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入大自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课题阶段实施方案
走入大自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课题阶段实施方案
(2013.1——2013.5)
小路口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给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基础。然而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有随之而来的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而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灵、丰富的情感、自强不息的性格、平衡的心态。而这些,仅仅靠科学知识的硬性灌输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呼唤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
2、立足环境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是立足校情、生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村民环保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垃圾随手乱扔、随地乱倒、随处乱堆。在这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受到较大挑战,我们学校和师生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课题研究” 期间,我校顺应国际、国内关注“环境与发展”这一形势,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开展了《小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环保养成教育研究的宝贵经验,探讨了环保养成教育中还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整个关心社会、关心人文的大环境观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还不够稳定,环境教育和保护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影响力还不大,如何改善在自然环境差、人
文氛围滞后的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乐观生活、热情待人等方面,还有待
我们深入研究。因而,这些方面就成为我校开展新研究的生长点。”
3、关于人文精神的研究
目前,在小学环境教育中立足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
还较为鲜见,多数在理论层面谈环境保护,即基本环保意识和行为。我们提出《小学环境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校的实证调查,通过我校学生这个特殊人群,在文化层面、价值观层面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其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即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文精神,构建一套具有一定意义和架构的学校文化教育体系,包括具体的目标体系、操作途径和实施策略,以此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我们学校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通过实施环境教育,努力探究小学环境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人的关系,适时调整行为方式,努力深化学校办学理念中提到的“关爱、坦诚、责任、和谐”,在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顺利地从文化精神层面融入城市环境,同时积极地借助城市环境提升自身素质,发展自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为确立我校独特的环境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纵深化、人性化、创新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明确大自然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2、进行小学生在大自然教育中形成的人文精神调研分析。
3、探索在小学生大自然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目标体系、操作途径和
实施策略,构建一套具有一定意义和架构的学校文化教育体系。
4、小学大自然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序列研究。
5、小学大自然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题活动研究。
6、小学大自然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案例研究。
7、小学大自然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校本课程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国内外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深化课题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分析小学环境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个案研究法。在小学环境教育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分析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4、实验研究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做好试验设计和实施,揭示因果关系。
5、经验总结法。在小学环境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三、研究过程
现已进入结题阶段(2013年1月—5月)方案如下
(1)进行研究后测与分析,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研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2)整理、小结课题组研究经验。
(3)课题成果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4)整理完成个案集、经验集,编撰论文等课题研究成果。
四.研究思考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
小学生大自然教育中培育人文精神的研究,对我们来说,这几年研究还比较肤浅,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只具雏形。我们还需在“如何在新形势下贯彻新课程标准思想,将它融合于课程大体系、融合于大
教育体系中,深刻领会其地位和作用,准确全面地把握它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着力。
2、三大实施策略还不够完善
课程、生活、社会三个方面的实施接近策略还比较粗糙,其论证、印证还远远不够丰满和鲜活,其实施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莫大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印证其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品质和素养。
3、课内外衔接还不够紧密
面对今天到处充盈着的文化现象进而价值取向,学校如何更好地实现课内外衔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科学与人文”世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升人文底蕴,都将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4、教师培养还不够深入
教师是课题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对课题的热情和投入程度,将决定学校课题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让广大教师具备足够的业务素质,才能使研究取得最大实效。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理论素养、研究能力,促进其更好地专业化发展,也是我们将深入推进的工作。
5、资源开发还不够均衡
一方面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在省、市一级和有条件的区级构建有一定的由单个积件模具与预设实践内容互补的互动性的学生可以独立操作(有一定安全保障)的实践平台园,有利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以上研究结果有问题和不足之处,有望同仁共同探讨和研究。
第二篇:走入大自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汇报材料
走入大自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
课题汇报材料
梁山小路口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尊敬的领导,您们好:
欢迎大家能够不辞辛苦,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梁山县小路口镇中心小学,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督查视导。感谢市县教体局教科室给予我校承担课题研究的机会,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名校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能够汇报我校 《走入大自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课题开展的有关情况,我既十分激动,又深感荣幸。
人文精神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品质,近年来,随着农村办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挖掘教材资源,开发乡土资源,利用农村优势,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应有之义。
走入大自然探究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原因。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更应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的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先教会他们正确的科学伦理观。以达到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的目的。大自然的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人始终生存于自然界。在对大自然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处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关爱,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然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
