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文件
工商企字[2003]第131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
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建立征信国家的基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交易安全,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提高执法效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
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由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三方面的信用指标构成,同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作为参照。
(一)市场准入指标
该指标所反映的是在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过程中企业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设立登记和变更登记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名称;
2.投资人的身份;
3.股东会、董事会决议;
4.章程或合伙协议;
5.法定代表人(合伙事务执行人)、董事、监事、经理的身份证明、任职资格和任职文件;
6.出资情况及验资报告;
7.前置审批文件;
8.经营范围及经营方式;
9.住所使用证明;
10.经营期限;
11.变更登记情况;
12.分支机构情况;
13.企业分立、合并及减少注册资本时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
14.年检申报材料;
15.法定备案情况;
16.法定公告情况。
(二)经营行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年检、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举报、投诉,以及违反工商行政管理规定处罚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守法经营,在交易活动中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登记事项遵守情况;
2.对外投资情况;
3.合同签订和履约情况;
4.公平交易情况;
5.广告行为;
6.商标使用情况;
7.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
8.动产抵押情况;
9.年度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
10.其他经营行为。
(三)市场退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退出市场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情况,核心在于退出市场是否依法进行清算。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破产宣告、解散或吊销事由;
2.清算人;
3.清算公告情况;
4.清理债权债务情况;
5.清算报告。
(四)参照指标
该指标是除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在制定企业信用监
管等级标准和实施企业分类时作为参考。
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资产状况;
2.银行信用等级、金融债务情况;
3.行政许可和资质管理情况;
4.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检验情况;
5.财产担保情况;
6.有关行政处罚情况;
7.司法判决、股权冻结情况;
8.其他与信用相关的企业情况。
二、企业信用分类标准
企业信用标准包括道德和法律两个范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所设定的信用指标反映了企业遵守法律和法律行为规范的情况,标准应属于法律范畴。结合企业行为本身与信用关系的密切程度,依据企业信用指标所反映的信用状况,将企业信用标准分为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失信标准和严重失信标准。
(一)守信标准
遵守法律法规和诚实信用原则,具有良好商业信用。具体认
定标准是:
1.具备法定条件;
2.投资人的出资已到位;
3.年检为A级(当年设立的企业不涉及);
4.除不可抗力、对方当事人违约以及依法变更、解除的合同外,合同履约率达100%;
5.一年内无任何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记录;
6.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作为参考:
(1)资产状况良好;
(2)一年内在有关行政部门无行政处罚记录、司法机关无违法记录;
(3)获得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信用类荣誉称号;
(4)银行信用良好。
(二)警示标准
有一定的失信行为。具体认定标准是:
1.具备法定条件;
2.以非货币出资在企业设立后法定期限内尚未办理过户手续;
3.除不可抗力、对方当事人违约以及依法变更、解除的合同外,合同履约率虽未达100%,但无合同欺诈行为;
4.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给予警告和3万元以下(含3万元)罚款记录;
5.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作为参考:
(1)经营上出现较大亏损;
(2)在有关部门有降低资质等级记录;
(3)持有其他企业的股权被司法机关冻结且尚未解除;
(4)银行信用等级较低。
(三)失信标准
有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具体认定标准是:
1.具备法定条件;
2.年检为B级;
3.利用合同进行欺诈;
4.有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给予3万元以上罚款或责令停业整顿记录;
5.以下情况在认定时作为参考:
(1)已出现严重资不抵债;
(2)在有关部门有3万元以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或有违反专项规定被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行政许可、取消资质但不构成吊销营业执照处罚记录;
(3)法定代表人有因违法经营被追究刑事责任记录;
(4)有严重骗贷行为记录。
(四)严重失信标准
有严重违法行为,被责令关闭或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三、企业分类管理的措施
分类管理是以企业登记和各类监管信息为基础,根据企业信用标准将企业相应地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即A、B、C、D四级。A级为守信企业,用绿牌表示;B级为警示企业,用蓝牌表示;C级为失信企业,用黄牌表示;D级为严重失信企业,用黑牌表示。这种分类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工作职能出发,就企业信用行为本身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信用分类标准认真做好企业信用的分类监管工作,不搞评比,不搞评估,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切实防止利用企业信用分类管理谋取不正当利益。
实施分类管理是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环节,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一)建立企业信用激励机制。对A级企业要重点予以扶持,并享受以下待遇:
1.符合年检免审条件的,随到随检;
2.除专项检查和举报外免于日常检查;
3.在服务方面可以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
4.公开良好信用记录。
(二)建立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对B级企业实行警示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并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1.采取案后回查;
2.办理登记和年检时进行重点审查;
