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中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含5篇)

时间:2019-05-15 12:3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实践中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实践中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篇:浅谈实践中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谈实践中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兰州市院民行处 罗涛 红古区院民行科 高玉斌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国有资产流失而监管部门怠于起诉、社会公益受侵害而无人起诉以及弱势群体利益受损而无力维权等现象日益突出。面对以上状况,一些地区检察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并从“检察权对国家和社会公益的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督、有限监督”理论出发,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监督方式———督促起诉:发现对负有国家或社会公益监管职责的监管部门不履行监管职责时,检察机关会督促其及时提起民事诉讼,追回国有资产。近年来,支持起诉、督促起诉作为实践探索的新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成为民行检察工作新“亮点”,让督促起诉从检察工作机制上升为具有普适性的法律制度,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一、检察机关督促起诉的必要性

1、检察机关开展督促起诉工作是法律赋予的职责。《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据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1年10月24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积极稳妥地开展支持起诉工作。对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支持有起诉权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因此,检察机关介入民事诉讼的是法律赋予的,于法有据。同时,民事督促起诉本质上不是对私权利的任意干预,而是检察权对国有资产、公共利益监管权的监督,所针对的是国家利益或社会公益遭到损害,却无人起诉,而监管部门可能监管缺位甚至渎职的情况下进行的。此项工作,不仅丰富了检察监督权的内涵,也为防止和挽回国资流失开辟了重要的司法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检察机关的影响力。不仅使人们认识到检察机关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而且拓展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领域的职能范围,丰富了检察机关民行工作的手段。

2、检察机关督促起诉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个人、组织假借改革的名义,侵吞国有资产,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方面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直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仍缺乏法律规定,另一方面某些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不到位,无力、不敢或不积极提起民事诉讼。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按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原则规定督促受损害方起诉,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3、检察机关督促起诉符合我国检察权的定位。督促、支持起诉以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为本位,以公权力监督为重心,符合检察权的宪法定位。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所享有的一般法律监督权,应当包括监督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法律活动的权力。因此,负有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监管职责的有关监管部门或国有单位不履行或怠于履行职责时,检察机关当然有权督促其行使权力或履行职责,包括督促其提起民事诉讼。也就是说,检察机关督促有关机关或单位提

起民事诉讼,是符合法理的,是在履行检察机关的职责。

4、检察机关督促起诉体现了保障合法权利尤其是公共利益的外在需要。对权利和合法利益的保障始终是司法的重要追求,检察机关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公共利益的身份,较一般组织具有人、财、物和法律素养上的优势,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维护公共利益不受非法侵害上有所作为。从这个层面而言,督促起诉能够更好地保障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从而实现司法公正。

5、检察机关督促起诉是检察机关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有利于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再审,而向检察机关尤其是向基层院申请抗诉会减少。基层院民行检察的业务呈萎缩之势,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基层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工作要积极转变职能,开展督促起诉等方面的工作,克服单纯办理民行申诉案件的局限是大势所趋。

二、检察机关督促起诉的范围

检察机关督促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督促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并参与诉讼的活动。其内涵是检察权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督。民事督促起诉是针对特定的范围内因监管部门的失职或滥用权力,致使民事违法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无人起诉,法院又必须奉行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如果检察机关不介入监督,监管权就会失控。当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监管权这种公权力运行出现真空地带又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时,检察监督责无旁贷。当然,此时的督促起诉是检察权对国有资产、公共利益监管权的有限监督。对监管权的法律监督须保持相当的理性和克制,其对监管部门的裁量应当给予必要的尊重,以免影响

到监管的能动与效率。因此,检察机关督促起诉的范围应限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企改制中的国资流失。如在国有资产转让时违反法律政策规定,无偿或低于市场的价格转让给其他组织或个

人,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的。

2、国有资产拍卖、变卖过程中的民事违法行为导致国资流失。如国有资产拍卖未经国资管理部门审批、未经评估

或拍卖中出现串标等违法情形,损害国家利益,而监管部门又监管不力的。

3、土地出让、开发中存在的不法行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的。有的地方企业占地开发、经营,却

迟迟不付土地出让金,恶意拖欠,而政府部门为了吸引企业投资,追讨土地出让金不力。

4、公共工程招标、发包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如政府机关将桥梁修建工程发包给不具有建筑资格的单位或个人。

