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和谐哲学
倡导和谐理念追求和谐发展
——浅谈和谐哲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善于用员工能够理解的方式同员工进行交流,言词坦率而诚恳不回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分歧和意见,倾听员工群众的呼声,以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留给员工的是感动力和影响力。
“当两个生意人总是意见一致的时候,其中一个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和谐文化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哲学思考。可以说,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尊重辩证法,讲求正确认识矛盾、积极化解矛盾。
马克思认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过程。而正确认识和不断化解工作矛盾,则是和谐环境的建设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关系普遍地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自身,而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过渡使得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不断呈现上升和前进。也就是说,斗争性(否
1定面)于同一性(肯定面)共同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斗争性不断打破平衡而打造新的平衡,同一性不仅承认“对立—矛盾”,而且有能力化解“对立—矛盾”。这种平衡的不断打破和不断建立,昭示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和谐。
辩证法是大智慧。敬重“对方”,在“相反相成”中实现“和解—和谐”,这正是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契机。视他者为敌,斩尽杀绝,最终是两败俱伤。弘扬和谐哲学,就是要敬重“对方”,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弘扬和谐哲学,不是模糊或取消矛盾,也不是不讲矛盾的斗争性,而是区别矛盾斗争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掌握不同的“火候”和“分寸”,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只见矛盾斗争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不见具体矛盾斗争的相对性,甚至只讲斗争性不讲统一性,搞“斗争崇拜”,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
辩证法是方法也是道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弘扬和谐哲学,就是善于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到统一性,看到它们怎样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目前我项目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别和利益上的冲突,存在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要用和谐的思维去认识,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从始至终贯之以和谐理念、和谐精
神,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企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以人为本,还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重在教育,养成即使是对犯有错误的同志,在给予相应的处罚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坚持协商和解。项目部内容出现的矛盾,都是工作上的矛盾,是可以和解的非对抗性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群众的监督,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人与人之间应以和为贵,互谅互让、友好相处。交流也是一种和谐。出现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协商和互谅,使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坚持实事求是。如实认识和反映矛盾,是什么矛盾就解决什么矛盾,“对事不对人”,矛盾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解决,不能夸大和炒作矛盾,导致矛盾升级。一时不能解决的矛盾,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坚持内心修养。如果说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支撑,那么社会和谐则是心理和谐的坚实保障。基本权利被尊重、现实利益被满足,对于人们的心理和谐至关重要。心理和谐还要靠修养。我国先圣重内心修养,养浩然之气,有
很多心得和教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乐观、豁达、宽容、与人为善的教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的品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是和谐理念、和谐哲学灌溉出来的精神之花。
——坚持重在建设。各种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靠建设来解决。处理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广开才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危难之中如磐石带来稳定,在困惑时送去仁慈宽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充满活力、企强工富、内和外顺、和而不同的局面,不断推动项目施工生产和全面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达成项目部)
第二篇:和谐人际关系(哲学分析)
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是指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要求和表现出来的协调得当的关系或融洽和睦的关系。它在形式或基本要求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共进的关系,而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一矛盾的解决,同时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来看,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和谐体现的是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
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此处可以联系视频内容)
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是通过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得以实现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不断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从而努力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处也可联系视频内容)
