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骨科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1.骨科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1)病人返回病房从平车搬运至床上时,注意保护病人的体位及各种引流管;
(2)观察四肢的感觉活动,手术肢体的温度、血运情况,如发现异常已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脊柱手术平卧6小时后可轴线翻身,肢体手术者患肢抬高,应高于心脏,以利于静脉
回流,减少肿胀;
(4)疼痛是根据病情予适量镇痛剂,以缓解疼痛;
(5)术后病人可枕软枕(腰麻除外),6—8小时可少量饮水以促进肠蠕动,加快排气,排
气后可进流食;
(6)观察伤口引流的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可拔
除伤口引流管;
(7)病人如装有PCA,应将其放置在可及的地方以便使用,返回病房后立即使用一次,其
镇痛效果更好;
(8)如装有自体血回输器装置,应在10小时之内将血回输完毕;
(9)颈部手术7日拆线,其他12—14日内拆线;
(10)出院指导:①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②保持良好心境,有利于康复;③修养环
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④注意预防外伤;⑤定期门诊复查。
2.骨牵引病人的常规护理?
(1)严密观察患肢血循及其活动情况,观察内容包括: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桡动脉或足动脉的搏动和指端的活动;
(2)保持有效的牵引,根据病人牵引的部位抬高床头或床尾,以保持牵引力和体重的平衡;
(3)牵引时要保持病人处于正确的牵引体位;
(4)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不可随意增减;
(5)骨牵引病人要保持针孔处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牵引处不需盖任何敷料,每日滴75%酒精两次;
(6)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7)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3.简述石膏病人的护理措施?
(1)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流及淋巴液的回流;
(2)严密观察固定肢体末端雪循,发现肿胀、麻木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未干时应用手掌托,禁用手握,以免在石膏上形成凹陷,对肢体形成局限性压疮;
(4)随时听取病人主诉,如石膏内某一点疼痛,应及时检查处理,切不可忽视,以免发生局部坏死;
(5)用嗅觉进行观察,如有腐臭味,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石膏内有伤口者,应及时观察渗血情况,为明确伤口是否继续渗血,应在石膏上沿血迹做一标记,并不断观察;
(7)解除局部压力,可在局部开窗;
(8)鼓励病人做石膏内的肌肉收缩运动,预防肌肉萎缩,若病情允许可下床活动;
(9)禁止使用硬物抓挠石膏内皮肤,以防皮肤损伤;
(10)保持石膏的整洁,避免污染,严重污染者应及时更换石膏;
(11)石膏拆除时可做肌肉按摩,并加强功能锻炼。
第二篇:骨科病人的术后护理
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症状的护理
王婷
(宁夏银川国龙医院骨科 银川 750004)[摘要] 目的 综述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的症状的护理方法 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技术,解决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的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对于术后病人有重要意义结论 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关键词]骨科病人;护理技术;术后疼痛
手术是骨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科病人术后常见表现包括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病人大多起病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关的疾病知识,住院期间需要协助其生活护理及培养自理能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相应术后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护理对策及其取得的良好的临床效果,表明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应用, 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1术后疼痛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镇痛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方式,对术后镇痛的高度重视是近十年来麻醉学和外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更新。患者对于术后镇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良好的术后镇痛护理方式成为重要的医学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变化.整体化和个性化镇痛护理成为镇痛护理的新模式回[2]。
1.1疼痛的正确评估 评估方法: 临床上通常使用文字描述评分法(VSD)是把一直线等分成5份,每个点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疼;:1:微疼;2:中度疼痛;3:重度疼痛;4: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患者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要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评估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规律及伴随的症状和诱因,观察疼痛过程中患者的表情动作声音以及饮食睡眠情况 客观准确评估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让患者的疼痛及时得到缓解。