养不是简单的灌输观点,而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得出这样的理念,培养出科学和人文精神。
我们承担的课题《走入大自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由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11年10月份批准立项。
一、课题组成员简介
课题组主要成员均为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涵盖语文、数学、科学、思品等多个学科。这项课题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和谐课堂、科学课堂、有效课堂、人文课堂的建立,为各种教学提供最佳的教育平台,为构建有效课堂带来机遇。
二、课题前的准备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及时召开了小组会议,在申报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分工、研究方式、阶段划分等细节问题。然后按分工分头准备开题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资料。
县教科室、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有了学校领导和教科室的支持,课题组成员信心倍增,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准备齐全了各项资料,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并交县教科室主任审阅。在教科室主任审阅通过后,召开了开题会,开题会由学校校长主持,课题组全体成员,并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参加。会上,课题主持人详细汇报了开题的准备情况,及开题后计划实施的各项工作,就课题研究方法、步骤等问题征求了学校领导和教科室主任的意见,并于会后对实施报告进行了修改。修改完成后,于2011年11月将开题报告上报到县教科室。
三、开题后的工作进展
课题开题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团结合作,按照申报书和开题报告中确定的方法和步骤展开课题研究。
课题组利用暑、寒假的时间,以及课下时间,通过翻阅图书资料,查阅相关网站,并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准备集体研究课的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过程性材料,并及时完成了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阶段性实施方案等。
下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过来一段研究交流的结果,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的雏形,这个阶段将持续到2012年年底。下学期开学后开始着手论文的撰写与集结,并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并验收。
四、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感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图书资料少;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机会少,眼界狭窄;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无法施展;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时间有些紧张。
第三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课题阶段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曹庄小学
张天卫
两年来,我校课题组在县小学教研室和兄弟学校的关爱指导下,依据实验计划,从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现作如下介绍。
一、课题实验的基本做法。
1、调查研究。我校以前在课外阅读方面也作过一定的实践,但只是零敲碎打,没有专题,没有系统,对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老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期末考试的成绩;(2)学生方面,视野狭窄,只停留在所教课文的小圈子里,阅读时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一时的好奇心,满足于过眼烟云式的阅读;(3)学校图书资源明显不足,有一些早期的图书已经不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充实资源,确保阅读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阅读实践中被激发出来的。两年来,我校借课题研究这股“东风”添置图书2000多册。资源充实了,如何保证阅读时间。我校规定,每周一、三、五中午时间作为读课外书的专用时间,老师必须在现场指导。这一段时间,老师在做什么?与学生一起读书,推荐好书,展示读书笔记。提倡节假日、双休日读课外书,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要求学生每天想一想,“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有多少收获?”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初阶段,提供阅读时间、提供资源,稍微加一点“外力”对促成学生内因起变化是有作用的,因为“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王尔德语),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在没有强制因素的情况,仍然能够自主读书,形成阅读习惯。
3、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自能阅读的目标。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能注重利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小学阶段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当然我校也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有:(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
4、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例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有人说,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一道敬佩的眼光,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
二、取得的初步成果。
1、教师方面:在本次实验中,有五位老师上过县级研讨课,其他7位老师也在校本教研中上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多位教师的课外阅读经验论文收入县级论文汇编。掌握一些常见的课型,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大家感到,自己需要多读书,不读书就要落后,很难想象一个远离课外书的老师,根本不可能向学生推荐好书,也无法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2、学生方面: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培养,在课间、午体时,有许多学生仍在埋头看课外书,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活动,随着实验的开展,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用法读书,习作能力、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两年来,我们在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兴趣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习惯作出一定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计划中如何加强四个联系(课内与课外、阅读与活动、学科间的联系、家长与学生)等方面,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再者,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蹶而就,课题的结题不应该是阅读研究的终止,应实现“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的目标。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汪仁忠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
小学语文修订版《大纲》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认识上的升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沿着“口语交际”的方向继续推进,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影响人的一生,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生活中满嘴土语、方言,普通话表达能力极差;
2、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
3、部分学生虽然具有初步的交际能力,但口语表达不规范,说不完整,无逻辑,词不达意;
4、交际时忽视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表情神态;
5、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
6、检测考试中缺乏对学生口语表交际能力的科学、合理的考察,导致学生对口语交际不重视。
7、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
8、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孩子生活中很多事多是父母包办,因而孩子缺乏与外界交际的机会,父母对子女交际能力要求不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着力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势在必行,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科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项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交际交流的素养。”结合我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在学生已有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条线同时进行研究,共同探讨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
