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处理好工商监管与执法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执法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是国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的两个重要职能,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权益的明确界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改进监管执法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监管质量和执法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监管执法工作,实现执法与监管“双赢”,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新情况,深入研究新问题,积极提出新对策。当前,在监管与执法工作中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加强监管执法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这是工商行政管理根本目的现实需要。治标与治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治标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是治标的深化和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必须科学统筹,把治标与治本内在地统一起来,贯穿到监管执法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监管与执法的实践再次表明,治标只能暂时遏制问题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年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之所以禁而不止、查而不绝、打而不死,往往与重视治标、忽视治本有直接关系,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常有不满的反映。因此,在注重治标的同时,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本上。在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方面,既要加大各种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素质,又要针对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要求创新执法理念,坚决摒弃一些简单、粗暴、不文明的执法行为;既要使具体工商行政行为法治化、透明化、文明化,又要彻底改掉以往个别执法人员执法时的“霸气”、“吃拿卡要”的匪气以及拿腔拿调的“习气”。在抓源头方面,既要从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抓,把好市场准入关,又要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堵住源头,清除隐患,让违法者无空子可钻。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方面,既要加大查处力度,又要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使违法者在受罚时不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而是在既受罚又受教育过程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既要使其知法、懂法,知晓由违法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应负的法律责任,又要使违法者在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过程中切实感受工商部门雪中送炭的温暖,从根本上帮助受罚者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具心理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变“冤家”为“亲家”,引导广大经营者加强自律,守法经营,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总而言之,要通过标本兼治,真正让合法规范的经营活动在市场中如鱼得水,让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在市场中寸步难行。
二、正确处理好重点查处大案要案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关系
重点查处大案要案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把重点查处大案要案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于监管执法的全过程。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诱发制假售假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违法案件仍会出现阶段性高发的趋势。因此,要继续保持监管执法和从严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强劲势头,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批大案要案,依纪依法从重从快打击违法分子。要通过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让群众有安全感;要通过案件查处,遏制假冒伪劣商品蔓延的势头,积极促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人民群众非常赞成和支持我们工商部门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同时也迫切希望解决好他们身边的、损害他们切身利益的合法权益问题。我们一定要站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群众反映强列的难点、热点问题,如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电信强制性服务、就医收费过高、食品卫生脏乱差、欺诈消费问题突出、售后服务难以保证、“三包”责任难以落实、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清理难、防火安全有隐患、劣质化肥农药和装饰装璜材料充斥市场等问题重点加以解决。要通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际成效,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与工商部门携手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投诉和举报的热情,为监管执法和大案要案查处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监管执法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工商监管执法这种特殊的行政手段来为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监管执法与优质高效服务不是简单的“白脸”、“红脸”、“笑脸”,它们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监管执法就会缺少优质高效服务的贴近度,因为优质高效服务是监管执法本质的体现,而没有优质高效服务,就会出现监管执法的盲目性,因为监管执法是优质高效服务内容的延伸。只有通过严格执法监管与优质高效服务才能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才能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讲优质高效服务,但绝不能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由,对当地的经济违法行为大开绿灯,对地方保护主义熟视无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严格监管执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强力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执法与服务同步,监管与规范并举,树立大服务理念和大服务意识,确立规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的“服务型工商”新理念,真正把监管执法过程变成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企业排忧解难的过程,寓监管执法于高效服务之中。当前在监管执法上,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监管执法理念向现代监管执法理念转变;由监管集贸市场向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转变;由监管单一经济主体向监管多元主体转变;由着重微观管理向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转变,由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监管向遵循国际通用法则转变。该管严的一定不能放松,不该放的要坚决堵住,始终以忠于职守的职业风范、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执法如山的坚强威力,为企业公平竞争托举一枚红色盾牌;以责无旁贷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经济振兴保驾护航;以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感,为经济繁荣竭尽全力;以丹心昭明的博大胸襟,为服务经济发展撑起一片万里晴空。
