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工作的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工作如何体现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具有行刑成本低的优势,既有利于增进罪犯和社会的联系,又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社区矫正工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各项措施和工作制度,认真管理好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逐步显现出来,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
一、社区矫正工作基本状况
临桂司法所自开展社区矫正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75人,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了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转化,目前已经有36人按期解除了社区矫正回归社会自谋职业。现在册人员39人当中,有几位矫正对象已经摆脱了罪犯的阴影,自主创业,自谋生路,承包工程或创办实业,成为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的榜样。而一些矫正对象在就业问题上却屡遭歧视,隐瞒身份就业而多次被辞退。在具体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中,社区矫正机构网络难以健全,经费难以保障,专业人员紧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发展。
二、社区矫正工作如何体现工作创新和规范
1.组织机构未能发挥其职能作用。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层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组织机构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镇村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并没有发挥其监管、帮扶、教育转化、安置就业的作用。也难以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衔接。无法实现审判前调查评估、矫正对象接收、监管到位,致使社区矫正工作还仅仅局限于建立档案、见面谈话、司法e通监控、集中学习等简单的程序中。
2.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推进中常遇到的具体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配合来解决。对违反管理规定或不服从管理的矫正对象,需要派出所根据司法所建议,依法给予处罚。实际工作中,派出所因人手紧缺或其他事务繁忙而无暇顾及社区矫正工作。审前调查工作,法院委托司法局对被告人进行风险评估,司法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由司法所来调查,而司法所在村(居)委的配合下调查,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作出的评估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审前调查、风险评估工作需要法院和司法联合进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3.规范管理还需要人性化管理。用制度建设来规范矫正对象的日常行为固然重要,但人性化的管理,更有利于消除矫正对象的逆反心理,积极配合教育转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人性化管理,需要区分不同的矫正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实际情况,实施分级管理、个案矫正。除落实周见人、月汇报走访措施外,积极利用公益劳动、技能培训、警示教育和心理矫治等措施进行教育转化。对于暴力犯罪,态度恶劣,对社会治安可能存在危害,有重新犯罪倾向的矫正对象宜采取严管的方式进行监管和帮教,除定期见面谈话外,还要进行不定期的走访,了解其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制定监管措施;对过失犯罪或犯罪情节较轻,悔改表现较好的矫正对象,适用一般管理的方式进行监管和帮教;对于年老体弱或重返校园的矫正对象,原则上采取走访的方式进行监管,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走下去见面方式进行帮教,在家访中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4.矫正对象就业受到歧视,宣传工作需要深入。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群众对社区矫正不了解、不认同,对于矫正对象存在歧视态度,一些企业老板不愿意接收矫正对象或发现企业员工是矫正对象时立即清退,给矫正对象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对有就业意向的矫正对象,矫正机构应当为其排除障碍,深入企业做好宣传工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解决矫正对象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5.社区矫正工作有序推进,需要基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体现,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管理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起到牵头作用,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社会联动,齐抓共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需要基层政府领导干部对社区矫正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科学的决策,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人员紧缺、经费紧张、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实际困难。
6.社区矫正队伍建设亟待提高社区矫正专业队伍人员严重缺乏,但工作任务却很繁重。近几年来,社区矫正对象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司法所作为具体承担矫正工作的主要力量,出现编制少,工作人员少的现状,社区矫正对象20人以上,至少需要两名专职人员进行监管、走访、见面谈话、帮助教育转化。由于目前司法所工作人员学科单一,缺乏社区矫正工作需具备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全方位的人才,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群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矫正工作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素质良莠不齐。社区矫正各项工作难以有序推进和创新。
三、社区矫正工作如何推进社会管理的建议
1.社区矫正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宣传对象和宣传内容
社区矫正宣传不可仅局限于拉横幅、贴标语、发传单的传统宣传模式,需要将宣传工作融入到社区矫正具体工作中,既要突出社区矫正的管理矫正功能,又在走访、调查中与群众沟通,得到群众的理解。主动走出去,进企业、到工地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解决矫正对象的就业问题。从而让全社会都知晓和关注社区矫正,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社区矫正
工作者要体现执法的威严性,严肃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定期汇报社会服刑和参加公益劳动情况,以体现对其的监管和矫治。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集中学习,让有能力已经自主创业的矫正对象介绍经验,相互交流学习。
2.真抓实干,作出成绩,争取基层政府的支持。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体现,仅靠司法行政部门的力量,无法具体执行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需要得到当地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和给予保障。