途径,得出培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方法,并在我校范围内推广应用。通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学科带头人,在校内形成教学研究浓厚氛围,为“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作出应有贡献。
二、文献查新综述
我们也收集了很多同类学校有关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如何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应该做”上取得了高度的共识,但在“做什么”和“如何做”方面则尚有不同看法或薄弱环节,并且我校县级课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已经结题。我们期望通过研究,在现有师资水平、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基础之上,对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评价等课堂教学新策略、新手段和新方法方面作出自己的阐述,走出一条既有特殊性(适合本校)又有普遍性(向兄弟学校推广)的路子。
三、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口语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是指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的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交活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每个说话者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讲话的动机以及与对方的关系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这种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综合性。它包括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农村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研究策略,培养他们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规范训练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环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
(3)现代语言学认为,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重视交际双方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进行。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研究的价值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二)研究目标
按照“服务教学,培养能力,改进方法”,的指导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以实现改进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目标。
五、研究思路:
1、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口语表达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2、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组织、管理、测评机制与相关制度,聘请省、市、县专家为课题把关、定位,为课题指导顾问。
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口语交际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创设情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示范点播,学生学习提高,师生信息反馈,反复加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互相口语交际互评提高。
六、试验周期与步骤
(1)做好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确定课题组成员。
(3)课题研究计划
①课题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9月-10月组织学习理论,提出课题思路,做出课题计划,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课题。
②研究与试验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1月。
③2012年11月,形成最终成果,撰写出经验论文和结题报告,收集整理课
题研究资料、分类归档。做好结题准备工作,申请结题。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系统研究,具体实践,探索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方法和途径,得出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教师口语交际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以充实我校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成果,并在我校范围内推广应用。
子课题:
1、如何创设学生口语交际的情景氛围
2、如何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4、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家庭中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3)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1)如何理解他人表达的意思
(2)如何准确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3)如何准确的组织自己的语言
(4)如何文明、得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6、如何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
7、如何巩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8、如何使用好口头语和书面语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统计分析法 :对通过多种方法所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分析,以得出莫种看法与结论的研究方法。
2、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搜索和学习研究,了解科研前沿的动向获得新情况,全面正确的掌握国内有关口语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口语教学最新理论、手段的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法:
(1)培养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实践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方法,通过实践后的感受、感想,使他们体会到口语交际应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现象,并对典型现象进行审视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师生掌握表达、辩论、即兴演说的方法。
(3)采用让学生倾听后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4)培养学生先读后述,提高学生复述能力。
(5)凭借图画或事物的观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个案探究法。做好各科有关教师、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掌握的一手资料,对典型案件做追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发现的问题,收集整理,加以分析、归纳、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通过近年来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关注,时常在思考,不断实践、摸索,创新口语交际的“面孔”,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研究操作起来更为轻车熟路。
学校教育科研的诸多课题具有相通性与共性。学校承担的县、市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三个县级课题已结题,一个市级课题正在结题中,已具备较为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县级课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结题,为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1、领导小组组长:程朝瑞
副组长:陈族林熊晓亮
成员:何娟张金来查达学汪仁忠田增曹世芳
2、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 汪仁忠
成员: 田增张广詹红霞何娟杨宁张金来
田淑玉张宝周党杰苏小玲万丽刘金莲
李文雅董立庆康华才聂进翰李先华查达学
刘爱琴曹世芳高琴徐海英李育志齐改琴
荆勇何改霞陈妍姚莹艳张亮王先进
杨家莹章晓燕田芳章媛王秀凤刘敏霞
3、顾问指导: 教研室支部书记:包尚友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整理出一套实用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好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收集各种反映研究过程的文本,将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教研论文,各类工作总结,结题报告等编辑成册存入学校档案。
3、探索怎样上好口语交际课的方法
十二、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500个口语交际故事》
3、《口语交际能力构建研究》
4、《帮你认识新课程》
