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讲话

时间:2019-05-14 13: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俞正声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俞正声讲话》。

第一篇:俞正声讲话

切实把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报兰州讯(通讯员 郑言)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总体安排,9月27日至28日,省委常委会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参加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保持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劲头,着力抓好民主生活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切实巩固和扩大民主生活会成果,把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精神财富不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省委书记王三运主持会议。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副主任王秦丰及中央第四督导组成员参加会议;中央第四督导组组长王太华代表中央督导组对会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甘肃是俞正声同志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26日下午一到兰州,他就连夜听取了中央督导组关于甘肃省委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汇报,并分别同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谈心谈话,详细询问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希望他们带头深刻查摆剖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省委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围绕召开一个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省委常委会制定了《安排意见》和《工作方案》,从各方面作了精心准备。从活动一开始,省委常委会及班子成员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利用7天时间集中进行了5次学习、2次专题辅导、2次交流讨论,并到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现场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坚持开门搞活动,采取干部意见发函听、老同志意见上门听、党外意见专题听、基层意见蹲点听、热点意见随时听、网络意见专人听等方式,多层次、面对面、背靠背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全省共征集到意见建议

4.5万条,其中对省委常委会班子及个人的意见建议3291条。8月中旬,省委常委会集中6个半天的时间,对照群众意见,运用“三分诊断法”,区分全国“流行病”、甘肃“地方病”和班子“突出病”,初步梳理出了省委班子存在的“四风”方面的问题。针对查摆出的问题,省委常委会坚持即知即改、边议边改,出台了涉及加强学习、改进调查研究、推进决策落实、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13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意见。从8月下旬开始,王三运与班子成员之间、常委相互之间、常委与分管部门负责同志之间开展了谈心谈话。在俞正声和中央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王三运主持起草了常委会班子对

照检查材料,常委同志自己动手撰写了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完善。9月26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常委同志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河北民主生活会做法,深入思考如何提高我省民主生活会质量,务必把相互间的批评开展起来,为会议召开作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民主生活会上,王三运代表省委常委班子进行了对照检查,常委同志逐一作了对照检查。大家按照中央要求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检查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转变作风方面的情况,深入查摆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一步明确了整改落实的方向和措施。特别是常委同志本着真诚帮助、促进团结的原则,本着加加油、鼓鼓劲的目的,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了积极健康的相互批评。每个常委同志都立足公心、坦率真诚,开门见山、动真碰硬,毫不遮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他同志存在的作风问题,帮助分析挖掘思想根源,既吐露了心声、碰撞了思想,也讨论了问题、推进了工作,达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治治病的预期效果。王三运在班子对照检查中,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班子自身的查摆,归纳和概括了班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10个问题,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工作落实不得力、用人机制不健全、会议文件不精简;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联系群众不紧密、为民解难不过硬、指导基层不全面、决策程序不周延、权力监管不完善;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改革创新意识不够强;在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反对铺张浪费不严格。针对存在的“四风”问题,大家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一致认为主要是还没有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来说就是学习风气不够浓厚、践行根本宗旨的意识不够牢固、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到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思想上不够坚实。针对这些问题和根源,省委常委会向党和全省人民作出了八条郑重承诺,并明确要按照即知即改、边查边改、标本兼治、善做善成的要求,抓紧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落实的内容、时限、措施和目标,着力取得一批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具体从大力强化理论武装、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深入践行根本宗旨、着力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水平,切实加强廉洁自律、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环境等四个方面,切实加以改进,以作风改进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常委会班子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各位常委根据各方面反映的意见,结合个

人思想和工作实际,以敢于揭短亮丑的勇气、触及灵魂的精神,聚焦“四风”深入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部署要求较多、督促落实不够,调查研究跑马观花、研究问题浅尝辄止,制定决策主观臆断、工作部署脱离实际,联系群众不广泛不密切、服务基层不主动不深入,谋划工作急于求成、推动发展好大喜功,工作方法过于简单、指标分解搞“一刀切”,宣传思想领域情况掌握不透、管控新兴媒体力度不够,识别干部视野不宽、提拔干部简单重票数,安排工作考虑个人喜好、分配项目未能谨慎用权,维护群众利益态度不坚决、为民谋利办法不太多,艰苦奋斗精神有所懈怠、勤俭节约意识有所淡化,等等。各位常委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挖掘了根源,有的同志剖析是理论学习抓得不紧,有的同志认为是党性修养锻炼不足,有的同志谈到是群众观点树立得不坚固,有的同志反思是责任心、事业心以及忧患意识、担当意识不足,等等。同时,大家也从强化理论武装、狠抓具体落实、增强进取精神、践行根本宗旨、强化制度约束等方面提出了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

会议结束时,俞正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省委常委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大家聚焦“四风”问题,联系实际,动真碰硬,推心置腹,开展批评坦诚相见,没有官话套话,体现了应有的党性、境界和修养,体现了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抓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省委常委会在前段时间出台制度的基础上,对班子存在的“四风”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初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了积极的回应;王三运同志和其他常委同志也都针对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对症下药,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改进办法。总的来看,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是高的,成效是显著的。

俞正声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把接下来的工作做好,进一步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一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思想和行动中,让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果。二要着力抓好民主生活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切实巩固和扩大民主生活会效果,给省里第一批活动单位带好头,为其他省区市提供参考借鉴,真正树标杆、作示范。三要紧密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努力解决好“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制定具体的任务书和时间表,明确整改时序和节点要求。四要切实抓好建章立制,努力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筑牢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制度保障。五要注重提炼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努力推动甘肃各项工作的发展进步,把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精神财富不断转化为发展的正能量,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

新甘肃。

俞正声强调,在下一步工作中,中央和省里两级督导组都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严”字当头,认真履行职责,严格督查检查,敢于“唱黑脸”,不怕得罪人,切实做到思想认识上不去的不放过,查摆问题不聚焦的不放过,自我剖析不深刻的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不放过,群众不满意的不放过,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中央第四督导组组长王太华对省委常委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了评价,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差距。他指出,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聚焦了“四风”,剖析原因触及了思想,整改落实明确了方向,开展批评有了进步,符合“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质量总体较高,达到了预期目的。他强调,不能有民主生活会开完了就松一口气的思想,要把学习贯穿始终,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着力建设长效机制,毫不松懈地抓好省直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每个环节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会议指出,省委常委会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俞正声主席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央督导组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一是把改进作风作为常态工作坚持好,做到中央领导讲话反复学、“四风”问题常反省、自我净化不放松,始终当好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先导、行动楷模和作风标杆。二是把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运用好,转化运用好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让好的作风得到弘扬,让不良作风得到遏制。三是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决好,抓紧制定整改方案和相应举措,明确整改时序和节点要求,确保取得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效。四是把第二批的教育实践活动安排好,特别是系统总结好省内和兄弟省份在第一批活动中创造的有益做法、积累的成功经验,为第二批活动单位提供借鉴,保障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

第二篇:俞正声主持经济工作会议并讲话

俞正声主持经济工作会议并讲话

韩正部署明年工作

12月24日,本市举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明年全市经济工作,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抓改革、促开放、稳增长、保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委书记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做好明年的工作要切切实实在扩大开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在从严治党上下功夫,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要下决心有所作为,力争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努力为“十二五”发展和“四个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俞正声指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其体现在经常到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上,体现在研究分析工作的不足上,体现在关心人民群众的诉求期盼上,并将之转化为制度创新和发展推进的各项课题,实行项目管理,落实目标、措施和责任

要真正持之以恒地继承发扬办博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疲劳、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尊重群众、回应群众、服务群众、情系群众的宗旨意识,正视问题、创新制度、勇于探索、脚踏实地的求实品格,公开透明、闻过则喜、严于律己、大气谦和的坦荡胸怀,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取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胜利。

俞正声在讲话时指出,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要认真听取在沪外资企业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在跨国公司全球架构调整中提升上海作用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保税区的作用,使之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要努力扩大进口,使上海成为高附加值产品进口的重要集散地;要大力加强面向世界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要更多地吸引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人才到上海工作,真正使上海成为世界级人才宜业宜居之地。

