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SO27002 GBT22081标准的逻辑结构
ISO27002/GBT22081标准的逻辑结构
在阅读、理解标准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标准的章节有很多重复。还有很多比较费解。这是因为我们实际工作生活的情景与标准描述的情景存在距离,还有部分翻译的原因。
现在我简要的描述我对标准逻辑结构的理解,重点在比较费解的章节:
1. GBT 22080是对ISMS各个过程管理的要求。主要介绍了ISMS的运行
过程、管理承诺、介绍了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的要求。
2. GBT 22081是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各项具体控制措施的要求。
3. GBT 22081的第六章“信息安全组织”主要介绍的是内部信息安全的组织机构、职能职责分配和管理承诺,以及如何处理与内外部各相关方的信息安全关系。
4. GBT 22081的第七章“资产管理”比较好理解。关键区分3个概念:
信息、信息处理设施、信息资产。
5. GBT 22081的第九章“物理和环境安全”主要介绍的是工作场所的出
入控制要求、信息处理设施的管理要求。这里的“设备安全”是指实物的访问控制。设备上承载的信息的访问控制不在这个章节。
6. GBT 22081的第十章“通信和操作管理”主要介绍的是信息处理设施的操作管理规程。这里关键要把“操作”和“管理”分开。“操作”是给所有员工看的,是要求员工执行的。“管理”是组织对信息处理设施物理上的管理要求,主要是给管理者看的。
7. GBT 22081的第十一章“访问控制”主要介绍的是信息访问的控制策
略,是对管理者单方面意识和思路的要求。主要是给管理者和系统管理员看的,是要求管理者和系统管理员执行的。这里的 “11.3用户职责” 条款是例外,这是要求员工执行的。
8. GBT 22081的第十二章“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主要介绍的是
信息系统的采购、开发和维护。这里的关键是理解3个词。将“获取”理解为“采购”。“开发”包括为内部客户、外部客户开发。“维护”包括为内部客户、外部客户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维护。
9. GBT 22081的第十四章“业务连续性管理”理解的关键是:信息安全
是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业务连续性计划不仅仅包括信息安全要求。
第二篇:多中心治理内涵逻辑和结构
多中心治理:内涵、逻辑和结构
2014年04月23日 14:37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成都)2013年6期第86~90页 作者:李明强/王一方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327 【作者简介】李明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王一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这是一个反官僚的时代,这是一个公民权觉醒的时代。政府的“守夜人”角色和“凯恩斯主义”都已在历史的实践和人们的反思中翻过了自己的历史篇章,肇始于19世纪70年代并已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各种对于公共行政的讨论都是一场“治理革命”中不同的声音,虽然不同声音有着各不相同的名称,诸如“治道变革”、“重塑政府”等,但这些声音无不表达着同样一个隐藏在这场“治理革命”背后的本质,那就是公共权威的多元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多中心安排。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由更加灵活的,中心分散的权威系统取代官僚等级制的趋势已很明显。民主化进程再次与制度的自反性联系到了一起,且明显表现出自治原则”,公民参与和自主治理已经成为不可违逆的历史潮流,这使得符合民主政治“多元正义”价值预设的多中心社会治理结构应运而生。政府已经不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更不再是社会治理活动中的唯一权威,正如彼得斯在其题为《变动环境中的治理》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公共服务提供活动中在公共服务领域内,那种层级化的和以规则为基础的管理假设,以及在公共服务领域之外,通过公务员的权威来执行和实施法规的假设已经过时了。曾经有效的纯粹的韦伯式的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公共组织。在公共组织里,我们看到,组织的权力和权威有各种各样的来源。”在对传统官僚制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解构中,多中心治理渐渐显示出自身的内涵、逻辑和结构。
二、从政府到社会:多中心治理释义
(一)治理:统治与管理的超越
“治理”一词在政治学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中已被广泛提及,按下治理一词传统的含义不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赋予了“治理”全新的内涵和特征。“治理”被“作为一种阐释现代社会政治秩序与结构变化,分析现代政治、行政权力构架,阐述公共政策体系特征的分析框架和思想体系,与传统的统治和政府控制思想和观念和相区别,甚至对立起来。”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情形时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以来,“治理”便带着这种新的意涵在众多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研究者中成为时髦词汇。然而众多研究者们对“治理”这一概念界定的方式和范围各有不同,对概念的阐释角度也不甚一致。
