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文章标题:浅谈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税务行政执法工作经历了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执法力度逐步加大,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当前税收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权谋私等问题时有发生,给正常的税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障碍。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与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不力分不开的。对税收
执法权的监督涉及到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将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的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和形象建设等重大问题。
当前在“税收执法权”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明
根据《征管法》的要求,税务管理分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收定额管理、减免税、发票管理、税收票证管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应当独立运作,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而目前基层地税机关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人手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因素,大多数基层分局税务管理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能没有细分,岗位权力过于集中,有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即使设立了岗位,但各个岗位应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导致监督实施和责任追究的对象不清。
(二)过程监控不力
过程监控,是落实税收执法权监督的关键。但目前的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运行的全过程,这是由于税收执法工作多是在封闭的状态中运行。一是现行监督工作往往以召开行风监察员会议听取意见、发放调查问卷、实施集中的效能监察等形式为主,不能对执法权行使进行全程监控;二是政策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形成内外监督制约机制;三是通过规范化目标管理考核进行集中检查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四是行风监察员大多由各单位自行指定或聘请,存在征纳关系或其他利益关系,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五是农村基层单位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计算机未能介入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以机器管人、机器管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制度落实不够
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关键在于落实,不抓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制度再多、再完善也起不了作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出多门,制度执行难。税务系统实施规范化管理考核以来,各职能单位纷纷出台了相关制度,有的地方以制定了多少制度来衡量工作成绩,因而匆忙出台制度,导致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二是制度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两权”监督的规定、制度较多,也比较全,但由于这些制度是陆续出台的,加上制定这些制度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令执法人员无所适从;三是落实制度的力度不够,只顾出台制度,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督促和推动制度的落实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责任追究不严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加大反腐败力度,首先必须解决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问题。当前,“两权”监督工作没有一套更为规范、具体的程序规定,没有明确监督的具体范围和方法,导致监察部门难以履行其职责。加之责任追究制度未能真正建立,使追究的主体不明确。此外,在责任追究方面失之于宽,发现问题不按追究办法处理,而是大多口头批评或者以警告、诫免等形式为主,未能触及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税务行政执法工作经历了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执法力度逐步加大,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当前税收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权谋私等问题时有发生,给正常的税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障碍。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与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不力分不开的。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涉及到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将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的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和形象建设等重大问题。
当前在“税收执法权”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明
根据《征管法》的要求,税务管理分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收定额管理、减免税、发票管理、税收票证管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应当独立运作,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而目前基层地税机关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人手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因素,大多数基层分局税务管理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能没有细分,岗位权力过于集中,有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即使设立了岗位,但各个岗位应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导致监督实施和责任追究的对象不清。
(二)过程监控不力
过程监控,是落实税收执法权监督的关键。但目前的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运行的全过程,这是由于税收执法工作多是在封闭的状态中运行。一是现行监督工作往往以召开行风监察员会议听取意见、发放调查问卷、实施集中的效能监察等形式为主,不能对执法权行使进行全程监控;二是政策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形成内外
监督制约机制;三是通过规范化目标管理考核进行集中检查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四是行风监察员大多由各单位自行指定或聘请,存在征纳关系或其他利益关系,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五是农村基层单位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计算机未能介入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以机器管人、机器管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制度落实不够
