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行个体分类监管科学效能思考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当一个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有信誉且公正的诚信服务在全国普及时,才能够保证以信用交易为重要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因而欺诈、赖帐、违法经营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
碑
林区地处西安市的商业中心,同时又是我市重要的文化区,根据西安市工商局碑林分局2004 年度统计结果看,辖区个体经营户达 2 万多,年交易量达 11 亿元,个体工商户虽然规模小,但户数多、交易量大、经营行为频繁,因而如何对辖区个体工商户进行有效的监管,成为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个体经济户口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和信誉状况,将经济户口分为不同管理类别,并对其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以“经济户口”为依托,对个体工商户进行信用分类监管,其目的是实现监管方式的转变,努力创建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利用工商资源,创新监管机制,注重日常巡查,突出重点监管,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监管效能。
关于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分类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建议之一: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是做好个体分类监管工作的前提
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对个体工商户进行信用分类监管,使我们监管的目标更加清晰,能够更好地巩固现有监管领域,并有能力和精力,开拓新的监管领域,是工商创新监管方式,从静态监管转向动态监管,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监管转向有目的的重点监管,实现监管职能到位的需要;也是工商机关适应形势发展,实现职能转变,提高监管效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吴仪副总理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市场主体监管、推进信用建设问题做了重要指示,为我们大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类监管,促进管理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今年年初,国家工商总局为突出重点监管,提高监管效能,专门下发了《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办法》,要求全国工商机关对市场主体实行分类监管。和地一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为我们更好地开展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提供了经验。因此,对个体工商户实行分类监管是大势所趋,我们每一位工商干部都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国家局和省市局的工作要求,提高监管效能。
建议之
二、加强个体工商户诚信教育,树立个体工商户诚信经营理念
要以信用体系建设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信用宣传和信用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个体工商户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信用教育,弘扬信用文化,使广大个体工商户能够切实体会到“诚信”对国家、对社会及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信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取向。为大力宣传加强个体工商户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西安市工商局碑林分局在素有西安“南京路”之称的繁华商业街——东大街,召开了“打造诚信东大街”动员暨法规培训大会,为辖区各类工商企业、个体户颁发了《消费纠纷协商和解服务登记册》,它将成为评定信用等级的档案资料和年终评选“十佳消费纠纷协商和解服务员”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还可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不断加大个体工商户信用教育培训力度,引导经营户认真学习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信用管理教育的基本法律,强化个体工商户信用意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较为浓郁的“讲诚信反欺诈”的舆论氛围,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建议之
三、严厉打击各种失信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失信行为蔓延的趋势
长期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维护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严把市场准入关,严厉查处了无照经营、虚假出资等违法经营行为,在监管工作中突出重点,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活安全的、影响西安旅游市场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予以从重打击,相继查处了一批涉及食品、药品、广告、殡葬、房地产等行业的虚假宣传行为、商标侵权行为、制假售假行为等大要案,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两年来,分局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5300 余件,其中查处违法主体为个体工商户的占 78 %,有效地遏制了失信违法行为蔓延的趋势。
建议之
四、工商所在个体分类监管工作中要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实施个体信用分类监管,重点在基层。目前,我们工商的。人力配备、执法设施情况以及执法手段的实行,都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市场监管任务,这一情况,在基层工商所,矛盾尤为突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工商工作,最后都要在工商所得到体现,既有各种各样的专项整治,还要开展无照查处、案件查处、规费催交、个体换照,信息化工商所创建等等。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工商所穷于应付,根本难以对辖区的户口监管到位,更不要说去拓展新的监管领域了。要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实现工商监管职能到位,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必须要抓住重点。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实现监管到位,工商所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为更好地推行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各工商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打好基础。各工商所都要认真地清理辖区内经济户口的详细信息,摸清