1.2疼痛的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 疼痛能增加不良的情绪,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讲解有 关疼痛的知识,在交谈中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和信任,同时倾听患者的主诉,认可其疼痛感受 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多陪伴患者,稳定其情绪,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心理生理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患者疼痛阈值。
1.2.2对症护理(1)炎症性疼痛: 按医嘱予以消炎消肿止痛等治疗,若炎症已成脓肿时,要及时切开排脓或冲洗,同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2)创伤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是受伤部位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移动时疼痛加剧,要及时进行外固定,限制活动,减轻疼痛,如四肢发生骨折时,要正确实施牵引或石膏外固定,并予以抬高患肢,可得到缓解。(2)组织急性缺血引起的疼痛:立即查找导致缺血的原因,及时处理,如牵引不当,石膏外固定过紧所致的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受损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解除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绷带,调整牵引装置,必要时作切开减压,及时改善组织缺
氧缺血而减轻疼痛。(3)神经性疼痛: 掌握患者的疼痛特点,帮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消炎营养神经止痛治疗的同时,配合理疗康复治疗,解除神经压迫,治疗效果较佳。
1.2.3止痛措施(1)物理疗法: 应用冷热疗法减轻肢体局部疼痛,如组织急性扭伤,应先用冷敷,伤后方可用热敷,要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2)药物镇痛: 此法是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通常采取预防性用药,口服塞来昔布0.2g,每12h一次。1.2.4合理用药 尽量早用止痛药 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预防疼痛的发生或防止它的加重 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也可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身体松弛疗法、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这不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药的用药 量减少,有效时间延长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 患者往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麻醉药易上瘾药物的副作用大以及会延迟切口愈合而拒绝使用,护士应耐心解释,让患者改变观念,解除其不必要的顾虑,顺利配合治疗。2.术后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滞留肠内时间过久,导致大便干硬、排便困难或3 d未排大便者[3]。是骨科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一般为50%-70%,也有报道认为发生率为 90.7%[4],便秘的发生给患者的进食、睡眠及康复带来诸多不利影响。2.1引起便秘的相关因素
2.1.1卧床因素 体位可影响消化系统动力,立位或半卧位有助于排空胃内容物[5],只有饭后走动的患者,进食才能引起直肠或结肠的集团运动,而患者长时间的卧床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骨科卧床患者多为下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由于创伤和手术的原因,患者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加上使用镇痛泵,使患者肠粘膜应激性减弱,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而引起便秘,有文献将此种便秘称为张力减退性便秘[6]。2.1.2心理因素 骨科患者大部分为外伤所致,患者无思想准备,突然受到创伤,产生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的心理,引起肾上腺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受抑,使胃肠道动力功能减弱,导致横结肠以下肠管发生痉挛,粪便通过困难,并伴有阵发性腹痛,这些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互为因果,从而引起便秘,有文献将在此种情况下发生的便秘称为紧张性便秘[6]。
2.1.3排便习惯及环境的改变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排便是有规律的,并必须在固定的场所进行,而对于骨科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均是急诊入院,未做床上排便训练,加上术后制动时间较长,排便方式发生改变,大多数人不习惯在床上排便,为了减少排便次数而减少饮食及水的摄入,从而抑制正常的便意,产生便秘。
2.1.4术后进食时间 术后进食时间是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的患者及个别医护人员误认为术后由于麻醉作用的影响,早进食患者易发生腹胀,因此进食、进水时间应在6 h的基础上再度推后,从而影响了患者的食欲与胃肠功能的恢复。2.1.5饮食种类不合理 有文献报道,食物的容量、颗粒大小、形状、渗透压、热卡及组成成分的不同,对消化系统的动力有不同的影响。适当的容量可刺激近端胃壁松驰,远端胃壁蠕动,与体液等渗的液体排空最快,脂肪类食物可严重影响胃排空,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有助于增加胃动力,预防便秘的发生。骨折或骨科手术后,人们受一般的饮食观念影响,家属过多的给患者进食一些高蛋白、高脂肪、较油腻的汤类,注重肉食类 及蛋奶类食物的摄人而忽略了蔬菜水果的摄人,从而加重了 胃肠道的负担,使患者出现便秘。
2.1.6知识缺乏 许多患者及家属认为便秘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便秘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不良后果缺乏了解。有调查表明,只有7.2%的患者比较了解便秘的相关知识。2.1.7神经因素 脊椎骨折、骨盆骨折患者,骨折累及到神经,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肠
蠕动减慢或消失,排便无力,从而导致便秘。