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
关键在于落实,不抓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制度再多、再完善也起不了作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出多门,制度执行难。税务系统实施规范化管理考核以来,各职能单位纷纷出台了相关制度,有的地方以制定了多少制度来衡量工作成绩,因而匆忙出台制度,导致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二是制度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两权”监督的规定、制度较多,也比较全,但由于这些制度是陆续出台的,加上制定这些制度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令执法人员无所适从;三是落实制度的力度不够,只顾出台制度,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督促和推动制度的落实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责任追究不严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加大反腐败力度,首先必须解决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问题。当前,“两权”监督工作没有一套更为规范、具体的程序规定,没有明确监督的具体范围和方法,导致监察部门难以履行其职责。加之责任追究制度未能真正建立,使追究的主体不明确。此外,在责任追究方面失之于宽,发现问题不按追究办法处理,而是大多口头批评或者以警告、诫免等形式为主,未能触及个人的切身利益。
《浅谈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研究
文章标题: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研究
【内容提要】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税收执法权监督在思想认识、领导干部监督、制度落实、过程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组织收入任
务的完成。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内外监督机制,严格推行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税收 执法权 监督 思考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做好税收工作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税务部门从严治队的治本之策。税务干部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其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税收执法权力。能否公平、公正行使权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因此,重视和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既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近年来,结合税收征管改革,各级税务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办法,逐步完善了各项监督制约制度,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有效地推动了依法治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但仍有少数单位和干部对税收执法权监督存在着流于形式、重于应付、疏于落实等问题,导致了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本文旨在结合基层税收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做一点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权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行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的,是促进依法治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税务系统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做好税务工作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少数单位并未完全、真正地认识和重视税收执法监督这一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内在作用。部分干部认为执法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关系不大,只要纪检监督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就行。甚至还有人认为税收执法监督是束缚手脚,是对执法者的不信任,是对自己权力的削弱,进而对执法监督人员产生不重视、不理解、不配合;而纪检监督干部则认为税收执法监督工作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事情,工作不能不做,但不能认真去做。监督上级怕打击报复,监督同事怕影响关系,监督下级怕失去人缘,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加之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把纪检监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工作往往是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疏于管理、淡化责任、措施乏力,使税收执法权监督难取实效。
(二)领导干部监督不到位。权力失去监督,就会导致腐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首先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税收执法权的有效监督。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自律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不坚持原则,不依法决策,不依法监督,不依法查处,影响了基层干部公开、公正行使税收执法权。二是由于税务部门管理的特殊性,有些领导干部对上级监督鞭长莫及,与同级无利益关系不愿监督,对下级监督检查时发现了问题,也往往是嘴上说说、会上点点而已,不注重真查实究或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对税收执法监督不到位,使一些领导干部由小问题酿成大祸患,滑入了一条“违章-违纪-违法”的犯罪之路。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不抓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再多、再完善的制度也起不了作用。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各级税务部门制定了不少管理办法,如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些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实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致使对税收执法权监督乏力,导致个别干部纪律观念不强,执法行为失范。
(四)过程监督不到位。过程监督,是正确落实税收执法权的关键。但目前的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运行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一是当前的执法监督工作主要以聘请特邀或义务监督员、召开监督员会议、设置征求意见箱、向纳税人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来实现外部监督,再加之征纳双方利益关系的存在,来自于纳税人自发的、主动的监督十分缺乏,从而影响了对税收执法过程的监督。二是在内部监督上,监督仅仅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以及专门机关的监督,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的监督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还比较缺乏,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制度,监督的合力还未能真正形成。三是政策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形成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四是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日常考核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集中考核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五是税收信息化建