3.部门联动衔接紧密,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社区矫正工作仅靠司法行政部门高涨的工作热情,其他部门不予配合或协调不力,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力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要发挥牵头作用,使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形成合力。相互通报、相互核实,确保不发生脱漏管现象。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帮助矫正对象解决民政救济、社会保险、危房改建、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相关实际问题。
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先行
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先行
目前,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我区社区矫正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探索一条路,实现了基础扎实、管理有序、责任到位、规范落实,我区2006年底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在六年来的探索实践中,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区成员单位的配合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先后经历了前期准备、组织建设、计划部署、工作协调、具体实施等阶段,逐步完善了社区矫正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六年来,全区共接纳管理社区矫正对象993人,按期解矫676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区矫正整体工作处于稳步运行之中。
一、构建了多层面的社区矫正组织体系。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司法行政一家推进势单力薄。2010年,由区政法委牵头,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和区司法局召开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分解四部门的职责任务,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了本部门总体工作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全区9个乡镇(街道)也依托基层司法所全部成立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导职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保证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了一支精干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我区共有社区矫正对象317名,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能否完成促使矫正对象早日融入社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有没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区司法局共招录了16名社区矫正工作者从事社会服刑人员管理工作,该数字也完全达到省司法厅1:20的配备要求。
为了使社区矫正工作者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开展岗位大练兵,每月开展培训,上课前进行点名,保证学员到课率,改变培训松散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司法局每月的工作例会、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座谈会、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学习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政策、规定、工作程序等,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
三、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方法。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各司法所紧紧围绕提高社区矫正质量这个主
题,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是加强行为监督,强化矫正的对象的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二是加强教育矫正,激发矫正对象的悔改自新意识;三是组织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实施心理治疗,赋予矫正对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五是重
视生活帮扶,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处境,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我们在抓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专业
人员,把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吸收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一是聘请社区干警为社区矫正指导员,协助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定期举办法制教育课,协助司法所教育重点矫正对象。二是积极与民建清浦区总支联系,聘请专家学者为心理矫正顾问,义务给社区矫正对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矫正对象提出的心理问题,帮助矫正对象悔过自新,定期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取得了理想效果。
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区司法局印发《关于在全区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的通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向社会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在全区招募了包括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在农村招募组建了由“五老”组成的矫正志愿者队伍。现全区共有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近400人。
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矫正工作质量做文章,通过抓制度建设、抓基地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等方法,加强行为监督,加强教育矫正,组织公益劳动,实施心理矫治,落实帮扶政策,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全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各基层司法所和辖区单位联系,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公益性劳动基地13个,警示教育基地10个,开展社区矫正的每个乡镇(街道)都有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场所,警示教育基地。认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和公德意识。
四、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注重社区矫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先后建立了社区矫正机构日常工作十项制度,即矫正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查阅档案制度、档案保密制度,走访、汇报制度等,加强社区矫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建立全区社区矫正开展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有关情况建档、逐月上报,便于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时掌握。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的定期报到、外出请销假、迁居审批、公益劳动、汇报、集中教育等多项管理制度,从行动上强化其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五、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坚持正确的宣传报导方向,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主流媒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显著成果、以及成功转化的典型事例,引导社会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正确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使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关注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我区清安街道司法所矫正对象张某向红十字会个人捐款1万元,取得积极的社会反响。今年以来,全区在《江苏法制报》、《淮安日报》、《江南时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刊发关于社区矫正的宣传稿件、照片60多篇(幅)。
