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讨
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讨
二十多年来,我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已走过了临危受命、艰苦创业、完善提高和不断开拓前进的光辉历程,监管制度从无到有,监管队伍从小到大,监管能力从弱到强,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强化,逐步走上了一条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着许多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建设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工程质量监管任务更加繁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不断提高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如何围绕新形势,适应新任务,寻求新突破,是新时期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加强和改进质量监管工作的背景
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与方法必须适应发展形势、管理对象和工作任务的变化,任何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要素,体现新的特征。只有不断增强监管工作的适应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才能充分发挥监督效能,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1 监督收费的取消,为机构重新定位带来了新契机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监督机构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并以收取监督费维持正常运转。2008年1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2008]78号),其中包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监督收费的取消,使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突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迫使监督机构必须树立新理念,创建新机制,采取新举措,不断加快制度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尽管文件明确指出,收费项目从2009年1月1日正式取消和停止征收后,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基层监督机构存在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导致监督工作无法正常展开、监管职责难以履行到位。对此,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客观评估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要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改革的积极意义。从而以监督收费的取消为契机,顺应形势的发展,重新对监督机构的性质进行定位。
1.2 第5号部长令的出台,为监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
目前,工程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沿袭了十几年前的做法,实行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定人、定点、定式监督为主的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施行的5号部长令是质量监督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更进一步地明确了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体,并统称为主管部门,体现了对监督机构行政执法地位的认可。5号部长令既充分考虑了政策的连续性,也广泛吸收各地有效做法,对监督工作内容、程序及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规定,对一些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是今后开展质量监督工作的根本大纲。加快建立健全以抽查为主要方式、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是贯彻执行5号部长令的迫切要求。
1.3 市场形势的发展,为改进监管方法积极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工程建设呈现出量大、面广、点多、线长、周期短的特征,整体规模不断创造历史新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中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复杂的建筑日益增多。从项目管理情况来看,由于建设规模与管理资源配置失调,制约质量水平提升的客观因素仍然存在;工程技术储备不足,市场不规范,管理不到位,违法分包、转包屡有发生,从业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工程实施承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工程管理的多种因素,导致老问题与新矛盾交织,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都与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新形势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监督管理方法要着力在推动“四化”上下功夫,即监管内容专业化、监管程序标准化、监管过程精细化和监管手段信息化。“四化”既是工作要求,也是一个工作体系;既是推行现代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1.4 监管任务的变化,为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注入活力
近年来,随着工程的监管难度、风险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技术风险、质量风险日益突出,加之市场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逐利趋向,给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部分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的质量意识不高,责任落实不到位;
建筑市场不规范,信用缺失、无序竞争、低价中标等现象仍然存在,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制约机制难以有效运转;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和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质量的现象突出。一些建设项目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等相关手续就擅自开工建设,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一些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工程游离于监管之外或者监管不到位,“三区”工程成为工程质量监管的薄弱环节和盲区,也是事故频发的重灾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缺少法规和监管队伍等方面的必要支撑;工程项目已经向高、大、深、难转移,而建设、管理、监督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工程建设。另外,随着工程量的大幅增加,许多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人均监督面积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当前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人员紧缺的问题相当突出。监督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影响了监督工作质量。为此,政府实行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又对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督人员承受很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式,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履职不失职、尽责不追责”的监管工作新机制。新形势下监督管理转变的模式及方向
新形势下质量监督工作中要抬头看准路,低头拉好车,努力做好“三个结合”,即转变理念与改进方法相结合,夯实基础与抓住重点相结合,强化监督与做好服务相结合。根据监督机构改革和建设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监管工作不仅要全力拼搏,还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要调整监督模式,建立起一种“执法严格、方法科学、手段先进”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保障机制。
2.1 执法型监督。这表明了监督工作的属性。取消工程质量监督费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制国家的重要举措。法制国家的基础是社会有自律自控能力、企业能生产出合格质量的产品。
从法制意义看,政府对企业的约束是以执法手段来实现的,所以监督机构应转向执法,改“检查监督”为“执法监督”,从源头开始明确监督机构的执法性质。监督机构承担着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职能,履行的职责是行政执法的性质,监督机构应定位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行政机构。只有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序列,才能逐步理顺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关系,充分体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职责,有效保证政府执法的威慑力。