四、正确处理好坚持基本经验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坚持与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监管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又面临不同的情况、条件和要求,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坚持基本经验,才能保持监管执法工作的连续性;只有坚持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监管执法工作活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工商系统从上到下积极研究探索监管关口前移、执法中心下移、规范执法行为,推行市场予警制等等,监管执法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现阶段监管执法工作的路子。我们必须坚持这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监管执法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监管执法工作在坚持基本经验基础上,必须根据形势、任务、要求以及市场主体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广泛学习借鉴全国工商系统监管执法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和完善,不断丰富监管执法的途径和手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监管执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监管执法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实践上的新发展。要紧密结合本辖区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和监管执法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监管执法工作,敢于创新监管执法工作思路,真正做到在发展中有新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要从运用法律、规范、政策多角度审时度势,从提升政府、企业、群众满意度多层面思考,不断开创监管执法工作新格局。
第二篇:正确处理班主任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班主任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但有时即使前者都具备,只因在工作中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左右为难,甚至停滞不前,同时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颇,最终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下面就我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谈几点见解。
一、树立威信,抹淡威严。
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记得,刚接一个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讲话、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想进步,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更要坚决执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受“师道尊严”的影响,班主任在有意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以信心默化期望。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主要体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在实践中,我们教师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感光显彰”。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或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如我们班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在交作业时总是说“作业忘在家里了”,同学们都说他没做作业还说谎。这时,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而是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告知同学们,在没有知道事实之前不能胡说,先给那位同学坚强的后盾,同时了解其原因,通过经常接触、交流,鼓励学生,才能激活学生的心灵。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止的默契。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如果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往往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但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勤”中分清“大管理”与“细引导”。
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学生悉心教育,坚持做到工作中以“勤”为准则,工作中才会有条不紊,层层展开,步步落实。
首先应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次,要勤于疏导。班主任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再次,勤于查访。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应当“孩子王”。
因此,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课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还要与家长、各学科教师建立密切联系,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它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还是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总是早早地到教室跟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个性不敢大胆张扬,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开始尝试着新的方法: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决策人、指导者。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支持。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了,学生们遇事不再老师前老师后的,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给予爱心的同时,量化好关心的程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等。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等;以父母、以朋友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原来我们班的郑海钗同学,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吸烟、喝酒、逃学、打架、盗窃、撒谎······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几乎每天有空都找他聊天谈心,真诚地倾听他的声音,经常鼓励、表扬他。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并成为朋友,让他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同时过分地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学生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而是要适时地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能够独立照顾自己,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让我体会到,物极必反,“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我们所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方法去实施教育。只有适当、适中、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10年,GDP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05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我省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峻的现实和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已迫在眉睫。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逐步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这是削减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现实要求,是解决资源危机和体现新型资源价值的迫切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创新补偿机制,逐步实现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是保护资源的强力措施。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补偿制度的管理,经济补偿实现法制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另一方面,完善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再一方面,国家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快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要做到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尽快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为了校正传统GDP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不是主张将一种东西计入GDP,而是主张将“另一种东西”从GDP中剔除。而这“另一种东西”就是“生态成本”。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用生态审计的标准来衡量地方领导为官一任的政绩时,“绿色GDP”无疑是多了一把“生态尺子”,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衡量官员的政绩不单和经济增长挂钩,而要用一整套综合社会指标来考察干部: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环境指标、资源指标、健康指标等;不仅要考核经济的增长数量,还要考核经济的增长质量;不仅要考核当代人拥有的财富,还要考核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用绿色GDP考核体系,可以在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逐步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正确处理好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领导与管理是两个概念,但其原因并不是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当领导并不神秘。它与“领袖魅力”或其他一些怪异的性格特征无关。它也不是被选为领导的那几个人的事。领导并不一定比管理更好,或者可以取而代之。事实上,领导和管理是两套各司其职而又相辅相成的行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职能和活动,在一个日益复杂