2.1.8疼痛因素 创伤、疾病的初始原因或手术,对患者都是一种不同程度的损伤,身体任何部位受到严重创伤产生疼痛时,胃肠道的蠕动和吸收都将受到抑制,从而产生便秘。骨科卧床患者大部是经历了创伤或手术的患者。
2.1.9药物因素 骨折后患者应用的某些药物常有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毒副作用,如环丙沙星、氟奎诺酮类药物等,导致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引起便秘[7]。吗啡类止痛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使大脑对正常排便反射引起的感觉刺激反应迟钝而导致便秘 2.2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对策 2.2.1加强心理护理,减轻紧张情绪 骨折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来源,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对于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护士要对其发生便秘的可能性进行及时评估,对患者的感受、经历要表示同情,对患者的生活给予照顾及帮助,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避免抑制排便,使患者认识到调整生理节奏、稳重情绪,可以消除不良症状。
2.2.2注意术后饮食恢复的时间 术后早期进食是预防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关键。按照早期手术每天所需的能量计算,每天供主食量为150-250g[8],如果术后
绪悲观、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14]。3.1.4当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痛苦煎熬之后,不得不承认伤残的事实,病人会产生依赖性,认为伤残就不能独立生活,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替代,不肯
进行艰苦的康复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14]。3.2心理康复的护理方法
3.2.1护士的个人修养 护士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技巧和和蔼可亲的态度,饱满的精神面貌,娴熟、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它不但可以 提高病人的情绪,而且还可增加病人康复的自信心。
3.2.2科学的康复手段 对病人进行有关康复知识教育,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自己的伤、病、残程度,树立实事求是、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及时有效地指导病人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质愈合,减少和避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3.2.3把心理护理渗透到临床的治疗工作中去 骨科病人的各项操作,如换药、复位、肌注、静脉注射、手术等都会增加病人的许多痛苦,加上生活不便、伤口疼痛,会使病、害怕接受治疗,尤其是长时间连续的静脉滴注,使他们更加难以忍受。因此,护士要与患者多谈心,多交流,使病人了解治疗的目的、意义。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动作必须轻柔、熟练、细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动作,减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
3.2.4尊重病人的人格 对待畸形、残疾者,不可鄙视。护理中不可表现出厌烦、嫌弃、反感或采取生硬的态度。要耐心解释、劝说,和他们聊天,谈家庭、孩子、生活、理想,介绍有成就的伤残人事迹,使他们消除自卑情绪,敢于面对现实,参加社会活动,感觉到自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甚至超过正常人,以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2.5善于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每个病人都会因疾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同一种疾病也会因病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经常深入病房与病人交谈,通过语言交流来掌握他们的内心活动及需求,从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同时提供实际帮助。对情绪和表现反常的病人要加强警惕,千万不可忽视,以防发生意外事故。3.2.6应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促进心理康复:当病人进入肢体康复训练时,护士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对训练中笨拙的动作不可指责,不要急躁,应循序渐进,多给予鼓励、表扬,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能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打消顾虑,增加自信心,从而使病人在一种平静的心态下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4.结论
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技术,解决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的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病人的情绪,主动投入到肢体康复训练中,将可能发生的致残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病人早日重返社会,自食其力,成为能服务社会的人,是骨科术后治疗和护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广秀.胸腰椎前路的手术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5):835-836.
[2]吴丹燕,陈楚琴,郭丹铃等.胸腰椎前路的手术护理配合[J].现代医院,2007.7(2):66-67.
[3]殷凯生,殷民生.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l.[4]黄明珠,魏泽庆.三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IcU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I,26(4):28.