(若感觉内容不足,可加一段,专谈视频观感)
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就要有求同存异、相互谅解、不求全责备的宽广胸怀。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或脾气,也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创造,就会有风险,也就可能失败。然而,正是个性差异不同,优点和缺点相伴,成功和失败相随,才使人成为个人,才使创造变得格外可贵,才使整个社会既和谐又充满活力。因此,有个性、缺点、失败是正常,是真实。这并非放纵缺点或失败,而是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具备包容和宽容的胸怀,坚持“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的原则,以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有容乃大,我们常讲,大海所以壮阔,是因为她不拒涓涓细流;高山所以雄伟,是因为她不嫌细土;我们中华文化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它具有包容万物的精神和品格。其实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凡事斤斤计较,争个你死我活,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如果金要足赤,人要完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就会使人失去真实,使创造无从谈起,使社会大花园百花凋零。如果一心想抓人“辫子”,进而一棍子打死,这样的地方和单位就没有希望。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关爱宽容、团结进步。
第三篇: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黄、老”——我想大家都知道“黄”是谁,“黄”是黄帝,就是我们的开国祖先,是指的轩辕皇帝。他有一本经叫《阴符经》,334字,这本经不太流传,在唐朝的时候很有名,可是后来很少人提到这个《阴符经》。“老”就是老子李耳,他著了一本书叫《道德经》,这本书流传得很广。《道德经》里五千八百字都是老子的话,都是“老子说”。黄老哲学的精髓是什么?现在理解就是三点:
1、唯物论;
2、辩证法;
3、社会主义。黄老哲学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和”,有了“太和”,不论人际关系、社会、国家、企业和民族的形态都会是和谐的。
这个“老子说”很时髦,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也提到“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美国纽约时报作过一个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是《圣经》和《道德经》排在前两位。为什么黄老哲学这么受到世人的关注呢?这和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其理论对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历史上有“汉唐盛世”,“汉唐盛世”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汉朝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刘彻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文景之治”,唐朝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由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汉唐两个朝代当时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使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高。当时叫我们中国人“唐人”,世界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各国学者到中国留学,做生意,学习中国的管理方法,例如日本、韩国,其管理方法,机构的设置,文化等到目前为止,还到处保留着唐朝时遗迹。那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为什么能这样,当时统治者用的就是“黄老哲学”作为治国理论。所以说“黄老哲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样,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把这种文化带到了欧洲,当时别人都看不懂,于是拿给欧洲最有学问的人莱布尼兹看,他看了后对中国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他的继承者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受“黄老哲学”的深远影响,黑格尔当时用来治理德国,就在德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德国,德国之所以后来强盛了,全靠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的大圣人、大恩人,而且能轰动所有的青年,所以称黑格尔是德国青年的导师。为什么他能替德国立功呢?就是运用了老子学说中的辩证法!
那么,既然“黄老哲学”这么有名,他跟企业和谐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黄老哲学”中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现代意义就是人的躯体和精神是合一的,是不可分离的。不论是国家、企业、个人,都要有精神,否则是行尸走肉。企业精神是什么,他不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吗?精神也可以当魂魄,国有国魂,企业有企业的生命和文化,一个企业只知道挣钱,没有生命文化,那个企业是个死的企业,做不长的,做大了也得垮。
第二,“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是说在思想上要洗掉很多东西,拿现在这个电脑来说,你天天用完了以后,就要洗掉一些东西,删掉一些东西,有很多废掉的东西不要了,如果你不舍得删掉、洗掉的话,很多有用的东西进不来了,你再打开啊电脑死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掉了。电脑如此,我们的脑子也如此,天天要换新东西,天天“涤除”,删掉不要的东西,让新的东西可以进来,保持头脑的新鲜。强调了学习创新的重要性。
再说“天门开合,能无疵乎”。“天门”是什么?历代解老子的都有很多讲究,可是老子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人生。有人说天门是头顶上的一个门,叫做百会穴,百会穴是灵魂出入的地方,这么说就扯远了,扯玄了,什么灵魂出入呢?“天门”是嘴巴,开五脏的门户。鬼谷子说嘴巴可以吃,不可以说,你多吃一点没关系,不要多说,多说就糟糕了。老子一直强调一个人说话要很小心,“言善信”,说话要有信用,不多说,说出来的话肯定做到,绝对不去乱答应别人,不要轻诺寡信。“无疵乎”,就是退一步,你保守点,不要讲大话,做人要脚踏实地。
最后一句是“明白事达,能无知乎”,明白事理,通人情,四面八方都要能顾得到,你能够没有知识么!学识不够是不行的,所以要学。所以,强调了学习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总之,“黄老哲学”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以上几句话概括了我们作为企业,作为企业中的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不应该提倡什么。讲到了企业文化、企业学习、企业创新、作为企业中的人的做人之道。这些做好了,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企业就能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企业和谐发展这一主题目标就会实现,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一切。