设推进缓慢,计算机未能全面介入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以机器管人、机器管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六是税收法律对执法权力的界限存在弹性和模糊化,税收执法权在实际执行中自由裁量过大。以偷税处罚为例,除追缴所偷税款和滞纳金外,并处以所偷税款50以上五倍以下罚款。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处以0.5倍罚款还是五倍罚款,都属合法。这就影响了税务部门执法的规范
性,同时也给执法监督带来了困难。
(五)责任追究不到位。实践证明,对税收执法权监督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对违法违纪者进行责任追究。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的要求,修订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强了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的力度还不够大,存在失之于宽,对发现的问题不按责任追究办法处理,有的对责任追究仅仅给予批评教育、扣发考核奖金等,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纪、党纪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心慈手软,使税收执法监督陷入形式主义,使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
二、影响税收执法权监督的主要原因
(一)对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不深不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高税务干部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各级税务部门通过狠抓行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大促进了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少数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教育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仍是干部执法行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对税务稽查、征收管理、税收处罚等重要执法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征管与稽查的信息反馈还不够通畅。个别税务干部钻“监管不到位”的空子,收人情税、关系税;还有个别干部在查出企业偷税问题后,搞权钱交易,搞“暗箱操作”,不征或少征税款。二是责任追究落实乏力。对税收执法监督的有效手段就是责任追究,但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还没有把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真正纳入考核范围进行量化考核和责任追究,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税法宣传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纳税人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四是外部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好。税务部门虽然每年都从社会上、纳税人和税务干部内部聘请了税风税纪监督员,但他们的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有的根本不履行职责,履行职责的往往只偏重于文明用语、服务态度等方面。而税务部门与他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召开座谈会,对真正依靠他们监督干部的执法行为,充分发挥其监督效能,还研究得不够。并且地方人大对税收执法监督还存在“盲区”。
(三)部分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是少数干部对业务知识掌握不深、不细、不精,政策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二是部分干部法律知识缺乏,对如何有效防范职务犯罪方面的法纪意识比较淡薄。三是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应付,马虎了事,往往造成执法行为不规范。
(四)执法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一是受“老好人”、“怕揭短”、“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好我好大家好”等传统人文意识的影响,使得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执法监督是“抓辫子”“找岔子”“不合群”,同别人过不去,这就从主观上使执法监督人员不愿从事执法监督工作,执法监督压根就难以深入、取得成效。二是由于现行体制和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当前各级对纪检、监察部门干部的配备考虑不够,执法监督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欠缺,计算机、摄像机、照像机等办案取证工具配置不全。同时,由于执法监督人员不是税收业务骨干或能手,税收执法实体和程序不是十分清楚和明确,也必然导致税收执法监督的手段乏力、监督形式单
一、监督工作缺位,这就从客观上使得执法监督工作难以规范。
三、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一是增强执法监督的法制意识。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树立地税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通过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和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追究等举措,不断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增强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共同防范执法风险。三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必须形成合力的意识。建立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制,形成“职责分明,岗责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打牢扎实的业务功底,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政策水平。二是要加强党纪政纪法规培训和警示教育,增强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免疫力”,使大家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慎独慎微慎行,从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三是要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构建共同防范网络,邀请他们定期宣讲党纪法规,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的干部就违纪违法易发环节进行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