[5] 曾晓颖,谢之芳,李秀松.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感染[J].上海
第三篇: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护理要点】
1.护理评估
⑴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术中出血、输血和补液等情况。⑵生命体征、切口状况、引流管/引流物等情况。2.一般护理
⑴与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做好床边交接工作。
⑵根据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正确安置病人的卧位。全身麻醉尚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椎管内麻醉者,取平卧位6~8小时;局部麻醉者,可视手术和病人需求安置体位。
⑶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注意保暖。3.根据手术大小和病情情况,定时监测生命体征。
4.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及局部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若敷料有渗血、渗液或污染,应及时更换。5.疼痛护理
⑴ 正确评估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和速度,一般术后24小时内疼痛最为剧烈,2~3天后逐渐缓解。若疼痛呈持续性或减轻后再次加剧,应警惕切口感染的可能。⑵ 有效减轻或缓解病人疼痛。如妥善固定引流,防止牵拉痛;翻身、深呼吸或咳嗽时,按压切口部位,减轻震动性疼痛;指导病人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遵医嘱及时应用止痛药等。
6.发热护理 手术后病人的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并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协助病人及时更换潮湿衣裤等。7.饮食护理 视手术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术后恢复饮食时间。
⑴ 非消化道手术:局部麻醉后,根据病人需求进食;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麻醉术后6小时,病人清醒,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合适可开始进食。
⑵ 消化道手术:手术后48~72小时禁食,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胃管拔除后,开始进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食。
8.活动
术后非制动病人应早期下床活动;活动应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人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一般术后1~2天,开始床上活动,术后3~4天离床活动。
9.引流管道护理
根据不同的需要,术中可在切口、体腔和空腔内脏器管内放置各种类型的引流物。⑴ 留置多根引流管者,应区分引流管的引流部位和作用,做好标记并妥善固定。位置不可过低或过高,避免引流管移位、脱出,防止逆行感染。如胸腔引流管的位置不能高于插管入口处的平面;脑室引流管有脑脊液引流时,常抬高引流管位置,切勿过高或过低,以免出现引流不畅或引流过度而致低颅压、抽搐和继发出血等。
⑵ 定时挤压引流管,检查管道有无堵塞或扭曲,保持引流畅通。换药时,协助医生将暴露在体外的管道妥善固定,以防滑入体腔或脱出。若引流不畅,应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协助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⑶ 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变化。及时倾倒引流袋内的液体,以免因引流道过重掉落导致引流管脱出。对意识不清醒的病人,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防止意外拔管。⑷ 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无菌,长期置管的病人,定期更换引流袋或负压吸引器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胃管除外)。
⑸ 对于负压引流管,应观察并调整压力,保证引流治疗效果,如乳腺引流负压吸引管。
⑹ 观察引流管处伤口情况,观察周围皮肤有无法红、疼痛、肿胀及渗血渗液等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持局部清洁,渗液多时,以及时更换敷料。⑺ 熟悉不同引流管的拔管指征,做好健康教育。一般切口胶片引流在术后1~2日拔除,烟卷引流在术后4~7日拔除。
⑻ 指导病人取合适体位,病人翻身、活动时,应避免牵拉过度而致引流管脱出。
【健康指导】
1.2.3.4.指导病人合理摄入含有足够能量、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均衡饮食。劳逸结合,适量活动。一般术后6周内不宜做重体力工作。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切口局部拆线后,用无菌纱布覆盖1~2天。若为开放性伤口出院者,应遵医嘱定期更换敷料。
5.病人出院后若出现切口引流物有异味、切口红肿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6.一般手术病人于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肿瘤病人应于术后2~4周到门诊随访。
第四篇:术后病人护理
患者病情平稳后停监测并由监护室转入病房后的护理重点 病情观察:此期病人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除按医嘱测量生命体征外,若病人感到不适应随时测量,观察伤口情况,各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等情况,并注意观察患者的排泄情况包括排气排便及排泄物的性质量等。