六、制定了相应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四种重大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并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指挥小组,以便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四种突发情况包括: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矫正对象脱逃;矫正对象行凶、群体闹事及其他重新犯罪;发生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重大事件等。
第三篇:永丰县司法局深入推进社区矫正管理创新
永丰县司法局深入推进社区矫正管理创新
来源:江西省司法厅 2011年7月7日
【字体: 中 小】 大
永丰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建立人性化矫正新举措。我 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宽严济的刑事政策,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县自2009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工作 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及教育多样化管理举措。我们的具体做法: 对帮教对象和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四级管理体制,即:以基层司法所为龙头;以建 立就业基地为平台;以政府优惠政策为抓手;以社区群众志愿者为帮教主阵地。同时实行了制度化管理、多样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和“四级”接送管理制度”举 措。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着力解决机构、队伍和经费,为社区矫正工作创新深入发展提供保障
我县自2009年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现有社区矫正对象486人,经社区矫正 后无一重新犯罪人员。我们面临着这项新的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着力解决机构、队伍和经费欠缺等问题。按照社区矫正工作要求成立了专门社区矫正机构和县矫
正领导小组。成立了县、乡和社区矫正工作三级机构,建立了社区矫正队伍和社 区群众志愿者矫正队伍。建立了县乡两级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基地。建立健全了监 督管理工作流程制度,建立健全了社区矫正和服刑人员接待站,制定了接、管、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一是做到了放回有人接,接回有人管; 二是有难有人帮,有困有人管;三是经费上有进一步的保障,除上级补助经费外,地方财政也提供了一部分专门矫正经费;四是县、乡、村建立了三级矫正机构和 志愿者队伍;五是建立了二级矫正帮教就业基地;由被矫正对象自愿选择进基地 就业。县建立了以企业为龙头的帮教基地,对非农业被矫正对象和服刑解教对象 自择进基地就业解决了就业问题。对农业户口的被矫正对象解决了进乡办企业或 进挂靠乡镇的外资企业就业问题,为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矫正对象既提供了就 业平台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又有利集中帮教管理。
二、着力推进矫正工作制度化管理
我县对社区矫正工作以司法部和省矫正办七个文件为版本,建立了监督管理、矫正教育、分类管理、计划考核和档案管理等一整套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组织 矫正工作人员培训,认真学习了矫正工作法律程序及规律、职责和请示报告制度,做到了用制度管理服刑人员、用制度纪律约束矫正工作者,坚持以宣传法律法规 和以人为本的宽厚政策教育矫正对象
。坚持以司法行政为主,成员单位认真履行 职责,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工作合力。坚持专 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和组织社会志愿者的帮教优势,依靠社区群众的智慧力量结合本地的现实情况,借因地制宜的条件及特点和规律,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社区矫正工作机制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效果。把社区矫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制度化管理模式落实衔接措施,
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做到无缝衔接。
三、着力推进多样化教育管理体制
社区矫正工作是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是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我县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及被矫正对象人员不同的家庭 背景、生活简历、文化水平、社会关系和犯罪原因等,实施不同的入矫教育和心 理测试,确定不同的志愿者、监管人,制定不同的矫正教材,既从心理上教育服 刑人员放下包袱,同时,坚持监督工作,“首要标准”不放松,切实加强监管改 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加强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文化教育,加强心理矫 正工作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矫正对象人员回归社会后适应 社会,就业谋生的能力,促使他们服从管理,积极改造,以典型事例感化矫正对 象浪子回头服务社会,珍惜家庭和睦、夫妻破镜重圆的大结局。
四、着力推进人性化社区矫正管理工作成效
我县通过解决服刑人员生活困难,家庭团圆问题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既严 格管理又热心服务矫正对象,使矫正对象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鼓起信心和勇气服从管理,积极改造,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早日回归,恢 复家庭团圆及夫妻破镜重圆的正常生活,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要就学的政府积极与 学校签订矫正跟踪管理协议。鼓励矫正对象自学成才、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落 实扶持政策,县矫正领导小组采取多渠道解决矫正对象社会保险政策,激励引导 他们早日走出阴影,同树信心,自觉遵纪守法。
五、着力推进无缝对接“四级”接送管理制度
我县的无缝对接具体做法:一是由直接亲属接;二是村委会干部接;三是乡 镇人民政府派员接;四是县司法局直接到监管所接。并针对各个犯罪对象,各个 犯罪人刑期、各个犯罪人的家庭情况和罪刑轻重,根据犯罪人监所路程安排接送 人员,接回后送至到原住所地安置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年老多病的对象给予解决 低保,对自愿到帮教基
基地就业的给予安置就业,对接回后自己自谋职业的给予解 决发放六个月生活费,对要求外出打工的帮教对象和矫正对象,由本人向当地司 法所和派出所提出申请,并办理建立一切管理帮教档案。做到了对异地打工人员 与异地管教部门跟踪联系和提供服务,做到了底数清、去向明。招得回、管得住。形成了一系列的管教跟踪帮教举措。