3.公开违法记录。
(三)建立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对C级企业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并采取以下强制性监管措施:
1.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并采取案后回查;
2.办理登记时进行重点审查;
3.年检时列为B级,并依法进行限制;
4.加强日常检查,不受一年一次检查规定的限制,随时检查;
5.公开违法记录。
(四)建立企业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对D级企业,属于责令关闭的,要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属于吊销营业执照的,要发布吊销公告,并实施以下措施加强后延监管工作:
1.采取案后回查,重点检查其是否已停止经营活动并进行清算。回查中发现未停止经营活动的,要予以取缔,未进行清算的,要注明未经清算和负有清算责任的投资人,待清算完结后,再消除未经清算的提示;
2.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要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对其投资的相关企业,要责令限期办理变更登记,以此督促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进行清算,否则对分支机构和相关企业要依法予以查处;
3.对吊销营业执照负有清算义务的投资人在未履行清算义务的情况下,可限制其对外投资;
4.对被吊销营业执照负有个人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限制的原法定代表人或有关人员依法进行限制;
5.公开违法记录并选择典型予以公示。
四、实行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制度
企业信用记录,既是建立“经济户口”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信用信息收集的过程,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企业信用信息主要包括登记信息、各类监管信息,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其他信息。一方面,要抓好自身业务中生成的企业信用信息的记录。工商行政管理各职能机构以及派出机构要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企业的各种信用信息。另一方面,要重视整合相关部门产生的企业信用信息。加强与税务、银行、海关、质检、外汇管理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换,及时采集有关部门对企业实施许可证和资质管理的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与信用有关的其他信息,进一步充实企业信用信息。
五、实行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一)公开企业身份记录
企业登记事项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属于社会公共信息,是了解企业信用的原始数据,要依法予以公告或提供社会查询服务。
(二)公开违法行为记录
对涉及企业信用的重大信息要进行披露,对所有行政处罚要按照结果公开的原则,作为企业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并可提供社会查询;对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要依法发布吊销公告。
(三)公示典型违法企业
对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并将该企业予以公示。
六、加快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简称“金信工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落实。搞好企业信用监管,必须切实加强基础性建设,重点是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网络建设,为实施有效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遵循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要切实加强信息机构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金信工程”的顺利实施。要按照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和实施分类管理的要求,统一指标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抓紧开发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软件,软件开发既要立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将来,有前瞻性。要在开发统一软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通过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为有效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优势,建立上下联动、密切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打下良好基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大中城市等发达地区要在2004年底实现联网,较发达地区要在2005年底实现联网,2007年底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全国联网。
此外,承担地方政府交办的区域性企业信用管理建设任务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实现与“金信工程”的对接,并为此不断积累经验。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切实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着力制度创新,推进职能整合,实现全程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监管机制,使企业准入“优生”、存续“优育”、退出“善终”,为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二○○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
【发布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工商市字[2007]208号 【发布日期】2007-09-29 【生效日期】2007-09-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
(工商市字[2007]20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精神,合理配置市场监管力量,强化监管力度,提高行政监管效能,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商,努力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统一,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商品交易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的信用状况、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商品交易市场划分为不同信用类别,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的管理制度。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状况依据本《意见》规定的标准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企字[2003]131 号)、《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指导意见》(工商个字 [2007]248 号)有关规定进行认定。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适用于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注册登记的商品交易市场开办单位,场内经营者不包含临时性、季节性进入市场销售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农民。