英国政治学者格里·斯托克在《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中提出,治理是由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组织体系地存在着权力相互依赖关系的多个行为主体,以自主、自治管理的方式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公共权威的多元化和政策执行的分散化成为其中的应有之义。英国地方治理指导委员会发起人之一罗伯特·罗兹认为,“治理”抛开了科层制政府雇佣关系、依赖、权威、规则和命令的特征,强调资源交换、相互依赖、信任、协商。他从六个相对独立的角度来理解“治理”,那就是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模式、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模式、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新的社会控制论体系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在罗兹的理解中,公共服务、竞争机制、民主授权、互动参与、自我管理成为“治理”含义中的关键词。皮埃尔从环境变化与治理发展的角度,认为治理的发生是国家对外在环境的适应,治理是用以说明当今协调、合作的社会体系的理论框架。韦勒则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不断多元化这一公共政策变化实质的角度理解治理的概念。
上述概念梳理表明西方学者都是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理论和概念进行解构,再通过重构的语境来阐发治理的概念,而对治理话语进行知识边界勘定则以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的表述最为浓缩,“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个“过程”与传统的统治型和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相比,明显地具有“多中心”的特点,“治理”型模式超越了统治型模式和管理型模式。
(二)多中心:从社会秩序思想到治理理论
“多中心性”一词最初是从经济领域引入公共领域的。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迈克尔·博兰尼在《利润与多中心性》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可能性》两篇论文中阐述了“多中心性”的概念,其目的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学术努力一样,都是为否定计划经济倡导自由经济而寻找武器。在《利润与多中心性》中,博兰尼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利润来自于以货币作为媒介的消费、生产和市场等多个“中心”的共同作用,每个中心应当遵循自由的、自发的市场秩序,由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对于货币获取及利润获取体系,就不存在什么根本性的替代手段。”国有化的,即单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干预只能是消极的,单中心的管理无法根本解决个人经济行为类似的“扩散”作用(即外部性)的问题,现代工业体系的理性运营,主要依赖于自发自由的多中心的市场秩序。博兰尼认为高标准的经济发展就是在多中心的市场秩序体系上建立起来的,“若是取消了这一体系,势必将我们的经济,退回到生存农业的水平上去。”在《管理社会事务的可能性》中,博兰尼提出了组织社会的两种方法或两种秩序,一种是设计的或者指挥的秩序,它为社会体系中一个终极的权威所协调,这种秩序是单中心的秩序,另一种是自发的或者多中心的秩序。多中心秩序中存在许多相互独立的因素,这些因素虽然在行为上独立,但能够相互调适,从而能在一般规则体系中归置相互的关系。正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概括,博兰尼的多中心秩序“在一组规则之内,个人决策者可自由地追求其自己的利益,但其利益受实施这些决策规则所固有的约束。”博兰尼特别强调自发性在多中心秩序中的重要性,自发性决定了多中心秩序中个人依据动机进行创造或建立关系时能够进行自我生产或将自我组织起来,这种自发性如果在个人建立关系方面是存在的,那么在不同层次上的行为中,自我组织的倾向就必然发生。
“多中心”有着经济学的血统,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理论来源,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多中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阐释和认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研究者,将“多中心”从经济领域引入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讨论“多中心性”的问题,并在社会治理模式问题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斯特罗姆学派对“多中心”的研究阐述了他们对人们以相互建构起来的秩序处理公共事务的看法,他们深知“凡是属于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利维坦和私有化都不是完美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人们借助于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却常常对某些公共事物进行了适度治理。