“创新驱动,首要是改革驱动。”俞正声强调,对上海的转型发展而言,突出制度创新,并由此带动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明年“四个中心”建设的先行先试、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很重,各级领导干部要抓住创新驱动这个关键,将其作为解决现存矛盾的主要措施,真正将改革落到实处。

俞正声指出,“11·15”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反映了我们建设工程监管制度的一些严重缺陷。明年我们将把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作为一件大事,以消防安全、工程建设安全为突破口,明确若干重点,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支持群众参与,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改进城市运行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使城市公共安全切实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谈到物价和住房问题时,俞正声指出,物价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海的稳定物价工作重点在菜价,特别是绿叶菜价。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务必倾听群众呼声,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拿在手中、落到实处。住房方面,经济适用房要明晰产权;公共租赁房要推进包括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租赁房、单位租赁房、农村集体建设租赁房的多层次体系建设;要尽快修订完善城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改善租赁市场供给状况。

“坚持群众路线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俞正声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总方针,是每位领导干部要经常自省、自问的重要课题。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决不是纸面上的空谈,而是要落实到我们对许多矛盾和问题的处理方式中。各区(县)、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及时了解民情,及时研判、及时处理,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改进工作。

俞正声指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其体现在经常到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上,体现在研究分析工作的不足上,体现在关心人民群众的诉求期盼上,并将之转化为制度创新和发展推进的各项课题,实行项目管理,落实目标、措施和责任。要真正持之以恒地继承发扬办博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疲劳、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尊重群众、回应群众、服务群众、情系群众的宗旨意识,正视问题、创新制度、勇于探索、脚踏实地的求实品格,公开透明、闻过则喜、严于律己、大气谦和的坦荡胸怀,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取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胜利。

韩正在讲话时指出,做好明年工作,要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落实到明年工作各方面和各环节,在指标安排上做到突出结构质量效益,突出民生改善,突出可持续发展。明年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握“六个着力”: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争有所突破。首先要全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紧紧围绕“两高一少”目标,在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有所突破;二要加快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国有资本管理平台,推动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推进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三要全面实施区县财税体制改革;四要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抓紧研究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等重大改革问题。

着力加快结构调整。要继续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功能性突破。制造业发展要抓新增长点和改造提升能级。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要在资金统筹、资源安排和支持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方面有新举措。要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快重点区域和郊区新城开发建设。要将培育、集聚人才作为重点工作,改善生活、工作与创业的环境,建设人才高地。

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必须从群众立场、群众需求、群众利益着眼,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每年扎扎实实抓好几件实事:一要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廉租住房要做到应保尽保,公共租赁房要解决好房源和融资问题,经济适用住房要确保供应,动迁安置房要保证建设进度;二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高度关注高校应届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同时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围绕保持城市安全、整洁、有序的基本要求,让人民满意。要抓紧吸收和转化世博管理成果,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要深化城市维护管理机制改革。

着力强化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明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要痛下决心,深入抓好建筑市场整顿工作,全面加大检查整治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整治;二要健全城市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为城市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三要切实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不留空白和死角,强化全过程监管;四要举一反三,抓好重点领域安全工作。

着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明年要特别关注三方面的价格波动:一是食品价格,特别是主副食品价格,要落实“菜园子”、“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加大各项调控措施的落实力度,确保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和质量安全;二是住房价格,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多管齐下,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三要切实稳定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

第三篇:俞正声2009年国庆讲话及11月采访

在上海市各界人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俞正声

(2009年9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新中国的六十华诞致以节日的祝福,向全市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所有为新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前辈、老同志、英雄模范和广大建设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中华民族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将一个贫穷落后、百业凋零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蒸蒸日上、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伟大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豪情满怀。新中国60年的快速发展,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强劲足音,上海这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这块曾经被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经济瘫痪、百业凋敝的旧上海,今天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698亿元,比1949年增长288倍;人均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74元增长到2008年的73124元。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从解放初期层次较低、结构失衡的经济结构,到目前已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7%。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7533亿元,比1950年增长1023倍。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上海,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特别是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许多方面开创了国内先河。成功研制出全世界最大的1.65万吨油压机,第一支股票发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个期货交易所、第一家外汇交易中心、第一块以批租方式有偿转让的土地,等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45.7%;市场体系得到全面发展,初步确立了土地市场、房产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到2008年,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38个,实际利用外资847.8亿美元,外资企业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总部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到2008年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224家、178家和274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大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到2008年,已拥有轨道交通线路8条,磁浮线1条,营运里程达到264公里;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通车里程达到637公里。“四个中心”建设已现雏形。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二位,货物吞吐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证券、同业拆借、外汇、保险、商品期货等构成的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在进一步谋划和推进过程中,2008年口岸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功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特奥会等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服务全国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动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城市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上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上海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7万元和1.14万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49年的3.9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16.9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到2008年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超过1630万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4.1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3岁。

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的沧桑巨变。回首往事,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满怀。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深深缅怀带领我们走过艰难历程的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深缅怀为新中国诞生、为上海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深感谢为上海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和奉献的上海市民,深深感谢支持上海发展的全国人民!

同志们!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深化,国内外环境严峻复杂。尽管严峻的经济形势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60年来发展奠定的扎实基础,有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我们一定能胜利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一定能胜利实现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宏伟目标!

我们要始终坚持高举旗帜,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旗帜就是灵魂,旗帜就是方向。60年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到任何时候不含糊、不动摇。我们必须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各个方面,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破除发展瓶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上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崛起。

我们要始终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四个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建设“四个中心”,关键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发展转型之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的能级,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加快推进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金融环境为重点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以优化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我们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60年来,我们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继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建设、改革和创新,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争当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要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透明度,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要继续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要牢记宗旨、全心为民,真正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交通、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完善社会矛盾处理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党。我们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同志们!我们走过了60年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历程,同时也深知未来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各项决策、牢记党的宗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走向中华民族光辉的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众志成城、克难奋进,为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衷心祝愿全市人民幸福安康!

着力制度创新推进实际工作

俞正声就上海党建接受媒体专访

(2009年11月17日)

一、着力于制度创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二、干部特别要提升自己,解决“不适应”和“不符合”

三、千方百计解决产生问题的制度性原因

四、反腐败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性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党内民主的好办法

六、应该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七、敢于处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谨防“消极腐败”

八、改进学习,增加联系实际的比重

九、讲宗旨意识就要对群众有感情

十、突出党的作用,办好世博会

问:非常感谢俞书记今天接受上海主要媒体的联合采访。我们知道十七届四中全会已经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九届市委九次全会也出台了一个《实施意见》。您能不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帮我们概括一下这个《实施意见》的关键词究竟是什么?

俞:就四个字:制度创新。党的建设我们经常谈,你要研究四中全会的文件,要研究它在哪些方面创新了,有哪些新的举措、新的措施,要落实什么东西?市委的《实施意见》也是,它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新的措施。有些老措施落实不好的,新措施就很难进一步地前进,但是有一些是针对目前的弊端提出来的。

一.着力于制度创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问:您认为这次文件当中最大的突破点是什么,或者说您能否用我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解释这个文件?