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类别和认定标准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状况根据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两个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指标进行综合认定,具体分为A 类、B 类、C 类、D 类四个类别。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类别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本《指导意见》规定,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进行认定,并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类别实行定期复核制,根据市场信用状况动态检查情况,调整其相应信用等级。具体办法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
(一)A 类市场认定标准
1、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连续三年以上为 A 级,市场内没有发生过重大或严重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交易商品的行为。
2、市场经营管理责任主体明确,市场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健全,市场开办单位认真履行市场经营管理职责:
(1)市场开办单位与场内经营者全部签定进场经营合同,双方权利义务责任明确。其中涉及商品安全质量保障、知名品牌商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主要责任条款,双方约定具体清晰;
(2)建立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入场经营者经营资格,掌握场内经营者基本信息和经营信息,并建立登记档案;
(3)建立商品准入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配备相应的检测机构人员,对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进行检测管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进行的商品质量监测中,市场商品质量合格率高;
(4)建立市场退出管理制度,及时清退违规经营者和不合格商品;
(5)建立市场检查制度。对市场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市场内配备了市场交易安全电子监控设备设施;
(6)建立品牌商品市场准入和监督制度,掌握场内经营者知名品牌商品经销情况,并建立登记管理档案;
(7)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并通过合同与场内经营者约定了消费侵权损害赔偿办法,有机构、人员处理交易纠纷投诉和消费投诉,消费纠纷解决率达到 95% 以上。在市场显著位置设置投诉信箱,公布投诉电话。对消费者投诉率进行统计分析,并把处理结果和投诉者满意度记录备案;
(8)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在商品交易市场内显著位置建立信息公示牌,及时发布商品质量监测、商品安全、消费警示和提示、消费者申(投)诉处理、场内经营户的奖惩及违法违规等信息;
(9)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工作。在场内显著位置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对于场内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能够及时予以制止,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及时进行处理;
(10)建立市场服务监督制度,定期对入场的经销商、采购商、消费者进行满意度抽样调查,征询对市场服务意见,并记录在案,及时整改;
(11)建立市场应急管理制度。具有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应急管理队伍;
(12)努力培育客户,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知名企业进场经营,引导现有经营主体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场内经营者整体素质较高。入场经营的知名企业数不低于场内经营总户数的 20% ;
(13)积极引导场内经营者诚信经营,开展了信用经营户创建活动,建立了场内经营者信用奖惩制度。
3、场内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和市场管理制度,经营行为规范,A 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 90% 以上:
(1)证照齐全、亮照(证)经营,有照率、亮照率为 100% ;
(2)建立并认真执行进货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销售票据、不合格商品退货制度;
(3)经营的商品符合国家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商品标识完整清晰,证件齐全;
(4)交易商品明码标价,属于国家价格管理的商品,符合国家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
(5)计量器具符合法定要求,交易计量准确、公正;
(6)全面履行交易合同。没有故意利用合同实施欺骗和其它违法违约行为的发生;
(7)近三年内有严重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低于 1% ;有一般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低于 3%。
(二)B 类市场认定标准
1、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连续二年以上为 A 级,市场内没有发生过重大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交易商品的行为。
2、市场经营管理责任主体明确,市场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建立并执行了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1)市场开办单位与场内经营者全部签定进场经营合同,权利义务责任明确;
(2)建立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审查场内经营者经营资格,建有登记档案;
(3)建立商品准入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配备检测机构人员,对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产品进行检测管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进行的商品质量监测中,商品质量合格率较高;
(4)建立市场退出管理制度,能够按照国家规定清退违规经营者和不合格商品;
(5)建立市场检查制度。对市场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配备了市场交易安全电子监控设备设施;
(6)建立执行知名品牌商品市场准入和监督查制度,市场内无严重侵权行为发生;
(7)建立了消费权益保护制度,有机构或专职人员处理交易纠纷投诉和消费投诉,消费纠纷解决率达到 90% 以上。在市场显著位置设置投诉信箱,公布投诉电话。通过合同与场内经营者约定了消费侵权损害赔偿办法,消费投诉能够得到较好解决;
(8)建立了信息公示制度。在商品交易市场内的显著位置建立信息公示牌,发布商品质量监测、商品安全、消费警示和提示、消费者申(投)诉处理、场内经营户的违法违规等信息;
(9)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工作,在场内显著位置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对于场内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能够及时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进行处理;