如前所述,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反对利维坦,但也绝不主张无政府主义,把政府包含在内,视之为与公民平等的社会治理行为主体,这是对政府作为权力中心,操纵一切边缘行动者的“中心——边缘”模式的解构,是从政府到社会的社会治理理念重心的转移。可以说,博兰尼的“多中心”是一种社会秩序的思想,而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则已经发展为一种社会治理理论。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多中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梳理
(一)从统治到服务:社会治理类型的历史演变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是一种不会对自己的同类不闻不问的社会动物,托克维尔曾言,当人们看到其伙伴身处险境,有责任伸出援助之手,无论个人能力强弱,弱小不能成为拒绝合作的理由。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思考之理论抽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也理所当然地对人类社会生活给予了充分关注,在其对社会治理从未间断的关怀中便可深切体会到每一个文明对于社会治理的永恒追求,那就是“让同一领土上数以百万计的男人和女人共同生活在内外和平持久繁荣中。”
按照历史的逻辑,人类社会治理有三种典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农业文明社会的权力型治理模式,工业文明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和后工业文明社会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每一种社会治理模式都有各自产生的经济、社会土壤,更有其背后折射出的价值认同。所以,每一次社会治理模式的更替,不仅是社会管理技术上的进步,也是人类政治的不断成熟,更是社会价值认同的转向。文明的进步使得政治的统治权威不断丧失,近代民主革命也以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将权力型的社会统治者在世界范围内赶下神坛,人类历史以政治革命的方式终结了权力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代之以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管理主义有着实证性的思维,技术性的实践和实用性的功能,“这是一种从属于控制导向的社会治理模式”。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官僚制以一种最适应工业文明发展的经典管理型行政模式的姿态孕育而生,整个20世纪都是官僚制盛行的管理型社会治理的时代,然而正如开篇所述,公民权的觉醒使得当下成为一个反官僚的时代,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发展,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总体性危机不断显现,虽然官僚制不断进行着民主化、社会化的重构尝试,但这并没有根本解决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缺陷,正如皮埃尔·卡蓝默对于韦伯和熊彼特确立的以精英民主的方式改革官僚制缺陷的思路并不深以为然,他认为:“对明晰的追求,出发点是好的,即需要区分权力,明确责任,但是当问题相互关联时,当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其他问题而被单独处理时,仅在一个层次上处理,由一个行动者处理,这种明晰就成了效率的障碍。”皮埃尔·卡蓝默所反对的并不是民主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方式,他反对的是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对行动主体之间关系的忽视,必须将这种关系置于制度设计的中心位置。卡蓝默所重视的这种关系,其实正是适应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价值取向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关系。以官僚制为典型行政模式的管理型治理模式最终要完成向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向,与从“统治”到“管理”的政治革命方式不同,从“管理”到“服务”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将是一场社会治理的革命。