2.2 抽查型监督。这指明了监督工作的方式。“定部位、预约式”的传统质量监督模式,不仅与监督检查随机性、动态性的根本要求相矛盾,而且容易造成因停工待检而影响工程的正常进度,客观上也给极个别监督人员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这种监督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必须彻底加以改进。建立规范高效的工程质量巡查、抽查制度,把工程质量检查与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结合起来,把施工前预控、施工中检查与竣工验收有机结合起来,取消施工过程中“停工待检”的质量控制点检查,加大不定时、不定点、不定人、不定内容、不提前告知的日常质量监督巡回抽查力度,充分运用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和技术,全面实行工程实体监督抽测,真正对责任主体起到震慑作用。监督抽查要做到专项治理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告知性检查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综合执法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巡查与层级督查相结合、行为监督与实体监督相结合。通过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的控制,有效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2.3科技型监督。这说明了监督工作的手段。一是针对人手少、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让工程质量监督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不断创新思路,寻求突破,研发和启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协同服务平台。监督人员上班打开电脑,就可以通过视频、网络传送等技术,清楚了解各项目现场的施工进度、材料验收以及各方责任主体人员的履责情况。二是通过高科技信息平台反馈的信息,能较好地实行资源优化配置,把有限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利用相关应用软件,定期对监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制定有效措施,进行监管。三是通过网上监督平台,进一步增强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度,加快实现工程质量监督的模式由传统型向信息化迈进,被动服务向主动报务转变。四是进一步强化服务平台与政务网站的互联互通,通过网上投诉信箱、曝光台等载体,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让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来,工程质量监管更加及时有效。建立健全相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保证。新形势下要紧紧围绕质量监管模式及方向的转变,本着有利于落实各方主体责任、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有利于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的原则,着重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与5号部长令相适应、相衔接、相配套的一系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有力
有序开展。
3.1 监督执法检查制度
监督执法检查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因监管力量不足以及经费缺乏有效保障,一些地区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使企业违法成本过低,缺乏搞好工程质量的外部压力。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想执法、不敢执法、不会执法等现象迅速建立监督执法检查制度,提高监管影响力。一是监督执法检查的方式要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及随机抽查相结合,综合检查定期开展(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专项检查有针对地进行、随机检查应时启动(每月不少于一次)。执法检查要多采用暗查暗访的方式,既可以增强检查的威慑力,又可以了解真实情况。二是监督执法检查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过程扎实,防止出现死角盲区,杜绝走过场。要着重检查工程参建各方和执业人员质量行为、影响工程结构安全的实体质量等。三是监督执法检查的结果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发现的各类隐患,要及时排除,不能放任发展;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限时整改,严格处罚,真正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使责任主体不能、不敢、不想触犯质量“红线”,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质量自控意识。
3.2 实体质量检测制度
针对当前检测市场的形势和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有必要在相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材料、设备检测和实体检验等基础上建立实体质量检测制度。传统的检测主要由施工单位取样、留样、送样,监理单位见证,主观上存在外部人为干预因素,客观上存在实体质量与检测报告“两张皮”,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保证作用有限。实施实体质量检测,旨在工程基础、主体、重要分部及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委托公正、独立的检测机构对混凝土强度、楼板板厚等质量指标和建筑节能、电气、空调等使用功能质量进行现场原位检测,既验证实体质量,又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承担实体质量检测的机构由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按照“技术力量强、社会信誉好、市场服务优”的要求,在现有检测机构中进行考评认定,宁缺毋滥,并进行严格地动态管理,使之切实能担负起质量“保险丝”的作用。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报告由建设单位及时报送监督机构,作为验收监督、竣工备案的依据和内容。
3.3 工程质量监理报告制度
监理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凡从事施工阶段监理活动的单位,必须及时将受监项目的质量状况向监督机构提交书面报告。监理报告有三种方式:一是监理月报。由监理单位在每月底定期向监督机构提交监理项目的质量现状报告;二是监理快报。当施工现场发生质量事故或突发问题以及存在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又制止无效时,监理单位应立即采用监理快报的方式向监督机构报告;三是重要部位监理报告。基础、主体结构等重要分部的质量状况,由监理单位在组织验收前及时向监督机构提交监理质量评估报告。监理报告应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并加盖监理单位公章。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建设中扮演“大管家”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高水准、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推动现代工程监理,让政府主管部门放心、项目法人安心、设计施工单位用心、投机取巧者担心。
3.4 重大分项、分部质量危险源识别和报告制度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开展工程质量危险源辨识与防治工作。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由施工单位建立现场质量重大危险源识别和报告制度,从源头上防控质量事故。如深基坑工程、高边坡工程、地基加固工程、高大模板工程、大型装配工程、爆破工程、钢结构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分部工程,要从人、料、机、工艺、环境等角度入手,动态分析评价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和危险程度。施工单位应制定质量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分部工程登记和检查制度,建立台账,编制专项方案,并在现场显著位置设置重大分项、分部危险源公示牌进行跟踪管理。建设、监理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分部工程进行确认和专项方案的论证、审核。通过对这些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分部工程实行动态报告,防控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建设单位应将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方案及时报监督机构备案。
3.5 差别化管理制度
面对新形势,要大力实行差别化管理。一是监管对象差别化,根据不同企业业绩、信誉、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动态确定和区分重点与一般监管对象,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管,要结合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动态的重点监控企业和从业人员名单,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将列入重点监控名单企业施工的项目作为检查执法和日常监督的重点,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督管理。对信誉差、能力弱的企业,要加大抽查频次,加大抽查力度。二是工程类型差别化,重点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市政桥梁、中
小学校舍、保障性住房和住宅工程等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群众利益工程的监管,同时突出技术性风险较大的高切坡、深基础、抗震结构、异型结构、大跨度结构、大型幕墙等工程的监督。三是投资主体差别化,对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与一般住宅,应实施不同监督控制模式。四是监督过程差别化,突出对工程质量重要因素、关键环节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运用较多部位的监管。同时,把监控的重点放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市场管理不够规范、质量问题较为严重的市(县、区),着重解决这些地区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违反强制性标准条文和质量通病等问题,从而提高地区整体质量水平。
3.6 质量形势分析制度
质量统计分析是质量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要建立完善质量统计分析制度,优化质量状况统计指标,通过对日常监管信息、质量投诉信息、执法检查信息等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工程质量发展态势,指导质量监督工作深入开展,为决策提供依据。每季度或半年统计、分析有关质量信息,研究和编制当地的工程质量形势分析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质量基本情况、质量水平评价、质量监督管理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事故和处理情况、质量管理措施和建议等方面。通过建立工程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分析本地质量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整改和防范措施,及时形成阶段性的质量情况分析报告,加强对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并通过会议或网站予以发布,真正起到对质量事故的超前防范和对质量状况的全面掌控作用。
