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地方人大开展跟踪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地方人大开展跟踪监督工作的思考
人大监督形式多样,如何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则是改进和完善监督方法、增强监督效果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跟踪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本文结合工作的实践,谈谈对地方人大开展跟踪监督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一、跟踪监督的法律依据
跟踪监督是人大监督方式的创新。所谓跟踪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为提高监督实效对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人大决议、决定等情况的监督。跟踪监督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一大显著特点。《监督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吴邦国委员长2009年4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闭幕会上就进一步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搞好跟踪监督。跟踪监督是这些年我们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这是因为,人大确定的重点监督事项,都是一些事关全局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跟踪监督,督促有关方面抓紧整改,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石泉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为推动跟踪监督工作的开展,分别在石泉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第八次会议上对有关规制度进行了完善,把跟踪监督的内容列入了《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中,为踪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跟踪监督的重要意义
1、实施跟踪监督,有利于增强“一府两院”的责任意识。跟踪监督是围绕一个议题进行连续跟踪、不间断监督,可以有效克服人大决议、决定落实情况无人问津、没有落实也无人问责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增强“一府两院”积极履行职责、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实现人大监督的预期目的。
2、实施跟踪监督,有利于推进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跟踪监督能针对监督的问题,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形成连续不断的推动力量,促使“一府两院”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从而在接受人大监督过程中,也加快了对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进程。
3、实施跟踪监督,有利于提高人大监督的实际能力。跟踪监督是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督,持续比较长,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工作的推进过程,更容易把握监督的关键环节,使人大监督由“虚”变“实”,监督更具体、更到位,更有利于积累监督经验,增强监督能力。
三、跟踪监督的程序
1、拟定跟踪监督的计划。县人大常委会各委室每年年初上报年度工作计划时,一并提出跟踪监督工作计划,由主任会议对进行筛选和并确定定跟踪监督工作计划。
2、制定跟踪监督方案。相关工委跟踪监督工作计划,制定跟踪监督工作方案,报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提请主任会议讨论审定。
3、现场调研。针对跟踪监督的内容,由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工委和办公室人员参与,深入乡镇、部门工作现
场,全面了解第一手资料,召开人大代表群众座谈会,听取人民群众对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意见。
4、会议评议。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主任会议对承办单位落实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情况,进行面对面的评议,必要时请县政府领导参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形成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直至落实结束。
5、结果公开。对政府和部门执行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及对跟踪监督意见的办理落实情况,要向人大代表、“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和承办单位通报,并向社会公开。
四、跟踪监督需要把握的原则。
1、突出跟踪监督重点,选好跟踪监督议题。跟踪监督选择涉及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事项,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跟踪监督”,会前充分准备,精选跟踪监督议题,而不是对过去常委会例会上形成的所有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逐项“跟踪监督”,做到了有的放矢。
2、深入现场检查,确保落到办理实效。为了确保跟踪监督见到实效要组成检查组,深入现场和相关部门,对有关数据进行核实,并召开群众座谈会,听取群众、代表对审议意见落实办理的反映和看法,全面掌握审议意见的落实办理情况。
3、认真评议,力求监督到位。依据会前调查掌握的情况,召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已经办结的审议意见进行认真评议,对应该办结而未认真办理的,会上当场询问原因,限定办理的期限,个别问题限于特殊原因一时无法办理的,也要向县人大常委会说明原因。
4、既监督又支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县人大常委会在跟踪监督过程中,要抱着既解决问题又促进工作的态度,真心听取部门在办理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过程采用的办法和措施,诚心促成问题的解决。部门工作中确是存在困难,需要上级解决的,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带队领导还可以向有关领导进行呼吁,共同促成问题的解决。
五、对进一步搞好跟踪监督工作的认识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增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素质是保证人大跟踪监督取得实效的基础。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机关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知识上不断更新,适应时代要求;在能力上逐步增强,提高跟踪监督水平。
2、强化责任意识。跟踪监督需要强烈的责任心,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高度负责的态度,理直气壮地对“一府两院”进行跟踪监督。对跟踪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督促实施到位,提高人大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权威性,增强人大监督的实效性。
3、跟踪监督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跟踪监督落实是根本,选题是关键,要本着“少而精、抓重点、该监督、能监督、有用有效”的原则,从关系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选题,切实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为进一步提高跟踪监督实效奠定基础。
