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3: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本站推荐]》。

第一篇: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本站推荐]

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

摘要:金融市场的统一趋势及其监管范围的不断扩展引发了银行监管的国际协调问题。跨国银行主要以分行或子行的形式开展国际业务,组织结构的差异同时带来了银行监管方面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跨国银行监管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对国际上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跨国银行监管会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跨国银行;分行;子行;银行监管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banking supervision is initiated b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unified trends of financial markets.Since multinational banks operate mainly by branches or subsidiari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anking tend to br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banking supervision.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multinational banking supervision, with a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upervision.With the overall opening up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multinational banking supervis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Key words: multinational banks;branches;subsidiaries;banking supervision

跨国银行是一种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银行业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跨国银行进驻中国的数量逐年增多,世界100家大银行绝大多数都已在中国开展业务。跨国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促进了外国资本的流入,推动了国内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银行业组织管理经验。同时,跨国银行为追逐自身的盈利,转嫁自身面临的风险,参与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也会对国内金融业形成冲击,对我国金融监管和安全带来挑战。我国已于2006年底实现了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但对跨国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试图把近几年有关该问题的最新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学术界更进一步地思考。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跨国银行监管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这对文献的理解很有帮助。接下来回顾了近几年学术界在跨国银行监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跨国银行国际监管的现状及其评价

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管问题的必要性的讨论很是充分,但国际社会真正在这方面付诸的行动却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国银行倒闭以后,可以说,跨国银行国际监管的每一次前进都于跨国银行危机有关,每一次重大的国际金融事件都成为国际监管当局加强合作的直接动力。[2]作为现代银行统一国际监管的产生标志的《巴塞尔协议》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从世界范围内看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银行监管合作,区域性跨国银行监管合作,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诸国际社会的合作和WTO金融自由化下的审慎监管。其中巴塞尔体系在跨国银行的监管中居于核心地位。

一)巴塞尔体系及其评价

巴塞尔委员会成立于1975年2月,其全称为国际银行业管制和监督委员会。[3] 该委员会自成立后,针对接连不断的国际银行倒闭事件及成员国共同关心的监管问题,制定开发了为数众多的文件。他们以1983年《巴塞尔协定》(修改文件)(the Basle Concordat)及其后续文件,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定》(the Basle Capital Accord)及其修正案,1997年《巴塞尔核心原则》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相关文件组成,构成了所谓的“巴塞尔文件群”[4](Basle Papers)。

1)以跨国银行监管原则为核心的《巴塞尔协定》文件群

《巴塞尔协定》是1974年联邦德国赫尔斯塔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之后签署的。协定的宗旨是制定跨国银行国际合作监督的准则。原协议确认了任何银行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母国的当局及东道国共同负有责任的原则。1983年该协定做了修改。在修改之前的197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综合资产负责表原则》,改原则把跨国银行的总行,国内外分行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的角度综合考察了其资本充足性,流动性,清偿能力,外汇活动头寸,贷款集中性和面临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标准。1983年巴塞尔协定作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巴塞尔协定进一步明确了监督责任的有效分配,并力争将巴塞尔协定准则推向世界,扩大到巴塞尔委员会成员以外。修订后的巴塞尔协定实际上是在于监督权力的重新分配,监督权被分配到母国即母公司所在地的政府和东道国即银行分支机构所在地,当然,母国的综合监管被放在了优先地位。[5] 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倒闭事件后,巴塞尔委员会对巴塞尔协定重新进行了审查,并于次年发布了《国际银行集团及其跨境机构的监管最低标准》,即巴塞尔最低标准(the Basle Minimum Standard)。总体而言,巴塞尔协定文件群从母国监管者的责任和东道国监管者的责任两方面确立了母国并表监管和东道国当地监管的原则,两者共存互补,统一构成有关跨国银行的有效监管原则体系。[6]

2)对资本充足率的有效监管

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管在1988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标志就是《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统一了银行合格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着重从资本的构成和资产的风险权重系统方面考虑,强调资本和资产的关系,促使国际银行业在规定的限期内达到资本于风险资产的最低目标比例,以增加跨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消除国际银行业间现存的不平等竞争根源,实现各国在高度一直公平上的竞争。此后,围绕资本充足率问题,巴塞尔委员会有陆续出台了《市场风险修正案》等文件以补充1988年协议的不足。由于目前国内对介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文章较多,本文在这儿不再作过多的介绍。但值得一体的是,2001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的资本协议。这一文件是在1999年6月公布的文件基础上广泛的吸收了多方意见后形成的,此文件经过多方征询后于2001年年底正式公布,各大银行经过三年的过渡期后,将于2004年全面执行以取代1988年巴塞尔协议。新协议的基础有三个方面: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此为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三个支柱必须协调使用才能真正体现新协议的精髓,这也是新协议区别1988年协议的根本之处。[7]

3)有效监管核心原则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是巴塞尔委员会加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又一力作。全文共25项原则,系统阐述和总结了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监管方面的思想精髓,堪称经典之作。《核心原则》是国际性的监管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全方位监管方面的趋同化表现,必将对国际银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核心原则吸收了发展中国家的很多意见(中国也参加了有关的讨论),这也是巴塞尔委员会工作的又一突破。