3.7 信息化管理制度
加快质量监督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项目报监登记、日常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和监督情况统计报表网上传输,及时掌握质量管理动态、质量事故信息。建立省、市、县(区)质量监督机构计算机管理网络,打造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采取定期发布质量指数,量化质量水平等做法,保证工程质量始终处在可控状态。同时,通过网络化手段将质量监督机构的局域网与检测机构的材料自动检测系统联网,实行对检测机构的远程监管,使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始终处于质量监督机构的监控之下。
3.8 质量评价制度
开展评价是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有效举措。除了常规的分项、分部工程验收评定外,要建立对深基坑、异形构件、高支模等重要部位施工完成后的专项质量评价制度,总结经验教训,确定质量水平。验收评价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或相关勘察、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共同参加,并形成各方签署意见的评价报告。监督评价时,要重点抽查参评人员的资格,监督评价程序、内容、执行的标准及各方责任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是否有违反法规的行为。对工程参建各方自评为优良的工程才有资格参加地区优质工程评选。同时,在政府工程中率先实行优质优价制度和奖励制度,支持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过程精品,以点带面,推动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
3.9 不良行为记录制度
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通过公告、公示进行信用惩戒和社会监督,促进各方主体自觉规范质量行为、落实质量责任。把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质量行为记录在案,为掌握、判断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信誉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公示,能够充分体现督查的权威性。有些企业不怕罚款,就怕公示,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手段,加大公示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作用。将违法违规行为记录纳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将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管理等工作与质量优良记录和不良记录信息挂钩。利用各种渠道,为社会提供各方责任主体质量信誉信息平台,从而提高市场各方主体的质量意识和信用水平,激励守信行为,惩处失信行为。
3.10 工程质量预警制度
建立质量预警体系,提高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项目、不同季节、不同问题,及时向有关责任主体预以警示预报,并提出指导意见。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项目,及时约谈企业负责人,落实整改措施。对管理薄弱,事故隐患较多,整改措施不力的项目及时开展专项治理。工程质量预警是通过对各参建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及实体质量做出评价,按照质量问题或隐患的轻重程度,可由轻到重依次划分为:Ⅲ级预警(黄色预警)、Ⅱ级预警(橙色预警)、Ⅰ级预警(红色预警)三个等级,由监督机构根据工程质量预警等级,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督促参建单位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防控机制,真正把质量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3.11 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目前,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全面推广。从发展形势看,推行质量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质量保险主要是为工程竣工后一定期限内出现的质量问题提供风险保障。首先要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中强制推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投保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保险。上述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等应积极投保相应的责任保险。工程质量保险费率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根据项目规模、技术复杂程度、施工单位业绩和项目管理水平等确定每个项目的保险费率。保单合同可由国家最高建设主管部门联合有关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研究制定。工程交付使用时由保险公司向购房者开具“质量责任保险”保单,对出现保单规定范围内的质量缺陷,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或修复。
3.12 质量监管与市场监管联动制度
要强化市场与现场联动,建立“两场”监管机制,切实解决建筑管理“三多三少”问题,即企业资质、个人资格审批多,审批后的动态监管少;市场准入管理多,市场清出管理少;监督检查多,检查结果利用少。从招投标、资质资格管理等环节着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将工程质量监管与招标投标、施工许可、资质资格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企业质量诚信与市场准入相关联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四大数据库,即企业资质数据库、个人资格数据库、项目管理数据库、信用记录数据库,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和利用各数据库信息,实现各地“现场”与“市场”的联动动态监管,形成一种守信激励,失信惩诫的社会机制,促进全行业提高质量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结语
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环节多、范围广、时间久。要顺应时代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建立相应制度,不断提高质监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在工作理念、工作重点和履职方式上实现提升和转变,切实保证质监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质量监管制度,尽快构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努力实现“保障结构安全、保证使用功能、防范重大技术风险、防止重大质量事故、维护公众切身利益”的质量监督工作目标,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文/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董文斌)
第二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工作实施细则
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住建部5号令)等规定,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以便更好的贯彻、落实住建部5号部令,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具体内容如下:
一、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登记
由我站稽查管理科负责接件受理,并组织核查现场开工 情况及法定建设程序的履行情况(五个工作日完成)。经站内工作流程确定监督工作小组后,由稽查管理科转达到相关监督管理职能科室,及时开展监管工作。
(一)受理的三种情况: 1.手续齐全正常介入 2.有报建号介入 3.需特殊介入
(二)现场复核的两种情况: 1.未开工工程,复核后正常介入
2.已有形象进度的工程,上报分管站长,经站领导研究后稽查科进行受理,受理后送职能科室科长提名监督小组工作人员,经分管站长及站长审核批准后,由稽查科转送相关职能科室及时开展监督工作。
二、制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由监督职能科室科长负责下达到监督工作小组,受理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1.由质量监督工作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负责执法监督工作计划书(方案)的编制。
2.进入现场召开首次执法监督管理工作会,要求建设单位组织参建五方及检测机构参加,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进行差别化管理,确定质监站参会人员:
(1)政府投资、政府确定的重点大型公用项目,需分管站长带队参加;政府投资的其他项目,由副总工带队参加。
(2)10万平方米以上的报监项目由站长或分管站长带队参加;3万平方米至10万平方米的项目由副总工带队参加;3万平方米以下1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由科长、副科长带队参加;1万平方米以下的项目由监督小组组长带队参加。
3.监督工作计划的审核由监督科室科长或副科长初步审核,最终报总工室审定批准,监督工作小组组织实施。
4.由监督工作小组组长通知建设单位告知参建五方及检测机构召开首次执法监督管理工作会;监督职能科室科长提前三个工作日通知站内参会人员。
三、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
1.介入前有形象进度的工程,约谈建设单位,要求其对已完成的形象部位限期出具验收记录并进行结构整体安全
性鉴定,根据实际情况监督工作小组提出处理建议,经监督职能科室(副)科长审核,以书面形式上报分管站长审定作出处理决定。
2.对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进行随机抽查抽测工作(正常情况下监督小组对每个项目至少抽查抽测五次,科长至少参与二次),站内抽查由总工室牵头,对各科室所监督的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对抽查结果汇总总结后,对参建单位召开通报会。总工室所监督的项目,由总工组织相关职能科室进行抽查。所有抽查意见都要及时录入信息平台。
3.局部暂停施工或全面停工: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局部暂停施工;图审及招投标未办理的全面停工;其他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约谈并处罚,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4.日常监督工作中,监督抽查的主要项目,由监督小组参照下述项目随机抽查:
(1)参建单位质量行为;
(2)安装工程中涉及安全及重要使用功能的项目及部位;
(3)重要部位及关键环节;
(4)影响实体质量结构安全的部位;
(5)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建筑构配件、建筑主要材料;
(6)重要结构混凝土构件强度;
(7)主要受力钢筋数量、位置及钢筋保护层厚度;(8)现浇楼板厚度;
(9)砌体结构承重墙砌筑砂浆强度;(10)钢结构工程中的重要连接部位;(11)参建各方形成的技术资料及相关文件;(12)其他认为必要的检测项目。5.工程质量监督抽测应遵守以下规定:
(1)抽测重点是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和主要使用功能。
(2)抽测项目和部位,应根据工程的性质、特点、规模、结构形式、施工进度和质量状况等因素确定。
(3)经抽测对工程质量确有怀疑的,由我站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规范标准的,应按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处理。
(4)每次监督抽测后,应填写《工程质量监督抽测记录》。
6.对在监工程项目要实施差别化、分类监督管理。要重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及具有“高、难、深、大、杂”等特点的工程项目的监管。要根据工程类别、重要性及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业绩、信誉、工程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实施分类监督。对重要工程和信誉差、质量保证能力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工作
力度。
7.监督管理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对在监工程质量监督抽查的频次,应根据差别化、分类监督管理的原则来确定,但至少不低于五次:工程开工时一次,基础工程施工阶段一次,主体结构工程施工阶段二次,装饰装修工程施工阶段一次。每次检查、抽查工作记录表及处理意见书要报监督科长或副科长,并在科室留存,以备监督验收跟踪、复核。
8.站总工室牵头对在监工程项目的抽查、巡查工作。以保障性住房项目和重点的、重要的、质量保证能力弱的工程项目为主。对每个工程项目在主要施工阶段的抽查次数至少一次。监督管理职能科室科长(副科长),牵头对管辖区内所有在监工程项目在主要施工阶段至少抽查一次。抽查、检查工作记录表及处理意见书要报站综合办留存。综合办要传分管站长、站长阅知。站长、分管站长要督促、指导、参与总工室及相关监督职能科室的抽查、巡查工作。
9.监督管理工作小组要对检测单位的质量行为实施监督抽查。依据住建部5号令及《内蒙古自治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抽查内容,以报监工程项目为单位,至少抽查一次。
10.监督管理工作小组除全体参加的抽查、抽测工作外,还要开展常态的监管工作(跟踪、复核、落实抽查处理意见),在监管工作小组组长同意后,小组成员到施工现场履行质监
工作职责,履职时不少于两人。
四、质量行为的抽查
1.监督机构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抽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办理质量监督登记、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证情况;
(2)组织图纸会审、设计交底情况;
(3)必须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依法可以不实施监理的,配备质量管理人员情况;
(4)组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情况;(5)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情况;(6)其他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行为。
2.监督机构对勘察、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抽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参加地基验槽、基础、主体结构和有关重要部位工程质量验收以及工程竣工验收情况;
(2)设计修改变更、技术洽商签发情况;(3)施工前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图纸技术交底情况;
(4)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情况;
(5)其他影响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行为。3.监督机构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抽查应当包
括以下内容:
(1)项目管理机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配备和到位情况以及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资格、配备情况;
(2)编制、审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方案执行情况;(3)施工现场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配备情况;
(4)使用检验合格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和预拌混凝土等情况;
(5)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按规定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情况;
(6)施工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
(7)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单位(子单位)以及隐蔽工程质量的检验情况;
(8)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9)工程竣工验收提交工程竣工报告情况;(10)其他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行为。
4.监督机构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抽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资格、授权文件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资格、配备以及到位情况;
(2)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关键部位和工序的
确定及措施)的编制、审批和执行情况;
(3)按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合同以及设计文件的规定,采取现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情况;
(4)执行材料、设备见证取样、送检情况;(5)发现使用不合格材料、设备和发生质量事故的组织处理以及上报主管部门情况;
(6)质量问题通知单签发和问题整改结果的复查情况;
(7)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情况;
(8)监理日记、监理档案是否真实、完整;(9)工程竣工验收提交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情况;(10)其他影响工程监理质量的行为。
5.监督机构对检测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抽查包括以下内容:
(1)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等级并在其资质等级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情况;
(2)检测试验人员持证上岗情况;(3)检测内容、方法规范情况;
(4)检测中发现有涉及影响结构安全的试验样品,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5)检测试验数据、结论及报告签发情况;
(6)其它影响检测试验质量的行为。
五、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及形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1.监督分户验收(最少不得少于三套),建设单位上报分户验收汇总表,分管站长根据建筑规模指派科长及监督人员复核分户验收情况(五万平米以下由科长组织,五万平米以上由总工室组织)。
2.对监督分户验收抽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参建各方全面排查限期整改。
3.建设单位填写竣工验收通知单上报分管站长后,确定监督验收工作小组成员。工程竣工验收监督工作由站内成立监督验收工作小组负责完成。小组成员构成如下:分管站长、总工室成员(总工或副总工至少一人)、相关监督管理科室科长或副科长、稽查管理科(至少一人)及监督管理工作小组全体成员。
4.建设单位上报五方汇签单及监督竣工模式,由分管站长统一留存。
5.监督竣工验收指令回复和整改情况的落实,监督验收重点是对验收的组织形式、参加人员、程序和引用的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进行监督,在监督竣工验收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
6.监督机构对竣工验收的监督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督查建设单位组织形成验收组和制定竣工验收
方案情况;
(2)核查施工单位出具的工程竣工报告情况;(3)核查勘察、设计单位出具的工程质量检查报告情况;
(4)核查监理单位出具的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情况。7.监督机构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7个工作日内,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机关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质量监督概况;
(2)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抽查情况;(3)工程实体质量和资料的抽查情况;
(4)工程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处理情况;(5)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情况;(6)主要使用功能抽查情况;(7)分户验收抽查情况。
8.工程质量监督抽测的具体部位(构件)和抽测数量,由监督工作小组或其他抽查部门根据工程规模、结构类型和工程监督检查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主体结构工程的主要受力构件;(2)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的室内空间尺寸;
(3)监督检查中发现有质量缺陷的结构构件和不合格报告所代表的楼层、部位构件;
(4)抽测构件及抽测点随机选定,受力构件抽测数量不
少于3个,且同一设计强度等级的构件抽测不少于2个;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监督抽测数量不少于3套。
9.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由监督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牵头负责,全体组员参与编制并形成书面报告,签字确认后报监督科长(副科长)审查,再报总工室审核,转综合办确认。具备存档条件后,由分管站长审核,最后站长签发,转综合办存档,并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机关提交。