(三)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强化税收执法权监督。一是分解执法权力,细化岗位职责。根据对税收执法监督的要求,结合《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修订职位说明书,合理配备干部,科学设置税务管理各个岗位,细化每个干部的岗位职责;明确监督实施的对象,量化考核指标,增强监督的可操作性;大力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分解职责权力,解决好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问题;修订相关税收法律制度,设定必要的税收执法复查程序,切实解决因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执法不公、税负不均的问题。二是深化征管改革,建立起分权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征、管、查“三分离”,推行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使权力得到合理分解配置,达到权力制衡,预防腐败现象发生。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监管体系。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统一的征管软件中,及时监控所有干部的执法行为,达到“机器管人”的目的。四是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力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考核,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在考核检查中,既要注意发现征、管、查之间监督制约不到位的问题,又要注意查处干部以权谋私的现象,通过考核质量的提高,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通过执法行为的规范,保证税收征管的强化。五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下决心推行“阳光办税”,把税收政策、定额核定、案件查处、办税程序、服务承诺、处罚标准、税(费)标准等一些带有实质性、敏感性的情况向社会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办税服务承诺制等制度,规范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职责,遏制税收征管中拖而不办、效率低下、以税谋私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税务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顺畅税收政策传递渠道,让全社会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六是加强税务稽查监督。围绕稽查本身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继续完善各项规范化制度,形成“选案不查案,查案不审案,审案不定案,定案不执行”相互制约的良好机制。把正常检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肃稽查纪律,进一步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严格税收执法程序,正确行使税务处罚权,彻底解决以补代罚和以罚代刑的问题。七是强化外部监督力度。要从纳税户各层次中聘请一批敢说真话的高素质人员为税风税纪监督员,并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多种途径,及时听取、了解干部执法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经常走访纪检、监察、公安、审计、政府等部门,了解干部的执法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事前监督。地方人大要增强税收执法监督的主体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结合政府、司法、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联动,全方位保证税收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四)严格推行责任追究,确保执法监督落到实处。对税收执法权运行中的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对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是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追究从严,才能奖罚分明。因此,必须以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为基础,以检查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依据,严格地对税收执法中出现过错的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一是把握好责任追究的“度”。要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不隐瞒、不护短的态度,真追实究,究责到位。做到处罚要有政策依据,不能严之无据,宽之无边。二是应将责任追究与奖励相结合,解决干事越多被追究的可能性越大的问题,要进一步细化过错责任行为及处罚标准,减少责任追究过程中操作上的弹性,使追究结果更加公平、公正。三是要将责任追究与公务员考核、评优推优等相结合,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干部有执法过错行为的,要取消年终评选先进和优秀公务员资格;单位负责人有执法过错行为的,本单位内不得评选为先进集体。四是要加强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纠,对违法违纪的干部要严惩不贷、一查到底,按照法律法规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确保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研究》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研究。
第三篇:地税局强化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调研报告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做好税收工作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税务部门从严治队的治本之策。税务干部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其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税收执法权力。能否公平、公正行使权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因此,重视和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既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近年来,结合税收征管改革,各级税务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办法,逐步完善了各项监督制约制度,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有效地推动了依法治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但仍有少数单位和干部对税收执法权监督存在着流于形式、重于应付、疏于落实等问题,导致了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本文旨在结合基层税收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做一点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权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行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的,是促进依法治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税务系统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做好税务工作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少数单位并未完全、真正地认识和重视税收执法监督这一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内在作用。部分干部认为执法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关系不大,只要纪检监督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就行。甚至还有人认为税收执法监督是束缚手脚,是对执法者的不信任,是对自己权力的削弱,进而对执法监督人员产生不重视、不理解、不配合;而纪检监督干部则认为税收执法监督工作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事情,工作不能不做,但不能认真去做。监督上级怕打击报复,监督同事怕影响关系,监督下级怕失去人缘,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加之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把纪检监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工作往往是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疏于管理、淡化责任、措施乏力,使税收执法权监督难取实效。
