院作出判决,除法院系统以外的任何机关都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将它改变,最终的裁决权在法院。这就是被称之为“司法最终的原则”。正因为有了“司法最终”的原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形成了“法院说了算”的印象,使得以法律为准绳仿佛变成了“以法院为准绳”了。
现行体制对于法院的监督来说,从所涉及的方面和所进行的方式来说,已经是比较丰富了。有系统的监督,即上下法院依照诉讼法所规定的诉讼制度中具体运作的监督;有公众的监督,即参加诉讼的各方当事人和诉讼当事人之外的有关或者无关的其他群众的监督;有执业的监督,即参与诉讼的律师基于法律赋予和其委托人授予的具有执业意义的监督;有舆论的监督,即各个新闻媒体具有反映群众呼声,评价是非曲直、沟通法与情的联系、增加司法透明度的对法律自负其责的监督;有法律的监督,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的规定直接对法院具体案件裁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监督;有自身监督,即法院内部纪检监督部门对各项具体审判业务工作的监督;有民主监督,即政协对法院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情况的监督;有法治监督,即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系统的监督,法律的监督以及执业的监督,可以直接通过各个诉讼法所规定的一审程序,上诉审程序或者审判监督程序来实现;自身监督可以通过与社会所建立起来的渠道和各种内部制度的监督程序来实现;舆论监督、公众监督以及民主监督往往通过对系统监督的影响,对法律监督的影响以及对法院自身监督的影响,并通过这些监督的运作来实现。由于人大的法治监督其本质上是权力机关的监督,故其有着与其他监督不同的特点:其行使监督权的宏观性,即每年通过代表大会对法院院长提出的工作报告的审议,对议案和建议案回复的审议、人大常委会对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专题工作报告的审议等,其行使监督的民主性,即经过检查工作、视察与信访工作以及审查规范性文件等,发现问题,提起调查程序,对调查结论讨论决定并责令办理等;其监督的不直接具体处理案件的原则,即重大有影响的 案件不直接处理,而是提出意见交法院按法定程序办理或者提起质询程序等。与此同时,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选举和罢免重要领导干部、任免重要审判干部,对选任干部述职评议的方式,对法官尽职的情况和履行职责的成效的社会形象进行考核评价,从而监督法院的工作。
以上常见的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活动,对法院工作的促进,对法院司法权的制约,对法院审判干部的锤炼,都发生着重要影响,以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近年来,人大工作有了不少新的举措,与人民群众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联系,对所任免的领导干部有了更为科学的更为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模式;而法院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的推进,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近年来,法院收受的案件大幅度增加,复杂程度普遍上升,反腐败任务日益繁重等。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需要权力机关的支持和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院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监督所不能替代的。坚信当前通过与人大积极主动的联系并积极开展活动,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法院实现有效的监督已经具有了可靠的连接点。
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络工作是人民法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体现,是落实司法为民、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人民法院实现“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基本保证,是人民法院主动争取人大代表理解与支持的有效形式,是事关人民法院全局的重要工作。在现行体制下,与人大代表联络工作丝毫不能削弱,必须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
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与全国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的自觉性。一要切实增强法律观念。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都是依法进行的。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他们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是履行法律职责的具体表现。自觉地执行和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是人民法院必须履行的法律职责。监督与接受监督都要在依法的前提下进行。二要不断强化服务观念。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离人民群众最近,最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强化服务观念,通过联络代表工作进一步密切与广大人民的血肉关系,这是人民法院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司法为民举措的重要体现。三是要树立整体观念,做到全国法院上下“一盘棋”。认真负责地办理好全国人大代表的来信,是各级有关法院不可推卸的任务,关系到全国人大代表对这些法院工作乃至全国法院整体工作的认识和评价。
人民法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把人大代表联络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切实增强做好代表联络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在工作中要做到热情、诚恳、耐心、细致、文明、周到。要积极探索开展联络工作的新方法,解决联络工作的新问题,总结联络工作的新经验,使联络工作不断有所创新和突破。
人大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使法律的出台更民主,更尊民意,实实切切地坚持司法为民,实现司法公正。
第三篇:配合做好市人大深化司法监督工作实施方案
配合做好市人大深化司法监督工作实施方案