二)巴塞尔委员会之外的国际监管合作

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就跨国银行的监管问题达成协议,虽然就调整的范围而言不如多边合作,但是对于业务关系联系密切的两国而言效果是明显的。目前,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对银行进行监管的情形在逐渐增加。1995年2月13日,美国和日本所达成的《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关于金融服务的有关措施》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该协定对跨国金融交易的诸多问题作了协调。()在目前国际银行监管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率先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一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区性监管合作。

在区域性监管合作方面,欧盟的工作最富有成效。事实上。早在欧共体时候,其就发布了一系列旨在调整其成员所属跨国银行的指令。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相近,且大部分成员国本身又是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所以使得其可以统一银行监管法规,而且这些法规可以几乎原封不动的从巴塞尔体系中克隆过去。欧盟的这些指令是巴塞尔体系在全球推广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当然,与巴塞尔体系不同的是,欧盟的这些银行指令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各成员国必须受其约束。区域化合作的另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NAFTA协定中确立了有关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设立资格,跨境服务,国民待遇问题等,虽然其目的是在美加墨地区实现金融贸易的自由化,但其中不乏关于金融监管的法规,如对于设立资格的限制等。

3)世界经济组织与跨国银行的监管。

1993年12月,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达成了成立WTO的协定,该次谈判首次包括了服务贸易的内容,并签订了《金融服务附录》。这标志着国际金融开始纳入了多边国际法制的轨道。《金融服务附录》阐明了金融自由化的原则,并提出了在金融自由化下实施谨慎监管的原则。GATS附件一第二条规定,会员国基于“谨慎原因”得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持金融秩序得稳定。但是,如何理解审慎监管得标准,却是金融监管重的一个难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积极参与到跨国银行得国际监管上来。[12]由于IMF的工作重点主要从宏观角度观察问题,因此其研究的重点是银行业的危机和系统性银行业重组与一国宏观经济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IMF日益明确的认识到必须将一国银行业的有效监管纳入到自己的金融监管安排中,而另一方面,巴塞尔委员会也希望借助IMF无与伦比的权威地位来进一步推动跨国银行的有效监管。[13]双方的合作已有进展,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监管核心原则》也正是在IMF和世界银行香港年会上提出的,IMF还向其成员国推荐了这一文件。

二、国银行国际联合监管的挑战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转变。银行业也经历了机构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融资工具证券化,资金流动电子化的过程,同时,架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篱笆开始拆除,混业经营的浪潮变得不可抵挡。原来相对隔离的各国金融市场正在变成一个统一,开放的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也使得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监管也变的越来越困难。从国际银行业来看,今年来至少三个方面引人注目,并且这些发展都对监管当局提出了挑战。一是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发展迅速,可以说,相对于人们对其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而言过快了;而是银行业务全能化,原有的对业务活动种种限制逐渐得到放松,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了;三是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加大,金融自由化下如何适度监管成为一个课题。

一)、表外业务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下的跨国银行监管

表外业务,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不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之上的业务。应该说,银行表外业务的存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然而现在人们常说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表外业务主要是各类担保,承诺以及发展最为迅速的衍生金融工具。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银行传统的作为信贷中介的独特地位被弱化,竞争形势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充足性监管日趋严格,限制了银行表内资产业务的规模,这迫使银行不断开发表外业务。此外,表外业务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强调风险管理的监管趋势相一致,这是因为,有

些传统的中间业务是少有风险的,而有些新型的表外业务,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如果运用适当,也可以减少资产损失或降低债务成本。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本身又是一个加大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这一是由于其交易建立在对未来市场价格走势作出预测的基础上的,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是不可能事先确知的,因而就使得这种交易天生就有高风险性。二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具有高度的资金杠杆作用,或者叫“以小博大”,这使得投机活动极为便利,由于投机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哦发展过于迅速,使得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一案就是其中的例子。如何对表外业务进行监管,尤其是如何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是目前跨国银行监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自由化挑战下的跨国银行国际监管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提出了两方面的历史性要求:一是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二是宏观经济的调控特别是金融监管的加强。这两点相辅相成。但是在过去的10年间,国际经济组织和发达国家片面敦促发展中国家加速自由化进程,却放松了对国际流动资金的监管,忽视了对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国际经济机制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态势。[15]如何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处理好监管问题,平衡监管与自由化的关系,尤其是在WTO金融自由化下理解审慎监管原则,是跨国银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理论上说,倡导金融自由化并不是也不能要求有关国家彻底消除对金融监管的责任。两者合理的关系应该是,一方面,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加强,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新的金融市场业不断兴起,但另一方面国际国内的各种金融监管机构不断颁布新的协定和文件,以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此,即使是自由贸易的推行者也认为“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就越需要加强全球市场的规则,结构和治理,加强市场管理和开放市场提到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重点放在健全的规则架构上来”。[16]但是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说的,自由化和监管的发展却是极度不平衡的。前者已被纳入国际公约的轨道,并为大多数国家遵守,而后者要想与自由化问题一样显然可能性不大。这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各国的一种态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态度,即首要的是开放金融市场,而对于监管问题,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率先有过多的承诺,因为各国的实践表明,监管问题上过多承诺或做法往往会影响本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个问题当然是,金融监管事关国家经济主权,要想达成一致,就要牺牲经济主权,这是每个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自由化不断推进,跨国银行管制不断放松,另一方面各国又不得不疲于应付在放松管制后出现的银行危机。金融自由化下的跨国银行监管是一个永久性话题。