(二)服务理念与民主化:多中心治理的产生逻辑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采用管理主义的以政府为唯一权威的单中心治理结构,这阻碍了的政府对于公共精神和服务理念的落实,造成政府对公民本身作为社会治理行为主体合法地位的忽视,因此极大地浪费了社会治理的资源,耗散了公共服务的能量,打击了公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了政府一般化、标准化的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供给与公众多元化、复杂化的公共服务公共物品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统治型政府基本不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管理型政府的官僚制履行的只是公共服务的短缺性供给”,而在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公众需要的是能够因应公共服务再生产要求,具有公共精神和服务理念,拥有自己治理机制安排的治理结构。“治理本来既是一种政治事业,也是一种道德的事业”,“它是某种超越‘专才和理性的、尊重和有限责任的秩序井然的世界’的能力之外的东西”,因此,社会治理应当纳入考虑范围的绝不能仅仅是工具性的管理思维,还必须将整个治理的行为主体纳入更具有价值的公共治理结构中来。多中心治理以合作治理为实践形态,整合政府组织、市民社会、公民个人多种行为主体,实现其各自独立又协调互动的信任与合作,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公共服务的多元需求,成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理想治理结构。
如果说服务型社会治理理念对多中心治理结构发出了强烈的呼唤,那么民主化的浪潮则是多中心治理结构出现的背后推手。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古典民主理论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锐利武器出现并发展,以卢梭为代表的人民主权理论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是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所有人的国家,国家应当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缔结契约而形成的民主政治共同体。孟德斯鸠极具洞察力地告诫世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民主应当制约单中心的绝对权威,发展多元制衡的政治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主视野的聚焦点从如何有效制约权力转移到如何有效治理国家上来,生活政治渐渐成为民主制度的重心,现代民主意涵中,自由、平等的成分不断增加,公民权利的范畴也从单纯的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领域,民主参与、多元共治成为社会治理的主流。民主的流变必然伴随着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多中心治理结构在民主进程中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成为民主发展的必然逻辑。
四、多中心治理:社会治理公共性再造
(一)公共性: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核心
公共意味着公民的自我超越,理解并关心他人的利益,公共行政的早期理论甚至认为,公民就是公共。这一观点被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多元主义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主流理论长期掩盖,直到20世纪80年代,精英政治一统天下的局面得以扭转,政治文化开始接受来自公民社会的民主支持,公民参与才变成了公共政策领域的决策方式,成为民主行政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司权力日渐扩张,经济追求逐渐压制政府对公民事务的关心,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再次稀缺。政府把对自身合法性的追求作为政治运行的中心,这一理念遮蔽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实践,公共行政的精神中最熠熠生辉的对公共服务的召唤和对公共组织有效管理的持久承诺变成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管理主义的公共行政又往往成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工具羁绊,作为满足公共利益期待的受托人角色而存在的政府成为不被公众信赖的对象,社会管理的公共性被严重透支。传统官僚制的单中心结构严谨且密不透风,将一切除政府之外的行为主体拒之门外,这与公共行政本身应具有的公共性背道而驰,罗伯特·普特南曾指出:“政治基本上是参与性的,所以它必须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集体行动的形式,以及民众的社会治理愿望有机的联系起来。”政治的特征,政府的价值,都必须放在它们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换句话说,政府对于合法性的追求,不能仅停留在合法性获得的层面,更应该在社会关系互动中寻求合法性的持续。
如前文所述,现代社会公众需要的是能够因应公共服务再生产要求,具有公共精神和服务理念,拥有自己治理机制安排的社会治理结构。归根结底,公共服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品,而已经成为民主政府兑现其对于公众的承诺的关键。公共性应当成为评价政府绩效的基准规范和价值取向,“在民主政治环境下,公共管理者最终应向公民负责。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我们的工作才显得崇高神圣。”管理主义治理模式对公共性的忽视成为当代政府不可承受之重,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寻求公共性成为公共行政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政府在何种程度上拥有了公共性,也就需要在同等程度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对公共性、相互信任和承诺的追求是人们认清了改善合法性是政府改革唯一出路的理论与逻辑双重误区之后的价值回归,人们对公共的善和权利准先谁后关系进行了认真思索,最终,在服务型社会治理和后工业文明的历史节点上,公共性成为当代社会治理的价值核心。