六、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监督机构应当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管理制度,将能够反映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过程的文字记录、图像等形成监督档案。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应及时整理,并符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工程质量监督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和相关资料;
(二)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及相关人员的质量行为记录及不良行为记录;
(三)工程实体质量抽查记录;
(四)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处理的有关资料;
(五)竣工验收监督记录;
(六)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影像等资料;
(七)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八)其它有关资料。
此项工作主要由监管工作小组负责完成。报监督科科长
审核并签发意见后,转总工室(总工或副总工)审核并签发意见后,报分管站长审核,具备存档条件和要求。分管站长同意并签发后,转站长签阅。最终转综合办存档。
七、其它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1.稽查管理科负责对全市在监工程的法定建设程序履行情况及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实施依法监督,进行随机抽查。并负责实施行政处罚工作。
2.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督促建设单位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工程质量主体的名称和主要负责人姓名。
3.对各科监管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由科长(副科长)牵头对所属工作区域内未报监的在建工程进行定期巡查,发现未报监的工程应下达停工令及时上报分管领导。经站领导班子研究,确定处理意见后,进行下步工作。
4.在办理质量监督介入手续时,建设单位要提供施工图审查及招投标手续,否则在其开工后,必须要进行约谈,并做询问笔录,及时上报站领导。
5.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建设单位擅自更改规划,增加楼层及建筑面积。
6.对参建各方的质量制落实情况的抽查: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及现场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资格必须一一对应,并要在施工现场
履行职责。
7.对工程项目资料的抽查:
(1)抽查重点是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和主要使用功能;
(2)抽查项目和部位,应根据工程的性质、特点、规模、结构形式、施工进度和质量状况等因素确定。
8.监督小组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存在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工程质量问题时,责令建设单位牵头组织施工、监理等责任单位改正。责令改正可以采用责令整改、责令局部停工整改或责令全部停工整改等方式,并同时向监督科室领导汇报,问题严重的要向分管站长及站长及时逐级汇报。
9.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监督抽测的主要项目应包括:承重砌体工程的砌筑砂浆强度;现浇梁、板、墙、柱等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现浇楼板结构厚度和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结构的重要连接部位;主要受力构件的尺寸、轴线、标高、垂直度误差等;安装工程中涉及安全及功能的重要项目;住宅工程分户验收,严格按照包头市《住宅分户验收》实施指南执行。
10.施工中搅拌后台计量管理严格执行《关于施工现场搅拌砂浆保证拌制砂浆质量的紧急通知》(包建工2011第38号文件),否则不准进行砂浆搅拌,现场不许进行相关工序 的施工。
11.现场抽测过程中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应派人见证,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协助工作。
12.对工程质量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发现有关检测试验资料不齐全、不真实的,应责令施工单位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或鉴定。监督抽测结果不符合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的,监督小组应责令施工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按有关规定重新进行检测。经检测结构不符合技术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的工程,我站应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处理,对监督抽测发现的问题未妥善处理的不得进行相关分部验收。
13.每次监督抽测后,质监工作人员应认真填写《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抽测记录》,监督抽测数据作为我站出具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的依据。
第三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赵书君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根据“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需要各方责任主体共同努力才能遏制恶性事故发生。其中建筑安全监督部门的监督和正确引导是减少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管措施。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建筑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的同时,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和建筑工地安全伤亡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施工企业敲响了警钟,也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困难和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当前建筑业安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如何准确分析建筑业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原因,并提出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进而避免各种伤亡事故的有效对策,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引发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人、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方法、环境与季节、安全管理五大因素。其中安全管理因素是其他四项因素的结合点,也是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以下本人将结合安监工作实践,就如何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作粗略的分析和思考。
一、当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安全生产管理齐抓共管体制仍未形成。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建筑安全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一些施工企业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安全生产上,而是忙于找市场,疏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企业“以包代管”和依赖政府或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监管的观念较重,此外,工程建设中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对安全管理各自应负什么责任以及总包与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队伍的安全职责不明确,因此,“企业全面负责”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二是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有重叠、有交叉,平时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多,而对企业安全指导和服务少,召开会议、制定规章和文件多,而抓工作落实少,安监部门预防事故的职能削弱,造成了“部门依法监管”职能的错位;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安全监察各部门之间由于缺乏工作协调,安全管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安全监察工作效能不高。同时,因受安全监察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要求的制约, 政府对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监察缺乏力度,“政府统一领导”的权威没有真正体现;四是由于安全监督管理社会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以及社会和舆论监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监督手段受到较多限制,所以“全社会广泛支持” 也就无从谈起。
2.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给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仍缺少与基本法律、条例相配套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办法。特别是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针对目前一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工程、乡镇工程、私营业主和农民集资违章建房,以及各类房屋拆除工程没有出台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因而造成政府和管理部门对上述工程监管存在盲区,甚至处于安全管理失控状态,最终导致安全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发生。
