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时间:2019-05-14 13: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第一篇: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是唯一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而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在检察机关的职责中占有很重要的的地位。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工作开展的是否顺利,影响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任务的完成。因而,完善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水平是一项相当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就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相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内容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实行监督,依照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主要是通过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的方式。其次是对人民法院的审判进行法律监督。它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刑事诉讼法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第二是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其方式是提起抗诉。再次,是对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具体表现为对交付执行、收押、监管、释放、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等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二、现阶段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检察机关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追究

犯罪上,而忽视了对其他机关的监督,使相当部分的内容流于形式。因为怕影响与其他机关的关系,而在相互妥协中追求某种平衡。

(一)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的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的监督,首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不能主动监督。对于公安机关该立而没立的案件,一般而言,是通过被害人向检察机关提出,再由检察机关作出决定。从这一点上说,如果公安人员徇私舞弊与犯罪嫌疑人一起打击报复被害人,或在利益的驱使下,被害人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对此种情况,检察机关似乎没有什么办法。其次,对不应立案而立案的行为没有列入立案监督的范围。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行为进行监督,但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当立案,而立案行为也有大量违法现象存在,其危害性同样不能忽视,如这种违法行为得不到纠正,立案的合法性就失去了不保障。(1)再次,对立案监督缺乏强制措施的保障,刑事诉讼法87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众所周知,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条件、模式,后果,而从这一条法规中,看不出法律后果是什么。在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在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法律条文缺乏制裁措施,往往公安机关未必把检察机关的通知认真得执行下去。

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的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对立案监督一样,对侦查活动的监督缺少权威性的强制措施,监督活动往往走样。《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3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应当根据公安机关的回复,监督落实情况,没有回复的,应当督促公安机关回复。”而实践情况往往是,既然公安机关不愿回复,你“督促”又有何用,这种不具权威性和操作性的规定在实践中自然得不到贯彻。(2)据有关媒体报道,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甚至当着检察人员的面将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撕得粉碎。另一方面,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相当有限,相应的保障机制更加缺乏,以至于监督效能较低,并常流于形式。

(二)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依照六部委《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4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厅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这样,审判监督成了事后监督,书面监督,从而使庭审活动得不到及时有力的监督,审判人员滥用审判权侵犯当事人合法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方式有限,除了提起抗诉这有效手段外,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又是那么苍白无力,监督缺乏有效保证,对于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制裁措施没有具体规定。

(三)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作为看守所是一个临时的羁押场所,法律上规定只关押未决犯,但现实中,对于一年以下的已决犯大都关押在看守所,这一点已违反了法律的规定。现在,这种行为存在合理与合法的矛盾,一方面,法律不允许这样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关押场所严重不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是否对这种行为作出否定的决定。第二:对于执行机关申请减刑、假释的行为。现阶段,对于这种行为,是依靠审判监督的程序进行的,这样,单凭一分法院的裁定书,检察机关在审查时很难得出减刑或假释是否合法,是否正确的结论。如果执行机关在提起减刑或假释的活动中有违法行为,用这种方式是难以发现的,更难以纠正。(3)

三、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完善方法

对于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和侦查活动,从长期的目标而言,应当确立侦检一体化,使检察官在侦查阶段占核心地位,增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程序的监控力度,使侦查机关的所有诉讼行为,特别是调查取证行为,必须服从检察机关的领导、指挥和监督。围绕侦检一体化进行的司法改革包括:

1、区分公安机关的行政职能,将公安机关的刑事司法警察在业务上归检察机关节制。

2、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侦查指挥权,以便于其对刑事侦查的引导、监督和对犯罪行为审查、控诉。

3、侦查机关不能再独立享有立案、撤案的重大的诉讼权力,只有检察机关才享有最终的审查决定权。(4)从近期目标而言,一是在法律上明确强制性惩罚措施的规定,在法律应规定对严重刑事案件,经检察院监督以后仍不立案,或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或在侦查活动中违法但拒不改正的,应当以渎职罪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二是完善立案监督制度,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都享有一定范围的刑事立案权,应把它们也纳于立案监督对象。同时也把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行为列入立案监督的范围,这样刑事立案监督才更全面、科学和完整。三是扩大侦查监督的手段,将那些直接限制或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其他权利的重大的强制侦查措施,如搜查、扣押等纳入检察机关的监督和控制范围,原则上规定侦查机关只有经检察机关批准后方可使用,而