和变化多端的商业环境中,好的领导和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今天,大多数的公司都处在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的状态中。他们需要加强行使领导职权的能力。成功的企业并非坐等领导的诞生,他们积极寻找具有领导潜力的人并把他们放在一个能开发他们这种潜力的位子上进行锻炼。实际上,经过仔细的挑选、培养和激励,有很多人能在一个企业中扮演重要领导人的角色。
领导补充管理,但不能取代管理。公司在提高领导能力的同时,不应忘记即使有强有力的领导,但管理薄弱的话,效果也不会更好,有时候甚至比管理得当而领导不力更糟。真正的挑战是把强有力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结合起来,并且相互制约。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同时做到既善于领导又善于管理的。有些人具有成为优秀管理者而不是优秀领导人的能力,而有些人又正好相反。精明的公司珍惜这两种人,并努力使他们成为自己中的一员。但在培养高级行政人员的时候,个人不能既管理又领导这一点恰恰被很多公司忽略掉了。他们试图培养一种兼领导与管理于一身的人。一旦了解了领导与管理的根本区别后,各公司方可以开始培养其高层人员同时向两方面发展。
管理是有关处理复杂事物的概念。它的实行及工作程序很大程度上是二十世纪一个最重要的发展:大公司的出现。没有妥善的管理,千头万绪的企业很容易弄得一片混乱,威胁企业的生存。而得当的管理则给企业带来秩序和连贯性。
而领导,比较而言,是有关处理变化的概念。领导在最近几年变得如此重要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商业世界变得更具竞争性,更加变幻莫测。技术更新加快,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市场开放,资金密集型企业生产能力过大,石油卡特尔的不稳定,不良债券的袭击以及劳动队伍人口统计上的变化等等都是导致这种变迁的原因。其结果就是:走过去的老路子,或者在此基础上前进一小步,都已不再是成功的准则。在新的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和有效竞争,越来越需要作重大调整。变化越大住住就要求更加强有力的领导。
想想在军队中的一个简单例子吧。和平时期的部队只要最高级将领领导有方,再加上各级行政管理得当,住住就能生存下去,然而战争时期的部队却需要从上到下各级有力的领导。还没有一个人指出过怎样管理士兵进行战斗,必须领导他们战斗。
管理与领导的不同功能——处理复杂事物和处理变化。这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活动。两套行为系统都包括决定该做什么,建立能完成日程安排的人员及关系网,然后再保证那些人确实在做事。同样的事,但管理和领导却有不同的行事方式。
公司首先是通过计划和预算来管理复杂事物的——为将来(一般是下个月或明年)制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确定具体步骤。然后调动人力物力去实现这些计划。而领导一个企业进行有意义的变革开始于确定一个方向——提出一个未来设想。
第五篇: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建设服务型工商的关系
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建设服务型工商的关系
沙湾县工商局郑建明
建设服务型工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途径。要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真正成为高效务实的行政执法机关,使工商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法
人员,就必须完善其服务功能和服务意识,积极建设服务型工商。同时,工商部门作为主管市场行政执法的机关,必须依法加强监管,维护公平合理的竞争,保障合法经营主体的权益,促成整个社会经济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严格执法是其职责所在。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个必须”。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突破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因此,执法为民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所在,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赋予的重任,必须把执法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商部门作为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要求,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为促进改革发展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人们往往就是从国家职能部门的所作所为中去评价国家政策法规的正误,去判断一届政府的好坏,甚至去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劣,这种行业特点上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执法部门必须时时跳出自身角度的局限,把自身社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放在政治的高度上去做理智思考,工商部门的神圣职责,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好市场秩序,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职能和任务就是服务,是代表全体人民群众意志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体现工商行政管理终极价值取向。工商部门通过行政执法工作,生产出了使市场安全、有序发展的无形产品,也即为社会提供了公共服务。我们党83年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已的特殊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要求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知道群众的所想、所愿、所求。当前,人民群众最急需的是要各部门履行职责,加强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有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工商部门而言,我们必须依法行政,全力维护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们决不能一边喊为人民谋利益,一边却在干损害群众利益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严格执法,实现对人民负责;另一方面要通过执法为民,树立工商部门和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部门,有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准入权、监督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权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在权力和责任问题上,要求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如果不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会与人民背道而驰,对人民负责则无从谈起。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以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起事件教训深刻,暴露出少数工商执法人员不依法行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在关键时刻没有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我们从中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和启示,值得深思。
邓小平同志曾说衡量工作的标准就是要看群众对我们满不满意,赞不赞成。对于我们工商部门来说必须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水准,实现“版本”升级。不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好地做到执法为民。
二、必须坚持原则,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强化工商部门的职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和检察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是国务院赋予工商部门的基本职能和神圣使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或者削弱这一职能。
“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面对入世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规范的市场秩序的要求,工商部门必须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树立执法权威。为经济发展服务,并不等于不要执法或淡化执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执法部门,只有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才能保证经营者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易和竞争,也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坚持创新。执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