4、强化跟踪监督措施。要把跟踪监督作为提高监督水平的捷径。凡是通过法定程序,向“一府两院”交办的整改问题就不能只在会上讲一讲,议一议了事,而要全程跟进,一抓到底,否则,监督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失去监督实效。搞好跟踪监督,要注重五个方面:一是跟踪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二是跟踪问题整改的时间;三是跟踪问题整改的计划安排;四是跟踪问题整改落实的地点;五是跟踪问题整改落实的效果。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明确信息反馈制度,做到环环相扣,务必抓出实效。(石泉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张守卫)
2010年9月23日
第二篇: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人大调研工作的思考 文/李建萍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也是地方人大有效行使职权的基本前提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各级人大相继开展的述职评议和行政执法评议,代表向选民述职,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人代会,个案监督,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立法征求公民意见等工作,这是深入调查研究后取得的新鲜经验和开拓创新的结果。面对人大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遵循求真务实的途径,掌握求真务实的方法,进行科学调研十分重要。本文拟就县级人大加强和改进人大调查研究工作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调查研究对于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从人大的地位、性质来看,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它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反映民意,代表人民管理好国家和社会事务,就必须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什么、赞成什么、关心什么、反对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搞好调查研究。
2、从人大担负的职权来看,宪法和法律主要赋予它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要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行使好这些职权,必须对本行政区域内全局的形势和各方面工作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准确把握,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人大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主要的途径也是靠调查研究。
3、从人大机关干部来看,我们是为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和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服务的。人大工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领域很宽,尽管我们可能比较熟悉自己的一些本职工作,但与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相比,所具备的知识和掌握的情况毕竟是有限的。深入调查研究,可以打破行业、区域的界限,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开阔眼界、丰富头脑、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为“三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使人大做出的决议、决定符合客观实际,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切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和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情况,使人大提出的建议、意见更加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使人大的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增强实效;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不断增强人大机关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人大调研工作存在问题
人大调研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服务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听取“一府两院”各项工作报告、决定重大事项、监督专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时大都通过开展调查、视察或检查等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增强履职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各地党委、政府对于人大调研成果日益重视。可以说,人大调查研究工作已经步入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大调研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时效性不强,参考价值不大。县级人大调研工作绝大部分滞后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项新的工作措施、政策出台之前,人大往往没有介入调研;二是等这项工作措施、政策贯彻实施了较长时间,暴露出许多问题时,人大的调研工作才介入,而等人大的调研意见提出来时,当地党委、政府已经在改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好转,致使人大调研滞后。
2、范围不广,意见、建议乏力。调研对象的覆盖面不很宽广,范围仅局限于几个乡镇和几个县直单位,调研对象单一,主要是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和几个比较熟悉的人大代表,调研工作的代表性、社会性、广泛性不足。由于调研工作不够全面,调研出来的工作意见、建议也就偏颇乏力。
3、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调研实践中,因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问题屡见不鲜。有的满足于听个汇报、看个现场、开个座谈会,美其名曰“听看议”;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局限于自我感觉“深入群众”。单调的、乏味的、漂浮的调研方式,堵塞了多侧面、多层次掌握材料的渠道,难以取得科学的调研成果。