不能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自行执行。(5)

对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的及时性和权威性,对法院的违反程序的行为要当庭指出,如法院拒不接受建议,检察官可以主动退庭,要求延期审理向本院的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汇报,寻求解决途径,而不能任由违法的诉讼活动继续进行。如还不能解决问题,建议渎职侦查部门对其以枉法裁判罪进行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将自诉案件和书面审理案件纳入审判监督的范围,检察机关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这类案件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避免造成监督空白。(6)再次,可以在法律上规定检察机关拥有向人大提起弹核权,如审判人员拒绝纠正违法行为,检察机关有权向人大提起弹核,建议撤消其审判员资格。

对于执行机关的监督,一方面,要在法律上给看守所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应当准许其关押短期的已决犯,对其权限作新的定义,同时,对驻监所检察室的人员进行优化配备,适应新的形势。另一方面,对执行机关提起的减刑、假释的申请,要规定先由执行机关向检察机关提交材料,由检察机关审查以后,再向法院提交申请。如不符合条件的,可以作出检察意见,把材料退回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议。

(1)杜昌发、邝红魁《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思考》《检察实践》2000/

3(2)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赫海斌、刘晗《检察机关应加强对申请减刑、假释的法律监督》《检察实践》2000/4

(4)刘树选、王雄飞《略论我国的检察监督权》《中国检察论坛》2000/

2(5)左为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版

(6)吴永刚、陈宏《对审判监督的再认识》《检察实践

第二篇: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

“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困扰民事执行工作的症结。目前,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无疑是促进民事执行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的法律监督必须有一定的范围,而在相关法律还不明确的情况下,监督范围可限定在以下几方面:民事执行严重违反程序的;执行不当,比如严重的低价评估,造成恶劣影响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害的;不作为,给国家、社会造成很大损失的;对人身损害赔偿、家庭财产案件的执行,没有很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

目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我国民事执行的司法实践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可遵循如下程序:

(一)对民事执行程序中法院作出的错误裁定,检察机关有权进行抗诉监督。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明确规定,检察院对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十四种情形之一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抗诉。这里的判决、裁定不仅包括审判程序中的裁判文书,还应包括执行程序中所作的各种裁定。特别是,这些裁定是一裁终局,不允许当事人上诉或提出复议,一旦发生错误,就会给当事人或案外人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允许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不仅为当事人提供了一条有效救济途径,同时也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立法精神。

(二)对于不能抗诉或不宜抗诉的执行违法行为,检察机关有权通过发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要求法院予以纠正。笔者认为应将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作为一种法定监督手段在民事诉讼法中进行规定,明确其使用范围及使用程序,要求法院必须进行回复,如不采纳必须详细说明具体理由,以及没有正当理由拒不采纳和纠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三)对于执行人员在执行中贪污受贿、侵占和挪用执行款物等可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检察机关直接立案调查。经调查,仅构成一般违纪的,将调查处理情况交由纪检或人事部门处理。

第三篇:浅谈检察机关如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行法律监督

浅谈检察机关如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行法律监督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民检察院贾绍志 *

[摘要]本文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73条有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入手,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种强制措施在实际执行中检察机关如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有效监督执行机关以及兼顾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等进行探讨,提出意见,以期增加其可操作性,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

[关键词] 监视居住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第1款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第73条第4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这是人民检察院对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目前没有出台关于监视居住尤其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配套的法律、司法解释,导致实践中检察机关不知道应由哪个内设机构监督、如何进行监督。鉴于此,笔者提出检查机关开展以下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设想与建议:

一、检察机关何内设机构具体履行监督职责?