(二)领导干部监督不到位。权力失去监督,就会导致腐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首先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税收执法权的有效监督。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自律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不坚持原则,不依法决策,不依法监督,不依法查处,影响了基层干部公开、公正行使税收执法权。二是由于税务部门管理的特殊性,有些领导干部对上级监督鞭长莫及,与同级无利益关系不愿监督,对下级监督检查时发现了问题,也往往是嘴上说说、会上点点而已,不注重真查实究或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对税收执法监督不到位,使一些领导干部由小问题酿成大祸患,滑入了一条“违章-违纪-违法”的犯罪之路。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不抓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再多、再完善的制度也起不了作用。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各级税务部门制定了不少管理办法,如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些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实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致使对税收执法权监督乏力,导致个别干部纪律观念不强,执法行为失范。
(四)过程监督不到位。过程监督,是正确落实税收执法权的关键。但目前的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运行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一是当前的执法监督工作主要以聘请特邀或义务监督员、召开监督员会议、设置征求意见箱、向纳税人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来实现外部监督,再加之征纳双方利益关系的存在,来自于纳税人自发的、主动的监督十分缺乏,从而影响了对税收执法过程的监督。二是在内部监督上,监督仅仅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以及专门机关的监督,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的监督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还比较缺乏,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制度,监督的合力还未能真正形成。三是政策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形成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四是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日常考核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集中考核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五是税收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计算机未能全面介入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以机器管人、机器管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六是税收法律对执法权力的界限存在弹性和模糊化,税收执法权在实际执行中自由裁量过大。以偷税处罚为例,除追缴所偷税款和滞纳金外,并处以所偷税款50%以上五倍以下罚款。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处以0.5倍罚款还是五倍罚款,都属合法。这就影响了税务部门执法的规范性,同时也给执法监督带来了困难。
(五)责任追究不到位。实践证明,对税收执法权监督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对违法违纪者进行责任追究。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的要求,修订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强了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的力度还不够大,存在失之于宽,对发现的问题不按责任追究办法处理,有的对责任追究仅仅给予批评教育、扣发考核奖金等,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纪、党纪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心慈手软,使税收执法监督陷入形式主义,使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
二、影响税收执法权监督的主要原因
(一)对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不深不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高税务干部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各级税务部门通过狠抓行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大促进了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少数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教育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仍是干部执法行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对税务稽查、征收管理、税收处罚等重要执法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征管与稽查的信息反馈还不够通畅。个别税务干部钻“监管不到位”的空子,收人情税、关系税;还有个别干部在查出企业偷税问题后,搞权钱交易,搞“暗箱操作”,不征或少征税款。二是责任追究落实乏力。对税收执法监督的有效手段就是责任追究,但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还没有把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真正纳入考核范围进行量化考核和责任追究,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税法宣传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纳税人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四是外部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好。税务部门虽然每年都从社会上、纳税人和税务干部内部聘请了税风税纪监督员,但他们的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有的根本不履行职责,履行职责的往往只偏重于文明用语、服务态度等方面。而税务部门与他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召开座谈会,对真正依靠他们监督干部的执法行为,充分发挥其监督效能,还研究得不够。并且地方人大对税收执法监督还存在“盲区”。
(三)部分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是少数干部对业务知识掌握不深、不细、不精,政策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二是部分干部法律知识缺乏,对如何有效防范职务犯罪方面的法纪意识比较淡薄。三是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应付,马虎了事,往往造成执法行为不规范。