5、政府部门基于各类扶助目的而向企业或个人出借的专门财政资金未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及时收回;其他因有关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或滥用职权,违反相关政策规定将资金出借给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造成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如财政部门将相关经费出借,使用该项资金的单位长期不还,而财政部门又放任不管,财政资金面临流失危险的。

6、在国有文物保管、保护等过程中,因违反规定或玩忽职守致使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

7、其他因刑事犯罪,造成国有资产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

三、目前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工作存在的问题

1、法律规定不完善。尽管高检院在《关于强化检察职能,依法保护国有资产》通知中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以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身份提起民事公诉或者支持提起公诉,但由于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支持起诉的主体,且高检、高法对此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因此,有的地方虽然开展了督促起诉工作,也仅仅是检察机关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企业有财产损失却不愿起诉或不知道起诉的,然后向受损害的国有企业发出检察建议,要求他们起诉,企业起诉后,检察机关再向受理案件的法院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而法院在其判决书中未能表述检察机关的督促起诉的意见。

2、思想认识不一。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督促起诉与检察机关的性质不符。提前介入民事诉讼,影响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法院审判权的独立行使,破坏了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平等原则,不利于行使检察监督权。因此,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只是权宜之策,一旦日后建立起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后,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将失

去其生命力。

3、案源渠道不畅。有的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很乐于开展督促起诉工作,却因不参与有关国资管理方面案件的查处而无法获取案源信息;而检察机关其他部门可能有这方面的案源信息,因他们不知这一职责,没有移送案件的意识,从而

导致一些信息错失。

四、检察机关督促起诉的完善

1、完善立法,增强检察督促起诉的实践操作性。目前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直接造成了各地区检察机关在对于民事督促起诉案件的受理、立案、审查、提起和撤回起诉等程序上存在差异。因此,要充分发挥督促支持起诉的作用,就必须整体构建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即建立民事公诉制度。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在特定情况下(主要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政机关放弃特定诉权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通过民事、行政公诉手段保护国家与社会的经

济利益、行政利益等,以实现对行政权力部门违法(包括不当)行为的司法救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发生可能存在的国家利益受侵害事实时,检察机关可以向该利益经营或管理单位发出督促起诉建议,经督促后,该利益经营或管理单位无正当理由仍拒绝起诉保护国家利益时,检察机关则依法可以启动民事诉讼,通过审判确认侵害违法行为及损失的存在,从而既能够依法救济国家的经济利益,也能够满足构成要件依法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2、正确把握督促起诉的范围。由于检察机关的特殊身份,其介入必然对民事诉讼过程产生影响,容易引发人们对督促支持起诉制度的关注和争论。因此民行检察部门在办理监督起诉,应当明确:(1)督促起诉的案件必须是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民事案件;(2)督促起诉中,检察机关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法律援助,并敦促、监督有关单位向法院起诉,其自身则不进入诉讼程序;(3)督促起诉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检察建议,包括建议有关单位进行起诉,对不配合的单位的有关责任人员建议有关组织对其进行行政、纪律处分等;(4)督促起诉可以作为支持起诉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优先程序,对于一般的使社会公共利益、国家集体利益受到损害的案件,先适用监督起诉;若被监督的有关单位不予配合,则可采取支持起诉的形式进行补救;对于构成犯罪的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案件,亦可先适用监督起诉的形式,监督被害单位自行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其不配合,则可由检察机关直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进行

补救。

3、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促进督促起诉工作的开展:

(1)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人大支持。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者、经营者利用民事流转手段牟取私利,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财产而造成的。案件的处理,必然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得到党委、政府和

人大的大力支持。

(2)对外加强与法院的协调,对内建立协作机制。督促起诉是项新的工作,法律规定又过于原则,因此与法院的协调配合工作尤显重要。要积极与基层法院沟通,争取法院的理解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推动这项工作有效和稳妥地开展。同时,建立与院内自侦部门、刑检部门协作机制,一方面,自侦部门、刑检部门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涉及到国家或集体利益被侵犯的线索要及时提供给民行检察部门,民行检察部门及时派员参与案件的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提出督促起诉;另一方面,民行检察部门要从办理督促起诉案件中,深入分析国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原因,注意发现

可能存在的贪污、受贿或渎职犯罪线索,及时移交自侦部门查处。

(3)建立与国资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制度。为保障检察机关及时、准确地了解国有资产运行情况,有必要在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等一些经济管理部门与检察机关之间建立必要的通报制度,有效地规范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处置各方面的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篇: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摘要: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叉务的书面协议,是保护双方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劳动合同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用工制度。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对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客、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加上劳动关系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劳动合同管理中不规范的攮作、欺诈、侵权等行为屡屡发生,从而引发劳动争议颇多。本文我将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关键词:劳动合同 问题 解决方案