最后,用老子 “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这句话奉献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努力,围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共同合奏四大乐章,实施四新战略,再铸企业辉煌。
以上是本人通过学习,对企业和谐发展的一点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四篇: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浅谈黄老哲学与企业和谐
“黄、老”——我想大家都知道“黄”是谁,“黄”是黄帝,就是我们的开国祖先,是指的轩辕皇帝。他有一本经叫《阴符经》,334字,这本经不太流传,在唐朝的时候很有名,可是后来很少人提到这个《阴符经》。“老”就是老子李耳,他著了一本书叫《道德经》,这本书流传得
很广。《道德经》里五千八百字都是老子的话,都是“老子说”。黄老哲学的精髓是什么?现在理解就是三点:
1、唯物论;
2、辩证法;
3、社会主义。黄老哲学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和”,有了“太和”,不论人际关系、社会、国家、企业和民族的形态都会是和谐的。
这个“老子说”很时髦,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也提到“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美国纽约时报作过一个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是《圣经》和《道德经》排在前两位。为什么黄老哲学这么受到世人的关注呢?这和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其理论对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历史上有“汉唐盛世”,“汉唐盛世”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汉朝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刘彻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文景之治”,唐朝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叫“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由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汉唐两个朝代当时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使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高。当时叫我们中国人“唐人”,世界各国学者到中国留学,做生意,学习中国的管理方法,例如日本、韩国,其管理方法,机构的设置,文化等到目前为止,还到处保留着唐朝时遗迹。那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美国在世界的地位,为什么能这样,当时统治者用的就是“黄老哲学”作为治国理论。所以说“黄老哲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样,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把这种文化带到了欧洲,当时别人都看不懂,于是拿给欧洲最有学问的人莱布尼兹看,他看了后对中国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他的继承者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受“黄老哲学”的深远影响,黑格尔当时用来治理德国,就在德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德国,德国之所以后来强盛了,全靠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的大圣人、大恩人,而且能轰动所有的青年,所以称黑格尔是德国青年的导师。为什么他能替德国立功呢?就是运用了老子学说中的辩证法!
那么,既然“黄老哲学”这么有名,他跟企业和谐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黄老哲学”中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现代意义就是人的躯体和精神是合一的,是不可分离的。不论是国家、企业、个人,都要有精神,否则是行尸走肉。企业精神是什么,他不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吗?精神也可以当魂魄,国有国魂,企业有企业的生命和文化,一个企业只知道挣钱,没有生命文化,那个企业是个死的企业,做不长的,做大了也得垮。
第二,“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是说在思想上要洗掉很多东西,拿现在这个电脑来说,你天天用完了以后,就要洗掉一些东西,删掉一些东西,有很多废掉的东西不要了,如果你不舍得删掉、洗掉的话,很多有用的东西进不来了,你再打开啊电脑死掉了。电脑如此,我们的脑子也如此,天天要换新东西,天天“涤除”,删掉不要的东西,让新的东西可以进来,保持头脑的新鲜。强调了学习创新的重要性。
再说“天门开合,能无疵乎”。“天门”是什么?历代解老子的都有很多讲究,可是老子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人生。有人说天门是头顶上的一个门,叫做百会穴,百会穴是灵魂出入的地方,这么说就扯远了,扯玄了,什么灵魂出入呢?“天门”是嘴巴,开五脏的门户。鬼谷子说嘴巴可以吃,不可以说,你多吃一点没关系,不要多说,多说就糟糕了。老子一直强调一个人说话要很小心,“言善信”,说话要有信用,不多说,说出来的话肯定做到,绝对不去乱答应别人,不要轻诺寡信。“无疵乎”,就是退一步,你保守点,不要讲大话,做人要脚踏实地。好范文版权所有
最后一句是“明白事达,能无知乎”,明白事理,通人情,四面八方都要能顾得到,你能够没有知识么!学识不够是不行的,所以要学。所以,强调了学习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总之,“黄老哲学”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以上几句话概括了我们作为企业,作为企业中的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不应该提倡什么。讲到了企业文化、企业学习、企业创新、作为企业中的人的做人之道。这些做好了,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企业就能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企业和谐发展这一主题目标就会实现,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一切。
最后,用老子“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这句话奉献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努力,围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共同合奏四大乐章,实施四新战略,再铸企业辉煌。
以上是本人通过学习,对企业和谐发展的一点粗浅认
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五篇:关于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的哲学思考范文