3.违规建设行为导致工程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建设单位不严格履行法定建设程序、违规建设和无证施工,以及一些施工企业违法分包或转包、无资质施工、项目经理挂靠等现象仍较多地存在,且工地安全违章情况也比较严重。此外,由于一些业主的盲目压价和施工企业的恶性竞
争,客观上造成建筑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有效落实,加之在施工中忽视安全管理和事故隐患的整改,以致违章工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4.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目前一些小的施工企业安全机构虚设,专(兼)职安全员人数不足,企业和工地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管理;一些工地项目负责人重施工、轻安全,重效益、轻防护,重进度、轻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此造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防护极不到位,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随处可见。
5.安全监督管理及对违章查处力度不够。目前,由于作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人员不足、经费紧缺和监督执法手段乏力的矛盾比较突出,安全监督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覆盖面上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没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对“安全是最大效益”的观念认识不足。
2.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投入不相适应。从对我市建筑业发展经济指标和企业安全经费使用情况分析,施工企业或工地的安全措施经费投入远远低于企业经济的增长,安全生产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3.建筑市场管理与安全生产监督存在脱节现象。当前,建筑市场混乱、以及一些游离于政府安全监管之外的违章工程,仍是发生安全事故最根本的原因。
4.施工人员较低的安全素质制约了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据对我市施工企业和工地从业人员统计,70%以上的施工人员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且这些施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较差,安全操作技能也不高,一旦企业或项目部安全教育培训不及时到位,就极易造成大量违章作业。
5.安全监督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仍困难重重。首先是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规的可操作性还不强,监督程序还不很规范;其次是管理工作中执法不严、违章不究依然存在;第三是一些领导干预行政执法、查处违章过多;第四是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约束机制、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对策
1.加快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做到群防群治,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前提。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总要求,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上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是要完善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即各建设、施工、监理和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和供应等单位,都应按照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承担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能及行使安全管理权。其次是要完善政府和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即政府安全综合监察部门应重点从宏观上对建筑安全工作实行领导和监察,而行业安全监督部门应行使建筑安全生产具体指导、检查和服务职能,从而实现政府监察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分开。第三是要完善群众和社会的安全监督体系。即通过政府或行业引导并督促企业建立工会和制定建筑安全舆论监督制度、工程违章和安全事故曝光和举报奖励制度、安全生产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等。只有通过建立并完善统一的、有层次的和职责分明的建筑安全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中职责不清、各自为政、重复管理、推诿扯皮和疲于应付等弊端,最终形成建筑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大力健全建筑安全法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保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仅是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准则,也是各级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依据。当前,一是要结合《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的颁布实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早出台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便于操作的安全监督管理法规、办法和违规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等法规性文件,并规范监督程序和明确各级监督部门职责;二是要抓好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有效落实各级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做到权责一致,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核心。大量的安全事故表明,凡是频繁发生建筑安全事故的地方或施工企业,无不与领导的安全责任不能有效落实有关。因此,当前在强调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中,重点要落实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
业及建筑工地“一把手”的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这是抓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核心。从领导到每一个生产或管理岗位人员,都应按照各自的工作权限和管理范围,承担与其职权相对应的安全责任,做到权责一致。
4.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建筑事故统计表明,建筑施工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坍塌被称为建筑业五大伤害。因此,在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活动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减少一般建筑伤亡事故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目的。
5.不断加强建筑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到寓教于管,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础。扎实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大对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队伍和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力度,进一步强化对特殊工种和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寓教育于日常管理中,是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提高安全技能、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重要基础。
6.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做到标本兼治,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根本。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和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工作。作为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来说,抓安全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平时开几次会议、发几个文件和组织几次安全检查、开几张整改通知单等表面工作上,而应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管理工作,做到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8.积极探索安全监督管理的新办法,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动力。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决不能墨守陈规,而应当积极寻找安全监督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进行大胆实践。总结我市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我认为今后在进一步改进安全监管方式和方法的同时,行业安全管理要体“四个结合”:一是安全管理与资质管理相结合。即通过采取约束和激励机制,将安全管理、安全目标考核、与企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资质升级和年检结合起来,并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二是安全管理与工程招投标相结合。即在工程招投标中,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参与工程竞标的一项前置条件,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应停止其承接工程业务。三是安全管理与为企业服务相结合。即安全监督管理应牢固树“以人为本”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督促企业狠抓内部管理和安全基础工作,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并通过指导和帮助企业落实整改安全隐患、推行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以及开展安全生产达标和创优等活动,促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四是安全管理与推进科技进步相结合。即在安全管理中,要大力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水平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依法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避免和减少建筑安全伤亡事故、以及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企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人深信,在今后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只要我们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坚持齐抓共管、与时俱进,那么就一定能开创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实现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长效化目标,并为建筑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赵书君男,1981年出生,大学本科,现任德州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安监站站长)