三)、混业模式挑战下的跨国银行国际监管

纵观全球,在利益的驱使与市场的挤压下,许多国家都基本上采取了务实的态度,出现了金融业务综合化复归的态势,如英国1986年的《金融服务法》的出台,1989年欧共体《第二银行指令》及其附录“银行业务项目表”的通过,1992年日本《金融改革法案》的通过和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诞生。[17]跨国银行业务越来越和国际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相融合。金融业的创新是监管出现了滞后的局面,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难题。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报告中指出的“尽管应当以相同的方式管理类似的金融活动,但开发能同时适用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国际上可接受的监管标准是非常困难的。”[18] 混业经营为国际金融的监管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特殊的金融法律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

[19]a,综合集团资本充足性问题中如何防止在企业内部的双重或多重利用问题;b, 关于稳健和审慎监管问题;c,关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分享问题,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加强跨境信息交流。目前,国际监管组织已经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合作。1993年,巴塞尔委员会发起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证券,保险和银行业的三方小组。该小组于1995年7月发表了一个题为《金融企业集团的监管》报告,在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领域的监管者之间的协调范围及事项方面取得了一定了的进展。“三方小组”最近重组为“联合论坛”(joint forum)。其首

要的目的式促进部门内部和跨部门监管者之间的有效监管。论坛的成立将有助于促进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的交流,并加强金融联合体的监管合作。

但是,这些监管合作都是非常初步的,局限性也非常大。国际证券业,银行业本身的监管差异很大,寻求同时适用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作为跨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大力提倡的风险评估模型,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技术委员会就不支持将它作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模型,反而建议应当由各公司寻找适合自身的不同的内控模型。[20]又如,银行监管当局强调全球并表监管,但证券当局对此并不感兴趣。银行监管主要涉及审慎监管原则而证券监管更加注重道义问题如内幕交易,利益冲突等。混业经营模式挑战下如何选择适当的监管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跨国银行国际监管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始终要跟随金融业的发展步伐,从目前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管的发展无疑将会呈现出下列的特点:

1)一监管机构向功能型监管过渡。所谓机构监管(entity regulation)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的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管理各自的金融机构。如巴塞尔委员会以跨国银行监管为主而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则将侧重点放在证券业管理上。随着金融分业模式的打破,传统的机构监管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功能监管(类似综合监管)开始成为跨国金融监管的新趋势。虽如前文所述,国际金融业务的功能监管将会困难重重,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趋势不可抵挡。目前的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的合作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一些国家如英国,甚至建议将IMF,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和其他监管组织合并,共同创建新的永久性的全球金融监管常委会以确立和实施关于金融监管的国际准则。[21]当然这一建议过于偏激,因为国家不可能将金融监管的主权轻易让渡于一个国际组织。

2)将进一步突出监管为跨国银行发展服务的目标,监管的成本进一步降低。WTO金融自由化中提出的审慎监管也表明,监管应当适当,监管应当以促进跨国银行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金融的监管方式方法越来越趋于灵活。监管者越来越注重借用银行的内部力量加强风险防范,更加重视把监管的目标与商业银行的内在激励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西方国家目前对银行内部的开发,使用的各类复杂的风险的管理模型一直持欢迎态度,对于大银行自行开发的,旨在确定资本要求的内部模型也不一概反对,这鼓励了银行的创新能力,也节省了监管成本。

3)监管当局将更加受公众的监督。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于稳健,监管当局对被监管对象的风险状况必须由一个及时、准确的评价,确保银行的资本水平同其所承担的风险相对称。但其是否能完成监管任务,实现监管目标则需要公众的评判。监管当局有义务将自身的监管方法及监管活动公之于众,向外披露银行体系的稳健情况及其所作出的判断,及时处理已发现的问题,切实履行监管当局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丰名著:《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赵一民主编:《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张忠军:《金融监管法伦——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 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第二篇:室内环境控制发展评述及展望

室内环境控制发展评述及展望

摘要:文章归纳了2019年有关室内环境控制行业的主要政策及标准,简述了行业的发展概况,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风净化行业;空气净化器行业;厨房油烟净化行业

12019年发布的主要政策及标准

2019年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发改综合〔2019〕181号),支持绿色智能家电销售和促进家电产品更新换代。2019年8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餐饮业油烟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对《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包括:名称调整;将油烟排放浓度限值由2.0mg/m3降低为1.0mg/m3;增设了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限值;将油烟净化设施去除效率要求调整为资料性附录。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2001版标准限值根据饮食业单位的营业规模分为了大、中、小三级,而征求意见稿中则是统一数值,如油烟排放限制均为1.0mg/m3;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制均为10mg/m3;油烟污染物净化设施去除效率均要求大于90%;非甲烷总烃去除效率均要求大于60%。2019年8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正式实施。新版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强调性能、提高质量”的绿色建筑发展新模式,标准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其中与本文调研产品相关的室内环境质量条款如下(包含,但不限于):1)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2)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2行业发展概况