劳动合同制,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依法根据合同处理劳动关系的用工制度。劳动合同制对于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劳动合同的期限

劳动合同的期限是指劳动合同所规定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有效时间。《劳动法》第20条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在此仅就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试用期的问题

所谓劳动合同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进行试用工作的时间。其目的在于保障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能互相考察,以维护相互选择的权利。《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该条款的“可以”二字应看作是个选择条件;

换言之,双方当事人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因此,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是授权性规范而非义务性规范,是否约定试用期,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当事人如果不约定试用期,不影响劳动合同的效力。

1、当事人在何种条件下可以约定试用期。按照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9条规定:“一般对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的职工可以约定。在原固定工进行劳动合同制度的转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原固定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不再约定试用期。”该条款规定过于笼统,很容易造成执行过程中的误解。对于再次就业的原固定工转签劳动合同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而规定:(1)再次就业换工种或换工作单位的劳动者,有必要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2)劳动者再次就业是在原来的单位,而且仍然从事原工种或工作,并且两次就业间隔时间不长,双方当事人的客观条件也没有重大变化,就没有必要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3)在固定工进行劳动合同的转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如果涉及到调换工种或工作,也有必要约定试用期。(4)对劳动合同期满双方当事人续定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涉及到劳动合同的条款发生变化,如工作任务发生变化,调换工种或安排其他工作的,也应约定试用期。

2、关于试用期发生中断的问题。劳动者因意外情况而经用人单位批准脱离工作岗位,意外情况消失后,试用期是否顺延的问题,目前劳动法律和法规并无明文规定。笔者认为应视该情况为劳动合同的变更,试用期期限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出现意外情况,也应由双方及时协商是否顺延问题,应及时修改合同条款;如果未及时修改条款,应视为用人单位默认试用期没有中断,试用期满,劳动者即应转正定级。

二、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

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中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订以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一)关于劳动者行使解除权的问题

《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部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意见》第32条规定,只要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超过30日劳动者可向用人单位提出办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用人单位应予以办理。如果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立法上对于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授权不平等,只有劳动者一方享有无条件预告解除权。这一规定虽然是出于保护弱势劳动者的初衷,但也使用人单位始终面临着劳动者走人缺员的威胁。一个关键劳动者的辞职,可能会使一个企业破产,无条件预告解除权无区别的适用于所有劳动合同,适用于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会导致因解除权授权不平等所产生的利益失衡加重。可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性质的不同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规定不同的预告期。对于处于企业中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重要技术人员解除合同的预告期应加以延长,可达至3至5个月。

(二)关于用人单位行使解除权的问题

1.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预告期统一规定为30天,也存在着过于单

一、不够灵活的问题,特别是对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较长的劳动者保护不利。应按不同情况规定不同预告期,但约定预告期不得低于同类情况劳动者预告解除的预告期。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对用人单位行使解除权限制过严。我国《劳动法》

第26条第2款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的”,用人单位可以预告解除劳动合同。这个规定问题在于实践中难以适用,因为“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的标准,在实践中难以把握,容易引起争议,而且此规定也与实现劳动关系的流动性的目标相悖,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引进和劳动力资源的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应当允许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具体规定“不胜任工作”的成立条件。

3.对经济性裁员制度,适用范围过窄,严格限定为“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这难以涵盖现实生活中种种情况;而且,裁减人员的选择缺乏原则性要求,仅规定几类不得被裁减的人员,而没有明确规定何种类型的人可以裁减,对法律中规定的裁减人员的范围应扩大,以“重大事由”来涵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将自由裁量权留给法官。

针对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加快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建设,更好的执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觉得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1、大力抓好学习培训和宣传引导工作;抓好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培训和引导直接关系到法律的顺利贯彻执行;需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学习研讨等方式、报纸、媒体广泛宣传等方式,有计划、有层次组织学习,重点宣传企业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舆论氛围。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2、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从中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在坚持《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框架基础上,不仅对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金等内容作了补充和完善,而且对用人单位民主管理、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竞业限制等内容做出了新的法律规定,是调整我国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这部法律的顺利实施,要认真研究、对上海市以前制定的相关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及时按照法定程序修订或者废止。当务之及就是需要尽快修订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抓紧与劳动合同法衔接,做到不留死角,以利于企业更好的执行法律。