(10)建立市场应急管理制度。具有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应急管理人员;
(11)创造条件吸引知名企业进场经营,入场经营的知名企业数不低于场内经营总户数的 15% ;
(12)引导场内经营者诚信经营,开展了信用经营户创建活动,建立了场内经营者信用奖惩制度。
3、场内经营者遵守法律和市场管理制度,经营行为规范 ,A 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 80% 以上:
(1)证照齐全、亮照(证)经营,有照率、亮照率为 100% ;
(2)建立执行进货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销售票据、不合格商品退货制度较好;
(3)经营的商品符合国家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商品标识完整清晰,证件齐全;
(4)交易商品明码标价,属于国家价格管理的商品,符合国家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
(5)计量器具符合法定要求,交易计量准确、公正;
(6)履行与客户签定的交易合同。没有故意利用合同实施欺骗和其它严重违法违约行为的发生;
(7)近两年内有严重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低于 3% ;有一般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低于 5%。
(三)C 类市场认定标准
1、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为 B 级,市场有严重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市场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市场开办单位与进场经营者之间权利义务责任约定不清楚,市场开办单位履行管理职责情况不到位,进场经营资格审查、商品市场准入查验、知名品牌商品保护等主要管理制度落实执行一般;对于场内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制止和处理不及时,不报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进行商品质量监测中,市场商品质量合格率稳定性较低。
4、缺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制度措施,消费投诉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消费纠纷解决率不足 80%。
5、A 级信用经营者总数不足场内经营者总数的 70%,有照率低于 90%。
6、场内经营者不规范经营行为屡有发生,近一年内有严重违法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高于 5% ;有一般违法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高于 10% ;发生过两次场内经营者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被查处事件。
(四)D 类市场认定标准
1、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为 C 级,近一年内有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和国家其它法律法规违法行为记录;市场有重大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市场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且落实情况较差,市场开办单位不履行市场经营管理职责,对进入市场交易的经营者经营资格不进行认真审查,放任无照经营者进场经营;对进入市场交易的商品质量不履行查验责任,市场内有伪劣、侵权商品、国家明令禁止交易的商品等销售;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投诉举报率高,消费纠纷解决率不足 70%。
3、在工商部门组织进行商品质量监测中,市场商品质量合格率较低。
4、场内经营者经营行为不规范程度高,A 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 60% 以下;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等商品准入制度没有得到确实执行;商品场内经营者有照率低于 70% ;近一年内有较严重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比例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高于 10% ;有一般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比例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高于 20% ;发生过两次以上场内经营者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被查处事件。
三、市场分类监管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根据市场的信用类别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方法。
(一)A 类市场监管措施
除开展专项检查、市场巡查、接申诉举报或发现其他线索开展检查外,一般每季度检查一次。重点检查有过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对检查中发现的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应以教育和责令改正为主。对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验照或变更登记时提供便捷服务,符合条件的当场办理。优先推荐A 类市场参加 “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认定活动。
(二)B 类市场监管措施
除开展专项检查、市场巡查、接申诉举报或发现其他线索开展检查外,至少每季度进行1 至 3 次日常巡查。重点检查有过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对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性违法行为,应以责令改正和警告为主。对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验照或变更登记时,进行针对性的审查。
(三)C 类市场监管措施
除开展专项检查、市场巡查、接申诉举报或发现其他线索开展检查外,至少每季度进行3 次以上日常巡查。重点检查市场开办单位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及履行管理职责情况,有过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并加大市场预警频度;加强对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培训和责任意识教育,督促其自觉履行管理职责。对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验照或变更登记时,进行重点审查。
(四)D 类市场监管措施
除开展专项检查、市场巡查、接申诉举报或发现其他线索开展检查外,至少每周进行一次日常巡查,必要时,检查市场整改情况不受每周检查一次的限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并查处市场内违法经营行为;将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列为年检重点检查对象,对违法违章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公开违法记录,加强对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的法律法规教育和惩戒教育,强化其诚实信用、守法经营。对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验照或变更登记时,进行全面审查。
经认定的信用类别市场,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经核实后,应立即调整其信用类别,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1、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并造成严重恶劣影响的;