俞:这个文件的内容很多,有一些东西是几年来的做法的总结和陈述,比如扩大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扩大党代表对全委会的监督,重大问题的讨论,全委会的扩大职权等等。

我想在几个方面是有所前进的。例如新时期怎么样做群众工作,这是有所前进的。新时期跟过去有很大差别,计划经济时我们城市的所有的员工都在一定的单位里工作,是单位人,农村嘛就在生产大队。那时政治思想工作是靠传达,靠报纸。新时期所有制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的流动性加快了,怎么样做群众工作,应该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新时期我们的利益分配差距扩大了,地区差距扩大了,利益的诉求强烈了,面对利益的诉求怎么做群众工作,这都要求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要有创新。

过去的东西要继承,比如领导干部要到农村、到工厂、到学校去了解情况,这要继承。同时要研究一点新的办法,比如我们今天请你们来,你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面对面地回答,这个不是为了接受采访而接受采访,它是为了向群众讲一下我们在做什么。按这次文件的要求,就是要使领导更加直接地向群众阐述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及我们上海的一些重大问题的举措,这样他就不是念稿子了。

比如说,新时期一些群众利益的冲突,怎么利用群众的力量来做群众的工作,这是一个课题。在上海非常现实的,就是危棚简屋的动拆迁。危棚简屋,一方面居住条件确实太差,另一方面真正动拆迁起来,相当一部分住户他的要求高于我们动拆迁的一些政策。近两年,我们实行了叫做两次征询的办法。第一次征询就是动拆迁的意愿,必须绝大多数同志赞成;第二次是动拆迁的规则出来,必须绝大部分人签约。两次都必须70%以上,如果达不到70%以上签约,这个地区就不动拆迁了,至少是3年,我记得好像是3年不动拆迁。让群众之间互相做工作,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种方式。要从简单地靠政府去让他们动拆迁,到更好地变成群众希望的危棚简屋的动拆迁,群众没有这个意愿就不要搞,只有群众有这个意愿,大多数人有这个意愿,那才能做。

又比如说,对群众矛盾的调解,我们在市里文件写上了,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做群众的工作。上海动拆迁上访的老户,是我们上访中的主要部分,占了百分之七八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说下访、领导包案等等。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领导的下访,比如我联系一个区,有些问题好处理,如纯属于部门之间扯皮,或者地区和部门扯皮,领导研究完很快地拍下来很快地解决了。而对于动拆迁的信访老户,他是多年形成的,解决这些老户的问题,光靠领导下去跟他们谈一谈,听听汇报,心里是没底的。

问:因为可能超过他的权限范围?

俞:不是权限,是你对情况的了解不可能那么深入。所以我们提出来,请律师介入动拆迁的信访老户的信访案件,要做评估。市委、市政府聘请了一些律师到几个重点区,对这些疑难信访的动拆迁的老案逐项地进行评估。这就要查阅各种文件,评估这些动拆迁的老户,他们的要求什么地方是合理的,政府的工作行为中间有没有纰漏、失误或者瑕疵。每一个老户要形成一套文件。这些律师工作得很认真,我们先搞一个区做试验,每一户都有一套文件。这些文件我都仔细看了,它把每一个案件的历史由来和现状都做了分析。开始有一些区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请律师来是不是不相信我们?我的想法是,让我去解决这些疑难信访老案,我对我自己都不相信。为什么呢?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有时候也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去做必要的判断。光靠领导是不行的,领导包案要看情况,对这种疑难老案要靠第三方的律师去做评估。现在我们重点抓的11个区评估基本结束了,这是做群众工作一个很好的方式。

总要探索一点新的办法,这算一条吧。今后会议的报道也要更多考虑群众从这个会议里需要听到什么,不要写一点干巴巴的原则话。每次会议实际解决那么一两个问题,这一两个问题是群众关心的,新闻报道要把群众最关心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写出来。

问:您刚才说要靠群众去教育群众,靠社会力量去解决群众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纠纷。但也有人提出来,一个城市的发展有时候需要用行政力量,赶快去办这个事情。长期协商,长期谈判,会不会减少或者说减缓行政效率?

俞:更多地探索依靠社会的力量解决群众面临的一些问题的途径,那是不是政府放弃?我们说不是,很多情况下这么做起来比政府直接做效果要好。那么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行政效率呢?那要看什么场合。

要看两种情况。新时期的特点,是利益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简单地靠行政命令是要出纰漏的。新时期的特点要求更多地利用协商。我们政务公开是为什么?不外乎是让群众知道。知道了干什么?我们在一起广泛听取意见,在各种意见对比中间,各种意见的交流中间,形成多数人能接受的共识,这样事情才能前进。所以,新时期像计划经济年代那样行政一道命令就推进是不行的。

会不会降低一点做事的效率呢?当然是有可能的。比如我们建一条铁路,周围有些群众受到影响,他们要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表达利益诉求有合理合法的,有不合法但有一定合理性的,有不合法也不合理的,这几种情况要区别对待。他的要求合法合理的,必须满足他,哪怕造价升高你也得满足。他的要求不合法但有合理性,你必须给予适当的考虑。他的要求不合法也不合理,你得做他的工作。那会不会使进度减慢一点呢?当然有这个可能。但是,如果简单地从事,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带来的时间拖延是更大的。

我们讲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经济本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有个社会和谐的问题。经济的发展是要和社会矛盾的解决,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和谐相一致、相促进的。经济发展的单兵突进是不可能持久的,而且会对社会的结构,对社会的和谐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教训的。

问:您刚才强调党建工作的制度创新。现在在上海,可能有许多党员都不是在原来体制的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工作。要加强党建工作,您认为该怎么做?

俞:你是提到另外一个问题,涉及到党的组织活动方式要前进。在党的组织活动方式上,我们过去多年都是在单位管的,每个单位有党委,单位管的党员。

现在我们上海的文件提出来,党员要一个单位管理,参加多重组织活动。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在东方电视台工作,你居住的居民小区,如果有一些需要你发挥作用的地方,有一些活动,那么恐怕你也应该参加一下。党员可能要参加多重的组织活动,比如说农民工,他的组织关系在农村的党支部,他到了上海就要参加上海所在企业的党组织的活动。这就是一方管理、参加多重组织活动。

一个社区的组织活动,不是大家一块学什么文件,这是他单位的事情。大家可以一块讨论社区的事,有的事情通过手机和网络发点信息。社区的党员能不能一起建立一个谈心的地方,社区有什么要研究的问题,社区的党员可以一起讨论一下,甚至在网上讨论,都可以。组织活动的方式要多样。

二.干部特别要提升自己,解决“不适应”和“不符合”

问:您曾经从地方到中央,又从中央到地方,走了很多地方。您2007年来上海,现在已经有2年多了。我特别想知道,在您眼里上海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

俞:上海是有光荣传统的地方,是我们党的诞生地,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牺牲的地方,上海的党组织是好的。

前些日子,报纸上报道了一位徐素珍同志。她是1941年参加革命的,后来是一个工厂的副厂长,她老伴也是一个老同志,两个人相约去世后把所有财产都作党费交给党。她生前交了大概七八十万,后来把房子卖了又交了七八十万,一共是150多万。徐素珍同志代表了我们上海很多党员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的一种品质。

我在参加老干部活动时候,我们老干部局几个同志跟我介绍过一个老干部,我记得叫方耀雄。他是四几年参加革命的一个老同志,捐了100多万给希望工程。我们上海的党员是好的,党的队伍是好的,陈良宇的案件代表不了上海的党组织。当然,我们上海的党组织、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有一个在新时期怎么样提升自己,解决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

问:您认为不适应在什么地方,不符合在什么地方?

俞:不符合嘛,主要是党的宗旨方面,有的人背离党的宗旨,像陈良宇这种情况。这两年来,纪委立案查处了局以上干部17名,说明这个腐败现象仍然是很严重的。还有一些不正之风,还有一些党员斗志衰退的情况,这都是不符合党的宗旨的行为。

不适应的情况就多了。什么叫不适应呢?新时期对干部提出了很多方面的要求,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能力、我们对问题的见解、我们推动工作的魄力,适应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方面有很多的差距。一般地讲,不适应是绝对的,就是永远都有不适应的问题,不同时期不一样;适应是相对的。对上海来说,不适应的问题突出的恐怕是在处理社会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的要求,比如说对矛盾凸显期估计不足。矛盾凸显期肯定有很多凸显的矛盾,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发生在什么层面,我看我们是估计不足的。像去年年初的磁悬浮,当然它是一个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但是一部分群众会反应这么强烈,我看我们是估计不足的,我说的我们包括我。

我在湖北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上海前进到一定程度了,这种矛盾很容易凸显出来。这以后我们就制定了一个风险评估办法,就是对重大工程和重要政策进行风险评估的办法。

所谓风险评估,就是在我们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实施之前,对群众可能有什么利益诉求要做评估。这些利益诉求中哪些是合法合理的,你必须要考虑进去;哪些是不合法不合有关规范,但是有他一定的合理的因素,你一定要考虑这合理的因素;哪些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你要考虑怎么做工作。我感觉我们虽然出台了一个办法,很多同志仍然没有把这个问题提高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如果我们认为当前确实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要把社会成本打进去。所谓的社会成本,就是你这个事情对群众利益有影响,按政策这个问题应该解决。现在打没打?也打进去了。打得够不够?是需要研究的。

问:如果一定要计算这样的社会风险度,会不会有一些干部就干脆考虑别干了?