今年,省、市人大分别印发了《关于2015年深化司法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部署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深化司法监督活动,对公检法司机关司(执)法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等情况进行监督评议。市局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为配合做好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人大加强司法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公检法司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情况的监督,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确定的一项重点任务。此次人大司法监督的内容,重点是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司(执)法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防范冤假错案情况。主要包括:规范司(执)法情况,严格司(执)法情况,廉洁司(执)法情况。结合司法行政系统的职能特点,社区矫正、戒毒所、司法所是接受监督的重点。
积极配合人大做好此次深化司法监督工作,是全面推进司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执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机关规范执法水平的良好契机,对于提升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按计划、步骤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一)开展自查自纠(2015年5月-6月上旬)。
1.开展社区矫正自查自纠工作。各区、县(市)司法局要对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浙江省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和《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八条禁令”(试行)》等规定和要求,自查社区矫正执行、日常监管教育帮扶是否到位,执法活动是否规范,扎实做好社区矫正案件评查和矫正队伍教育培训,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建设。自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2.加强戒毒场所自查自纠工作。市九里强戒所要严格对照《关于〈绍兴市九里强制隔离戒毒所场所违禁品、违规品专项清查活动和“严明纪律、严格履职”专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绍兴市九里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三级值班岗位职责制度〉的通知》,自查戒毒所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抓好队伍勤政廉政教育,以点盖面,深入细致,逐一排查逐一整改。
3.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管理。司法所职能多、任务重,也是此次人大司法监督的检查对象。各区、县(市)司法局要以推进司法所组织机构正规化、干部队伍专业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业务工作效能化、所务管理制度化为标准,自查在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排查在工作中特别是社区矫正执法过程中,有否违反规范司(执)法、严格司(执)法、廉洁司(执)法等情况存在,努力树立司法所权威,从而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
各区、县(市)司法局及市九里强戒所于6月10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和整改方案上报市局。
(二)配合调研检查(5-8月)。4月至7月,市、县人大将通过各种方式,分别在社会公众、人大代表和公检法司机关内部等三个层面,直接听取当事人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8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将分成若干调研组,赴各区、县(市)进行调研,听取当地人大常委会对公检法司机关司(执)法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监督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和走访公检法司机关办案场所,召开相关座谈会听取当地各级人大代表、律师和部分当事人的意见。全市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力做好人大调研检查的配合工作。
各区、县(市)局及强戒所要及时将配合人大调研检查情况报告市局。
(三)做好整改落实(6-9月)。各区、县(市)司法行政机关及市九里强戒所要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既要扎实做好自查自纠,边查边改,又要主动配合人大调研监督,及时整改。尤其是对人大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迅速落实措施,立说立行,严肃认真的进行整改,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一个问题都不能放过,同时举一反三,切实通过人大司法监督活动,促进本单位执法水平全面提高。
各区、县(市)局及强戒所于9月30日前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上报市局。
三、相关要求
一是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将配合人大做好深化司法监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格局,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抓好落实。局法规处、社区矫正管理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处、基层工作处、市强戒所要加强沟通协调、周密配合,抓好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区、县(市)司法行政机关要按照当地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市局党委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协调,全面配合。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上下级之间、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各执法环节之间的沟通协调,与人大司法监督工作形成良好对接。要与当地人大代表积极进行工作交流和汇报,以多种形式让人大代表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工作情况,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要与当地政法委、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机关加强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妥善处理本系统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群众投诉案件。