(四)执法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一是受“老好人”、“怕揭短”、“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好我好大家好”等传统人文意识的影响,使得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执法监督是“抓辫子”“找岔子”“不合群”,同别人过不去,这就从主观上使执法监督人员不愿从事执法监督工作,执法监督压根就难以深入、取得成效。二是由于现行体制和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当前各级对纪检、监察部门干部的配备考虑不够,执法监督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欠缺,计算机、摄像机、照像机等办案取证工具配置不全。同时,由于执法监督人员不是税收业务骨干或能手,税收执法实体和程序不是十分清楚和明确,也必然导致税收执法监督的手段乏力、监督形式单
一、监督工作缺位,这就从客观上使得执法监督工作难以规范。
三、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一是增强执法监督的法制意识。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树立地税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通过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和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追究等举措,不断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增强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共同防范执法风险。三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必须形成合力的意识。建立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制,形成“职责分明,岗责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打牢扎实的业务功底,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政策水平。二是要加强党纪政纪法规培训和警示教育,增强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免疫力”,使大家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慎独慎微慎行,从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三是要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构建共同防范网络,邀请他们定期宣讲党纪法规,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的干部就违纪违法易发环节进行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
(三)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强化税收执法权监督。一是分解执法权力,细化岗位职责。根据对税收执法监督的要求,结合《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修订职位说明书,合理配备干部,科学设置税务管理各个岗位,细化每个干部的岗位职责;明确监督实施的对象,量化考核指标,增强监督的可操作性;大力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分解职责权力,解决好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问题;修订相关税收法律制度,设定必要的税收执法复查程序,切实解决因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执法不公、税负不均的问题。二是深化征管改革,建立起分权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征、管、查“三分离”,推行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使权力得到合理分解配置,达到权力制衡,预防腐败现象发生。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监管体系。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统一的征管软件中,及时监控所有干部的执法行为,达到“机器管人”的目的。四是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力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考核,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在考核检查中,既要注意发现征、管、查之间监督制约不到位的问题,又要注意查处干部以权谋私的现象,通过考核质量的提高,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通过执法行为的规范,保证税收征管的强化。五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下决心推行“阳光办税”,把税收政策、定额核定、案件查处、办税程序、服务承诺、处罚标准、税(费)标准等一些带有实质性、敏感性的情况向社会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办税服务承诺制等制度,规范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职责,遏制税收征管中拖而不办、效率低下、以税谋私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税务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顺畅税收政策传递渠道,让全社会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六是加强税务稽查监督。围绕稽查本身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继续完善各项规范化制度,形成“选案不查案,查案不审案,审案不定案,定案不执行”相互制约的良好机制。把正常检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肃稽查纪律,进一步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严格税收执法程序,正确行使税务处罚权,彻底解决以补代罚和以罚代刑的问题。七是强化外部监督力度。要从纳税户各层次中聘请一批敢说真话的高素质人员为税风税纪监督员,并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多种途径,及时听取、了解干部执法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经常走访纪检、监察、公安、审计、政府等部门,了解干部的执法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事前监督。地方人大要增强税收执法监督的主体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结合政府、司法、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联动,全方位保证税收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四)严格推行责任追究,确保执法监督落到实处。对税收执法权运行中的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对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是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追究从严,才能奖罚分明。因此,必须以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为基础,以检查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依据,严格地对税收执法中出现过错的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一是把握好责任追究的“度”。要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不隐瞒、不护短的态度,真追实究,究责到位。做到处罚要有政策依据,不能严之无据,宽之无边。二是应将责任追究与奖励相结合,解决干事越多被追究的可能性越大的问题,要进一步细化过错责任行为及处罚标准,减少责任追究过程中操作上的弹性,使追究结果更加公平、公正。三是要将责任追究与公务员考核、评优推优等相结合,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干部有执法过错行为的,要取消年终评选先进和优秀公务员资格;单位负责人有执法过错行为的,本单位内不得评选为先进集体。四是要加强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纠,对违法违纪的干部要严惩不贷、一查到底,按照法律法规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确保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篇:城管执法权相关问题10.08