联系方式
邮编:253000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长河大道187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事科
赵书君(收)
手机:***
第四篇: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xx县是一个产粮大县,也是一个储粮大县,全县仓储保管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他们按照全市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任务目标,克服储粮多、设施差、人员紧等种种困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确保储粮安全为目标,强化领导,精心部署,加大力度,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仓
储工作任务,全县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实 践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他们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作为全面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中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尤为突出,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他们在系统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粮食仓储工作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工作任务不能减少;搞好粮食仓储,减少损失损耗,确保储粮安全,功在国家、利在企业。从而把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了确保储粮安全、提高企业效益上,统一到了推动粮食仓储工作创新发展上。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切实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他们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仓储管理领导组;各粮管所和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都明确有关业务科室负责粮食仓储工作,相应成立了仓储管理领导小组。全系统上下营造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职能科室扎实抓,各个环节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仓储工作氛围。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为切实把粮食仓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每年都制定并印发《关于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全县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根据季节和粮情变化情况,认真组织好粮食安全检查,准确掌握仓情粮情,及时消除储粮隐患,确保储粮安全。县局与基层层层签定责任书,做到明确责任,奖惩严格,充分调动了防保人员做好仓储工作的积极性。
2、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储粮安全
为确保全县储粮安全,他们重点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根据《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他们结合该县粮食仓储工作和实际,先后制定了《xx县粮食仓储管理百分考核制度》、《储备粮管理制度》、《熏蒸药剂管理制度》、《熏蒸安全操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全县广大仓储人员学有方向、干有标准、行有规范。在抓好各项仓储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落实,为确保储粮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专门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还制定了各项仓储管理制度和推行仓储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是在科学保粮上狠下功夫。他们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积极探索储粮保质保鲜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科学储粮技术水平。全县各储粮单位在大力普及“双低”储粮、“三低”储粮、“电子测温”储粮和“管槽密闭”储粮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新技术,收到了显著成果。目前,全系统“一符三专四落实”合格率和综合科学保粮率分别达100%和80%以上。
三是在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我们把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作为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储粮条件。今年初,他们在对全县仓储设施进行“拉网式”盘点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报送的43个总修缮资金达170万元的急需修理项目,与财政等部门及中介机构一道,联合对维修计划进行逐库逐项目的现场勘查,最后确定20个维修项目,经过精心组织,全部按期竣工,总投入109.9万元。近年来,全系统仓库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四是在仓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仓储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抓好。通过采取举办仓储培训班,进行仓储知识讲座,开展岗前培训,搞好业务技术考试,组织参观学习,鼓励自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教互学等形式,认真搞好仓储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的粮食仓储队伍。
3、搞好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精心组织实施。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的要求,他们在按时完成各级储备粮充实任务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抓好规范化管理工作。今年,他们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了费用补贴,先后两次对县储粮库存进行逐站逐仓检查,进一步落实了储备粮规模和承储库点,由县粮食购销公司根据县级储备粮计划,与各代储单位签订了县级储备粮代储合同,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各代储企业向县粮食购销公司一次性缴纳了代储粮保证金。对托市收
购小麦,我们参照中央储备粮管理办法,同样与各代储单位签订了代储合同。
二是抓好管理典型。为扎实有效地开展仓储管理活动,在业务指导上,他们采取典型引路的做法,着力抓好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典型,以典型带全县、提水平、促发展。近年来,该库深化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快速、超越、科学、和谐发展,基本实现了“管
理行为规范化、业务操作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制度科学化”的要求,得到各级的充分肯定。为在全县推广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管理经验,xx县粮食局于2006年10月组织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管仓储的负责同志和各库点保管人员,举办了一期仓储管理培训班。潮桥国家粮食储备依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结合他们在仓储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就如何加强目前的储粮管理,尤其是托市收购小麦的管理工作现身说法,为全系统仓储管理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业务技能课。
三是严格督导考核。他们以“仓储管理百分考核”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储粮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今年,先后开展8次以储粮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检查活动,帮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8件(次),并组织了为期一周的仓储管理百分考核专题活动。切实推动了全县仓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思 考
1、强化领导,进一步落实仓储工作责任制。