活动: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增加活动量,如无禁忌此期病人要完成由床上活动向下地活动过度,要遵循三个三分钟原则,从床上坐起三分钟,床边坐双腿自然下垂三分钟,最后慢慢站起三分钟,此过程首先要安置好各个管路,患者下地时要取下吸氧管,固定好胃管必要时取下胃肠减压器,摘下腹部各个引流管避免牵拉脱出,告知家属引流管不可高于引流管口避免引流液反流,输液管不可过低,墨菲氏滴壶不可倒置,保持夜路通畅。要时刻关注患者主诉及患者情况,如有异常或是不适主诉要及时停止。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原地踏步,床周活动,病房内活动逐渐过渡,以病人能耐受为宜,要时刻警惕跌倒坠床脱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安全:随着病人活动量的增加能量消耗也随之增加,如患者仍不能进食,切不可强行活动避免低血糖发生意外,告知患者各个管路的重要性,及必要的固定措施防止脱管的发生。病人由于禁食手术创伤及伤口疼痛活动时要有必要的看护协助,以防意外发生。鞋子要防滑,移除障碍物等。
饮食:
术后进食时间安排
胃肠减压期间禁食水,排气排便后
第1步拔胃管:术后禁食水2-3天,待肠蠕动功能恢复后,由医生视病情拔出胃管。
第2步饮水:可饮少量水,每次4-5汤匙,每1-2小时1次。第3步流食:进水后无肠道反应,第4天适量流质饮食,每次50-80ml,每2小时1次。
第4步增加流食量;第5天流质饮食增加量,每次100-150ml,每3小时1次。
第5步半流食:进流质饮食后无肠道反应,第5-6天开始给半流质饮食2-3天。
第6步软食:第8-9天可变为软食,每日需5次进餐。第7步普食:第10天可给普通软食。
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与适当的食物摄入。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肉汤、果汁、藕粉等。半流食至软食是:粥类食品在米量上逐渐增加的过程,同时蔬菜类食品需切成小块煮烂。
流食:稠米汤,藕粉,杏仁茶,过萝麦片粥;蒸蛋羹,蛋花汤,肉汤冲鸡蛋,牛奶冲鸡蛋;各种牛奶及奶制品----奶酪,杏仁豆腐、酸奶、冰淇淋、可可牛奶,牛奶冲藕粉;豆浆、过萝豆汤;菜水,过萝菜汤,西红柿汁;鲜果汁,煮果子水,果茶,果冻;清鸡汤,清肉汤,肝汤等。
半流质食物有:肉末粥,碎菜粥,蛋花粥,面条汤,面片汤,馄饨,面包;蒸蛋羹,蛋花汤,卧鸡蛋;嫩豆腐,豆腐脑;果汁,果泥,果冻;西瓜,熟香蕉;菜泥,菜汁,嫩碎菜叶;各种肉汤,肉末,鱼片等。
软食是食物碎、烂、软,易消化、易咀嚼,如软饭、面条、切碎煮熟的肉、菜等。
术后早期活动根据每个人的耐受情况,确定活动的时间、范围、强度,并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护理指导。
2.1手术当日患者回病房(全麻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让患者做胸式呼吸,定时做深呼吸,30 min 1次,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咳痰,咳嗽时注意按压好伤口,如痰液黏稠者,可做雾化吸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指导患者做四肢活动,握拳,放松连续1 min,接着协助做上肢的伸屈,旋转运动,然后再做下肢的伸屈外展,内翻运动,时间5~10 min,并督促协助患者2 h翻身一次,翻身时可垫软枕,使其舒适安全,6 h后改为半卧位。2.2术后第1天:早晨扶患者坐起,让其自行刷牙,洗脸,并给予拍背,进行四肢的主动活动,补液完后,协助患者从半卧位移坐在床边,双下肢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和伸屈运动以及脚的上下伸屈,然后双脚放在地面或脚凳上坐10~20 min,当患者垂坐时,护士要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及坐起后的反应。2.3术后第2天:早晨让患者坐起,慢慢移至床边,扶患者下床,在床旁凳上坐5 min,然后扶床沿来回走一圈,再在凳上坐5 min,最后上床休息,下午可让患者自行下床,然后搀扶在室内走一圈,休息片刻后再自行走一圈,活动时间为15 min,活动时在护士的注视下,让患者穿好衣服,避免受凉。
2.4术后第3天:可让患者自行下床室内活动后到室外,如阳台、走廊等。
第五篇:骨科术后护理常规
骨一科病人术后一般健康教育
一、术后卧位注意事项及早期活动的意义和方法
(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平卧时保持患肢外展30 °,术后6周内避免 交叉双腿避免卧于手术侧;如卧于健侧,应在双腿间放置1个枕头,以保持患肢外展30°;避免坐矮凳子,坐凳子时,不要将身体前倾;避免过度弯腰;避免坐在床上屈髋穿鞋等动作,以保证髋关节屈曲不大于90°。
2、术后卧床,3-4天后可扶拐下地活动,使用拐杖至无疼痛及跛行时,方 可弃拐。
(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1天,应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不活动,主动收缩大腿肌肉)。下床活动时间应由医生根据手术情况安排,由扶双拐步行单拐及弃拐行走。
(三)、颈椎及腰椎病人术后
1、卧硬板床加软垫(不超过10CM),取平卧位以保持脊柱平直,翻身时保
持头、颈、躯干平行一致。颈椎术后病人应保持颈椎中立位,仰卧时应使用低枕,侧卧时需用稍厚的枕头垫于头部,使其与肩高度一致,保持颈部平直,不致扭曲。
2、脊柱损伤后如不早期锻炼,会增加软组织粘连的机会,还可使脊柱各关
节活动减退,影响脊柱运动,导致腰部慢性疼痛及腰背肌的废用性萎缩,一般在局部疼痛减轻后开始,具体方法为:1)挺胸法:仰卧于硬板床上用两肘支起胸部,使腰部悬空,于伤后1—2天进;2)五点支撑法:仰卧用头部、双肘、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于伤后1周进行;3)三点支撑法: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和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后伸,于伤后2—3周进行;4)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现一拱桥状,于伤后3—4周进行;5)背伸法:患者俯卧,先练颈部后伸,待稍有力再抬起胸部上肢向后背伸,此后抬起上身,以后同时抬起双腿,最后头、胸、下肢一起抬,身体翘起两臂后伸,腹部为支点,于伤后5—6周进行。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