三是认真总结,推动工作。要认真总结整改落实情况,在整改落实过程中,对于反映的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要及时向人大做好沟通汇报,整改落实完成后,要做好人大听取专项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对于监督和整改过程中反映的制约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客观问题,要借助此次人大监督的良好契机,做好汇报,争取领导重视,推动问题解决,有利工作推进。
第四篇:人大与司法监督
人大与司法监督
陈 霖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期一天的全州人大主任联席会议已经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以强化、深化、优化司法监督为主题,以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方法为载体,以中外政治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中外司法实践的认识与把握、人大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良好而又健康关系的探索与构建为任务。13个县市人大常委会对这次会议认识到位、准备充分,都作了很好的现场发言或书面发言。州级公、检、法、司系统对这次会议自觉响应,积极配合,主要领导参会并作了认真发言。州委、州委政法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杨副书记、和书记亲自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一切一切,使这次会议开成了一次规格高、有水平、有质量的会议,让与会同志对司法监督的意义、内涵、方式有了更多了解,为未来我州各级人大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协同与合作、支持与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借这个机会,我要代表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向杨副书记、和书记、宋副书记、王院长、王检察长、余副局长、向局长以及13个县市的主任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想在各位领导、同志们精彩讲话的基础之上,简要地总结、概括、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何要讨论司法监督
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我州各级人大常委会既承担着多重工作责任,也有很多不能忽视的薄弱环节,但这次会议为何选择“加强司法监督”题目来进行讨论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样几点因素。
原因之一:是解决现存严峻问题的需要。多年以来,我州各级人大机关在司法监督工作上,存在着很多不足的问题。择要而言,主要是三个问题。
(一)不会监督。表现是:我州各级人大机关的很多同志们,包括我本人在内,缺乏对司法工作实施监督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对司法理论与实践一知半解;对各司法单位的职责与职权一知半解;对司法监督的内涵与方式一知半解„„个个都与司法行家的境界相去甚远,无论是在制定工作要点、确立季度工作重心之时,还是在人代会、常委会期间,都提不出有针对性、有见地、有品位的意见、建议。
(二)不愿监督。表现是:我州各级人大机关的很多同志们,包括我本人在内,缺少对司法工作实施监督的健康心态,我们都有在人大系统工作不能不干事、但不能多干事的思想误区;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两台事不如干一台事的思想误区;都有司法机关是相对独立的专政机关、不要去引发歧义的思想误区„„个个都与司法机关的领导接触不多、交情不深,处于若即若离状态。
(三)不善监督。表现是:我州各级人大机关的很多同志们,包括我本人在内,缺少善抓大事、善抓关键的良好素质,我们对司法系统的亮点、热点、难点不清不楚;对司法司系统的大事、好事、难事不清不楚;对司法系统的改革趋向、发展趋向、进步趋向不清不楚„„个个都不知从何处去监督、从何处找切入点,陷入一片茫然境地。
无疑,这些问题是严峻的。因为,它是人大系统的同志们知识、能力有缺陷的象征;是人大系统的同志们总体工作素质有缺陷的象征;是人大系统的同志们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有缺陷的象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解决好这些现存问题。而边学习、边交流、边对话、边讨论、边工作,就是解决好这些现存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
原因之二:是应和四面八方呼唤的需要。凝神倾听,“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乃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一种强烈呼唤。
(一)党委在呼唤。表现是:党中央的领导、省委的领导、州委的领导,在很多会议上,在很多场合里,都在异口同声地强调:司法公正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党的利益、关乎国家利益、关乎人民利益,必须强化和改进方方面面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包括强化和改进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二)人民在呼唤。表现是:人大代表尖锐批评,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重要职权,但迄今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却只满足于监督政府,而对“两院”仍然漠不关心、束之高搁„„这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失职,必须迅速扭转这种不正常局面。
(三)司法界在呼唤。表现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之一,既要为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又要为“两院”提供优质服务,而不能厚此薄彼,不关注“两院”、不为“两院”说话、不帮助“两院”解决困难与问题。„„
无疑,这些呼唤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党的利益所在、人民的利益所在、司法界的利益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应和好四面八方的呼唤,而我们汇聚一堂,共商加强司法监督工作,就是应和这些呼唤的一种实际行动。
原因之三:是推进红河法治建设的需要。显而易见,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我州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
(一)有利于人大机关提高法律素养。表现是:在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工作的过程当中,人大机关的同志们必然要学习、领会有关司法理论;必然要了解、把握有关司法程序;必然要认识、接触司法单位的行家里手;进而就必然增添司法知识、司法技能、司法理念。