家底,特别是在每年年初的个体验照结束,要对工商所的经济户口进行认真的梳理,为更好地开展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明确责任。录入户口信息心对经济户口有关的所有信息,要根据“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予以记录在案,并录入计算机系统。
三是依托网络平台,加强执法巡查。工商所巡查工作的开展要紧紧依托我们现有的网络平台,定期确定阶段性巡查任务数,并将巡查任务量化到人。在巡查工作中,要坚持对个体工商户实行全过程监管的原则,并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治理工作、行业自律、查处违法案件、制止失信行为相结合。
四是每一位个体监管干部都应熟悉并掌握相关法规和工作进程,及时接受和处理外部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对监管对象的类别及时做出调整。
建议之五:加强对个体信用信息档案及数据库建设
建立个体信用信息档案,是开展个体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一方面要抓好工商所个体工商户一般信息的记录,即个体登记的“静态”信息。这些数据是个体工商户的原始性信息,是实行分类监管的重要信息依据,另一方面,要按照《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办法》中的信用监管指标体系,结合工商所日常巡查,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个体“动态”信息。通过信用信息整合,建立起个体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建议之
六、采取个体信用情况计分制,为划分个体信用等级提供考核基础。对个体工商户信用情况采取量化计分办法,包括基础分和奖罚分。基础分按个体工商户,“静态”信用信息设定,凡依法设立的个体工商户,基础分皆为100 分;奖罚分按“动态”信用信息确定,按照计分标准和得分结果,客观、科学地将个体工商户分为 a 类个体工商户(守信)、b 类个体工商户(警示)、c 类个体工商户(失信)、d 类个体工商户(严重失信)。计分制有利于对个体工商户的信用分类做到客观、公正,特别是“奖罚分”使个体工商户分类形成了奖惩机制,并且不会形成终身制,c 类个体工商户(失信)可以通过良好表现不断加分,转变为 a 类个体工商户(守信); a 类个体工商户(守信)也有可能由于违法经营行为而减分,降至为 c 类个体工商户(失信)。建议之
七、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做到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个体信用分类监管是以登记静态信息和监管动态信息为基础,根据个体信用等级标准,将个体工商户相应地分为 a、b、c、d 四种管理模式。这种有侧重、有特点的管理模式是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从市场主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个体信用行为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将管理的经济户口分为 a、b、c、d 四个层次并进行分类监管,应当严格依照国家工商总局《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来执行,做到有法可依飞有章可循,如果随意评定、公示市场主体的信用情况,会涉嫌侵犯个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市场主体的分类和对个体信用行为的公示,说到底,还是属于行政指导的范围。作为工商机关,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和市场主体的信用进行评定和公示时,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政府信义的体现,应以内部行政措施加以约束规范,不得任意为之。通过实施个体分类监管,一是使基层工作人员从没有重点的管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变突击式监管为长效式监管,变被动式监管为主动式监管,使行政执法力量从主要进行静态资格监管,转向主要开展动态行为监管,使基层监管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统一了执法口径,减轻了监管工作量,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有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新的监管机制,从而实现科学的监管效能;二是使信用理念寓意于监管工作中,在提高监管水平的同时,增强了个体工商户的信用意识,使处罚不再仅仅是处罚,而是与信用评价相挂钩,个体工商户的违法经营行为,也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违法行为,而是一种失信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这对于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开展县级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实践和思考4
县级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实践与思考
县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一直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其监管到位,提升管理质量,确保安全无事故,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将实践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科学思考、辩证分析县级特种设备监管难点的成因。
县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苏北地区相对较为突出,形成难点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排解,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调研。我县经济发展欠发达,辖19个乡镇,一个省级开发区,共有生产型企业1000多家,其中列统企业180余家,目前在用特种设备1111台(件),其中锅炉216台,压力容器576台,起重机械210台,电梯75台,厂内机动车辆34台,涉及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79家。企业少,规模小,特种设备总量少,分布分散,管理较难。通过日常管理和调研分析,县级特种设备监管难的成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监管难。从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结构看,个体私营经济户、经济规模以下企业(销售额超过500万以下)较多,经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据统计个体私营经营户124家,规模以下企业25家,规模以上企业101家,其他机关、部门29家。这些企业大都在乡镇、村,分布较散,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量较大,造成在监管上难度较大。