如想知道检察机关何内设机构履行监督职责,我们应先了解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羁押和监视居住的羁押性的强制程度,从而明析检察机关相关内设机构职责。

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指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和无固定住处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在除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以外执行监视居住的措施,是一种半羁押性的强制措施。羁押是指将被刑事拘留或者被逮捕的关押于看守所进行严格监管,使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措施。三者限制人身自由的程度有明显的不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羁押,其执行的场所也是非羁押场所,属于侦查机关办案过程的一种强制措施。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施法律监督职能有关,且有争议的是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和人民检察院监所部门。

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的职权是承办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逮捕,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延长,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及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等工作。

人民检察院监所部门的职权是承办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监督,直接立案侦查虐待被监管人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和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案,对监外执行的罪犯和劳教人员又犯罪案件审查批捕、起诉等工作。②①

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侧重是侦查机关办案过程监督,而人民检察院监所部门侧重是羁押场所的监督。

综上所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具体履行监督职责。

二、如何及时获得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种部分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强制措施程度仅次于羁押,所以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及时有效监督尤为重要。

(一)、如何及时获得公安机关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应当建立刑事案件信息通报制度,定期相互通报刑事发案、报案、立案、破案和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批捕、起诉等情况,重大案件随时通报。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刑事案件信息共享平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刑事案件信息通报制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向检察机关通报的信息范围包括:刑事拘留的情况;刑事拘留后变更强制措施的等情况”第三条第二款规定:“通报内容包括:犯罪嫌疑人姓名,涉嫌罪名、基本犯罪事实,适用强制措施种类和起始日期、羁押场所,立案后释放、劳教、行政处罚或撤案的主要理由和法律依据等”。上述法律规定赋予检察机关有权获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信息。已建立刑事案件信息共享平台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随时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措施情况。未建立刑事案件信息共享平台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利用现有的与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调整为随时通报信息。并以人民检察院与同级公安机关会签文件的形式,明确通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然情况、涉嫌罪名、基本犯罪事实、指定居所地址、拟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监管人员姓名职务、监管人员是否存在应主动回避的情况、批准时间,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限等信息。

(二)、如何及时获得检察机关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

指定居所监视居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不能作为执行机关,执行主体单一化。为便于有效监督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应当由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

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有权批准是本院侦查部门侦查的无固定住所的犯罪嫌疑人。在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时,可以采取向执行的公安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送达批准文书副本或送达通知书的形式予以通知。

上一级检察机关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时,可以采取向执行的公安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送达批准文书副本或送达通知书的形式予以通知。

(三)、如何及时获得人民法院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

人民法院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已经进入审判阶段无固定住所的被告人。履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可以通过与执行机关的信息通报制度或本院公诉部门与人民法院信息通报制度了解人民法院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

三、检察机关应当如何有效履行监督?

(一)检察机关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权。

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对公安机关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案件应当加强立案监督。如果发现公安机关不应当立刑事案件而立刑事案件的,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

题的规定(试行)》之规定,立即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人民检察院经调查核实,认为公安机关立案理由不成立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应当制作《撤销案件通知书》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

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发现本院自侦部门不应当立刑事案件而立案。经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调查核实,建议检察长决定撤销案件。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撤销案件,并通知公安机关解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对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异地执行的其它人民检察院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案件应当加强立案监督。对异地办案的其它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办理案件,经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调查核实,建议本院检察长对异地办案的其它人民检察院发出撤销案件意见函。经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向异地办案的其它人民检察院发出撤销案件意见函。经异地办案的其它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撤销案件,并通知公安机关解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二)检察机关依法行使侦查活动监督权。

1、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带有限制人身自由的性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半羁押状态,且不在羁押场所羁押,完全脱离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如果缺乏监督可能会导致刑讯逼供的发生,所以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启动全程监督显的尤为重要。

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在得知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信息应立即派人全程现场监督或者通过电子监控进行全程监督,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证有效监督。

2、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了解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和监管人员是否存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现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和监管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情况,经调查核实,向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构成犯罪的,向有关机关移送犯罪线索,追相关人员究刑事责任。并且全程跟踪移送犯罪线索案件进展情况,保证刑事责任能有效追究。

3、在初始执行时,公安机关应当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身体体检。在执行过程中,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执行公安机关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期或不定期体检。为将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控告侦查机关或者侦查部门和监管人员是否存在侵犯人身权利提供证据支持。如:江某控告某公安局侦查员在拘传期间对其殴打案。人民检察院在初查过程中发现:江某在被拘传前一天,曾经因与他人打仗在某医院治疗。面对证据江某承认诬告某公安局侦查员的事实。

4、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发现具备其它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条件,应当向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建议变更强制措施。

5、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工作的监督,对于超期羁押、超期限办案、不依法执行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督促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依法执行。”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违反刑事诉讼法和本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导致超期羁押、超期限办案或者实施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对超过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限的,应当向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向有关机关移送犯罪线索,追相关人员究刑事责任。并且全程跟踪移送犯罪线索案件进展情况,保证刑