(二)有利于司法机关从严要求自身。表现是:在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工作的过程当中,司法机关的同志们必然进一步了解人大对司法监的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必然进一步尊重人大对司法系统的监督;必然进一步约束好自身的权力。
(三)有利于两大机关构建良好关系。表现是:在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工作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人大机关的同志们,还是司法机关的同志们,都必然会对我国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对立法权、司法权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对两大机构良好关系产生更清晰的认识。
二、什么是司法监督
总体来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的监督,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对“两院”及其他司法单位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体来说,就是要开展以下一些监督工作„„
一是要听取、审议和批准“两院”工作报告。即在每年的人代会上,听取、审议和批准“两院”工作报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二是要听取审议和批准“两院”专题报告。即在主任会上、常委会上,听取、审议、批准“两院”专题报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三是要任免、评议、帮助两院重要干部。即在宪法、法律大框架内,做好两院重要干部的任免工作、评议工作、帮助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四是要交办、督办和催办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即在人代会闭会之后,认真交办、督办和催办人大代表向两院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五是要询问、质询和调查一些重要案件。即对老百姓反映强烈或社会反映强烈或司法界意见分歧或党委领导交办的一些案件,积极运用询问、质询、调查等手段,来进行协调、监督司法活动。
六是要检查、视察和调研司法领域工作。即选择一些重要司法环节、重要司法单位进行检查、视察、调研活动,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七是要了解、反映和解决司法困难问题。即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一套领导机关的优势,履行为司法系统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责,主动了解司法系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向党委、政府作出反映,甚至督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困难与问题。
三、怎样进行司法监督
实践证明,人大机关对司法机关工作的监督,要做到正向而非反向、积极而非消极、帮助而非添乱,并非一台易事。因此,我们极有必要在关系的理顺、机制的形成、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努力构建人大机关与司法机关间的良好关系
无论是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方面来说,还是从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方面来讲,人大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塑造一种良好的关系都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双方要共同努力,加强相互联系与沟通,加强相互协同与合作,加强相互支持与服务,以构建一种良好的双边关系。
(二)要努力建立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一些科学机制
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前进脚步,我国各行各业的治理工作都必须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人大工作、司法工作也不能例外,我们要共同做好司法监督工作,就必须建立一些科学机制,诸如联席会议制度、司法监督制度、司法调研制度等等。
(三)要努力学习司法领域的知识和人大制度的知识
就人大系统讲,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司法领域的知识,起码做半个司法专家;就司法系统讲,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人大制度的有关知识,起码做半个政治专家。倘能做到这两点,人大机关与司法机关就会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为地区的司法公正、政治公正、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人大监督法律责任论
内容摘要:
法律 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法律责任的设置和实现是确保法律法规得以执行的重要保障。监督法颁布实施后,人大监督工作进入了“监督法时代”。各级人大常委会逐步适应在监督法的框架内思考问题、开展监督,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同时,由于监督法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责任的内容,对于违反监督法规定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尚无明确结论。而有的省在出台实施办法和监督条例时创造性地设置了“法律责任”一章,有些省在修订监督条例过程中保留了“法律责任”一章。并且实践中,存在一些违反监督法相关规定的事例,如不少地方反映听取专项工作报告“20天、10天、7天”的时限要求,难以得到保证。如何有效应对法律和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研究予以回答和指导。本文尝试从分析法学的视角,对人大监督法律责任问题做简单探讨。
一、违反监督法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