(二)信任与合作:公共性再造的基础和手段
多中心治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结构是嵌在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之中的,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其行为主体多元化的多中心特征决定了多中心治理必须以行为主体间的信任为基础,采取合作的手段进行治理。“当代治理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网络组织的构建、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合作方式的建立”。
社会网络组织是一个治理的共同体,各类行为主体在服务导向下共同治理社会事务的过程本身就是公共性的生产过程,各行为主体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承担公共责任,在多中心结构下达成最优化的公共责任分担,政府或是非政府主体均不例外。政府在履行对其他主体公共责任承担的监管时,必须保持自身行为的正当性,与此同时政府要运用自身力量不断培育更多的非政府治理主体,并与之保持互惠的互动。在培育和互动中,作为治理共同体的社会网络组织将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社会网络组织内信任关系的形成主要针对于统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单中心治理而言。在统治模式和管理模式中,政府这一绝对权威通过控制的方式进行治理,命令、法律、契约是主要的治理手段。多中心治理与之不同,由于公共权威的多元化,政府这一传统权威必须与新生社会治理行为主体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准确勘界各类非政府治理主体的政治属性,使其获得明确的自我身份定位和认同是形成相互信任关系的关键,而建立在身份定位和认同之上的相互承诺的信任关系则是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多元共治的基础。非政府主体总是对政府组织各要素、要素间关系和运行状况抱有一种合理的期待,政府对这种合理期待会有相应的回应,政府与非政府主体间的信任关系的本质就是建立在这种期待和回应基础上的互动。在多中心治理中,信任是合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合作又可以进一步增进相互的信任。合作不仅贯穿在治理活动的过程中,更成为社会治理的目标本身,多中心治理期待着全社会的普遍合作。法国治理专家皮埃尔·卡蓝默对公共权力进入合作伙伴关系的流程做了精辟分析。政府部门要将自身掌握的信息与其他部门分享,并了解其他部门信息,听取其他部门的意见,最终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清晰认识,在不放弃权力和责任的前提下与其他部门真诚和公平的对话,通过相互协商构建集体行动的方案。其他非政府的治理主体在政府营造出来的公平环境中,在大家都可接受的公共规则下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用合作的模式代替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结构。
以服务为导向,以信任为基础,以合作为手段的多中心治理在后工业社会人们对于社会治理模式不断的反思和探索中已经展现出其独特的历史契合性。^
第三篇:《金刚经》的逻辑结构(小编推荐)
《金刚经》的逻辑结构
综观《金刚经》,不但有其清晰的主题,并且其逻辑结构也很严谨,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无不说明佛陀说法度生的权巧方便、化导有方;译人的翻译水准之高超,义理组织之周详,于此可见其一斑矣。
据说古印度的逻辑学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五明”中的因明学,所谓的“宗、因、喻”三。
“宗”就是指所立的论题;
“因”就是为了说明“宗”之所成立的缘由;“喻”就是用浅显易懂的比喻、事例说明“因”所阐述的道理。即就是先“标宗”,立论题,次“述因”,摆事实、讲道理,后“举喻”,举例子、打比喻,以做进一步的浅近说明,以达到预期的功效。也是“宗——因——喻”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佛陀当年说法也采用这种因明逻辑,也就是说以“宗、因、喻”的形式进行阐述、论证佛法的真理。
作为逻辑学的一种,因明又与内明有所不同,内明是指佛教的内典因明学。而因明的宗又与佛典的宗有着根本不同的内涵,因为佛典的宗是整个佛法的核心部分,也是佛陀说法的宗旨所在。如小乘佛典的宗旨是以明“人空”为主,大乘佛法的宗旨是以明“法空”为主。一般的经只有一个宗,如《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行为宗,《金刚经》以发菩提心为宗等。因明的宗是论辩者自身所要阐明的观点,像这样的宗,一部佛经可以有很多个。在因明学中,宗、因、喻三是同等的重要,若无因,宗则难以成立;若无宗,因则无所归;若无喻,则难以说明因之正确,宗之成立。所以,标宗、述因、举喻三者是同等的重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佛陀在《金刚经》中,为了开启人们的菩提心,发扬菩萨的入世度人精神。围绕须菩提的三问,首先阐述欲发无上菩提心者须先“降伏其心”的必然性,次则说明菩萨广行六度时应“无住生心”的不可或缺性,后则详述诸佛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深奥道理。这是告示人们,由因趣果的一条层进式的渐次修行道路,也是佛陀说法遵循因明逻辑规则的明证,使抽象难懂的道理显得有条理化,也易于人们理解接受。