2、发生严重质量、安全和卫生事故的;
3、监督检查结果证明市场运营不符合信用类别标准的;
4、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
各地在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时,要注意与市场监管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同时,将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和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列入工作日程,研究制定市场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加工、传输和管理标准规范,统一开发具有自动分类、提示、预警,自动解除过期信息,满足多方面查询需求等功能,与各业务软件兼容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并与与网络实现有机对接,逐步建立起互联共享、传输迅速、查询方面、运转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网络平台,有效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效能。
五、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取得实效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切实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措施、实施步骤,建立健全与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管理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切实保障人员、资金和技术落实到位。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主要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分类监管,严禁利用信用分类搞评比、评定,颁发信用等级牌匾等活动。
各地应于2007 年年底前完成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认定和信息汇总录入工作,初步构建起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网络平台框架。各地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认定汇总情况,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 2007 年 12 月 31 日 之前报总局备案。
为及时掌握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动态,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与监管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创新的市场监管制度、机制和方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于信用度好、辐射面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反映良好的A 类信用市场,将确定为重点联系市场。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完成本地区市场信用分类认定工作后向总局提出重点联系市场荐名单,并于 2008 年 1 月 31 日 之前报送总局。
二 00 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和联网应用
【发布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工商企字〔2007〕210号 【发布日期】2007-09-30 【生效日期】2007-09-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和联网应用进行检查验收的通知
(工商企字〔2007〕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工商总局自2003 年推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改革以来,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联网应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效能的提高。但目前整体数据质量和联网应用水平不容乐观,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监管工作的要求。今年是五年工作目标的最后一年,加强数据质量建设,夯实信用监管联网数据基础,推进联网应用,对扎实有效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深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十分关键和重要。为此,总局决定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和联网应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验收。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检查验收时间
检查验收时间拟定于11 月 5 日至 11 月 30 日,为期 25 天。
二、检查验收内容
检查验收内容包括数据质量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数据管理制度建设、联网数据上传更新、联网数据、本地数据建设、联网数据应用等六个方面的情况。具体验收内容、依据、标准见《二○○七年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及联网应用检查验收标准》(附件1)。
三、检查验收方式
此次检查验收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方式包括:总局直接检查工商行政管理网联网数据、听取被检查验收单位汇报、座谈、现场抽查、督促整改、评分验收等。
四、检查验收结果公示
检查结束后,各检查验收组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集体评议打分。对集体打分评定合格的单位通过验收。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不予通过验收并要求其限期整改。检查验收组择期再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经总局领导批复后,在工商行政管理网和中国工商报予以公布。
五、被检查验收单位的准备工作
(一)积极采取措施,按照总局新修订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GS1-2007)(附件 2)清理补录数据,解决本地数据及联网数据中的错数据、漏数据、冗余数据等质量问题;要建立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黑牌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为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机关提供网络查询手段;要在企业登记软件中对黑牌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进行警示或限制,确保联网应用成效的发挥。
(二)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网联网机器设备正常运转,确保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及下属工商局能够正常访问工商行政管理网;按照总局相关文件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向工商行政管理网上传更新数据。各地信息系统的编码字典与总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不一致的,在上传更新数据时应进行转换。尤其是要将本地企业的信用等级转换为总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要求的A、B、C、D 四个等级。