法 理学 一般认为,法是“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1]。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法的必要特征,同时也是法区别于道德、纪律等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从法律规范构成考察,一般都认为法律规范在逻辑结构上必然包含三个因素,假定、处理、制裁。假定是指规则在什么情况下生效,处理是行为规则本身,制裁则是对违反这一规则的国家强制性措施。虽然法律规范的表现形态,即每一项国家的指令却不一定包含这三个因素,如一个法律条文虽并不能表述一个逻辑上完整的法律规范,甚至于整部宪法的法条都缺失制裁的部分,但通过对多个相关联规范、法条或相关部门法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律规范三个因素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2]。同时,从法的实施考察,只有对合法行为进行保护,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和 教育,让违法者承担不利或否定性后果,法律规范的要求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法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包括宪法和任何部门法,都必然包括有确保其得以实施的国家强制力,违法行为都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监督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一部事关国家权力架构和运行的重要法律。监督法虽然涉及 政治 制度和国家体制,政治性很强,但作为一部法律,其必然也具有法所必需的特征要素和国家强制力。正如宪法第五条第四款所指出的“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反监督法同样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不仅有利于依法规范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行为,推进监督法的贯彻实施,而且对于增强人大监督的刚性和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的宪政架构依法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于监督法没有直接规定“法律责任”的内容,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监督法排斥甚至否认法律责任。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监督法条文中实际隐含了法律责任的内容。监督法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像质询、撤职既是一种人大监督的方式,同时又因为可能导致否定性的评价和不利后果,所以也可以是有关部门违反监督法有关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例如有关部门违反监督法规定、拒绝接受监督,常委会则可直接采取撤职的方式进行制裁。而像特定问题调查既是一种监督方式,又可以是在追究有关部门监督法律责任的程序机制,通过特定问题调查,查清有关部门违反监督法情况后,再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二是相关法律规定了人大监督法律责任。监督法是全面调整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的法律,但监督法并不完全是创新,许多只是重申、细化有关法律规定。监督法第二条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因此监督法的“假定、处理、制裁”三要素完整性,还必须与其他法律法规结合起来考察。其他有关人大监督的法律规范,其中也有涉及人大监督法律责任的内容。如立法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如果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认为有关法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修改的,可以提请常委会会议决定予以撤销。三是监督法立法思路导致了法律责任设置的现状。监督法一个重要立法原则就是,“实践经验比较成熟的,加以深化、细化,作出具体规定;实践经验尚不成熟,又需要作出规定的,作出原则规定,为进一步改革留下空间;缺乏实践经验,各方面的意见又不一致的,暂不作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再作补充完善”[3]。监督法出台前,人大监督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规范,鲜有涉及违反法律规定的事项,更谈不上监督法律责任的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监督法没有对法律责任作全面规定完全可以理解。当然,随着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在今后修订监督法过程中,明确法律责任将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二、违反监督法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对这一问题的把握,必须先明确法律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关于法律责任,法学界一般采取“后果说”,即认为“法律责任是指一切违法者,因其违法行为,必须对国家和其他受到危害者承担相应的后果”[4]。在法律责任的外延界定上,一般以法律部门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实体法责任(违宪、行政、民事、刑事、国家赔偿责任等)和程序法责任(选举、立法、行政、救济程序责任等)[5]。根据这一界定和分类方法,笔者认为违反监督法应承担实体上的宪法责任和程序法责任。
(一)实体法法律责任。我国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权力架构作出宏观上的界定,规定“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监督法就是对宪法有关人大监督规定的落实和细化,对“一府两院”应如何接受人大常委会监督,人大常委会应如何监督“一府两院”,作了明确规定。违反监督法有关实体内容的规定,如人大常委会不作为、不依法履行监督职权或“一府两院”拒绝接受监督、懈怠或阻挠人大监督等等,实际上就是违反了宪法有关“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的规定。这不仅不能践行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委托和授权,而且还必将破坏人大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宪政秩序,造成国家权力行使的混乱和权力失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行使这些公共权力的机关或个人超越宪法厘定的权力疆界,就将承担宪法上的不利后果即宪法责任。”[6]