4、质量不高,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调研工作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多,往往是在召开常委会之前一两个星期去搞调研,时间上没有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是调研时中心不明确,调研提纲往往由一个人确定,全面性、中心性不强;再一个就是调研完了之后,对调研出来的问题不进行集体讨论,往往是任意指定一人写个调研发言提纲在常委会会议上发言,这种发言常常是一般性、大众性的社会问题比较多,而缺少典型性、独特性,能产生共鸣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和改进人大调研工作思考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大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认真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找出对策,提出建议,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作好服务。因此,人大调研应站在实践和为民的高度,创新思维,拓展思路,求真务实,为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提供客观依据,在保障和促进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实现新作为。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都要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把握千变万化的社会走势,推进工作创新和理论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调查研究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做好其他各项人大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高水平的调查研究,可以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常委会正确行使职权提供准确依据和科学基础,为人大依法对“一府两院”实施有效监督提供实证。从而使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与调查者自身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学好法律法规以及人大工作等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注意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学习、总结、提高,才能把握调查研究的真谛。进行调查研究,要真心实意带着问题或课题沉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未达目的决不可“鸣金收兵”。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只报喜不报忧,调查研究不仅会浮于形式,更会跟党的路线背道而驰,贻误党的各项工作。要端正调研态度,甘当小学生。调研前,不要先定条条框框,不要先入为主地去听意见,老老实实向调查对象请教,拜他们为师,用自己的言行去赢得他们的信赖,引导群众说“掏心话”,讲真问题。为此,只有在平时注意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调查研究中站得高、看得远、抓住事物的本质,切中问题的要害。
2、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就会满意,调查研究就会产生实效。人大调研不能简单地调查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重要的是看这种落实是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要看发展的数字和指标,更要看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人民的利益。要把求真务实贯穿到调研工作中去,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关注国计民生,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搞调研,要珍惜民力,怀爱民之心,听为民之言,思为民之策,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标准。比如在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时,要广泛的发动公民积极参与,多集中他们的意见、多倾听他们的呼声,目的是为了我们定出的法规能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使法规更公正、公平。不仅要能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能听群众的逆耳话;不仅要虚心听,而且要细心记;不仅要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扎扎实实地开展调研工作,力求使人大调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亮点。当前要重点围绕“三农”问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中,要坚持依靠群众,零距离地倾听意见和呼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让人民群众从调研成果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把掌握确凿的第一手材料作为调查研究的立足点。俗语说:“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提大鱼”。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做出新的回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适时准确快捷地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抓准,才能使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职权时有更多的“发言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顺民心、合民意,监督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调查研究有许多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靠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
4、把挖掘问题的本质作为调查研究的制高点。调研没有深度就难有力度。挖掘问题的本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调查报告要客观地反映调查的真实情况,精雕细刻,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撰写者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求真,注意做到三点:一是立论要准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调研课题,历史地、全面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避免绝对化和片面性。用较高的思想水准,说明一两个问题,提出一两个鲜明的观点和立意新颖的见解。二是结构要严谨。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论点、论据、论证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三是要增强可读性,提高感染力。调研报告要尽可能地避免“情况、问题、对策”三段式写作方式,要用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现报告的内容,切忌空话、套话、大话。有些原始材料,对与会者在知情的基础上独立做出判断不可或缺,应尽量“原汁原味”地提供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参考。材料取舍,不能主观臆断,而要严谨求是;问题判断,不能泛泛而论,而要深中肯綮。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潜心研究,经过去伪存真、除虚留实、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结论。调研工作要着眼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拿出可操作的对策。要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性、超前性调研,得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力度并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调研成果。