第五篇: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呼玛县第一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HT〗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可以看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个性化教育。而写作能力则是构成语文素养的一个主要分支,提高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个性化作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1)重表达,轻育人。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2)重模式,轻能力。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点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3)重课堂,轻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4)重指导,轻讲评。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面对作文后的讲评不重视,常常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或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刀阔斧的进行修改。这样,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假情假意,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毫无灵性可言。
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日本语文教学界倡导的“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这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学生的自由表达为主的教学形态。又如美国的写作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
据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并实践了“超越教材,张扬个性”的研究设想。所谓超越教材是指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作文训练序列,有序与无序相结合,训练习作(教材上的)与引导创作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这样,我们的作文指导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个性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二、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结出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具体目标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以综合实验为背景,不同年级采用“专项突破”的方式进行。我们把一至六年组分为三个段。 一、二年级是准备阶段。应突出说话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是直观感知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观察、认识事物,进行说话训练。说是写的基础,突出个性化,做好“四练”:一是练胆,训练学生敢说;二是练看,看是说话的基础,要学会看;三是练听,听是发展语言的基础;四是练读,绘声绘色地读,积累语言,这是学生应用语言的基础。 三、四年级是过渡阶段。重点突出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会观察要做好三点:一是解放,把学生从狭窄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体验,去广泛阅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二是培养会看,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揭示事物的确良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有没有独特感受,有没有创意,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三是敢写,有时学生所写并非是学生所想、所见、所闻,而是说一些唯心的话,假话。因此,文章往往出现“假、大、空”。要激励学生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说真话,抒真情,这是写好个性作文的基础,使学生习惯于大胆地、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五、六年级,综合体现阶段。是学生把“观察、想象、写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阶段;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地想象、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变化过程,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综合体现阶段,要突出两个字,一个是“趣”,一个是“活”。要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项轻松愉快而又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并且以浓厚的兴趣作动力。因而,教师在训练的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推出新方法。
三、研究内容
1、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
2、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
4、真实,说真话,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做到“文中有我之心,有我之思,有我之情”。
5、引导学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
四、实验原则及研究方法
1、实验原则(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的指导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特别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
(2)求真求善的原则
一是要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二是追求最佳教学效果。(3)探究创新的原则
探索性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的科学理论。探索性实验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新经验,新方法并及时总结交流。
(4)动态发展的原则
实验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课题采取滚动式推进不间断实验的研究策略,以求推旧出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5)整体推进的原则
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分支,个性化只是评价作文优劣的一个维度。作文个性化只是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一个切入点。在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作文个性化纳人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尤其重要。
(6)多元开放的原则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求同存异。广泛吸收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广泛团结志同道合者,摒弃门户之见,共同切磋探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和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8)
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起草并拟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9——2008.8)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边推广。
3、总结阶段(2008.9——2008.12)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提供优秀课例,学生优秀习作。
七、成果形式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论文集》 《呼玛一小学生习作选》 课题结题报告及工作报告
课题组成员作文“个性化”教学课堂展示
八、具体做法:
(一)建实验班,精选实验教师。
搞好此项课题研究,不能只顾一点一面,不计其余。所以,我们所选的是很普通的班级。对实验教师进行了精选,要求实验教师,首先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要热心课题研究,肯下功夫,有爱心,有敬业精神。
(二)制定实验方案及制度
1、依据该项实验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通过对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评测分析,对实验教师的摸底了解,制定了《实验方案》。
《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
2、实验的目的要求。
3、实验的原则。
4、实验的方法。
5、达到的目标。有了这样的方案,就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课题实验的有效进行,我们课题组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研讨制度、备课制度、观摩制度、交流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应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课题组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本实验课题组的备课分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主要形式,实验教师要对备课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如实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并努力建立起本实验课题的备课资源库,提高实验的层次;学校每学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开展一次讲故事、专题演讲、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等。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
在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步摸底,搞清基础。