(三)请于10 月 15 日前向总局信息中心提供本地信息系统的编码字典并明确该字典与总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相应代码、编码的对应关系。上述内容是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检查验收期间,被检查验收单位需准备与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及联网应用相关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书面文件和材料,按照总局检查验收的要求,提供所需检查验收的档案,提供检查验收企业数据的查询结果或电子文档,要按照检查验收内容演示相关的软件功能。
(五)为加强各地区的互查互学,拟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抽调人员参加检查验收工作。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从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或信息化工作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1 名,于 10 月 15 日前报总局企业注册局和信息中心。推荐的人员要求熟悉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业务和计算机操作。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企业注册局:付宏伟 电话:88650413 ;传真: 88650419 ;
电子邮件:fuhw@saic.gov.cn。
信息中心:韦宏成 电话:88651671 ;传真: 68035737 ;
电子邮件:weihc@saic.gov.cn。
附件:1.二○○七年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质量及联网应用检查验收标准
2.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二○○七年九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程序
(一)名称核准工作程序
1、预先核准
(1)受理审查
窗口办理的,由企业注册处受理人员负责。申请材料报齐并符合规定后,受理审查应当当场完成。
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根据申请人对被委托人的授权情况,允许当场予以更正,并由被委托人在更正处签名、注明更正日期。
申请材料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告知委托人,将申请材料退回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网上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的,由企业注册处受理人员在5个工作日内预审完毕。预审通过的,申请人凭下载打印的网上申请名称告知书,到登记窗口办理核准手续。
(2)核准(或驳回)
由企业注册局授权的核准人负责,当场完成。
(3)发核准(驳回)通知书,由归档人员在核准之后向申请人发名称核准通知书,10个工作日内将材料整理归档。备案材料收到后2个工作日内录入计算机并归档。
2、变更名称
(1)地方工商局上报变更名称的,按预先核准程序办理。窗口直接受理的,应当场作出核准或驳回决定。地方工商局通过邮寄或传真报送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决定,并发书面通知书。地方工商局通过网上报送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决定,由地方工商局签章发通知书。
(二)企业注册工作程序
1、开业(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登记
(1)现场办理
A 审查受理
由企业处审查受理人员负责。根据登记管辖,审查受理人员根据《企业登记程序规定》审查受理内资企业的开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备案申请,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分别不同情况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①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决定予以受理。
②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根据企业对被委托人的授权情况,被委托人有权修改更正的,应当允许当场予以更正,并由被委托人在更正处签名或盖章、注明更正日期;经确认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场决定予以受理。
③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但申请材料需要核实的,应当决定予以受理,同时告知申请人需要核实的事项、理由及时间。
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一般应当当场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将申请材料退回申请人,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对材料存在问题,且情况复杂无法当场一次告知存在问题的,由受理人员收取材料并出具收到材料凭据,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载明存在的问题。
B 核准
由总局企业注册局授权的核准人负责。对受理审查人员决定受理的登记申请,应当分别情况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①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予以受理,经审查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
②需要对申请材料核实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③对作出准予登记的企业,应由受理审查人员向申请人当场出具《准予设立登记通知书》、《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并告知申请人自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领取营业执照,并将企业申请材料交予打照人员。
作出不予登记决定的,应当场出具《登记驳回通知书》并注明不予登记的理由。
④企业备案申请经核准后由受理审查人员向申请人当场出具《准予备案通知书》。
(2)申请人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登记备案申请的:
①审查受理人员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②以邮寄方式提交申请材料予以受理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具体程序及要求同现场办理。
③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的登记申请,受理后,申请人到现场提交申请材料原件的,由审查受理人员对提交材料原件与受理时依据材料进行核对,材料符合格式规范的,按现场办理的审查受理及核准程序要求办理。申请人以邮寄方式提交申请材料原件的,按前款规定办理。
2、打照
由企业处打照人员负责。
作出准予登记决定的登记材料,由审查受理人员在向申请人出具《准予登记通知书》后,交打照人员。
对进入系统流程打照环节的执照打印任务,打照人员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营业执照打印,并根据企业申请材料对营业执照进行核校,完毕后,在《企业登记颁证及归档记录表》上签字,并将营业执照和档案材料移交给发照人员。分支机构核转函、迁出函、迁入函应当当场打印完毕;并将登记材料交给发照人员签收备案材料,由打照人员交扫描归档人员。
3、发照
由企业处发照人员负责。发照人员在接收打照人员的营业执照和档案材料后,应及时对营业执照内容及登记材料进行核对,并通知企业领取营业执照。
颁照完毕后,发照人员应及时将档案资料移交给扫描人员。
对注销的企业,由发照人员及时通知企业,收缴营业执照和企业公章完毕后,将登记档案材料交扫描人员,收缴的企业公章定期交综合处统一销毁。
对企业申请人提交出具企业名称变更证明的申请,对符合要求的应当场出具名称变更证明。
4、迁移登记相关程序要求