关于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的哲学思考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 唐双宁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团结。团结是领导班子建设的生命,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重要的政治原则。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领导班子要实现团结和谐,需从哲学思想、文化理念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入手。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实际,对如何促进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做了一些思考。
科学运用哲学思维
自觉维护班子和谐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客观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领导班子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矛盾规律,是构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一个十分重要问题。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学会换位思考。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今天取得的所有成功,无不得益于坚持了实事求是。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因为有时候信息不对称,有时候看问题角度不同,也就很容易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坚持实事求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人有时光觉得自己对,但往往换位思考后就会发现别人也有道理。学会换位思考,体现的是一种清醒,一种觉悟。人无完人,谁都有长处,谁也都有短处。毛主席讲自己是“三七开”,小平同志讲他是维吾尔族姑娘,辫子一抓一大把,连马克思的手稿都是改了又改。所以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从正面、反面、侧面来看;要学会长远地考虑问题,从昨天、今天、明天来看。
二是懂得矛盾依存,为人襟怀坦荡。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各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班子成员一方心中有事、疑心,对方必然也有事、疑心;如果一方不当回事儿,时间长了,对方必然也不当回事儿。你心地“光明”了,别人心地也“光明”了。你心地“灰暗”,在你眼中别人难免也心地“灰暗”。古时有个“齐人失斧”的故事,是说齐国有个人斧头不见了,怀疑是邻居偷的,无论怎么看都觉得邻居鬼鬼祟祟,形迹可疑。后来,斧子在自家院子里找到了,再看邻居的一举一动,就不可疑了。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齐人失斧”的事不算少。所以,班子成员共事,心地敞亮非常重要。
三是懂得矛盾主次,善抓主要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是在诸多矛盾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抗日战争中,反抗日本侵略是主要矛盾,所以国共要合作;解放战争中,夺取政权是主要矛盾,所以全党高度团结;“文革”后,实现现代化是主要矛盾,所以中央提出要“团结一致向前看”;改革开放到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应是主要矛盾,所以要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大家都要围绕这个大目标团结合作,开展工作。不考虑这个大目标,在小事上争来争去,对大局不利,对个人也不利。
四是懂得矛盾转化,适应角色转换。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重属性,矛盾的双方无不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转化,难到极处就是易,易到极处也会出现难。既然矛盾转化,心态也要跟着转化。我刚到光大时用一副对联,形容自己从机关到企业工作的心态转变:“在机关,昂首挺胸当公仆,否则没有权威;到企业,猫腰低头做主人,不然哪来钱赚”。我那时是调侃,只是“知易”,实际并没有完全适应这个“转化”。但几年来,我已经逐渐“行易”了,逐渐适应这个“转化”了。做好角色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定位,是每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必须懂得矛盾的转化,立足所处的环境和岗位,在实践中感悟,潜心修炼,不断校正、定位好自己。
五是学会“妥协哲学”,彼此实现双赢。“妥协”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对于“非对抗性矛盾”,各让一点才会把事办成,才能团结和睦。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宽六尺、长约百米的小巷,称“六尺巷”。相传康熙年间,一叶姓人家与当朝宰相张英家因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官司打到县衙。张家管家函告张英,希望相爷能关照一下。谁知张英看信后,却批了一首诗寄回,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看信罢,立即吩咐让出三尺。叶家见张家让出三尺,遂也让出三尺。于是留下了今天的“六尺巷”。这里,“让他三尺”就是“妥协”。这一妥协不仅使张英的这首诗传为佳话,还为后人留下一条名街“六尺巷”。所以,维护班子团结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讲究灵活性。在非原则问题上要有涵养,要掌握让步和妥协的艺术,要能大度容人,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让”也就是“得”。
践行和谐文化理念
营造班子团结氛围
一是顾全大局,关照整体。班子成员要扬长避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舟共济。不同舟共济就会翻船,对谁都不利。要大力倡导弘扬“周恩来精神”。我认为“周恩来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精神”是党史党建领域研究的课题,博大精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周恩来同志始终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有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说、就做,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不说、不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个人荣辱置于身外。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他堪称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二是“德法并重”,以德为本。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制度再严厉也管不住心,教化可以管住心。这是有道理的。我国儒家的“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其理论和实践在正、反两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们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德法并重”,则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德法分离”,则社会动荡,乱象横生。我提出我们治理金融企业关键是五个字,“叶、枝、干、根、土”。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宏观环境是土壤。这五个字中,最根本的还是“根”。所以,我认为治国治企都要“德法并重”,在依法治企的同时,还要以德治企,根本还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运用“团结—批评—团结”方式,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非主观故意的,不能不教而诛,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实行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大家心情舒畅,干劲更足。