实验班确立后,通过测试;问卷等形式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作文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同时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进行了初步了解,目的是以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孩子往往在大人的规范和劝诫下,要挑大人们希望他做的事儿来写,这些事也往往渗透着大人们所希望的思想或观念。如小学生应该听话,应该拾金不昧,应该见义勇为„„,不应该撒谎,不应该„,所以目前学生作文里的思想应该说是千篇一律的,看了一百个学生的作文,也就只看到一种思想。在本来就经历不多的小学生身上,就只有几种近似公式化的“范型”可写。如果没有,就只好依赖于编造。如拾金不昧是好的,但路上不是那么容易拣到好东西的,那就假想一件吧。难怪在学生周记中,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路上拾到了钱。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作文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能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这种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作文指导工作的核心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2、转变思想观念,促进认识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新的作文理念要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才能成为教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1)加强培训,理论引领实践
学校加强对课题的培训与学习,加强对课题的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学习上,我们实行例会制、学习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议,安排一次评价专题学习,让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当前有关作文个性化的新理念以及作文个性化的新方法,让课题组成员,及时交流各自对课题研究的经验与困惑。同时向实验的老师介绍一些书刊杂志,拓展教师的认知视野、拓深他们的研究视角、拓宽他们的研究范畴,从而使他们在理论上有更多的收获。研究伊始,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和相关的理论,使教师深刻领会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使教师真正领悟: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体现。它除了作文教学所涵盖的学科定义和学科使命外还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在教学目标指向上,把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最终形成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健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评价体制上,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概念化、模式化的评价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级的教学要求。简单说,就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自由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新颖。“思想”“自由”“真实”“新颖”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总之,个性化作文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
(2)重视反思,提炼研究经验
加强实验教师的自我反思和随机沟通,积极撰写教研日记,实现以交流促思考和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的目的。促使教师从参与研究变为自觉参与,自觉地从理论上反思研究行为,逐步将经验提炼上升。
3、以课例引路,上好研究课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以教学、教育案例为载体,实施行动研究,使教师与研究者(专家)在共同制作案例时出现困惑与思索,教师在理念与经验引领之下进行行为自省、教学经验重构、扎根埋论建立。研讨活动为集中研讨共三种形式,一般情况做如下安排:
(1)每两周由执行组长牵头,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经验,小结本课题实验的经验与教训,确保课题研究在正确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2)每月每个实验项组织一次公开研究课。
(3)每月由小组长牵头,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实验的操作水平与效益,并努力争取形成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实验的内涵,使实验更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由于作文教学改革始终是一项难点,在课改背景下上好作文课,更有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课的尝试,我们发现,执教者已经有课改意识,但行动上还是犹犹豫豫,力度不大,深度不够。为此,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作文教学观摩课”的教学录像,写好教学小记并在课题组进行交流,以优质课促反思,以优质课来引路。通过“观看——反思——交流”这样一个过程,组员们从教学理念上有了根本的转变,从而切实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4、加强教师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因为每位教师的学历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所以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也不同,对个性化作文的理解、把握不同。为使课题研究顺利有效进行,我们采取先观摩课题研讨课,再集中交流各地课题研究情况的形式,老师们紧紧围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老师们的交流中,有理论学习的收获,有教学困惑的剖析,有教学成功的感慨,有教学失败的倾诉。通过平等的对话、横向的交流、纵向的引领、思维的对撞、观念的争鸣,老师们都说,这是一次教学观念上的洗礼,也是一次教学经验的展示,更是一顿丰盛的精神佳肴。
5、反思、总结、提高。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我们制定了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做到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并把课题计划分解纳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之中。每次活动后都让教师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提高。每次听课、看录像后,都要求教师认真填写课例分析。每学期,都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撰写一篇作文教学方面的论文。
九、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在实施”作文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个性化作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实施全方位把关,面向全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等,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在本年级中脱颖而出,在校内的各项比赛中纷纷获奖。
(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科研能力
课题组通过富有个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得到校内同行的公认。
思考与启发
我们的“作文个性化”课题旨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
(一)培养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教师对写得好的夸一夸,对不敢写的拉一拉,对写不好的帮一帮,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期待下一次的成功,渐渐形成写话的兴趣。
(二)重视个性化作文的引领
个性化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也不多,当前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低年级是最爱想象,最富于幻想的年龄段。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写想象中的事物,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一旦让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因此教师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使作文个性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显示个性应和时代紧密结合,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但是教师必须在班集体中做出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批判必须旗帜鲜明,避免学生走极端。
2、显示个性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它是一种有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拨云见日,其乐无穷。
3、教师的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否则影响课题研究的成效。
十、下一步设想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关键还是应该上好作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要重视作文评讲。今后,我们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侧重于作文课堂教学,向作文课堂教学要效益。我们还要让作文向其他学科更好地延伸,让作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艺术学科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将不断建立完善的作文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让学生爱写、乐写、会写,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下一步的具体做法:
1、学校每学期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
2、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开展一次专题演讲、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
3、成立“个性化作文文学社”,每两个月由文学社负责出版一期专刊,刊登实验班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教师的点评,为师生提供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以点带面,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4、条件成熟时,举办对外的教学公开观摩、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推广实验的成功经验,提升实验的实际价值。
责任编辑:姚尚元