3、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指导和管理;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要求的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依法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指导与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比如建立职工名册、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结合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摸底调查,建立完善劳动用工的数据库,及时分析劳动合同的实施情况;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管理;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的处理力度。特别是在社会保险拖欠或者未足额缴纳上。建议加强工商、税务、劳动监察之间的联动。重点对区域内的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情况的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的处理力度。进一步简化劳动仲裁办案的程序、切实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实现劳动争议快立、快审、快结,维护劳动关系和社会和谐稳定;

5、积极推进劳动关系协调队伍建设。要以劳动合同法推进为契机,合理配备劳动关系工作人员。建议劳动仲裁部门可以学习浦东劳动仲裁院聘请兼职仲裁员的做法。积极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的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将劳动争议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力搭建劳动关系的信息平台,实现管理和服务齐头并进,发挥它在劳动关系中的基础作用。

第三篇:旅游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旅游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旅游管理实践教育是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合理的旅游管理实践和实践教学能够培养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人才,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指明方向,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本文在分析当前旅游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管理实践的具体策略,旨在提高旅游管理实践的水平,培育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实践教育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实践、实训等,实践教学能够校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检验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而发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促进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提高旅游管理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内容。

一、旅游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旅游教学事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教学基础薄弱,我国旅游教学院校在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基础弱、发展迅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缺乏深厚的师资力量。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发展而来,对于旅游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和专业,理论知识丰厚而实践经验匮乏,造成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再加上其他教学资源的限制,造成了旅游管理实践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必须依赖于基础条件,充足的社会资源是实现旅游管理实践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实践必须具有实践教学基地来完成实践教学。当前很多院校都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满足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然而很多学校尽管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旅游管理实践基地,但是大多都流于形式,没有进行系统完整的深度合作,这对于旅游管理实践来说非常不利。

(三)教学设计与岗位需求脱节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岗位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我国当前的大多数院校教学设计脱离岗位需求,过分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而忽视了在岗位中的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旅游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相对缺乏

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合理,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厚,而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校园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一个贯穿于理论教学的短暂教学过程,学生难以从短期的实践中掌握丰厚的实践经验。而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注重社会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容易导致企业难以招聘到优秀的人才,而学生能力不高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于旅游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非常不利。

二、解决旅游管理实践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当前我国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发展旅游管理实践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创建适应旅游理论与行业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不仅仅要具备丰厚的旅游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了解旅游实践的内在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可操作性的知识。其次,有计划地对教师队伍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教师深入旅游风景区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补充更新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凝聚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旅游管理分为多个发展方向,例如酒店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规划、景区管理等等多个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吸引众多学生,在开展的过程中,高校不应盲目的随大流,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师资力量结合当前社会旅游管理发展方向推出自己的特色方向,打造品牌专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实际不断调整,吸纳丰富的旅游实践经验,打造品牌特色,提高竞争力。

(三)加强旅游校企方面的深度合作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所以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在工作中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校企深度合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选择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策略和课程的设置,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方面进行学习,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实践,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场地和岗位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毕业之后直接输出到企业。其次,实习基地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旅游企业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进行训练和学习。这种方式是当前比较主要的一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改善,更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三、结语

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最主要的培养途径,加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问题严重影响力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要积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不断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第四篇: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依法行政不仅赋予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生活的权力,而且也是限制、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手段。虽然“依法行政”的口号得以广泛宣传,但有些口号甚至于依法行政本质相悖。而且在实践中,诸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将把法律仅仅当做行政管理工具。

2、行政立法上的缺陷。由于行政行为范围极其广泛,因此行政法律法规难以面面俱到、把所有行政行为都纳入其中。而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社会关系层出不穷,二理发往往滞后于现实生活。因此,行政立法上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行政执法不当。我国行政权分散存在,主体多头混乱,执法队伍过多,主体不合格等问题。在执法中往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趋利避害,甚至把执法当做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这与依法行政的目的严重背离。另外,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正当第敢于也是导致行政机关执法不当的重要原因。

4、缺乏约束监督。当今中国,行政权在各种权力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没有一个与之相制约的机关。另一方面,我国检察机关实际是处于行政权控制之下,因而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第五篇: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司法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根源。”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的专门机构,不仅承担着反腐败工作的重大职责,而且也面临着对自身反腐败工作的巨大挑战,其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检察院和检察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检察工作服务大局职能作用的发挥。“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检察院衡量全部检察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公生明、廉生威”,一个清正廉洁的检察官,能促进法律公正,提高执法公信力;反之,如果检察官不廉洁执法、贪赃枉法,必然没有公平正义而言。同时,也会损害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其次,检察机关只有自身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才能具有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执行力,才有资格去监督别人,才能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全面、正确、充分履行检察职能,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一、检察机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检察机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所面临的主观问题。