事责任能有效追究。如:王某监视居住超期限案。莫旗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在对某公安局刑事案件检查过程中发现:王某的监视居住超期2日。于是,莫旗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向某公安局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某公安局及时解除王某的监视居住,并依法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员。

6、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减少拘留、逮捕,指定监视居住定是减少羁押的替代措施。为此,应加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的监督,特别是因“无固定住处”,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十八条第一款:“固定住处,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生活的合法住处;指定的居所,是指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为犯罪嫌疑人指定的生活居所。”“无固定住处”有严格的范围,对决定环节滥用“无固定住处” 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和其它不符合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条件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发现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错误后,对本院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当立即向本院检察长建议撤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经本院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撤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对本院同级公安机关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当立即向同级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

对其它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决定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当立即向本院检察长提出建议,建议其它决定机关撤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经本院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审查认为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错误的,层报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或者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共同上级人民检察院或者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公安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由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或者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是否撤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公安机关批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由同级人民检察院通过联席会议或者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多种形式建议公安机关撤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

7、通过对各种侦查违法行为的投诉处理机制,受理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反映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满不及时解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当折抵刑期未折抵刑期、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未及时通知家属等的申诉或者控告,及时予以监督解决。

8、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仅限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指定居所,不得建立专门的监视居住场所。执行机关不得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的以外承担义务,更不得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强制戒惧,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执行机关在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十八条第二款等规定,履行执行监督责任的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向执行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

以上是笔者针对目前没有出台专门司法解释的设想与建议,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相信未来,我国将会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如何开展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监督。

①: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79页。

②: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页。

第四篇: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调研对策

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相对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其实施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既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也是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基本?­则之一。我国行政诉讼法已?­生效实施近二十年时间了,但处于法律监督地位的检察机关如何对行政诉讼活动实施监督仍面临着一

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实践中仍在试点摸索,相关理论也不够成熟。因此,重视和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路径和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行政诉讼活动合法、公正地开展,也有利于我国法治的进步。

一、我国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路径和方法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最高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在行政诉讼中的体现,它明确了我国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原则。《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根据这一规定,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直接监督形式是: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也有学者认为,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二款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行政审判活动中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罪作了规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侦查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并依法提起公诉,制裁职务犯罪行为,因而检察机关追究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政审判人员的刑事责任,也是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方式之一。①笔者认为,该种监督方式直接针对的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的廉洁性,而非行政诉讼活动本身,因而未将该种方式作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路径和方法予以探讨。

由于我国目前立法仅规定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这一种监督方式,难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相对灵活的行政诉讼监督方式,主要包括:(1)再审检察建议。检察机关收到当事人申诉,经过审查认为生效的行政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由检察院直接向同级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建议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法院再审结束时将再审结果通知提出检察建议的人民检察院。原审法院不接受检察建议的,检察院可以向上级检察院提请抗诉。(2)纠正违法通知书。对于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活动中的较为严重的程序违法行为,检察机关可以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请人民法院纠正错误。另外,行政诉讼活动中当事人或者有关单位的违法行为需要纠正的,检察机关也可以适用纠正违法通知书的监督方式。(3)其他检察建议。检察建议是对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活动中存在的一般的程序性错误或者应当予以改进的问题提出纠正或改进建议的一种监督方式。实践中,人民检察院通过制作《检察建议书》的方式指出同级人民法院应当纠正或改进的问题,这种建议一般针对某些案件的共性问题提出,不具有特别的强制力。

二、我国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现有方式的分析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由此能否理解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是全面的监督呢?从该条规定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范围是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应该包括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但是,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仅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行政审判的生效判决、裁定发现违法,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提起再审程序,只有事后监督,未规定事中监督。由于立法关于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范围规定的不够明确、具体,引发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关于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可以采取哪些监督方式的争论。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应该是全方位的,因而监督方式应该包括提起行政诉讼、支持起诉、提起二审程序的抗诉以及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等多种监督方式;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采取小范围的监督,即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的单纯方式的监督。笔者认为,从现代社会行政权不断扩张的趋势以及国家法治的长远发展需要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应采取全范围、多方式的监督,而不应局限于提起再审一种监督方式。现行法律采取小范围、局限于提起再审的监督方式,是由行政诉讼立法时我国相对落后的法治状况决定的。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监督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而且,从实践来看,仅有的抗诉这种监督方式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事后性。无论是现行法律规定明确规定的抗诉监督方式,还是检察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检察意见、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