三是和而不同,出以公心。由于角度不同,工作中产生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什么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曾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斯隆的决策方式颇发人深思。有一次,斯隆主持会议讨论一项决策,会上没有任何争议。斯隆站起来一脸严肃地说:“现在宣布休会,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听到剧烈的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这样,我们才可能得到对这项决策的真正了解。”由此可见,工作意见不一致并不等于不团结、不和睦,相反还有利于把事情办得更周全。所以,在工作中,不要怕意见有分歧,关键看是不是出以公心。只要是出以公心,不论其个性如何,无论看问题的角度如何,都应该是受到鼓励的。
四是司职补台,形成合力。班子成员要各自定好自己的位,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台。作为一把手,特别要做到“六事”,即“谋事、任事、担事、容事、处事、息事”。谋事就是抓方向,谋大事;任事就是敢断事,包括会用人;担事就是敢担当,勇于负责;容事就是要有度量;处事就是在复杂环境下,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息事就是能够化解各种矛盾。班子间的合作就像一头大蒜,最有用的是蒜瓣,供人食用;最没有用的是“蒜柱”,不能食用。但没有“蒜柱”,就凝聚不了“蒜瓣”。“蒜柱”又是管方向的,它向上长,“蒜瓣”跟着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把手就是“蒜柱”,应当带头维护团结,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民主作风感召人,为班子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从而共同奏好“协作曲”,努力下活“一盘棋”。
五是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中国文化的优势是儒道互补。孔子是境界大师,老子是智慧大师。无儒无境界,无道无智慧。老子终其一生就写了一篇《道德经》,但两千多年不朽,其核心就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既然“顺其自然”,就要明白“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乃大勇也”的道理。处之泰然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提倡这种心境,铸造这种心境,深植于心,并常践于行。人生如棋。识棋理、懂布局,下棋方可获得胜机;知进退、明得失,人生才能从容自如。心境淡泊自守、乐观旷达,才是一种大智慧。
强化自身心性修炼
提高班子和谐质量
一是“大智若愚”。有一个“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故事:初宋太宗拟任吕端为宰相时,有人非议说“端为人糊涂”,太宗却答道“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大略不问其短,有厚德不非小疵”,团结帮助,用其所长,抑其所短,是每个领导干部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胸襟宽窄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事相连,事由人为,容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容人。“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在志同道合前提下,班子成员彼此间的友谊和谅解比什么都重要。只有相互包容,和谐共事,才能干大事,干成事。
二是心胸豁达。茫茫宇宙,小小寰球如一粒微尘,何况人乎?人要心胸豁达,宰相肚里能撑船,才能共事。延安整风以后召开“七大”进行选举,毛主席力主将王明选为中央委员。薄一波同志回忆,选举之后,毛主席不放心,就在旁边看计票,直到王明的选票过了半数才出去抽烟去了。当然,后来王明性质变化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当时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反映了毛主席在用人问题上的心胸。“孤则易折,众则难摧”。老一代人经常教导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这在今天依然适用且十分重要。
三是认识“零平衡定律”。我认为世界上最终什么都是平衡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平衡的,质子和电子是平衡的,权力利益同责任困难也是平衡的。现在不是讲幸福指数吗?其实加权平均汇总下来都差不多。“地球是一个圆形,终点就是起点”。同样站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上,有人往西看,哀叹旧的一天就要过去;有人往东看,欢呼新的一天就要来临。就看你自己怎么看。一切过不去都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过不去,什么都过不去;自己过得去,什么都过得去。对待周围的环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周围的事“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
四是学会等待(忍耐)。毛主席说过,胜利“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勾践曾卧薪尝胆,食吴王粪便,为夫差驾车,用“忍”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文革”中“四人帮”捣乱,叶剑英曾说过“投鼠忌器”的话,就是要“忍耐”;彭真受迫害被关押,1975年允许家属探望,他在家属手心上写了一个字,也是“忍”。人说“忍”是心字上面一把刀,能放住这把刀,才能成事。在主客观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忍耐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面对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自我约束的克制力,坚韧的容忍力,刚毅顽强的坚持力。无数实践证明,能不能办成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你能不能忍耐。
五是知足常乐。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八九。有一幅画,是一个骑驴者,看见坐车者,同人家比,就心情不好;后来看见一个步行者,心情就好了。老子说得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并能做到知足的人,其心胸才能宽广,情感才能崇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知足才能保持一份廉洁从政的心境,拥有一个从容的人生。
六是多点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主席曾坦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读书,可使人聪明睿智,给人无穷力量,让人理想远大。人的物质生命总是要结束的,但精神生命是可以“万岁”的,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多点爱好,爱好高雅,可以纯洁心灵,抵制邪恶,陶冶情操,悠然自得,喜人悦己,使物质生命更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