从全国总体上看,检察队伍建设是健康发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务犯罪呈现出高智能、低年龄、集体化的特点,大案、要案、串案上升;个别检察人员“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得还不牢,在执法活动中不公正,不严格,不廉洁,不文明的问题仍然存在,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依然时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力度不大;制度执行监督力度还不够深入。

(二)检察机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所面临的客观时代背景。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落实“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担当维护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新提高,束缚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突破阻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是我们检察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指针。

二、新形势下,检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业务,轻廉政,思想认识不深

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强化办案措施,加大办案力度,检察业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案多人少的矛盾相对来说较为突出。少数部门及干警包括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业务工作上,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党风廉政建设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对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没有把廉政文化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思想教育工作不深入,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强,放松自我约束,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在消极腐朽思想面前经不起考验。有的中层干部和干警认为,自己只是普通的党员干部,既无人事权又无财权,更无决策权,对于党风廉政建设不放在心上,对错误的思想倾向教育、批评、制止不够及时。

(二)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党风廉政建设更多强调的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检教育,而忽视了对一般干警廉洁意识的灌输和廉洁从检行为的培养。2 基层检察干警工作繁杂又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实际工作做得多,而静下心、坐下来参加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一般干警从思想上认为廉洁从检是领导干部的事,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甚至出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形式主义”、“无用论”等错误观念,无形中产生了“思想意识腐败”。

(三)氛围不浓厚。党风廉政建设互动不够,宣传不力,参与性不强。除单位领导和职能部门外,一般干警很少主动参与到廉政建设活动中来。对廉政建设严肃有余,方法不活,创新不够。有的一提到廉政建设,首先想到的是“上大课、做报告、树典型”等“老三篇”,学习内容仅仅停留于看看教育视频,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实际灵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制度落实与监督不力。一方面,当前已经出台的一些制度的弹性较大,在具体操作上有较大的浮动幅度;有的制度存在相互矛盾、重叠的现象,执行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客观上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纪检监察部门对制度的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研究探索落实的方法不够深入,监督检查不到位,使有些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使得一些不廉洁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监督意识不强,还没有在思想上确立起勇于监督、善于监督、积极监督、主动监督的思想观念。此外,没有充分运用各种监督力量开展监督,如对如何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研究得不够;媒体等领域参与监督的方式、方法匮乏;民主监督,往往是事后表态拥护的多,而事前参与的少;群众监督往往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而发挥不了应有作用。

三、新形势下检察系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

面对检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健全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廉政体系,从源头上抓实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升检察形象和威信。

(一)抓好教育,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为帮助广大干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兴亡的高度来认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坚定全体干警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筑牢全体干警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检察机关必须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建设,重点加强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并行的思想教育,着力解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上与检察机关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教育和引导干警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保持廉洁自律的政治本色。

一是要紧抓经常性廉政教育。结合每年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全院干警全面系统地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纪政纪条例条规,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清醒地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了解违反纪律将会受到什么处理,营造“学纪、懂纪、守纪”的良好氛围,增强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下,不被利所惑、不受情所困、不为私所动,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的关系,增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侵蚀的能力,使廉洁从政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要把正面引导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要注重发现和培植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遵纪守法、廉洁勤政、秉公执法的好典型,弘扬正气,尽力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说服身边人,同时,抓住系统有代表性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剖析其踏破道德防线、僭越党纪国法界限的演变过程以及“一人不廉,全家不圆”的严重后果,使全体干警从中吸取教训,起到“廉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不断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能力。

(二)健全机制、从严治检、强化责任,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党中央在针对反腐倡廉的指示中曾经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一个坚决,二个更加注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抓好这个重点,必须抓住源头,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廉政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各个方面。

一是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业务工作一同落到实处,实行从上至下,“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让每一位领导干部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哪个科局室出现违法违纪问题;除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外,还要视情追究科局室负责人直至分管领导人的责任。同时,要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与评先表彰、提拔任用、晋职晋级直接挂钩,功过分明,奖惩分明。