5、把调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调查研究的落脚点。干任何工作,最终要看效果。人大调研成果的转化,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调研成果转化为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或意见、建议;第二阶段,从权力机关会议成果转化为行政、司法机关的决策;第三阶段,转化为实践,这就比其他机关调研成果的转化多了一道程序。人大调研是应用性调研,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常委会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常委会行使职权,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是人大调研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某些地方将不少凝聚着调研者心血、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束之高阁,造成了调研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调查报告写完了不等于人大调研活动结束了,要把调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人大调研的重要一环,提高调研成果服务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服务人大工作的效益和水平。凡是围绕事关改革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社会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的监督工作,都要注意吸纳人大调研的成果。通过调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一是将围绕常委会会议议题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的调研报告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供他们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做出决议决定时参考,为科学监督提供依据。二是将人大调研报告向本级党委报告,向“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反馈,把发现的问题报请党委或交由政府处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有选择地将调查材料向上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向下级人大常委会(镇人大主席团)提供,以求互通情况,实现人大调研资源共享。一句话,必须使调研成果适时转化成工作成果,这样,我们的调研才富有真正的实效。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本,是人大工作基本功,也是行使好职权的基础。一切有价值的调研成果都是这一基本功最好的检验。对地方人大工作来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紧紧围绕三大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调研工作,掌握好人大调研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人大调研工作的质量,不断推进人大调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断推进人大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第三篇:对地市中心支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履行好央行各项职能,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相比,地市中心支行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人民银行培训模式的变化
人民银行自成立以来,在不断整合和探索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历史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包括以脱产学习为主的在职职工大中专等中低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以电大、函授、党校本科,研究生班为主的高层次学历教育。这阶段的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第二阶段,以全员岗位任职资格考试为主的培训。跟第一阶段学历教育培训不同的是,最初是要求全员参加培训、全员参加考试,后来经过实践,发展为除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学历以外的职工参加考试和培训。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培训不再单纯追求“学历”,而是以“适应性”为主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第三阶段,围绕总行“五型人才建设”为战略目标的培训。以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培训不再拘泥于统一的形式,而是适应经济金融形式及履职变化,培训理念更新,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二、地市中心支行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现行的培训模式
一是分层次的培训。包括对中层干部举办的注重领导管理素质培养的培训班和依托全员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针对一般员工的培训。二是以专题报告和讲座为形式的培训。邀请经济学者、党校教授或部门负责人作形势报告或专题讲座,同时开展一些诸如《物权法》、《公务员法》主题培训,以及结合新业务、新职能和新技能进行培训。三是各部门自办的专业培训。各部门针对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培训,如支付结算系统、国库系统、直接投资管理系统等培训。四是外部资源培训。除以上三类自主培训外,人事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也积极争取利用外部资源,包括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总、分行举办的各类培训、人民银行系统外组织的相关培训等,如总行培训学院举办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会计师、审计师培训班等。五是远程教育培训。随着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总行远程培训系统、电视电话系统“以会代训”为基层央行提供了一个在线学习的方式和强大的信息资源。(二)现行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效沟通和增效协作的培训目标很难实现。一个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需要进行细致的调研,应该是科学系统的,而现实中有些培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往往只是体现领导意图,存在一定程度重形式轻实效,重数字、轻内容的现象,培训缺乏可持续性。以市中心支行各类培训统计为例,从处级、科级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总行、分行以及中支自身组织的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培训达1790人次,覆盖面达到了100%,学历教育层次也不断提升。但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手段与过去相比,仅仅是数字增长而已,对培训效果未做任何分析评估和反馈。类别项目类别人次或期数处级干部培训总行组织的培训1分行组织的培训1其他培训(地方政府、社会办学)6科级及以下干部培训总行组织的培训1分行组织的培训68参加其他培训(地方政府、社会办学)25本单位自办培训培训班期数31参训人次数1068讲座、论坛等期数8参训人次数621总培训人次1790学历教育本学历学位认定数硕士研究生1本在读人数(含已毕业未认定人员)本科3硕士研究生12、培训理念和职工认知度的偏差对培训质量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无论是培训经费还是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总、分行和中支都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培训不断增多而培训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职工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不断增强而培训资源却相对“匮乏”。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培训理念与职工的认知存在偏差,培训初衷与培训对象实际需求不匹配。过去那种“要我参加培训”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我要参加培训”的氛围没有充分形成。这样,培训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以市中心支行教育培训经费统计情况为例,序号培训项目名称人数时间跨度(天)标准(元/人.天)培训项目金额合计187210287940一、参加,总分行等外部培训经费小计79170135123其中:材料费57384537培训费79128130586二、