在《金刚经》里,佛陀为了论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重要性,大概分了三步进行论述。因为此句是全部经文的节骨眼,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远离“四相”的具体落实,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必由之路。佛陀有次第地先开示人们,要远离四相树立佛法正确知见。如经云: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接着又示其“住心”之方,令其付诸于实践。如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最后佛陀又结示受持、读诵、演说、流布此经的种种福德,胜于“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的福德。而流布此经的最佳方式在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这种由“观念——行为——观念——行为”,互为里表,层层深入的,像“庖丁“解牛”似的论证方式,是有很强的逻辑征服力的。为了证明自己所说的正确性,启发人们的深信心,破除人们的疑惑,不惜唇舌地花费了大量时间宣说了种种菩萨所应行的理论根据。就如在正宗分中,佛陀接二连三地问了三十个“于意云何”,分别就十方世界、如来色相、五眼六通、小乘四果、授记有无、布施忍辱、来去有无、诸相非相、菩提无法、净土度生、说法有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激烈精彩的论述。终于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角度出发,彻底打破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僵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无相行施精神,唱出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寒梅考验,证明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千古铁案。
作为因明的逻辑学,不是完全专注于空谈理论,而在于举例及喻说,以期达到人人心悦诚服的真实可信才行。为了说理的透彻,特别是为了能取信于人们,《金刚经》中就列举了许多的事例,并以恰如其分的比喻作了说明。如在阐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以佛陀自己的往昔修因事例作了有力明证,文云: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阐述得诸佛授记无法可得的道理时,又以自己当年得记为例说明,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说明。
为了发扬“无住行施”的菩萨道精神,可谓是佛陀苦口婆心,以“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的身份,告慰须菩提说: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又恐众生难以彻底深信奉行,则以种种譬喻说明了住与不住的利害关系,如文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经中像这样的比喻是很多的,举不胜举,不再列举说明。
综观《金刚经》经文:主要是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为宗,展开了探讨,以种种譬喻、因缘、本生等故事为证据,说明“离相伏心”、“无住生心”的般若妙用,此经除了“发菩提心”这个大宗外,还有几个小宗,也都采用了同样的说理方法。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等。当然这些小宗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围绕“发菩提心”这个宗趣而服务的,相互间的归趣是统一的。
总之,《金刚经》体现出了因明逻辑学的宗、因、喻的特色,再加上优美的语言文字,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从宗而因,由因而宗,因宗一致的逻辑推理来说,可谓是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境界。而其中的“喻”说体现出了佛陀说法普被三根的悲心,也为经文增添了色彩,处处显示了经文组织结构的严谨,读后回味无穷。
第四篇:民办学校工资结构及标准
宁陵外国语工资结构及发放标准
一、校龄津贴:每年50元,自第13个月开始每月加50元基本工资。
二、晋级工资:按照星级教师考核方案,每进一星每月加50元晋级工资,每年评一次星级教师,晋级一星加50元晋级工资;招生完成任务后每超10人加一星50元
三、岗位津贴:针对有特殊岗位的管理人员设立,如教研组长一等每月100元津贴,二等80元,三等60元津贴。四位队长比赛获一等30元,二等20元,三等10元。
四、课 节 奖:小学语数外每节10元,体音美科思等副科每节7元,七至九年级主科语数外物化每节12元,史地生政每节10元,体音美每节9元,六年级语数外每节加1元,九年级毕业班考试的科目每节加2元,九年级体育每节12元。中小学早晚自习和辅导,每节5元。另外跨课头加节只加一个班的跨课头节数,所跨学科每小周每4节加1节课;超员加节,以45人为标准班人数,每超5人加1节课节奖,到3人加半节,低于3人忽略不计。六年级副科按照小学部副科课节计算。
五、班主任津贴:
1、人数奖:每生每月补助10元,其中文明班级评选占2元,电话沟通占2元。
2、文明班评比奖:(略)
六、校园安全:
每月50元。包括值班、负责车辆、看三餐吃饭等,不按要求者立即成长每次1元,如果当月不出现安全事故全额发放,出现一次安全事故则不发放50元安全奖。