2、使用管理标准化实践操作难,从特种设备使用规模看,单台、单种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多,多台、多种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少。全县单台设备使用单位191家,2-10台设备使用单位74家,11-30台设备使用单位10家,31台以上4家。使用单位因设备的台量、种类和经济规模不同,若采取统一的使用管理标准化模式,造成安全监管程序上繁琐,实践操作难。
3、自主规范化管理难。从人员素质看,我县个体私营经济户、规模以下企业较多,从业以及管理人员大多是初高中文化水平,甚至是文盲,1
经济基础薄弱,素质相对比较低,安全意识淡泊。使用单位因经营人员的素质以及安全管理意识的差异,造成地区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企业能够自主规范化管理比较难。
4、监管目标实现难。从监管的重点看,作为监管部门,很难监管到位,造成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在消除隐患的同时不断的出现新的隐患,造成安全监管工作上的被动,实现监管的目标难。
二、解放思想,实施分类监管,实现管理新突破。
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学习先进,借鉴兄弟县市经验,挑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创优。结合本县实际,剖析监管难点成因,结合推进使用管理标准化的要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规模企业以及设备使用特点和规模进行科学分析和分类,制订了三种类别安全评价考核方法,建立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评价工作体系,简化了程序,明确了重点,提升了工作可操作性。并在安全评价考核和重点设备管理要求基础上,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行ABCD分类监管:
1、A类为安全评价优秀企业,对其实施远程监管。这类企业能够自觉履行安全主体的责任,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且落实到位,特种设备标识齐全,安全状况良好。按照省局《关于贯彻实施<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的通知》规定每年不低于5%目标进行全面检查,日常管理通过业务开展、乡镇协管员网络和与检验检测机构联动建立适时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企业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自主性。
2、B类企业为重点设备使用企业,对其实施重点监管。这类企业按照江苏省质监局重点监控设备参考范围确定的重点设备使用单位。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开展巡查与督查工作,每年至少全面检查一次,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并签订安全承诺书,每一年至少组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一次,使其严格按照重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评价要求达到优秀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参照CD类进行监管。
3、C类企业安全评价为合格企业,对其实施近程监管。这类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随意,人员变动比较频繁,不能自觉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大隐患没有,小隐患不断。通过制定工作计划,结合设备定期检验、安全大检查等及时进行巡查,加大督查和宣传教育的频次和工作力度,彻底整改设备一般隐患和使用管理问题,并按照安全评价要求,督促做好使用管理标准化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到检查一批,提升一批,提高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管理水平,逐步达到A类管理的水平。
4、D类企业安全评价不合格企业,对其实施贴身监管。这类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意识淡泊,自觉性差,无安全管理机构,未安全管理制度或流于形式,存在的安全隐患经责令整改,屡次不改,严重违反《条例》规定,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通过狠抓重管,专人跟踪督查,挂牌督办,签订安全承诺书,必要时采取查封等行政强制措施,案件及时的移交稽查处理。并及时向上级质监部门、当地人民政府报告,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5、对新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办理特种设备安装告知和行政许可时,及时告知和指导企业实施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标准化,对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安排专人进行辅导,提供样本,确保在投产后半年内纳入分类监管档案,努力达到A类管理的水平。
经过我局安全评价和分类建档以及后期动态管理,目前确立了A类单位173家,B类单位9家,C类单位67家,D类单位12家,建立了分类监管的档案,突出重点的开展安全监管工作,有效防止和减少了各类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三、分类监管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安全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分类监管的实施,推动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达到使用管理标准化的要求,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使用管理标准化水平提高。分类监管的目的是消除或者减少事故的发生,其直接的手段就是要推动使用单位实现使用管理标准化,全面落
实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实施分类初期,全县使用管理安全评价考核达到优秀企业有86家,通过一年多来实施分类动态监管,推进使用管理标准化模式,目前已有173家企业使用管理考核达到优秀标准,企业使用管理标准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是到期检验检测率提高。通过实施分类监管,增强了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落实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到期设备的检验检测由以前被动的接受管理部门通知检验转变为由企业对主动申报,加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的及时预警,检验机构和安全监察机构的快速联动,企业主动的履行安全义务,特种设备到期检验检测率由以前90%左右提升到现在的100%。
三是服务企业质量提高。在分类监管过程中,我们遵循“在服务中监督,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理念,变事后监督查处为事前把关服务,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推进使用管理标准化,提高了服务企业质量。先后对江苏凡力钢管有限公司、江苏淮河化工有限公司、盱眙县鹏胜机械制造公司、盱眙德尔人造板有限公司、盱眙诺普纸业有限公司等30多家重点企业,实行“打包式”、“一条龙”式服务,建立了使用管理标准化体系,达到了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使用管理水平目的,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好评。