中支机关会计、信贷、发行、外管等部门专业培训经费小计1084080152817其中:
伙食费344080108800住宿费211215037800材料费108303240培训费2977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的思考
(一)加强对培训的调研和分析,选择有效合理的培训模式。一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区别确定管理者培训模式、一般职工培训模式。二是要明确培训模式的不同定位,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注重培训系统化和综合化机制建设,寻求培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重视培训效果的测评和跟踪反馈,通过填表等形式反馈培训效果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二)借鉴商业银行培训模式与机制,创新基层央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与商业银行培训理念和做法的比较,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差异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差异一,人民银行对培训功能的挖掘不充分,表现在仅仅偏重于业务技能的培训,疏于央行文化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对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挖掘和完善培训沟通功能、文化功能,以充分发挥培训在央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差异二,人民银行培训组织结构、培训模式不尽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性。值得借鉴的是,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及与改革相匹配的有人民银行特色的培训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上,明确上级、中支及各部门的职能定位,优势互补,使基层行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统一的整体。在管理体系上,准备把握和认真分析培训需求,高效选择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和建立系统的培训工作机制和方法,使培训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差异三,人民银行培训手段较落后,培训资源利用不尽充分合理。在基层行,培训方式还仅仅停留在简单传统的选派人员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为主的方式,加以培训师资力量薄弱,运用现代化培训手段的能力不高,培训效果的发挥体现得不明显。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在人民银行系统建立起可以共享的师资和信息资料库,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树立培训投资理念,加大培训投入,优化软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投资效益的回报,提升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益。第四篇:对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的思考人大政协
对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的思考
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的权力。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是其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法律实施和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任免权的主要手段。考察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坎坷历程,思考监督工作的成效与缺位,展望监督工作的发展未来,人大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权,前景光明,问题不少,尚需努力。
一、监督职权逐步加强,“橡皮图章”的形象正在改变
二是监督形式上有新突破,各地人大创造了许多新的监督形式,拓展了监督领域。被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目前大面积采用的有四种,即:1983年从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先河的执法检查;1986年从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区人大常委会推开的代表评议;1988年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会推开的述职评议;在接待和处理司法案件的来信来访中形成的个案监督。这四种方式的创造和广泛使用,促进了地方人大权力机关作用的发挥,提高了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也推动了全国人大监督职权的行使。
三是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地方性监督法规,把监督职权的履行规范化。受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建议拟定监督法精神的鼓舞,各省和有立法权的市的人大加紧总结工作经验,深入研究监督职权的履行情况,完善监督新形式,剔除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悖于人大工作特征的做法,保留、细化、提炼有助于加强监督的内容和程序,制定出了地方性监督法规,有综合监督的,有单项监督的,使新的监督形式法律化,监督工作走向规范,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监督法提供了参考。
二、监督实效十分有限,制约能力仍然较低
地方人大监督职权的履行,从过去不敢言监督到今天敢动真格,人大的作用已得到明显加强。但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看,仍具有普遍软弱的一面,对“一府两院”权力的制约苍白无力,宪法和法律确定的职能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第一,人大掌着监督职权不敢作为。一是在地方工作中一些地方党委及其领导习惯于包揽具体事务的管理,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马上就会关联到党委及其领导,触及是否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敏感领域,不敢监督;二是在工作决策中党政联席的现象较多,人大无法在党政共同的一个决定、一个会议、一个文件、一个问题、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中把党委与政府截然分开,不能监督;三是在地方政治格局中标志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个人地位和权力的主要是领导们在党委的职位排序,但现实中,从事人大工作的领导进不了党委班子,而政府一、二把手在党委身居要职,形成了人大常委会与政府实际排位的倒挂和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错位,不便监督;四是在地方人事安排中,把党委、政府组成人员里因年龄而不能升迁的领导安排到人大任职,不管口头上怎样宣传,人到船头马到站的思想客观存在,大多数人已不思积极进取,故而避免实质性的监督。