七、教学绩效奖:
1、全校评比提高分,按照提高率排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按照班级提高率排名分等级发放,比例为3:4:3,一等300元,二等200元,三等100元,不提高者50元,下降5分以内罚50元,不符合学校最低标准又下降的科目惩罚标准:下降5分以下罚50元,下降5.——9.9分罚100元,10——15分150元,下降15.分以上罚200元。
2、对于小学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科目,退步又不超过5分者,酌情考虑发放奖金。如:小学70分以上三等奖,80分以上二等奖,90分以上一等奖;中学65分以上三等奖,中学70分以上二等奖,中学在80分以上一等奖(中学成绩折合成100分计算)。
3、如果小学基础分很低,提高分很易而提高获得奖励,但是分数达不到最低要求者降一档奖励。如:小学一二年级语数不足80分,三年级至六年级语数外学科不足70分,初中不足60分。都要降一档奖励。
4、如果老师教法得当,辅导到位,成绩提高很快小学连续两次达到90分以上,初中连续两次达到80分以上者,每班嘉奖100元,另外金海龟国际教育公司颁发“金海龟国际教育教学标兵”证书。
八、常规管理奖:
1、普通话奖:课外坚持说每月奖励10元,课堂上坚持说每月奖励10元,合计20元。政教员和教务员发现一次成长1元,成长三次以上不再奖励。如监督不到位被校长或者主任发现一次,两人一起成长,每人次1元。
2、作业备课:共20元,作业备课每月检查两次,合乎标准每项加10元,不合要求者按照制度执行。
3、临时性工作:学校是我家管理靠大家,领导安排的临时性工作要积极行动,不计得失,完成质量高,每月奖励10元,否则不奖励。
4、考勤:每月满勤奖20元,一学期满勤者另奖励100元。按照学校考勤制度执行,请假一次则取消该项奖励。例会或者重大集会不参加请假一次20元,无故旷工一次40元。无故迟到10分钟以内5元,10——20分钟10元。20分钟以上算旷工。
九、业务管理:参与学校组织的月考监考改卷等各种集体活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者每月奖励50元,少一项次减掉10元
十、其他人员津贴:
专职教务政教员或者干事按照基本工资和常规管理参与的项给与考评,按照每天工作12个小时计算,按照工作质量和强度每小时2元至4元,再加上评价奖励分等级发放,一等300元,二等200元,三等100元。工资核定在1500元左右。兼职政教员、教务员根据工作质量每月奖励80、60、40元。
二零一五年四月
第五篇:公司员工薪资结构及标准
公司员工薪资结构及标准
薪资系指员工因工作所得的报酬。员工的薪资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基本工资、考核制度、福利、个人所得税、年终奖等方面构成本公司薪资结算时间:起薪期限为上月1日至上月的31日;工资发放时间为每10日,如遇假日,提前发放.薪资的支付,除另有规定外,由公司财务部按月按期存入员工银行帐户 具体薪资结构如下:
一、基本工资
本公司员工基本工资的确定原则上遵照职位等级表进行评定基本工资。
职务类别
基本工资
备注
经理总监类
技术工程类
销售业务类
商务行政类
财务人事类
二、考核
为了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公司将在每月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考核情况进行一个评分奖励,此项纳入工资中,由公司管理层另行评定.此部分为:基本工资*所得考核分数%.详细参考如下:
销售人员:
评估项目
评估要素
具体内容及着重点
上级领导考评
出勤情况(5)
有无缺勤(5)
执行公司考勤制度,无迟到、无早退、无旷工(上述事项有一次,扣1分)
态度维度(10)
忠诚度(1)
能否认同公司,忠于公司,热心于本职工作
认同感(1)
是否熟悉并贯彻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政策等;有无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
执行力(3)
责任感是否强,确定完成交付的工作;是否用心努力完成,并达到要求
工作激情(3)
工作中是否富有激情,敬业,善于付出
诚实、担当、不损公肥私(2)
工作中是否首先考虑到公司的利益第一,是否做到诚信、务实,敢于承担责任,不做损害公司之事
能力维度(25)
工作熟悉程度(4)
能否熟练掌握工作,并独立有效地进行;能否随机应变的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学习能力(5)
主动学习各种岗位技能知识,丰富知识面,开拓视野
计划组纪组织执行能力(3)
能否制定本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计划,并能有效的整合资源,按计划、按要求落实组织执行;能否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团队协作能力(4)
工作中是否乐于帮助同事;尽心尽力服从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决定;与同事相处融
洽,能携手完成工作
协调沟通能力(4)
对内与同事们、上下级、部门、公司与公司间;对外与客户、合作单位是否具备流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出色的协调沟通能力
是否能发现问题,是否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5)
是否能胜任职责范围内规定的工作,工作中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解决。
绩效维度(60)
每项工作完成情况(10)
是否能正确、高效地工作,取得较好的工作结果(完成比例100%为10分,以此类推)
重要工作完成率(10)
当月重要工作事项完成率(完成比例100%为10分,以此类推)
工作满意度(10)
工作表现能否赢得本部门及其他部门领导及员工的表扬和尊重