2.1新风净化行业。新风净化行业工程渠道发力明显,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2019年,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对新风净化行业的业绩影响较大,行业增速放缓。新风传统零售市场、主流品牌零售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但舒适家居系统(按照国际科学健康住宅标准,舒适家居系统包含8大系统,分别是家用中央空调系统、中央供暖系统、中央新风系统、中央除尘系统、中央水处理系统、中央热水系统、太阳能、智能家居系统)对新风零售市场整合效果显著,工程渠道发力明显,地产精装修渠道整体拉动,精装房渗透率达30%,规模190.1万套,同比上升10.7%。此外,随着畜禽养殖业卫生防疫要求的提高,也释放了较大的新风净化需求。从电商平台统计数据来看,新风净化产品的品牌数量和销量均出现翻倍增长。据奥维云网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新风净化设备累计零售额138亿元,新风净化行业品牌格局基本成型,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小米、松下、远大、智米、空气堡、造梦者、皓庭等top10品牌销量占市场总销量的83.74%。2016~2019年中国房地产精装修市场总体规模及同比见图1。2.2空气净化器行业。空气净化器参与品牌数量基本稳定,新品牌和退出品牌基本持平,其中,线下市场品牌数稳定性强,线上市场品牌更新淘汰加快。据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空气净化器行业销售额同比下降21.7%,线上市场销售额43.7亿元,同比下降6.3%,与2018年同期相比,降幅大幅收窄。企业希望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空气净化器对室内复杂环境的适用性,空气净化器智能渗透率依然在快速增加。但无法改变市场走低的态势,空气净化器行业依然处于调整期。2013~2019年净化器市场零售规模同比见图3。2.3厨房油烟净化行业。受房地产后周期持续低迷以及精装市场对传统零售挤压的影响,2019年的厨电市场依旧处于下行通道,据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油烟机零售额352.4亿元,同比下降7.5%;燃气灶零售额200.2亿元,同比下降4.1%。厨电行业正在技术、设计、协同性、绿色智能等方面进行升级,努力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以迎合厨电市场的发展趋势。3行业发展展望室内环境控制企业的研发思路正从技术思维、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从关注产品销售向关注用户体验转变。未来,企业将更加重视研发基于场景的智能技术,根据应用场景,实现产品自主决策和主动服务。5g商用的加速落地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技术变革、应用场景、商业机会从试验阶段开始走向市场,引领我国室内环境控制行业走向更多的“无人区和深水区”。新风产品从空气净化向空气管理,从解决雾霾到提升生活品质,从新风系统向空气解决方案方向发展。新风系统将引领舒适家居新时代,从单品运营向集成化、智能化、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未来应用场景将是舒适家居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平台的深度融合,呈现从小场景互联发展到家庭场景互联,未来将发展到万物互联的总体发展趋势(见图4)。

空气净化器目前仍然处于深度转型阶段,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情况下,预计市场平稳发展。空气净化器智能渗透率提高,除甲醛数值显示是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除颗粒物、除甲醛、加湿、除臭等多功能净化产品将逐渐兴起。承载了消费者更多的需求和功能的厨电产品将顺应市场,围绕整体化、美观化,智能化、人性化、多样化和健康化进行升级,用贴心、便捷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围绕提升油烟吸净率的“形态”竞争深化发展,顶侧双吸、超薄低吸、潜吸作为油烟机的三种代表性新“形态”,将会带动烟机产品进一步升级,引领高端油烟机市场发展。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资产价值文献综述及未来展望

我国水资源资产价值文献综述及未来展望

【摘要】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实务界及政府都越来越重视水资源资产价值有关问题,充分认识水资源资产价值对其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系统回顾和梳理了国内有关水资源资产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学者更加深入研究此问题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价值;核算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要求对“水流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推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要以确定水资源资产的价格和价值为基础。水资源资产评估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性研究,目前我国所收取的水费远远低于水资源本身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供求及供水部门所收取的费用直接反映出水资源的稀缺性。而水资源资产评估是新兴的评估领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学者更加深入研究此问题时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为资产评估师从事水资源评估活动提供参考,从而使水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更加合理、高效、节约,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资源价值研究综述