四是宣传教育影响提高。我们在开展分类监管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特种设备和安全管理知识。在推进分类监管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宣传使用管理标准化的优势,深入剖析一些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实现了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三个认识和三个提高:一是认识到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是企业的法定义务,提高了企业负责人安全的意识;二是认识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了企业负责人安全发展的理念;三是认识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职责和需求,提高了企业特种设备使用管理的水平。
五是行政执法效能提高。在分类监管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宣传引导、服务帮扶的方式,督促企业自我规范,落实使用管理标准化的各项要求,主动的消除安全隐患。对特种设备非法制造、安装、使用的重大违规行为坚决的予以取缔并限期整改。对屡次不改、拒不按照规定要求整改的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使用单位,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在取得政府的支持同时,依据相关法规规定移交稽查进行立案查处。实施分类监管以来,实现隐患整改到位35家,实现晋级达到A类要求的28家,停用不符合要求锅炉、“土吊笼”,码头吊等设备36台,消除重大安全隐患8起。对重大违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始终保持高压的态势,起到震慑的作用,净化安全环境,确保分类监管有效实施并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论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机制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监管方式,在执行过程中:一是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种设备分布特点,制定符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际,可操作行的评价考核要求;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保障分类监管机制的执行和实施;三是要落实分类监管责任,将分类监管安全责任按照责任区划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责任区划范围、明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明确责任人职责,确保分类监管机制实施的有效性。
第三篇:浅谈实行网格化监管
浅谈实行网格化监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数量激增,交易行为日益复杂,日臻成熟的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市场监管更加高效,服务更加规范。特别是2008年9月1日,收取了20多年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终于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两费的停收,导致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型,由此,以监管成本低、行政效率高并将监管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的网格化监管模式便应运而生。
所谓网格化监管就是以工商所为实施主体,将所管辖区域分为若干个网格,将所有市场主体按所处位置固定到相应的网格,明确网格监管内容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工商职能在辖区范围内得到全面落实的基本管理机制。简言之,网格化监管就是采用大包干的形式,由监管责任人(包干人)负责包干区域内经营户涉及工商职能的监管与服务。
一、实行网格化监管是形势发展和职能转型的客观需要
1、执法主体与市场主体数量严重失衡。近年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长,市场主体的类型日益多元化,交易行为日益复杂化,违法行为日益隐蔽化。而作为执法主体的工商部门由于正常的新陈代谢,严把公务员进口关等原因,人员数量有所减少,人员的素质虽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难以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挑战。
2、“问责”风险不断加大。几年来,以阜阳奶粉事件为代表的各类责任追究事件,给呼职能部门敲响了警钟。随着“问 1 责”制度的不断强化,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外部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紧,工商部门所承担的责任风险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强化我们全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下大力气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和精确度,有效规避因市场主体准入把关不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不到位、消费投诉举报处理不及时等带来的行为缺位失范等“问责”风险。
3、传统监管模式存在诸多不适应现象。如“执法反应不快速”。传统的监管模式存在基本经济户口数据底数不表,监管动态信息来源少,传递渠道不畅通,指挥系统不灵敏,难以形成具有威慑性的合力等问题,上级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科学快速地决策,合理有效地进行处置。再如,效能责任不清。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片管员主要是承担执法收任务,缺乏综合监管的意识和能力。遇到问题时习惯绕道走,不注重抓防范除苗头排隐患,满足于报喜不报忧。内部分工与协作不顺畅,监管组长、分管所长、所长以及局领导,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责任连带追究制度的制约,都乐于当好好先生,不注重防微杜渐。由于责任不明确,在考核时定性与定量分析缺乏操作性,容易产生推诿扯皮,争功诿过现象,造成效能低下。又如,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差。在传统监管模式下,习惯于分兵把守,单一监管,泾渭分明。基层执法人员日常工作比较机械,上级推一下,下级动一动,不推不动;部分没有具体任务的中层干部习惯于只当指挥员不当战斗员,结果容易形成“做的做、看的看,一级向着一级看”的消极被动应付工作的局面。
4、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法制不断健全,人民 2 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监督越来越到位,对执法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对法规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违法行为也更加具有迷惑性,对普通群众具有较强的蒙蔽性和欺骗性,容易混淆视听,影响群众对工商执法的理解和支持。