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和四级接送衔接制度,建立了社区矫 正队伍和群众志愿者矫正两支队伍,以基层司法所为龙头;以建立就业基地为平台;以政府优惠政策为抓手;以社区群众和社区矫正志愿者为主阵地形成的帮教 网络,深入推进矫正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食安办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在经贸、农海、质监、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三定”规定,明确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修订和完善《南安市食品安全职责和工作制度》、保障编制和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和专管人员,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市食安办制定了《南安市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表》,布署了专项整治统一的行动时间、内容、重点整治范围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突出对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酒类等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突出对问题乳粉、地沟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行为,至2012年2月底,在专项整治期间,卫生局共检查餐饮单位1350多家次,出
1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80多人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176多份。有效规范我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目前我市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已报省农业厅评审。下一阶段我市将按评审确定方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新项目建设工作。
2、加快检测能力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农业厅为我市配置流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为我市11家蔬菜生产基地配置蔬菜快速检测仪,有力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切实保障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根据省农业厅开展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次例行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提升。蔬菜检测37种农药,抽样120个合格率87.8%;生猪尿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合格率100%,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
四、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食品销售店守法诚信经营,引导自觉守法经营,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氛围,工商部门在辖区
内评选128家“诚信示范店”,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加快了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掌握应急要领
认真总结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增强应急处置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指挥、协调和反应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的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查控问题食品,降低风险。
六、食品安全宣传氛围有新提升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食品安全“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周”“知识问答”等活动,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忠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及时掌握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找到新路子、新方法,才能搞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保证一方百姓饮食安全。
第五篇: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荐)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湖北随州“五化”模式强党建
2011-11-5
随州市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为目的,探索推行了以“组织设置网络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管理一体化,投入保障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作模式,有力地服务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形式,实现组织设置网络化
市委以党组织在街道社区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为目标,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一是完善党组织架构。在街道层面实行“大工委”制,在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荐人选担任兼职委员,从而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各类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党组织架构。二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依托居民小区、巷道,按照2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单独建立党支部。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驻党建联络员等多种办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新建132个党组织,全市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了100%。同时,建立楼栋党小组9800多个,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小区的每个角落。三是健全党建协调议事机构。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吸纳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参会,定期组织研究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并依托联席会,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素质,实现队伍建设规范化
以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为核心,重点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建设。拓宽民主选任渠道,通过“两票制”、公开选聘等方式,把熟悉社区建设、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每两年将社区 “两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次轮训,并实行定岗位目标、定工作报酬、定考核奖惩的“三定”管理。二是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出台《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对社区工作人员的选任、聘用、管理、培训等予以规范。先后公开招录社区工作人员430人,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4名社区专职工作者、4名治安巡逻人员。三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 “接管”,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四是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每个社区招募志愿者骨干队伍80人以上,组建352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的身影无处不在。完善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