第二,法律确定的监督职权残缺不全。一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难以操作。比如罢免权,在什么情况下人大可以罢免由它产生的“一府两院”组成人员,法律规定不明确,权力活动空间太大,反而不便行使。二是法律规定有上则无下则,看似监督有权实际无权。比如听取并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报告未被批准,说明代表对执行机关的工作不满意,人大如何处置,法律没有规定,人大监督失去了威严。三是许多法律法规强制性特征不足,是法律又像政策,侧重强调应怎么办、要怎么办,对不执行法律或违法的行为却无惩罚性规定,人大没有办法监督这些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实施。四是没有法律措施确保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的威慑性。从法理上讲,人大的决定和决议具有法律属性,是不能触犯的,一经触犯必须受到追究。但人大决定或决议的事情“一府两院”不去执行,或违反决定决议办事,人大拿什么去追究,法律恰好“缺席”。如有的“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还没有交人代会审议通过,报告中今后的工作已经在执行,无论该报告是否通过或修改,都已没有法律意义,人大如何是好,法律没有规定。
第三,人大自身履行监督职权的能力不强。首先,人大代表普遍为兼职,日常忙于各自的工作,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关注宪法、法律的实施,履行代表职务力不从心。其次,人大机构不健全,委员会力量不强;担负主要监督职能的人大常委会机关编制和人员紧缺,工作力量大都不足。再次,监督者整体结构不合理,行使职权的素质不高,难当监督大任。
三、增强信心,排除困难,为履行好法定权力不懈努力
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大监督,提高地方党委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的认识。党委领导、支持人大履行监督职权,就是监督“一府两院”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体现党的执政本质;就是党自己通过国家根本制度行使执政权力,人大的监督越到位,党的执政就越有力。因此,地方党委应重点加强政治领导,强化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加快执政方式的转变,改变包揽或直接监督行政、司法工作的做法,支持人大行使包括监督权在内的法定职权,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民主法制的根本渠道,实施对“一府两院”的法律和工作监督。
2.完善法律法规,为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提供操作依据。人大应加速完善法律,使监督职权富有刚性,便于使用,用而有力。在监督法还不能出台的情况下,着重完善现有法律中有关人大监督的刚性规定,增强监督实效,把“橡皮图章”和“软人大”的形象变为历史的陈迹。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人大行使职权的水平。应继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快人大工作的改革,优化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扩大专职比例,突出专业化和知识化,提高监督制约水平;应加快充实人大工作机构,建立常规监督专业队伍,规范工作职能,明晰监督职权,强化经常性监督。
4.敢于作为,在作为中加强监督职能。地方人大应在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下,敢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职责,监督好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通过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出实效,落实监督职权。
5.抓住根本进行经常性监督,突出权力制约重点。①加强对任命干部的监督。人大要监督“一府两院”依法做好各项工作,就要监督其组成人员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要把任免权与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掌握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对不称职的该罢免的坚决依法罢免,该令其辞职的必须让其辞职,保证干部始终尽职尽责,不滥用权力。②加强对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地方人大应真正代表人民群众攥紧“钱袋子”,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认真审查批准财政预算,密切关注预算执行,督促政府把钱用于加快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③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监督,保证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带来长远利益,为老百姓带来实惠。④加强对司法个案的监督。人大应畅通信访渠道,抓住具有典型意义或重大影响的错案,监督“两院”予以纠正,追究错案责任,落实执法责任制,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为民。
对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的思考
第五篇:关于开展专题询问监督工作的点滴思考
关于专题询问监督工作的几点想法
一、专题询问的定义及实施依据
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34条、《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第36条(以下简称监督法、办法)对询问分别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指出,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有关议案和报告时,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派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专题询问是常委会围绕特定议题或领域相关情况进行询问。与询问的区别是,专题询问的对象更单一特定,内容更具体,目标更加明确,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听取专项报告,进行专场询问,加强专门监督,促进问题解决。社会专注度高、监督效果好,得到全国及各地人大的普遍应用和社会广泛认同。
监督法和办法自2006年8月、2008年9月实施以来,专题询问工作正式启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6月24日首次对财政决算进行专题询问,随后专题询问监督工作在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全面开展,并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开展专题询问监督工作情况
(一)全国人大专题询问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6月对财政决算进行专题询问,2010年下半年还分别对粮食安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了专题询问,2010年连续三次开展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监督工作的尝试和创新;2011年就财政决算、保障房建设和教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询问;今年4月就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两年多来,全国人大
常委会先后围绕“问钱”“问粮”“问医”“问房”“问教”“问农”等专项工作展开,都是将社会普遍关注、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询问重点开展专题询问,取得了明显实效,社会反响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形式和渠道,对地方各级人大开展监督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地方各级人大开展专题询问工作走向常态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后,各地方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专题询问监督。自2010年6月以来,上海、广东、重庆、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山东等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了专题询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围绕农村安全饮水、保障房等开展了专题询问。武汉、宜昌、咸宁、荆州、孝感、荆门、黄石、襄阳、随州、潜江等地市州人大常委会先后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安全饮水、城镇医保、水污染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大冶湖保护、中心城区绿地和水域保护等工作进行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具有社会关注度高、监督实效强的特点,在监督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进一步得到健全完善。上海、广州、杭州、丰都等地在开展专题询问工作中,相继出台了专题询问工作的有关办法和制度,有力推进专题询问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