KPI
指标完成率(30)
分解到每月的销售、技术任务完成情况
合计
技术、行政人员:
评估项目
评估要素
具体内容及着重点
上级领导考评
出勤情况(5)
有无缺勤(5)
执行公司考勤制度,无迟到、无早退、无旷工(上述事项有一次,扣1分)
态度维度(15)
忠诚度(4)
能否认同公司,忠于公司,热心于本职工作
认同感(4)
是否熟悉并贯彻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政策等;有无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
执行力(4)
责任感是否强,确定完成交付的工作;是否用心努力完成,并达到要求
工作激情(4)
工作中是否富有激情,敬业,善于付出
诚实、担当、不损公肥私(4)
工作中是否首先考虑到公司的利益第一,是否做到诚信、务实,敢于承担责任,不做损害公司之事
能力维度(40)
工作熟悉程度(10)
能否熟练掌握工作,并独立有效地进行;能否随机应变的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学习能力(8)
主动学习各种岗位技能知识,丰富知识面,开拓视野
计划组纪组织执行能力(5)
能否制定本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计划,并能有效的整合资源,按计划、按要求落实组织执行;能否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团队协作能力(7)
工作中是否乐于帮助同事;尽心尽力服从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决定;与同事相处融
洽,能携手完成工作
协调沟通能力(10)
对内与同事们、上下级、部门、公司与公司间;对外与客户、合作单位是否具备流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出色的协调沟通能力
是否能发现问题,是否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5)
是否能胜任职责范围内规定的工作,工作中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解决。
绩效维度(40)
每项工作完成情况(5)
是否能正确、高效地工作,取得较好的工作结果(完成比例100%为10分,以此类推)
重要工作完成率(10)
当月重要工作事项完成率(完成比例100%为10分,以此类推)
工作满意度(5)
工作表现能否赢得本部门及其他部门领导及员工的表扬和尊重
KPI
指标完成率(20)
分解到每月的销售、技术任务完成情况
合计
三、福利
本企业依照国家政策,为员工交纳: 五险
四、个人所得税
员工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员工在公司工作之个人所得税由公司按规定统一扣缴.个人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每月收入额-30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和扣除数见下表:
五、年终奖
本公司奖金制度实行年终奖,公司将根据正式审计过的该的经营业绩\员工工作表现及出勤情况,向该的12月31日前正式受聘于本公司而发放时仍就职于本公司的员工分发年终奖,具体发放方式及额度由公司领导层决定。
薪资结构及标准
为规范公司薪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人资结构:
1、公司分为职员、员工两个职级。
2、其中职员分为:总经理、副总经理、经理、主管、副主管、工程师、助理、文员/办事员共八个职位;每职位(岗位)分为1——N级。
3、员工分为技术岗位工(以下简称技工)、特殊岗位工(以下简称特殊工)普通岗位工(以下简称普工)共3个职位;每职位(岗位)分为1——N级。
二、薪资结构标准:
1、我公司薪资基本组成结构为:
职员:基本工资+岗位(职务)津贴+绩效考核+全勤+提成(业务部门)+各类补助
员工:基本工资+岗位(职务)津贴+绩效考核+全勤+件资+各类补助
2、职、员工薪资标准及相关待遇以由总经理核准的薪资为准,绩效考核、全勤、各类补助直接套入第1条之结构,均依据公司薪资管理规定执行。
三、薪资结构参数:
3-1.参数表:
项目
序号
职位
级别
基本
工资
岗位
绩效
基数
全勤奖
补
助
级距
级数
通讯
住房
伙食
水电
午餐
住宿
其它
总经理
高级
管理
8500
200
1-N
500
300
200
260
业务补助及
个别申请补助款项
副总经理
8000
200
1-N
500
300
200
260
经理
中级
管理
6500
200
1-N
400
200
200
260
主管
6500
200
1-N
300
150
260
副主管
技术
岗位
5000
1-N
300
260
工程师
3000
1-N
300
---
260
助理
基层
职员
3000
1-N
200
业50
260
文员/办事员
3000
1-N
200
驾50
260
技工
员工
3000
1-N
---
180
---
普工
3000
1-N
---
180
3-2.参数表关键词解释:
1.基本工资:即底薪,是个人薪水的基础部分,以保障员工的最底收入。
2.岗位津贴:用于区别同职位之间薪资的重要参数,工作年限、资历、晋升幅度,都是影响岗位津贴的关键因素。(相关链接《人事晋升制度》)
3.绩效基数:绩效考核的基础数据,绩效考核百分比均以此为基础计算。
(相关链接《绩效考核标准表》)
4.业绩补助:业务提成及生产件资:
4-1.业务提成指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量获得的提成收入,是划分在绩效以外的一种补助。
4-2.件资指生产部门根据生产量获得的提成收入,是划分在绩效以外的一种补助。
四、附则
1、以上条款如有与政府法规相抵触的地方,则以政府法规为准。
2、管理部保留对该制度的修改权及解释权。
批准:
审核:
******科技有限公司
管
理
部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