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使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成为党组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78个,专职工作人员410余人,为党员群众办理各类代理服务事项1.2万多件次,办结率达99%以上。二是完善物业服务体系。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物业服务监督委员会,社区成立物业服务协调委员会,全面推行了“自主型、自助型和自管型”的“三自”物业服务模式,实现了物业服务全覆盖,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三是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社会互助和落实优惠政策相配套的长效社会救助机制。为3800余户困难户和残疾人办理了生活救助,为6200名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坚持开展爱心助学、助残、助困和大重病救助等活动,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六类需要就业再就业援助的8200余户家庭建立台账,开发公益性岗位2900多个,安置就业4700多人。健全机制,实现社区管理一体化
不断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四位一体”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 “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区存在的物业管理缺位、业主自治无序、社区自治水平不高等问题,促进了社区各方组织之间、居民和物业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和谐互动。二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凡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由“两委会”先拿预案,提交全体党员大会通过,再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表决,然后付诸实施,由“两委会”干部按照分工落实,并定期向党员和居民代表大会报告执行情况,年终进行评议定奖惩。三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社区建立综治维稳站,网格建立治安巡逻队,坚持群防群治,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楼栋”活动,初步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及化解矛盾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做到矛盾纠纷联合化解、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及时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整合资源,实现投入保障制度化
加大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并有效统筹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的资源支撑和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加大社区基础建设投入。坚持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近两年,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社区办公环境,使全市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超过580平方米,并按照有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场所、一个“有话就说”接待室、一个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一个商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二十二个一”的标准,大力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办公经费和工作报酬。针对城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工作者待遇不高的实际情况,市、区(市、县)出台意见,对社区工作经费投入、社区“两委”成员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等方面的具体标准、经费来源和扶持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市“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报酬超过了2200元,有效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杭州阿伯丁三维数字城市开发公司随州编筹处合作开发了集基本情况、党群、综治、计生、兵役、社保、民政等七个方面为一体的社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
曾都“六进”活动暖民心
曾都区以社区大党委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深入开展文化服务进社区、事项办理进中心、物业管理进小区、治安巡逻进小巷、文明创建进楼栋、志愿服务进万家“六进”活动,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
文化服务进社区。曾都区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并配备必要的文体娱乐器材和图书。建立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制度,每个社区选派一名群艺馆工作人员或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进驻,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一社一品”文化品牌建设。全区共组建各类群众性文化团队83个,每年举办“周末大舞台”、“红歌大家唱”、“能工巧匠绝活比赛”和重要节日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
事项办理进中心。整合区、办事处各部门进入社区的工作和人员,在社区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劳动保障、民政优抚、计划生育、治安调解、文明创建等优质服务。规范办事流程,普遍实行首问负责、分户包片、委托代办等制度,使居民办理各项事务更加方便快捷。
物业管理进小区。在各办事处成立物业管理监督委员会,在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对集中连片但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在社区居委会的主导下,成立业主委员会,招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对散居住户,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按照非营利性模式,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解决“老、旧、散”小区物业管理缺位的问题。全区共成立物业管理公司67家、物业管理服务中心36个,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
治安巡逻进小巷。每个社区组建4-6人的专业治安巡逻队,配备治安巡逻车和必要的安防器材,坚持24小时巡逻制,并与公安机关信息联动、处置互动,在城区构建了“公安控面、巡逻队控线、保安队控点”的立体防控网络。
文明创建进楼栋。全面开展文明楼栋创建活动,把“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延伸到楼栋,引导居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每年组织一次区级特色文明楼栋评选,培育了“书画楼栋”、“美德楼栋”、“科普楼栋”、“环保楼栋”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明楼栋;每两年进行一轮“文明庭院”、“文明楼栋”、“好邻里”、“好婆媳”、“十星老人”等评比活动,把楼栋打造成广大居民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阵地和学校。
志愿服务进万家。组织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上街、上门、挂牌、电话联系、设点和开展“志愿者服务周”活动,把服务范围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坚持把流动服务和阵地服务相结合、特色服务和公益事业相结合,在社区设立购物配送、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科普教育、环卫环保、爱心救助等各种服务站点430多个,以小组为单元开展活动,实现服务内容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广水
加强党建促和谐