二、网格化监管的基本运行模式
网格化监管是一种新兴的监管理念,在城市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北京等地工商部门都积极将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借鉴到市场监管中,提高了对市场秩序的掌控能力。每个地方的网格化监管在实践中都有发展和创新,都有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特点。所谓网格化监管,就是将辖区市场(以县级局为例)划为一个大的网格,即一级网格,局长为一级网格责任人。一级网格根据下属若干个工商所的分布和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二级网格,工商所所长分别为各自所在网格的二级网格责任人。二级网格再根据本所执法力量和监管任务按片区划分为若干个三级网格,由所长确定三级网格责任人。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网格为一个巡查组,工商所以巡查组为单位对辖区经济秩序实施监管和执法。对于各市场主体的监管职责,根据其所在网格对应实施:三级网格责任人即片管人员承担首要责任,二级网格责任人即所长承担直接责任,一级网格责任人即局长承担领导责任,由此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无盲区,管理无盲点的三级管理模式,真正从局长到所长,从所长到管理人员,使人身上有责任,个人身上有任务,大家共同担责任,一起干工作。推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 3 错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便于日常监管与巡查,便于明确监管责任,避免出现监管不到位、失职、渎职等情况。
三、深化网格化监管,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网格化监管是一项新的工作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障碍,要通过逐步改进监管方式,不断深化网格化监管模式,建立和完善“三级、三定、一评”体系,使网格化监管的内容更丰富,职责更明确。
三级:将监管责任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制定各级责任。所长为第一责任层级,对全辖区域内的网格化监管工作负总责。各分管业务副所长为第二责任层级,对应分管区域和分管专项业务,对影响网格监管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阶段监管重点,对网格责任人日常监管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对网格责任人反馈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向所长汇报。各网格责任人为第三责任层级,落实网格区域内的各项工作。
三定:以工商所管辖区域为基础,划分区域落实监管人员和监管职责,即定监管网格、定网格监管人员、定监管人员责任。每个网格确定了九项监管任务:一是负责市场巡查监管工作。建立网格内市场主体经济户口、对市场主体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确保无证经营率控制在5%以内,亮证经营率应在98%以上,食品和危险化学品亮证应达100%;二是负责消保维权工作。对各网格内的消费者投诉和举报,每个网格责任人全程参与处理,及时上报处理结果并录入“金信工程”;三是负责食品快检工作。按县局下达的快检工作计划和任务,由网格责任人和负责食品快检工作的同志一起进行积极配合完成快检 4 工作,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坚决查处;四是负责食品监管工作。网格监管人负责健全网格内食品经营户档案并及时更新,对于各自网格内的食品经营户每季度至少巡查1次以上,督促网格内的食品经营户建立健全食品进销货台帐,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各项规定和食品经营者责任制;五是完成专项检查任务。对于县局布置的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各网格监管人要按照所上的统一安排,及时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录入“金信工程”系统,将巡查记录单交由所上负责此项业务工作的同志;六是负责经济户口的认领。网格监管人员负责发放各自网格的营业执照并将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归档,对各自网格内的食品行业及时完善食品经营户监管档案,然后交由注册登记人员和食品监管人员统一存档;七是完成个体验照工作。网格监管人员负责对各自网格内的经营户进行验照的审核和登记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将验照信息录入“金信工程”并存档;八是抓好商标和广告监管工作。网格监管人员负责对各自网格内广告发布情况进行日常监管,并负责商标档案材料收集,交商标广告监管人员存档;九是完成临时交办任务。上级临时交办的任务,由所长统一安排,每名同志必须无条件接受并按时完成。
一评:把网格化监管目标纳入所上的贯标查验之中,按照网格责任人对自己网格做到的“户数清、证照清、经营项目清、信用等级清、年检验照情况清”的监管目标进行全面考核,按考核项计分标准实行扣分,对不合格的网格责任人在所务会上予以通报批评,连续两年为不合格的网格责任人与公务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网格化监管推动了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由于网格化立体式监管体现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阳光执法、科学监管及和谐发展的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监管能力,有效地提升了综合管理效能。
一是增强了快速反应能力。网格责任人进一步增长了工作责任感,也更加深入了解辖区监管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由于信息来源广泛快捷,对相关的突发事件能够做到快速反应,有效提高工作效能。
二是促进了廉政建设。由于网格内的监管和执法信息等行为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公开。社会各界通过查询就可立即清楚相关信息,能极大地增强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徇情枉法等不正之风。
三是提高了队伍素质。实行网格化监管,使网格责任人出于履职的需要,自觉地要求全面掌握甚至精通各项工商业务;掌握一定的微要操作能力,及时录入和更新动态数据库,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了工作效能;由于对网格监管负直接责任,独挡一面,锻炼了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通过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协作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基层复合型执法人才的成长。
四是培养了团队精神。网格化讲究分工与协作有机结合,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度。既强调增强网格责任人的责任心,发挥其独挡一面的作用,又注重队伍协作执法,形成合力。网格责任人通过换位思考,能够增强大局,加强团结,更好地配合其他的网格责任人工作。机关通过网格监管,增强了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得到一些监管人员配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6 增进了各股室、各所、股室与所之间的沟通,加深理解,促进和谐。