二是要健全各项廉政制度,注重预防。深化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并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遵守 5 《检察人员廉洁从检“十项纪律”》、《四个一律》、《六个严禁》,减少并逐步杜绝管理上的漏洞,要千方百计扩大信息渠道,全面掌握干部职工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将监督范围向8小时外延伸扩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把问题化解在“质变”之前。切实做到以制度规范人,以规章规范事,从严管理。

首页12尾页

扩展阅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章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党风建设的任务越是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抓党风建设,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党的基层组织纪检机关作为协助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机关,必须明确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

1、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战斗力

党的形象代表和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党的认识、评价和信任。实践反复证明,有了好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必须有好的党风,才能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我们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领导革命事业的坚强核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把优良作风贯穿在执政实践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了举世 6 瞩目的巨大成就,始终保持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作风有了新的发展和内容,形成了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新作风,带领全国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党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也存在不适应形式、不符合人民意愿,甚至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共产党人理想道德准则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的工作长期搞不上去,经济发展缓慢,社会问题突出,突发性群众事件时有发生,党群干部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政权的巩固,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大量事实说明,决不可小看党风问题,必须从事关推进改革、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高度认识党风问题,把党风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问题来抓。

2、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人心向背

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很多。在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不少亡国之君的教训就在于得天下之后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下台,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党脱离了群众,丧失了民心。对这些历史和现实教训,我们一定要明鉴。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形势和任务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会保持血肉联系。有了这一条,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衷心拥护。我们党 7 的奋斗历史证明,人心所向是决定党的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要珍惜这个基础,巩固这个基础,扩大这个基础,这是我们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利大了,有些党员、干部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侵蚀,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的权利为人民服务,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这些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对立的行为,必然为人民群众所不满,被人民群众所唾弃。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决不可麻木不仁,掉以轻心。

3、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是否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信任和支持,就一定会失败,一定会垮台,一定会亡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一些党员干部中间存在的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歪风屡禁不止。如果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而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就会严重影响人心向背,影响群众的信任,这对执政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出发来关心党的作风建设,每个党员首先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树立好的作风而不懈努力。

4、党的作风是带动全社会形成和保持良好风气的根本保证

党风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思想理论、政治倾向、整体素质、组织纪律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反映。党的作风状态,直接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人民群众也往往根据党风的状况对党作出评价和评判,尤其是在执政的条件下,形成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各种因素中,党风属于核心地位。党风对民风起着引导、制约和决定的作用。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党风决定民风,党风好社会风气就好,党风不好社会风气也会受影响。党风不好,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就会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是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以至败坏社会风气。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党必须在党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这是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总而言之,党风是党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执政党的党风,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抓好党风建设,并且,必须要明确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编辑推荐内容 [学习心得体会]检察官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心得(2014年9月11日)[慰问信]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检察机关教育工作者发慰问信(2011年12月11日)[工作心得]谈检察机关如何构建和谐社会(2011年12月8日)[心得体会]检察机关学习法治理念体会(2011年12月8日)[调研报告]关于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思考(2011年12月3日)[先进事迹材料]检察机关反贪副局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2011年12月2日)[财务工作总结]检察机关财务 9 工作总结(2011年11月26日)[工作总结范文]检察机关包村工作总结(2011年11月24日)

关键词搜索: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您还可以返回 党风廉政建设 栏目浏览更多相关范文。

(2014年11月2日 责任编辑:)

ly736543811

下载浅谈实践中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实践中检察机关督促起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起诉书中存在的问题(大全5篇)

    起诉书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在11月份集中起诉了一批严重逾期支付租金的客户,由于时间紧, 案件数量多,部分法务人员对起诉法律文书知识了解不够,在准备诉讼法律文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

    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是唯一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而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在检察机关的职责中占有很重要的的地位。......

    事实婚姻存在的问题及制度完善

    【摘要】从社会性别理论视野审视我国《婚姻法》和司法解释关于事实婚姻的法律规定及其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实行婚姻登记与结婚仪式双轨制,在强调结婚登记的同时,根据......

    城商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途径

    城商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途径 建立在多个法人机构重组整合基础上的城商行,由于受起点低、规模小、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特殊的内部控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内部控制状况相......

    房地产估价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房地产估价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浅析 作者:罗静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9期 作者简介:罗静(1963-),女,四川峨眉人,主检法医师,研究方向:房地产评估、土地......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检察机关“四化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政府形象。检察机关作为司法......

    浅谈检察机关司法经费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检察机关经费保障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检察经费保障体制,检察经费保障不足仍是制约司法工作发展进步的突......

    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模版)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是检察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解决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