(1)迁入:由审查受理人员受理企业提交的迁入申请材料,经审查受理人员审核,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经核准人员审核批准,当场向申请人出具《企业迁移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通知函》;接收迁入企业档案时,发照人员应根据档案目录进行清点,对档案材料完整的应出具相关回执,对档案材料存在缺失情况的,应作相应的记录,并当场通知送档人或电话通知原登记机关补齐。档案齐全后,由发照人员将档案材料和迁移函资料一并交给受理审查人员,办理迁入(变更)登记。受理人员在办理迁入(变更)登记时,应认真查阅档案材料,发现档案有遗漏的或不符合规定的,应要求申请人应及时补充或完善。变更登记完成后,发照人员将登记资料一并移交扫描人员。扫描人员扫描完毕后,将企业登记材料归档。
(2)迁出:由审查受理人员受理企业提交的申请迁移至地方局登记的申请,经审查人员审核,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经核准人员审核批准,当场由发照人员核发《企业迁移通知书》;企业人员提交迁入登记机关调档通知书后,发照人员应查证相关企业股权冻结情况,并将有关冻结文书在留存的和转档案室的《迁移通知书》上作记载后,两个工作日内将有关股权冻结文书资料、《企业迁移通知书》与迁入登记机关调档通知书移交企业处指定人员办理档案移送手续。
5、扫描归档
由企业处扫描人员负责。扫描人员对发照人员移交的企业登记、备案资料、迁移登记申请,应在接收后3个工作日内扫描完毕,并移交给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对移交的档案要与登记目录核对,如发现有缺失遗漏的,应逐环节查找,确属丢失的应立即报告处负责人。
6、股权冻结及强制转让
人民法院送达股权冻结通知书,企业注册处接收后,打照人员于当日录入企业登记管理系统。
人民法院送达股权转让通知书,企业注册处接受后,由受理审查人员办理文书通知相关企业前来办理变更登记。文书经领导签批成文后,由发照人员电话通知企业领取。
第五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建材市场合同监管保障灾区重建工作
【发布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工商市字[2008]124号 【发布日期】2008-06-13 【生效日期】2008-06-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建材市场合同监管保障灾区重建工作的通知
(工商市字[2008]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精神,积极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保障灾区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现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建材市场合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灾区重建工作,切实提高服务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
灾区恢复重建,事关国家大局、事关灾区未来、事关灾区人民的切实利益。目前,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铺开,加强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材市场监管,确保进入灾区的建材合法、实用、安全,维护建材市场秩序,对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服务灾区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尽职尽责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工作条件营造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
合同监管工作在建材市场交易行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制度,深入开展合同监管工作,尽心尽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建材市场秩序,保障灾区重建工作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地震灾区市场秩序的通知》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合同监管为突破口,严格监督建材市场交易行为,积极推广建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确保进入灾区建材产品质量,杜绝安全隐患。
(一)严格审查合同双方的资格,规范建材合同交易行为。各地要对本地涉及生产经营建材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严格审查建材供需双方的经营资格,重点跟踪审查向灾区提供建材的生产、销售企业和建材市场的主体资格。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为,从源头上规范合同双方的交易行为,防止合同一方或双方利用虚假资格签订无效合同行为的发生。
(二)积极指导,减少建材交易合同纠纷。灾区恢复建设迫在眉睫,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都是灾区人民急需的物资,各地要广泛收集、整理建材企业和市场的相关信息以及灾区所需建材信息,及时提供给供需双方,为双方签订供需合同牵线搭桥;积极指导建材生产、经营企业和建材市场,一切以灾区人民利益为重,在建材交易过程中认真签订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和灾区人民需要履行合同内容,积极主动按约定或法定条件承担违约责任。对于双方订立合同有困难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派员协助,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优先保证灾区建材物资供应。对已经签订的建材供销合同,要督促企业及时履行;因各种客观原因需要延期履行的,要监督企业及时签订变更或延期供货合同,尽量避免因合同纠纷而影响灾区重建。
(三)积极探索和实施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各地对为灾区提供建材的企业、市场要进行跟踪监管,对辖区内的支援灾区恢复建设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加工承揽合同、建材销售合同实行合同履约备案。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对标的额较大的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材买卖、承揽以及建设工程合同实行鉴证制度。
(四)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重点查处下列七种行为:双方恶意串通订立虚假合同;双方互相勾结利用合同提供假冒伪劣产品;虚构合同主体或标的物而影响合同履行;在合同中设置买方无法履行的格式条款;卖方故意不履行或拖延履行合同;利用虚假广告和信息诱骗买方签订合同骗取中介费;利用合同骗取运输费用等。要狠抓合同大要案件的查处,依法从快、从严查处一批扰乱建材市场秩序,破坏灾区恢复重建的企业和个人。
(五)在建材企业和市场合同监管中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诚信经营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地要深入建材生产、经营企业,指导企业抓好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督促企业提高合同书面签约率和合同履约率,指导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同登记备案和鉴证。
三、积极推广合同示范文本,规范企业签约行为
为规范建材市场合同签约行为,防止建材供应方利用合同条款损害灾区人民的合法利益,维护灾区重建中建材需方的合法权益,国家工商总局制定了《钢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水泥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木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建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各地要积极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双方签约行为。供需双方要认真履行合同签约内容,确保灾区所需物资及时、保质、安全到位,保证灾区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八年六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