自1985年起我国学术界就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自然资源价值研究开始起步。1987年,李金昌等翻译了雷佩托的《关于自然资源与折旧问题》、《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与分析》及洛伦兹的《自然资源核算与分析》等研究报告,它们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我国资源核算的研究,为我国资源价值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988年,我国成立了将水资源价值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课题组,韩国刚等人提出了水资源实物量核算、值量核算、水质核算等三个方面的核算理论框架,这是我国初步做出的对于水资源价值核算理论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资源核算论》等专著的出版,针对水资源价值的研究日益增多。于晓川等针对水资源的特殊性与水资源管理的不完善,提出应将水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性资产做出相应的管理和分配,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姜文来通过研究完成了专著《水资源价值论》,是国内外首部关于水资源价值研究的专著,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的特殊性与水资源价值的评估,阐述了水资源价值流、水资源价值模糊数学模型、水资源耦合价值等理论。王浩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指出水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并利用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等经济理论对水资源价值的内涵进行界定,研究还利用一般均衡模型进行了水价的测定研究,为今后水资源价值研究做出了指引。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王舒曼对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做了水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研究表明,水质是水资源价值核算的核心,并对水资源价值未在GDP中充分体现做了相应的研究和论述。许振成对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理论基础、计价原则和水资源资产管理等进行了研究,提出恢复成本法核算水质资源价值。马忠玉通过对水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提出水环境核算分为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研究其价值内涵并量化,为水价的定价、水权的管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赵娟,穆兴民等基于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有机结合,建立四象限模型,从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考察了水资源价值。陈卫与冯平提出了水资源循环经济核算方法,并建立了水资源价值流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式。朱友干从水资源的权益属性、水资产价值以及政府治理水环境相关会计信息角度探讨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路径。2015年,受水利部委托,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组织召开了《水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课题开题研讨会,对课题的宏观背景、研究思路、范围界定、方法选取等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研讨,取得阶段性成果。

综上所述,我国很多学者对水资源资产的价值与价格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续学者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对已有研究成果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一)生态经济学在水资源价值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经济学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核心理论是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系统平衡与反馈、阈值等原理,为从生态经济大系统整体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价值形成机制、表现形式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手段。因此,生态经济学原理在水资源价值研究中的应用,将丰富和完善水资源价值理论与方法。

(二)水资源价值的科学核算方法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水资源价值科学核算方法是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水资源合理规划、开发、配置、保护决策的前提。在研究水资源价值来源、内涵和水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与价值理论相适应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化核算方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水资源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定量核算方法,及其与经济价值统一度量或相互转化方法。

参考文献:

[1]宋乃平,刘艳华,杨洋,等.从农户调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路径选择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

[2]于晓川,赵国杰.中国水资源管理问题与资产化管理[J].海河水利,2001,6

[3]张志乐.水资源费或间接水价的数量分析方法[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7,3

[4]王浩,阮本清,沈大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

[6]亢春萍,许晋华.水资源价值应通过资产评估体现[J].中国水利,2006,7

[7]廖军,张进,周浩.从我国水资源特点看水资源产业化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

[8]赵娟,穆兴民,王飞,高鹏.水资源价值理论的四象限模型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8,6

[9]朱友干.论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路径[J].财会月刊,2015,19

第四篇: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国内外生物化工现状

生物化工是利用生物体(酶、微生物、细胞及细胞组织)结合化学和工程系原理进行化学品的加工或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如环境治理)。生物化工有时又称为生物加工过程,生物化工生产的产品有以下几类:精细化学品如维生素、色素等;生物材料如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壳聚糖及手性化合物等;医药及生物制剂如青霉素、头孢、干扰素等;农用化学品如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等;功能性食品及食品、饲料添加剂。

目前全球已拥有年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品数10个。到本世纪末,全球生物化工工业产品销售额可达1000亿美元。仅美国从事生物技术制品生产的公司约1300多家,其中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有225家,年工业投资达350亿美元。90年代初,日本生 物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以上,计划至2005年,生物技术创造的产值将是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生物化工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主要在医药、农业及保健食品领域,但是生物化工在化学品的制备中发展是最快的,每年以18%的速度发展,许多过去以化学法生产的化学品如丙烯酰胺等都开始采用生物法生产,可见生物化工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国外生物化工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生物化工成为国外著名化学公司争夺的热点

生物技术从医药领域逐渐向化工领域转移,使传统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生变化,向条件温和、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加工过程转移。如传统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已在日本实现了生物法合成工业化,成本和产品纯度都优于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又如杜邦公司开发的生物法合成乙醛酸转化率和选择性都达到100%,明显优于化学合成法。许多著名的老牌化学工业公司已变成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大公司,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1997年由生物技术生产的销售额已占其总销售额的70%以上。就连老牌的杜邦公司在2001年宣称该公司2002年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其公司总销售额的20%。

2.生物催化合成已成为化学品合成的支拄之一

利用生物催化(酶、微生物等催化)合成化学品不但具有条件温和、转化率高的优点,而且可以合成手性化合物及高分子。手性化合物是国外目前生物技术的主要生产产品。应用手性技术最多的是制药领域,包括手性药物制剂、手性原料和手性中间体。乙醛酸是合成香兰素和许多中间体的重要原科,乙醛酸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法生产,工艺路线有乙二醛氧化法、氯乙酸氧化法及草酸电解法等,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其中草酸电解法由于反应条件较温和,转化率高,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厂家采用。化学法工艺的主要问题是反应条件苛刻(240℃),乙醛酸转化率低,仅60%—80%,环境污柒严重。由于转化率低,分离纯化工艺复杂,一般乙醛酸产品纯度仅40%,而90%纯度的乙醛酸价格比40%纯度的乙醛酸高5—6倍。1995年日本天野制药公司申请了第一个双酶法生产乙醛酸的工艺。其专利采用乙醇酸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首先乙醇酸氧化酶将乙醇酸转化为乙醛酸过氧化物,过氧化氢酶可将乙醇酸氧化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乙醛酸的转化率(达100%),大大地简化了分离纯化工艺。1995年底美国杜邦公司申请了基因工程酶方法生产乙醛酸的专利,乙醛酸的转化率达100%。