俞:这个社会成本,或者说是群众利益的补偿,没打进去是错的。打进去之后你觉得干不了,干不了就不要干。群众利益没有得到补偿,你的工程怎么能做?做不了就不要做。这恐怕是一个我们不适应的问题吧。

第二个不适应的问题,就是依法治国的方略、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原则,这都是中央提的,我们恐怕有认识不足的问题。最明显是最近的所谓的“钓鱼事件”或者说“倒钩事件”。这种“钓鱼”式执法行为,不是一概都不能采取的,但是它是要在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授权下才能实施的。我们在某些打击犯罪的场合,也实施这一种办法。但是这种办法用在治理非法营运车辆的时候是错误的,这肯定是错误的。那么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某一个人突然想起来要采取这种办法,而是我们在这种执法中间实行的那个叫做有奖举报的制度。这种有奖举报的制度如果不加限制地使用,必然地会产生职业举报人,利用这种有奖举报的制度来挣钱。我们在实行这个有奖举报制度的时候,没有从法律的层面上,认真地加以审核,评估一下这种制度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没有认真地加以审核,也没有加以很多约束性的条件,所以导致了这种事情的发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法治观念的不强。它是一种制度性的措施的错误,说明我和我们的同志们法治意识淡薄。

还有一条,就是对社会性的事件,或者叫做公众事件的及时应对重视不够。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公众事件有它的特点,跟过去不同了,来得快,很集中,而且很多情况下直指政府而来。这个好处是什么呢?好处是能够及时发现我们工作中的弱点。但如果应对不及时,会造成一些其他的问题。

公众事件怎么应对呢?第一恐怕要快速反应。你总要有一个说法。重大的安全事故出来要快报事实吧,对政府的重要的批评要快速反应吧,是对是错,或者对政府提出的问题你总要回答吧,不能回答你也要告诉: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研究好,现在不能回答。第二要实事求是,第三要重在制度。

什么叫实事求是?我以前讲过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像闵行那个倒楼,我觉得处理是好的。事实报得很快,原因报得很慎重。我曾经催过我们建委主任几次,你这个原因怎么还不报,他说专家们要计算;第二次我问怎么还不报,他说专家们还要化验,现场取样化验;完了又问他,说专家们要做一点实验。我记得大概是一周左右公布的结果。像这种科学的问题,就要由科学来作结论,不能用长官意志,也不能迎合舆论。对事实的认定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看风向放风筝,不能当气球随风飘,哪怕有人指责你,你也不能赶风头。

三.千方百计解决产生问题的制度性原因

问:处理这样的事情,我们是发生一起处理一起呢,还是要建立一整套的机制呢?

俞:制度性的错误就要用制度性的措施来终止它。一个事发生了,人的处理是必要的,责任人必须处理。但人的处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匆忙,也不能迎合。如果事一出,领导很愤怒就处理得重,或者说舆论对它谴责很重就处理得重,没人注意就处理得轻,这个不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但更重要的不是人的处理,而是制度的问题。拿“倒钩事件”来讲,就是制度的问题。

闵行这个倒楼事件,制度出在什么问题上呢?至少有两条。一条是我们上海的问题,房地产资质跟中央公布的资质管理比,严格程度不够。更重要的一条,这条恐怕是全国性的,就是我们的工程监理,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形有,但是形同虚设。这是为什么呢?工程监理与业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业主招标来的,他的款是业主付的,监理单位很大程度上要考虑业主的意见和看法。这是一个制度性的缺陷。

第二个制度性的缺陷,就是工程监理招标包括对监理收费进行招标的,除了资质,除了他的能力,很重要一条是收费。监理的收费应该是按他的工程量的比例来收费,如果监理收费也招标,他就要拼命地揽业务量,否则他的收入要下降的,优秀人员很难认认真真地做好工作。这两条,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是我们工程监理形同虚设的重要的制度性原因。如果不解决制度性的原因,单纯就事故谈事故,就事故谈人,今后还会发生事故的。所以我讲处理这种公众性事件,其实不只是公众性事件,包括我们很多的重大事件,第一条要快速应对,第二条要实事求是,第三条是重在制度。一定要把某些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找到,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四.反腐败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性

问:党建工作中反腐败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前一段时间上海也出现炒房处长的案子。在上海反腐败工作中,您认为目前最要加强的是什么?

俞:反腐败工作,反腐败斗争吧,形势很严峻,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查处了很多案件,建立了很多制度,但形势依然很严峻。近两年,我们纪委立案查处的局级干部17人,处级干部100多人,有些案件是恶劣的,也是惊人的。当然现在有些案件还没有正式移交,但初步查明的有些案件是惊人的。也有的人,在查处过程中曾经企图外逃,因为我们纪委事先早有估计,及时地防止了他的外逃。所以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

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靠制度,建立惩防结合的体系。这不单纯是纪委的事,是我们很多部门的事,如土地、规划、工程招投标、资金的拨付等。除了靠制度的严密,更多的是要靠公开和群众的监督。

另一方面,这次全会上,我在讲话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增强原则性。查处案件固然重要,而有些案件为什么会从小发展到大?这和我们一部分党组织的软弱涣散是有关的。换句话说就是原则性不强,见到错误的事情不制止,对一些错误的东西、错误的现象不斗争,愿意当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这导致了一部分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的状态。

什么叫原则性?原则性就是党章规定的任何党员不能谋取法律和政策规定以外的权利和特权,不能享有这些特权。那么当有人有这些特权的时候,或者有违反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的时候,你是不是真正地制止他?有一些事情他是在暗中做的,但是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有风声的时候你是什么态度?

比如说我们上海这两年,在干部的使用上,规范了“带括号”的干部的任命,就是说“副局长(正局级)”这种现象必须规范。按照规定,只有个别岗位,可以“带括号”,比如说市级领导担任部门的主官,如统战部长,他的副部长可以是正局级。另外一种情况,原来做过正局级的干部到了副局级的岗位上,他还保留正局级。除此之外,不能够随意地说哪个干部他工作不错给个正局级吧,这种情况我们把它规范了。另外,公务员到企业去,你要拿企业的工资,你退休就必须退在企业。组织上派你去,你就要做出选择:继续拿公务员的工资,以后就能回到公务员的队伍;不能说到企业就拿企业的工资,我退休了再回公务员队伍,这是不行的。这两年把这两个问题规范了。这就是个原则的问题,看你是不是按原则办事。

要按原则办事啊,从制度层面按原则办事。比如说,津补贴,国家有规定,市里有规定,必须按国家的规定执行,单位不能用自己的钱,或者从底下刮来的钱,或者用罚没收入和收费的收入发津补贴,这是明文规定的。如果发了就要处理。那么这个制度你执行不执行?我听说有的单位还在滥发津补贴,这个事情就要查处。

再比如说住房问题,上海住房改革市场化推进得比较好,对公务员没有采取享受经济适用房的办法。因为经济适用房是面向全体市民的政策,公务员不应该享受这个特权。有的同志提出来,我们上海房价很贵,公务员住房困难,这是个事实,是个现实。但大学有困难,医院也困难,工厂的工人也有困难。面对这种困难,我们应该谋求一个全市的合理的解决办法,不能给公务员执行特殊的政策。

我刚才讲的要有原则,首先是制度的层面要有原则,要按规矩办事。可能会得罪一些人,可能会丢掉一点选票,但是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在公务员和党的队伍中间不讲原则,这种不讲原则的风气就要泛滥,在其他方面有些干部也就会丧失原则,最后沉沦到犯罪的地步。所以首先就要讲原则,这是上海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要坚持的。