书等几种监督方法,都是发生在行政审判活动结束后的“事后监督”,而不存在行政审判活动进行当中的“事中监督”。依据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在发现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才能提出抗诉,实施法律监督,这使得检察机关成为行政案件立案和审理活动的局外人。这种现状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不相符,也影响了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效

果。

2.缺乏可操作性。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观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具体由哪一级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检察机关在诉讼活动中的地位、权限,如何出庭监督,法院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再审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却没有明确规定,这无疑增加了检察机关有效地进行法律监督的难度。

三、完善我国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路径和方法的思路

完善我国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路径和方法,不仅要考虑我国宪法对检察机关的定位,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更要从我国行政诉讼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路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完善现有监督方式

1.进一步完善抗诉制度。立法要对抗诉程序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对检察机关如何办理行政抗诉案件做了具体规定,但这只是针对检察机关的具体办案程序规定。对于检察机关在诉讼活动中的地位、权限,如何出庭监督,法院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再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均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才能落到实处。

2.在立法上明确检察建议、检察意见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的适用范围和法律后果,增强监督效果。在司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检察意见、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几种监督方法由于在立法上没有明确,因而在实践中被监督者往往对此置之不理,既影响了监督的效果,也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威信。这三种非抗诉监督方式如果运用的好,与再审抗诉的监督方式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检察建议、检察意见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的适用范围和法律后果,一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作出司法解释,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应当以立法的形式肯定这三种监督方式,并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法律后果。

(二)创设新的监督形式

1.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力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诉讼,是指对涉及国家和公共重大利益而又无人起诉或其他单位和个人没有起诉资格的行政违法案件,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②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监督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责。检察机关对行政案件的提起诉讼权在现代法治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如英国行政法规定:“检察长的职责是保护国家和公共利益,为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检察长有责任代表公共利益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为,并提起诉讼”。美国法律规定:“总检察长可以由国会授权,以公益代表人的资格提起诉讼”。此外,日本、法国、德国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③

目前,我国尚无检察机关对行政案件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但是,从观实需要来看,需要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案件提起诉讼的权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但又不存在确定的行政相对人,导致无人起诉。例如某单位或个人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而行政机关对此不予处理,这种情况就需要由人民检察院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于行政机关的这种不作为形式的违法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二是行政相对人受到违法行为的侵害,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敢起诉、无力起诉或者不愿起诉。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在人们的传统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牢固的“官本位”思想,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不知告“官”、不敢告“官”、不愿告“官”。鉴于此,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如果没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力,显然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是相违背的,也与行政诉讼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立法目的不符。因此,立法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案件的起诉权是极为必要的。

当然,赋予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力,并不意味着任何行政案件都可以由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法律应当对此作出必要的限制,即只有涉及国家和公共重大利益且无人能够起诉的行政案件,检察机关才能提起行政诉讼。

2.建立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的制度

在行政诉讼中,法院的审判活动是整个诉讼活动的中心。审判是否合法,判决是否公正,是行政诉讼活动的关键所在。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进行监督的方式仅限于抗诉,也就是行政审判活动结束后的“事后监督”,而不存在行政审判活动进行当中的“事中监督”。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应当是直接的、有形的监督,而不能仅仅是事后的、无形的监督。检察机关如果不参与法庭审判,就无法了解行政诉讼的基本情况和整个过程,对行政诉讼也难以有效的进行监督。因此,要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必须增加“事中监督”,建立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的制度。建立该制度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检察机关参加行政诉讼的时间。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的任何阶段均有权参加。法院在受理行政案件后,应当通知检察机关,由检察机关决定是否参加诉讼。

(2)检察机关参与庭审活动的案件范围。从我国检察机关现有的力量和承担的任务来看,有必要对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的范围给予必要的限制。在界定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的范围时,应坚持以下标准:对一些事实清楚、案件情况简单、争议不大的行政案件,检察机关无须参与;对关系到国家、集体和公民的重大权益、影响较大的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应当参与。基于这一标准,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的范围包括三类案件:(1)涉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案件;(2)当事人请求检察机关参与且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的行政案件;(3)其它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3)检察机关参与庭审活动的地位。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因此,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的庭审活动,其地位是法律监督者,而非处于审判地位或者当事人地位。