三、开展专题询问监督工作的基本作法。
总结全国人大和各地人大开展专题询问监督工作的经验和作法,开展专题询问监督工作需着重做好五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确定监督议题。吴邦国委员长就人大专题询问监督工作讲话时指出,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会很多,但关键问题往往也就那么几个。抓住了这些要害,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社会普遍关注、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
询问重点,使专题询问工作取得实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询问选题上,进行充分调研,深入了解实际情况,选择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两年来进行的六次专题询问,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党委政府持续推进的工作重点。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加强专题询问监督工作,首要的就是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荆州市人大2011年确定围绕“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和水域保护情况”开展询问监督工作后,深入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第一阶段,紧紧围绕询问主题开展综合调查,初步拟定询问参考题目。第二阶段,再次成立调查专班,对询问参考题目进行专题调查论证,达到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客观分析原因、合理提出建议的目的。
三是注重沟通协调。为促进专题询问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报专题询问初步安排,征求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专题询问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商议开展专题调研、准备汇报材料等具体事宜。及时通报专题询问会议安排、设定重点提问的问题、商定主提问人和应询人、明确应询要求等。
四是严格询问程序。必须是部门的正职领导到会接受询问,在会上对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要直接回应,回答要尽量简洁明了。控制发言时限,要做到有问必答,答得真诚,答出担当,答有效果。在会上承诺研究处理的事项,要向常委会报告。对因时间关系未能在会上提出和回答的询问,或者应询机关(部门)在会上未能当场答复的询问,应询机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并在询问会后的10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询问人,同时抄报人大常委会。
在专题询问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把握重点。在专题询问的语言上不可偏激,也要给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答复询问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专题报告某一特定的问题提出询问,主题要明确、重点更突出、针对性要强,使询问有深度,相应地增强监督的深度、力度和实效。
五是注重监督实效。专题询问仅是手段,督促改进、推进工作才是目的。专题询问的直观效果在于强化面对面监督,而最终的监督质效则体现在专题询问后的后续监督落实上。例如湖南岳阳市、浙江温州市、湖北宜昌市分别对560亩湖湖面萎缩问题、珊溪水库整治、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着重加强询问监督质效,对于这些问题的实际解决,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专题询问会后必须抓好三项后续工作,着力提高询问监督效果:
一是梳理交办。询问会后,对询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或参会代表关注的重点事项及工作建议进行认真归纳梳理,提出具体的办理意见,以书面形式交“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研究办理。
二是跟踪督办。定期督查询问“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办理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事项工作进展情况。
三是办结回告。“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对交办的专题询问事项办理结束后,应及时报告区县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也可要求“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定期报告办理工作,确保询问事项真正落实到位,维护好专题询问的严肃性,切实提高人大监督工作实效。
四、开展专题询问的程序和步骤
(一)召开协调会议。
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者常委会会议确定专题询问议题后,常委会办事机构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通报专题询问初步安排,征求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专题询问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商议开展专题调研、准备汇报材料等具体事宜。
(二)开展专题调查。
政府部门和常委会专门委员会、询问(专班)应分别围绕询问议题,进行专题调研,政府部门作好报告准备,常委
会专门委员会作好专题调研报告和询问问题的准备工作,报常委会组成人员参阅。
(三)加强综合协调。
1、综合协调会议。通报专题询问会议安排、设定重点提问的问题、商定主提问人和应询人、明确应询要求等。
2、宣传协调会议(宣传工作方案另定)。
(四)进行专题询问。
1、听取市人民政府相关工作情况的报告。
2、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3、举行专题询问会议。
(五)专题询问议程:
1、由商定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依次提出询问,“一府两院”及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回答。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说明原因,并经询问人同意后,另定时间答复。
2、“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就专题询问所涉及的工作作表态性发言。
3、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讲话。
4、会议列席人员。不属于本次询问对象的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市民列席会议。
(六)跟踪督办问效。
1、询问会议结束后,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相关决议。
2、市人大常委会适时运用视察、检查和调查等监督形式,加强对决议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办。
3、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询问后6个月内向常委会报告决议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