3.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有特殊功能、性能、用途或环境友好的化工新材料,是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具有原料来源广、制备简单、质量好及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特别是利用生物技术可生产一些化学法无法生产或生产成本高或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新型材料,如丙烯酰胺、长链二元酸或壳聚糖等。目前国外许多大公司如杜邦、孟山都在生物新材料上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预见生物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不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环境治理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化学法由丙烯腈合成的丙烯酰胺,转化率仅为97%—98%。由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聚合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很难超过1200万。而采用生物法即采用丙烯腈水合酶催化合成,丙烯酰胺转化率达99.99%以上,比化学法成本低10%以上。由于丙烯酰胺纯度高,聚合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可达到2000万,可成功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生物法自80年代在日本实现了生物法合成工业化,成本和产品纯度都优于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万吨级生物法丙烯酰胺的工业化,目前我国生物法合成的聚丙烯酰胺能力已达10万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单甘油酯是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目前主要为以天然油脂的甘油解反应的化学法生

产,该工艺在高温(高于200℃)下,以碱为催化剂催化油脂与甘油反应,产物为单甘酯和二甘酯(各占45%)。化学法工艺有以下缺点:需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源消耗大;高温导致油脂的降解,产生深褐色和焦糊味;需要分子精馏分离单甘酯和二甘酯。国外如日本及德国在90年代开发了酶法生产单甘酯新工艺,单甘酯产率达80%,目前已达到生产规模。生物酶法生产单甘酯比化学法的专一性高,简化了后提取工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国内在酶固定化和酶反应器开发上进行了工作,单甘醒的转化率达76%。

传统的高分子都是用化学聚合方法进行的,近几年,开始采用生物方法生产功能高分子,特别是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生产。许多生物功能材料如多糖都是由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如透明质酸、黄原胶等目前都已实现了发酵法生产。

利用酶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很多,如天门冬氨酸是生物化工技术在石油化工中应用的又一个成功例子,比化学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如利用顺酐和宫马酸等为原料经化学法生产天门冬氨酸转化率仅为80%—85%,而采用酶法生产,天门冬氨酸的转化率可达90%以上。我国目前天门冬氨酸产量已达7000t左右,90%以上采用酶法合成。以生物法合成的天门年氨酸可以合成高分子量的聚天门冬氨酸(10万以上)。

4.传统的发酵工业巳由基因重组酶种取代或改良

许多传统的发酵工程产品如柠檬酸、青霍素等都已开始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改造,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在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生物技术产品中,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占75%左右。

二、我国生物化工现状与差距

1.现状

我国的生物技术在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已经走过20年左右的历程。国内许多研究单位也相继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研究,为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全面学习、跟踪国外;发展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例,还处于“国外元件,国内组装”的阶段。1986年以后这10多年是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七五”开始连续3个五年计划,生物技术都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重点支持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研究;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又支持建立一批生物技术的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我国已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工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上、中、下游结合,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在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相当地位,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生物化工在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比重由1985年的38%提高到1996年的68.3%,而此期间生物化工的科技开发投入远低于其他生物技术的科技开发投入,由次可见,生物化工是一个投入产出比高,潜力大、显示度高的新兴产业。

2.我国与国外生物化工行业的主要差距

(1)生物化工技术科技开发投入少,技术队伍相对薄弱

生物技术是一个高科技开发投入的技术,我国“九五”期间全国的生物技术科研开发投入仅4亿元,从事生物技术科研开发的人员不到1万人,因此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而且主要的科研经费都用在基因工程等上游研究开发,在生物化工开发上投入较少。生物化工技术是投入产出比高、显示度大的的高新技术,如我国柠檬酸和丙烯酰胺的生物法合成都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呐,而实际的科研开发费用并不大。生物化工可显著提高医药和轻化工的技术水平,而且对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城乡居民的就业,特别是提高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及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2)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生物技术主要集中在医药和食品领域,而食品领域又集中在几个传统产品如柠檬酸、味精等。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生物技术产品种类和产量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

酶工程和新型酶制剂的开发是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在提高轻化工产品质量,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上有重要意义。如日本、欧洲和美国加酶洗涤剂占洗涤剂产量的95%、90%和65%,而我国仅占70%。国外许多传统的化学有机合成已被酶催化代替,如脂肪酶酶法生产单甘油酯比化学法生产单甘油醋具有明显的优点,利用酶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手性化合物是国内外酶工程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用于有机合成的脂肪酶。又如我国生产的配合和混合饲科已达4500万t,但国内尚无商品化的饲科用酶如桓酸酶

(3)缺乏相配套的生物技术设备

我国生物化工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例子并不多,虽然科研体制和市场开发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相配套的工艺的工业化放大和装备的国产化问题。我国目前轻化工生物技术的装备如大型反应器、层析装置、大型离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如果不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将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瓶颈之一,因此必须解决生物技术产

业化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关键设备,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物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