仓储工作是粮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粮食仓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树立“保粮就是保稳定、保安全”、“保粮出效益”的观点,不断强化仓储工作的领导,把仓储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落实仓储工作岗位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从所到站,都要细化和完善仓储工作责任制、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粮管所长要亲自抓,分管所长专职抓,粮站站长(保管员)具体抓,保管任务到仓,保粮责任到人。
2、一如既往,坚持开展“四无粮仓”活动。
“四无粮仓”自1955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四无粮仓”活动是搞好保粮的有力手段,对于提高保粮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储粮安全,降低粮食损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粮食走向市场的新形势下,“四无粮仓”没有过时,仍然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储工作的基本标准,也是粮食职工的基本职能,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后,只要有粮食保管,就要开展“四无”活动,实现“四无粮仓”。一是各基层库站的所有储粮都要按照“四无粮仓”内容要求,达到“四一符四无”标准;二是各所每月对下属库站开展一次“一符四专”检查评定活动,并认真记录在档备查;三是县局采取抽查和年终检查的方法,对各所开展“四无粮仓”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列入对各单位的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3、严格制度,实行仓储管理规范化。
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仓储工作的基本保证,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张贴上墙和建立档案,有了制度,就要严格认真地执行,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要详细记录原始台帐,如查粮记录、粮熏蒸报告单、站岗值班记录、粮食进出仓码等。实行仓储管理规范化是粮食购销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着重抓好仓内储粮管理和库区环境管理,在确保储粮安全前提下,仓内所有储粮做到摆布合理、堆装整齐、粮面平整、三防设施齐全,各级储备粮(含托市收购)达到一符三专四落实的管理要求。库区环境整洁美观,无垃圾、杂草、杂物,各种大型工装机械器材妥善存放,建立三室(消防室、化验室、工具室),长年保持库区安全整洁的环境面貌。
4、因地制宜,继续推进科学保粮。
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科学保粮对于提高粮仓品质,降低保管费用,减轻劳动强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粮食保管工作发展的方向。一是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实效,大力开展“三低”密闭,机械通风储粮新技术,力求“三低”储粮率达到80%以上,稻谷保管(具备通风条件的)冬季全部实施机械通风。二是已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监测三大系统储粮新技术的,今后要努力向更高层次绿色储粮新技术开拓发展。
5、警钟长鸣,全方位地抓好库区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工作,事关重大,责任重于泰山,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切实实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克服各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他人事故教训为警戒,真正树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思想,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抓到实处。
第五篇: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2010-06-29 18:35:5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2)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xx县是一个产粮大县,也是一个储粮大县,全县仓储保管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他们按照全市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任务目标,克服储粮多、设施差、人员紧等种种困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确保储粮安全为目标,强化领导,精心部署,加大力度,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仓储工作任务,全县粮食仓储
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实 践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他们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作为全面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中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尤为突出,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他们在系统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粮食仓储工作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工作任务不能减少;搞好粮食仓储,减少损失损耗,确保储粮安全,功在国家、利在企业。从而把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了确保储粮安全、提高企业效益上,统一到了推动粮食仓储工作创新发展上。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切实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他们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仓储管理领导组;各粮管所和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都明确有关业务科室负责粮食仓储工作,相应成立了仓储管理领导小组。全系统上下营造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职能科室扎实抓,各个环节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仓储工作氛围。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为切实把粮食仓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每年都制定并印发《关于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全县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根据季节和粮情变化情况,认真组织好粮食安全检查,准确掌握仓情粮情,及时消除储粮隐患,确保储粮安全。县局与基层层层签定责任书,做到明确责任,奖惩严格,充分调动了防保人员做好仓储工作的积极性。
2、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储粮安全
为确保全县储粮安全,他们重点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根据《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他们结合该县粮食仓储工作和实际,先后制定了《xx县粮食仓储管理百分考核制度》、《储备粮管理制度》、《熏蒸药剂管理制度》、《熏蒸安全操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全县广大仓储人员学有方向、干有标准、行有规范。在抓好各项仓储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落实,为确保储粮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专门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还制定了各项仓储管理制度和推行仓储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是在科学保粮上狠下功夫。他们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积极探索储粮保质保鲜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科学储粮技术水平。全县各储粮单位在大力普及“双低”储粮、“三低”储粮、“电子测温”储粮和“管槽密闭”
储粮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新技术,收到了显著成果。目前,全系统“一符三专四落实”合格率和综合科学保粮率分别达100%和80%以上。
三是在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我们把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作为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储粮条件。今年初,他们在对全县仓储设施进行“拉网式”盘点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报送的43个总修缮资金达170万元的急需修理项目,与财政等部门及中介机构一道,联合对维修计划进行逐库逐项目的现场勘查,最后确定20个维修项目,经过精心组织,全部按期竣工,总投入万元。近年来,全系统仓库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四是在仓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仓储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抓好。通过采取
举办仓储培训班,进行仓储知识讲座,开展岗前培训,搞好业务技术考试,组织参观学习,鼓励自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教互学等形式,认真搞好仓储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的粮食仓储队伍。
3、搞好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精心组织实施。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的要求,他们在按时完成各级储备粮充实任务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抓好规范化管理工作。今年,他们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了费用补贴,先后两次对县储粮库存进行逐站逐仓检查,进一步落实了储备粮规模和承储库点,由县粮食购销公司根据县级储备粮计划,与各代储单位签订了县级储备粮代储合同,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各代储企业向县粮食购销公司一次性缴纳了代储粮保证金。对托市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