讲原则,对错误的事情就要批评。我们开市里大会,我不敢说每次,多数都要批评一些现象。这种批评,主要是讲事。我在国务院建设部工作的时候,朱总理开会经常批评,我也被批评过几次。被批评是对你的信任。批评有什么好处呢?公开地批评某种现象,是表明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大家是个警醒,并不是说跟某一个人过不去。但是现在有一股风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做和事佬,这种风气对于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提倡风清气正的环境是不利的,是一种危害。所以能不能在制度上坚持,能不能对错误的现象进行批评,是原则性的重要内容。

还有一条,听到对干部一些作风的反映时要跟干部谈话。干部有些作风情况的出现,总会有些渠道反映过来。有的是人民来信,有的是大家的议论。听到这种情况,你负责的这个班子要跟他谈话。比如说我负责市委常委这一块,我是市委常委的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我听到常委的一些情况,就要跟常委谈谈,有些什么反映啊,情况有没有啊,没有你要注意啊,要有的话就把这个情况改掉。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都能够认真地把群众的反映反馈到当事人的耳中,争取让他心里头能够接受,我看很多干部的毛病在小事上就遏制住了。

讲原则,最后一条就是该处理要处理,不能手软。处理指的是腐败案件。对于工作中的失误,要宽容,要鼓励他去闯、去冒;干部的管辖范围内出了某些问题,如果他没有直接责任,更多的是要总结怎么从制度上加以改进。但是对腐败分子不能宽容,要有一件严肃处理一件。

我们反腐败最重要的是要提倡原则性。不讲原则,软弱就必然导致涣散,软弱涣散将导致党的灭亡。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党内民主的好办法

问:推进党内民主,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内容之一。上海在推进党内民主方面,您觉得有什么比较好的做法?

俞:上海近几年来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全委会对常委的询问和质询的制度,党代表的提案制度,这都是扩大民主的措施。我们在全委会上按照中央的部署,每年年底要对这一年新任用的干部,进行满意度的测评;我们今年在后备干部的推荐中采取了两轮推荐方式,根据民主推荐的结果确定后备干部,这都是党内民主的形式。

现在的任务,我看首先是要落实这些制度。党代表的提案制,我们要找到方式和方法使代表的提案能够落实。在这次全会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来,党代表也好,党政机关的干部也好,最好有一个联系居民区的制度。这个没有写到我们的决议中,但这是个很好的建议。过去我们党代表的产生,很多都是以单位的形式产生的。单位当然很重要,现在群众居住的社区,也是很关键的。

在社区里吸收群众的意见,然后党代表把群众的意见通过提案制度反映到市委,市委把这个提案交给有关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研究并给予答复,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办法,也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好办法。

基层单位的公推直选,这是更大范围扩大民主的形式。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干部公开招聘的力度,实行差额推荐和差额表决的制度。差额选举、差额表决在人代会、党代会上有,那么在日常干部使用中,在某种某些情况下,能不能实行差额提名和表决的办法,这个是需要研究的。总之,在党内民主方面,当前第一是要落实现有的制度,第二是努力在党内民主方面,通过创新,比如说差额表决和其他的一些途径,使党内民主进一步地扩大。

六.应该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问: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因为互联网新媒体作用越来越大,网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人说对网上信息一定要反应快,绝对不能慢,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民意表达;也有人说,如果处处、事事都要看着互联网做的话,就什么都别干了。

俞:这两句话都对。网上七言八语都有,网上是虚拟的天地,又不用真实署名,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假的真的,真真假假都有,这要靠你判断。对舆情要判断,不光是网络,对报纸也是要判断。报纸中间真真假假也有,为了追求更多的发行量,把一个事情不做深入的调查就报道出来,这个也很多。这种情况下就要靠判断,要把可能对上海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关系重大的舆情找出来,加以反应。当然这个判断光靠我们个人不行,得有一个机制。

问:作为记者我们也发现,有些干部对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包括舆论监督事件反应的速度比较慢,经常拒绝采访。

俞:拒绝采访我也有,有些事你采访我,我也不能跟你讲。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浦东和南汇的合并,这是我们去年9月份开始酝酿的,我和韩正同志酝酿的。酝酿以后就组织了很小的班子,研究听取意见,然后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人大政协领导还有其他有关的领导一起研究,形成了一个共识。温总理来的时候,我们两个在陪同参观的时候口头汇报了一下,温总理表示支持。你当时要采访我这个问题,我不会跟你说的。为什么呢?你要问我有没有这个事,我说有也不行,说没有也不行。因为一说有,一传出去,两个地区的干部的思想就会有动荡,不利于这两个地区的发展。我说没有,等于骗你。我不置可否,无可奉告,那肯定是有。所以像这种情况,就很难接受你的采访。再比如迪士尼,中央批准以前不得对外公布。你那个时候采访我迪士尼的事,我只能打个官腔。我想你们记者也不高兴,跟我打什么官腔呀。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不希望采访,他也有他的道理。

但是很多时候,他是怕讲错话,怕受到舆论、社会各界的指责,受到领导的批评。怕讲错话,官员他有他的难处。

官员们、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回答错了不要怕,你又不是圣人。增加这种能力难免有错,言多有失啊,这是难免的。不要怕嘛,谁也不是圣人,老百姓也没有把你当圣人,你也不要把自己当圣人。你讲就是了,讲错了,下回别这么错着说就完了,有机会再更正就完了,没机会就算了,让老百姓骂你,骂你就骂,你讲错了嘛!

问:有您这样好心态的人可不多,也许您是市委书记。

俞:不是,你要把这些事情看透。这人呐,把你的地位啊、名声啊这些东西都看透,“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七.敢于处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谨防“消极腐败”

问:政府部门有些想法和老百姓不一样。所以很多人说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但是老百姓依旧有怨气。

俞:这个有怨气很正常。

问:您觉得也很正常?

俞:那当然,我出行交通不好,天天堵,我没怨气吗?那没怨气才怪呢。

问:有没有官员自己抱怨的?

俞:那当然也有。他开着车,除非是管修路的人他不抱怨,不管修路他肯定抱怨。我们有时候被堵在路上也抱怨,这个路怎么搞的,这么堵,警察跑哪去了。其实交警已经很努力了。

问:但是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觉得自己受到委屈,我本来是给你做好事,你却这样抱怨我。

俞:这个难免的,政府总要受人抱怨的。政府工作总有缺点吧,政府做的工作和群众的希望总是有差距的嘛。你就是财力很雄厚搞得很好,还会出现新的矛盾。这个时期是矛盾凸显期,群众抱怨多,我们很多矛盾聚集在一块;又是快速发展期,快速发展肯定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这个期间产生很多矛盾是正常的,群众有很多抱怨是正常的。即使这个时期过了,群众也会有抱怨,我们还会有新的问题。所以对于群众抱怨,政府工作人员要正确对待,要研究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怎么样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一点。

问:多做就多错,少做就少错,不做最好,因为他没错。这样的问题„„

俞:也会有啊。这当然也是宗旨意识不强的一个表现,这个消极本身也是一种腐败啊。

问:对,我记得您曾经说过“消极腐败”。

俞: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出了问题,首先要找制度因素。制度性的问题不要过多地责备干部,处理制度性的问题不要单纯,是他的责任你查他,不是他的责任不要查他。第二,领导要承担责任。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我们领导不适应,不能怪底下干部,当然他们也有不适应的,不是说他们没有不适应的问题。第三,我们用干部的导向,总是要支持鼓励敢于处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也敢于面对媒体的干部吧。

八.改进学习,增加联系实际的比重

问:这次九届市委九次全会提出要创建学习型政党,您本人也谈到要加强党员干部学习的针对性。我想知道,针对性主要针对什么?