五是促进了各项工作。网格化立体式监管要求上下纵向、相关岗位横向、内外交互的信息沟通顺畅。相关的工作流程必须统一、工作标准必须统一、工作时限必须统一。这不但解决了常规性工作有规可循,有例可参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相关责任人的本职工作完成的质量如何,必然受到来自上级、同级、下级、相对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必然会有助于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自觉性,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样干,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
六是优化了执法环境。网格责任人通过日常与相关单位加强沟通,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促进了资源共享;网上政务公开为社会监督群众参与提供了必要;适时的新闻宣传增进了社会对工商职能的了解,能够有效增进对工商工作的支持。
七是规避了执法风险。网格化监管使得责任追究直接具体到人,并实行了连带追究,有效地激发了相关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督查效能,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精确督查。网格责任人在配合执法工作中通过与同组网格监管成效的对比,能自觉地见贤思齐,自我整改,努力消除行政不作为、消极行政和越权行政的现象。
第四篇:医疗器械分类监管之我见
医疗器械分类监管之我见
在长期的基层执法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执法人员对于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经营医疗器械以及经营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一般均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相关罚则进行处罚。在罚款5000——20000元的范围内自由裁量时,往往考虑的因素是被处罚人的单位性质、经济状况、违法物品的品种数量等等而忽略了涉案物品——医疗器械的类别。例如,两个相对人均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而分别经营第二类与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再如,两个医疗机构分别被查实使用了过期的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在处罚额度上往往并没有区别。究其原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在其罚则上没有按类别分别作出处罚规定。执法人员依法照章处罚似乎无可非议。
笔者认为:如此不分类别的处罚有悖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的制度。换句话说,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这一制度在基层监督管理与执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与贯彻落实。因此,有必要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提出并突出分类监管这一理念。
一、在管理上体现并贯彻分类管理这一制度设计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旨在从安全性、有效性这一医疗器械的根本属性出发,对不同材质、不同原理、不同用途和目的的成千上万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分类管理这一制度主要体现在《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等系列行政规章中,在这些行政规章中均制定了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不同管理条款。同时,针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国家局还专门制定并颁布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办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无菌器械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并调整”,也充分体现了分类管理、重点监督的精神。再则,国家对第一类医疗器械经营的放开、对部分第二类医疗器械的放开均体现了有分类、有重点的动态监管理念。
因此,作为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在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管中体现分类监管这一理念,一切立足于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上,而不是不分类别、不分重点的照本宣科。
二、在行政处罚上应体现分类监管的原则
从字面上理解,无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还是《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均在其罚则中没有分类处
罚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在处罚上没有区别,不然,国家对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制度就失去了一条重要保证措施。
安全性、有效性的不同本质上也是指危害程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因此,在本文前述的两个例子中,对两个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分别经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对两家医疗机构分别使用过期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在处罚额度的自由裁量时,应体现分类监管原则,涉及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应相对较重的处罚。
第五篇: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通知
工商食字〔2009〕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更好地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推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认真总结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日常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在贯彻落实中的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附件:1.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
2.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
3.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4.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