宪法责任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根据绝大多数国家宪法典和宪法惯例,主要包括有“被弹劾、被罢免、引咎辞职、规范性文件的被撤销和被宣布无效或被拒绝适用、社会组织的被取缔或被中止资格”[7]。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及监督法相关法律规定,结合人大制度实际,在我国违反监督法承担的宪法责任形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罢免。地方组织法第十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政府组成人员、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二是被撤职。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第十二项、监督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常委会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可以撤销个别政府负责人副职及由常委会任命的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司法人员(除本级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外)。三是受质询。质询是就有关问题进行质问和询问。监督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一定名额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的质询案。质询不仅带有程序的性质,而且还带有负面的评价,可能带来不利的政治影响,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宪法责任形式。四是规范性文件被撤销。地方组织法第八条第十项、第十一项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撤销常委会或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立法法第五章“适用与备案”,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改变、撤销权限,作了详细规定。监督法第三十条规定,常委会可以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五是报告不被批准。预算法规定,有关预算草案、预算调整和决算应当报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这意味着,如果政府在接受预算审查监督时,存在实体违法行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不批准有关报告。六是引咎辞职。对此法律没有作出规定,但根据中央已批准实施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相关规定,及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已逐步增多的引咎辞职案例,在今后引咎辞职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宪法惯例。
(二)程序法法律责任。监督法既是实体法,更是程序法。监督法不仅规定了七种监督手段,而且还对于人大常委会如何开展监督、“一府两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都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监督权力只有在程序中才能得到有效行使,如果不建立一套有效的程序保障机制,监督权力则很有可能会落空。因此,对于违反人大监督程序规定的,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程序性法律责任,以确保人大监督权力落到实处。
在我国的法学领域存在根深蒂固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与此相对应,在我国当前相关程序法规定中,一般只是明确了程序规则,而没有建立法律上的否定评价机制。如果说监督实体法律责任,还有据可循的话,那么监督程序法律责任则根本是无法可依。为此,对于监督程序法律责任,只能从程序性制裁的法学理论和推进监督法贯彻实施的实践目的出发,来准确理解和把握。
有学者指出:“程序性法律责任表现在违反程序的行为及其结果,在程序上不予认可,或确认其无效,或予以撤销,或予以否定,或责令重做,或补充修正程序,或终止程序”[8]。这些程序性的制裁方式,对于违反监督法程序性规定的行为,应该说基本适用。例如,常委会的监督计划,没有按规定由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通过的,可由有关有权主体,在程序上不予认可,或确认无效,或责令重新按照程序通过;又如“一府两院”没有将专项工作报告在规定的常委会会议召开20天,送交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的,可以责令其补充修正程序,尽快提交有关报告征求意见等等。总的看,就是要通过一定方式,使违反程序的行为得到制裁,使违法行为主体承担不利的程序后果,确保监督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三、如何追究人大监督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必然性,是实现法律责任功能价值最大化的基本要求。要威慑和制裁违法行为,推动监督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对此,主要是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大监督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和追究法律责任的主体。可以说,作为监督方的人大常委会及负责组织实施的有关专(工)委、执法检查组、特定问题调查组等和作为被监督方的“一府两院”当然地成为违法主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一府两院”相关负责人员,也可以成为监督违法特别是程序违法的主体。其中考虑到人大常委会是依法集体行使职权,集体有权、个人无权,并且常委会组成人员享受有言论免责权的保护,因此他们承担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宪法责任,而更多地是一种政治责任——“代表责任”,就是不能按照选民和选举单位的要求来依法履责的责任[9]。至于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具体工作人员,可能会实施违法行为,但由于不是监督法律关系的主体,相关法律责任只能由其组织或负责人代为承担,他们能承担的仅是公务员法意义上的内部行政责任。例如预算法第七十三条至第七十五条,对政府违反有关预算法规定,要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或进行行政处分。
追究法律责任的主体,则要具体分析。对于“一府两院”,由于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因此追究他们法律责任的主体,一般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对于人大常委会无权追究的责任,如罢免“一府两院”负责人,则应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追究其责任。对于人大常委会,则一般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追究有关责任。由于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有指导、监督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责任,因此也可以由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撤销有关决议、决定或不批准有关事项等等。此外,有学者提出“宪法司法化”的观点,主张法院以诉讼方式审查法律、法规是否违宪,这不符合我国人大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同样,在监督法律责任追究的过程中,追究的主体只能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应引入司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