1、平卧硬板床,翻身时避免腰部扭曲。根据手术情况,术后3—7天佩带
腰围下床活动,避免弯腰负重,坚持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2、术后1天在他人协助下做直腿抬高锻炼,第6天抬高30—70°,第7 天患者应主动直腿抬高,并在他人帮助下屈膝、屈髋及活动踝关节。术后8天开始行腰背肌锻炼(如上所述)。
(五)、四肢骨折病人术后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置于软枕上,抬高20-30CM,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1、早期锻炼:伤后2周内,在不活动关节的情况下,主动收缩舒张肌肉。方法是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以及活动踝关节伸屈足趾。
2、中期锻炼:伤后3—6周,可做较大幅度关节活动,但不利于骨折连接 和稳定的活动仍需限制。
3、后期锻炼:6周后进行全面肌肉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功能。对活动仍
有不同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要继续锻炼。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活动强度以不感到剧痛为准。
二、各种引流管道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一)、胸腔壁式引流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1、目的:排除胸腔内液体气体,恢复和保持胸腔负压,维持纵隔正常位置,促使术侧肺迅
速膨胀,防止感染。
2、注意事项:1)引流瓶放置应低于胸腔引流出口60CM以上,并妥善固
定。搬运病人前,先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将引流瓶放在床上以利搬运;松开止血钳前,需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
2)保持引流通畅,引流通畅时有气体或液体排出,或瓶中长管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阻塞、漏气,引流液黏稠有块状物时定时挤压引流管。
3)病人卧向患侧时,可在引流管两旁垫以沙袋或折叠的毛巾,以免压迫引流管。如遇引流管脱落或引流瓶打破等意外时,立即用手捏住胸壁切口或将引流管折叠,防止气体进入胸腔。
4)观察引流液量、性状,如出血已停止,引流液多为暗红色;创伤后引流液较多,为鲜红色且引流管温度高,考虑胸腔内有进行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手术。
5)胸腔引流管拔管后最初几小时内应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及切口处渗液、漏气,管口周围皮下气肿等,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二)、留置尿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1、目的:1)准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
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
3)某些泌尿系统术后留置尿管便于引流和冲洗,减轻手术切口张力利于切口愈合。
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患者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5)为尿失禁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
2、注意事项:
1)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减少尿路感染 机会。
2)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管受压、扭曲、堵塞。
3)会阴擦洗,定时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尿管1次,硅胶尿管可酌 情延长更换周期。
4)离床活动时,将尿管妥善固定,以防脱出。尿袋不得超过膀胱 高度避免挤压防
止返流。
5)训练膀胱功能,可采用间歇夹管法,每3—4小时开放1次。
6)观察尿液性状,发现混浊沉淀有结晶时,行膀胱冲洗,每周尿 常规检查1次。
(三)、切口引流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1、目的:排出渗出物,观察有无出血,减少吻合口张力等。
2、注意事项:1)妥善固定,以免脱落或断端滑入体腔内。
2)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3)避免压迫或扭曲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采用负压吸引。
4)维持引流装置的无菌状态,防止污染。引流管皮肤出口处 必须按无菌技术换药,每天更换引流袋。
5)短时间内如引流血较多,应通知医生进一步处理。
三、术后禁食,进食时间及注意事项
禁 食:病人术后回病房,由于麻醉原因,一般需去枕平卧4-6 小时,禁食4-6小时,防止术后呕吐引起误吸。
进 食:术后4-6小时后,可进食宜消化,清淡流质,避免冷硬、油性过大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引起腹胀。
四、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的不适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