广水市认真落实“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要求,以开展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完善功能布局、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程序,初步形成了组织健全、体系完备、社会和谐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建好组织,构筑坚强堡垒。摸清党员底数。针对大批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涌入社区的现状,实施“党员安家”工程,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书信沟通等形式对社区居民党员进行普查登记。健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组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初步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干部保障制度。对社区干部实行聘用制,理顺劳动关系,建立合理的工资福利及增资制度,统一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社区党组织书记职责、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两票制”民主评议制度等各类制度,使社区党建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
开展活动,发挥党员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员政治生日谈话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谈话活动,掌握党员思想动态,了解党员困难;以社区党员“先锋工程”活动为载体,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在职党员勇挑重担、积极工作,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多做贡献,个体经商党员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下岗失业党员立志创业,下岗不失志;以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载体,设置社会治安调解岗、公共设施维护岗、文明新风督导岗等岗位,组织无职党员成立治保会、调解会、党员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等,积极开展民事纠纷调解、维修抢险、卫生清洁、治安防范、医疗保健等一体化服务,维护社区稳定,帮助社区弱势群众解决困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全市有50多支志愿者队伍和文娱活动团体,给群众提供了多种服务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着力推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除了对失业职工和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尽可能地提供就业信息和资金援助外,还通过为辖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再就业。健全和完善社区综治网络。坚持每月对社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发现矛盾纠纷,都由专班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力争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尽心尽力为居民谋福利。除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社区保障以外,有条件的社区还对老弱病残的居民进行生活补助。通过依托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家政服务公司等各种形式,为社区单位、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周到服务,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拥护。社区点击 飞来土社区:
网格管理奏谐音
曾都区飞来土社区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服务进网格”的要求,依托居民小区、巷道、庭院,结合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按照300-500户设置一个网格,将社区管辖地域划分成7个网格状的管理单元,建立了“办事处(管委会)-社区-管理小区-楼栋”四级纵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网格管理实行“一格三员”制,即每个网格安排一位管理员、每个楼栋推选一名协管员、城区办事处或包片干部担任指导员。网格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都能迅速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来处理,让网格的工作更有效率。
网格化管理构建了社区管理的 “经纬网”,社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飞来土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可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从而努力做到把服务带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草店子社区:
筑牢综治安全网
曾都区草店子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员成分复杂,过去一直是治安事件发生较频繁的地方。针对实际情况,2002年草店子社区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社区治安巡逻队,配备了专用的治安巡逻车,坚持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加强了夜间巡逻,有效地维护了草店子辖区内的治安秩序。
草店子社区还在辖区内开展了“十户联防,门栋关照”活动,社区居民自发的组织起义务治安巡逻,做到群防群治。辖区单位企业,除每年签订治安工作责任制外,还配备了灭火器,安装了防盗门、电子监控探头等,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社区治安得到了明显好转。草店子社区被湖北省综治委授予“安全文明社区”,连续6年被评为随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马家榨社区:
志愿服务暖人心
曾都区马家榨社区10个志愿者服务分队400余人常年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服务对象涵盖社区青少年、老人、家庭和残障人士,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由社区爱好文艺或有文艺特长的退休人员组成的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组建了社区腰鼓队、舞狮队和彩船队三个民间文艺团队,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服务活动,并开展文明礼仪宣讲活动;由老党员、退休人员组成的保洁家政志愿服务队,主要开展以居家保洁帮助、托老托幼帮扶、家庭厨艺帮办、家庭看护关照、社区物业代办等为内容的家政服务;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共设置38个安保巡防点,每天定人定岗采取设卡和步巡相结合方式巡逻;由退休医生、社区卫生室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保健志愿服务队,经常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讲座、医务咨询及义诊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免费为孤寡老人、弱势群体、困难户开展发放药品等服务活动。
北湖社区:构建“服务型”党组织
广水市广水街道办事处北湖社区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关键,全力构建“服务性”党组织,形成邻里和睦、环境优美、安定祥和的和谐社区。
该社区党总支与社区居委会干部交叉任职,分工负责,将社区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每名干部身上。同时,根据居民分布,将社区划为7片,实行社区班子成员包片负责制,并依托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开展社区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共兴共荣活动,整合辖区单位资源,积极服务社区居民。强化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将居民小组、小区、单位、楼栋划分为“党员责任区”,明确党员责任人,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目前,该社区已建立了5个社区服务室,7个社区服务站,1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形成了网络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