(4)缺乏综合利用与请洁工艺观念,浪费及污染严重

我国传统发酵工业如柠檬酸发酵、青霉素发酵缺乏综合利用,产生许多废物和废水。国外如日本,在清洁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开发了许多清洁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消耗,同时减少了废水排放。

三、生物化工主要产品的研究进展

1.生物法化学品

酶催化或微生物转化由于具有专一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而成为化学合成的重要支柱。由于化学生产中酶的新用途不断开发,促使工业用酶需求量增长,据Freedonia集团公司预测,美国工业用酶和专用酶的市场将以10%以上的增长率扩大,另据FrostSuilivan公司报道,欧洲工业用酶的市场预计到2003将增加至9.065亿美元,年增长达10%,工业用酶将在下一世纪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工业,医药农药工业,食品业等方面。已工业化的酶法合成有类固酵及甾醇合成、类萜合成、生物碱合成、半合成抗生素合成、有机酸类合成、糖的转化、药用多肽及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类合成、核苷酸类合成、胶合成及日用化学品合成等。

(1)有机酸和氨基酸

采用生物催化合成的有机酸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乳酸、衣康酸和丙酸等。国外在90年代实现了生物合成上述有机酸的工业化,如乙醛酸的生产,美国杜邦和日本公司都已实现了酶法转化,转化率和选择性都是100%。我国的柠檬酸产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但其他酸产量较少,乙醛酸还是化学法生产,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是70%和65%。再如苹果酸也建立了酶法的工业化装置,但由于和国外水平差距较大,而处于半停产状态。我国在有机酸的酶法合成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如1999年底建立了固定化细胞生产酒石酸(江苏常州,100t/a)和丙酸(广西南宁,1000t/a)的装置。酒石酸和丙酸的酶法合成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L—乳酸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生产能力达3000t左右)。

利用酶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很多如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等。我国在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山东大学已完成中试,可望几年内实现工业化。我国其他主要品种氨基酸如赖氨酸等依然依靠进口或化学法合成。

(2)手性化合物

酶催化剂将化学合成的前体、潜手性化合物或外消旋衍生物转化成单一光学活性产物,这些手性化合物可作为医药、农药、香料、功能性材科的前体,中间体或终产物在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手性化合物是利用生物催化剂(酶)的生物合成与拆分不仅加快化学合成所需的手性源问题,还可以减少化学合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无效对映体,称为“绿色合成“。酶法或多酶系统催化(微生物转化)反应已经应用于药物、食品添加剂等工业化的生产合成中,将在手性化合物、药物、功能生物高分子、非天然化合物、精细化学品及其中间体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德国BASF公司研究的酶法可生产旋光性胺、氨基醇、醇和环氧化合物,用脂酶催化拆分外消旋混合物,产品收率高,对映异构体纯度高。

我国手性药物中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氨基酸占相当大数量,但大多采用传统的拆分方法。在70年代后期开始生物合成手性化合物的研究,目前己实现L—天冬氨酸、L—苹果酸的工业化,对L—乳酸、D—苯甘氨酸、D—对经基甘氨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的不对称合成和(s)—布洛芬的酶法拆分都取得了很好结果,但手性技术的开发亟待加强,目前仍存在缺少创新和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与世界手性工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

(3)化工产品

利用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是生物化工在化工产品生产中应用最成功的例子。

发酵法生产甘油是我国无锡轻工大学最早开发而且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一项生物化工技术,我国目前的生物法甘油生产能力己达1000t以上。但发酵法甘油和化学法甘油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近年来由于石油原料的降价,使我国生物法生产甘油受到中击。

利用石油原料,如十二烷烃酶催化合成长链二元酸是我国生物技术用于石油化工的一大突破,己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分别建立了年产200t二元酸的工业化装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功能性食品(如低聚糖、食品添加剂)是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的热点。生产的低聚糖有多种,如低聚果糖、低聚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和壳低聚糖等。我国的低聚糖己初具规模,年产量己达5万t以上,但品质不全。

生物发酵法可以生产许多维生素,如B2,B12,Vc,Vd等。我国Vc生产能力己达2万t以上。B2和B12都己工业化。Vd目前依然依靠进口,经过“九五“攻关己建立了年产0.8tVd的工业装置,可望1—2年内解决Vd主要进口的局面。

(5)生物高分子新材料

聚羟基丁酸酯(PHB)和聚经基丁酸—经基戊酸(PHBV)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英国ICI己建立了百吨级的工业化装置。我国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发酵法生产PHB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完成了有关的中试工作,但目前生产成本太高。

壳聚糖在医药、食品和化工中有重要用途,目前国内外都是采用以虾壳为原料生产,因原科有限,成本高,而且质量不稳定。日本旭硝子公司开展了发酵法壳聚糖的研究。国内北京化工大学己建立了年产250t的发酵法生产壳聚糖工业化装置,为发酵法生产壳聚糖的工业化莫定了基础。

聚乳酸是目前国外工业化成功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美国公司和D0W公司成立了联合公司,己建立了年产1.6万t的聚乳酸装置。我国目前由于高纯度的L—乳酸尚未工业化,对我国聚L—乳酸工业化产生了不良影响。我国一些单位开展了聚乳酸的研究,目前主要处于小试阶段。