俞:我们的学习要改进,要往哪儿改进呢?党校的学习也好,中心组的学习也好,要围绕重大政策、重大的事件、重要的舆情,甚至包括某些重大的工程。党校的学习,要围绕这些问题增加比重,也就是说要增加联系实际的比重。理论要学,但理论学习和实际不发生关系,这个理论学习就是空洞的。所以党校的学习怎么增加联系实际的比重,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我们切实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问:我也知道俞书记经常会给上海党员干部开一些书单,您最近在看一些什么书?

俞:我前些日子跟大家推荐《解放战争》这本书,王树增写的,市场上发行的只有上册,下册还没有出来。上册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持,到了舍家支持的程度啊!那么一场战争,需要修工事,几十万张门板,把自己家的门板拆下来修工事。那本书上讲,许世友同志身上一直有一封胶东人民给他的信,讲的是还乡团回去以后怎样屠杀老百姓,老百姓怎么样盼望解放军。就是这么样一种军和民、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现在有很多困难,有时候看到一些丑恶现象,心里也很愤怒。看这样一些书可以增强力量、增强信念,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我也推荐过一些别的书。有一本书讲经济危机来了,你不要搞什么刺激的政策,相反企业该破产破产、工人该下岗下岗。他说经济中的问题会自然解决掉,会产生一个更加良性的经济。他说罗斯福的新政是错的。我也推荐干部们看看。这个观点当然我们是不赞成的,但是他的思索方式,他考虑问题的方法,了解一下总是有好处的。真理嘛,总是和错误相比较而产生的。你不了解错误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真理啊?你总得想,他的观点为什么错,错在哪?你才能够坚信某一种真理的正确性。这种书我也推荐过。

九.讲宗旨意识就要对群众有感情

问:您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吗?

俞:动感情,这看你指什么了。

问:比如说,今年1月14日您在政协曾经说过一句话,后来被媒体广为转载。您说房价不能再涨了。

俞:对。

问:当时有很多人说俞书记说这个话感情性太强了。

俞:对群众总是要有感情吧,我看这是基本,这是理性的基础。如果对群众没有感情,那种理性就谈不上。我刚才跟你讲那本书的例子,它是主张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工人要下岗。你说他理性不理性啊,他有一大堆的道理,但缺乏了一个基本的基础,对工人群众的感情给扔在一边了。所以我们在讨论房价的问题上,要有理性,它是取决于市场。但是,我们是按照我们的感情去调控这个市场呢,还是认为房价越高越好呢?这是取决于我们的宗旨意识。我不认为房价越高越好,虽然在有些地方、有些区域可能短期内是要涨的,但是我们的政策导向,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使年轻人有房住,这是我们的政策导向。如果忘了这条,从理性上也不行。为什么呢?上海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如果你房价高昂得让人才都不来了,你上海有什么希望啊?所以这不单纯是一个理性和感情的问题。理性中间有它的基本立场的判断,就是宗旨意识的判断。

这个问题很难。那边是非常漂亮的高级公寓,这边就是很破烂的危棚简屋。上海的房价很高,问题怎么解决?不能靠简单的行政手段,行政命令不起作用,它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怎么调控需求?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我们今年是加大力度了。另一方面光有经济适用房也不够啊,很多人他的工资高于那个门槛,商品房他又买不起。我们今年虽然推出了单位租赁房、农村租赁房等等,真正落实还有待时日,所以住房上要有个系统的考虑。我跟韩市长商量,明年开始定“十二五”规划,住房是个大问题。住房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政策的蓝本,使老百姓清楚,使开发商清楚,使各区的领导清楚。

十.突出党的作用,办好世博会

问:现在离世博会还有一百多天,如果对全市160多万党员做一个动员的话,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俞:人人尽责!因为世博是关系到今后上海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它不是单纯地完成中央一个任务,筹办世博的过程是凝聚人心的过程。世博是中外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人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的重要场地。为了贯彻中央的意图,我们商量了还是要扩大宣传。我们要改进我们的工作,总是要扩大跟百姓面对面的沟通能力,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是一种负担。不光是市委、市政府,我们各个局都要增强这种能力。

问: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办好世博,关键在党”,怎么去理解这句话?

俞:世博有很多困难,比如说安保的困难。6个月加上开始和结束,要搞7个月,安全的问题是第一位的。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的客流量,安全问题很难啊。又比如说园区的秩序,这么多人涌进园区,园区秩序怎么保障好?还比如说来上海的人很多,交通怎么管理?困难很多。

安保的问题关键是基层组织要发挥作用。如果我们的基层组织,我们的街道,我们的社区,通过各方面把这个街道所有的单位能够组织起来,党员都能充分发动起来,安全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因为任何安全事件都有事先的征候,人员的来往、旅店的管理等等,都有事先的征候。只有我们全都发动起来,安全问题才有最根本的基础。秩序也一样,上海有160万党员,7000万左右的观众中间,上海至少有1000多万吧。如果我们上海的观众在园区里主动地去遵守秩序,并且维护秩序,谦让有礼貌,我看园区的秩序就能前进一大步。从根本上,我们各级政府都是党委领导下,党委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保证世博的运行,所以要突出党的作用。

问:您平常接触媒体的机会好像不多,这次是我们第一次,以后我们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俞:肯定会有。扩大领导通过媒体直接跟群众交流的能力,这次写到了我们《实施意见》里,这是我们的方针。这方针的实施,要请我们的市长们更主动一点。我今天带个头,你们跟韩市长要提,跟有关的副市长要约,光世博这个采访的主题就一大堆。

结束语:好,最后我再向俞书记发出邀请,希望您能够有机会再次接受我们采访。谢谢。

关注民生

新增58万个就业岗位、首批“居转户”人员喜拿上海户口、名学校和名医院在郊区“开花”、一批批“社区巴士”相继开通„„岁末的上海,人们仍然不时听到一个个惠及民生的好消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回首这一年,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但上海的各级党委政府用行动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广大群众撑起了一把挡风遮雨的保护伞,让爱和温暖在这座特大型城市中传递。

开启就业创业的“源头活水”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上海一度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农民工、公司白领、“4050”人员等群体尤其突出。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一定要高度关注民生,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台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办好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

今年以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如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力度、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设立扶持大学生初期创业的“创业苗圃”等。政策聚焦起到良好效果,根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上海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8.16万个,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年指标。

在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县委、县政府针对岛内就业岗位不足的实际情况,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中介机构组织劳动力出岛就业,鼓励劳动力出岛从事家政、保安、物业管理、出租车驾驶等工作。县委书记彭沉雷告诉记者,近两年全县新增就业2万多人,其中新增岛外就业人员有13000多人。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民生之基。今年11月1日,《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暂行)》开始施行。按照规定,持《上海市临时居住证》的人员可享受申领驾照、办理出入境证件、免费计划生育服务、子女接种疫苗和接受义务教育等多种“本地化”待遇。与此同时,上海首批29名获得“居住证转户籍”资格的人员已经从10月底开始陆续拿到上海户口。这标志着今年2月启动的上海“户籍破冰”改革,已经产生了第一批受惠者。

“‘户籍破冰’也好,社保新政也好,上海出台这些政策的关键,就是通过提供融入上海的通道和基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让外来人才和务工者安心地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上海市社会保障局局长周海洋说。

让群众住得更舒心,出行更方便

住房和交通,始终是大城市群众关心的焦点民生话题。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要切合上海实际,从政策设计到工作机制,都要强调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

在住房保障方面,上海正在加大力度,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的百姓能够享受廉租屋和经济适用房。今年11月,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宣布,上海首批经济适用房的申请审核、销售供应将在年内启动,价格方面将“保本微利”。首批经济适用房小区均邻近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线路站点,商业、卫生、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均已规划并陆续建成。试点供应的房源主要为中小套型保障性住宅,但工程建造质量和小区内部环境与商品住房没有差别。

上海市房管局局长刘海生说,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上海今年除宝山顾村、嘉定江桥等6个保障性住房基地之外,还在嘉定、青浦、奉贤、浦东等地规划了9个大型居住社区;在布局上不仅是建造大量纯粹的住宅楼,还将引入优质的教育、卫生资源,并适度安排就业岗位。