(4)检察机关参与庭审活动的任务。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审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确保行政诉讼活动的公正进行,因此,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性监督,即对行政审判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予以监督。二是实体性监督,即监督行政案件的裁判是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第五篇:浅谈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现状及其完善措施

作者:侯亚辉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保证检察机关正常行政运行与管理的前提与基础,检察机关的管理工作应当从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开始。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完善内部财务控制有利于保证检察机关日常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合规性,更好的规避风险,为检察工作更好的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完善措施

检察机关的内部财务控制是为了保证检察机关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杜绝滥用公权力、舞弊浪费、资产、资金管理不当而建立的控制流程与机制。内部财务控制作为检察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合规性,更好的规避财务风险,防止舞弊的发生,从而为检察机关更好行使公权力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政法经费投入,完善保障体制机制,在这种大环境下,积极依照规范和指引完善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力度,有效解决内部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

一、检察机关实施的内部财务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财务控制意识薄弱

一些机关单位对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观念淡漠,一些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第一、内部财务控制概念模糊不清。有些管理层对内部财务控制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单位的预算制度就可以代替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需单独设立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来规范财务活动。一些财务人员仅凭经验和自我约束进行工作,忽略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科学规范及约束性。

第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不完善。有些单位没有整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导致了在实际的工作中职责划分不明确,不相容职务没能分离;另外有些单位在建立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时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差,不能和本单位自身情况相适应,导致执行起来程序繁琐,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效力。

第三、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有些单位本身已经按照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建立了严格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但是只是在形式上建立,并未严格按照该制度进行执行,使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名存实亡,从而影响了该制度的运行效力。

(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岗位设置不合理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所以财务人员在整个内部财务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机关单位中有些财务人员安于现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和补充专业知识,使得知识出现断层,不能很好的与当前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衔接。在工作岗位的设置上,经常会出现一人多岗,一人兼任不相容职务的现象存在,这就失去了财务岗位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意义。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中缺乏合格的执行主体会直接影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从而影响整个检察机关行政与管理工作的运行。

二、完善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的几个对策

如上文所述,当前,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存在工作人员对内控体系认识不足、业务能力不高、内控环境缺乏、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所以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和处理。

(一)设立完善的岗位结构

检察机关应建立规范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与体系,明确领导层及各级职工的职责分工,明确各个层级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和程序方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领导层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带领全体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实施细则,善于倾听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新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做到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财务控制意识

检察机关财务人员要增强财务控制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控制意识,即预算控制、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化技术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和内部报告控制意识。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应当主动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知识,积极执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保障检察机关的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

(三)强化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控制制度是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预算控制不仅要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源进行事前的安排,还要对全部业务活动和资源运用情况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错漏和偏差。所以检察机关要增强预算观念,建立健全的预算机制,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检察机关一般以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以及教育培训经费为重点。各部门要落实好预算执行责任,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加强预算分析和对策研究,提高预

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与此同时,检察机关还应当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分析,查明其发生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有效保证预算执行的质量和预算控制的效果。

(四)强化财务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

检察机关要严格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逐步改变会计集中核算的做法。制定和实施《人民检察院财务管理办法》和《人民检察院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检察经费管理特点的财务核算体系。严格执行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依法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以及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遵守招标的各项要求和规定,不得接受投标人的贿赂,获得不正当利益,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私人谋取利益,防止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主动接受纪检部门、审计部门、政府采购监督部门的检查。

(五)建立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制约机制

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必备条件。检察机关首先要发挥内部监督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对财务运行内部公开和定期报告,并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逐步推进部门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工作,接受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做到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制约机制,保证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高效有序的运行。

三、结语

总之,检察机关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必须充分结合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与本单位相符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只有立足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全面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随着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检察机关内部财务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当中也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为了使检察机关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检察机关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加大内部财务控制实施力度。虽然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认识到内部财务控制在检察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相信内部财务控制的实施,定会有助于检察工作的进一步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徐正茂.对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2(1月上半月).[2]吴士宏.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内部控制[J].会计师,2011,(8).[3]杨瑞平.企业内部控制探索[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4).

下载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