5.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6.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
7.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8.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
工商总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5: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制度。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商场、超市、批发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品店等不同的食品经营场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监管措施,明确对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重点、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一、严格监督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加强自律管理,确保入市食品质量合格
(一)监督商场、超市等企业,在巩固索证索票、进货台账“两项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履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义务。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市场巡查,督促其完善“两项制度”和落实法定责任与义务。
(二)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商场、超市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两项制度”的电子台账。基层工商所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与商场、超市等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对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三)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采取随机抽取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食品和“倒查”的办法,检查其落实查验记录义务和建立健全“两项制度”落实的情况。
(四)鼓励商场、超市等企业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或送检,加强对配备有检测设备的商场、超市等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自检行为。
(五)切实加强对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预包装食品、进口食品、散装食品等食品种类的质量安全的监管,重点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督促商场、超市等企业针对处于保质期内、临近保质期、保质期届满等不同情况的食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
措施,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六)鼓励和引导商场、超市等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形式的协议准入,减少中间环节,保障食品质量。
(七)基层工商所要指导本辖区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及时报送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经营动态信息。
二、严格监督食品批发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销售台账,确保食品经营行为规范
(八)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批发企业履行好查验义务和进货查验记录义务的同时,应当监督食品批发企业记好销货台账。
(九)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实现与食品批发企业建立的以销售台账为核心的食品安全计算机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及时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十)严格监督批发企业向食品进货单位提供与食品零售单位的进货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销货凭证。
三、严格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市场开办者切实承担法定义务
(十一)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栏,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场内经营者依法履行查验或进货查验记录义务。
(十二)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巡查,加强对市场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义务的监督
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没有履行对场内食品经营者经营资格审查,发现场内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报告的,工商所应当监督其改正,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十三)引导和督促农村集贸市场推广“一户多档”、“实名登记”、“证明登记”、“标牌公示”等四项制度,引导其规范和诚信经营。
(十四)工商所应当指导本辖区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
(十五)加强对配备有必要检测设备的大型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鼓励其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
四、严格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确保食品来源合法
(十六)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对购入的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十七)鼓励食品店在巩固进货台账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其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进货查验记录。
(十八)积极引导食品店参与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活动。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承诺、统一亮证亮照经营、统一监督电话等“五个统一”的要求,规范食品店经营管理,使食品示范店做到:经营主体资格有效规范;食品质量合格和入市退市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合法规范;食品经营者自律管理制度健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