大城市的交通畅通问题,是城市管理中永恒的主题。11月9日,上海宝山区开通了全市首批两条社区巴士线路,从地铁站直通各附近居民社区,票价统一为1元,而且首末班时间与地铁运营时间相衔接。紧接着,浦东新区、闵行区、松江区等也将相继开通社区巴士线路,为社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安全、省心的“短驳”服务。今后,上海将以政府补贴的办法,通过发展社区巴士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大型居住区与轨道交通、公交枢纽、商业网点的交通衔接,以方便市民出行。

共享“起跑线上的公平”

同在一座城市,共享一片蓝天。今年新学期开学,上海已经有九成农民工子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其中大部分在公办中小学读书,其余在规范后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读书,民办学校的学生从今年起享受政府提供的生均公用经费1500元的补贴。目前,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总数为40多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近36%。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表示,让城市和乡村、本地和外地的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上海在保民生中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教育公平是起跑线上的公平。”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说,“除了普遍惠及农民工子弟的政策外,上海还把包括名校、名师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从市区向郊区、农村辐射,以惠及更多的市郊、农村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新学期伊始,上海知名实验示范性高中向明中学的新校区在闵行区浦江镇落成,迎来首批高一新生。浦江校区的师资队伍全部来自向明中学本校。

上海还大刀阔斧启动了优质医疗资源进郊区的“5+3+1”工程,即在嘉定等5个区各引入一家三级医院,在青浦等3个区县各组建一家三级医院,在金山区迁建一所三级医院,从而让每个郊区县都至少拥有一家三级医疗机构。通过这一举措,上海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质化,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在中心城区的“扎堆”现象。

“5+3+1”工程是上海近年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投入最多的新一轮医疗资源建设。“这些医院布点多选择大型功能区、人口导入区等。预计到2010年,上海郊区居民在1个小时内可以抵达一所三级医院,这将有效提升郊区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水平。”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说。

第四篇:俞正声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俞正声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30年来,深圳始终牢记中央创办特区的战略意图,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指引,充分利用改革试验权,奋力闯出计划经济的重围,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不断壮大公有制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结合起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构建了所有制、价格机制、要素市场、经济管理调控等“十大体系”,在国内最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圳率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从单项改革突破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向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方位推进,不断完善和丰富市场经济体制内涵,不断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突破。

30年来,深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罕见的奇迹。从1979至2009年,深圳市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8201亿元,年均增长32%;人均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13581美元,居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一;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0.17亿元增长到880.8亿元,年均增长33%。短短30年,深圳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极大地提升了深圳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自1992年起,深圳出口总额连续十七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09年达到2702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深圳逐步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布局和配置资源的重要节点,目前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有166家落户深圳。深圳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至今,深圳企业业务已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400多家,2007年、2008年深圳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中兴、华为、比亚迪等一批知名企业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深圳成功闯出了一条开放发展之路,为我国全面推进开放、加快融入世界探索了道路,创造了经验。

30年来,深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上率先打开了局面,积累了经验,以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我们党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新鲜的经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的迅速摆脱落后和贫穷,加快发展找到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开启了一条通向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第五篇:俞正声在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网上海频道12月31日消息:

这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情况,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任务,切实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自身发展转型和筹办世博的繁重任务,在去年年底的市委全会上,我们提出了 “四个确保”的总体目标任务,即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筹办有序进行。今年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日益加深、上海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态势,我们在九届市委七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把调整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 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个总体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开展工作。一方面,千方百计保增长,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快落实保增长的政策举措,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虽然GDP增长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也知道实现9%左右的增长有难度,但在非常时期有必要为实 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推动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件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大事,就是全力筹办世博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 快“两个中心”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认真实施南汇并入浦东新区,积极推动虹桥商务区建设,努力推动迪斯尼项目落地。目前,这六件大事都在 有序推进,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突破。比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9号文件,把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召开 全市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制定了实施意见,细化明确了160多项今年要推进的重点工作和措施。又比如,我们把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上海制造业提升 能级、向高端发展的重要举措,明确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了实施意见,建立了市级层面工作推进机制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年来,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结构调整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为今后更长时 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经受了新世纪以来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总体来看,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服务业 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 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必将大大增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上海经济发展 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外需仍然不振。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复苏仍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升 温,外需不振可能持续较长时期,将会对上海未来的工业增长构成压力。二是某些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一年来房价、地价上涨过快,均处于历史高位,潜在 风险加大。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传统工业外延式发展已十分困难,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质量、品种和效益的提升艰难而紧迫,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力

度需要加大。三是财政持续较快增长面临一定困难。虽然今年财政增长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但收入 结构仍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较多地依赖于房地产业;财政收支的矛盾仍较突出。四是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8%,增幅低于9.3%的全国平均水平。

总之,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发展信心和工作决心,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我们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进一步增强的共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方向,加快推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的一贯要求。早在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正式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面 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高度。中央希望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一贯要求。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其首要任务就是率先转变发展 方式。这次温家宝总理视察上海时进一步指出,上海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全国的前头”。我们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倍努力,在率先转 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的新突破、新进展。这是中央赋予上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也是上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应尽的义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进一步凸显了上海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产业 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更是经济发展理念、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 想,尤其要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 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要切实转变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长远发展后劲,实现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在发展中实现转变。要正确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使转变的难点成为工作的着力点。比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就要着力在金融、航运、贸易及生产性服务中寻找新突破,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新空间,提升服务业辐射功能,发展高端型、总部型、离岸型的服务业,发展服务外包和文化产业,以及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新领域新空间。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就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求信息产业的新发 展,占领新能源、新材料的新高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捕获新机遇,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形成新的增量。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就要着力推进一批新城和新市镇 建设,紧密结合轨道交通网络、大型住宅区和试点城镇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过于密集的人口和功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必须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转变。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必须放到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必须在扩大开放、利用“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中实现上海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明年举办世博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广交国内

外朋友和企业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使世博会成为推 进上海发展转型的契机。要下决心调整外贸发展方式,逐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装备制造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使上海成为中国最佳国际贸易交易地。同时,要在“走出去”和拓展国际新市场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必须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转变。我们要深入 分析上海的优势,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和恰当的定位。上海优势有很多,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智力密集,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多、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形成科 技创新、文化创意的氛围。二是开放度高,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与长三角和长江沿岸城市联系密切,具有广阔的腹地,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 才。三是商务环境好,商业发达、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特别是上海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商业习惯、商业作风,讲规矩、守信用、做事精细。四是有“四个中心” 建设的国家战略和中央政策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发挥好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转化为上海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扬长避短,走出一 条具有上海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是必须在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中实现转变。人民生活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 众住房、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恰恰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的重任。我们应该更好地发现、重视这些需求,不仅仅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应看到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和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 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妥善解决因生产布局调整、落后产能淘汰、旧区改造和建设中涉及城乡群众利益问题,关注新 形势下出现的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二元结构”问题,切实做好就业、安居和保障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水平。

五是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保障,转变发展方式成效不明显往往与改革不到位有关。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上提出,要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这为上海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切实淡化 “唯GDP”的目标导向,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确定一些可以衡量发展方式转变深度和广度的指标体系。有的同志提出,是否 可以做到生产总值的增长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要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业利税的增长要高于增加值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要高于 工业的增长,服务业的增长要高于工业的增长;还有同志提出,要明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土地产出等指标。有关部门应该研究这些建议,明确 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并以此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加强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审批制度、政府管理体制、选人用人机 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系统性政策合力。

三、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之年。办好世博会是上海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区县、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这条工作主线,更 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 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更