城管与其他部门管理权限相关问题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长沙县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以及《长沙县关于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方案》,长沙县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行使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公安交通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现就以上几方面的具体职责予以明确。
一、噪声污染方面
(一)属于城管执法职权的几种违法行为
1、在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
2、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的设备、设施超标排放噪声。
3、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取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4、文化娱乐场所排放的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此项职能已转交城乡建设执法大队行使。)
(二)不属于城管执法职权的几种违法行为
1、机动车辆、机动船舶、铁路机车不按规定使用声响装臵的,由公安机关、港务监督机构、铁路主管部门处理。
2、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的,由公安机关处理。
3、违反当地公安机关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处理。
4、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内娱乐活动时,未控制音量或者未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公安部门处理。
5、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未限制 1 作业时间,并未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公安部门处理。
麻将馆噪音不属于城管执法范围。
二、大气污染方面
属于城管执法职权的几种违法行为
1、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其气体的物质。
2、城区饮食服务行业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对饮食业单位油烟排放标准限值、检测等有专业性规定,同时也明确了饮食业单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证操作期间按要求运行,油烟无组织排放视同超标。因此,此类投诉应由城管执法部门处理。在餐饮单位未使用油烟净化设施的情况下,城管执法部门直接处理;在餐饮单位安装且使用了油烟净化设施的情况下,应转交环保部门检测,待出具专业检测材料,再由城管执法部门处罚。
小区内开餐馆等住改商行为属于民事纠纷,一般都未办理工商、卫生等相关证件,投诉转至工商、卫生部门。
3、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区域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沙石、灰土等物料。
三、水体污染方面
向水体倾倒、排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和废油、酸液、碱液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由城管部门处理。
四、城市规划方面
(一)属于城管执法职权的几种违法行为
1、在城市、镇规划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
2、在城市、镇规划区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
3、在城市、镇规划区临时建设工程超过批准使用期限不拆除
此类违法行为应由城管执法部门处理,但在办案过程中必须 规划部门出具《违法工程建设认定函》,再由城管部门根据认定函的具体处罚种类进行处罚。
(二)不属于城管执法职权的几种违法行为
1、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2、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五、公安交通方面
(一)车辆乱停乱放在人行道上(此项职权已由县相关会议明确转由公安部门处理)
(二)车辆乱停乱放在道路上由公安部门处理。
六、其他方面
(一)属于城管执法职权的违法行为:
1、占用公共用地或破坏绿化种植蔬菜
2、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
3、送殡时沿途鸣放鞭炮或者丢撒冥纸
(二)不属于城管执法职权的违法行为:
1、饲养宠物由公安部门管理
2、燃放鞭炮由公安部门管理
第五篇: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执法权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执法权
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中央综治办、“两院”、“两部”便赋予了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职责,社区矫正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社区矫正逐步成熟规范。但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执法权问题上,还存在不同认识及衔接问题,即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社区矫正,是工作主体不是执法主体,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因此工作主体没有执法权。对此我认为主要是未全面了解公安机关刑罚执行活动,以及正确理解社区矫正办法之精神,过渡阶段的主动协作配合问题。笔者就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是否具有执法权问题,谈点个人认识。
一、社区矫正背景。
社区矫正前非监禁刑罚执行监管状况,是公安机关依照刑法及刑诉法之规定,依法对法院判决、裁定或监狱、看守所经批准决定的监外执行罪犯施行刑罚执行,依法对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实行监督管理教育改造。具体的刑罚执行活动由县级公安机关遵照法律规定等组织实施,建立监外执行罪犯档案,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制,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敦促派出所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公安机关监督基层组织和单位协助与配合的监督管理模式。实际执行中,公安机关则将监外执行的罪犯作为重点人口进行管理,监外执行罪犯仅仅局限在接收、登记上,日常监督管理完全交给了基层组织和单位。公安机关刑罚执行职责,监管措施教育改造形同虚设。只是检查时应付一下,实际工作中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时有发生,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公安机关内部没有设置监外执行监督管理的专门机构,基层派出所干警均属兼职监管,包案干警更是兼顾附带。二是公安机关社会治安任务重压力大,刑事案件逐年飚升,各种政治性任务和中心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警力严重不足。监外执行监督管理摆不上议事日程。三是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监外执行罪犯都是经法院考量后,认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从宽处理。公安机关认为主要是抓现行,你违法我处理,你再犯罪我再重新抓人。日常监督管理实为纸上谈兵,监外执行罪犯教育改造、重新做人无从谈起。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由此催生了刑罚执行的改革,中国特色社区矫正作为新的刑罚执行方式出台,公安机关将监外执行罪犯的日常监督管理,移交给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监外执行罪犯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区矫正。
二、司法行政机关具有了刑罚执行的执法权。