聚天门冬氨酸是一种优良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可用于水处理剂、吸水树脂及农用化学品。目前国外大公司如美国的东大公司、德国的拜耳公司都己建立了干吨级聚天门冬氨酸的装置,而且不断地扩展。国内也有单位开展有关的研究,目前基本处在小试阶段,但由于我国天门冬氨酸的产量和顺酐的产量较大,因此实现聚天门冬氨酸的工业化是很有希望的。

(6)油脂化学品

利用酶进行油脂化学品的加工,改善油脂的种类和品质是生物技术的一个研究方向。如单甘油酯的酶法合成,转化率可达90%以上,而传统化学法只有50%左右。又如可可酯的生产,采用酶法合成可大大降低成本,国外利用酶法合成的可可酯己进入市场。我国华东理工大学在可可酯的酶法合成、北京化工大学在单甘油酯的酶法合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主要在中试研究,离工业化还有差距。

2.环境生物技术

(1)有毒物质的生物降解

废水和土壤中石油的降解国外己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己成功地用于海上泄漏石油的处理。我国目前己完成中试。有毒物质如苯酚、卤代烃特别是卤代芳香烃的降解是污水治理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并且建立了中试装置。国内刚刚开始有关的研究,在有关染料废水的生物降解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了有关的中试装置。

(2)微生物脱硫

煤和石油中的硫是导致空气污染(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化学法脱硫效率较低,而且对有机硫效果不明显。国内生物脱硫目前主要处在研究阶段,有些单位如山东大学已获得了脱硫高效茵种。

(3)生物法去除或回收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和回收是国内外一大难题。国外在利用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南非已建立了利用生物法提取黄金的中试装置,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GBF)建立生物法脱除废水中 中试装置,目前已连续运转1年多。法国和俄罗斯都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国内在利用生物法治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一些中试装置,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处理量1万t皮革厂含铬废水的工业装置已投入运行(山东曲阜),但目前离真正工业化普及仍有一定距离。

四、提高我国生物化工水平的建议

1.强调创新和传统产么改造相结合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跟踪和创新并举。优先支持、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逐步形成一批生物化工的优势产品,为生物化工技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的化工技术,建立新型生物化工产业,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学科交叉,提高我国的生物化工装备能力

我国目前生物化工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当然我国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水平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但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科交叉少,不同学科沟通少。因此培养一批具有生物、化工和机电等综合能力的新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才十分必要。又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仅靠生物化工专业的人是不够的,若能组织多学科的攻关,实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是完全可能的。

3.广泛吸收资金,加大生物化工的科技开发投入

生物化工是高科技开发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这种高科技投入,并不是完全来自政府,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特别是通过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筹措资金加快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在资金筹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日本提倡的模式是产、学、研、宫、资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里宫是指政府,资是指融资和银行;生物化工是基于生物转化生产化学品的高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和污染小的特点,是现代绿色化学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生物化工是21世纪化学工业最富

生命力的技术。生物化工对于促进化学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化学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展望

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展望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一、资产规模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增长18.9% ;负债总额106.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万亿元,增长18.6% ;所有者权益7.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增长23.6%。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7.3%、16.2%和15.2%。

二、存贷款规模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短期贷款余额2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中长期贷款余额33.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 ;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同比增长2.1%。

三、资本充足率水平

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四、资产质量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4亿元,不良贷款率1.7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0.96%,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

五、风险抵补能力

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1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61亿元;拨备覆盖率278.1%,同比提高60.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61.4%,同比提高54.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50.3%,同比提高72.7个百分点。

六、盈利水平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 ;资本利润率19.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 ;资本利润率20.4%,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8%,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从利润来源看,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以及银行经营效率提高(成本收入比下降),信用风险控制较好(不良水平较低),另外,利差基本稳定也是利润增长的因素之一。

七、流动性水平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流动性比例44.7%,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72.7%,同比上升0.9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3.1%,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下载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铁路现状与未来发展展望(最终定稿)

    中国铁路现状与发展 1. 中国铁路现状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

    园林公司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最终版)

    …..园林公司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要求 绿化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总的带领下,在…总和集团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团队建......

    广告机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精选多篇)

    广告机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 时下,数字标牌界正掀起一股来势汹涌的变革潮流。在这场变革中,谁会笑傲最后到达巅峰?是你?是他?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有能者居之。 一,现状分析。 广......

    当前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展望概要(精选5篇)

    当前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展望 [内容摘要 ] 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两 蒋时期, 两岸关系经历了从严重对抗到逐渐缓和; 李登辉、......

    中国流通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转载(推荐5篇)

    中国流通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 作者:不详来源于:企业报 ,发布时间:2004-8-27 中国流通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流通现代化高级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语出惊人......

    浅谈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浅谈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伴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创新,电子银行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大银行发展的焦点。本文将从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国内橡胶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行业发展展望

    进入2月份后,中国橡胶新增资源大幅减少,消费力度也有所减弱,供求方面双双回落。尽管在国际因素的推动下,市场价格环比继续回升,但由于社会库存的大量增加,国家抑制过热措施发挥效......

    环保公司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小编整理)

    环保公司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一、公司简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科、工、贸、农相结合,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着重于综合利用的民营企业。对超高浓度有机废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