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这里,我再强调几个问题。

1、关于进一 步落实好国务院19号文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务院19号文件政策含金量大,很多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当务之急仍然是要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对现有 政策落实情况要进行梳理、评估和分类。对已经取得突破的政策,要进一步扩大战果、放大政策效应;对那些初步具备实施条件、各部门达成一致的政策,要抓紧落 实落地。另一方面,要主动思考、深化研究。对一些属于探索性、各方观点尚存分歧的政策,要主动加强研究,针对难点问题,积极想办法,形成可行性思路和方 案,努力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全市各部门要加强配合、通力合作,不推诿、不避难,建立健全滚动推进的落实机制,特别是要制定好明年需要落 实的重要事项和工作目标,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督办、有评估,扎扎实实、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准确把握全球 化、信息化条件下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管制、税制、体制和法制等瓶颈问题,探索新的具有制度突破意义的政策,为服务业发展拓展 更大的制度创新空间。比如,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方面,要研究和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如功能性总部成为其区域管理 运营重要平台、一系列贸易新方式和新业态相继催生等。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外高桥保税区的作用,并根据新形势,进一步研究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 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离岸贸易,探讨建立“离岸国际贸易示范区”的可能性,使上海逐步向依托本国进出口贸易与全球离岸“三角贸易”并举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转变。比如,研究制定激励服务业发展的税制和税收政策。目前现代服务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精细化、与制造业融合等新趋势,我国现行的服务业税制还存在一定程 度的不适应。同样,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企业母体中分离和独立出来,也面临较高的税务成本。为此,要认真研究与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措施和政 策,积极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还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依赖,也与传统的服务业、基础工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措施,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医疗等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上海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2、关于大力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培育形成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信息网 络、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要抓紧研究对接。今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面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激烈竞争的态势,我们在重点产业 的布局、现有政策的落实以及体制机制的突破等方面仍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为此,要进一步聚焦重点,特别要重视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比如新能源、智能电 网、新能源汽车等,立足于面向未来的市场、占领产业制高点和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使政策和资源更加聚 焦。要尽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发现、评价和转化的体制机制。很多同志希望增加投入,这当然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缺乏对科技新成果、新创意的发现、评价和激励机制,缺乏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结合的机制。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其他兄弟省区市的做法,大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为科研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主体的作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新想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是 新市场的发现和开拓过程,有许多不确定甚至未知的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用什么思路和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决定其成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要更 多地运用市场化运作方

式,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选择和扶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各方力量参与,不论是上海本地的企业还是外地的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我们都要敞开大门、热忱欢迎,真正使上海成为海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汇聚、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乐园。

此外,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也不能忽视。传统工业虽然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孕育着新兴产业;虽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但需要高 新技术武装。上海工业基础雄厚,充分发挥传统工业作用,重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重视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传统产业中的发展,是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各方面都要支持和重视。

3、关于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最具有竞争活力,不仅是解决就业、推动增长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特别是近年来在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新兴领域,许多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 者。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过去五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指数公司的构成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全球福布斯2000指数的构成公司更换了51%,德国指数更换了 50%,英国指数更换了50%,韩国指数更换了49%,印度指数更换了91%。美国市值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的构成公司更换了59%。经验表明,许多 大公司都是在经济衰退期开创了他们的事业,才成为今天的市场领导者。因此,在经济衰退期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就成为事关上海未来发展很尖锐的问题,这 也是我们经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熟悉、了解他们,与民营中小企业拉近距 离、增进感情,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市、区县两级政府要专门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让中小企业知道有困难该找什么部门解决。第二,要全心全意做好为中 小企业服务的工作。新兴中小企业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有市场规范不够好的问题。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雪中送炭,真心实意地支持他们 成长和发展。第三,要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落实还不够。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要尽快出台贯彻实施办法,确保政策落实制度化。第四,要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小 额贷款、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类直接融资方式,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关于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民生始终是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对于市民普遍关心的就业、公交、养老等民生问 题,我们都要着力解决好。我这里重点谈谈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是上海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最为关注的大事。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和住房建设,既要坚持市场化的方 向,也要关注民生的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回应各方面的愿望,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解决好住房问题,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房地产业是重要的 支柱产业,应使其健康平稳发展,但也要看到,住宅是民生之重,发展房地产业必须与解决好居民的住宅需求相结合。过高的房价、地价不仅不利于民生,对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也都有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保障民生需求;必须研究制度性举措,克服对土地收入的偏好。其次,在工作举措上,要 积极采取多种办法,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一是要增加各类保障性和租赁住房供应量,增加经济适用住房、配套商品房、单位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开工面 积,争取开工面积占到全市住宅开工面积的60%以上。二是要保证每年有足够的住宅土地供应量和开工面积,这是保持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的一个关键性 举措。明年要保证至少2000

万平方米的住宅开工面积,抓好规划落地,抓好开工建设,要作为重大措施加以落实。三是要适当控制需求。对境外人士购房要严格 执行原有规定,对投资性住房要按照中央政策严格予以控制,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财税政策。四是要加大旧区特别是危房改造的力度,这是促进经济增长与解决民生需 求相结合的措施,为大部分群众所企盼和欢迎。要明确明年和“十二五”的目标,运用新的改造机制,注意处理协调好各方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五是要 大力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加大对违法违规、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总之,我们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要 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市住房建设发展纲要,对未来住房建设明晰方向、明晰性质、明晰目标、明晰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识,并作为我们“十二 五”住房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房价过快上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居的需要。

5、关于提高执法公信力。公 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政的生命线,是保证各项经济社会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在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执法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媒 体的关注。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很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引起民怨甚至民愤,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钓鱼”事件 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有些源于执法人员自视“高人一等”的封建意识,有些源于不顾民生的错误的发展观,更多 的是源于制度设计指导思想的偏差和管理的松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各种执法行为和方式的合法性,并使之有合情合理的操作;我们应该少一点埋怨,多一点思考和 创新,寻找在信息化程度、开放透明程度日益提高的条件下,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更具可操作性并为群众拥护的执法方式;我们应该细化执法标 准,严密执法程序,做到全程可以监督、后人可以复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阳光执法,除法律规定情况外,执法依据、程序、过程、结果均应公开,并应明示当事人 权利;我们应该分期分批全员培训执法人员,除学习岗位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外,还应使其具备尊重当事人的品德以及应有的文明素养、法律语言和回应媒体的能力。明年,应将提高执法公信力作为改进政府机关、政法机关工作的一件大事,全面部署,有序开展,切实取得成效。

上海是执法行为比较规范的 地区,但如果发生制度性的偏差,结果就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我们要总结“钓鱼”事件的教训,使各项执法工作更正确、更规范、更细微、更周到,为上海人民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上海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这既是社会和谐的要求,也是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

6、关于谋划好“十二五”发展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是指导上海未来发展转型、关系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规 划。“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不仅仅在于某些具体指标的确定,关键在于对一些重大矛盾的认识、对重大认识的求同以及重大措施的制定。我们要广泛征求意见,集 思广益,对一些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让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得到真实表达,使“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成为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共识的过程。要深入研究 上海发展转型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建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和考核指标,如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特别是国资产权结构的改革,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如何妥善解决人口结构的二元化等,通过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上海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 构、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明年的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筹办世博会等各项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迈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步伐。

下载俞正声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俞正声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俞正声在2010年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2010年12月2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任 俞正声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

    俞正声在第十次党代会上的讲话(范文模版)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2012年5月18日) 俞正声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

    120522 俞正声在上海党代会上的讲话集锦

    俞正声在上海党代会上的讲话集锦 俞正声:上海最宝贵经验是6个“必须坚持” 2012年05月22日05: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俞正声 上海努力推进发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

    学习俞正声主席的报告

    学习俞正声主席的报告 为了提高全体实习生的政治素养与参政议政的意识,更好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群众路线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全体实习生于2014年3月3日下午在东教学楼......

    俞正声在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篇范文)

    俞正声在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01月05日 16:45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0) 这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

    俞正声在十届市委一次全会上的讲话(推荐)

    俞正声在十届市委一次全会上的讲话(全文) ( 2012年5月28日 ) 讲责任 讲忠诚 讲法治 讲学习——在十届市委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22日) 俞正声 同志们: 上午闭幕的市第十次......

    俞正声在上海十届市委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讲责任 讲忠诚 讲法治 讲学习——在上海十届市委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22日) 俞正声 日期:2012年05月28日来源:解放日报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8004......

    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在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次会议,对于动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