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原本完全承担着监外执行罪犯监管改造任务,从判决执行开始到刑期届满结束,无一不是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都是依照刑法、刑诉法履行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责。但是公安机关职责履行的如何,实际监管情况是否满意,实际效果足以说明。因而诞生了新的试点办法—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应和谐社会的需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对监外执行罪犯人性化改造,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优越,进一步显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依照中央、“两院”、“两部”的相关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监外执行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则将监外执行罪犯移交给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区矫正,故称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为工作主体。我们可以看出,公安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其一部分执法权也随之交给了司法行政机关,日常监督管理执法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公安机关的部分刑罚执法活动改由司法行政机关执行。由此不难看出对监外执行罪犯刑罚执行的改革,公安机关的部分执法权由部分移交到完全移交给司法行政机关的趋势。现阶段,监外执行罪犯监督管理的执法,过去是一家,现在是两家共同执法,说明了司法行政机关具有刑罚执法权。其执法权的依据,是中央、“两院”、“两部”的授权,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监外执行罪犯监管上,都是部分拥有刑罚执法权,司法行政机关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刑罚执法权,乃是一种必然。不过眼下在刑法、刑诉法未更改之前,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具有局限性,只能依照相关规定行使部分执法权力,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还必须相互配合支持,保证过渡时期的刑罚执行和社区矫正正确施行,共同完成好监管教育改造任务,维护和谐社会稳定的秩序。
三、社区矫正活动即刑罚执行活动。
1、社区矫正职能。司法部制定下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乡镇的、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履行六项职能。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二是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三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四是组织相关社区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工作志愿者,对社区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五是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六是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工作。从这六项职能来看,很明显无一不是在执法,所述职能的依据是法律、政策等。社区矫正对象是在社区里的服刑人员,是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督管理就是刑罚执行的执法活动。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下,对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其目的就是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执法活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实质上就是一种强制性质的执法活动。考核奖惩是司法行政机关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奖惩的执法活动。
2、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日常监督管理中,总结了一条很有效的矫正工作经验,即“周听声、月见人、月汇报、月小结”。“周听声”就是每周矫正对象必须通过电话或手机,向矫正工作者报到,保持执法畅通,“月见人”就是矫正对象每月必须到基层司法所报到,保证监管执法到人。“月汇报”即矫正对象将自己一个月的活动情况,行为活动和思想活动向矫正工作组织书面汇报,保证监管执法活动不但是矫正对象的行为,而且要涉及其矫正对象的思想。“月小结”即每月对矫正对象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提高改造质量,保证刑罚执法目的。
3、集中教育学习是社区矫正中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将社区内所有矫正对象集中起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增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提高矫正对象的认知能力,使矫正对象学会从政治上思考问题,从伦理上认识问题,辨别善恶,分清是非。通过学习矫正工作者了解各个矫正对象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使其在集中学习中有所收获。在集中教育学习过程中,矫正对象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加深学习印象。矫正学习组织者,对学习好的进行表扬,对学习滞后的进行鼓励。通过集中学习的形式,把各自松散独立改造又相对集中起来,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改造。无论是时间性上,还是纪律上,以及学习内容上都是一次很好的训练教育。确实是一条非常好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矫正措施。
4、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是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矫正工作者具体负责实施,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劳动。有别于组织学习的形式,参加公益劳动非矫正对象自愿、情愿,而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组织下,在较宽松的非监禁环境下,认清自己的身份,为公益事业提供无偿报酬劳动,在被动情形下接受的特殊教育。在社会或家庭劳动,是为自身谋生的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则是自身对社会罪过的教育劳动。通过参加无偿报酬的公益劳动,促使矫正对象认识自己,认罪悔过,改过自新,增强矫正对象的自尊自信,更好的融入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提高矫正对象的个人责任心,家庭责任心,社会责任心。
四、奖惩是社区矫正刑罚执法活动最有效的保证措施。
社区矫正办法规定司法所的重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考察。针对不同类型的矫正对象采取不同管理教育措施,对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积极表现好的进行奖励,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加分,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矫正规定的,但未构成犯罪的,视情节轻重减分,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情节严重的,或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矫正对象服刑人员,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此重要职责完全说明,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的社区矫正组织具有奖励和惩处两项执法提请权,这两项执法提请权,必须由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提出,所提依据又必须有功或有过的事实。因此,对矫正对象进行奖励和惩处是一项很严肃的执法活动。刑罚执法的强制力,通过社区矫正奖惩措施体现,奖惩措施为社区矫正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